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大篇幅写郭襄又写张翠山算不算败笔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倚天屠龙记》一共有40回,郭襄仅在第一回“天涯思君不见君”里出场,怎么看篇幅都不算大。
郭襄:我就来跑个龙套,你们还嫌我戏份多?
在《神雕侠侣》的故事结束大概五年之后,郭襄出于思念,到处去寻找杨过,路径少室山,发现少林派正在迫害觉远大师(觉远是当时九阳真经的唯一传人),便出手相助。
最后,觉远为了保护徒弟张君宝与少林派搏斗时耗尽内力,圆寂之前在郭襄、张君宝面前背出《九阳真经》,少林的无色禅师在门外偷听,由于《九阳真经》太长,三个人都只记住了一部分。
郭襄最后放弃寻找杨过,到峨眉山开宗立派了,至此郭襄的故事就此完结,不难发现,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写郭襄,目的有二:①交待郭襄最后的结局,郭襄是《神雕侠侣》后期出现的人气角色,读者很关心她最后的结局,金庸自然是要回应的。
最后郭襄建立峨嵋派,她拥有三分之一的《九阳真经》、大部分桃花岛的武功、郭靖教给她的越女剑法(郭靖没传她九阴,否则她就是金书武功第一人了),以及她自创的峨嵋派武功,武学造诣已经能达到“二论五绝”的程度了。
②交待少林、武当、峨眉三大派的崛起之谜。
倚天的武学体系和射雕、神雕完全不一样,射雕神雕里的少林派宛如阿卡林般透明。
而全真派、丐帮这些老牌霸主在神雕后期已经崩了,武当、峨眉这些后起之秀必须要顶上,而郭襄的故事等于交待了这三大派的崛起之谜。
接着说张翠山,张翠山是《倚天屠龙记》前十回的男主角,他在整部《倚天屠龙记》的戏份,也仅少于张无忌。
现在有些人觉得张翠山多余,纯粹是拜那些粗制滥造的影视剧所赐,他们拍不出《倚天》前十回的精妙,某几个版本甚至直接用一两集就带过《倚天》前十回,失败的不是金庸,而是他们。
张翠山的故事主要分为:龙门镖局血案、王盘山扬刀大会、冰火岛隐居、武当山自刎四部分,又以屠龙刀的下落,殷素素的爱情为两条主轴穿插成一条完整的故事线。
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精彩的,而不要忘了《倚天屠龙记》这部小说最深刻的主题——有瑕疵的英雄。
张翠山冲破礼教、重情重义、又敢于承担责任,他当然是英雄。
但是他重武轻谋,以武力逼迫都大锦赈灾,又乘一时口舌之快,说了一句没脑子的“杀你满门鸡犬不留”,最终酿成俞岱岩的悲剧;
张翠山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他只能生活在顺境,但凡生活中遭遇一点变故,他就会情绪失控,失去处理问题的能力。
同样,他的儿子张无忌也是一个“有瑕疵的英雄”,碍于篇幅,这里就不细说了。
总而言之,金庸写“射雕三部曲”,是非常匠心独运的:射雕写人,射雕融入了金庸对于“英雄”二字的全部思考,英雄的人做英雄的事;
神雕写情,用一对完美的恋人展现金庸眼中最高级的爱情,不在乎它有多么偏执;
倚天写世,以两个有瑕疵的英雄为视角,看他们处理人世间的种种难题,那么残忍又那么真实……张翠山、张无忌,但凡少一个,都成就不了《倚天屠龙记》的伟大。

参考:
金庸先生在写小说中,屡次使用这种笔法,这叫做“一唱三叹”!开门见山固然明朗,也失去了传统文学的含蓄,以及情节推动的重要吸引力。
故,作者在安排最重要的人物出场,总是比较靠后的,在古典艺术戏曲中有一个专业词语“压轴”!当然,也不是不能先出现,但所有的故事情节,若要丰富,必须是网罗一个群体的事件,枝枝蔓蔓,才有矛盾冲突,才有推动情节向前的合理性安排。
若一味地只描述主角的故事,单调不说,还容易陷入格局小的迷局。
毕竟,如果主角的经历是特殊情节,那么,一般人物的也是普遍行为,有了“绿叶”才能彰显“红花”!再者,郭襄与张翠山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
郭襄的存在,突出了主体,提升了意境,那就是“神雕”三部曲一脉相承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主旨。
而张翠山,也是体现出波谲云诡的时局,以及乱世江湖即便是名家出身也不免身死离乱。
这样,才能引出张无忌及明教,致力于整合中原武林,致力于推翻蒙元,造出一个全新的大明王朝。
故,纵览全书,郭襄是引子,张翠山是故事前1/3的男主角,而张无忌则是最终男主角。

