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拥有90万大军的前秦为什么打不过东晋的8万北府兵北府兵真的那么强
前言:淝水之战是南北朝时期前秦同东晋在公元383年秋天进行的一场大决战。
最终,兵力强盛的前秦被东晋军队打败,不但未能统一天下,反而因战败导致北方反叛四起,重新陷入战乱之中。
淝水之战前夕,前秦国主苻坚的确征发了90万大军,这其中包括步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万;
但是,前秦军队的兵力很分散,前后距离竟然相距千里之远。
而参加淝水之战的部队实际上只有符融所部的三十万秦军。
东晋方面,孝武帝即位以后,就下诏征召良将防御北方的进攻。
最后选择了将领谢玄。
谢玄担任兖州刺史,负责组建新军,防守江北。
谢玄选拔精锐的勇武壮士,组建新军。
他主要是在以前属于北府,后来分散开来的江淮流民武装中挑选精兵强将,又征发一部分北方流民充实部队,经过严格训练,组成了日后威震天下的北府军。
由于北府军将士都是北方流民,思念故土,渴望收复中原,所以北府军成为东晋政府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劲旅,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简单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苻坚任用的主帅是符融。
这个人选不对。
符融是苻坚的弟弟,文采出众,但是缺乏军事经验。
苻坚和王猛统一北方的几次大战,符融都没有参加过。
因此,符融极其缺乏大战历练,他的军事才能并不能服众。
从淝水之战的过程来看,符融确实不符合一个军事统帅的基本素质和才能。
在战役过程中,符融根本就没能表现出一个军事将领的素养,一点儿也压不住阵脚。
最悲催的就是:身为三军主帅,符融竟然被自己统帅的军队冲撞得从马上跌翻到地上,也不知道是被自己人踩死的,还是被东晋士兵杀死的。
前秦主帅符融的无能,是前秦大败的一大因素。
2.苻坚是一代雄主,他具备豁达大度的气概,尤其是对待归降的人特别宽容器重。
这一优点,在淝水之战中严重地伤害了苻坚。
东晋将领朱序与前秦军队激战达十个月之久,最后力竭被擒。
苻坚很敬重朱序,不仅没有杀他,反而重用了他。
苻坚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在两军对峙之时,竟然派遣朱序这样的东晋旧将去晋军营中劝降。
而朱序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前秦的军情极其熟悉,于是乘机把所有重要的军事情报都告诉了谢玄。
后来,在前秦军队移阵后退时,又是这个朱序,借机制造混乱,造谣惑众,大叫“秦军败了”,搅扰得前秦军队大为恐慌,军心就此瓦解。
信任并重用东晋降将朱序,是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犯下的兵家大忌。
3.疏于细节,忽视军队军令的统一、联系的畅通,是苻坚战败的最大原因。
虽然苻坚的90万大军到达前线的只有三分之一,但是,就这30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中对阵东晋的8万人马,应该还是稳操胜券的。
但是,当两军隔河列阵,谢玄要求秦军略微向后移动一下,让东晋军队过河去进行决战的时候,苻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苻坚是准备在东晋军队半渡之际,乘机猛攻他们的。
可是,你倒是先召开会议告诉将领们啊,以便让军队清楚下一步的作战方略,不致于后方将士们茫然失措,让朱序这些奸细乘机大肆造谣,把秦军的军心彻底搞乱了。
最终,30万大军就因为苻坚这一临时决定的命令,乱作一团,不战而逃。
白白地送了谢玄一份大礼。
结语: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其他诸如前秦连年征战,兵疲民竭,国都空虚,鲜卑、羌虏,虎视眈眈;
东晋朝廷安定团结,上下齐心;
等等,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原因,就不再提及了。
总之,苻坚失败了,刚刚统一的北方陷入了又一轮战乱之中。
而谢玄组建的北府军则是声名鹊起,从此,成为东晋政府的一支杀手锏。
在政治斗争中,谁掌控了北府军,谁就能够取得斗争的胜利,攫取朝廷大权。
在参与了无数次权力斗争之后,北府军的首领刘裕,不甘心让北府军总被士族出身的大臣们所利用,于是,刘裕走上了前台,取代东晋,自立为帝,建立了刘宋王朝。
参考:
引入:东晋时期,建国不久组建起来的北府兵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能够打败数量三倍于己的前秦精锐,从而成为当时的百战之兵呢?
前秦的建立与统一北方:西晋末年出现内乱,北方匈奴、鲜卑、氐、羌、羯五支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五胡入华),各自占领山头。
351年,氐族苻健占据关中,自称天王,国号为秦,定都长安,史称前秦,之后历经苻生和苻坚,到苻坚时期,其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在思想上,提倡儒学,广设学校,提拔儒学者为官;
政治上,维护士族阶级特权,重用有才能者,争取汉族豪强的支持;
经济上,劝课农桑,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交通事业。
通过改革使前秦基本完成了封建化过程,社会经济有一定进步,实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之后,前秦走上的统一北方的道路,370年,苻坚带领氐、羌族为主体的游牧骑兵灭了东北边的前燕,收服鲜卑人慕容垂。
373年夺取东晋的北方重要城镇汉中和益州,形成对东晋的巨大威胁。
376年,攻下西北的前凉和北边的代国,至此基本统一了整个北方,让前秦实力更加膨胀起来。
东晋的建立与北伐:西晋末年,出现了皇族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东海王司马越考虑到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任命司马睿经营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以建业为镇所,在这期间北方许多大族和流民为躲避战祸举家迁往南方,司马睿的军师王导建议其收纳北方大族并委以重任,于是获得北方士族门阀的拥戴,此外又注意拉拢江南士族,之后司马睿在江南才站稳了脚跟。
316年,日薄西山的西晋被匈奴所灭,司马睿在建业得到消息后为了给西晋续上命,于是于317年称王,次年称帝,以建业为都城,之后将建业改为建康(南京),为了与以洛阳为中心的西晋区分开,司马睿建立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政权中,以北方士族为主流,他们总是闹着要收复北方,一来可以重返故乡,二来可以壮大自己的政治资本,如果北伐成功,可以在朝中更有话语权。
最先进行北伐的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因后勤不足,朝内排挤,最后忧愤成疾,病死在讨伐内乱的途中。
北伐的人物中最起劲的是桓温,其想要通过北伐攫取更大的政治军事权力,但是由于政敌的掣肘,三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就这样南北出现势均力敌的状态。
苻坚率军南下时,当时是东晋孝武帝在位,掌握大权的是谢氏和桓氏,谢氏以谢安、谢玄、谢石为主,桓氏以桓冲、桓嗣为领头羊,当时两大家族存在着勾心斗角的矛盾,但是面对前秦的威胁,两大家族却能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淝水之战中苻坚之所以惨败,而东晋胜利,无外乎大家知道的几大原因,即:一、时机不成熟,北方收复不久,政局不稳,统治阶级内部不和睦,比如苻洛发动的叛乱。
而南方东晋建国比前秦早,基本稳定后,还进行了几次北伐,说明军事实力开始强大起来,虽然都未成功,但那是因为将领之间的争权夺利引起的。
二、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北方统一才过去六七年,农业生产还未完全恢复过来,农民还在休养生息当中,从而会导致后勤跟不上。
而东晋从建国到淝水之战前,开发江南并发展了将近七十年,经济虽不能讲极其雄厚,但也能维持国家的各项开支。
三、苻坚在用人方面任人唯亲,赏罚不公,将自己的亲戚提上高位,如苻融,苻朗,苻丕等人,使鲜卑人慕容垂、羌族首领姚苌等人心生怨恨,造成苻坚与将领之间离心离德;
而东晋方面却团结一致,比如当时的两大家族谢氏和桓氏都放下面子,握手言和,再加上当时大部分士族都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才搬迁到南方,为了抵御前秦强大的军事进攻,他们也是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形成了上下一心大团结的势头。
四、苻坚个人的性格缺陷,后期自高自大,刚愎自用,在战略部署上也犯了兵家大忌,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孤军深入,虽然他不会把希望寄托在那些没有赶到的军队身上,但是却对自己的嫡系部队太自信了,要知道一旦选择南下,就会在他国领土上作战,也就是外线作战,士兵水土不服,思念家乡是在所难免的,在北方作战还好,军队大部分都是游牧骑兵,适应北方的气候和地理情况,要不是之前也不会摧枯拉朽地荡平北方,苻坚错误地得出拿下东晋易如反掌的狂妄症,当然当时肯定有人劝谏过,他的弟弟苻融就是一个,想到他那投鞭断流的气势,他会接受别人意见吗?
