如果鳌拜全力辅佐康熙帝那么还可能发生三藩之乱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
鳌拜如果不存野心,全力辅佐康熙帝。
就不会使三藩发展壮大,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和鳌拜专权有直接联系。
一、鳌拜是满洲第一勇士,而且是富有多年政治经验的老臣,三个藩王发动叛乱时肯定要加以考虑,甚至有所忌惮。
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
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
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
应该是三朝元老。
三藩之所以发动叛乱,也是考虑康熙年幼,身边没有得力干将可依靠。
如果鳌拜在,三藩肯定会考虑鳌拜的武力和威望。
但是他们还是会发动叛乱,因为康熙削藩动了他们的蛋糕。
有鳌拜在,他们会更谨慎,更难以对付。
二、三藩之乱早有预谋,叛乱是早晚的事。
所为“三藩”是指当时镇守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
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驻守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
他们都是明朝镇守辽东的边将,后来投降了清朝,兵充当引路人,带领清兵开进中原地区。
他们攻打李自成和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招降汉族地主,一路打到云南、贵州、广东、广西,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
所以,顺治皇帝就把他们封为藩王,给他们优厚待遇。
吴三桂镇守云南时,就开始拼命招兵买马,聚草存粮,不断扩充自己的军队,拥有军队10万之重。
他在西南割据称雄,不把康熙这个小皇帝看在眼里。
他还把手伸到广西,招降纳叛、搜罗党羽,并控制地方军政大权。
还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大量制造兵器,囤积火药,制造火枪火炮。
而吴三桂的行动,给耿精忠和尚可喜做了榜样。
耿精忠利用沿海的便利条件,与海外私通贸易,大量走私,获得大量钱财。
而尚可喜在广东收敛大批租税,且性情暴烈,经常杀人取乐,还割人肉喂狗,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混世魔王。
三个人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已存与朝廷对抗之心。
三、他们的胡作非为康熙早就知道,如果没有鳌拜在朝中弄权,康熙也许会更早削藩。
削藩是清政府非常紧迫的事,如果任由三藩继续发展下去,肯定威胁到大清朝的统治。
这是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事,如果鳌拜衷心辅助康熙,应该早就对三藩动手,以免后患无穷。
康熙除掉鳌拜,就开始削藩计划,可是当时很多大臣都被三藩的强大吓到了,他们害怕三藩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到时引起朝廷统治不稳,想得过且过,维持现状。
有的大臣甚至害怕得罪吴三桂,附和着不同意削藩。
他们也是考虑康熙只有20岁,有些信不过康熙。
众大臣里只有明珠、莫洛、米思翰等少数年轻大臣同意削藩。
可以说康熙的处境非常危险,甚至达到有的大臣胳膊肘往外拐,只考虑自己安危的局面。
所以康熙做出削藩决定很艰难,也很危险。
可以说,鳌拜的专权和野心,使大清陷于危险中。
如果鳌拜衷心辅助康熙,不会让三藩发展下去,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藩之乱。
是康熙的果断、不听谗言挽救了大清的命运,他善于用兵也是保证祖国统一和稳固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联系本人删除!
参考:
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鳌拜这个人并不是逆臣,甚至连曹孟德、司马仲达之流都不是……他之所以被拿下,仅仅是因为掣肘了年少气盛的康熙帝行使皇权而已。
换言之,鳌拜对清王朝、甚至对康熙帝本人都是忠心耿耿的,仅仅是因为“方式方法”出现了问题,影响到了康熙帝收回并单独行使皇权,这才被康熙帝拿下了。
又或者说,鳌拜从骨子里还是为清王朝好的,他在台时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兢兢业业地“辅佐”着康熙帝,根本不会去刻意纵容吴三桂等人,更加不可能与所谓“三藩”勾结到一起……▲鳌拜画像所谓“三藩之乱”是“分赃不均”所谓“三藩之乱”因何而起?