参考:
用现在网络小说的观点来看,这算是一个败笔。
因为网络小说需要黄金三章,三章里面要出现主角。
像倚天屠龙记这种,前期主角是郭襄,然后是张翠山,后期又是张无忌,频繁换角色,会让读者没耐心,结果这书就没人看了。
但是回到金庸连载小说的时候,那时候读者还没有那么浮躁,休闲娱乐的方式也不多。
另外金庸的文笔非常好,比一般的武侠小说更有魅力。
换句话说,金庸既然那么写,读者那就这么看,不管有没有换角色,读者都会跟着读,不会觉得败笔。
至于现在的读者,已经知道金庸的大名,慕名去读,就算看了开头觉得有槽点,但是大家已经有耐心了,知道金庸的厉害,自然不会在意,不会觉得败笔。
而真正的武侠迷,都知道金庸这样的写法,就是欲扬先抑,给故事打好一个基础。
基础越牢,房屋就可以建造得越高。
之所以大家对金庸那么称赞,就是因为金庸小说开篇经常不够吸引人,但后期渐入佳境,味道就出来了。
就好像顾恺之吃甘蔗,越吃越有味道。
不只是倚天屠龙记,我们看笑傲江湖,多少人以为林平之是主角?
结果令狐冲姗姗来迟,魅力少了吗?

参考:
全书共40章,描写郭襄的篇幅是前2章,描写张翠山的是第3-10章。
写到第7章,主角出生,为了纪念谢逊的儿子,这个孩子叫无忌,可以叫谢无忌,也能叫张无忌。
写到第8章时,张无忌8岁,已经能看出来他与生俱来的慈悲心,而张翠山和谢逊也已经来到冰火岛10年了,海风转向,他们终于有机会回到中原了。
而张无忌也终于从一个世外桃源回到了人心险恶的江湖,主角的故事就此展开,前面讲九阴九阳、讲父母双亲用去全书四分之一篇幅。
很多人说,前面的这些郭襄的故事跟主线故事没有关系,也有人说铺陈张翠山的故事是因为一开始主角是张翠山。
那么前面这十章有意义吗?
当然是有意义的,小说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要讲个故事,而是要讲一些故事里面的东西,比如人性、比如政治。
金庸先生的小说,每一部都是要讲一些人性所共通的东西。
故事虽然很重要,但是传递无形有用的精神更为重要,也是小说的最终的目标。
那我们就来看看郭襄这个人物:郭襄身上有三个重要的特征:用情至深、为情所困、隐士人格。
郭襄虽然生在郭家,但是并没有像郭靖一样,把天下大事当成自己的事,在她心里九成是自己的事,一成是天下的事。
郭靖明明在为百姓做事,但是郭襄却游历江湖,寻找杨过的踪迹,也就是找爱情。
郭襄的武功天赋并不是绝顶,比起张君宝来那是差了太多太多了。
同样一对铁罗汉,在张君宝手里就能变成战斗力,在郭襄手里就是一个玩具。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不同,郭襄就在武功一事也就是随便搞搞,并没有什么强驱动力。
一生为情所困,最后出家为尼,虽然建立了峨眉派,但是也没有广收门徒,这个门派也就是一个小公会的样子,只不过她太有名气了,所以这个门派也变很有名气。
这样的郭襄贯穿了《倚天屠龙记》整部书,这部书中争夺的最大的目标,倚天剑、屠龙刀的秘密,是由郭襄传下来。
两个最重要的门派,一个是郭襄的峨眉,一个是张君宝的武当。
这样来看的时候,就知道郭襄其实是整部书中重要的线索,如果没有郭襄这部书中的很多情节,都不能成立。
比如倚天剑、屠龙刀的秘密、张君宝的来历、灭绝与倚天剑的渊源,甚至周芷若为情所困的原因。
这些都是因为郭襄而发展出来的,如果没有郭襄这些人物都将变得没有根基。
还有些人说,张翠山是本来主角,后来写崩了,才有了张无忌。
提出这个观点的原因也是因为张无忌出场太晚了,所以让读者误解。
但是我观察金庸先生很多小说的主角,都是从少年写起,写到青年,少有的写到中年,甚至老年,大部分都是中年隐居,主角的爸爸,大部分都是英年早逝。
张翠山的故事,就跟胡一刀的故事一样,跟郭啸天的故事一样。
只是这个故事里面,加入了更多的情感的戏份,让张翠山这个父亲更有故事性,顺带还把母亲殷素素也刻画得更丰富。
关于父亲张翠山,比其他几部书中的父亲更亲切、丰满,更有人情味,有烟火气,有情趣,也更像是人间君子,而不是天上神佛。
让这样的好父母都死去,主角才能跌入人生深谷,开始攀爬。
郭襄来开篇,也几乎暗示了张无忌隐居的归宿,而张翠山登场越是绚丽,死的时候也越发悲惨。
所以我觉得郭襄和张翠山的故事很重要,是这部书很重要的两个灵魂人物。

