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绝对是清朝皇帝赐予宗室子弟的最高荣誉,纵观满清顺治入关后到同治这二百多年间,皇帝都没有赏赐过这个待遇,就足见它的稀缺了。
此前被授予“铁帽子王”的都是什么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讬、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八人都是大清的开国功臣,在清初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才获得了王位世袭罔替的殊荣。
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有何功劳,能够得此勋劳奕訢奕訢因与哥哥咸丰皇帝奕詝面和心不和,在咸丰朝基本就是靠边站的人物,基本就靠皇弟和先皇之子的资本混饭吃。
1861年咸丰病死在承德避暑山庄,临终确立了“八大臣”的托孤体制,结果能力、血缘都是首屈一指的奕訢却不在这八人之列,自然气愤非常。
恰巧两宫皇太后也对以肃顺为首的这八个大臣极为不满,叔嫂三人一拍即合,随即发动了辛酉政变把国家大权夺了回来。
恭亲王奕訢留守京师,闻丧奔赴,两太后为言载垣等擅政状。
九月,奉文宗丧回京师,即下诏罪载垣、端华、肃顺,皆至死,并罢黜诸大臣预赞襄政务者。
—《清史稿》也正是凭着这个“不世之功”,奕訢才当上了“铁帽子王”。
奕譞奕譞和哥哥奕訢不同,他是靠儿子上位的。
1875年,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病逝。
本来皇帝驾崩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让他的儿子做接班人接着干就行,屌丝男士偏偏同治无嗣,导致中国国家元首紧急“出缺”!最后在嫂子慈禧太后的千挑万选之下选中了醇亲王奕譞的四岁小儿载恬,想要让他过继到自己这里,让他来接替咸丰的皇位。
光绪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坐上了皇帝宝座,奕譞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这样看起来做个“铁帽子王”也没什么稀奇的了。
奕劻相比其余十一位,奕劻就显得有点相形见绌了:无论是文韬还是武略都是处在最下层。
他最出名的两个特点就是见风使舵和贪得无厌,(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
—溥仪就因为在戊戌变法中拥护慈禧、清洗维新派中立下功劳,因而被慈禧重赏,成为了第十二位“铁帽子王”。
总评“铁帽子王”的滥封与晚清的一派衰败景象也可以说的上是相得益彰了吧!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参考:
清朝一共有十二个世袭罔替的亲王,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铁帽子王”。
其中,开国元勋八个。
雍正朝封了一个怡亲王胤祥。
晚清慈禧当政时代,封了三个,分别是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清朝的官制沿袭明制,但爵秩与明朝大不同,最主要的区别是对于皇子的分封。
明朝皇子一律封王,世袭罔替,而且有封地。
皇子成年后,只身前往封地,俗称“就藩”。
封地一般都很大,至少大过今天的一个县,有的甚至相当于今天的半个省。
按明制,封地所有的收入,朝廷都不要了,用于皇子的生活所需,同时,皇帝还从国库里拿钱,用于对皇子的赏赐和各种补贴。
这些待遇并不随着皇子过世而消失,而是由皇子的后代一点也不差地继承,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这样一来,明朝的财政就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一方面国用不足,很多膏腴之地都变成了皇子的封地,许多皇帝特别疼爱自己的某个儿子,不仅把最好的地方封给他,还往往违制扩大皇子的封地。
另一方面,皇子们就藩后,由于怕他们造反,对他们的防范甚严,皇子们没有别的事可做,只剩下生孩子。
于是皇族繁衍成灾,变成沉重负担,某种意义上明朝因此而亡。
清朝入关以后,汲取明朝的教训,对于皇子的安置做了重大变革。
一是取消封地,所有的皇子都留在京城里;
二是取消世袭罔替,皇子的爵秩及待遇随代际递减,一直减到与普通八旗子弟一样。
比如,亲王或郡王的儿子是贝勒,贝勒的儿子是贝子,贝子的儿子是镇国公等,以此类推,直到无可继承;
三是皇子们不能闲着,要参与政事,在实践中历练成长。
清朝只在康熙朝立储君,其他皇帝都是秘密立储,未来的皇帝只能在诸皇子激烈的竞争中产生。
所以,有清一代世袭罔替的亲王就非常少,也很尊贵。
清朝的皇子出生后一般不分封,皇帝视其成长情况给与其封号。
皇子的封号最低是固山贝子,然后分别是多罗贝勒、多罗郡王,最高是和硕亲王。
一般而言,皇帝封自己的儿子最多封到多罗郡王止,把封亲王的机会留给储君。
这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机制,即防止储君的兄弟过于自大,又给储君培植亲信的机会。
但也有例外,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活的时间都很长,儿子大多已成年,如不分封则说不过去,所以在位时有多位皇子被封亲王。
另外道光皇帝也在确立四皇子奕詝为储君时,封六皇子奕訢为恭亲王。
恭亲王奕訢奕訢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只比四皇子、后来的咸丰皇帝小一岁多,他的母亲是静贵妃,咸丰皇帝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去世时,奕詝还未成年,道光皇帝指定静贵妃负责照料他,于是,奕詝和奕訢就成了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练武功,一起在静贵妃的宫里长大。
同时,奕訢也非常出色,比起奕詝来,除了文采稍逊,其它绝对不遑多让,这让道光皇帝在选择储君时迟迟下不了决心,左右摇摆。
所以,在确定四皇子奕詝作为储君时,道光皇帝一改常例,亲自晋封奕訢为和硕恭亲王,作为对奕訢的补偿。
当然,他的这个亲王不是世袭罔替,只是普通亲王,只是比其他皇子尊贵而已。
奕訢也在奕詝登基后大展拳脚,成为咸丰皇帝的左膀右臂。
只是后来兄弟失和,奕訢成为权臣肃顺的政敌而被冷落。
辛酉政变,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訢联手,打败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成就了同治初年的“太后垂帘,亲王秉政”的朝局。
辛酉政变是开国以来重大变故,不亚于改朝换代,而且,作为一场政变,它是非常成功的,其代价也很低,没有血流成河,也没有大规模株连,是一次性价比很高的政变。
尤其是,它不仅没有造成政局震荡,还继承和发扬了肃顺执政的基本面,最终成就了非常难得的“同治中兴”。
所以,在辛酉政变时,两宫太后作为对恭亲王奕訢的酬佣,封奕訢为亲王世袭罔替,成为有清一代第十个铁帽子王,是顺理成章的,也是非常恰当的。
恭亲王奕訢也是有清一代少有的贤良开明之人。
他比咸丰皇帝奕詝小一岁多,但英武神勇,其文治武功比奕詝高出一大筹。
如果当初道光皇帝选他做储君,晚清的局面肯定不一样,至少不会让慈禧得到任何机会。
恭亲王执掌同治、光绪两朝二十多年,亲手创造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开创和领导了晚清的洋务运动,打造出了非常出色的同光文官体系。
以恭亲王奕訢对大清的功劳,他的世袭罔替当之无愧。
醇亲王奕譞醇亲王奕譞的世袭罔替是因为儿子当了皇帝。
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载淳驾崩,终年19岁。
载淳死的时候,距离他大婚才两年,虽然他有后妃五人,但却没有子嗣。
于是慈禧太后做主,由醇亲王奕譞四岁的长子载湉承文宗显皇帝,就是咸丰皇帝的大统,是为光绪皇帝。
慈禧选载湉当皇帝,有三个考虑。
其一,载湉年幼,方便她继续垂帘听政。
其二,载湉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与咸丰皇帝和同治皇帝的血缘关系最近。
当然,从血缘的角度考虑,还有很多选择,但年龄上载湉最合适。
其三,载湉也是慈禧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的儿子,而婉贞恰恰是奕譞的嫡福晋。
