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成功董卓失败差距在哪你怎么看
之所以把曹操也称作汉贼,就是把曹操看作与董卓一样。
“挟天子以令诸侯”,从形式上看,曹操与董卓的确相同,但根本而言,还是不一样的。
至于说曹操成功,董卓失败,这个说法很不确切。
如果董卓心眼再多点,不被王允利用吕布把他杀死,从董卓个人角度来看,也是很成功的。
但这与“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没有多少关系的。
抛开个人成败不说,看一下二者的区别吧。
第一,董卓入京之时,汉朝廷还是天下之主,中央政权还是完整存在的。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是专权跋扈,作恶多端,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废少帝立献帝,最后把少帝杀死,招致天人共怒。
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献帝已经成为天下的弃主,汉室已经名存实亡。
如果曹操不奉迎天子,也不会有人去责备他。
反倒是奉迎天子后,一些野心家趁机诋毁,并以讨伐曹操的名义,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收买人心。
曹操不奉迎天子,董承之辈没有能力废献帝立新君,献帝的生命恐怕是安全的,但起码的生活却没有着落。
最大的可能就是河东太守张杨奉迎天子,但其势力太弱,并不能保障献帝的安全。
最后的结局,献帝恐怕会落到袁绍手中。
如果献帝在袁绍手里,应该不会好于曹操。
第二,最根本的区别还在于,董卓立献帝的目的,就是看一下大臣们的态度,他早晚会称帝的。
之所以天下诸侯一起讨伐董卓,不仅在于董卓作恶多端,而且天下还尊献帝为共主。
曹操奉迎天子时,汉室已经名存实亡,这时候曹操站出来,是忠义之举。
而且曹操自始至终尊奉汉室,没有自立称帝。
虽然董卓也没有称帝,跟曹操还是不同。
是由于董卓很快被杀,没有等到称帝的机会,否则,董卓恐怕就废掉献帝自立了。
朝代的世袭罔替是不可能改变的历史规律,没有一个腐败王朝的灭亡,就不可能有一个新王朝的诞生。
不能因为曹魏代替了汉室,就诟病曹操,把曹操看作是董卓一类的逆臣贼子,这不公允。
曹操奉迎天子,还是正能量的体现。
第三,董卓除了剪除异己,搜刮财富之外,对于朝政和社会无任何作为。
而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对社会和历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第四,“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而言,都是以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但区别就在于号令天下做了何事。
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王睿为孙坚所杀,董卓上书派刘表继任。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刘表就没有参与。
但刘表单骑赴任,坐镇荆州十几年,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
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
对于朝廷和当地百姓来说,都是有益的。
但这并不能说明董卓此举,就对朝廷、社会做出了贡献。
根本而言,董卓是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即便他做了皇帝,也需要有人去替他镇守四方。
这也是曹操经常采用的套路,以天子的名义封赏天下,但都明白是个套路而已。
曹操就以天子的名义拜刘备为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但刘备也并不买账。
地方诸侯出尔反尔,也是因为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无非都想借此扩充自己的实力罢了。
因此,董卓与曹操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从是维护国家统一还是在分裂国家来看,董卓的行为是邪恶的,曹操的行为是进步的,这或许是董卓与曹操根本不同所在。
至于成功与失败,自有后人评说。
参考:
董卓是挟天子,但没怎么令诸侯;
曹操一开始并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奉主上以从民望”,后来演变成携天子以令诸侯了。
就算董卓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曹操成功、董卓为什么失败呢?
笔者浅析如下:一、对朝廷的政局来说,董卓是乱政者,曹操是治乱者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外戚受到排挤,党锢之祸上演得很激烈。
其实就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对权力的争夺。
宦官集团以十常侍为代表,外戚集团以大将军何进为代表。
何进为了诛杀十常侍,听从长了一个猪脑子的猪队友袁绍的建议,请董卓带领凶悍的西凉兵入京,想借助外力除掉宦官集团。
不想做事不密,计划泄漏,董卓还没进京,何进的猪脑袋就被宦官砍下了。
董卓已经来了,不管何进死不死,都要进京的,借着为何进报仇的名义,诛杀了宦官集团,并挟持了少帝刘辩。
为了显示出董卓同志的至高无上权威,董卓又擅行废立,废了少帝刘辩为弘农王并派人杀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以便自己更好地控制朝政。
董卓任命自己为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果仅仅如此,董卓大不了是个“权臣”。
然而,董卓全面掌控京师后,血液中的“兽性”一面就暴发出来。
随意杀人、奸宿深宫、甚至把老百姓的头砍下来冒充贼人,把民间妇女抢来给西凉军当小妾……种种兽行,惹得朝政大乱,天下人都起兵讨伐董卓。
曹操为了讨伐董卓,散家财,招义兵,率先举起讨董大旗,天下诸侯响应。
虽然讨董最终失败,但也挫伤了董卓的锐气,逼得董卓迁都长安。
这位董太师,临走时还不忘祸害天下,把洛阳烧了,把皇陵挖了,把陵墓中的随葬品抢了,生怕天下人恨他轻了!而曹操迎奉天子于许都时,拜董卓乱政所赐,天下诸侯各自为政,互相攻伐,民不聊生。
天下百姓渴望汉室正常,早日结束乱世。
曹操奉天子以顺民望,帮助汉献帝东征西讨,努力想把倾覆的朝纲正过来。
在这治乱的过程中,才逐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但董卓把一个正常的朝政搞乱,不得不说这是他失败的第一个原因。
而曹操要把董卓搞乱的朝政恢复正常,既顺应天意,也顺应民意,成功也是必然的。
二、对汉帝的生活来说,董卓是破坏者,曹操是拯救者不管是汉少帝还是汉献帝,本来过着正常的锦衣玉食般的生活。
何进也好,十常侍也罢,谁把持朝政,至少皇帝的正常生活没受什么影响。