参考:
郭襄是倚天屠龙故事的引子,是不可或缺的。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
没有郭襄对杨过的暗恋,就没有郭襄骑驴闯荡江湖,当然也就没有峨眉派了。
没有了峨眉派,也就没有了灭绝师太,当然也没有了丁敏君和周芷若,那还扯什么倚天屠龙?没有郭襄,也扯不出张君宝,扯不出觉远大师,没有了九阳神功,没有了张三丰,那更没有倚天屠龙了。
不过说真的,我第一次看倚天屠龙,还真的以为张翠山和殷素素才是主角。
张三丰弟子中以张翠山资质最佳,张翠山初见谢逊,被谢逊的神功吓到,在我的潜意识里,张翠山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屡有奇遇,最终成为绝世高手。
不料冰火岛九死一生,回到武当山却又见到俞岱岩残废,而伤俞岱岩的,恰恰就是殷素素。
张翠山和殷素素相继自杀,当时我震惊了,主角自杀了,下面怎么玩?以后张无忌学习九阳神功,学习乾坤大挪移,学习太极拳剑,最终成为绝世高手。
冰火岛奇遇但我一直认为,张翠山的部分写得太好,压倒了张无忌的部分。
都说梁羽生的武侠虎头蛇尾,那金庸的倚天屠龙也算虎头蛇尾了。
而且倚天中的武力设置,我觉得许多地方不合情理。
张无忌直到最后,才能战胜玄冥二老联手,而玄冥二老其实只是逍遥二使的水平。
少林和尚一掌击中张三丰,居然能让张三丰吐血,这太不合理了。
周芷若学了四丈银鞭和九阴白骨爪,居然轻易战胜俞莲舟和范瑶等二流,武力设置太突兀,让人不可接受。
梁羽生最不能让我接受的武力设置就是,厉胜男用天魔解体可以战胜唐晓澜,这是不可能的。
周芷若速成九阴白骨爪,如果称霸峨眉还在情理之中,称霸二流高手就太说不过去了。
这些突兀的武力设置,真的很难让人接受。

参考:
看书名倚天剑屠龙刀 其实我觉得张无忌才是多余的 屠龙刀讲了他爸和她妈的奇遇 倚天剑是讲周芷若的奋斗史 明教讲了推翻元朝的朱元璋常遇春 ...通篇下来 怎么看张无忌都是个观众
参考:
按照现在快餐文学的阅读习惯看来,的确是“败笔”,慢节奏和主角出场滞后很容易导致扑街,甚至难以过审,但是金庸先生笔力雄健,即便是配角也写得很有魅力,而且有连贯性不是水字数,作为一脉相承的系列来说,也有一定必要。

