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给出的管理四境界都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是政治谋略,没有具体管理方式老子《道德经》是老子李耳离开周室西行,即将归隐山林,出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强求老子传授大道,老子不得已授予尹喜《老子五千言》。
老子《道德经》在千古流传中,排列顺序及内容已经被篡改,原文已不可考证,仅保留了老子大道的要旨。
目前流传的《道德经》,被后世强行分解为81章,主要阐述了《帝王之道》及《治世哲学》,当然也可以应用于普通人的处世之道,没有《荀子》、《孙子兵法》的具体管理实战法则,只有政治原则!改革开放时期,邓公提出了外交“二十八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个方针非常契合老子《道德经》的“无为而治”思想,指导了中国前进道路。

参考:
不知是谁给道德经概括的四境界,如果硬要概括道德经四境界,我认为道德经首先明确了治理国家,壮大民族的总纲就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动激发国民探索未知自然内在最关键的属性“非常道”的积极性和调动国民创新制造的积极性;
创新制造的前所末有的新产品的名称就是“非常名”。
概括起来就是激发囯民探索创新制造技术的积极性。
二是国家民族投入强大精力和优质资源用于探索创新,因为民间不具备强大的实力和优质资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言把最好的技术或资源“上德”用于探索创新研究的“无为”中和用于能够战胜强敌的国防军事建设上。
二是阐明了自然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道法自然”,就是言外无形而却决定成物的内在机质(即道或自然之道)是顺应每个自然物的特殊性而成物,因此,自然界的万物千差万别虽有共性,但各自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这就为探索研究者,也即“为道者”指明了方向。
即研究事物的特殊性,要逆向于道成物的方向进行剖判,剖判就是“损”,通过损才能逐渐精选查取出关键内在,这就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原因。
人的特殊性就是人的本质本性或自在本性,就是人类突出的探索未知自然和技术制造创新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突出表现在人手能力或人手与大脑结合的能力上,人手起主导,大脑思维是对人手的辅助。
人类的发展进化提升必须紧紧围绕自己的特殊性或特长本性而充分展开。
“我自然”就是指的人的特殊本性,“人人皆谓我自然”,就是言人人坚守自己所独有的潜能本质争先探索创新。
三是紧紧抓住主纲和主要矛盾的原则,,“道生一”,即非常道、非常名就是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发展提高的主纲,所以要集中引导人类精力“载营魄抱一”。
“一”,技术创新就是人类发展的内在,就是“此”,这就是“去彼取此”的舍取原则。
什么是“彼”?
外在外皮,与道生一、与技术创新毫无关连的文化或作为就是“彼”。
四是指明了无为和无为而治的最大障碍,也即最大的最顽固最难抛弃的“彼”。
就是“宠辱若惊”的情感,五色、五音、五味和“令人心狂”的外感,也即唯心狂想症;
最大的敌人就是“九”和“仁义”“礼义”、“孝悌”,这些都是远离“一”千里之行,都是“足下”不敬手的文化理念。
因为人手是人类最突出的特长体现,“足”是与动物共性的东西,不是人的特长。
人手所要坚守的是“一里之行”,“千里之行”远远偏离了“一”。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土”是世俗多见的作用不大的东西,“始于垒土”就是言开始就不谨慎,不注意抛弃无用的“彼”,等到积累成“九层”高台,就会形成无法撼动的顽固势力,这就是“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原因。
五是指出了无为而治的最佳时期,即“治之于未乱”。
未乱,就是国际国内的和平稳定时期最适于投入精力无为,也即最适于投入精力探索创新,如果错过或耽误了,就等于浪费了国家民族发展的大好时期。
清朝的康、雍、乾时期就是浪费大好时机的,竟有许多人为其歌功颂德!
参考:
《道德经》17章,阐述了老子眼中治国者的四重境界: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老子最推崇的是不知有之,即圣人之治,民众感受不到统治者的存在。
当然,老子设想的这种“自然之治”过于理想而“乌托邦”,只限于“小国寡民”中的想像,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治大国果能“如烹小鲜”吗?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人类历史上从没出现过成功的例子。
所以,退而求其次,“亲而誉之”就成为治国、治企者最现实的追求目标。
至于“畏之”,更多的管理者在追求,因为格局、眼界、识见限制了他们的想像,局限了他们的追求。
至于“侮之”,相信不是任何管理者的期盼,而是他们“罪恶”管理的应得报应。