这样,作为新君的生父,就不得不抬高他的地位,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奕譞当成普通的亲王看待了。
但怎样抬依然是个大问题。
因为有明朝的教训,稍不留神,会酿成类似明世宗的大礼议事件,而大礼议事件是明永乐以后最大的政治撕裂,足以动摇国本。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以后,他的堂兄朱厚熜以藩王世子的身份入承大统,是为明世宗。
朱厚熜甫一继位,就要尊奉自己故去的生父兴献王为太上皇,这等于不承认他是明孝宗皇帝朱佑樘的继承人。
于是朝野为此争论数年,最后朱厚熜如愿以偿。
按理说,慈禧当时应该为自己的儿子载淳立嗣,在溥字辈里选一个承袭大统。
但那样一来,慈禧变成了太皇太后,失去垂帘资格了。
所以她选与载淳同一辈的载湉。
这件事也引发了朝臣的忧虑,光绪二年,吏部主事吴可渎尸谏,呼吁慈禧为载淳立嗣,这件事最后成为清流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对于奕譞,慈禧的态度其实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她相中了奕譞的胆小、听话,易于操弄,另一方面,她又对奕譞未来有可能利用儿子皇帝的身份弄权而心生警惕。
光绪八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朝鲜国王高宗李熙的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闹事,朝鲜王妃闵妃携年幼的李熙出逃,并在途中向清廷求助。
慈禧下令李鸿章派水师提督吴长庆到朝鲜平乱,最后袁世凯将李昰应押解至保定关押,三年后才释回。
李昰应押解回国时,慈禧特招奕譞进宫,将处置李昰应的谕旨拿给他看。
慈禧的意思是杀鸡骇猴,当面警告奕譞,让他老实听话。
据说,奕譞当时战战兢兢,泪如雨下。
好在奕譞是个谨饬的人,他韬光养晦,小心翼翼地应对慈禧,在家赋闲,用了十年时间,终于重新赢得了慈禧的信任。
光绪十年甲申易枢,奕譞取代哥哥恭亲王奕訢,正式走向前台。
慈禧重用奕譞是基于两个考量。
一是奕譞听话,易于操弄,而且由于奕譞才具不足,没有什么主意,慈禧可以借机掌握一切。
二是慈禧本人羽翼丰满了,她已经不需要奕訢这样的枢臣了。
恭亲王奕訢是经验丰富的老资格政治家,他对于慈禧的许多做法都有抵制,令慈禧心生不满。
所以,醇亲王奕譞的大用,实际上标志着慈禧专权的完成,也标志着晚清文官体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对于醇亲王世袭罔替,则恰如其分。
毕竟人家生的儿子当了皇帝,比起明世宗朱厚熜他爹的太上皇,一个世袭罔替的亲王,不仅委屈,而且低调得太多太多。
庆亲王奕劻至于庆亲王奕劻的世袭罔替,则纯粹是慈禧弄权,拿国家名器做个人酬佣,是地道的徇私。
奕劻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
到奕劻这一辈,与同治和光绪皇帝已经出了五服,实际上是远支亲贵了,加上他父亲犯过事,他的爵位也变成了辅国将军,拿着不高的俸禄,拼命巴结着。
但奕劻是个情商很高的人,特别善于搞关系,所以他年轻时虽人微言轻,但人缘不错。
清朝对于宗室子弟是很优待的,给他们留的登进的路子很多,稍微有点出息就不会埋没。
无奈到了晚清,宗室子弟大多都变成了纨绔或者废物,上进的不多,而奕劻恰恰是其中之一。
他读书好,虽然谈不上学问,但很努力,谦虚而有礼,小小年纪就给自己挣下了好名声。
咸丰二年,皇帝立后恩泽亲贵,十四岁的奕劻被封固山贝子。
咸丰十年,皇帝三十岁万寿,二十二岁的奕劻又被封为多罗贝勒。
奕劻生命中最大的转机,是他意外成为慈禧太后娘家的邻居。
慈禧有一个妹妹,三个弟弟。
慈禧垂帘听政以后,他的大弟弟照祥照例被封为三等承恩公,两年后病死,承恩公由二弟桂祥承袭。
桂祥在当时被人尊称为桂公爷,是个出了名的废物。
他的一大特点是什么都干不了,烂泥扶不上墙。
慈禧有心提拔他,派了他几次差,但他茫然不知所措,闹了许多笑话,让慈禧大丢脸面,只好让他在家专吃闲饭,领那一份承恩公的俸禄,家用由她另外贴补。
但他是慈禧的亲弟弟,又承袭了承恩公,承恩公的家事就是国事,至少要按时给慈禧写信。
可他一个大字不识,这个时候就想起奕劻来了。
所以,从咸丰二年慈禧进宫起,奕劻就给慈禧娘家代写家信。
奕劻的家学不错,写的一笔好字,慈禧对他印象深刻。
不仅如此,奕劻还尽心尽力帮助慈禧娘家。
当时慈禧娘家家境不好,父亲惠征在安徽徽宁池太广道任上,咸丰三年因惧怕太平军攻城而弃城逃跑,最后死在了镇江。
咸丰皇帝恼他弃城,想法办他,连慈禧的面子也不给。
是邻居奕劻他们家帮着四处张罗借钱,把惠征的灵柩运回北京。
辛酉政变慈禧得势以后,奕劻越发巴结,慈禧娘家的所有事情,他都当成自己家里的事,鞍前马后,终于让慈禧把他记在了心里。
就这样,同治十一年,小皇帝载淳大婚恩泽天下,奕劻晋庆郡王。
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万寿,晋庆亲王。
光绪二十四年,慈禧训政,奕劻获亲王世袭罔替。
奕劻这个世袭罔替,名不正言不顺,让世人为之侧目。
奕劻得封亲王世袭罔替,名义上是表彰他在戊戌事变中对慈禧的忠心,实际上他没有什么具体的功劳。
戊戌中对慈禧来说功劳最大的实际上是荣禄。
荣禄当时掌握着武卫军,也能节制袁世凯,才在维新派企图兵谏时给慈禧留下了翻盘的余地。
而庆亲王奕劻只不过是个坚定的追随者,他既没有举报袁世凯,也没有抓捕过康梁乱党。
慈禧当时心情十分复杂,虽然以训政名义重新掌握了政权,但环顾左右,自感力量十分单薄。
那个时候,朝中后党的中坚,只剩下李鸿章、荣禄和奕劻三人,而李鸿章正逢甲午战败,遭遇翁同龢等人的排挤而远离北京,而她的臂膀醇亲王奕譞已经辞世。
所以,她迫切想提拔奕劻,把他培养成另一个醇亲王奕譞那样的亲贵重臣。
但实际上奕劻不堪造就。
奕劻是有清一代继和珅之后的又一个巨贪,但他没有和珅的才具,而是一个庸碌之辈,晚清清廷的朝政实际上败坏在他的手里。
据当时英国泰晤士报首席驻华记者莫里循的报道,奕劻仅在英商汇丰银行一家的存款,就有七百二十万英镑。
那个时候七百二十万英镑差不多是世界首富的概念,因为同一时期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里,待遇优厚的家庭女教师简年薪才区区三十英镑。
慈禧当时用人,根本不看操守,只看对她本人的态度。
加上她晚年权力欲膨胀,又没有任何制约,几乎随心所欲。
但奕劻的政治主张还算开明。
他在主持海军衙门、乙亥建储、庚子之乱时能保持一份清醒,与荣禄一起,尽力维持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重臣的一致,终使大局不至残破。
辛丑合约谈判时,他能放下亲王之尊,甘当李鸿章助手,替李鸿章分忧分谤,也属难能可贵。
辛亥革命时,他又与袁世凯联手,促使隆裕太后签署了清帝退位诏书。
所以,小皇帝溥仪最恨他。

参考:
晚清著名的三位“铁帽子王”: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以及庆亲王奕劻,是自咸丰之后的跨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的清王朝最后的三位主政王爷。
自咸丰朝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之后,仅有的两位总理大臣,一个是恭亲王奕訢另一个就是庆亲王奕劻,其中,庆亲王奕劻还是宣统朝成立“皇族内阁”的首位内阁总理。
这三位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的王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他们都算是咸丰皇帝兄弟,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譞和咸丰皇帝是一个爹,而庆亲王奕劻则是和咸丰皇帝一个太爷爷(乾隆)。
说起来,庆亲王奕劻的血缘关系更远一些,但是别小看了这个“大器晚成”的庆亲王,他不仅是清王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而且是晚清的名副其实的“首富”,也称作“第一贪官”,在整个大清朝接近三百年的历史上,大概只有和珅比他厉害。
第二个共同点就是,这三位的“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实际上都是慈禧太后封的,也就是说,在咸丰之后,整个大清朝的实际掌权人就是那个“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而这三位“铁帽子”亲王,就是慈溪太后的最核心的支持者和代言人。