并不是吴三桂等人想要取清王朝而代之!恰恰相反,是康熙帝想要裁撤“三藩”,吴三桂等人的切身利益受损,为了保住已经到手的一切,这才纷纷举起了反旗。
吴、尚、耿三家从降清之日起就背负上了汉奸的骂名,他们都知道,就算起兵谋反,自己也不可能获得彼时的汉人、尤其是汉人士子和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换言之,只要康熙帝不撤藩,他们短期内是不会主动举起反旗的。
▲吴三桂画像(注意腰间的黄色腰带)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满洲统治阶层与明王朝降将集团的利益冲突,是赤裸裸的分赃不均、卸磨杀驴!在入关之初,清王朝为了让吴三桂等人充当剿灭南明和其他反清势力的急先锋,不断给予他们名、利、权,所谓“三藩”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如果孔有德没有战死,恐怕就是“四藩”了。
但是,在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之后,天下大体平定,“三藩”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利用价值。
满洲统治阶层、康熙帝不愿意再跟他们分享“胜利果实”了。
于是,康熙帝提出了撤藩。
可“三藩”不干了:“当年老子们反水、背叛旧主难道是为了理想?
不,老子们冲的就是利益!这会儿你们想卸磨杀驴?
门都没!反正已经反过一次水了,老子们索性再反一次算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乱”就这样发生了,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道理,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分赃不均所引发的利益冲突和卸磨杀驴而已!只不过,几头驴直接尥蹶子了……▲康熙帝少年时期画像所谓“三藩之乱”只不过是满清统治阶层与明王朝降将集团矛盾的总爆发而已,无法调和!只要康熙帝撤藩,“三藩”必反。
反之,如果满洲统治阶层不撤藩,“三藩”必然会继续做大,终成“占山为王”、尾大不掉之势。
将来,清王朝与“三藩”之间还是会有一战,早打晚打,只是时间问题,这一仗免不了。
与其把“三藩”养肥了再打,倒不如早点打!这就是康熙帝急于撤藩的原因所在。
所以,即便鳌拜活着,清王朝的这场“削藩之战”也一样是要打,充其量也就是晚几年开打或者早几年打完罢了……鳌拜根本管不到“三藩”鳌拜位高权重之时虽然位列辅政大臣之一、爵封一等公,但他的地位却依然在“三藩”之下。
“三藩”的爵位虽然独立于清朝的宗室爵位系统和外藩爵位系统之外,但是从吴三桂等人后来被晋爵亲王来看,他们原先应该是等同郡王待遇的。
这一点从一些旧画像中尚可喜腰间束着黄色腰带也能看得出,“黄带子”是清朝的宗室专属,就连爱新觉罗家族的觉罗都没有资格使用。
可见,在拉拢“三藩”时,满洲统治阶层能给的、不能给的基本都给了,包括那根具有特殊意义的“黄带子”!那么,问题来了,“三藩”的待遇参照“黄带子”郡王,鳌拜一个“异姓奴才”权力再大,恐怕也无权对皇家事务指手画脚,不是吗?
“三藩”的待遇是皇家给的,能够管得了“三藩”的也只能是皇家!所以,即便是鳌拜处于权力巅峰时,也无权过问“三藩”事务,他怎么管?
更何况,“三藩”本来就是占山为王的准军阀武装,他们后来连皇帝的账都不买,又怎么会把一个鳌拜当回事?
▲尚可喜画像(注意腰间的黄色腰带)综上所述,鳌拜虽然位高权重,但毕竟只是“异姓奴才”。
“三藩”再不受待见,他们的一应待遇还是都参照了“黄带子”郡王的,而且吴三桂等人后来还被晋封为了亲王!所以,鳌拜根本管不到“三藩”。
更何况,“三藩”后来连皇帝的账都不买了,又怎么会听鳌拜的吆喝?
