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已故老人烧纸的丧葬习俗该不该取消

不该!烧纸钱不是谜信,是对先辈的一种追思与怀念,始终提醒我们,我是谁,我来自那儿我将去向何处
参考:
别总打着环保专家之言把五千年的古国传统弄的消失了,,烧纸迷信,春节放炮不环保全是瞎说八道,多年不烧纸放炮空气好了吗?

参考:
烧钱化纸只是对失去的亲人的一种缅怀形式,它应该不算是一种迷信活动。
用这样的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应该不是什么违背法理的事。
只是在烧纸钱的时候,注意不要留安全隐患就行。

参考:
不该取消,这是对先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如果不违法都应该保留,这些元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应该一禁了之,比如放鞭炮,比如民间的红白喜事,过年习俗等等,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别等弄丢了、消失了才想起来去保护、传承。

参考:
有些事真的很讽刺,有专家倡导学西方文化,送鲜花悼念已故之人。
然而西方却在学东方,用纸钱悼念已故之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悼念方式,你不烧纸钱悼念,也不许别人烧纸钱悼念?
这是不是太过于霸道 了?
如果我不杀生、不吃肉,我就要求全世界都不杀生、不吃肉,你觉得现实吗?
我觉得烧纸钱不应该取消。
烧纸钱只是悼念已故亲人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情感上的发泄和寄托。
有人说这是迷信、是文化陋习,我并不这么觉得。
送鲜花和烧纸钱都是悼念,为什么烧纸钱就是迷信、是陋习,送鲜花就不是。
如果硬说烧纸钱是迷信,那悼念应该也算迷信,扫墓应该也算迷信。
对于烧纸钱我有以下几点看法:一:你不烧纸钱,别阻止别人烧纸钱。
你喜欢用鲜花悼念,那是你的事,但别强求别人也用鲜花悼念,怎么悼念是人家的自由。
二:烧纸钱要选择空旷之地,不要给别人造成困恼,同时也要避免火灾发生。
三:不要用污染环境的罪名去指责烧纸钱的行为,一个人一年能烧几回纸钱?
可能他烧纸的冒的烟,都没有你抽烟冒得烟多。
如果真想保护环境就从自己做起,不要从别人身上做起。
我是森茗,一个性格搞怪的up主。
如果觉得我写的有用,就点个赞吧!
确实,看了大家的回答该不该烧纸是大家争论比较大的话题。
我就从我作为一名从业人员说说我的看法吧。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一,有的人认为该烧,不应该取消。
其原因是:不认为烧纸是封建迷信,反而是对先辈的追思与怀念,是对中国5000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等等。
一句话,给故去的人烧纸,不应该取消。
二,有的人却认为不用烧,应该取消。
其原因是:人死如灯灭,这就是封建迷信,烧纸既浪费钱又污染环境,甚至造成火灾,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
等等。
总之一句话,不应该给逝去的人烧纸,应该取消。
但是,在我看来,烧不烧都没有错,而且都还有一定的道理。
但本人从工作的角度来看,目前有禁烧的趋势,但是不能一刀切,而且还要有序的推行,还要有准备烧纸替代方式,还要被大家所接受。
可见殡葬改革任重而道远呀。
对于大城市的陵园,规模比较大的墓地已经开始推行禁烧。
以我所在的公墓为例,2016年禁止在墓区放炮,2018年墓区禁止烧纸,2019年全面禁止明火。
从刚开始家属强烈反对,甚至有冲突到现在支持我们的行为。
可见这样做到最后大家还是肯定我们的行为。
大家可见的是墓区环境越来越好,不在到清明乌烟瘴气,烧纸乱飞了。
当然禁烧的同时,我们也有相应的办法,以电子炮代替鞭炮,烧纸换鲜花,电子香蜡代替蜡烛,香。
等等。
然而,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你说全面禁止烧纸,也不大现实。
只能加大宣传,文明祭祀。
对于烧纸导致的火灾,只能牢底坐穿。
有序烧纸,尽可能的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毕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总之,关于给故去老人烧纸的问题,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取消,条件不成熟的可以适当的烧,但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而不是一刀切。
我是似蜉蝣,一名殡葬师。
死后问题的处理,殡仪馆,墓地的相关问题都可以咨询我。

参考:
一种文化和习俗不是取消就取消的,它的起源、发展、传承有它的道理和原因,对这类文化官方最好少干涉为好,如果有消极因素可以加于引导而不是取缔。
另外,烧纸钱各人可根据你的理解和喜好自行处理,萝卜青菜各有所好,自己不喜欢不等别人也不喜欢。