我们可以看看这几位铁帽子王的简略的人生轨迹,大约就会知道,为什么这三位为什么能被封为“铁帽子王”。
先说说最早被封为铁帽子王的爱新觉罗·奕訢。
爱新觉罗·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
有一种说法,就是道光皇帝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之间一直是摇摆不定的。
普遍的一个认识就是奕訢的能力要比奕詝强很多,奕詝最终能在继位争夺中胜出,几乎就是他的那个善于“另辟蹊径”的杜老师的杰作。
道光皇帝的遗诏有两个,一个是确认奕詝为太子,另一个就是封奕訢为“恭亲王”。
咸丰年间,奕訢担任了包括领班军机大臣在内的非常多的重要职务,同时担任镶红旗蒙古都统,镶黄旗汉军都统,以及管理正蓝旗觉罗学事务。
他担任的职务还包括领侍卫内大臣、统管中正殿、武英殿、宗人府等重要部门。
咸丰五年,因为其母孝静成皇后(即静太妃)病重,奕訢为之请求咸丰帝晋封皇太后,咸丰帝含糊答应,奕訢即传旨册封,咸丰帝不满。
二十一日,即葬生母康慈太后之次日,奉旨罢免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仍令内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
但此后不久他又基本上全面恢复了朝廷‘首辅大臣’的地位咸丰十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訢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
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訢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
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
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
这是他通过议和捞到的政治资本。
咸丰十年十二月十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出现了军机处以外的另一中枢政府机构,奕訢出任总理大臣。
自此,总理衙门取代理藩院,成为专门的外事机构,使清代的外交产生重大突破。
衙门还领导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訢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儿子载淳继位,改年号为\"祺祥\"。
幼主冲龄,咸丰帝遗诏令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顾命辅政,史称“顾命八大臣”。
\"祖制重顾命\",按亲疏远近关系,应该是奕欣排在第一位,但咸丰帝却把奕訢摒弃于顾命大臣的行列之外,这更加深了奕訢与载垣、肃顺等人的矛盾。
咸丰帝去世后,奕訢协助慈禧太后政变(辛酉政变),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
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奕訢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大搞洋务运动,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也兴办民办工业,中国的近代工业从此起步。
为了洋务事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发展。
奕訢奏请两宫皇太后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赢得了同治中兴,奕欣获得\"贤王\"美称。
同治三年(1864年),奕訢同意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签署《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新疆大片领土割给沙俄。
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天津爆发反洋教斗争,群众焚毁教堂,杀死法国领事和外籍教士多人。
在处理这起重大涉外事件中,奕訢明知\"曲在洋人\",却在法国等列强的要挟下,一再迁就,息事宁人,支持曾国藩镇压群众,惩处天津知府和知县,了结天津教案,取媚洋人,与外国\"曲全邻好\"。
慈禧太后利用了奕訢,也给予了奕訢巨大权力。
但随着奕訢地位高升和声名鹊起,恭亲王奕訢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安。
于是慈禧太后利用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打击,使奕訢一直浮浮沉沉。
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初五,编修蔡寿祺弹劾奕訢,说他揽权纳贿,徇私骄盈,太后命令查办,七日就以其目无君上,免去议政王和其他一切职务。
朝中大臣求情,慈禧太后才允许他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免去了议政王职务。
这是奕欣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同治八年(1869年),奕欣支持杀掉慈禧太后亲信安德海 ,为慈禧太后所恨。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九日,奉懿旨加恩亲王世袭罔替,奕訢成为了清朝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之一。
同治十三年,奕訢等十重臣当面劝谏同治帝不要修治圆明园,,同治帝大怒,斥奕訢:\"此位让尔,何如?\"二十九日,再力谏同治帝,同治帝发朱谕革其亲王世袭罔替,为郡王,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次日发布。
八月初一日,两宫太后干预,赏还亲王世袭罔替。
反复的浮沉磨平了奕訢往日的棱角,挫败了他的锐气,遇到大事他提不出应对的策略。
中法战争中,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对于战与和拿不定主意,军队节节败退。
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十三日,慈禧太后借口奕訢\"委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职务,奕欣集团全班人马(武英殿大学士宝鋆、吏部尚书李鸿藻、兵部尚书景廉、工部尚书翁同龢)被逐出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光绪十二年十月,奉懿旨赏还亲王双俸。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奉懿旨,赏添头等、二等护卫各一员,三等护卫二员。
光绪二十年又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并总理海军,会办军务,内廷行走,但毫无作为。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奕訢病逝。
终年66岁。
谥\"忠\",加恩进贤良祠,并入皇家太庙。
其孙溥伟袭爵恭亲王。
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
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他的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也就是说他是慈禧的妹夫。
他本人也是晚清政治家,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
道光三十年,奕譞被封为醇郡王。
在咸丰朝,奕譞最大的功劳,就是咸丰帝死后与恭亲王奕訢配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所以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譞。