所谓“三藩之乱”,是满洲统治阶层与明王朝降将集团矛盾的总爆发,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左右的,包括一手逼反了“三藩”的康熙帝!这场大战早晚都要爆发,康熙帝能做的只是“晚打不如早打”而已!即便鳌拜没有被拿下,结局也是一样……充其量也就是晚几年再打,或者打得更加顺利一些罢了。
但打是肯定要打的,没有任何疑问。
▲康熙帝中年时期画像
参考:
三藩之乱跟鳌拜是否全力辅佐康熙没有一丝联系,也就是说,三藩之乱是必然会发生的,他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满族和汉族之间一场权力分配不平衡导致的争斗,满族统治者认为汉族藩王们权力过大,尾大不掉,而三藩王爷们认为朝廷给予的权力过少,并且诸多掣肘,因此双方一场削藩和反削藩的争斗势不可挡。
藩镇割据似乎历朝历代的顽疾,从汉初的七王之乱到明朝的靖难之役,每次都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但是统治者却没有好的办法。
历史进入清朝之后,清朝统治者没有实行藩王封地制,但是清朝入关后,因为当时为了对付南明抵抗力量,而且满清当时八旗兵源不足,战线拉得太长,为更好的利用汉族人对付汉族人,逼不得已授予了三个汉族藩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依次分封在云南、广东、福建,在分封初期,这三位藩王因为清朝统治者承诺的名利诱惑,在对付汉族同胞上非常卖力,很明显清朝的这招很有效,很快南方的抵抗力量被绞杀殆尽,满清统一中华大地已是大势所趋。
康熙作为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即位之初,年仅八岁,考虑到康熙尚年幼,皇父顺治帝临终前留下遗诏,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这四人中,索尼资格最高,但是当时年岁已高,经常生病,所以不怎么主持朝廷事宜,苏克萨哈首鼠两端,被索尼打压,而遏必隆生性胆小怕事,遇事没有主见,最后只有鳌拜资历老,做事雷厉风行,在四人中话语权最高,渐渐的变得飞扬跋扈起来,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康熙年幼的时候,这种专权还没有激化,随着康熙渐渐长大,他越来越不能容忍鳌拜的专权了,1669年,在索额图、黄锡衮等人的支持下,康熙利用宫中作“布库”之戏的机会,在鳌拜入宫朝见时突然宣布将其逮捕,随后打入天牢,自此,康熙真正掌握了皇权。
在康熙掌权以后,三藩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进,三藩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他们不仅拥有兵权,还有地方自治权,三藩之中属吴三桂的实力最强,他拥有云南、贵州两地,而且还有人事任免权,谓之“西选”,西选官员遍及各地,此外,朝廷每年的财政税收几乎要拿出一般的预算给这三个藩王,朝廷早已不堪重负,削藩势在必行。
1673年,康熙经过再三思量后,宣布了撤藩的决定,消息发布以后,三藩随即宣布脱离清朝,战争一触即发,最终的结局是康熙获得了完全胜利,三藩兵败。
平定三藩康熙花了八年时间,如果鳌拜能够全力辅助康熙,君臣上下一心,凭借鳌拜尚武的风格,可能用不了八年,三五年都有可能。
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请
鳌拜的错误不是其不愿为大清朝廷尽忠,而是过于专权跋扈,甚至还藐视康熙皇帝的权威,导致其既不为皇帝所容,而又触怒了其他满清贵冑。
所以,鳌拜非倒不可!而且,无论鳌拜能否与康熙皇帝一心一意,只更撤藩就无法避免三藩之乱!因为,三藩之所以会成为三藩,并不是清朝真的宠爱吴三桂等三个前明降将,而是因为凭满清自己的实力,对这些边缘地区已经鞭长莫及了!广东、福建、云南,在清朝初期始终有前明余部坚持抗争,兼之这里形势复杂,各方利益交错纵横,所以清廷才会奉行“以汉制汉”的策略,利用吴三桂等降将消灭并防止前明遗老遗少的抗争!清廷“以汉制汉”的策略很成功。
至少到了康熙皇帝执政之时,在全国范围内表面上抗争基本上消失了。
不过,三藩却也得以从容壮大!俗话说:树大招风。
汉族异姓王控制下的三藩既已做大,又岂能令清廷安心?
于是,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刺激下,康熙皇帝便借助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的奏折,而吴三桂和耿精忠随声附和之机,索性来个“长痛不如短痛”,下令把三藩尽数裁撤!于是便激怒了桀骜不驯的吴三桂,从而导致了三藩起兵叛乱之后果。
因此,实际上“三藩之乱\"蓄势已久,而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的\"撤藩令″则是引爆三藩之乱的导火索!形势如此,鳌拜又能怎么样呢?
