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代人穿越回古代能和古人正常交流吗
古人说的是白话,写的文章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官话,老百姓日常说的是白话我们都知道白居易号称是白话诗人,写的诗作老妪能解。
比如《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个和我们现在说话基本上没有区别。
唐初白话僧人王梵志“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有翻译成现代语言的吗?
现代也是这么说话。
宋朝的白话诗更多,既然诗都可以是白话,说明老百姓日常就是白话。
唐代开始盛行市井小说和寺院俗讲,都是以白话的形式讲故事,说明当时白话是民间普遍流行,不然这些扎根民间的文学不会有生命力。
古人之所以写文言文,因为文人自己抬高自己,文绉绉显得与众不同。
所以,古代老百姓讲的是白话,现代人穿越过去,没有语言障碍的。
参考:
如果能够穿越回古代,就一定能和古人正常交流。
第一,你可以真的试试。
试不成,那就证明不了我说的不对。
第二,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人,都是中国人;
无论说现代汉语还是文言文,都是使用汉语,这样他们就有了相同点,心灵相通。
即使现在的文盲听文言文也会明白个大概,所以不会说的人也是可以听明白的,是可以交流的。
第三,人们交流可以使用肢体语言辅助,即使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借助肢体语言也可以交流,进而相互理解学习掌握对方语言。
凭现代人的聪明,再带个手机,手机里再装个翻译软件,无论穿越到什么朝代见什么人都是可以顺畅地交流的。
参考:
可以交流,但很难像今天这样正常交流。
先说口语,这是最大的障碍。
明、清以前,在白话文还没有大行其道的时候,语言环境是非常杂乱的。
包括明清两代在内,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官方语言,也就是“官话”,此外,就是民间百姓们各地不同的方言俚语。
《论语· 述而第七》:“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汉代官话为“洛语”。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东晋迁都建康(南京),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
唐代,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洛阳雅言”出现,从口语角度讲,它的影响是最大的,时间跨度长,而且这种语音影响到了周边国家,比如盲肠半岛、东边的辐射蛆岛,以及南方的某些东南亚国家。
宋代称“正音”、“雅音”,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
元朝颁布《中原音韵》,官方语言是蒙古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明朝初颁布《洪武正韵》,以中原雅音为正,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要标准语。
康熙年间,颁布《康熙字典》,雍正年间,颁布《圣谕广训》,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
1909年,清朝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官话。
事实上,所谓的“官话雅言”,在我们今天来看,也属于某种地方话,而且相对于今天的地方话,古代语言更加晦涩。
所以,清雍正以前,想跟古人好好用口语交流,难了。
至于那些真正的古代地方话,则更加不成熟,而且是大部分地方话都不太成熟,副词非常少,所以你想表达的内容对方未必听得懂,而对方想表达的内容,你只能理解一部分。
古代的书面用语与口语差异很大,书面用语倒勉强接近现代普通话。
实际上,如果我们今天穿越回古代,书面用语将是交流的第一选择。
为什么?
因为书面用语不会夹杂多余的口音,也很少见习俗音。
看字,比听声音更加直观。
比如说,我们今天说“女娲”,但实际在古代是读“女huá”;
项羽,读“háng羽”;
又或者你说诗词,李白,读“李bó”,将进酒读“qiāng进酒”。
你不要以为你按照古代典献上的读音就能读对古语,古人的日常读音,跟典献的出入很大。
我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今天的很多读音,只是借了古音的名,实际上发音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你盯着那些古代音韵,没用。
写成A读成B,或者写成B读成A,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我们今天的读音,很多是后改的。
而比如“街”,过去读“gāi”,俊读作“zùn”,学读作“xiáo”等等,所以你拿今天的现代汉语去死抠古代典献上的音韵,完全是错误的。
因此,其实有很多古籍到今天还没能复原。
比如古代有一次“会昌毁佛”,消灭了佛门支宗门派约30到40家,保守推断损毁经卷超过50万卷,残余经卷,只有字,但是过去是怎么读的,没人知道。
又比如明代的《古今诵集》,收录魏晋至明代民间歌谣,原规模3900卷,现存世3卷半,但就这3卷半,现在也只能用现代普通话来读,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魏晋至明代民间对于每个字是怎么发音的。
这么多年,这么多人,都解不开这难题。
综上。
现代人穿越回古代,可以与古人交流,但是用口语肯定不行。
用文字,勉强能正常交流。
参考:
那得学习古代语言,还有学习古代文字,否则很多繁体字你连读都不会读,没法和古人交流!
