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到底损失多少员猛将若他们不死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三国中,有一场战役直接改变了整个天下的走势,这就是刘备伐吴,夷陵之战。
此战之前,蜀汉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大有席卷天下之势,而此战过后,蜀军精锐尽丧,损兵折将,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那么刘备伐吴,到底损失了多少猛将呢?
假如这些猛将不死,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
刘备伐吴原本汉中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实力达到了巅峰,拥有益州、荆州、汉中之地,兵强马壮,已经有一争天下的实力了。
只要刘备继续养精蓄锐,等待天下生变,他说不定真有席卷天下的能力。
然而在此关键的时候,刘备却犯下了致命错误。
他急切称王,遭到了曹操和孙权的报复,双方联合攻打关羽,最终夺下荆州,关羽身死。
而荆州一丢,刘备集团就相当于丢掉了臂膀,实力大伤。
刘备登基称帝后,率军南下伐吴,想要重夺荆州,为关羽报仇。
本来刚开始都是势如破竹,结果却在后面遭到了陆逊的致命打击,损兵折将。
而他损失的这些猛将,个个都是国之栋梁啊!张飞刘备伐吴,首先损失的就是猛将张飞了。
张飞和关羽亲如兄弟,当得知刘备想要伐吴之后,心情激动,命令手下三天内打造白衣白甲。
结果属下提出异议,时间太短,不足以完成,遭到了张飞的鞭笞。
最终,张飞手下选择了暗下杀手,于睡梦中将张飞击杀,一世猛将的张飞就这样陨落了。
黄忠黄忠也是刘备手下骁将,虽然年老,但是却老当益壮,战力不减。
在汉中之战时,他还多次立下大功,击败张郃,阵斩夏侯渊,直接为刘备夺取汉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在伐吴之战中,黄忠却最终战死,遗憾离世。
自此,五虎上将中,已经有三人去世。
黄权黄权是刘备手下有勇有谋的将领,实力超强。
原本他还向刘备建议,由他打头阵,顶在最前面,刘备身为主帅,在后面指挥就行了。
不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是把黄权放在江北防御魏军。
夷陵之战失败后,黄权被切断退路,只能无奈投奔了曹魏。
而除了张飞、黄忠、黄权,像傅彤,沙摩柯,赵融,张南,冯习,程畿这些猛将,也在伐吴之战中陨落。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年轻小将,蜀汉新一代的接班人也于夷陵之战中尽没,此战对于蜀汉打击颇大,怪不得诸葛亮说他接手的蜀汉,是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此言绝非吹嘘,当时的蜀汉真的是内外交困,稍微处理不好,就会直接一蹶不振,直接灭亡!那么假如这些猛将都活着,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天下大势。
原本刘备集团占据了荆州、益州,符合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只需要积蓄力量,等待着天下生变即可。
到时候蜀汉可以从汉中出兵北伐,同时荆州也可以出兵,两路出击,使得曹魏不能集中抵挡,颇有胜算。
原文: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荆州未失之前,隆中对的战略基本已经成型了,眼看大事可望。
然而随着荆州的丢失,隆中对的战略就彻底失败了,要想再从荆州出兵北伐已经是不可能了。
蜀汉唯一北伐的路径就是走汉中方向,而曹魏只要堵死这条路,蜀汉将只能做困兽之斗。
因为当时曹魏占据广大州郡,实力最强,以他的国力来看,足以和蜀汉对耗,蜀汉完全没有办法,这也是诸葛亮后续北伐失利的原因之一。
所以从大势上来看,失去了荆州的蜀汉,还是不能和曹魏对抗。
不过如果这些精兵猛将还在,诸葛亮也不会那么拮据,他将有更多的大将可以使用,将会给曹魏造成更大的麻烦。
在局部战场上,蜀汉的优势将会更加明显,曹操在前期会败得很惨,诸葛亮说不定也能拿下陇右。
但是能不能守住这些地方,就很难说了。
蜀道艰难,这是无法避免的,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其实往往都处于胜势,但最终都因为粮草原因,不得不退兵,所以即便这么猛将仍然在世,能够打赢魏军,也不足以留守下来,因为蜀汉的补给完全跟不上。
最终的结果将会和原本一样,徒劳无果!可惜可叹!总结刘备伐吴损失惨重,有名猛将损失了十数位,另外还损失了许多军中年轻一代的精锐,使得蜀军内部青黄不接,到后期竟然连大将都没有多少了。
不过,就算这些猛将仍然在世,也改变不了大局,诸葛亮的北伐最终也成功不了,天下大势变了,自荆州丢失,蜀汉就彻底失去了一争天下的能力了,只能做困兽之斗。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参考:
刘备这一战真不应该战,死了太多人,蜀国大将被清了个光。
其中护军冯习、前部督张南、别督傅肜、别督赵融、胡王沙摩柯、军师马良、程畿等人都战死沙场,杜路、刘宁两人投靠了东吴,黄权投靠了魏军。
黄忠虽没有在战场上牺牲,但因为左肩受箭回去后不久便死了。
刘备伐吴带了多少人?