但董卓乱政以后,天下大乱,皇帝的生活也受到影响。
少帝刘辩直接被杀了,汉献帝也颠沛流离。
先是从洛阳迁到长安,一路颠簸。
后又从长安逃到弘农、再逃到洛阳。
再一次颠簸。
更悲惨的是,到了洛阳,竟然连一间完整的宫殿都没有,这些本来皇帝起居办公的房子都被董卓这个破坏分子烧成瓦砾。
汉献帝没办法,只能借住在已故的宦官赵忠的家里。
在人家住宿和办公。
办公时上朝的地方都没有,上朝时官员们都站在瓦砾和荆棘丛中。
最悲惨的是,地方官都拥兵自立,割据分裂,停止向朝廷上交贡赋,导致汉献帝君臣没有吃的。
官员们都自己出去找吃的,找不到就饿死,甚至有的官员被兵士杀死,整个大汉朝廷整得跟“丐帮”似的。
《后汉书孝献帝纪》: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
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
在饥寒交迫的时候,曹操来了,他把汉献帝及文武官员迁到许昌当“国宝”保护起来,安排舒适的房屋居住,供给可口的汤饭及温暖的棉被。
可以说,在汉献帝最困难的时候,是曹操拯救了他。
董卓是大汉天子美好生活的破坏者,曹操是落泊中的皇帝的拯救者,对汉献帝来说,曹操有“活命”之恩。
活过来的汉献帝对曹操恩赏有加,同时,也愿意放权给曹操行政,这样,曹操的成功率自然大增。
三、对天下的诸侯来说,董卓制造割据,曹操消灭割据董卓乱政,其实大汉朝廷的管理中枢已经瘫痪,大汉王朝对各地方长官已经失去了控制,不受制约的地方长官们野心膨胀,纷纷割据自立。
对他们来说,董卓乱政正是给了他们割据自立、称王称霸的机会。
照理说,他们应该感谢董卓,但如果真的感谢董卓,那在舆论上就成乱臣贼子了。
为了与董卓划清界限,这帮割据的地方诸侯还要假模假样地发起讨伐董卓的战争,让他们的割据显得更正义一点。
这是典型的“既要放‘烟花’又要立牌坊”!地方军阀割据自立,为了抢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为将来称王称帝作准备,所以难免就互相攻伐,再次对整个社会造成大破坏。
军阀要割据,曹操也是军阀,他也是先割据然后再消灭割据。
而要消灭割据,没有比“恢复大汉天下的秩序”更好的借口了。
所以曹操就由“奉主上以从民望”,演变会成“奉天子以令不臣”,对不臣服、不归附大汉王朝或曹操集团的割据势力,曹操一次又一次地兴兵讨伐。
先后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张绣、陶谦、张邈等割据势力,并于公元207年统一北方。
随后又降服了荆州,赤壁之战后又消灭马超、韩遂集团,辽东公孙氏也归顺,乌丸也平定。
十分天下,被曹操平定了80%。
曹操在《述志令》里就表达了他消灭割据的业绩:《三国志.魏书.武帝本纪.述志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割据就是分裂,分裂是不得人心的。
董卓制造分裂,当然不得人心,他的挟天子无法令诸侯,所以最终失败。
而曹操虽然挟天子令诸侯,但他的目的是使天下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他的挟天子令诸侯能取得成功。
归根到底,还是人心向背! 四、对天下的百姓来说,董卓制造乱世,曹操统一乱世董卓乱政制造的是乱世,乱世里最苦的是老百姓!兵火过处,一切都很难留存,房屋被焚、粮食被抢、牲口被杀、男人被抓、妇女被辱,甚至经常出现大规模的屠城现象。
整个三国出现的各种所谓的英雄、枭雄、奸雄,除了刘备,其它人几乎都有屠城记录。
董卓制造的乱世,让百姓流离失所,他的失败成为必然。
讽刺的是,曹操为了结束乱世,统一乱世,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不服的,就用天子诏进行征伐,对不服其武力威服的州郡,往往会进行屠城。
《后汉书·刘虞公公孙瓒陶谦列传》:“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
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
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
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曹操为了给他父亲报仇,竟然屠杀了徐州地区数十万人!战乱加屠城,使得汉末人口锐减。
据统计,东汉桓帝时全国人口有5000万,到三国结束,西晋统一时统计的人口只有1600万,3400万人死于兵灾。
曹操的名诗《蒿里行》用诗句记述了兵灾导致的人间惨祸:《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制造这种人间惨祸的董卓失败是必然的,而以结束乱世为目标的曹操虽然侥幸成功,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都说春秋无义战,我看三国也无义战! 五、对挟持者身份来说,董卓客场作战,曹操主场作战董卓和曹操,虽然都是挟持天子者,但因为董卓是客场作战,曹操是主场作战,曹操明显比董卓占有优势。
董卓本来是长驻凉州,他带领精兵来到洛阳,后来迁到长安。
不管是洛阳还是长安,都是董卓的客场。
因为洛阳和长安,董卓没有根基,文武百官慑于董卓的武力,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甚至憎恨。
京师的民众也对董卓的残暴行为十分反感或憎恨。
因为这个因素,董卓在京师的统治其实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
倒塌是必然的!王允公然在董卓的眼皮底下,结连李肃、策反吕布,最终借吕布之手把董卓刺死。
这就是根基不稳带来的必然失败结果。
而曹操把汉献帝迎来许都。
许都是曹操的地盘,曹操在这里是主场作战。
文武百官大多数都换成了曹操的心腹,或者是支持曹操的人。
而许都因为曹操苦心经营,民心归附。
因此,曹操在许都的统治根基非常扎实,许都的一切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
汉献帝就如同如来佛手掌中的孙,怎么也飞不出去。
因为许都是曹操的根据地,哪怕是曹操外出征伐。
留守许都的荀彧、程昱等人都会把许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汉献帝就像笼中鸟一样,永远也飞不出许昌。
而即使发生衣带诏事件,由于曹操主场作战,同样轻松破解,不仅没有伤到曹操,而且还让曹操进一步肃清反曹势力,稳固了曹操的统治。
1800年前的人可能不一定知道什么叫主场、什么叫客场,但根据地总是知道的!在自己的根据地上做事,就是占有地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董卓入京,固然有点天时优势,但是没有地利、更没有人和,失败就是一个必然结果!综上,董卓和曹操,虽然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由于董卓是朝政的乱政者、汉帝生活的破坏者、分裂割据及乱世的制造者,逆潮流而动加上客场作战,最终必然失败!而曹操是治乱者、汉献帝的拯救者、割据和乱世的消灭者,顺应了民望及潮流,再加上主场作战,因此是最后的成功者!