同治三年,奕譞加亲王衔。
同治十一年晋封亲王。
光绪登基,他又被加封亲王世袭罔替。
光绪十年,恭亲王奕訢所带领的军机处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称甲申易枢,奕譞开始以商办之名接掌政权。
光绪十一年(1885年),总理海军衙门,任内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这倒算是吸取了他六哥的教训,也背上了甲午海战失败的锅。
光绪十六年十一月,醇亲王奕譞薨于藩邸,时年51岁,谥号醇贤亲王。
奕譞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袭封醇亲王爵位,载沣的长子溥仪为清朝末代皇帝。
这位醇亲王奕譞获得铁帽子王似乎仅仅是慈禧的妹夫,在其他方面并未见什么过人之处。
最后说说庆亲王奕劻。
这其实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物。
庆亲王奕劻,是晚清时少数在国际上有着极高知名度的皇室官员。
作为高居大清帝国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物,奕劻是中国第一届责任内阁的总理大臣。
虽是龙子凤孙,但奕劻的皇室血脉相当边缘。
换言之,庆亲王几乎是靠自己的能力和运气从头开始连升十级。
“庆亲王一生,以一无所有的皇族旁系开始,以亿万富翁的身家辞世。
”奕劻的父亲是绵性,绵性的父亲是永璘。
永璘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在嘉庆四年被册封为庆郡王,在嘉庆临终前(嘉庆二十五年),永璘获得庆亲王称号。
绵性是永璘的第六子,正常情况下,几乎轮不到他继承爵位,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可能。
绵性还就真的轮到了。
清代的爵位继承规定,除了“世袭罔替”即俗称的“铁帽子”之外,所有爵位均需逐代递减。
亲王递减为郡王、再递减为贝勒、贝子爵位,再往下是四类“公爵”,再往后就是四类“将军”: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分别相当于一品至四品的武官级别,每类“将军”中又分三等,俸禄不同。
庆亲王永璘死后,儿子绵愍袭位,爵位降为庆郡王。
绵愍死后无子,由仪亲王之孙奕彩过继,爵位降为“贝勒”。
因奕彩居然在居丧期间纳妾,犯了皇家大忌,被革除爵位退回本支。
老庆亲王永璘的其他儿孙们,随即为了争夺这个贝勒爵位,展开了残酷斗争,惹恼了道光皇帝,干脆将爵位降了六级,越过贝勒、贝子及四类“公爵”,直接降为镇国将军,还是最低的三等镇国将军,勉强维持永璘的祭祀而已。
这种政治待遇上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往往能在瞬间摧毁一个簪缨世家,根本不需要等候“富不过三代”的时限,真是“皇威难测”。
最终“三等镇国将军”的爵位,轮到了永嶙的第五子绵悌。
吊诡的是,老庆王家的爵位,似乎被诅咒了一般,谁承袭谁就断子孙,绵悌死后又断香火。
这回,才算轮到了永嶙第六子绵性家,绵性的儿子奕劻过继袭爵,爵位则按规定递减为“辅国将军”,这是第十等爵位。
奕劻承袭了辅国将军后,一年后,奕劻升到了贝子,这相当于连跳6级;
十年后升到了贝勒,二十年后成为御前大臣赏加郡王衔,到1884年恭亲王下台时,奕劻任总理衙门大臣,正式晋封庆郡王。
从此,他的权力横跨外交、内务、财政和军队,远超曾经主持朝政的“议政王大臣”恭亲王奕?、光绪皇帝的本生父醇亲王奕譞,成为权臣。
奕劻算是“大器晚成”。
1850年袭爵时的奕劻,和堂兄恭亲王的地位至少差了10级。
到了甲午年,奕劻获封庆亲王,1908年更是获得了世袭罔替(即“铁帽子王”),彻底追平了恭亲王。
更有甚者,他的妻妾当中被封为“福晋”者有6位,超出了清制规定的亲王只能封5位福晋的限额。
以一个旁支宗亲,成长为清代第十二位,也是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奕劻爆出了大清政界最大的冷门。
道光三十年,奕劻袭封为辅国将军,此时奕劻才十二岁。
第二年也就是咸丰元年内务府把庆王府(之前为和珅府邸)从奕劻手中收回赐予恭亲王奕訢,换回来的是咸丰二年正月,奕劻被封为贝子,算是重新回到了皇族的主流。
奕劻的好运其实刚刚开始,咸丰十年正月,因为咸丰帝三十岁万寿,奕劻进封为贝勒,并得到了慈溪的赏识。
慈禧在咸丰年间与其弟叶赫那拉·桂祥通信之时,常由奕劻代为捉笔,奕劻虽无学问,却写得一手好字,因此深得慈禧的好感。
同治十一年九月,奕劻的好运又来了,同治帝大婚,奕劻加郡王衔,被授为御前大臣。
这是奕劻首次获得这么大的官职。
光绪十年,接替恭亲王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
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爵亲王,光绪二十四年,加恩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
光绪二十九年,军机大臣荣禄病死,奕劻进入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很快又管理财政处、练兵处事务,集内外大权于一身。
奕劻为人贪鄙,与其子载振、大臣那桐卖官鬻爵,被当时的人们讥为\"庆那公司\"。
奕劻算是清朝晚期的“和珅”。
可以说是大清首富,在贪腐和搜刮钱财方面,这个“大器晚成”的铁帽子亲王颇有后来居上的势头,要不是清王朝被推翻,超过和珅也未必可知。
光绪三十四年,奕劻七十诞辰,大开祝典,成了官员们攀缘交结的好时机,而奕劻更是大肆进财纳贿。
各地进献者络绎于道,王府门前车水马龙,列起了长阵。
这一次七十寿诞,奕劻所得现金达五十万两白银之多,礼物价值更为百万两白银
宣统三年(1911年),清廷裁撤军机处,奕劻任\"皇族内阁\"总理大臣。
同年十月,武昌起义后,他竭力主张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
不久,袁世凯被起用,入京代他为内阁总理大臣,重新组阁,奕劻改任弼德院总裁。
民国六年(1917年)一月二十九日,奕劻病死于天津租界,时年七十九岁。
谥\"密\", 密者,\"追悔前过\"之意。
当时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颁令,允许其子载振世袭和硕庆亲王的爵衔。
奕劻的重要的政治举措就是镇压义和团。
义和团尚处于萌芽时期,奕劻就是该运动的直接关系者。
由于民教冲突日益增多,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总理衙门拟定了教案处分章程。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山东巨野教案发生,奕劻就是和德国公使海靖进行交涉的主要人物。
有着多年对外交涉经验的奕劻,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性。
二月十九日,奕劻领衔会奏,请严行查禁直隶、山东一带的义和拳会。
并提出了\"剿团和洋\"的主张。
光绪二十五年九月七日,《辛丑条约》正式签字,从和议开始到光绪二十五年(1901年)二月底,奕劻等人主要与各国使节纠缠于所谓惩治\"祸首\"的问题,历时六个月之久,奕劻在\"剿抚\"政策上,和载漪等人尖锐对立,要不是处事圆滑,有可能弄到与被杀五大臣同样的地步。
奕劻能力不高,学问不行,却始终做官做的顺风顺水,得益于奕劻做事和作风稳重,滴水不漏,\"荣辱忽焉,皆在圣意\"。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就是对奕劻政治能力的一个很好说明。

参考:
铁帽子王并不是一个官衔,而是世袭罔替王爵的俗称。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说的“铁饭碗”一样,铁饭碗也不是真的饭碗,只是一份不会被辞退的工作罢了。
清朝的爵位采用降级世袭制度,也就是说,一般亲王的儿子,袭爵时只能封郡王,郡王的儿子袭爵时,只能封贝勒。
一代一代往下降,这么一来就成功破解了分封制的弊端。
可是铁帽子王就不一样了!他们家世袭罔替,所谓罔替就是不更替,不废除的意思。
也就是说铁帽子王的亲王爵位(或者郡王爵位)可以无限次传给子孙后代,永远不会降级,一直都是亲王级别(郡王级别)。
是不是流哈喇子了?
流哈喇子的岂止是你!但凡有点追求的人,都想要得到这种爵位。
因为这种爵位可以保证子孙后代长期荣华富贵。
一、清朝只有12位铁帽子王,清初就封了8个!正是因为大家都想得到,所以这玩意儿是很不好搞的。
你看过哪些猫不叼狗不啃的工作,是有人争着抢着要去干的?