首先从兵力上来说刘备当时大概也就是带了6-8万的兵,而且因为路线太长了中途需要留人防守,所以真正在前线的其实也就是4万多的样子。
而东吴的人反而要相对多一点,再加上有城可守,所以其实总体上还是东吴占上风。
至于说到刘备到底带了哪些谋臣武将这个问题,其实应该问的是他还能带谁,当时的情况是早年跟着刘备打天下的老臣死的死,老的老,几乎没有几个完好无损的,诸葛亮不用多提,他本来就不支持攻东吴,再加上诸葛亮必须坐镇后方,所以没有跟去,而赵云其实一直没有再正面战场上带兵打仗过,一直不受重视(毕竟我云哥出生太低了),至于马超则是镇守边疆,防御羌人,所以也不能出动。
而关羽作为出兵的理由,自然是早死了,张飞也被手下人弄死了,黄忠病死了,庞统很早之前就死了,法正这个最受信任的军师也已经去世了,可以说当时刘备阵营中真正最能带兵打仗的就是刘备他自己了。
因为没有什么猛将谋臣能带,刘备最后带了一些在历史上不怎么有名的人,文有马良(不是神笔马良哦),黄权;
武有冯习、张南、傅彤等人,路上又招揽了当时的一些南越异族比如沙摩柯等人一起攻打东吴,可以说这次出征真的是“星光黯淡”,纵观双方阵营,军事才能真正突出的也就是陆逊一人罢了。
刘备伐吴到底损失多少员猛将荆南亲刘备的百越蛮族损失殆尽,刘备亲自率领的部署在江南和陆逊对峙的蜀军损失了一万人。
率领江北蜀军的黄权在走投无路之下,向曹丕投降。
黄权当时至少有几千水军,刘备军溃败时可能尽量组织了撤退,也有可能是来不及撤退之后遣散了麾下的士兵。
总之,黄权自己是在归路断绝的情况下,带着周围剩下的300多人,北上向曹丕投降。
后来升迁车骑将军,封育阳侯,待遇等同三公。
黄权出身士族,当初是刘璋的秘书长,因为死谏阻止刘备进川而被刘璋贬官流放。
之后二刘反目,黄权率部坚守不出,直到刘璋投降,才前往成都投降。
之后和刘备、诸葛亮等人一见如故,成为刘备的高级参谋,和诸葛亮、法正等人一起谈笑风生。
力主刘备及早攻略汉中,后献策攻占巴东。
关羽死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命令诸葛亮都督成都,马超、魏延防守汉中,赵云屯兵江州作为后队,黄权随自己出阵。
黄权要求自己率领先锋,刘备不允,亲自率领前锋,派黄权率领水军。
所以,黄权就是刘备夷陵之战损失的最高级别干部。
那么这些将领不死,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
不能!能不能灭曹,进而统一天下,靠的不是几个战将,而是靠国力,靠天时,靠人和,而不是区区几十个将领。
不过,要是当年刘备不贸然发动夷陵之战,败光了八万人马,蜀国也不会这么快就灭亡了,至少坚持个十年八年没问题。
要知道,八万人,得生出来多少后代,少说也得多出十几万人口来。
结语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响。
对蜀汉来说,它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
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不无失策之处。

参考:
夷陵之战,刘备惨败!这一战,刘备到底损失了哪些人?
黄忠(战死)五虎上将之一,算是蜀军阵亡的最高军事长官。
不过这只存在于演义小说中。
真实的黄忠在220年就病逝了。
沙摩柯(战死)沙摩柯属于蛮夷,其部队也是外援的性质,他非常支持刘备的工作,但也不算是刘备集团内部人员。

病逝于军中,本来正常的生老病死应该不算的,但他也有可能是因为在军中劳累过度而病逝的。
所以我们也算上!黄权(降魏)黄权的能力非常突出,绝对是独当一面的存在。
也是刘备伐吴大军中最靓的一张牌。
只可惜没用好,最后归路被阻,无奈降魏。
王甫(战死)王甫胸有韬略、腹有良策,很奇怪的是,王甫先前协助关羽参加襄樊之战,屡建良言而关羽不听;
后协助刘备参加夷陵之战屡献奇计而刘备不听。
若听半句劝也不至于此!程畿(战死)在火烧连营后,程畿为掩护刘备撤离而战死。
上述都是能力突出之人,不过即使他们或者也不会参加后来的北伐战争。
因为他们都不是荆州政治派系,诸葛亮是不会重用他们的。
张南、冯习、傅彤(战死)这几位都是蜀汉青年一代的佼佼者。
他们早年随刘备入川开始就表现突出,经过多年的战争洗礼,作战经验也十分丰富。
如果活着,对诸葛亮北伐是有很大帮助的。
马良(战死)从履历上看,号称白眉最良的马良似乎也不怎么强。
做为谋士的马良参加了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两场大仗,却从没见他有过什么建设性建言,有点名大于实。

真正会得到诸葛亮重用,并且对北伐有帮助的人只有张南、冯习、傅彤三人。
但是仅仅只是三个武将而已,并不能改变什么!诸葛亮的北伐军中不缺武将,也不缺参谋团,更不缺战斗力。
要知道那时的蜀军的战斗力非常强。
都说诸葛亮仅仅只是治军治的好。
你以为治军严格的部队仅仅只是军容整齐吗?
治军严格的部队的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再加上诸葛亮那些奇思妙想的发明。
在雍凉山地作战,魏军根本不是对手。
【马谡例外,他就是作死】我们比方说司马懿,不和诸葛亮交手,而是选择耗。
不战而屈人之兵确实是上上之策,不过司马懿的情况稍有不同。
他也不是一开始就选择消耗战,而且在正面硬钢打不过的情况才选择的消耗战。
由于演义小说的原因,大家探讨三国军事话题的时候,首先想的就是谋略,大家已经渐渐忘记了,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层面,最终都还是要落实到战斗层面的。
诸葛亮的部队不缺战斗力,他缺粮食,他缺少一个稳固的大后方和一个稳定后勤补给。
这不是几个武将,几个谋士就能解决的问题!