参考:
董卓只是军旅莽夫,没多少政治头脑,不懂体恤百姓,以安民心,只知操持重权,欺君压民的野心家,相比曹公真的是不能比对,曹公心在天下,志在四海,天下豪杰:,争相扶佐,以安天下为已任,消灭军诸候割据,对外以树天威,使匈奴,等外族势力得以稳定,对内安抚百姓,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发展,使混乱的北方出现了稳定局面,确实是个雄才大略之主。
!
参考:
曹操、董卓的一胜一败,“挟天子”的得失并非唯一原因。
不过,二人“挟天子”的操作手法,也可看出二人政治才能上的差异。
“挟天子”后得到的待遇董卓挟天子,很快就成为天下公敌,遭到天下群起而攻之。
曹操挟天子呢?
我们看看诸侯们的态度。
袁绍要打曹操,沮授劝阻时提到:曹操迎天子安都于许昌,“今举兵南向,于义有违”。
张绣在投曹还是投袁犹豫时,贾诩提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
刘备在隆中问计于诸葛亮时,诸葛亮提到: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集团在讨论抗曹还是降曹时,张昭认为:曹操挟天子,“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可见:至少在赤壁之战前,曹操挟天子,不但没有遭到群起攻之,反而获得了大义名分。
诸侯为何如此厚此薄彼呢?
“挟天子”的姿势天子是当时天下唯一合法的统治者。
拥立天子的人,可能会被看成是护卫天子的功臣,也可能会被看成是劫持天子的劫匪。
如果被当成劫匪,那你将成为天子最大的贼,被群起而攻之。
董卓专权之前,大汉朝廷的日子还过得不错的。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已经延续了百余年。
人家毕竟是天子的家人、家臣,能够代表皇权,所以大家骂归骂,总体上还能接受。
董卓,原本只是一介外臣,是外戚何进招来压制宦官的棋子之一。
可是,由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同归于尽,董卓趁虚而入!原本属于朝廷的禁军被董卓吞并,原本属于朝廷的府库被董卓控制,原本最高权威的天子、百官被董卓把持。
大汉朝廷不过是起了一场大火。
董卓不来,火灭了朝廷照样过自己的日子,但董卓趁机进来,把朝廷给霸占了!趁火打劫的劫匪,怎能为舆论接受呢?
这还不算完,董卓很快就擅自废立天子!劫匪不但霸占了朝廷,还把朝廷的主子给换了!当年伊尹、霍光废立时,天子确有许多失德之处。
此时的汉少帝并没有拿得出手的失德证据,人臣擅行废立,怎么可能为舆论所接受呢?