参考:
吾觉得问题不大,尽可以大胆曰之。
特别是吾之地道的客家话。
客家人有“五次迁徙”说,也有“六次迁徙”说,按六次来算,最早是从秦末汉初开始,而第一次从中原南迁并没定义为客家人,第二次才算。
客语是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在古代,方言,在地域上就属于官话。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被南方土著畲语影响,可能变了些味。
但经过家乡子民用实际行动证明,客家话随时都可以加入普通话,或者加入其它方言,变成半洋半土半懵呆的另类特色语言。
因为江西是名副其实的十里不同音,不管你普通话或者客家话说得多么纯正,只要你多走几步,话赶话就被带沟里去了,所以,客家人完全有能力应对穿越。
古人日常还是以白话为主,但比我们讲究些,文绉绉的多,就拿近代史就可见一斑,通过影视剧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凡是国军那边说话,都是咬文嚼字,甚至连他们的军歌歌词,都是精简达意的古词风格,文化人。
当然,我们且不去探究影视剧中,两军用语区别的根源,但看剧者估计也并不会为那半文言白话感到为难的。
普通话会成为我们现在的通用语言,也是历史发展的选择。
如果真的穿越,只要别星际穿越或者国际穿越,相信不论是中国哪个朝代,官方语言对普通话都不会太排斥的。
只不过,少用得、的、地,多用之乎者也,能一个字说明白的,绝不说两个字,要长篇大论的,你就搞个五言绝句吧!真是何难之有?
参考:
如果现代人真能穿越回古代,语言层面上的差异肯定很大,直接话语上的交流应该不太容易,毕竟随着时间的流逝,字音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的。
有一种说法,最接近古人发音的是广东话。
但可以用文字交流,虽然我们目前所写的汉字也是经过好多次的简化,但是绝大部分的字还是保持原状的,也就是说简化的字只是一少部分。
另外古人写的繁体字我们即便是平时不写,大部分还是认识的,尤其是香港居民和台湾同胞。
我感觉我们和古人交流最大的障碍还是思想观念的分歧。
试想自从上世纪初到现在,我们的国人其思想观念一直跟在西方人后面追赶,把原本我们自己本土的、民族的思想观念遗弃殆尽了。
所以,如果真能够穿越,我们的古人会很诧异这是自己的子孙吗?
!孰优孰劣,还是自由后人评说吧。
参考:
现代人穿越古代,想跟古代人正常交流,那得多学习几种地方语言才行了。
因为每一个朝代的官方语言都不一样。
一般是定都在什么地方,就以什么地方的语言为官方语言。
夏、商、周:三代是一脉相承的,而最早的夏代都城是洛阳,故以古洛阳方言为标准音。
秦朝:统一全国之后,当时的官方话是陕西话。
唐朝:据历史记载是融合了洛阳口音的切韵。
宋朝:因为定都开封,当时的官话就是河南话。
元朝:中国历史上接受汉化最少的一个朝代,从皇帝到大臣说的都是蒙古话,他们连汉语都不会说,就更别提普及官话了。
明朝:明代初期定都南京,以南京官话为官方语言。
清朝:满族虽然有自己的语言,可是接受汉化的速度却非常的快,当时很多当官的还是讲南京话,但是当时的官话里已经融合进了更多的北京腔调。
民国:语言学家朱文熊将各省通用的语言定为普通话,而官话因为不止是当官的会说而失去了原本的含义,所以被改称为了国语。
新中国:曾经的官话洛阳话和陕西话据说都参加过评选,可是最终还是将普通话的标准音定为了北京语音。
这才形成为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
另外,古代人平时说话,可不是说文言文。
文言文只是书面用语。
比如雍正就特别爱用白话写朱批:“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
”他甚至还给大臣写过“你好么?