参考:
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最终失败,而这场失败,也让蜀汉元气大伤,从鼎盛走向衰败,很多人都认为,如果夷陵之战不损失众多猛将,有了这些人,诸葛亮北伐就会成功,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说一下刘备伐吴,刘备伐吴其实已经到了必须要做的时候,因为刘备丢失的荆州十分重要,诸葛亮的《隆中对》反应出的仅仅是一部分,而荆州的人口、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都是蜀汉所需要的,毕竟仅仅一个益州局限了蜀汉的发展,没有了荆州之后,蜀汉在争夺天下的局面就会处于劣势,所以刘备伐吴也走的是步步为营的策略,但刘备还是输了。
损失的人才夷陵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其中一项便是人才的损失,而这些也都是蜀汉的精英。
冯习和张南:二人深得刘备信赖,视为自己的亲信,也是蜀汉的未来,可二人均战死。
傅彤:他是刘备的中军护卫,为保护刘备,最终精疲力竭,吐血而死,他战死之际,创造出“吴狗”一词,这样忠心耿耿的武将,实属难求。
马良和程畿:二人是刘备伐吴的主要谋士,马良最出名,他出身荆州马氏,马氏是荆州的大家族,有着很高的名望,马良更是马氏五常之首,就是他凭借一张嘴,让沙摩柯带着一万五溪蛮兵前来助阵,是蜀汉的重要谋臣;
程畿作为一名文官,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最后亲身持戟与吴军战斗,奋力战死。
沙摩柯:五溪蛮首领,前来助阵刘备伐吴,但不想因此丢掉性命,使得蜀汉缺失了一个好的盟友。
王甫:刘备非常器重他,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不幸战死。
杜路和刘宁:夷陵之战失败后,被吴国包围,被迫降吴。
黄权:黄权算是出色地完成防守魏国的重任,但是因回蜀之路被断,不愿降吴,于是被迫降魏。
除此之外,夷陵之战前前后后去世的还有关羽、关平、黄忠、马超、张飞等人,皆是蜀汉重要人才,难怪蜀汉后期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北伐的结局这些人如果真的都在,蜀汉的北伐只能说会让诸葛亮人手充裕,可能守街亭之事不会交于马谡,但是北伐的胜负其实很难说的。
夷陵之战除了人才上的损失,还有精神领袖和兵力上的损失,精神领袖无疑就是刘备,刘备的死并非致命,但兵力上的损失却是最致命的。
刘备东征,蜀汉出动的兵力为4万多人,此时蜀汉刚刚经历汉中之战和关羽北伐,损失了很多兵力,汉中之战刘备一方已经到了男子当站、女子当运的地步了;
关羽北伐更是全军覆灭,损失约3万人马,这对于蜀汉来讲已经是很大的消耗了,不是一时半会能够缓过来劲的,仅仅两三年之后,再对吴国用兵,无疑沉重的负担。
再加上夷陵之战,虽然没有详细的人员伤亡,但是在《傅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蜀汉损失八万人虽然不对,但是对于刘备“仅以身免”的描写十分突出,之后赵云来救和收拾的残兵使得永安驻扎蜀汉军队近2万人马,也就是蜀汉部损失人马应该在3万人左右,这才是对于蜀汉来讲最致命的地方。
短短四五年的时间,蜀汉三场战争最低损失为6万人马,这其中还没办法计算汉中之战的损失,按照《三国志·后主传》注引《蜀记》所记载:“(刘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
”蜀汉投降的时候,全国为94万人口,其中士兵有10万出头,虽说古代人口统计是个糊涂账,但是蜀汉相比曹魏的443万人口,足足差着4倍之多,兵力上也按4倍来算,蜀汉怎么与曹魏竞争。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竭尽全力,经过5年的修生养息,才重建军队和平定国内叛乱,228年才有了对外出兵的能力,可见损失的人才并不是致命的,而兵力的损失才是最致命的。
综合来看,即便是夷陵之战这些将领没死,对于蜀汉来讲必然是一幸事,对于诸葛亮北伐也是一大好处,可是对于一个国家的国力,不是仅凭几个人就能改变的。

参考: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亲率数万大军(保守估计得有5万)东征伐吴,结果在夷陵一带遭受惨败,史书记载刘备“仅以身免”,刘备损失有多大呢?
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描绘说是“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这里面可能会有些夸张,但当时刘备大军被陆逊火烧四十余营,仅带着少数人逃亡鱼腹县的白帝城,后来幸亏驻守江州的赵云和驻守巴西郡的马忠各带了5000千人马前来救援,保障了刘备在白帝城的安全,由此也可见刘备在这一战的损失,真的是无法估量的。
我们知道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一个企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人才是最重要的一项储备。
我们来看看刘备在伐吴一战中到底损失了哪些文臣猛将?
若他们不死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先说刘备在伐吴一战到底有哪些损失?