可以说:董卓挟天子的作派,让自己成为了反面典型!曹操“挟天子”的姿势就“文明”得多。
曹操挟天子前,天子刚刚从凉州集团的控制中逃了出来,但很快又被“白波贼”所控制。
洛阳早已残破不堪,朝廷在此不但威信全无,就连吃饭都成问题!曹操通过权谋,将天子迎到许昌,修建宫阙安顿天子,使天子、朝廷从奔波中安顿了下来。
所以,曹操迎天子,于理不亏!(“奉天子以令不臣”主谋,正是“心存汉室”的荀彧)当然,袁术称帝,抢走了不少热点,帮曹操拉走了不少仇恨!也给曹操挟天子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正当理由!对天子权力的利用通过利用天子名号,使形势对自己有利,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要利益。
1、董卓对天子权力的利用:给自己挖坑。
董卓专权之初,经黄巾之乱,各地方都拥有重兵,形成了地方实力派。
这些地方实力派与董卓之间有矛盾,彼此之间也有矛盾,董卓如果能巧用天子名义,他自己未必成为众矢之的。
后来袁绍、公孙瓒大打出手时,董卓朝廷的调停得到认可,正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董卓的作法,却给自己挖了大坑!董卓为了拉拢士族,任命名士为各地的州牧、刺史、太守。
其中:韩馥、刘表等人,是袁绍的故吏,张邈、张超等人,是袁绍的“奔走之友”。
董卓这是把枪交给了袁绍呀!然后···董卓成了天下诸侯讨伐的目标!更严重的还不只于此!你要任命地方官讨好士族,要尝试可以尝试。
毕竟:以董卓军力的优势,无人能与之争衡。
但是···董卓安排的这些地方官的位置很蛋疼!这些官吏,在兖州、豫州、冀州等地,他们刚好对洛阳形成了半包围!于是,即便是未反董卓的地区,他们的赋税也无法供应到洛阳!董卓朝廷得不到钱粮,自然只能退出洛阳了!董卓,是自己给自己挖坑,把自己逼出了洛阳!2、曹操对天子权力的利用:纵横捭阖曹操利用天子令,至少为自己做了两件大事。
(1)、分化、打击袁术、吕布等对手。
东面、东南的袁术、吕布、孙策,存在若即若离的同盟关系。
曹操利用吕布、刘备等人在徐州的争端,制造矛盾;
又利用袁术称帝之机,以天子令拉孙策、吕布一起打击袁术。
纵横捭阖之下,顺利平定了东方。
(2)、拉拢中小诸侯,稳固后方。
马腾、韩遂、张绣这样的中小诸侯,他们没有实力自己角逐天下,是大诸侯们争相拉拢、安抚的对象。
曹操最担心的事情是:袁绍拉拢关中、羌胡、益州,一起打击曹操。
曹操将不得不“以二州抗天下六分之五”。
曹操任命钟繇坐镇关中,并以天子名义奖赏马腾、韩遂等关中实力派。
同时,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也归顺了曹操。
于是,关中、荆州在袁、曹对决中未威胁曹操侧翼,保证了曹操专心对北!对内军的控制“挟天子”的人,挟持的人质是天下位置最高的人!“人质”,以及“人质”的拥护者,藏于你身边,拥有巨大的号召力,他们有时是比外部敌人更危险的对手。
所以,董卓、曹操遭遇的刺杀次数,比其他诸侯高得多!董卓死于此。
董卓集团的军事力量,主要分为三部分:凉州军、并州军、原禁军。
其中,凉州军,是他最基本的力量,也是忠诚度最高的力量;
并州军,原丁原的力量,吕布刺杀丁原后能率军全部归董卓,可见并州军对吕布的忠诚。
董卓退入关中后,将忠诚的凉州军分布于各处,自己身边主要“内军”是吕布的并州军。
可以说,董卓是把自己的人身安全交给了吕布!尽管董卓待吕布如父子,但吕布毕竟是有弑主前科的!董卓将性命交给他,心也真大!于是···吕布在并州老乡王允的引诱下,刺杀了董卓!曹操也同样是被刺杀的高危人群!曹操对自己、天子身边部队的安排很讲究!在这里,曹操安排的是诸夏侯曹的基本力量。
同时,将领许褚,更是一个严格区分“内外之别”,不与外臣打交道的许褚!因此,尽管想杀曹操的人排长队,但曹操基本上都能轻松摆平!今天,很多朋友都希望“借势”。
借助权威大、影响力大的人或事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品牌力。
这也是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何让“借势”看起来合乎情理,不令人厌恶?
如何让“借”来的影响力增强自己的实力?
这段历史,或许可以给到我们好的借鉴!
参考:
曹操是一代枭雄,是著名的军事家,诗人,能听取众人的意见,对文臣武将很好,不伦贪贱富贵,只要有才能都放心使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而董卓就不行,自以为是,杀人不眨眼,不能听取大家意见,简直就是一个魔鬼,禽兽不如的东西,怎能让天下臣服?
所以曹操就能让大家服。
参考: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对比曹操与董卓之间的差距,我们要做的是看看两个人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做法上的差别还有做这件事时候天下格局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董卓,董卓之所以进京是因为何进和袁绍等人密谋阐述阉人而把他密诏进京,其目的是解决宦官所带来的危害,但董卓进京一上来先做了两件事,第一废了少帝,第二立了献帝。
这一个做法已经是天下不容了,少帝并无罪过,而你董卓只是一个地方军阀,有什么权利这么做,天下当时终于汉室者甚多,而董卓之后权倾朝野,手段残忍,并没有善待献帝,还把王公大臣招惹个遍。
汉献帝在他手里充其量就是个傀儡,这个“挟”字做的确实到位,可是根本没有“令”,因为没有人信任他。
在人们的眼中董卓的行为与谋逆无二,所以必然会有天下人讨伐他。