参考:
说实话,从小到大我一直都不大相信有什么阴间鬼神之说。
所以,对于烧纸等祭奠和丧葬习俗,形式上我是遵从的,但内心里却是不怎么接受的。
尤其是,每当在葬礼上看到一些人哭的悲痛欲绝、昏天地暗,甚至是说着哭、唱着哭,似乎生怕别人看不到他的孝心的样子,总会让我产生一丝难以言喻的感觉!总觉这“风树之悲,皋魚之泣”,似乎更多的是在做给活人看的。
即使退一万步讲,幽明路隔,音容渺渺,如此这般,对逝去之人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当然,人都是父母生、父母养的,谁都有三亲六故,只有孙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生老病死虽乃人之常情,但要说面对亲人的离去而无动于衷,一点悲伤都没有也的确枉为人也。
这里我只是想说,面对逝者,人的悲切莫过于太少的陪伴,莫过于此生的亏欠,莫过于还没来得及尽孝,莫过于最后一刻的缺席!即然如此,且逝者已矣,何不实实在在的做好今后的自己,以弥补自己的愧疚之心呢。
记得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泷冈阡表》一文中有句名言。
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意思是说,安葬父母再厚殓,祭祀的供品再丰厚,也不如趁其在生之时,尽自己的哪怕是一丁点微薄的奉养义务。
对此,我深以为然,并引为家训。
那是儿子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天晚上都11点多了他还在写作业。
一般情况下我从不打扰孩子学习。
因为,以我的水平,总体上也辅导不了什么。
只是觉得有点太晚了怕影响他第二天的上课,便悄悄的透过门窗玻璃观察 ,发现桌上和地上扔的都是揉褶皱了纸团,于是便推门进去一问究竟。
儿子说,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内容是与“孝”有关的,不知如何去写。
听罢,我便问他:你知道《笑比哭好》这首歌吗?
儿子说知道,不就是王结实和谢丽丝两人唱的吗,但这与“孝”有关系吗?
我说:是没有关系,但你把歌名中的“笑”字改为“孝”字,变成《“笑”比“哭”好》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作文题目了吗。
儿子听后顿悟,但仍觉没有实例可写。
我便进一步引导启发说,爷爷奶奶去世时你不是也去殡仪馆送别了吗,你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都看到了什么?
儿子说,看到了好多纸制的祭品,如冰箱、彩电、汽车、房子等什么都有,而且人们大都哭得伤心不已,但也有表情凝重、哀思不语不哭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我又问。
儿子说,是不是祭品越多、哭的越历害才是最有孝心的人!于是我对他说,亲人去逝活着的人伤心是必然的,但哭与不哭都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并不代表孝与不孝,更不能用哭声的大小和祭品花样的多少衡量一个人的孝与不孝。
作为儿女,一个人如果真孝,就应该在老人在世时,尽量做到多问候、常陪伴、勤孝敬,厚赡养,不要“活着时不孝,死了乱叫”……谈话过后,儿子茅塞顿开,很快就完成了作文,据说他的这篇作文还被当作范文在全班进行了颂读……当然,我说了这么多,并非坚决反对给已故老人烧纸。
因为现实是:不管你承认和赞同与否,一些传统的祭祀习俗能逾千年之久传承至今,一定是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来作支撑。
就拿烧纸来说吧,在造纸术没有发明之前,祭祀都是用真人实物。
因此,从这一层面上来讲,烧纸也曾不失为一种文明和进步。
但时代是不断发展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习俗也需要“扬弃”和与时俱进。
尊重传统是必须的,但不能食古不化,更不能作茧自缚。
因为,文化的本质主要是精神层面上的表达,故扫墓祭祀亦应重在感情,贵在真诚,以精神传承为主,并要提倡绿色低碳、安全环保的祭扫方式。
如用鲜花祭、植树祭、网上祭、家庭追思会等,只要不与祭祀的目的、意义产生错位和背离,便都是可取的。

参考:
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是有道理的,不可随意取消。

参考:
如果老人去逝不给烧纸,那世间还有什么亲情友情,亲戚不是亲戚朋友不是朋友,人心向背,到那时人不认人,亲不认亲,国家还有凝聚力吗!所以说又是什么该死的砖家出的卖国点子。

参考:
人死如灯灭,在闭上眼的那一刻,整个人生已盖棺定论。
虽然有科学家研究称,人死后进入另一维空间,他们的论据或许是真实的,但是人死后,应该与人世间脱离了必然联系,不可能看到或感知现实世界的人和事,估计也不可能像神魔小说里描述的那样左右人世间的福祸,毕竟在现实世界里,还未有人被确定死后又“还阳”来证明冥冥中那些事的。
农村有句俗语,人死后的所有祭奠形式无非是为了掩活人的耳目。
人死即代表一个生命的终结,业已无法感受到亲人的任何缅怀的形式。
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相较于其他动物来说,人具备情感。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每逢节日、节气,都会到墓前对已故的亲人表达一种哀思之情;
只是不同的国度选择的时机和方式不同而已。
烧纸,又称烧纸钱,就是一种流传至今的祭奠形式。
在世人的意识里,人死后到了“那世”,也如现世一样,为了让已故之人在“那世”衣食无忧,通常会以烧纸的方式送钱,体现了“现世”对“那世”的一种关怀,也苛求“那世”保佑“现世”平安。
烧纸,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风俗,是表达对已故之人的一种哀思与怀念,何错之有呢?
除非脱离了人的本性。
一部分人一直在倡导所谓的文明,清除所谓的糟粕和封建习俗,殊不知,背离了情感,没有了信仰,没有了家国情怀,还能算是人吗?
近年来,传统的节日越来越被重视,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再次回归了正统,记住传统、记住历史、记住文明总比记住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强百倍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