除非鳌拜不赞同撤藩,而康熙皇帝又对其言听计从,或许可以延迟三藩之乱的爆发!
参考: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鳌拜全力辅佐康熙,看起来和三藩之乱的发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其实鳌拜是有可能阻止三藩之乱的发生的,即使发生三藩之乱,平叛也会更加从容不迫,缩短平叛的时间。
鳌拜是清朝初期的权臣,曾为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在满洲八旗拥有很高的声望。
在成为辅政大臣后,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也因为这样,鳌拜对全国的经济、军事、民生都非常了解,对吴三桂等藩王是有一定震慑作用的,也了解吴三桂也要的是什么。
康熙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皇帝,亲政后就想自己尽快干一些大事,首先就是除去阻碍自己的鳌拜。
除去鳌拜让康熙信心满满,马上就开始实施撤除三藩的计划。
如果鳌拜可以全力辅佐康熙,那就可以为年轻气盛的康熙提供更全面的计划。
因为鳌拜知道吴三桂内心并不想反,只是想保住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权力而已,完全可以先答应吴三桂再说。
而且以鳌拜多年的军事和政治经验,在安抚吴三桂的同时,也会建议康熙做好战争的准备。
康熙不但坚决撤藩,让吴三桂无路可走,迫于无奈被逼造反。
当吴三桂假意同意康熙的撤藩命令后,康熙还天真的以为是天威所致,自己这边基本没做什么准备。
这导致吴三桂造反后,康熙是措手不及,清朝岌岌可危,要不是吴三桂从一开始就没想造反,进取心不足,那清朝就此灭亡也说不定。
所以吴三桂造反和鳌拜是不是全力辅佐康熙关系不大,主要是吴三桂不甘心靠无数功劳和背负骂名换来的权力就这样失去了。
康熙没看到过吴三桂的这个过程,他不能理解,力劝康熙撤藩的明珠等人也不能理解。
而鳌拜是目睹过这一切的人,他明白吴三桂想要的是什么。
他肯定会力劝康熙阻止叛乱的发生,以鳌拜的地位康熙应该会听的吧。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
参考:
清朝是否会发生三藩之乱和鳌拜有没有尽心尽力的辅佐康熙,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丝毫的关联。
别说鳌拜本身就是一个野心家了,就算鳌拜对康熙皇帝忠心耿耿。
那么三藩之乱也照样会爆发。
康熙和三藩之间的矛盾就好比当年汉高祖刘邦和异姓王侯之间的矛盾是一样的。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当年汉高祖刘邦利用异姓王击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
但之后刘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开始对异姓王下手削藩。
康熙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唯一不同的就是,康熙是继任者,他的削藩难度相比汉高祖刘邦要艰难很多。
事实上,从满清入关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就已经决定了在日后满清必定会有削藩一战。
当年满清入关后,因为满清八旗兵力严重不足,所以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他们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及武力镇压。
而明朝降将中,又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为王。
他们四人也成为了满清除八旗之外重要的军事力量。
从某些方面来讲,他们四人所拥有的军队数量甚至超过了满清八旗,他们所立的战功也丝毫不逊色八旗。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争斗后,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相继被击败。
这时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卫京师及驻防各重要城池,也正因为八旗军力有限,所以南方地区就暂让给吴三桂等去镇守。
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驻福建,这样便形成了三藩。
随着三藩再各自属地的不断经营,他们势力日渐膨胀,甚至成为了国中之国的存在。
三藩对于南方的影响力远大于满清朝廷。
康熙即位后担心三藩日后会尾大不掉威胁中央。
已经决定削藩。
而三藩为了自保自然就和满清朝廷爆发了武装冲突,这就是所谓的三藩之乱。
可见这其中没有鳌拜一丝一毫的关系。
再说回鳌拜这边,鳌拜身为满清的三朝元老,其地位自然不需要多提。
出身将门的鳌拜早年间追随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均立有战功。
之后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更是立功无数。
当时的鳌拜被称为满清第一勇士,也是皇太极最信任、最倚重的将领。
皇太极死后,鳌拜因为战队皇九子福林而再次被重用。
顺治皇帝即位后,鳌拜成为了满清最顶尖的人物之一,位列议政大臣。
要知道当时满清还是执行议政王会议的。
所以鳌拜这个议政大臣含金量十足。
但康熙时期,鳌拜因为看不上年轻的康熙,再加上自己权柄在握,因此鳌拜干了结党营私独霸大权的勾当。
最终也被康熙也不容,死于牢狱之中。
感谢阅读。
喜欢的朋友请
参考:
三藩和鳌拜的关系不大。
鳌拜如果全力辅助康熙帝,三藩之乱还是会发生。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鳌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鳌拜被称为满州第一“巴图鲁”,武功极高,也战功赫赫。
他作为辅政大臣,却非常霸道,刚愎自用,在朝中很有势力,却因为圈地也得罪了很多人。
鳌拜作为权臣,是典型的武夫当国,没有太深的政治头脑。
班布尔善可以轻易骗鳌拜、康熙小皇帝找人练习“布库”也被认为好玩而忽悠他。
用吴三桂的一句话来总结鳌拜:鳌拜想吃龙肝凤胆,结果怎么样呢?