1.刘备损失的兵力情况。
前面说到刘备伐吴带了大约5万大军,要知道这5万大军是刘备最精锐的部队,是刘备从荆州带出来的,先后经历过夺取益州和汉中之战的磨练,以后也是刘备出秦川北伐的中坚力量,从史书记载上来看这5万大军几乎算是损失殆尽,黄权所部在被刘备放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兵败的时候黄权被吴军切断退路,只好率军降魏等。
要知道培养一支善战的精锐部队,不是拉一些壮丁补充到军队就可以了,而是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慢慢培养和训练,这种代价对蜀汉是巨大的。
2.伐吴出征准备之前损失张飞这一绝世猛将。
刘备东征之际即命令张飞率精兵万人沿阆水南下,到江州和自己会合,刘备正欲率领将士出发就道,不料从阆中传来紧急报告,张飞被部将所害,首级被送到东吴。
张飞守阆中,在巴郡一带击败张郃,早已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名将,张飞的被害无疑是对刘备一个致命的损失,这也使得刘备少了这样一位可以冲锋陷阵的大将。
3.文臣武将或战死或投降。
夷陵之战中,有详细记载的战死的部将有4位,他们分别傅彤、张南、冯习、沙摩柯,还有两位重要的谋士马良和程畿。
傅彤以中军护卫随刘备伐吴。
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史书记载傅彤为保护刘备率军断后,死战吴军,拒绝吴军的劝降并大骂吴军,最后因精疲力竭死战而死。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名将最后却战死在了夷陵战场上,这对蜀汉来说,可以说是重大的损失。
其子傅佥,后来跟随姜维伐魏,后魏军进攻汉中,傅佥战死殉国。
张南、冯习分别为刘备的前锋大将,刘备伐吴前期以冯习、吴班为先锋。
冯习与吴班从巫县击败东吴将领李异等,一直推进到秭归。
后来陆逊突袭反攻之时张南、冯习与蛮王沙摩柯被当场斩杀。
马良和程畿是刘备伐吴时的谋士,其中,马良最为出名。
马良原是荆州的名士,马良在出使联络五溪蛮的过程中不负刘备所托,成功说服蛮王沙摩柯出兵相助。
若其不在夷陵之战中身死,或许马良也会在蜀汉后期的朝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程畿是刘备伐吴时的随军参谋,夷陵之战蜀汉惨败后,程畿不肯撤退,亲自断后阻击敌军,为了保护刘备撤退,程畿也多次受伤,后来,他在江上与吴军拼斗,力竭而亡。
还有前面说的黄权被断后路后降魏,杜路、刘宁等将领卸甲降吴。
说完刘备在伐吴之战中的损失,那么假设下如果他们不死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一个优秀合格的将领需要在战争中不断锻炼出来的,诸葛亮主政和北伐期间,其实人才还是比较紧缺的,至于到了后期甚至出现“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
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的原因是多种的,人才是一方面,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国力、经济、土地、财力、人口等,益州一州之地,加上崇山峻岭难行的蜀道,去对抗占据九州之地的曹魏,本身的硬实力与别人相差太多。
诸葛亮北伐为何会小心谨慎?
因为蜀汉家业太小,容不得大的失误和失败,如果有足够的资本,诸葛亮或许会同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但他没有,所以就算魏延这个奇策就算有一半的成功率,诸葛亮也不敢轻易冒险尝试。
但有一点,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没有那么大的损失,蜀汉面临的局面会好很多,首先诸葛亮不用事事亲力亲为,他自己也不会因为过度劳累致死,毕竟诸葛亮死的时候才54岁,等到天下形势有变的时候,还是大有所为。
其次军队方面新老交替,老一辈将领可以培养年轻一辈,作为以后北伐的中坚力量。
再有诸葛亮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治理蜀国,凭借诸葛亮的治国才能把蜀国治理得民富国强没什么问题。
总结: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的三大战役之一,其影响深远,夷陵之败让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受到近乎致命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精锐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
而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个人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
诸葛亮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平定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如果刘备伐吴之战没有那么大的损失,诸葛亮的北伐成功几率是不是大了很多,正如听闻刘备兵败的消息后,诸葛亮叹息““如果法孝直还健在,将能制止主上东征;
即使东征,有他随行,主上亦一定不会倾危如此的。
”这里面既有诸葛亮对此的无奈,也有对此次兵败损失的心痛。

参考:
刘备为关羽报仇,举全国之力伐吴。
此役,刘备惨败,在我看来刘备不只是损失数万精兵,同时也损失许多猛将以及谋士,惨重至极,甚至可以说直接导致了季汉后期无大将的局面。
首先是张飞在集结兵力之时,张飞被手下范强、张达杀害,带着张飞首级投奔东吴。
这是决定攻打东吴后对季汉的第一个重击。
此时的张飞是刘备,诸葛亮以下排第一的可以领导大兵团作战的将领。
张飞要是参与了伐吴之战,张飞督前部,刘备镇中军,赵云合后,东征便将从容得多。
就算败了,也能在赵云的接应下从容撤军,保存实力。
而且按照张飞的年纪,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也是完全可以统兵出战的。
只能说张飞的逝世令人惋惜。
黄忠季汉因为伐吴折掉的第二员五虎大将。
三国正史中黄忠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立下大功被封为五虎大将的次年便因病去世了,并未参与伐吴之战。
在三国演义中经过艺术加工,黄忠参与了伐吴之战,因不服老,于是单枪匹马出战,遇到吴将潘璋使关羽所用青龙偃月刀,急于给关羽报仇,中了吴军的埋伏,被一箭射中肩窝,年老血衰而亡。
黄权个人认为失去黄权是伐吴之战季汉的最大损失之一。
说到刘备麾下的智谋之士,大多数人先想到的恐怕都是卧龙凤雏还有法正,相比之下黄权就有些默默无闻。
不过他的能力极为出众,刘备,诸葛亮,司马懿都是对他推崇备至。
《三国志·黄权传》中写明: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在伐吴时,黄权曾建议自己先率小股部队去试探吴军的虚实,遭到了刘备的反对而被安排到江北防备曹魏。
待蜀军大败,刘备率部撤退,此时黄权所在因为刘备败的太快归路被东吴断绝,被困数月后黄权不得不投降魏国,被司马懿“深器之”,官至车骑将军。
庞林,“凤雏”庞统的弟弟,随黄权一起镇守江北,一同投降魏国,后官至钜鹿太守。
黄权在季汉集团地位可以说还要在李严之上,如果能回来白帝城托孤肯定是以诸葛亮为首,黄权、李严并辅。