不会,因为他太想统一南方了,太骄傲自大了。
而东晋一边,是在本土作战,大家同仇敌忾,熟悉地形,适应气候,更为重要的是有一支百战精兵——北府兵。
接下来我们重点讲讲北府兵的情况,为什么它是一支百战精兵。
一、北府兵人员组成情况 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按照士人的德才和门第评定为九品,特别是评定等级时,注重后者,就是你的出身,九品中正制在实施初期,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唯才是举的作用,后来因为评定品级的权利被大家士族牢牢把控,干脆直接看门第,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垄断选举做官的工具,寒门士子想要参政,简直比登天还难,寒门势力在政治仕途上行不通,于是把目标转向军事方向,通过当兵打仗立下军功,升迁起来掌握军权,于是许多寒门士族从军中崛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到东晋孝武帝时期,寒人势力逐渐兴起,其原因是司马睿建立的东晋依靠的是南北方的门阀士族,后来士族权力坐大,威胁到了皇权,于是司马家族想要利用寒门势力对抗门阀势力,维护自己的皇权,从而适时地推动了寒门势力的崛起,寒人主要从军中脱颖而出,所以当时加入东晋军队的兵员主要是寒门出生,比如以军功卓越起家的刘牢之、刘裕等人,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兵将又分为江南的本地人和北方为躲战祸迁来的流民,其中尤以北方侨民子弟为主,在科举制未出现之前,想要改变寒门的处境他们就必须要从军功中汲取资本,为以后的升迁打基础,所以当时加入北府军的兵将刻苦训练,上进心极强,战斗力也非常强悍,因为当兵就是当时他们改变命运的一个最重要的路径。
二、北府兵将领构成东晋孝武帝时,因前秦已一统北方,东晋受到空前的军事威胁,于是朝廷昭告四方,招兵训练抵御北方的进攻,掌握大权的谢安安排其侄子谢玄为官,到广陵和京口招兵买马,从当地的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建立了一支军队,因为当时京口作为东晋的北大门,又称北府,所以这支军队也叫北府兵。
当时统率北府兵的将领有建武将军谢玄、征虏将军谢石、辅国将军谢琰、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檀玄、何谦、毛安之、田洛、诸葛侃、 高衡、 刘轨、孙无终、刘牢之等。
从人员来看主要由谢氏统领,可以说北府兵就是因谢氏发展起来的,所以谢氏占据着主要位置不言而喻,其中当然也有许多当地的流民帅,流民帅在北方人南迁过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于是赢得了民心和军心,流民们感恩戴德十分拥戴他们,愿意为之出生入死,檀玄,孙无终、刘牢之等人就是有名的流民帅。
北府兵当时的数量在淝水之战时主要为八万五千余人,当然后来为了加强势力也从其他地方吸收兵源。
北府兵兵种又分为陆军和水军,因为江南一带河流纵横,水军的组建必不可少,在南方水军的机动性更强,北府兵水军成立初期数量不算多,有五千之数,主要由龙骧将军胡彬带领,陆军当中有五千是精锐当中的精锐,由刘牢之率领。
北府兵的最终掌控权在谢氏手中,谢氏作为长江下游以扬州为中心的掌权者,肯定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这样才更加有胆气和长江中游以荆州为核心地带的掌权者桓氏抗衡,扬州是东晋的大本营也是谢氏起家的地盘,所以针对苻坚的大举来攻,十分上心,保住地盘就是保住了家族,保住家族当然也就稳住了在朝廷中的大权。
三、北府兵职业化的转变在桓温时期,他为了强化国家力量,试图严格控制地方士族拥有私人武装,减少叛乱的发生,于是反对北方迁来的人口单独立籍,当时规定南方人口为黄籍,北方人为白籍,还有反对侨置州郡县,试图让南北融为一体,让大家都有收复北方的决心。
此外为了让流民在南方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朝廷还削减他们的税收,满足他们的要求,之后又加强对他们户籍的标准化管理,于是这些措施为南方提供了大量的人口红利,在后期,北方迁入者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当地人,这也为南方提供了充足的兵源,流民们好不容易安顿下来,肯定非常感谢东晋政权,于是踊跃参军,保卫自己的新家园,他们加入到抵抗前秦的队伍中来,大部分有钱有势的流民帅也将他们的下属和世袭军队带进来,壮大了北府兵的实力,加入北府兵后他们经历了相当艰苦的训练,之后成为东晋军队中的职业军,大部分兵将都是出身贫寒,他们只能通过军功一步一步的向上爬。
军队职业化的到来,使北府兵更加有精力进行锻炼,家里税收减免了,还能拿国家军饷,于是兵将的战斗力越来越高,士气也越来越旺。
四、辉煌成就七大主要战绩:太元五年(378)二月,谢玄派出何谦率万余北府兵援救彭城,打败前秦苻丕的七万步骑,解彭城之围,太元五年五月,盱眙之战中,谢玄与田洛带领北府兵五万败秦军六万于盱眙,之后乘胜追击,再败秦军于君川。
太元八年(383)十月,淝水之战中,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与前秦苻融和慕容垂的步骑二十五万进行大战,之后晋军大胜,十一月,洛涧之战中,刘牢之率五千精锐攻打洛涧,消灭秦军一万五千。
太元九年(384)八月, 以谢玄为首,统率北府兵乘趁淝水之战大胜之威进行北伐,先后收复河南﹑山东境内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隆安三年(400),谢琰与刘牢之率北府兵镇压了孙恩起义,维护中央的稳定。
元兴元年(402),司马元显与刘牢之率北府兵征讨荆州军阀桓玄,大败之,最终打击了长江中游桓氏的势力,使谢氏在朝廷中一家独大。
420年,刘裕依靠北府兵夺取东晋政权,成就了南朝第一个政权——刘宋。
结语:一个政权的强大,雄厚的国防力量不可缺少,特别重要的是有一支能打胜仗,服从指挥的军队,北府兵在历史上能够成为一支百战之兵,固然与当时领军人物和各项惠军政策有关,当然也与时代环境有关,前秦游牧大军压境,南方汉人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说明当时胡汉观念浓厚,胡汉矛盾依然激烈,驱除鞑虏,恢复中原是汉人的共同意识。
此外就是与当时寒门势力的上升,门阀士族的衰落有关,寒人要获得与门阀斗法的资本,底层百姓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在残酷的战场上获取大量的军事战绩,所以不管是北府兵的士卒还是将领无不全力以赴。
时势成就了北府兵,北府兵也影响之后的南朝政治发展方向,掌握兵权的将领靠军队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所以南朝宋齐梁陈的开国皇帝都以武将出身,一个个武将登上历史的舞台,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所以说:时势造军人,军人也造就了时势。