2.吴三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显然,吴三桂的政治头脑超过鳌拜。
他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故事带来的启示,也善于笼络人心。
吴三桂最明显的缺点是晚年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吴三桂缺乏大局观,在己方占优势时不敢率兵北上直捣燕山,而在长江边上裹足不前,成了他最大的败笔。
当然了,他不肯听谋士的正确建议,拥立朱明后裔为皇帝,自己居幕后操纵,也是他败亡的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就算鳌拜全力辅佐康熙帝,三藩之乱一样会发生,可能在持续时间上会变短一些。
参考:
你好,三藩之乱是指清朝初期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
要回答你的问题,我认为关键是要弄清楚三藩之乱产生的原因是否跟鳌拜有关系。
具体分析如下:为什么要设置三藩清廷入关之后,由于清朝的统治者的军事力量还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也就是说清朝的八旗子弟兵的力量还不足以对抗当时的农民起义以及南方一些小朝廷的对抗,在这种“敌强我弱”的特殊形势下,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依靠明朝投降的官员的力量,依靠他们的力量,一方面去招安反抗力量,一方面去镇压反抗力量。
康熙三藩的权力及格局具体来说,就是将明朝投降的军帅中功劳显著的人进行分封,由他们管理南方的省份,他们三个人是这么分配的: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顾贵州;
平南王是由尚可喜担任,镇守的是广东;
靖南王是由耿精忠担任,镇守的是福建,这三位的权利是很大的,超过这些省份地方官员的权利,掌管着这些南方省份的军队和税赋。
三藩之乱发生的原因及结局经过20年的斗争,反清复明的力量以及抗清的农民起义基本上被镇压和瓦解了,而清朝的八旗子弟兵的力量基本上都在北方,南方三藩拥兵自重,三藩形成了割据的势力,直接威胁到了清政府的政权稳定。
1973年,康熙皇帝做出撤藩的准备,吴三桂在同年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直接对抗清廷,并迅速占领了湖南、四川。
清廷与三藩开展了斗争。
最后,三藩之乱持续八年才结束,以清廷胜利告终。
吴三桂通过
参考:
三藩之乱和鳌拜并没有什么关系,和康熙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
只要有康熙的存在,那么三藩之乱将会必然发生。
在历史上,鳌拜的存在对于康熙而言的意义是什么呢?
鳌拜作为前朝重臣,成为康熙时期不可一世的权臣。
康熙幼小,鳌拜大权在握,隐隐有取而代之的景象。
面对这种情况,甚至自己势单力薄的康熙只能卧薪尝胆,通过种种方式迷惑鳌拜,令其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贪玩成性的少年而已。
掉以轻心的鳌拜就这样被一个年方14的少年阴了。
而除掉鳌拜的康熙,很显然认为自己的羽翼已丰。
此时,在大清建立过程中有着莫大功劳的三位藩王,就成为了康熙的心腹大患。
对于康熙而言,因为前有诛杀鳌拜的丰功伟绩,所以自然使得年轻的康熙心高气傲,想要一举将三藩拿下,永绝后患。
也就是说,无论有没有鳌拜的辅佐,熟读中国历史的康熙都会对三藩动手。
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更何况,同姓尚不同心,不同姓又怎么会同心?