而黄权军事能力还有实绩都在李严之上,为人又极为持重,不大争夺名利之人,他一个二把手都这样了,李严就很难飘起来。
有黄权坐镇汉中或者南中,这些地方可以说完全不需要诸葛亮操心了。
马良马氏五兄弟之一,马谡之兄。
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
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是五兄弟中最出色的一个。
深得刘备赏识,处理内政能力极为出色,出使东吴也被孙权所看重。
刘备东征东吴,派马良招纳五溪少数民族。
同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死于乱军之中。
马良内政能力以及外交能力都极为出色,倘若活下来坐镇后方,也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一大助力,着实可惜。
冯习大家可能觉得它是一个无名小将,其实按照《三国志》中“先主东征吴,(冯)习为领军,统诸军”、“使将军冯习为大督”的记载来看,冯习可以说是夷陵之战中的二把手。
如果张飞不死这个位置应该是张飞的,能做张飞的替补,冯习无论从资历和能力应该都是当时季汉里面屈指可数的。
可惜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还有与冯习一起死在猇亭的前部督张南。
名字虽然很路人,但是也是同冯习一起随刘备入蜀的将领,参与攻略益州。
论资历和战斗经验在军中可以说仅次于五虎大将。
另外阵亡的有傅肜,蜀军已经大败,傅肜断后阻拦追兵,被吴军追上,劝其投降,傅肜大骂:“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
”,后力尽战死。
一同战死的还有汉将赵融。
傅,赵二人虽然记载少,但都已经坐到了别督的位置,可以说是日后季汉军事的中坚力量,可惜都死在阵中。
这仅仅只是部分,另外像武陵蛮族首领沙摩柯(演义中出场就射杀吴国大将甘宁),程畿,王甫,杜路,刘宁等。
虽然大家都感觉这里有些人好像默默无闻的,但关羽,张飞哪一个开始都是一样无人知晓啊,也是一仗一仗打出来逐渐成长的。
季汉这一仗,青年将领几乎一扫而空,新一代精英几尽折损。
季汉一批后期可以北伐或者守城的将军苗子,都干在猇亭了。
此役之后诸葛亮不得不“安居平五路”休养生息,三年后才有能力南征孟获。
可见夷陵之战刘备损失着实惨重,严重导致北伐时无将可用、无兵可调。
这些人要是都活着回来,无论是内政外战都会有质的提升,北伐的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吧,但可惜也只能是假设了。
这就是我的观点,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手打不易,您的点赞与
关羽与长子关平在败逃一个月后,被东吴潘璋所部马忠在临沮章乡俘获,随后遇害。
最后,刘备所属荆州五郡(建平、宜都、零陵、武陵、南郡)全部被东吴据有。
十四个月后,刘备在成都正式继位称帝,改元章武,同年六月,也就是在刘备继位还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刘备便是大举出兵伐吴。
夷陵之战就此拉开帷幕,此战,刘备亲自任统帅,侍中马良为随军参谋,镇北将军黄权随军策划。
将军冯习、张南、吴班、陈式等为各部都督,动员大军约十万人,前军四万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二月,便是推进到了秭归、夷陵一带。
可是,在这里,一直相持到了同年六月,刘备都是无法前进丝毫。
虽然当时侍中马良已经动员武陵郡诸民族响应刘备,可是一方面刘备大军无法跨越武陵大山。
另一方面,东吴交州步骘率军一万余人前往武陵,牵制马良。
就这样,僵局一直持续到同年八月份,东吴陆逊开始大举反攻,刘备接连在夷陵、马鞍山遭遇惨败。
最终败退至白帝城,损兵约四万人,大批军将阵亡,那么,正如所问,损失的将领,都有谁呢?
(二)一世人杰 有所裨益由于所问的是损失,所以,名单的数量具体为以下几人,分别是张飞、黄权、马良、张南、冯习、傅彤等六人。
对于张飞,是在刘备刚刚发布伐吴诏书的时候,也就是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便被部下范疆张达杀害了。
对于张飞这位被称为“当世虎臣”、“熊虎之臣”、“万人敌”的存在,他的被害的确对刘备集团打击不小。
其次,是黄权,黄权是蜀中有名的俊杰,在投降刘备的益州派中,黄权非常受到重视,被任命为护军领偏将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参与刘备集团高级决策的。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十一月张鲁投降曹操之前,黄权便建议刘备接纳张鲁。
此后黄权更是与法正一起,建议刘备攻打汉中,都被刘备所采纳。
此次伐吴,黄权更是建议刘备,以自己为前驱,防止东吴反扑,可是刘备并未听从,以黄权都督江北水军,当夷陵战败时,黄权回蜀无路,被迫率领手下三百多人,投降了曹魏。
第三人马良,则更是荆襄一带,堪与庞统、廖立比肩的大才,更是被人称之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深受刘备、诸葛亮的倚重,诸葛亮更是与其称兄道弟,连孙权都相当的赏识,可是此次夷陵大败,马良在武陵也死于乱军之中,不可不谓之巨大损失。
对于张南、冯习、傅彤三人,史料记载过少,只知道张南冯习都是南郡人,追随刘备入蜀,此战为都督前部的左右督,刘备看人一向很准,如果冯习张南没有统兵实力,刘备不可能将几万大军交给他们。
也有人认为,张南曾经是袁绍手下的张南,但是毕竟史料缺失,而傅彤,则是荆州义阳人,也是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追随刘备入蜀。
刘备称帝后,担任祭酒一职,但实际行使将军权力,此次夷陵战败,傅彤留下断后,吴军劝其投降,傅彤破口大骂道:“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此后,傅彤力战而死,值得一提的是,傅氏一族,满门忠烈,四十年后,蜀汉灭国之战时,傅彤之子傅佥担任关中都督,临危受命,在阳安关夏,力战钟会十余万大军,最终战殁沙场。
所以,不难看出,刘备在伐吴之战时所损失的六人,张飞力敌万人,但是到诸葛亮北伐时,也是六年之后,若张飞尚且在世,很可能与诸葛亮产生龃龉,但对于北伐的成功,必然有促进的作用。
若街亭有张飞在,对阵张郃这位手下败将,或许有着相当的把握,而黄权、马良都是一时荆蜀的俊杰,其二人不比向郎、张裔、马谡、廖化等人要差,若是北伐之时,尚在,势必会为诸葛亮分担压力。
至于冯习、张南、傅彤,尽管没有看出有什么过人的军事造诣,但是忠勇可用、悍不畏死,也定会对北伐有所裨益。
因此,小司徒窃以为,这六人若在,定会对诸葛亮的北伐有所帮助。

参考:
蜀汉建国之后,刘备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发动了对东吴的讨伐,爆发了著名的夷陵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刘备遇上了东吴名将陆逊。
陆逊在经过长时间的防御后,在刘备“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的情况下,以火攻对刘备发起了奇袭。
刘备被打得大败,被迫退回西川。
经此一战,蜀军损失惨重。
史书上记载,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蜀汉因此一蹶不振,诸葛亮在《出师表》时说,当时是蜀汉的“危急存亡之秋也”。
多亏了诸葛亮力挽狂澜,励精图治,才使得蜀汉逐渐稳定下来,并对曹魏发动了北伐。
那么,蜀汉在这一次战役中到底遭受了多大的打击呢?