参考:
淝水之战,是与风声鹤唳这个成语联系在一起的,是一段有名的历史典故,也是华夏乱世的一次重大战役。
中国历史上随着东吴归晋后,中国进入了短暂的大一统时期,这个大一统只有短短二十多年,之后晋朝发生了八王之乱,进而演变成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北方在匈奴、羯族、羌族、氐族、鲜卑等少数的铁骑下上演了灭国大战,十9个国家轮番上场,你灭我、我取代你,总之一个字乱,太乱了。
这个时候有个叫符坚的氐族人,建立了一个叫前秦的国家,由于任用了一个叫王猛的人,暴走起来,征服了北方所有国家。
当时晋朝南度长江,偏安一隅,建立了东晋王朝和北方隔江而治。
符坚在王猛的辅佐下,统一北方后,王猛积劳成疾,在弥留之际告诫前秦皇帝符坚,目前不是南征东晋的最佳时机,前秦的威胁来自内部归降的各个族群,需要花功夫化解其中的危机。
刚开始符坚还能坚持王猛的遗言,但是过了几年后,符坚在各个族群首领的怂恿下飘飘然,开始了南征东晋的举动。
当时连同符坚自己在内的军队共有80万,在没有整合好之后,就开始了南征军事行动。
当时东晋只有8万人,但是东晋在谢安的谋划下,精心准备。
在交战之初,东晋安排士兵在芦苇荡中呐喊,冲呀、杀呀,但是不见行动。
当时前秦的先锋部队见了之后,不明底细,就下大了暂时撤退的命令,结果,引起了连锁反应,各个族群的士兵开始混乱,由于军队太多,最后乱成一团粥。
这时候,东晋伏兵又开始齐声喊叫:前秦军队败了,前秦军队败了!顿时前秦军队不明真相,再加上前秦军队各族部队都有,各族将军私心膨胀,顿时带领自己的军队开始撤退,最终前秦士兵全线溃败。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前秦军队在没有正式接站的情况下,全线溃败了,符坚也在撤退后,失去了对前秦帝国的控制,各族在撤退的将军的带领下纷纷建国,前秦土崩瓦解,符坚最终被羌族首领、叛将姚长杀害。
前秦的失败不是,东晋北府兵厉害,而是因为前秦在统一北方后,没有化解内部危机就开始南征,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玉之溪)
参考: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已经有很多分析,这里主要谈一下北府军之强。
北府军的来历北府军前身是东晋郗鉴在南逃过程中,不断招募流民,创建的一支私人武装。
北方流民骁勇好斗,因此这支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
后来郗鉴被任命为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镇广陵。
徐、兖、青是建康门户,三州军事历来一人掌握。
郗鉴就把这支军队迁到了京口。
而京口历来就是征北、镇北、北中郎将府所在地,简称北府。
因此,这支军队叫做北府军。
但在郗鉴死后,北府军几经辗转落入了权臣桓温的手中,编入他的军队。
谢玄的重建桓温在满怀着篡权的希望中病死,谢玄出任兖州刺史,掌握了江北的军权。
谢玄借鉴郗鉴经验,大规模招募北方逃亡的流民,像刘牢之、孙无终等后来的猛将都是这时加入的。
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命他率领精锐为前锋,与前秦交战。
因为作战勇猛,胜多败少,号称“北府军”。
这时北府军称号首次出现。
而北府军要打出名号,还是在淝水之战之中。
趁着苻坚轻敌,八万北府军大破八十七万前秦军队,正是在这场大战中,北府军奠定了古代强军的一席之地。
刘裕的战绩谢玄去世后,东晋王朝又经历的桓玄叛乱,最终刘裕在平叛中掌握了北府军,从此东晋也进入了刘裕时代,这时北府军名将辈出,王镇恶、檀道济、刘敬宣、朱超龄等等。
依靠北府军,刘裕平定孙恩、卢循叛乱,消灭谯蜀政权,之后刘裕带领北府军开始北伐,开创了北府军最后的辉煌,他消灭南燕,俘虏慕容超。
之后,兵分五路,出兵后秦,在征讨后秦中,刘裕面对挑衅的北魏军队,使出了著名的“却月阵”,以步制骑,创造了以少量步兵杀伤数倍骑兵的记录。
消灭后秦后,刘裕收复了山东、河南、淮北和关中的大片土地,将东晋疆土扩至极大。
而随着刘裕代晋称帝,北府军完成了最后的蜕变,成为了刘宋的中央军队。
参考:
前秦王苻坚早期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皇帝,特别是在有着“功盖诸葛第一人”的王猛的辅佐之后,前秦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然而王猛死后,苻坚执意发动了对东晋的战争,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自己最终也落得被杀的惨剧。
那么在这场战争中,看似强大的前秦为什么会失败呢?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苻坚高估了自己的实力,骄傲轻敌战前,苻坚就放出豪言说:“胜利以后,我就任命东晋皇帝司马昌明做尚书左仆射,东晋宰相谢安为吏部尚书,车骑将军桓冲为侍中。
这应该是很快就可以实现的事情,我觉得可以先为他们建好宅邸。
”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来他是多么的狂傲,多么的自信啊!可惜终归被现实打脸!而且,这里还透露出一个信号,苻坚好像特别喜欢用降将,而且还一律重用。
像后燕的慕容垂。
羌族的姚苌等,在投降之后,无一例外的都得到了重用。
现在和东晋还没开打呢,就把位置给他们留好了,他真的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人格魅力了。
如此自信的苻坚最终将为自己的轻敌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前秦队伍纯洁性不够经过一系列征战,前秦招降了很多将领,这些降兵降将之所以投降,完全是身不由己,所以他们和前秦并不是一条心。
这就很难保证队伍的纯洁性,实际证明,这对一支军队来说是致命的。
如果胜利,那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他们会继续为你效命。
但是如果失败的话,他们一定会趁火打劫,实际的情况也正是如此。
苻坚兵败后,一直暗中保存实力的慕容垂果然露出了獠牙,他迅速的叛变了。
一年后,复国成功,建立了后燕。
另外一个姚苌就更绝了,苻坚失败后,他趁机自立,并在385年杀了苻坚,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大秦。
其实出兵前,阳平公符融就反对苻坚出兵,因为他看到了这只队伍的隐患。
并且一针见血的指出,慕容垂和姚苌等人,他们和前秦并不是一条心,他们极力怂恿你出兵的目的就是想趁乱捞取好处,等待机会复国。
但是很可惜,苻坚固执己见,完全不听。
可想而知,如此混乱的一支队伍,既没有统一思想,又没有共同的目标,怎么可能取胜呢?