再说一件事,他进京以后挖掘皇帝、公卿的陵墓,光这一件事就得罪了多少人,那时候各方势力那个不跟公卿沾边,你把人家祖坟都给抛了,换成谁也得跟你急啊,别说你的行为和谋逆没啥区别,就这种赤裸裸的土匪挑衅行为,各个地方势力去收拾你那都是名正言顺的,更何况人家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然后,我们再看看曹操对这件事是怎么处理的。
曹操人家自己的口号叫做“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是首倡讨伐董卓的人,而且他在“救”汉献帝的过程中也确实出力了,别管他是真的假的,在初期与汉献帝两个人的接触中,曹操也确实是做到了“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汉献帝的信任。
人家既没有说给换个皇帝,也没有说放纵自己的下属胡作非为,而且对那些公卿、大臣也该尊敬的尊敬,该善待的善待,自然而然得到了一些忠于汉室的人的信任。
关键一点,曹操在做这件事上面,他没有引起民愤,各方势力无非是眼红曹操有了汉献帝这么一个大法宝,有了一个名号,但犯不上联合起来讨伐他。
至于到了后来,他由“奉”转变为“挟”的时候,曹操的实力已经和他的对手们拉开了差距。
单独看在对“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上曹操做的确实是比董卓要到位,能够被人们接受。
当然了,如果我们去深入的看一下这两个人做这两件事时候的背景,其实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而这个,个人觉得才是两个人成败的关键所在。
这个端倪就在于“势”,什么势呢,就是天下大势。
董卓做这件事的时候,董卓虽然实力强大,汉室虽然在实际意义上早已经摇摇欲坠,但问题是天下大势中还有很多的势力希望能够复兴汉室。
董卓做这件事的趋势是逆了当时趋势的,而且他做的最大逆不道的事情就是废少帝立献帝,在封建社会,无论你有多大的权势,只要做了这种事,说你是不忠,那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各方势力为了发展自己,都会真心或者假意的以匡扶汉室来作为招兵买马的幌子,因此他被各方势力所讨伐也不足为怪。
但曹操做这件事的时候,汉献帝都被倒手很多次了,人们早已经习惯了,最重要的是人家奉的是现成的天子,不是自己立的,于礼法上完全说的通,大家就算是想联合讨伐恐怕也找不到借口。
而且各路诸侯,之前招兵买马的事早都干的差不多了,这个天下大势已经是另一个“势”了,这个势就是乱。
虽说各方的势力都希望能够以汉献帝为金字招牌,拿这个做给天下人看的。
但那个时候的各方势力都已经看清了汉室灭亡无法逆转。
而且天下也是刀兵四起,各方势力之间就斗得不可开交。
能得到汉献帝固然有一定的帮助,但得不到对于他们的影响也不大啊,毕竟当时的各方势力其实已经形成,大家所想的也无非就是争地盘,扩大势力范围。
最后,在总结梳理一下我的看法。
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上,两个人形成成败对比的原因不是两个人的差距,当然了,在两个人的综合能力上,董卓与曹操的差距有多明显其实不用我来说,只要是喜欢三国的人都清楚。
但咱们就单纯的看这一件事,董卓先废后立的做法已经冒天下之大不韪,自然引起公愤。
而曹操则不同,他只是顺理成章的接手了汉献帝,并没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举动。
除此之外,更为关键的就是我说的“势”,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候的背景,各方势力还没有完全形成,为了自己的发展,还会以汉室为名义而讨伐董卓。
等到了曹操接手汉献帝的时候,各方势力已然形成,这个时候再去为了名义上的汉室而损害自己的利益讨伐曹操,恐怕没有人会觉得划算。
其实,作为后来人看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上,所给他带来的好处也并没有多大。
他所期待的通过天子而让各方势力听从的目的也没有实现。
该打仗还是要打仗,靠的还是自己,没有一方势力在他的作战中因为他有了天子而帮助他,唯一给他带来的好处就是给了他打别人的理由。
可能给他带来胜利的,却不是天子的威严,而是依靠着作战。
而他作战所依赖的将领,谋士也都是在他有天子这张牌之前就跟他站在一起了。
那么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了么,或许可以说他成功了,因为他没有像董卓一样彻底的失败了,但也可以说并没有成功,因为他即便手里有天子,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也依然不买账他该失败还是失败。
参考:
这个问题非常好,为何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而董卓先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却以失败告终,而且董卓的起点也远远高于曹操,最终董卓不得善终。
曹操虽然骂名千载,但却三分天下有其一。
董卓在地下有知,也一定要问,我董仲颖到底差哪。
董卓,字仲颖,郿侯。
生年不祥,大概比曹操大不了几岁,董卓开启东汉军阀之战、一代权臣,官至太师,最初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后来何进无能召董卓入京消灭宦官,就此拉开东汉灭亡的序幕,董卓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皇帝,把持朝纲,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后司徒王允设反间计,挑拨董卓大将吕布诛杀董卓,公元192年,即初平三年,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