如果这些损失得以避免,随同诸葛亮北伐,形势会有所不同吗?
一、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损失的将领。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之前,蜀汉遭受了荆州之战的失败。
原本在《隆中对》里准备用来北伐宛洛的那支主力,连同主帅关羽随着荆州的丢失而败亡了。
这使得刘备手中,只剩下准备北伐秦川的军队。
不过,这支军队也是久经战阵的精锐,在汉中之战中曾经击败过曹操亲自率领的魏军主力,战斗力也不容小觑。
但是,这支主力军队的骨干将领张飞,却在战役发起时意外丧生了。
张飞是刘备阵营中仅次于关羽的名将,与关羽一起入选过古代的七十二名将。
他叱咤风云,英勇善战,在以往的战争中屡建奇功。
在长坂坡张飞率领二十名骑兵就阻止了曹操大军的追击,在入川之战中,他夺取江州,义释严颜,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汉中之战中,他大败曹魏名将张郃,使得张郃丢掉战马,率领十几个部下爬山逃命。
这些战绩,都显露了张飞过人的军事才能。
因此,刘备将张飞布置与蜀中的机动位置,并任命他为司隶校尉,准备让他担任北伐的重托。
但是这一次刘备转变作战方向,就将张飞调过来作为伐吴的主力。
谁知道由于张飞平时对手下暴而无恩,在发兵时被部下所害。
这使得刘备失去了能征善战的勇将,后来有人评价说,张飞既死,蜀军可以无出矣。
但是刘备依然坚持己见,出兵伐吴遭到了惨败。
张飞一死,老一辈的将领基本都凋零了,刘备只有依靠提拔新的将领。
他在出兵伐吴的时候,自己亲自担任主帅,以张南为前部,冯习为大督,赵融、廖淳、傅彤为别督,杜路、刘宁跟随中军领军吴班,以侍中关兴为中监军,还有将军陈式、黄权等人,文官中还有刘巴、张绍、马良、程畿等人一同出兵。
我们看这些文武群臣,是刘备多年收集培养的骨干。
但是,在夷陵之战中,这些人中很多人都损失了。
在战役之初,冯习和吴班一起击破吴军,一举推进数百里,显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
可是在遭到陆逊火攻后,由于军队大乱,冯习战死于武将潘璋之手。
在吴军击破蜀军后,蜀军依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在战斗中,张南战死于虢亭。
傅彤则为了掩护刘备撤退,在激烈的断后作战中全军覆没,自己也被吴军擒斩。
杜路、刘宁因为走投无路投降东吴。
文官中,马良和程畿也都战死沙场。
偏将军黄权被刘备派到北岸防备魏军,也因为后路被切断,投降了曹魏。
二、夷陵之战的损失对蜀汉的影响。
我们仅仅看前面所说的情况,就知道这次失败对蜀汉是影响是巨大的。
这次失败,使得蜀军的主力遭到了毁灭,一时间蜀汉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虽然诸葛亮在成都开设大营,重新编练军队。
可是这支军队完全是新军,没有老军队做骨干,作战经验不足,严重影响了战斗力。
而将领的丧失影响更是深远。
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君主,对人才的识人善任是出名的。
他在世的时候,提拔任用了大批的人才。
在刘备去世前,还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后来的实践证实了刘备的看法。
可是夷陵之战的失败,让刘备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已经身心俱疲的刘备,已经不可能再重新选拔培养新的将领队伍了。
他在夷陵之战后见到马忠,感叹说,虽然失去了黄权,但是得到了马忠,说明人才还是不会断绝的。
可是蜀中虽然有人才,却因为缺乏刘备这样的伯乐,也难以得到选拔任用。
这造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
除掉上述的那些损失的文官武将外,让刘备最心疼的损失,是黄权那支军队的投降。
这是因为黄权的那支军队里,除了出色的人才黄权外,不仅仅有着精锐的将士,还包括有一大批准备接受荆州的行政人员。
这些行政人员是刘备为了夺取荆州后,尽快恢复对荆州的统治而预带的。
因为黄权的军队执行的是防备曹魏的任务,战斗任务最轻,也最安全。
为了最大程度的保证这些人员的安全,刘备将这些人员安置到了黄权的军营。
谁知道由于战斗的失败,黄权退路被东吴切断,只得投降了曹魏。
这些人员的投降,让魏帝曹丕喜出望外,于是发生了三国时期最大的一次封赏。
在史书中记载,这一次对曹魏的投降中,包括的官员有黄权和南郡太守史郃为首的三百一十八人,曹丕对这些人都有封赏。
其中拜黄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封列侯。
封史郃等四十二人为列侯,一百多人为将军和郎将。
这三百多名人才的丧失,对蜀汉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从曹丕一气对这些人封了四十多个侯,可以看出这批投降人员的身份、地位和能力。
刘备选拔这些人员是为了尽快恢复占领区的统治,自然对这些人的能力十分注重。
丢失这么一大批能干的人才,对于原本人才资源匮乏的蜀汉,可谓雪上加霜。
三、如果这些人员不丧失,诸葛亮的北伐是否能够成功。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夷陵之战的损失对蜀汉政权的影响。
如果这些军政人员没有丧失,由诸葛亮领导他们北伐,即使不能成功,蜀汉的形势也会比诸葛亮北伐时的形势要好得多。
首先,我们从军队来看。