所以,一支不能保持纯洁性的队伍,是注定要失败的。
三,苻坚愚蠢昏聩葬送了前秦的胜利前秦军队淝水列阵之后,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因为这时候东晋队伍无法过江,所以谢玄就派使者对符融说:“将军孤军深入,现在靠着河岸列阵,看来是打算打持久战啊!其实这样对你们是不利的,因为你们是远途征战,后勤肯定有很大的压力。
不如这样,你们往后退一下,给我们留出地方,方便我们过江,等我们过江后,咱们一战决胜负,你看怎么样?
”这时候很多将领都说:“现在我军实力如此强大,应该全力阻止晋军,怎么能后退呢?
不如一鼓作气冲过河,那样就可以把对方击败了。
”这时候苻坚的神操作来了,他说:“我们可以后退,让他们过河,等他们过了一半的时候,来个半渡而击。
到时候我们的队伍猛烈冲击过去,那样就可以把他们消灭了。
”可惜他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可是几十万的军队啊,而且是纯洁性纪律性不够的军队,在后退的过程中,怎么保持高度的机动和灵活呢?
这就好比汽车的连环撞,前面如果忽然刹车,后面的刹车不及就会追尾是一样的。
谢玄的老谋深算到底是技高一筹,在前秦军队后撤的时候,他看准时机,忽然发动了猛烈的攻击。
此时的前秦军队,立即乱作一团。
前面的想停下,后面的却冲上来,一时间真是人仰马翻,符融想整顿军队反击,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他在被马匹绊倒后,被晋军所杀。
苻坚也被流矢射中,狼狈不堪的跑到了淮北。
那么东晋靠着区区八万北府兵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呢?
一,苻坚的一份大礼苻坚大军到达寿阳之后,谢石还是很畏惧的,甚至一度想做缩头乌龟,坚守不出,拖死秦军。
在这时候,苻坚派尚书朱序去劝降谢石。
这是一招臭棋,朱序是何许人也?
原来朱序也是降将。
他是在378年的襄阳之战中投降前秦的东晋名将。
所以说,苻坚有时候真是猪脑子。
果然,就是这次劝降,送了一份大礼给东晋。
朱序见到谢石就说:“现在秦强晋弱,力量悬殊啊,你们不如快点投降吧!”但是转过身却悄悄的和谢石说:“现在秦军的主力部队还没全到,如果等他们来了,那就是死局了,东晋非败不可。
不如你们趁着这个机会,迅速出击,先把前秦的先锋部队灭掉,那么一定会动摇他们的士气。
等他们气势一泄,就可以击败前秦了。
”于是,东晋派广陵相刘牢之率五千精兵直扑洛涧,大破秦军,杀敌一万多人,严重的打击了前秦的士气,也给苻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此战之后,苻坚看到晋军布阵严谨,纪律严明,不由得心生畏惧,甚至连八公山上的草木都以为是晋军,败相已露啊!二,东晋兵力虽少,但是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而且军纪严明,将士效命在战前,虽然东晋兵少,但是毫不畏惧,而且积极的寻找胜利的希望。
驻扎在长江中上游的守将桓冲,率领十万荆州兵主动出击,全力进攻前秦的襄阳和蜀地,这招围魏救赵之计,大大的减轻了下游的压力。
而且,东晋的政局此刻非常稳固。
在谢、桓两大家族的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全力备战。
有句话说得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东晋的民族非常单一,这个就是部队纯洁性的基础。
有统一的目标,有英明的领袖,东晋的胜利是必然的。
想当年,国民党军队何止百万,但是由于内部分化严重,形成不了凝固力,各自为战。
所以对只有几万人,却目标一致、团结一心的红军毫无办法。
三,北府兵的强悍在谢玄主导下,东晋北府兵的招募对象是所谓的流民帅。
流民帅就是当时汉族在北方抗击胡人的私兵和雇佣兵,他们战力强悍,无所畏惧,可以说是真正的精兵。
而且,这批士兵里还真的是卧虎藏龙,人才济济。
比如刘牢之、何无忌、桓温、刘毅等等。
在洛涧那场关键的战斗中,正是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强大战力的集中展现,后来淝水之战更是把北府兵的战力发挥到了极限。
北府兵的强大还不止于此,在淝水之战后,北府兵在刘牢之的率领下继续辉煌了一段时间,他们好像一头头的恶狼,打谁赢谁,谁打谁死。
刘裕更是把北府兵的强大发挥到了极限,由于刘裕的出色的指挥能力和个人魅力,北府兵在他的带领下焕发了生机,并最终帮助刘裕灭东晋,建立了刘宋王朝,做了皇帝。
这就是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根本原因,有时候盲目的自信会毁掉一切。
但是一定要有信心,信心和自信是不同的,自信是无法充分认识自己的盲目乐观;
信心是对自己充分认识之后的无畏无惧。
另外无论什么时候,领袖人物的表现都是决定性因素,这一点尤为重要。
参考:
淝水之战中,秦晋两国的兵力对比,其实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般的悬殊。
《晋书》虽记载,前秦苻坚发兵“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但实际上这个数字是有很大的水分的,虚报军队数量以恫吓对手在古代军事上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如赤壁之战,曹军最多就只有二十余万,可却是号称八十万。
同样,在淝水之战中,前秦亦是如此。
以当时那个落后的社会生产、阻止,及运输能力,前秦根本就不可能组织起这么一支近百万的大军,将其用于作战。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军队粮草供应主要依靠三种方式,即屯田、后方运输、前线掠夺,对于前秦而言,此时它并未深入东晋疆域,因此掠夺是不可能的,而屯田,虽可行,但时间太长,这不是想要快速一统天下的苻坚所能等待的。
因此,对于秦军而言,军队粮草的供应就只能是靠后方运输。
而据宋代沈括在西北边境掌军队运输事务时的计算,古代一支三万的军队,其就需后方三十万的民夫来为其运输粮草。
如此,试想,若前秦真的动员百万大军前往进攻东晋,其就需要依靠三百余万的民户才能支撑这百万大军的日常所需,试问这等庞大的运输力量,是一个才刚刚统一北方的前秦能负担的吗?