”这样今人常用的口语。
所以,很显然古代人说话肯定还是用比较随意的白话文。
参考: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道同者,不因分歧伤情!
参考:
这个问题有点儿泛泛,首先要晓得他穿越回哪个朝代,如果是夏商时期以前,虽然我们看电视里演员说的都是人话,但根据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语言结构并不太复杂,所以,他们说的大概意思我们会懂,但我们说的,对方肯定不懂,额……大概会先把你抓去烤了。
如果是回到了东周以后,区域方言开始多元化,你穿不对地方,交流起来还是会很困难。
古籍上看到的文字确实都是文言文,有学问的人有时候说话也是会酸腐一些,但民间肯定是讲通俗话的,主要问题还是别人听不懂你说的,而我们有更发达的大脑,对他们的语言理解应该快很多。
当然,话说回来了,其实各个朝代都涉及到民族统治问题,语言差异很大的区域照样可以实现治理,就是因为语言交流终究是一个信息的磨合,我们穿越了,只要适应一段时间,自然也就会了,就好像我们去了一个外国那样。
因此,如果穿越了,交流肯定是没有问题的,难度不会大于出国。
而古代民间用的文字总量较少,民间用的也是文言文,但比较口语化,会夹带一些地方习语。
参考:
不能吧。
古汉语分远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
其中中古是刘宋但赵宋之间,前面是远古后面是近古。
近古元明清的语言比较接近,相当于西南官话和东北官话的差距,放慢语速应该能听懂七八成。
中古就难了,可能相当于粤语和普通话的差距。
至于远古,根本就是外语。
当然了,可以写字交流,前提是你会繁体字。
参考:
如果要穿越到古代,想要无障碍的与古人交流,必须要懂得“雅言”或者“官话”“雅言”是古代的一种普通话,明清时期又称官话,就是现在的“普通话”。
如果现代人穿越到明清交流起来,没问题。
如果,穿越到明清以前的朝代,和古人交流起来是有难度的。
据说现在的粤语是唐朝时期的古汉语,不只是是真是假。
不过,可以肯定一点,南方人穿越到明清,古代的皇帝肯定听懂,别说古人听不懂,现在很多人也听不懂。
我们先来说“雅言”,“雅言”是西周时期的普通话,周天子就是说的“雅言”。
假如孔子在古代不说“雅言”,我相信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根本听不懂他在什么。
所以周代已经流行一种古代普通话了,且周天子就说的雅言。
不然,周天子在接待各国的诸侯,怎么听得懂,不会让他说他国方言是吧!总之,古代的读书人肯定也说雅言的,至于普通老百姓,肯定是说方言啦!不过,不同的朝代,雅言也在逐渐的演变。
语言一般以皇帝所在的行政区域,为当时的流行语言。
那时的流行语言,也就是官话,可细分为八种官话:“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
”中国境内人数使用最多的官话方言是西南官话,其次是中原官话。
现在的四川话,就属于古西南官话,我相信90%的人都能听懂。
而现在我们说的普通话,就是北京官话了,明清时期的皇帝就说的北京官话。
所以说,不同朝代的语言不同,现代人也要看穿越到那个朝代。
估计很多人看过《寻秦记》,项少龙作为香港特种部队穿越到秦朝,如果他不懂雅言,我相信他是听不懂当时古人说的话的。
因为,他穿越过去的时候,秦朝还没有统一六国,且南方岭南地区也没有开辟。
他无论说粤语还是普通话,秦始皇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通过清朝的音像资料来看,清朝的皇帝在入关以后,逐渐被汉化,且说的话也是现在的普通话(北京官话)。
所以,现代人只有穿越到明清时期的北京才可以畅通无阻的交流。
除了北京,可以和西南地区的人交流,除了西南地区,估计就很难用现在的普通话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