一样的道理,正是由于铁帽子王的含金量太高,仅次于皇位,所以在整个清朝,其实只有12位王爵获此殊荣。
这其中还要分成三批来看:第一批,开国元勋中的亲王。
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
第二批,开国元勋中的郡王。
分别是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值得一提的是,岳托是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勒克德浑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也就是说他们家出了3位铁帽子王。
第三批,清朝中后期的恩封亲王。
分别是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整个清朝有268年,可是却只有12位铁帽子王,可见这玩意儿是很珍贵的。
而且开国时期一口气就封了8位,你让后面两百多年的人怎么活?
没有特别的功劳,在清朝中后期是不可能封铁帽子王的。
哪怕是康熙朝南征北战,也没见谁被封为铁帽子王。
二、恭亲王奕訢跟慈禧合作,这才得了这么一个铁帽子王。
其实道光的几位儿子里,恭亲王奕訢是最有能力的一个。
可是道光偏偏把皇位传给了咸丰皇帝,结果导致清朝继续一蹶不振。
本该夺取帝位的恭亲王奕訢心里自然很不爽,但是没办法啊,只好跟着哥哥好好干活了。
但是他哥哥咸丰整天还防着他,甚至在临终前,都没有将恭亲王奕訢立为辅政大臣,而是找了另外8个人,组成了顾命八大臣。
这事儿彻底让恭亲王奕訢寒心了,恰好这个时候慈禧、慈安两位太后,也想要从顾命八大臣手里夺取权力,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共识。
当时肃顺等辅政大臣带着咸丰的灵柩回京,而慈禧、慈安则走小路提前回京,再加上恭亲王奕訢在朝中作为内应,最终使得朝中上下对慈禧、慈安的遭遇深表同情。
他们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了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给灭了。
慈禧、慈安和恭亲王奕訢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小团体,正式成为了清朝的最高统治者。
既然恭亲王奕訢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慈禧也不能太吝啬了,所以便赐予了恭亲王奕訢世袭罔替的资格,也就是铁帽子王!三、醇亲王奕譞,生了个好儿子。
醇亲王奕譞也是道光皇帝的儿子,只不过当年他年纪小,所以没资格参与夺嫡之争。
等到他长大了以后,成为了步军统领,还娶了慈禧的妹妹做媳妇儿。
这么一来醇亲王奕譞也就倒向了慈禧这一边,跟着慈禧混,肯定是有肉吃的。
在辛酉政变中,醇亲王奕譞手握京师军权,所以对付顾命八大臣时,他也出了不少力。
不过这个时候还轮不到他发光发热,因为此时的他还不过只是个郡王,直到同治三年,他才被封为亲王。
到了同治皇帝去世以后,慌了神的慈禧,立刻把自己妹妹的儿子光绪扶上了皇位。
光绪也就是醇亲王奕譞的儿子。
这么一来奕譞不就成了皇帝的父亲了?
如果长此以往,那慈禧的地位可就得受到威胁了。
因此奕譞很老实地辞去了一切职务,只保留了自身的亲王爵位。
慈禧一看,哟,这妹夫很懂事嘛!立刻答应了他的辞呈,但是同时也给了他世袭罔替的资格!从此奕譞也成了铁帽子王。
此后慈禧也试探性地过醇亲王奕譞回来训政,可是都遭到了奕譞的严词拒绝,这才让慈禧彻底放心了,否则这老小子活不长。
不得不说奕譞的政治敏锐性很强。
四、庆亲王奕劻,靠攀附慈禧上位。
奕劻跟道光他们这一脉又有点远了,他是乾隆的曾孙,乾隆的第17个儿子永璘的孙子。
所以说按道理奕劻压根就没什么高级爵位。
他的父亲是永璘的第六子辅国公绵性,所以即使奕劻袭爵,将来也只能是个镇国公,算是宗室里比较低级的爵位了。
可是奕劻自幼就被过继给了庆郡王绵慜,但是他后来袭爵时,却只得了个辅国将军(或许是因为他的生父绵性犯了罪,他受到了牵连)。
一直到咸丰皇帝30岁的时候,才给他封了个贝勒。
同治皇帝大婚后,奕劻是越混越好,成了郡王。
慈禧60大寿时,奕劻更是被封为亲王。
可以说奕劻压根就没什么才能,他纯粹是因为站队比较利索,始终支持慈禧,所以才会一路被提拔成为了手握实权的亲王。
那么他咋能成为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呢?
原来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庆亲王奕劻依旧果断站在慈禧这一边,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
所以慈禧才给了他这么一个世袭罔替的资格。
总结:铁帽子王也有限制。
铁帽子王的确是世袭罔替的,但是没有哪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爵位传给子孙。
为了打压这帮铁帽子王,清廷总是会怪招频发。
比如说怡亲王这一脉,本来传承了好几世下去都没问题,可是因为载垣是咸丰钦定的顾命八大臣之一,得罪了慈禧。
所以被慈禧赐死,爵位也不让载垣的后人承袭,改由旁枝来继承。
也就是说铁帽子王,的确是铁饭碗,端这碗饭的人,的确也是得到铁帽子王的人的后代。
可是具体是谁来继承,还得朝廷说了算。
别说大家是一家人,谁来都没关系。
这关系可大着呢!地位和俸禄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在地位和利益面前,没有谁是真正高风亮节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
参考:
恭亲王,因为协助慈安慈禧发动政变,消灭肃顺等顾命大臣,后期又协理国政,功勋足够得到晋封,世袭罔替就是慈禧安抚的必然。
醇亲王,因为他是光绪的亲爹,作为慈禧平衡恭亲王的力量,封世袭罔替不算啥。
庆亲王,就是慈禧晚年依靠的主要宗亲,贪污腐败,但慈禧喜欢啊。

参考:
清朝建国之初,制度并不完善,实际上世袭罔替的亲王、郡王并不只是后来的那几家铁帽子王,因为政治斗争,有的被革去了,有的被重新加封。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重新定性清初许多权力斗争事件之后,才最终形成了九家铁帽子的定制。
这九家铁帽子分别是清初以军功受封的礼、郑、睿、豫、肃、庄(承泽)六家亲王,克勤、顺承两家郡王,以及雍正年间受封、乾隆初年正式确认的怡亲王。
之所以出现后来的那三位,就是怡亲王坏了菜。
原本如果谨守军功才能世袭罔替的门槛,晚清时期的铁帽子不会那么泛滥。
可是,偏偏清世宗开了一个坏头,只有皇帝觉得某人有大功,即便不是军功,依然可以恩出于上,受封铁帽子,即所谓的恩封铁帽子。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叫大功?
那就只能皇帝自说自话了。
虽然如此,怡亲王之后百余年,清王朝对于铁帽子的封授还是非常谨慎的,除了怡亲王,再也没有送出去一顶铁帽子。
但是,有了怡亲王的先例,坏头已经开了,想再折回去那是不可能的。
于是,晚清时期,铁帽子开始泛滥了。
恭忠亲王奕訢因为“祺祥政变”时的表现以及面对慈禧削权时的克制,最终换来了嫂子慈禧的肯定,赏了一顶铁帽子。
恭亲王这顶铁帽子还算比较“硬”的,毕竟恭亲王“祺祥政变”时为慈禧立过大功,牵头搞的“洋务运动”对清王朝苟延残喘续命也是有很大裨益的,所谓“同治中兴”有奕訢的功劳,给顶铁帽子也勉强说得过去,可接下来的两位就让人大跌眼镜了。
醇贤亲王奕譞,一辈子胆小怕事、明哲保身,就因为老实本分、不犯嫌,居然也捞了一定铁帽子。
不过,他也倒还没什么,毕竟人家是一任皇帝的亲爹,一任皇帝的亲爷爷,总归要彰显彰显与众不同吧?