如若,苻坚真的一意孤行,强征三百余万的民户去运输粮草,那恐怕没等到东晋被灭,前秦就亡于内乱了,而事实上,身为一代雄主的苻坚,他可不会那么傻。
事实上,据史学家的考证,淝水之战,对东晋一战,前秦动用的兵力最多在二十五万至三十万之间。
此外,减再掉在淝水之战前,被东晋刘牢之的五千北府兵所击溃的前秦梁成的五万大军,及被前秦慕容暐所丢掉的三万大军,再加上用来牵制桓冲的西府兵,而不能参战的慕容垂的三万军队。
实际上,当时前秦军参与到淝水之战中的军队,最多就只有十五万左右。
而反观东晋,虽然东晋朝廷派往抵御前秦入侵的军队就只有谢安所率领的八万北府兵。
但是,别忘记,前秦进攻的地方可是东晋经营了十数年的淮河防线,为了抵御北方王朝的入侵,以保江南的安全,东晋在淮河一线可是布置了重兵。
因此,加上谢安的八万北府兵,此时东晋在前线的军队不下十万,已与前秦军相差无几。
综上所述,淝水之战,东晋军虽然在兵力上,确是与前秦军有些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并没有百万对八万这样巨大的悬殊,最多是十五万对十万这样相对微小的差距。
当然,总的说,东晋却是在相对弱势的局势下,击溃了相对强大的前秦军。
那为何,相对强大的前秦军,最终会被相对弱小的东晋军呢?
作为东晋主力的北府军,它真的有那么强吗?
首先,北府军很强,这是事实。
历史上,多有史书赞其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精锐之师,如《资治通鉴》载:“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
时号北府兵”;
《晋书》载:“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平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勇应选。
选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
在这些史书的笔下,北府军可谓是一支极其强大的军队,是战无不捷,敌人闻之丧胆。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自北府军建立那刻起,它就甚少有败绩。
如太元四年二月,前秦兵俱难、彭超部六万军进攻淮南,包围三阿,数千北府兵驰援三阿,一战告捷,前秦军被迫北逃;
太元八年十一月,刘牢之率五千北府兵袭取洛涧,歼灭秦军一万五千,杀梁成。
那北府军为何会这么强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北府军的士兵多数都是被胡人欺压或镇压,而被迫逃亡的流民和起义军。
可以说,他们与北方的胡人之间是带有杀父、杀妻这样或那样的血海深仇的。
试想,就是这么一支对于北方胡人有着深仇大恨的北府兵,一遇到北方胡人,他能不以死拼命吗?
而就是这么一支勇而无畏,敢拿命来拼的军队,试问他们的战斗力岂能不强?
其次,北府军的统帅刘牢之等人,他们皆是曾经在北方与胡人进行长时间抗争的百战之帅,是拥有着丰富的统兵经验的,对于胡人的战术,他们也是十分熟悉的。
因此,北府军由他们来统领,其战斗力更是呈几何式的增长。
最后,北府军的最高统帅谢安,他对北府军也是十分不薄,是好吃好喝伺候着,要钱有钱,要吃有吃,如此在这般待遇下,北府军的战斗力自然就更是强大。
当然,北府军虽强,但前秦军也不弱,毕竟前秦军也是一支曾经一统北方的军队,若无强悍的实力,它岂能一统胡人盘踞的北方呢?
因此,东晋能战胜前秦,这之中虽有北府军强悍的因素在,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前秦会败,更多的是前秦皇帝苻坚的指挥失当。
首先,苻坚过分相信自己的实力,轻视东晋的实力,他认为只要前秦军一到,东晋军就会望风而降,前秦就能轻而易举的一统天下。
因此,在淝水之战时,苻坚根本就没有把东晋放在眼里,正所谓“骄兵必败”,你可以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但却不能在战术上藐视敌人,历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多数都是兵力多的一方在战术上轻视兵力少的地方,最终致使被人用计打败。
当时,苻坚就是这么一位在战略、战术上皆轻视东晋的统帅。
他自认前秦军很强大,可以无惧东晋的任何挑战,因此对于东晋的阴谋诡计,他是丝毫不放在心上,如此基于这种轻视的心态,在指挥作战时,苻坚是发出了一系列严重失策的命令,并最终导致了前秦的惨败。
秦晋两军对峙于淝水两岸时,晋军统帅谢玄深知,如若前秦军固守岸边,东晋军就只能是坐以待毙,毕竟兵力不占优势,所以他就耍了一个阴谋诡计,他派人对苻坚说∶“你兴师动众的率军攻入我境内,欲谋夺我朝江山,此时却临水列阵,这分明就是你胆怯了,不敢与我军决战。
如若你有勇气,那么你就先退兵数里,等我军全部渡过淝水时,就让我们来一场堂堂正正的决战。
到那时我与诸君骑马慢行而观战,岂不快哉?
”。
而此时,苻坚在接到这个消息后,前秦军多数将领都劝阻到苻坚不要接受这个挑战,他们认为,前秦军的兵力已是占据优势,此时只要凭据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然后等待时机,将其消灭即可。
但是,骄傲自满的苻坚却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不以为然地说∶“只管退军,让它渡河,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之”。
如此,在苻坚的一意孤行下,在决战的紧要时刻,前秦军只得被迫后撤。
而未战先退,这向来就是兵家大忌,突然的后撤,让整个前秦军的心里突然出现了一些莫明的恐慌,而在这个恐慌的影响下,曾经严阵以待的秦军,其阵型也开始出现混乱。
也就是在前秦军出现混乱的这个空隙,晋军乘机渡水,未做任何停留,就突然对后退的秦军发起猛攻,而正在撤退的前秦军队,被晋军突然这么一袭击,在本就出现混乱的情况下,其阵脚更是大乱,随之崩溃。
而随着秦军的崩溃,前秦军的败退也就随之不可避免。
总的说,淝水之战,前秦军会败,就败在苻坚自己的身上,若是他没有轻视东晋军,而是选择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前秦军虽没有绝对胜利的把握,但也绝对不会败得那么惨。
只是,苻坚太骄傲,太轻视晋军,最终其也就败在了这一支被他轻视的晋军的手上。
参考:
肥水之战,是发生在公元383年的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交战双方是东晋王朝和统一了北方的前秦,交战双方的兵力对比为一比十,结果东晋军队大胜前秦,前秦军队差点全军覆灭,八十多万人逃回北方十几万,并留下了草木皆兵的“美名”。
肥水之战的历史背景公元376年,前秦统一了北方。
秦王符坚野心勃勃的想一统天下,趁机灭亡东晋。
公元383年符坚不顾群臣的反对和劝告,率八十万大军进攻东晋,东晋大将谢石,谢玄领着八万北府兵前去抵抗。