如果刘备没有在夷陵之战中丧失那支精锐主力,诸葛亮北伐时的军队战斗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诸葛亮训练的军队虽然十分严整,但是这支军队缺乏久经战阵的兵将作为骨干,战斗力是有限度的。
我们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能够看到,虽然诸葛亮兵出祁山时,“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
可是街亭一战,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就露了底,被远道而来的张郃打了个星散流离。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诸葛亮也想尽了办法。
他以自创的八阵图训练,保证了军队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这也是牺牲了机动力作为代价的。
军队的战斗力不足,也是诸葛亮不肯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谋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夷陵之战中的那五万精兵不丧失,整个局面就会完全改观。
这五万精兵的战斗力强悍,刘备想要以他们击败数量超过自己的吴军,取得战役的胜利。
即使是在局面完全不利的情况下,这支军队也让吴军付出了过万人的损失。
假如这支军队出现在北伐的战场,是完全可以与魏军主力相抗衡的。
其次,我们从将领方面来看。
如果张飞不死,北伐蜀军的主帅必然是张飞。
张飞的军事能力有目共睹,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张郃就曾经是张飞的手下败将。
如果张飞和魏延、吴懿、王平这些将领相配合,再加上那五万精锐为骨干的蜀军,肯定会对魏军形成巨大的优势。
如果曹魏采取固守对峙的战术,蜀军由于兵多将广,完全可以采取机动作战,调动魏军而歼灭之。
如果这样,就不会有司马懿对抗诸葛亮的那种局面的发生。
蜀军采取以正合,以奇胜的战术,胜利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最后,是对蜀汉政局的影响。
如果夷陵之战中的那些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军政人员没有损失,蜀汉的人才数量会大大增加。
这样,脱离了北伐重担的诸葛亮,就能够更加顺利的对蜀汉进行治理,提高蜀汉的军事、经济实力。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蜀汉人才的匮乏。
表中的将军向宠,被诸葛亮寄予厚望,而他只不过是夷陵之战中那四十多营蜀军中,硕果仅存一营的将领。
我们可以想见,在那覆灭的四十多营蜀军中,该有多少超过向宠的人才。
我们也可以想见,如果马良、程畿、黄权这些人没有损失,诸葛亮也不可能去用马谡做街亭之战的主将。
而那三百多精选的军政人才如果没有损失,诸葛亮也不会事必躬亲,鞠躬尽瘁的病逝于五丈原。
可以说,这些人才的丧失,才是蜀汉最大的损失。
结语:夷陵之战对蜀汉政权的打击是巨大的。
这一仗,刘备不但损失了原本用来北伐的五万精兵,还损失了大批的军政人才。
这些人中有张飞、冯习、张南、傅彤、杜路、刘宁、黄权等人,还有原本准备接管荆州的南郡太守史郃等人。
这些兵将和军政人才如果没有损失,随同诸葛亮投入到北伐的战场,历史将会重新改写。
由于军队有能征惯战的将领张飞率领,有精锐军队为骨干,诸葛亮就可以放心的专心治国理政。
这样,蜀汉在诸葛亮的领导下,会更加繁荣昌盛。
而在诸葛亮的支持下,前线的军队也能够获得更大的胜利。
这样,即便是北伐不能成功,蜀汉的形势也会比现实中好得多。
诸葛亮也能够多活许多年,不会秋风星落五丈原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

参考:
夷陵之战时,正值蜀汉将领新老交替之时。
以”五虎上将“为代表的老一代将领群体已渐渐逝去,中生代将领到了该接班的时候。
可是,此战中,刘备的中生代将领折损大半,直接导致了”蜀中人才凋敝“的局面。
不过,似乎也不必过于遗憾。
因为,从这些中生代将领的表现看,他们并非是可以为蜀汉改天换命的人物。
夷陵之战的将领们夷陵之战前,蜀汉的老一代将领已经逐渐交出了接力棒。
关羽已在荆州被杀;
张飞已被手下刺杀;
黄忠已在1年前去世;
马超也将在夷陵之战结束的同一年去世。
新老交替已经刻不容缓。
夷陵之战,冯习、吴班、陈式、张南、傅彤等中生代将领挑起了大梁。
其中,冯习、陈式、张南、傅彤,都是刘备在荆州时加入刘备集团的。
而吴班,则是刘备入川后,以姻亲拉拢的皇亲国戚。
这些人,与未参战的魏延、高翔构成了蜀汉的中生代将领群体。
除此之外,参战人物中,还有两位杰出人物(严格的说不应归入将领类):黄权、马良。
从年龄上看,黄权、马良,也可以看成是中生代人才。
中生代折损过半,导致人才凋敝结果,一战下来,冯习、张南、傅彤战死,马良遇害,黄权因后路被断而投魏。
中生代人才,折损过半。
这一损失,直接导致了后来蜀中将才的凋弊。
后人常以“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来形容后来蜀中人才的凋敝。
其实,廖化也参与了夷陵之战。
只不过,当时的廖化是别督,地位低于上述诸人。
也就是说,这些人,原本是可以在后来的北伐中成为中坚力量的。
尤其是黄权。
当时,黄权已经表现出了一流的谋略能力。
在刘备身边,黄权在军事上的发言权甚至高于诸葛亮。
由于这些人的离去,蜀中将才几乎断档。
不过,也不必过于遗憾。
因为,这些人,并非能给蜀汉逆天改命的人物。
陨落将领虽优秀,但非大将才。