皇位都是他家的了,给顶铁帽子也没什么。
可是,接下来的那位就真的是“啥也别说了”……清朝最后一顶铁帽子,庆亲王。
奕劻这个人,原本是小宗旁支,是清仁宗胞弟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
以这样的身份,别说是铁帽子,混个亲王、郡王都很难。
可人家抱上了慈禧的粗腿,凭借着听话、听用和阿谀奉承的能耐,从一个远支宗室一跃成为了庆郡王、庆亲王。
而且,奕劻这个人贪财好货,凭着自己手中的权力,大肆卖官鬻爵,被时任讥讽为“卖红顶子的庆记公司”。
清朝极速灭亡,奕劻功不可没。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慈禧赏给了一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
不得不说,这真是清王朝的悲哀……奕劻这样的人都能受封铁帽子,可不是铁帽子泛滥嘛。
如果清朝不亡,指不定后来还会多出几十、几百顶铁帽子呢。
清王朝不亡,也就真没天理了。
不知道得知败家曾孙奕劻获封铁帽子的铁帽子制度最终确定者清高宗会不会在裕陵地宫里起的爬起来大口吐血呢?
我想会的!不知道孙殿英有没有看到清高宗尸骨嘴角的血迹呢?

参考:
铁帽子王是指“世袭罔替”的王爵,清朝特有的封爵制度,地位比一般的王爷更加尊崇,在整个清朝一共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建国之初,功勋卓著的皇室宗亲。
这之后又封了四位,这就属于恩封了,他们也是在所处时代,为巩固清朝统治,稳定皇权做出杰出贡献的皇室宗亲,就比如雍正朝封的和硕怡亲王胤祥。
另外三位分别是和硕恭亲王奕?,和硕醇亲王奕譞,和硕庆亲王奕劻,这三位又为什么能被封为铁帽子王呢?
和硕怡亲王胤祥我们先说和硕恭亲王奕?,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他哥咸丰皇帝继位后,才被晋封为亲王的,但咸丰皇帝一直不怎么待见他,总是在出事后才想起来找奕?当挡箭牌。
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咸丰皇帝逃亡热河,让奕?去和洋人谈判。
结果咸丰皇帝驾崩后,顾命大臣还没奕?的份,所以奕?就联合两宫,发动了政变,事后被封为议政王,奕?是个很有能力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由他掌管军机处,总理衙门。
清朝能推动洋务运动,奕?起到了十分关健的作用,说他为清政府续了命也不为过,他帮两宫稳固了皇权,镇压叛乱,兴办洋务,也因此在同治十一年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和硕恭亲王奕?和硕醇亲王奕譞,他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他的嫡福晋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在辛酉政变时,奕譞手握重兵,助两宫掌握实权,在这之后奕譞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用,被她一手提拔起来,主要还是为了制衡恭亲王奕?,奕譞主管军事,政治地位比不上奕?,同治三年才被加封亲王衔。
奕譞对慈禧太后言听计从,深得慈禧太后信赖,所以在同治十一年时,也和奕?一同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他主要的贡献是在辛酉政变中帮两宫夺权,一年后同治皇帝亲政时,却罢免了他弘德殿行走的职务,显然是想要削弱慈禧太后的势力,让她少干涉政务。
和硕醇亲王奕譞和硕庆亲王奕劻是乾隆皇帝的曾孙,辅国公绵性的长子,自幼被过继给庆郡王绵慜为嗣,他的地位就没法和前两位相比了,他能被提拔是因为他常帮慈禧太后的弟弟叶赫那拉·桂祥代笔写信,他字写得很好,因此得到了慈禧太后赏识,同治十一年,被加封为郡王,任命为御前大臣。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慈禧借战败为由,将以奕?为首的军机大臣全班罢免,独掌大权,但政府还得继续运作,所以权力被分散到奕劻、奕譞等人手中,虽然奕譞不能主持朝政,奕劻能力平庸,但地位还是被慈禧太后给提了起来。
奕劻和奕譞一样,对慈禧太后唯命是从,所以也很得慈禧太后信赖,1895年,戊戌政变时,奕劻又全力帮助慈禧太后,事后又赞同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俨然成了慈禧太后的心腹,因此在戊戌政变后,奕劻也被封为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和硕庆亲王奕劻对比功绩而言,和硕醇亲王奕譞,和硕庆亲王奕劻他们两人被封为铁帽子王,有功于个人,而非国家,和其它几位铁帽子王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参考:
满清王朝近300年历史,仅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出现,他们分别是:是礼亲王(一度改封巽亲王、康亲王)代善、郑亲王(一度改封简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一度改封信郡王)多铎、肃亲王豪格(一度改封显亲王)、克勤郡王(一度改封衍禧郡王、平郡王)岳讬、承泽亲王(后改封庄亲王)硕塞、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
清代封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因军功受封叫功封,一种以皇帝直系子孙受封叫恩封。
其中前八位基本都是因军功封爵,后四位以恩封为主。
一、 清代的封爵制度简单的说吧,清朝宗室爵位分十二等:一、亲王,二、郡王,三、贝勒,四、贝子,五、镇国公,六、辅国公,七、不入八分镇国公,八、不入八分辅国公,九、镇国将军,十、辅国将军,十一、奉国将军,十二、奉恩将军。
而《大清会典》所列宗室爵位有十四等级,即亲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世子,郡王嫡子在未袭封以前应封长子,但这一制度并没有实行。
这些爵位都是以降爵的方式的来继承,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依此类推,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以后均世袭罔替,不再递降。
而铁帽子则意味着世袭罔替且不降爵继承,这的确是莫大的荣耀。
十二位铁帽子王中,前八位以军功封王没啥可说的,中前期的胤祥属于拥立雍正皇帝有功而封王,这也说得过去,而中后期的这三位能够封王,则各有各的原因。
二、 恭亲王奕?——政变起家爱新觉罗·奕?(1833-1898),清宣宗(道光帝)第六子。
自幼聪明伶俐,长大后也是能力出众。
不过在争储中输给了后来的咸丰帝奕詝。
咸丰朝基本处于被打压的状态中。
不过在后来的“辛酉政变”中,两宫太后联络奕?成功扳倒顾命八大臣夺取权柄。
政变胜利后,必然要分享胜利果实。
由于奕?的亲王是道光帝遗诏所封,所以两宫太后给他加封了“议政王”的名头,并赐予亲王世袭罔替的荣耀。
不过这位铁帽子王后来过得并不舒服,不断被慈禧打压,三起三落,甚至一度还被剥夺了铁帽子。
不过好在奕?还是获得了善终。
无论怎样,奕?得到铁帽子勉强说得过去。
三、 醇亲王奕譞——皇帝亲爹爱新觉罗·奕譞(1840-1891),清宣宗(道光帝)第七子。
奕譞从小就知道明哲保身,在政治上比较懦弱,尤其在专横跋扈的慈禧太后面前,他除了俯首听命,很少真知灼见。
但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他反而混得比哥哥奕?要好。
同治十三年(1874),皇帝驾崩且无子。
慈禧看重了懦弱的奕譞,并把他的儿子载湉扶上了皇位,这就是光绪帝。
奕譞能够成为铁帽子,除了他是皇帝亲爹之外,还有两个原因十分重要。
一是,奕譞从来不敢违逆慈禧的意愿,十分听话:二是,奕譞的上位也能够制衡不太听话的奕?。
奕譞的这个铁帽子有点名不副实。
四、 庆亲王奕劻——马屁专家爱新觉罗·奕劻(1838-1917),这位王爷其实已经是远支皇族了,其祖父是乾隆帝之子永璘,其父是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性。
不过他运气不错,出生时被过继到了庆郡王绵慜一支,后来成了贝勒。
奕劻的崛起同样得益于慈禧打压奕?。
由于中法战争的失败,奕?被罢斥。
奕劻因此接管总理衙门,并晋封为庆郡王。
慈禧六十大寿时,因为马屁拍的好,又晋封为庆亲王。
奕劻的真正受到重用却是因为“戊戌变法”。
他在关键时刻帮了慈禧,并获得了铁帽子,并一路飞黄腾达,成了晚清最大的贪官!纵观奕劻五十年为官生涯,能力不高,学问不行,但他总能在关键时刻让主子满意,能够看清时事。
1912年,奕劻是少有力主宣统退位的皇族成员。
其实从满清这最后三位铁帽子王的晋封就能看出一个王朝的衰败迹象。
奕?可谓是英明神武,但无奈被慈禧玩弄于鼓掌之间,一个铁帽子换来了压抑的一生;
奕譞唯唯诺诺,用儿子和顺从换来了一个铁帽子;
奕劻无德无才,只因奴才当得有一套成了最后的铁帽子。
这不就是一个落寞王朝的写照吗?