参考:
无德境界;
有德境界;
为道境界;
为大道境界。

参考:
《道德经》中有非常清晰的表述,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最高境界:不知有之。
所有人各司其职,各称其职,团队成员不知有领导的存在,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领导,这是一种完美形态的团队,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刘备的团队还是可以的高境界:亲而誉之。
团队成员都喜爱自己的团队,喜爱自己的领导,亲近他,尊敬他,赞美他,支持他,能做大事的人都需要具备这种能力。
华为老总任正非自己只留有公司1.4%的股权,其余98.6%的股权全部留给员工,这种老总谁不爱;
刘强东把宿迁的京东员工新宿舍装修的如星级酒店一般,而且新入职员工都可以申请,这样的老总谁不爱;
 阿里上市,一夜之间,阿里有11000名员工成为千万富翁,这样的领导谁不爱。
中境界:畏之。
勉强存活的团队,无法做大,没有前景,团队成员为生计而工作,对领导只有敬畏而无尊敬,一切只是看在钱的面子上,团队没有抵抗风险的能力。
这种企业太多了,大多中小企业的领导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员工只是他们赚钱的工具,扮皮的对象,团队里只有惩罚,而没有奖励,员工之间也是勾心斗角,内乱不止。
董卓的团队就是“畏之”低境界:侮之。
团队内上下级完全对立,明处、暗处相互掣肘,上对下以威逼利诱,下对上以虚以委蛇,这种团队随时可能解散,解散后还会留下一地鸡毛,甚至成为仇人。
大多数解散的团队都是这样的团队。
小财靠智,大财靠德,无德之人,只能得到畏之,侮之。

参考:
“四境界”?
按问干对应:天地人和。
天,五体端末;
地,一瓢;
人,不离辎重;
和,燕处超然。
凑在一起就不能这样解释了。
归纳文言文的白话文意蕴:掌握规律的是逻辑,在逻辑进程中控制快慢,而逻辑的学识又在快慢中被牵引,无绳之结只是一瓢多少的劳动力的辎重价值,以及时机进出的文治武攻!经常瓢也行,超然而已!
参考:
首先总纲无为而治。
就是利用道则治理。
让事情的道则运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就好比说。
去搬砖去吧。
干事人思考,我就用木头抬着两个人搬。
又有人想我用小推车。
更高明的人看到这事就发明了货车。
所以告诉他去干。
不要规定他怎么干才是管理的基础。
很多事情都是无止境的。
不要死干。
第二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也是对的,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大折腾的改革是没有好结果的。
另外要鼓励打工人,鼓励他们干的更好。
还有要设立核心价值观。
使社会良性运转。
后两条不是老子的,而是我自身的感悟
参考:
如果要勉强给《道德经》定义四境界的话,可以勉强分为《道经》中作为统治者道家思维的“为道日损”理念(道家贵族老师都是苦口婆心的教导好儒家平民学生,能够教授的知识越来越少),被统治者儒家思维的“为学日益”(儒家平民学生通过道家贵族老师理论的学习获得的益处越来越多)理念,以及沟通统治者道家贵族与被统治者儒家平民的“无为而治”(领导者道家贵族不需要做事,全部有他的管理助手儒家平民来予以代劳)理念,而《德经》主要体现的是“上德不德”(最尊贵的体现服从的儒家被统治者领袖其实内心根源是不服从的)理念。
最基层的管理思维就是儒家领袖的“上德不德”,他们尽管对作为统治者的道家贵族老师内心存在怀疑,并没有“德”(与“三从四德”内涵一样,是服从的意思),但是他们应该具有“忠”的本质,尽管有所疑惑,仍然毫无悬念的遵照道家贵族的命令行事,对于那些表现出来不满情绪的儒家领袖则必须坚决进行清理或者诛杀,姜太公杀齐国隐士,孔子杀少正卯,子产杀邓析,都是遵循的这一原则。
然后具备“德”(服从)的品质的儒家平民领袖就可以进入“为学日益”模式了,他们的目标??是成为“无冕之(副)王”,实现“(道家贵族老师)无为而(儒家平民学生)无不为”。
而拥有“道”(人类族群发展方向)的道家贵族则追求“为道(师)日损”,将自己的国家治理知识及技巧源源不断的传授给儒家平民学生,实现“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
《道德经》终极目标是“无为而治”,老子的传人道家道派贵族庄子及道家法派贵族韩非子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庄子的道家道派思维是“(道家)君无为,而(儒家)臣有为”,韩非子的道家法派思维是“(道家)君无为,(道家)法无不为”,所谓“无为”,实际上都是“道家贵族教无可教,儒家平民学无可学”的一种理想状态。
我们把“统治者”、“道家”、“老师”换成现代的“管理者”,把“被统治者”、“儒家”、“学生”换成现代的“被管理者”,就可以得出管理的四个境界。
如果我们要进入一个行业,从事管理工作,当“甩手掌柜”是不现实的 ,我们必须有企业、社区、单位、国家的核心知识,也就是“道”才行(可以购买核心知识产权或者自身培养来实现),然后我们必须找到对我们这些管理者服从的“德”人作为管理单位的管理阶层才行,然后我们要加强对这些“德”人的培养才行,让他们“为学日益”,这个内容包括忠诚教育、效率教育和创新教育 ,作为管理者要以对“道”的追求为己任,并且不要有所保留,勇于“为道日损”,为了保证“为学者”的忠诚,要加强对其进行忠诚度的掌控,有相应忠诚度的给予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免造成血本无归的情况,最后“学无可学,教无可教”,就形成了管理上的“无为而治”。

参考:
第一境以有形御有形,第二境以无形御有形,第三境以形御无形,第四境无为无所不为。
天道无私,人道有私。
以天道御人道尽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