不过,刘备的这批将领,无论是“幸存者”,还是战死者,都非大将才。
(黄权不归入一般将领类,下节再说)首先,从他们此前的表现看,他们与顶级将领尚有差距。
这些将领是有一定能力的。
夷陵之战前期,冯习、吴班曾击败李异;
张南、陈式曾击败孙桓。
不过,当对手变成顶级名将时,他们的差距就很明显了。
汉中之战时,陈式在马鸣阁被徐晃大败。
猇亭对峙时,吴班率军诱敌,被陆逊看穿。
(不过,似乎骗过了吴军其他将领)夷陵决战时,“元休轻寇”,大督冯习治军不严,被陆逊抓住机会,一举击败。
可以说,无论是冯习这样的陨落者,还是吴班、陈式这样的“幸存者”,前期的表现与陆逊、徐晃这样的顶级将领尚有差距。
其次,从“幸存者”后来的表现看。
吴班、陈式,是少有的“幸存者”。
两位在后来都表现出了优秀的将略。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陈式收复了武都、阴平,取得了诸葛亮北伐少有的战果。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吴班与魏延、高翔配合,大败司马懿。
不过,通观整个北伐,他们的表现与魏延、姜维、王平都有一定差距。
黄权虽多谋,但也并非改天换命之人相比之下,蜀汉损失的最杰出人物,是黄权。
黄权的军事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
三巴争夺战时,黄权率军击败了降曹的七姓夷王,保住了三巴。
刘备取汉中,“皆权本谋”。
夷陵之战时,黄权反对刘备过早大军冒进,表示愿以前部先观形势,刘备不纳,结果“连营七百里”,陷入被动。
可以说,以黄权的军事能力,是完全可以帮助到诸葛亮的。
不过,黄权,依然非逆天改命之人。
首先,从能力结构上看:黄权长于略,而奇谋不长。
以汉中之战为例。
虽然“皆权本谋”,但黄权多是点清思路,具体的临阵用计(如斩夏侯渊),则依赖法正之谋。
就此而言,黄权的能力与诸葛亮有些重合。
诸葛亮北伐,“断陇右之臂”的思路是清晰的。
但“奇谋为短”。
或许,诸葛亮缺的,是法正,而非黄权。
其次,黄权是益州派的代表。
刘备时期,刘备对各派杰出人物基本能人尽其用。
益州派、东州派、荆州派,各发挥其能。
不过,诸葛亮与刘备不同,他毕竟只是“权臣”。
以诸葛亮与李严的相处方式看,黄权即便还在,也未必能尽情发挥其才能。
无论是能力结构,还是政治身份,黄权,都不是可以替蜀汉改天换命之人。
总的来说,夷陵之战,刘备中生代将领损失过半,使蜀中人才进一步“凋敝”。
这些损失的将领,都有一定的能力,算是不错的将领。
但是,以魏蜀实力之悬殊,仅仅“不错”是不够的。

参考:
夷陵之战,是一场豪赌,但刘备赌输了,输个精光。
刘备不太会打仗,一辈子都在打败仗,打黄巾军,打不过;
打吕布,打不过;
打袁术,打不过;
打曹操,更打不过。
刘备打仗打不过别人,逃跑却很在行,《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刘备逃亡史,里面经常这样的词:“拨马回走”,“突围而走”,“慌寻走路”,“狼狈而奔”等等,举不胜举。
有好几次,刘备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只顾自己逃命,这一点,与老祖宗刘邦惊人相似,真不愧是老刘家的后代。
不过,虽然刘备前半辈子一直打败仗,但后半辈子也确实打了几场胜仗,比如打张鲁,打刘璋,以及后来汉中打曹操,居然都赢了。
有了这几场胜仗,刘备变得越发自信,进而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
假如没打这几场胜仗,刘备也不会冒然发动夷陵之战,说到底是自信过头了。
刘备心想:连刘璋、曹操都不是我的对手,你孙权小娃娃,大爷我分分钟灭了你!刘备率领大军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刘备更加自信了,似乎占领东吴指日可待。
然而,盲目自信只会酿成恶果,之后果然刘备犯下了致命错误,他让八万大军绵延数百里,连连设立了几十个营寨,每个营寨距离又很远,首尾不能相顾。
曹丕听说刘备如此打仗,不禁哈哈大笑:“这刘备打了一辈子仗,这次怎么不会打仗了呀?
万一东吴用火攻咋整?
我看这次刘备必败!”一切果然被曹丕说中了!刘备果然大败,败得相当之惨,一败涂地,八万大军灰飞烟灭,几十员大将命丧沙场。
有哪些大将战死呢?
黄忠、黄权、沙摩柯、赵融、张南、冯习、程畿等等。
这里面黄忠、黄权名气较响,其他几个似乎籍籍无名,但是他们虽然名气不大,但他们是青年将领,是蜀国的未来,因为他们的战死,使得蜀国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以至于诸葛亮数次北伐,无将可派,不得已把七十高龄的赵云请上了战场。
让老将出战,诸葛亮有不得已的苦衷!那么,倘若这些将领不死,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
不能!能不能灭曹,进而统一天下,靠的不是几个战将,而是靠国力,靠天时,靠人和,而不是区区几十个将领。
不过,要是当年刘备不冒然发动夷陵之战,败光了八万人马,蜀国也不会这么快就灭亡了,至少坚持个十年八年没问题。
要知道,八万人,得生出来多少后代,少说也得多出十几万人口来。

参考:
刘备\"以私废公\",视江山社稷为儿戏,起倾国之兵为兄弟报仇,最后,损兵折将,自已一病不起,亡于白帝城里。
刘备伐吴,损失惨重。
有记载的谋臣将军有:谋士:马良,程畿降吴谋士:黄权,庞林,黄权为水师都督,最后率水师降吴,庞林乃庞统之弟。
阵亡将军:护军冯习,还有张南,傅彤,赵融和沙摩柯。
蜀军损兵8万余人。
刘备伐吴将蜀国的力量用掉了一大半,惜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