参考:
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先说说“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这是民间对世袭王爵的俗称。
在明清两代,关于爵位的传承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世袭递降。
爵位都是一代降一级,比如亲王,亲王的儿子只能是郡王,郡王的儿子只能是贝勒。
如许几代人传下来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
也就是说功臣获得爵位后,他身后的子孙会随着时间推移,获得的爵位一代比一代低。
比如在《红楼梦》中,第一代贾源、贾演的爵位分别是荣国公、宁国公,是爵位的第一等。
可是几辈人过去了,贾珍就剩下了三品爵威烈将军名号。
他儿子贾蓉只是个黉门监生,秦可卿死后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买了个五品的龙禁尉。
第二种,则是世袭罔替。
爵位雷打不动,只要王朝存在,功臣家的爵位就会一代代的传下去。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
他的先祖戚祥在远征云南的时候阵亡,他的死给后代子孙换来了明威将军这个正四品的荣誉称号,相当于爵位。
而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则是实打实的官职。
所以戚继光成年后,只要到兵部做个报到,直接就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
到了清代,这种不递减、世袭罔替的王爵,就成了十分罕见的“铁帽子王”。
整个清朝,一共有12个这样的铁帽子王。
清朝开国初期封了有八个,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清初分封的这八个王爵,都发生在顺治朝。
但是当时并没有明确世袭罔替的制度。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借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之机会,将爵位世袭罔替的制度明确颁行。
清朝中期雍正帝封了一个:怡亲王胤祥。
到了清朝晚期,慈禧太后执政期间,又封了题目中的三个铁帽子王: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换句话说,从康熙朝一直到咸丰朝(1662年-1861年)的200年间,只在雍正帝朝封了一个铁帽子,就是大名鼎鼎的怡亲王胤祥。
铁帽子王的珍稀程度,可见一斑。
题目中这三个晚清时期的铁帽子王,都是慈禧太后操弄的结果。
至于这三个人能封做铁帽子王,原因也各有不同。
先说说晚清皇族中最杰出的人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的“鬼子六”恭亲王奕訢。
他也是晚清时期第一个获封铁帽子王的。
奕訢和咸丰帝奕詝都是清朝道光帝的儿子。
道光帝晚年的时候,储位争夺战就在这哥儿俩之间展开。
奕訢的身体状况、文才武功、国际视野都远在咸丰帝之上。
道光帝按清朝传统,皇位传给诸皇子中才德兼优者,也一度有过想立奕訢为储的想法。
但是一番激烈的明争暗斗之后,道光帝最终选择了名为“仁孝”实则暗弱的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帝。
但是道光帝在密诏立储的时候,却是写了两道诏书:一为“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一为“封皇六子奕?为亲王”,终大清一朝,只此一例。
虽然奕訢被父亲道光帝封为亲王,但是这个时候里他离着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还有着十万八千里呢!其实咸丰皇帝才能虽然不如奕訢,但是就在清朝皇帝里面还是颇有还是不错的。
如果他没赶上西方列强,单独治理一个大清帝国,未必不是一个中兴之主。
可惜的是,咸丰帝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
咸丰帝的才智就不够看了。
比如说,咸丰帝能够重用曾国藩这些汉人扑灭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等国内的农民起义军。
但是面对英法联军的入侵,却是束手无策,仓皇逃出北京,到热河承德避暑山庄避难。
并最终死在了那里。
咸丰帝的儿子只有6岁,为了保证皇权的平稳过渡,和朝政大局的稳定,咸丰帝找了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8个人辅佐自己的儿子。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
同时分别赐给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也就是慈禧太后掌管)。
问题是,咸丰帝因为和奕訢曾经争夺储位埋下兄弟不和的隐患,又嫉妒奕訢的才能,害怕他的权势过大危害到自己儿子的皇权,干脆把奕訢排斥在八大臣之外,也就是说把奕訢排斥在朝廷权力核心之外。
按亲疏远近关系,应该是奕?排在第一位,这对于拥有了一定政治资本本身又具有十分政治才能的奕訢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而野心勃勃的慈禧太后也不甘心受制于那八个顾命八大臣。
很快,慈禧太后和奕訢这对叔嫂联手,发动政变,废掉了所谓的“顾命八大臣”。
为了答谢奕訢的功劳,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任命他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于是奕訢就成了晚清时期封的第一个铁帽子王。
醇亲王奕譞是慈禧太后封的第二个铁帽子王。
奕譞对于慈禧太后来说,他的贡献更加特殊,和奕訢完全不一样。
奕譞也是道光帝的儿子,是咸丰帝、奕訢的同父异母的弟弟。
道光帝死后,咸丰帝继位,奕譞被封为醇郡王。
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和奕訢联手发动政变,奕譞也是他们重要的帮手。
慈禧太后掌权后,奕譞得到重用。
奕譞在同治三年(1864年),获得了亲王衔,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式晋封为醇亲王。
如果同治帝能活的年头儿更长一些的话,奕譞也没有机会获得铁帽子王的称号。
可是同治帝只活了19岁就没了。
同治帝死后,满清皇族的小圈子就在犯嘀咕,那就是谁能成为下一代的皇帝。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更出乎奕譞意料之外的是,慈禧太后选择的是他年仅4岁的儿子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
从血缘角度来说,奕譞是咸丰帝的弟弟,而奕譞的老婆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
慈禧太后在没有了亲生子女的情况下,奕譞和婉贞就是慈禧太后最亲近的人了。
.毫无思想准备的奕譞听闻自己的儿子立为皇帝以后,当场昏厥了过去。
但是清醒过来的奕譞十分聪明,他不但没有利用自己皇帝生父的身份飘飘然、翘尾巴,反而十分明智的提出辞掉一切职务,做个闲散的人。
看到自己的妹夫这么“懂事儿”,慈禧太后也投桃报李,把第二顶铁帽子王赏赐给他。
因为奕譞对慈禧太后言听计从,完全配合对光绪帝的教育,到了光绪五年(1879年),朝廷赏赐奕譞食亲王双份俸禄。
因为奕譞十分讨得慈禧太后的欢心,所以他的仕途十分平坦。
而且他位高权重,但是并不贪财。
这从他留给儿孙后代的一首小曲儿可见一斑: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此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奕譞死后,他的儿子载沣继承他醇亲王的爵位。
光绪帝死后,慈禧太后又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帝,就是清朝的末代皇帝宣统帝。
也就是说,大清朝最后的两位皇帝,都是奕譞的后代。
最后说说奕劻。
相比于奕訢、奕譞,奕劻和咸丰帝的血缘关系就远多了。
我们知道,咸丰是乾隆皇帝十五子永琰的后人,而这个奕劻是乾隆皇帝十七子永璘的后人。
因为奕劻的才智一般,所以一直到了恭亲王奕訢失势,他因缘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事务,并进封庆郡王,开始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
正所谓德不配位,奕劻身居高位而才能平平、庸碌无为,常为时人所暗中讥讽。
后来,光绪帝实施“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利益。
在慈禧太后谋划第三次政变的时候,荣禄、奕劻成为她最重要的帮手。