参考:
【回答】自然算不得败笔。
【瑕不掩瑜】《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梵高?向日葵》《曹雪芹?红楼梦》《王羲之?兰亭集序》……这些传世名作,是不是完全没有任何瑕疵呢?
金庸先生的武侠系列作品,包括《倚天屠龙记》在内,或者不及上面列举的作品已经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检验,但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为人们所高度认可的成功作品了。
在作品的某些布局谋篇问题上,原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所以,无法用所谓的“败笔”一言蔽之。
就算是觉得有些不太接受,不妨想一想“断臂维纳斯”。
【郭襄与张翠山】郭襄以杨过的玄铁重剑锻造为“倚天剑”与“屠龙刀”,实在是《倚天屠龙记》的因缘制造者,岂能不交代清楚?
至于张翠山,却实在是张无忌的性格来源,若张无忌有其母殷翠翠之灵动跳脱十分之一,也不至于千回百折,历经艰辛,并且最后将明朝一国付与朱元璋。
所以,看似散漫之笔法,前后连贯看来,却是精巧布局之举!(完)
参考:
不算,写郭襄张三丰其实是点题概括世事变迁,人间苍桑,亦要宏扬一种自尊自强的志气,虽然红颜弟子江湖老,但张三丰精神不灭却又淡然返朴这种变化,实为中国文化一种追求。
亦为必然,有点题作用,而张翠山夫妇,问了篇幅虽长,但小说跨了年代,也必须交待清楚耕种苗长,不能只写风云雨露。
如同《三国演义》,开始大部分篇幅是写诸侯乱象,而《射雕英雄传》,开篇也大量篇幅讲江南七怪与丘处机包惜弱的事。
后来又插《九阴真经》故事。
《天龙八部》主角三人也分说。
长篇小说的涵盖容量必须纵深横阔,不然反显单调。
有由来,有联系,有呼应,情节不牵强。
不能算败笔。
金庸小说,许多牵强之笔。
比如书在猴中,一只马猴子能活七八十年?但武侠小说,本就不严谨,倒不必苛责,但那些大篇幅倒是树冠巨枝显精神,应当不是败笔,恰是应当为之了。

参考:
《倚天屠龙记》中一开始郭襄的情节不是败笔,而是非常重要的铺垫,说明《九阳真经》的来龙去脉,及其对三大派的影响,武当派和峨眉派的创立,源于郭襄少室山一行,此交代必不可少。
何况,倚天剑和屠龙刀,都是郭家的。
俞岱岩和张翠山的事,也是很重要的背景。
屠龙刀传说对江湖和武林人物所造成的影响,由此可见,张翠山为什么要自杀,张无忌的仇人到底是谁,张无忌跟谢逊的感情基础在哪里,众多角色之间的恩怨关系感情纠葛,都需要在这里找答案。

参考:
虽然小说我只看过一次,但是我个人觉得不算是败笔,作者金老写小说之所以描写郭襄这段故事肯定是有她的意义所在。
举个例子吧,《倚天屠龙记》为什么会成为射雕三部曲之一,那是因为有郭襄,所以读者才认定。
如果去掉郭襄的剧情,直接上倚天剑和屠龙刀,又去掉张翠山的故事,那么还有峨眉派和张无忌的由来么?
所以简单直说就是剧情铺垫,就算用一两章的故事情节做铺垫也不过分,承上启下。
承上《神雕侠侣》的结尾剧情,启下《倚天屠龙记》倚天剑,屠龙刀,九阴真经伏笔,九阳真经的开篇。
当然了《倚天屠龙记》毕竟是连载的嘛,也不怀疑当时金老有可能本来当初想写郭襄的故事,但是下笔写着感觉不对劲,所以就临时修改了剧情,但是前面的故事框架原本就是围绕郭襄展开的,直接抹去郭襄的情节又不能突出倚天剑和屠龙刀的由来。
因此只能淡化郭襄的故事点到即止,毕竟要写张三丰的故事不能与现实太偏。
小说毕竟是虚构,但是金老习惯引用现实人物来构建自己小说的武侠世界,所以既然写到了张三丰创建武当派,那么就少不了武当七侠的身影了。
那么据说《中国太极拳辞典》历史文献上,张翠山天资最高是张三丰的得意关门弟子,那么金老就以张翠山作为侠义之士为故事的开篇,引起武林之争来续写《倚天屠龙记》缘由,从而张无忌这个虚构人物就这样登上武林纷争的舞台了揭露倚天屠龙的秘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