客观的地说,董卓的形象被妖化的成分。
曹操和董卓出身都差不多,很“下贱”。
曹操是阉竖遗子,董卓比曹操强,是粗鄙武夫。
可惜就是董卓没成事,曹操成事了。
董卓和曹操都是以绝对的武力控制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最大的区别在于,董卓和曹操面对政治形势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是首要问题,董卓发家的时候,东汉的国家体系还在,就是汉统还没有衰微。
天下,地方实力派,士族还认汉帝。
董卓的进京等于打乱了原有的国家秩序,董卓的行为遭到全天下反对,当初,汉室秩序还在,待董卓一死,就已经是天下大乱,皇帝已经没有人“认”,曹操迎献帝之时,不但掌控了最高权力,而且可以以皇帝的“诏书”号令天下。
各路诸侯才知道皇帝的作用,但为时已晚。
曹操迎献帝称得上是代表中央。
对比董卓和曹操,董卓被历史赋予董卓的使命是破坏,曹操被历史赋予使命是重建。
所以董卓失败了,曹操成功了。
还有就是董卓和曹操控制献帝时候,献帝当时是地位也不一样,董卓时期,献帝还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依附,比如王允,吕布,袁绍等等。
当时朝廷还很值钱,皇帝具有号召力,待曹操迎接献帝的时候,献帝和乞丐也差不多了,几乎是光杆司令。
皇帝的神圣的外衣被彻底扒光了。
所以就控制皇帝而言,曹操比董卓要轻松的多。
董卓废立皇帝,几乎将所有的人都推向了对立面,董卓没霍光权柄,却冒天下之大不行废立之事。
刘要知道辩是灵帝之子,正牌皇帝。
董卓这一行为就证明他缺乏政治眼光,而曹操却始终尊献帝为皇帝,后来即便禅让,曹氏也保留献帝的生命和“尊严”。
没有士族支持,利益集团依附,也是董卓失败的主要原因,董卓是想拉拢士族阶级对他的支持,为此解除党禁,提拔在党锢之祸中受到贬黜的士大夫。
袁绍、袁术等人公开反对他,董卓也没有追责,但士族阶层对他的反对声依然强烈。
面对政权不稳定情况,董卓只能大开杀戒。
还有就是为了控制朝局,迁都长安,对京师洛阳实行“三光政策”。
东汉立都二百余年的东都洛阳从皇宫到民宅一片焦土,从官宦到百姓,人去屋空。
董卓人心丧尽。
毛宗岗父子点评《三国演义》道:观董卓行事,是愚蠢强盗,不是权诈奸雄。
奸雄必要结民心,奸雄必假行仁义,今焚宫室、发陵寝,杀百姓、掳赀财,不过如张角等所为。
后人并称卓、操,孰不知卓之不及操也远甚!也是这个意思。
说白了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末世王朝时期,凡是第一个“起事”都不能成功。
一般第二个,第三个基本就会成功,如果掉过来,曹操在前肯定也不会成功,董卓在后说不好就能成功,时机不对,再有能力也白搭。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
期待你的
。
参考:
中国古代是一个重道义而轻法制的时代,任何人只要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就会变得理直气壮,义正言辞。
历代君王为了王朝的统治稳定,都会让“忠君”的思想深入人心,在那个时代,对君王的不忠,会被认为是反社会,反人类的,将会受到整个社会的唾弃,并给与最严厉的惩罚。
所以,无论是谁要想站在道义制高点,就必须靠近皇权,利用皇权下的“忠君”思想来伪装自己的个人利益。
三国时期的董卓和曹操都想利用“挟天子”之便,使自己站在道义制高点,以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这两个人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成为身死名败的国贼,一个成为了曹魏政权得奠基者。
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缘由呢?
下边我们来一一探讨。
董卓没资格“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
好结羌人,武艺高强,力大无穷,可以在骑马飞驰时左右开弓,打仗也有勇有谋。
大将军何进采用袁绍的“召四方猛将入京”的计策以想通过武力,威逼何太后放弃对宦官的保护。
由于自己疏忽防范,在董卓进京之前何进就被宦官杀害了,洛阳京城陷入一片混乱。
袁绍等士人集团正忙于诛杀宦官,谁知军人出身的董卓却背后捅刀子,很快的控制了洛阳的军队,并开始掌管朝政。
以袁绍为首的士人集团本以为在这场斗争中外戚和宦官双双被消灭,该轮到士人掌权了,可谁知却给一介武夫董卓作了嫁衣,士人集团自然是心生怨恨。
令士人集团更不满的是,董卓竟然为了一己之私擅自废立皇帝。
在古代废立皇帝可是最大的无道,就是像霍光、伊尹这样受众人拥戴的贤相,要想废立皇帝也是非常谨慎的。
董卓一介武夫,没有任何资历和威望,也没给朝廷立下过汗马功劳,凭着一时的侥幸掌管了朝政,哪有资格废立皇帝?
其实董卓废立皇帝也是有自己的如意算盘,如果继续让刘辩在位,按照东汉之前的惯例,就得由何太后主政,而且何氏外戚在朝中的势力根深蒂固。
反观支持刘协即位的董氏外戚早已被何进铲除,在朝中没有什么势力。
再加上董卓强行认了董太后这个亲戚,董太后不在了,自己代表董氏外戚掌权也就合情合理。
董卓和董太后虽然都姓董,但要扯上亲戚那怎么也得再往上倒腾五百年。
董卓要的就是一个借口,是不是真有这个亲戚并不重要。
士人无法接受一个武夫独掌朝纲董卓作为一介武夫知道自己是无法治理国家的,他要想迅速建立起东汉王朝的新秩序,就必须拉拢士人集团为其服务,所以董卓掌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受到过党锢之祸的士人平反,让士人集团走出了党锢之祸的阴影。
在人才选拔上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只要是名士,董卓一概给予高官厚禄。