所以,三藩不除,永远是康熙的眼中钉,肉中刺。
另外,即便是有鳌拜的辅佐。
就统兵打仗而言,鳌拜虽然实力不俗,但也绝非就一定能够压过三藩。
特别是吴三桂,原本就聪慧过人,再加上后来归顺清廷之后,成为满清鹰犬的他是对付明军的马前卒。
这也使得他在战争中着实历练了一下自己的军队以及自身的军事技能。
所以,就实战经验来看,康熙不是吴三桂的对手,鳌拜更不是。
如果不是吴三桂进取心不足,给予了康熙喘息的机会,大清的江山可能早就落入吴三桂的囊中。
然而历史没法假设,往事如烟,一切成空。
参考:
还会爆发三藩之乱。
但是平乱可能相对轻松,毕竟鳌拜是第一勇士,能征善战。
第一,三藩之乱的导火索在于撤藩首先要说的是,三藩之乱的发生前提是撤藩。
那么鳌拜一直辅佐康熙会不会撤藩呢?
恐怕撤藩会来得更加的早。
除非康熙不撤藩,但是对于雄才伟略的康熙皇帝而言,他一定会撤藩的。
第二,三藩在封王之日起,就开始随时准备和清朝对抗三藩一直是招兵买马,储备粮草。
为的就是可以随时和清朝抗衡,整顿军备。
第三,各地势力错综复杂在那个时代,不仅仅有清政府、三藩还有朱三太子等等反清复明的人。
反清复明可以煽动一部分的人心。
第四,贿赂朝廷官员发展羽翼三藩一直在贿赂各地朝廷官员,发展自身羽翼。
朝廷各个地方都有眼线。
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允许的。
何况是满族刚刚入关,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
最后,三藩也是能征善战的武将虽然鳌拜被称为满清第一武将,但是三藩也是考的能征善战封的王。
政治因素大于军事因素。
参考:
码字不易,愿君珍惜只能说诛不诛杀鳌拜与吴三桂的三蕃之乱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哪怕鳌拜全力辅佐康熙皇帝,他吴三桂也会反。
鳌拜与吴三桂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出自满清贵族瓜尔佳氏,跟随皇太极立下了汗马功劳,赐号“巴图鲁”在皇太极死后,带剑上殿逼迫多尔衮放弃争夺皇位,因拥立福临继承皇位有功,深受顺治的重新,在顺治死后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小皇帝康熙。
平西王吴三桂当初是前明山海关总兵,冲冠一怒为红颜,带领满清铁骑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一直追杀南明小政权,最后把永历帝给用弓弦勒死。
与耿精忠,尚可喜共进王爵,永镇云南。
如果有鳌拜辅佐康熙,吴三桂还能反吗?
如果不是鳌拜在属下人的追捧下,安安心心的做个辅政大臣,那他可能和索尼一样名垂千古,但是他的能力能跟上索额图明珠之流,毕竟是武将,让他面对的是吴三桂这个当年雄据山海关的总兵,如果不是他投降满清,皇太极想要进入中原或许还得费点时间。
而面对鳌拜这个满洲第一勇士,吴三桂或许没有放在眼里,他眼里的对手多尔衮,阿济格,豪格等阿哥们早已埋入黄土,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此时的吴三桂眼里早已无无对手!吴三桂早晚要反当时的三蕃不仅需要朝廷的大量供给,而且还参与朝廷的官员选派,当时就有京选和西选之说,一个职位吴三桂竟然可以指派官员上任,完全不顾朝廷的指令,俨然一副国中之国的姿态。
继承皇位的康熙年少有为,如果有鳌拜的辅佐或许能有所帮助,但是这只是暂时的,因为康熙不可能让这个辅政大臣干预太多的事情,除去三蕃是早晚要做的事情,而吴三桂要反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伤害,利益早晚都是要减少的,倒不如拼一把,或许还可以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