符坚得知晋兵人少,就想以多胜少,哪知道符坚前锋部队二十五万人,在寿春被晋军打败,损失惨重,秦军锐气大挫,军心动摇。
符坚亲自率大军前来支援,与晋军隔肥水相对,当时符坚手下劝符坚要小心晋军,但符坚却骄傲的说:“我全军就是把马鞭都投入肥水,也能截断肥水”。
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肥水之战双方军事实力对比符坚这次南下攻打东晋几乎是倾国之兵,当时的前秦刚刚统一北方,除了前秦的原有的军队外,还有从被前秦灭掉的国家军队中收编来的军队,共八十多万人。
前秦军队中只前秦自己原有的那支百战之师很有战斗力外,其它收编的军队军事实力不强,却军心不稳,厌战。
东晋王朝出动的是东晋最强的部队北府兵,虽然人少,只有八万人,但战斗力强大。
肥水之战双方统帅和将领战前布置东晋王朝的统帅是宰相谢安,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派自己的侄子尚书仆射谢石和徐州衮州刺史谢玄为先锋,统帅八万西府兵迎敌,又命龙襄将军胡彬率水军五千援救寿阳。
前秦王符坚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他率领的前秦军队横扫北方,势不可挡。
符坚一开始派投降前秦的原东晋大将朱序去劝降,但朱序却想立功赎罪回东晋,反而向谢石提出打败前秦的建议,提出趁秦军还没有全部到来之前,立刻攻打秦军前锋,挫伤秦军的士气,这样就可以战胜前秦。
谢石听从了朱序的建议,派刘牢之率领北府兵在夜幕的掩饰下突击秦军,正在睡梦中的秦军将领梁成被刘牢之一刀杀死,秦军失去了主将,四散奔逃,东晋军队乘势渡过洛涧,在离寿阳只有四里的八公山下扎寨,与秦军隔肥水对峙。
肥水之战的交战过程符坚接到前秦军队失利的消息有些沉不住气了,谢石利用前秦军急于和自己决战的心理想出了一计,他派人送给符坚一封战书,要求定个日子决战,条件是前秦军必须把阵地后撤出一些,腾出一块空地作为战场,让晋军度过肥水决战。
前秦将领都不同意晋军的建议,但符坚和他弟弟符融却同意了晋军的建议,符坚也料到了晋军想干什么,但决定将计就计,想等晋军渡河时派骑兵冲上去把晋军消灭。
晋军渡过肥水之后勇猛的冲向秦军阵地,朱序见状,就在秦军阵后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正在后退腾地方的秦军听到喊声,一时分不清真假,逃的逃,躲的躲,溃不成军。
符融见状不妙,跑到队伍后面去阻挡,被晋军一刀砍死。
符坚见大事已去就丢下士兵逃命,晋军乘胜追击,秦军逃回洛阳只剩下十几万人。
前秦军队失败原因当时的东晋王朝在宰相谢安的治理下,国家实力处于高峰,又有一批像谢安、谢玄、刘牢之这样的名将,加上能征惯战,实力雄厚的八万北府兵,东晋国力非常强大,再说他们是保家卫国,所以士气高昂。
前秦王朝刚刚统一北方,还来不及休养生息,就发动对晋战争,士兵们普遍厌战,加上前秦军队中大量的收编部队,这些被收编的北方亡国军队对前秦没有好感,都是被迫参战,心中恨死了符坚,怎么会甘心为前秦卖命。
前秦统帅符坚骄傲专横,听不进手下的建议,急功近利想一战灭晋,结果大败而回。
后语:肥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东晋军队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成功的利用了秦军的弱点,合理的应用了战略战术打败了八十万前秦军队,取得了保家卫国战争的胜利,此战前秦军队只有十几万人逃回北方,前秦实力大损,北方又进入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时代。
参考:
在这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中,可以说有北府兵的功劳在里面,但是也有其他因素帮助东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1.参与战争人数符坚号称的这90万大军,是从全国各地的平民中抽调出来的。
其中,符坚的弟弟符融带领25万人为前锋顺流东下,他自己率领步兵60万,骑兵20万,以为全军主力。
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军队并未完全集中起来,真正跟着符坚到达前线的是符融率领的前锋部队。
再淝水之战前被刘牢之先发制人,消灭了一万多人。
而东晋方面,除了谢玄率领的8万北府兵,还有胡彬的5000水军,另外加上拱卫京师的部队,加起来大概有十来万人。
再从战斗力来讲,符坚的这些部队,很多是临时征召的平民,民族构成复杂,鲜卑、匈奴人,语言不通,难以沟通。
军事素质低,上战场战斗力不够。
在淝水之战前部队刚吃了败仗,而且因为是被迫服役,士气也不够。
东晋方面的北府兵的战斗力则远远超过他们。
北府兵主要是北方的流民,在颠沛流离中为了,基本处于半武装状态,而且长期与胡人作战,战斗力顶呱呱。
2.符坚对于战争的误判第一个误判,是战争时机的误判,符坚刚刚统一了北方,政权立足未稳,加上士兵连年征战,疲惫不堪。
为了保证战争需要,老百姓的生活困顿,不希望战争持续。
外面还有强敌鲜卑等虎视眈眈,外忧内患,根本就不是伐晋的好时机。
第二个误判,就是对人的误判。
对于战争的俘虏,在没有任何考验的情况下,居然就信任又有加地让他去东晋劝降,没有任何防备的让人把自己老底给漏了。
第三个误判就是对于战争中方方面面没有考虑周到。
既然有这么一个俘虏在军中,难道不该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吗?
就这样没有任何防范地让人在军队内走动。
既然要后退,难道没有一定的预案防范可能发生的危险。
北府兵很强,但是如果符坚安定了国内政局,军队训练有素的情况下攻打东晋的话,不一定会重现发生淝水之战这种以弱胜强的局面了。
参考:
淝水一战前秦90万军队败于东晋8万北府兵,北府兵作为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支军队,战斗力自然不用多说。
但试想前秦在短时间内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其军队自然不会弱。
那么在兵力悬殊如此之大的前提下,北府兵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其实,北府兵能以少胜多的根源在于前秦的内部不稳,无法有效指挥军队,发挥其应有的战力。
前秦以十倍于东晋的兵力败于东晋,这不是前秦或东晋单方面原因造成,笔者分点稍作解释:一,秦主苻坚为人傲慢,刚愎自用(根本)苻坚信任野心满满的少数民族贵族,如羯族的慕容垂,反而对忠于自己的汉族官员有很大戒心,即便是王猛一样的忠臣,苻坚虽嘴上说着:如玄德之遇孔明也,但心下却一直对王猛有所提防。
于是在慕容垂等人的谗言下,苻坚在对己不利的时候发动了战争,这是他失败的一个人为主观原因,其实这也是前秦战败的根本原因。
二,前秦发动战争的时机不对上文说到苻坚在小人谗言下在错误的时刻发动了战争。
错误的时刻,这个怎么说呢?