其中荀爽、陈纪、蔡邕等名士都被迅速提拔到朝廷的重要岗位,尤其是号称“荀氏八龙”的荀爽(荀彧的叔叔)。
从开始被征召到位列三公,前后才九十三日,真是火箭般的速度。
但是,士人集团根本不买董卓的账,在当时以门第出身为背景的士人圈子里,他们认为董卓出身低微,根本就没有资格掌管朝廷,而且董卓纵容手下在京城烧杀抢掠,这也是与士人集团标榜的“以德服人”相违背,所以,朝廷内部的士人想要扳倒他,外部的士人公开反抗他。
曹操比董卓更受士人青睐曹操虽然出身宦官之家,但是在祖父曹腾时期就开始与士族集团靠拢,曹腾就曾多次参与到营救士人的行动中,经曹腾举荐为官的名士就有虞放、边韶、张温、张奂等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东汉时期出类拔萃的人物。
到了曹操这一代,也是极力向士族靠拢,在曹操任洛阳北都尉时,就棒杀了当时的大宦官蹇硕的叔叔蹇图,这件事在士人集团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使得士人集团对这位宦官之后刮目相看。
曹操与当时的很多名士许劭、桥玄等人相处的关系都不错。
通过曹氏家族三代人的努力,曹操与士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使得曹操举兵以后很快就在身边凝聚了一批顶尖士族人才。
曹操处理问题的方式完全是站在士族的立场,这一点他比董卓更容易让士人接受。
董卓是在毁掉东汉王朝,曹操却深藏不漏董卓进京前,虽然洛阳京城内部权力争斗异常激烈,但是整个大汉天下并没有乱,而董卓进京后擅自废立皇帝,使得大汉王朝颜面扫地,各地诸侯开始以反董卓的名义公开反抗中央号令,士人集团认为天下大乱的始作俑者是董卓,自然是对他怨恨交加。
反观曹操,是在大汉王朝快要崩塌的时候,主动迎奉天子以安天下,从这方面来讲,董卓是乱汉的国贼,曹操是扶汉的功臣,受到士人拥戴也是理所当然的。
董卓死后,天子流离失所,被西凉军阀你争我抢,日子过的惨不忍睹。
各地诸侯只在乎攻城略地,没人在乎天子的死活。
曹操在士人集团的拥戴下迎奉天子到许都,对内立宗庙,安社稷,对外征讨不服从中央号令的诸侯,才使得苟延残喘的东汉王朝才有了那么一丝尊严。
董卓野心太大,想一蹴而就,但是其能力不足以满足巨大的野心。
结果步子迈得太大,把自己给扯爬下了。
曹操懂得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在自己实力不足时绝不会表现出任何野心,最终经过了两代人的努力才成功篡汉。
另外曹操个人能力和魅力上也比董卓强,董卓一介武夫做事讲究雷厉风行,任何事情都是独自决断,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曹操有什么重大决策都是和士人们商量着来,做对了功劳归别人,做错了责任自己揽。
董卓习惯烧杀抢掠,生性残暴,动不动就杀人,是典型的掠夺性政权,等到掠无可掠的时候,这个政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而曹操每攻下城池,安民保境,修耕植,蓄军资,属于建设性政权。
乱世之中虽说仰仗的是武力,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后勤补给,掠夺性政权如果没有成功转变成建设性政权,早晚会被人吞并。
董卓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条政治路线成功的必要条件就是,大汉天子仍然要有威严,天下士人依然继续拥戴。
而董卓自从擅自废立皇帝那一刻起,就让东汉王朝的威严丧失殆尽,天子没有了威严,又怎么能够“以令诸侯”呢?
所以,各地诸侯反叛他,天下士人拒绝他。
这恐怕是董卓到死也没有想明白的问题。
参考:
。
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是“挟天子以吓唬诸侯”,但是没吓唬住。
董卓废立皇帝,目的是立威董卓是边疆刺史,又没有什么家世背景,他想把持朝政,威望是不够的,别人凭什么听你的呢?
于是,董卓通过废立皇帝,快速立威,震慑诸侯。
但是废立皇帝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这一手不仅没有吓唬住人,反而给了袁绍等联合起兵的借口。
曹操就不一样了,他是以救驾之功,名正言顺地“挟天子”,其他诸侯就算不满,也只能受着,因为至少从表面上挑不出毛病。
面临的阻力不一样朝堂之上,二人面临的阻力不一样。
董卓为了达成目的,要和王允等汉室忠臣斗智斗勇。
董卓麾下的政治人才太少,而此时像王允这种人还挺多的,董卓只能杀一批、拉拢一批,一点点妥协。
到了曹操时代,汉室忠臣也有,但不多了,也没有王允这等手段,像董承之辈能力差了太多,不足以对曹操形成威胁,曹操依靠荀彧等人,牢牢把持朝政。
可以认为,董卓是先驱者,帮曹操趟了地雷阵。
民心向背成大事者,民心很重要,这是无数帝王得出来的道理。
董卓优待军队,但是不恤民众,甚至会做出抢掠、屠杀的勾当,西凉军军纪败坏,早已失去了民心。
曹操这方面做得很好,他重视民生,屯田制搞得如火如荼,恢复了社会生产和民众稳定,严格约束军队,为了强化军纪甚至割发代首,取得了百姓支持。
拥护天子只是政治正确,而取得民心才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参考: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词,在中国的词汇库中算不得什么好词。
历史上真正能做到这七个字的,其实也不乏其人,并非只有东汉末年的曹操和董卓,五代十国时期的李茂贞和朱温,也是积极地践行者。
但是真的能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手玩儿成功的,却只有曹操一人。
那么曹操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呢?