“戊戌变法”后期,光绪帝联络袁世凯,试图对慈禧太后采取措施,这是慈禧太后一生中少有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
等到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以后,掌握了朝政大局,把奕劻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也是满清王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
奕劻这个人,贪鄙好财,是晚清第一大贪官。
他贪财不在和珅之下,但是才能却远远比不上和珅。
而且他有个特点,那就是把大部分资金都储存在外国银行里,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裸官”。

参考:
恭忠亲王 奕?,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
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
1861年夏,咸丰帝过世,奕?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合谋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处死或贬逐载垣、端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奕?授予议政王大臣衔,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
醇贤亲王 奕譞,光绪初年军机处实际控制者。
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光绪帝生父。
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湉即位,改元光绪,奕譞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
庆密亲王 奕劻,晚清宗室重臣。
乾隆帝曾孙,庆僖亲王永璘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性长子。
慈禧太后死后,醇亲王载沣(奕譞第五子,光绪帝异母弟)摄政,为缓和宗室亲贵纷争,特赐奕劻王爵世袭。

参考:
铁帽子王是大清200多年历史上最为尊贵的王爵了。
有清一代一共出现了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在清初立下赫赫战功,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另外四位恩封的铁帽子王分别是雍正时期的怡亲王胤祥和晚清的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
那么晚清的三位皇室成员又是因何被授予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呢?
恭亲王奕?其实奕?的恭亲王被授予铁帽子王是因为他在辛酉政变中联合两宫太后扳倒顾命八大臣,形成“太后垂帘。
亲王秉政”的局面,作为回报奕?的恭亲王成为大清第十位铁帽子王。
奕譞的醇亲王被授予铁帽子王是因为同治皇帝死后,奕譞的儿子年仅4岁的载湉被慈禧选中成为大清新一任的皇帝,作为皇帝的亲生父亲,奕譞的醇亲王被慈禧定为大清的第十一位铁帽子王。
奕劻的庆亲王被授予铁帽子王是因为奕劻在戊戌变法中拥护慈禧,清洗维新派立下功劳,被慈禧重赏,所以奕劻的庆亲王成为大清的第十二位铁帽子王。
醇亲王奕譞(一)恭亲王奕?奕?是道光皇帝第六子,当年是皇位最有力的竞选者,道光皇帝在奕?和奕詝之间到底选谁做皇帝一直是摇摆不定,后来奕詝在其老师杜受田的建议下成为储君,作为补偿,道光皇帝封奕?为和硕恭亲王。
但是此时奕?的恭亲王仍然是一个普通的亲王,在他去世后,他的继任者就要降爵为郡王了。
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前,安排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还有原来的五个军机大臣中的四个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年幼的载淳。
咸丰临终前,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恭亲王奕?咸丰去世后,顾命八大臣与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慈禧太后还鼓动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
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较近的恭亲王奕訢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
于是叶赫那拉氏与奕?等人联合,发动了政变,因发生于1861年的辛酉年,所以称之为“辛酉政变”。
政变之后,两宫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实际上是慈禧太后掌权,长达47年之久,作为回报,奕?的恭亲王成为被慈禧授予世袭罔替的许可,因此恭亲王成为大清的第十位铁帽子王。
慈禧太后奕?凭借其出色的才能,在同治和光绪两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亲手创造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开创和领导了晚清的洋务运动,打造出了非常出色的同光文官体系。
所以以奕?的功劳,他的爵位世袭罔替当之无愧。
恭亲王爵位共传三世,第一代恭亲王奕?去世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其孙溥伟袭爵,1636年溥伟去世后,其子毓嶦承爵。
溥伟(二)醇亲王奕譞奕譞,道光皇帝第七子,道光三十年,咸丰皇帝继位后,年仅10岁的奕譞被封为醇郡王。
辛酉政变后奕譞开始得到重用,统治三年(1864年)奕譞被加封为亲王衔,统治十一年奕譞被加封为醇亲王,不过此时奕譞的醇亲王也是普通的一个亲王,如无特殊变化,他死后醇亲王的爵位要降级传递,然而这一切随着同治皇帝的驾崩而改变了。
奕譞父子1875年,年仅19岁的同治皇帝驾崩,因为同治皇帝没有儿子,大清国一时陷入国家没有元首的局面。
按理说同治皇帝去世,新一任的皇帝应该从溥字辈的皇室成员中挑选,但是如果选择溥字辈的皇室成员,慈禧就升级为太皇太后,这样她就无法掌握帝国的最高权力。
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的权力丢失,她选择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继承大统,之所以选择载湉还有一个原因是慈禧的亲妹妹婉贞是载湉的生母,可谓是亲上加亲。
奕譞夫妇载湉承继大统,是为光绪皇帝,作为光绪的亲生父亲,奕譞的醇亲王获得了世袭罔替的许可,这样醇亲王成为大清的第十一位铁帽子王。
醇亲王爵位共传两世,首任醇亲王奕譞去世后,其子载沣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承袭醇亲王爵位,多年以后载沣的长子溥仪也被慈禧选中,成为大清最后一位皇帝。
载沣(三)庆亲王奕劻奕劻,乾隆第十七子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到奕劻这一辈时,他与同治光绪等皇室的关系已经出了五服,算的上是一个偏远的皇室支系。
道光三十年,奕劻袭封为辅国将军,咸丰二年,奕劻被授予贝子爵位,咸丰十年,奕劻被封为贝勒。
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大婚,奕劻被加封郡王衔,同时被授予御前大臣之职,这是奕劻首次获得如此高的官职。
庆亲王奕劻奕劻的发迹还要从他攀附上慈禧之弟桂祥说起。
早在咸丰年间,慈禧经常与其弟桂祥通信,而桂祥的书信常常由奕劻代笔,奕劻虽无学问但是能写的一手好字,因此得到了慈禧的好感。
光绪十年(1884年),甲申易枢后,恭亲王奕?失去了领班军机大臣一职,奕劻因缘得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事务,并进封庆郡王。
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奕劻被封为庆亲王。
奕劻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戊戌政变的关键时刻,奕劻挺身而出,帮了慈禧大忙,因此获得了世袭罔替的许可,庆亲王也成为大清的第十二位铁帽子王。
庆亲王爵位共传两世,首任庆亲王奕劻于1917年死于天津租界,享年79岁,同年经黎元洪总统的特许,其子载振世系和硕庆亲王的爵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