其实也就是发动战争过早,前秦在统一中国北方时,接连消灭了多个割据小政权,和东晋形成对峙局势。
但东晋毕竟与当时北方的割据小政权不同,并没有那么好对付。
前秦经过接二连三的战争,国内损耗必然不轻,就当时情况而言,若要对付东晋,前秦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有忠臣劝谏苻坚,认为当前前秦应做的是“厉兵积粟,以待暴主”。
可能因为苻坚太想统一东晋,再加上前秦统一北方的过程比较顺利,以至于苻坚认为统一东晋会像之前的战争一样顺利。
王猛在世时,劝诫苻坚短期之内不要进攻东晋,王猛死后,苻坚更不被约束,外加慕容垂等奸臣挑唆,前秦还没恢复元气,一场大战又将来临。
三,前秦军队的成分复杂前秦是由氐族人建立的政权,但前秦的军队却有百万之众,氐族一族自然不可能组成这么庞大的军队,这造成了前秦的军队中羯、鲜卑、羌等“外族”人数众多,他们自然不愿意为前秦卖命。
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前秦军队可以说各有各的想法,很难团结一心和东晋作战,况且东晋军队的主力“北府兵”虽人数占劣势,但经过了严格训练,军心统一,堪称前秦军队的劲敌。
前秦军队组成复杂,军心不整,这也是其战败的原因之一。
四,“北府兵”的厉害之处东晋本无“!府兵”,为了对抗前秦入侵,东晋名士谢安以其侄谢玄为帅,北上御敌。
谢玄确实有将帅之能,他深知晋朝以往的“世兵制”军队已经太过腐朽,根本无法对抗前秦军队的铁蹄,于是,谢玄重建了一支军队――北府兵。
北府兵很厉害,一是由于它的组成,二是这支军队的领导者才能卓越。
(1)北府兵的主要组成成分――流民因西晋末期的社会动乱,北方产生了很多流民,谢玄招募这些流民参军,建成北府兵。
若是说流民很厉害,这恐怕有很多人不信,前秦的军队说什么也是“正规军”,东晋的“流民军队”还能厉害过“正规军”?
其实,这里的“流民”并非一般的流民。
参加北府兵的流民其实叫“流民军”,他们的头目成为“流民帅”,这是什么缘由?
五胡十六国时胡人入侵,晋朝北方农民流散,他们逐渐形成了武装,即为“流民军”,这些流民军长时间和胡人作战,可以说已经视战争如家常便饭了,流民军的首领“流民帅”也有很多有优秀才能,由各地流民组成“北府兵”,在统一领导之下,战斗力自然很强悍。
面对数量众多的前秦军队,战斗力强可以说是是取胜的基本条件之一,由流民军组成北府兵正具备这个条件。
(2)北府兵帅有帅才,将有将才谢玄:北府兵前期的最高统帅是谢安之侄谢玄,谢安的才能不用多说,而谢玄是谢安不顾众议力举为将,这从侧面也可以证明谢玄并非平庸之辈。
对于谢安推举谢玄这件事,《资治通鉴》中这么说:“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
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谢玄不负所托,亲手组建并训练了强悍的北府兵。
刘牢之:到了后期,北府兵主要由刘牢之掌管。
刘牢之是一名流民帅,因勇猛被谢玄选为参军,率领精锐部队作为参军,北府兵一时百战百胜,名声大噪。
淝水之战中,刘牢之在洛涧以少胜多,歼灭前秦2万精锐,在之后的北伐中,刘牢之作为先锋一度击败后燕慕容垂。
孙恩之乱也是由刘牢之带兵平复。
由上可看出,北府兵的主要统帅与主要将领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也是这支军队战力强悍、军心可用的重要原因。
总结作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几支军队之一,北府兵的强悍毋庸置疑,但在双方兵力太过悬殊的淝水之战中,若仅凭军队强悍,东晋显然是很难取胜的,因当时的前秦并不具备发动大型战争的条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兵无战心,军心不一,这致使前秦军队在淝水一战即溃。
东晋势弱,但有北府精兵,前秦势大,而兵无战心,淝水之战的以少胜多,可以说是东晋“虽弱而强”,前秦“虽强而弱”形势下导致的必然结果。
参考: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王苻坚先后征调步骑112万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则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统率八万北府兵前往迎战。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如此悬殊的兵力配置,此战竟然最终以前秦的战败而结束。
那么,前秦到底为何会遭受惨败呢?
北府兵的战斗力真的如此强悍吗?
苻坚一统北方后挥兵南下,谢玄统率北府兵大败前秦“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西晋宗室琅琊王司马睿则于太兴元年(318年)在建康称帝,延续晋朝统治,史称东晋。
而北方则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直到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先后灭掉燕、代、前凉等国,并攻占东晋梁、益二州,北方这才进入短暂统一时期。
△“淝水之战”前形势东晋太元三年(前秦建元十四年,378年)二月,前秦天王苻坚派正南大将军符丕率领步骑八万进犯襄阳,同时令荆州刺史扬杨、征虏将军石越率兵一万兵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则率兵五万兵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率兵四万兵出武当,合力围攻襄阳。
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面对前秦大军,梁州刺史朱序疏于防备,襄阳于次年二月被攻陷。
之后,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淮南之战爆发,然而由于谢安准备充分,再加上谢玄率五万北府军来援,结果前秦军队死战四败。
与此同时,由于前秦内部生乱,双方就此罢兵,但前秦仍然对东晋保持着军事压力。
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驻守长江上游的桓冲率兵十万伐秦,意图牵制前秦兵力,减轻长江下游压力,苻坚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暐等人迎战,自己则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以弟弟融为先锋,于同年八月大举南下。
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八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
由于前秦在兵力上保持着绝对优势,苻坚便派本为降将、如今担任度支尚书的朱序前去劝降谢石,然而朱序却暗中提示谢石应该先发制人,谢玄遂于十一月派刘牢之发动奇袭,取得洛涧大捷。
十二月,双方决战于肥水,苻坚认为可以诱使东晋军队渡河,然后趁其半渡之时发动攻击,因而令秦军主动后撤。
然而,就在前秦军队后撤之时,朱序在前秦军中大喊“前线的秦军败了”,导致前秦军队瞬间阵脚大乱,晋军趁机发动猛攻,前秦军队大败。
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而其余前秦军队则大部逃散,淝水之战最终以东晋的全面胜利结束。
前秦真的派出了百万大军吗?