一、和皇帝的关系在《三国志》中,曹操的谋士毛玠给他的建议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并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一字之差,意思差得很远,体现出了对皇帝的不同态度。
曹操实际上是按照毛玠的意见来行事的,在迎接汉献帝的时候,并没有和别的军阀一样用士兵强抢,而是先送补给、送东西、还人情。
除了让汉献帝很感动之外,还在天下人面前树立了自己伟光正的形象。
后来他为了不和汉献帝产生矛盾,一直避免频繁见面。
虽然有“衣带诏”事件的黑料,但是总体上讲,曹操对汉献帝还是客气的。
这在东汉末年那个混乱的年代,无疑是个表率。
因此,曹操就可以用自己的正面形象,来招揽天下英才,让自己的事业走向成功。
而董卓则不一样。
董卓在进入洛阳之后,就大兴废立,将正统的皇帝刘辩废掉,立了汉献帝刘协。
这一行为,既毁掉了董卓的形象,也让汉献帝背上了非正统的恶名。
二人的关系不管是好是坏,都注定得不到社会英才的认可。
更要命的是,董卓对汉献帝的态度,或者说对东汉王朝的态度,一直是非常恶劣的。
董卓进洛阳后,大肆屠戮外戚,抢夺京畿兵权,实行高压统治,唆使吕布公然杀死大臣。
在遭到诸侯联军讨伐之后,董卓强行迁徙皇室和百姓,焚毁洛阳,制造了惨案。
到了长安之后,董卓指使吕布盗掘汉朝皇陵,行为令人发指。
这样一个人,不只是忠于汉朝的人会反对他,民间的有识之士同样也会反对他。
正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董卓才会失去向心力,最后从内部崩溃。
二、外部环境也不一样曹操和董卓的巅峰时期不一样,这也让两个人在权力之路上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董卓的活跃时期是东汉最混乱的时期,宦官、外戚、大臣、皇帝、以及农民起义,各种力量纠结在一起,天天腥风血雨。
这种环境,让董卓认识到了暴力的重要性,但是却意识不到皇权对时局的影响。
董卓在进入洛阳时,是当时最强的一支武装力量,兵多将广,简单地使用暴力就可以搞定一切。
董卓之所以对皇帝的废立和无礼,就是因为自己的这种认识。
所以董卓虽然掌握着皇帝,却没有怎么让皇帝发挥什么政治作用。
曹操则不一样。
曹操出身宦官家庭,而宦官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所以曹操对皇权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所以曹操在一开始并没有想当一个权臣,而是想当一个铁面无私的能臣。
再被现实击碎梦想之后,曹操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起点比董卓这也的军阀差了不少。
这种情况下,他必须要抓住一切可以提高自己声望和实力的机会,使用一切必要的手段让自己强大起来。
而皇帝的号召力,正是他提升自己势力的绝好助力。
所以才会频繁的利用皇帝和朝廷的正统性来频繁的打政治牌,最终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
三、地理环境不一样东汉时期,洛阳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凸显出来。
洛阳地处中原核心,交通漕运发达,很适合对全国发号施令。
而旧都长安,虽然有山川之险,但是交通不便,物产贫乏,已经不是一个可以支撑天下的用武之地。
所以,可以说得洛阳者得天下。
虽然洛阳后来被董卓破坏,但是中原之地的重要性依然没有改变。
更重要的是,东汉的皇帝常年在洛阳经营天下,这里早就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人才体系和统治核心,如果可以利用,平定天下事半功倍。
董卓的发祥地在西北,中原地区的混乱局势,以他的政治才能是搞不定的。
所以在兴废立换皇帝之后,董卓还是决定挟持皇帝去长安,在西北关起门来做天子。
这一决定让他让出了富饶的中原之地,让出了控制天下的中枢。
这一决定,让董卓失去了中原现成的统治优势。
在长安,董卓即使真的使用汉献帝这张牌,效果也注定不会很好。
而曹操则不一样,他的根就在中原,他的眼界也就在中原。
后来他迎回汉献帝,在许都定都,以中原的物产和正统的皇权鸟瞰诸侯,这次占据了先天的优势。
早已被培养成熟的中原人才链,成为了后来曹操的最大助力。
曹操最重要的颍川官员集团,就是位于中原地区。
真是依靠中原的人力物力,曹操才最终可以成功。
参考:
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成功董卓失败,差距在那,你怎么看?
我是王小白,我来给你回答我是怎么看的。
董卓是个武夫,是大将军何进诏令来洛阳杀十常侍的,董卓来洛阳后,十常侍们已经杀了何进,而十常侍及其爪牙们也被袁绍杀光。
按道理皇帝要下旨让董卓哪里来的回那里去,然而皇帝年龄幼小,朝中大臣忙着分配何进,十常侍死后留下来的权力和利益。
董卓来洛阳,实际上只有五千铁骑,早上进城晚上出城,玩了一手疑兵之计,让朝廷和百姓感觉董卓带很多兵来的洛阳,使人们不敢起反抗心理。
董卓很快就感受到了汉朝廷的软弱和无能,从开始在城外小规模烧杀抢掠,到带兵直接上朝堂逼小皇帝封自己为丞相、太师。
董卓必竟是个武夫出身的将领,没有政治眼光和治理国家的远大抱负,属于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管明天喝凉水的人,对于国家的运转不管不问,没钱去抢,没粮去抢,只要手里掌握着军队,那管百姓的死活。
董卓欺负皇帝幼小,废掉小皇帝刘辨,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以后的汉献帝)把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封为这个侯那个侯。
董卓本人骄奢淫逸,把本来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更推向深渊。
董卓的残暴加无能,失去了人心,有志向的青年如袁绍曹操逃离洛阳,回家乡起兵讨董卓。
董卓靠血腥残酷的镇压,维持着表面光鲜的生活,可明里暗里推翻董卓的活动没有停止过,明面上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暗地里司徒王允为董卓设下“美人计”“离间计”,在一代美女貂蝉的运作下,吕布杀了董卓这个祸国殃民的坏蛋,洛阳百姓发泄对董卓的仇恨把他点了天灯。
曹操和董卓不一样,曹操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从做洛阳北部尉时就流露出政治才干,曹操一句:”宁我负天下人,毋不让天下人负我。
”彻底暴露了他的政治野心和奸雄的本质。
不得不承认,曹操无论是治国才能还是治军才能都是一流的。
王允把一手好牌打的希烂,导致自己跳城身死,小皇帝汉献帝被打劫,汉献帝叫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之时,曹操带兵救了汉献帝,把皇帝迎接到自己的地盘许昌。
从此汉献帝过上了傀儡生活,曹操也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统一全国版图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