实际参战的不过约十六万人古代战争史上,号称百万大军的情况并不少见,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虚张声势,例如赤壁之战中曹操号称大军八十余万,其实手中军队不过十余万。
不过,淝水之战中,前秦倒是的确调动了上百万大军,只是并没能彻底完成集结而已。
根据史料考证,淝水之战中前秦动用的军队一共多达112万,而这百万大军,主要是由苻融的先锋军团和苻坚的主力中军所组成,其中兵力配置大致如下:1、苻融的先锋军团:25万。
这支军队以苻坚之弟苻融为主帅,另以慕容垂、张蚝等人为将,这路军队于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八月出发,向寿阳方向进军。
不过,由于慕容垂率领的五万大军仍然在襄阳地区对抗桓冲军团,因此实际抵达寿阳的,只有二十万军队。
后来,苻融又分出五万军队,交由麾下大将梁成率领,跑去进攻了洛涧的胡彬。
2、苻坚的主力中军:步兵60万、骑兵27万。
为了消灭东晋,苻坚可以说是举国动员,从建元十九年(383年)七月开始,苻坚便下令在全国征兵,标准为“十丁抽一”。
而在苻融军团出发之后,苻坚也开始下令各地征调军队向前线集合。
我们知道,在通讯手段和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想要完成全国性的征兵,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而从苻坚下令举国征兵,再到军队出发,中间仅仅相隔了一个多月,而正因时间如此紧张,以至于苻坚的主力军队,并未能按照原定计划集合完毕。
1)幽州、冀州征调的军队,未能抵达战场。
要知道,幽州距离彭城长达两千多里,在古代那种条件下,从命令下达到征调军队,再到出发前的各种准备,一个多月的时间根本来不及。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路原本计划为自彭城南下的军队,最终没能抵达战场。
2)梁州、益州抽调的军队,未能顺利出发。
这路军队原定计划走水路,顺流而下进攻荆州,然而由于时间太过仓促,这支军队最终非但没能顺利出发,就连运输军队的战船,都没能凑齐,战争便已经结束了。
3)苻坚亲率的主力军团,只有八千抵达战场。
这支军队数量最为庞大,其中由苻坚亲率麾下军队自长安出发,然后在项城与各地军队会合。
然而,当苻坚率军抵达项城之后,却发现各地抽调的军队根本没能按时完成集结,而已经抵达的军队也是一团乱糟糟的局面。
与此同时,苻坚接到了苻融已经攻克寿阳的消息,眼看大军根本来不及出发,于是便“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
如上所述,苻坚原本计划的八十七万大军,实际上最终抵达前线参战的,仅仅只有八千人而已。
至于苻融率领的先锋军团,最后留在决战前线的,满打满算也不过15万而已。
也就是说,虽然苻坚先后调动了上百万军队,但实际最终参战的,仅仅只有16万左右。
前秦之所以遭遇惨败,苻坚本人责任重大即使前秦军队没能最终完成集结,但前线的军队仍然比东晋多出一倍,如此情况之下,前秦之所以最终兵败,身为前秦天王的苻坚,可以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前秦内部不稳,东晋众志成城。
淝水之战爆发时,距离前秦统一北方不过刚刚过去六七年,由于此前北方政权太多,而民族成分又太过复杂,此时的前秦更多只是军事层面上的统一,内部尚未完全稳固。
当时前秦内部不少人都坚决反对再起战端,其中便包括重臣王猛,他在临死之前还在劝阻苻坚放弃南下。
然而,苻坚却根本没有给国家休养生息的时间,反而在“粮草不丰、人心厌战”的情况下大举进攻东晋。
事实也是如此,就在前秦南下之际,负责镇守洛阳的北海公苻重便翻盘了,虽然这次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但足以说明前秦内部的不稳。
而东晋方面,虽然长江防线分别由桓氏和谢氏掌控,但谢安早在太元元年(公元376年)执掌朝政后,便开始调和双方的矛盾,从而使得淝水之战时双方能够携手抗敌,肥水决战前桓氏精锐尽出牵制前秦军队,便是谢安努力之下的结果。
2、前秦军心不稳,东晋精锐军队。
前秦虽然号称出兵一百多万,然而不仅抵达前线的军队数量较少,且这种举国征兵,“十丁抽一”的征调,虽说能够迅速凝聚起庞大的兵力,但那种从民间临时征调的军队,军心士气又如何保证。
事实上也是如此,当苻坚的前锋在肥水战场遭遇惨败之后,原本在项城集结的大军,便迅速逃散的一干二净了,仅仅只有鲜卑慕容垂部的几万人马还算完整。
而东晋方面却不同,虽然兵力方面处于劣势,但却是在精心挑选之后,经历了长达六七年训练的精锐北府兵,这是一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军队,在前秦军队溃败之下,基本可以说是单方面的屠杀了。
3、前期轻敌狂妄,后期草木皆兵。
苻坚对于内部的问题其实也并非没有意识到,但他却寄希望于“有众百万,资杖如山”的兵力优势和“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的庞大军威,从而意图吓退或迅速征服东晋,这显然就是一种极度轻敌而又自傲狂妄的表现。
然而,当梁成所率的五万军队被刘牢之全歼于洛涧后,眼看军心士气迅速下降,包括苻坚在内的前秦军队又产生了畏敌的情绪。
当苻坚与苻融登上寿阳城楼,望见晋军“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的情形后,竟然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甚至已经是“忧然有惧色”。
主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普通士兵,而这也是当朱序一通扰乱军心的举动之后,前秦大军便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
除了
参考:
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是多方面的,但是在交战中兵力北府军确实要比前秦军队强。
北府兵强于前秦军队北府兵的组建是因为当时前秦一统北方与东晋之间的战争即将爆发,当时作为东晋的重要人物谢安未雨绸缪,任命侄子谢玄为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以广陵、京口和附近地方北方流民组建而成的部队。
“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
时号北府兵”《资治通鉴》西晋末年北方连年战争很多汉人南迁,而这些人逃至京口等地就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继续南下了所以就在当地居住。
这部分人在逃往之前本身就属于半武装性质,所以谢玄将这部分人聚集起来组织成一只军队以此来对抗北方威胁。
在北府兵参与淝水之战前其强大的战力已经表现出来了。
太元三年,前进攻取襄阳,秦将彭超攻彭城,第二年谢玄亲率北府兵解彭称之围。
随后彭超率6万秦军攻击三阿,谢玄又率北府兵和刘牢之等前期救援,后来彭超被北府兵打败只身逃回前秦。
北府兵强大的战斗力已经显示出来,在太元八年与秦军对于淝水最后一战成名。
前秦内部不稳,伐东晋遭到臣下反对前秦处在北方中原,在前秦攻打东晋之前先后消灭前凉,前燕和慕容代国。
北方从八王之乱开始就一直处于战乱,先后历经前赵,后赵,前凉,冉魏,前燕数个政权,而且这些政权都很短暂基本上中原一直处于战乱之中。
前秦苻坚杀苻生之后任用汉人王猛才强大起来,最后统一北方。
北方刚刚统一其实最首要做的应该是休养生息,在等待时机南下攻打东晋最后统一全国。
其实这也是王猛的想法,王猛在世时劝阻苻坚南下,苻坚也接受,但王猛死后第八年苻坚就觉得时机成熟随后南下。
此时南下是极大的错误,当时东晋由谢玄和桓氏主政,晋孝武帝司马矅亲政,东晋内部对前秦的南下更是抵抗,所以前秦并没有占据民心。
而前秦内部也不稳,本身北方此时都是其他民族,如参与淝水之战的前秦将领慕容垂就是前燕贵族被迫投靠前秦。
前秦内部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自身的氐族,还有鲜卑族,汉族,羌族,匈奴族等等。
而苻坚虽然任用汉族但是心生戒心,对其他民族反而重用。
淝水之战战败后前秦不久土崩瓦解,各民族纷纷又建立政权也是因为苻坚本人的做法问题。
所以苻坚虽然军队多但是内部不稳,也不能抵抗此时正是内部统一的东晋。
除了前秦的组成原因,在苻坚南下时就遭到众人反对。
包括其太子苻宏,曾劝阻他应该发展北方经济,此时国家刚统一人心都希望和平,等到东晋出现暴君昏君之时在南下,可惜苻坚不听反而全国征兵,自然引起老百姓的反对。
这样的百万军队也不可能像北府兵一样竭尽全力攻打东晋。
所以纵使前秦军队人多,在听到北府兵在大军后方喊了一句:“秦军前线败退了”就四散而逃了。
最后被北府兵歼灭七十多万,前秦也因此草木皆兵,最后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