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军团伤亡多少人就失去了战斗能力

我在部队有几年的历史,中国军人是勇于献身,只要人在就高地在。
但是现代战争都是高科枝,如高科枝就不同了,正付手必须协调一致。
缺一不可。
不过,现代任何一种高科武器都做人人精练掌握,所以在战时缺一补一。
做到不败之敌。
这是中国军队的智慧。

参考: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时,作战序列内编有第1、第3、第5、第8、第9共五个军团80000余人,其中的红1军团长林彪、红3军团长彭德怀、红5军团长董振堂、红9军团长罗炳辉,大家也都比较熟知,于是问题来了,红8军团哪里去了,为什么长征路上的存在感不强呢?
(红1军团长林彪)首先要解释一下红军这个“军团”编制的规模和级别,从民国军队在1928年和1937年两次起用的“军团”番号来看,它应该是军
比如二次北伐时期的蒋系第一集团军,就曾辖刘峙的第1军团、陈调元第2军团、贺耀祖第3军团和方振武第4军团,四个军团共有18个军的番号。
再比如武汉会战期间的李汉魂第29军团,也是下辖第64和第70两个军。
然而红军在建军和发展的时期,多数时间要面对强敌围攻,其编制和番号都兼有“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的作用,是比较特殊的编制,跟蒋军的“军团”编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比如粟裕所在的红10军团只有8000人,也就是敌人一个满编师的规模,而林彪的红1军团尽管实力最强,长征开始时也只有19800余人,其军团总兵力,仍然不及敌人一个乙种军的兵员数量。
(红3军团长彭德怀)同时要注意,红军的“军团”也不下设军级番号,而是直接下辖各师,其实跟正规的“军级”部队是基本可以划等号的(甚至还要弱些),比如红1军团就下辖李聚奎红1师、陈光红2师和彭绍辉的红15师。
而红10军团则下辖第19师、第20师、第21师等等,这其实都是标准的“三三制”军级建制,选择用“军团”的番号,自然是为了让敌人摸不清红军的兵力虚实。
这也可以从红四方面军的建制中得到佐证,由于各个根据地情况不同,以及联络沟通不畅,鄂豫皖苏区的红四方面军未设“军团”编制,方面军总指挥部直接下辖各军。
比如红4军、红30军、红31军等等(红二方面军下设红2、红6两个军团)。
也因此说明,红一方面军的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军”,在编制和级别上是对等的。
(红5军团长董振堂)如果细心的话,你会发现董振堂将军在西征路上牺牲时,各类文献记载说明的军职都是“红5军军长董振堂”,而从江西出发时,他的职务明明是是军团长。
其原因在于,红5军团在江西出发时虽有12100人,但湘江战役后该军团所属的红34师基本损失(绝命后卫师的原型),再经过入黔作战的消耗,到1935年2月部队仅余4000余人,伤亡失踪的战损已经达到67%。
于是在扎西整编时被缩编为红5军,仅下辖三个步兵团。
而红8军团组建于长征前夕的1934年3月,由红21师和红23师合编而成,后者原是中革军委警卫师(因此也被称为工人师),整个红8军团当时只有10000余人和3000多支枪,在红一方面军五个军团中,兵力和实力都是最弱的。
时任军团长周昆(后失踪),政委黄甦,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红9军团长罗炳辉)在血战湘江的战役中,军委纵队被五个军团围在中间保护,前面开路的是红1和红3军团,断后阻击的是红5军团,而红8和红9军团则在两翼担负掩护任务,在敌人的追击和不断的侧击下,红8军团损失也非常严重。
并且由于掉队未能及时渡过湘江,战至1934年12月1日,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在湘江西岸收容部队时,红8军团只余1000余人。
因此湘江战后,红8军团被取消了建制,所余部队并入了红5军团,所以长征后期也就没有了这支部队的番号了。
不妨总结一下,红5军团伤亡超过67%(三分之二)时,战斗力作为一个军团已经无法保证了,遂采取了缩编的方式,而红8军团伤亡超过了90%,则干脆被取消了建制,因为已经没什么战斗力了,那1000余人中还有一些挑夫呢。
(红10军参谋长粟裕)其实之前有专门的文章讨论过,举的例子应该是整编第74师,无论什么样的部队建制,兵团也好、军团也罢,乃至于下辖的军、师级部队,其一线战斗兵只占总兵员的六成左右,一旦战斗兵的伤亡超过半数,部队的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了,换算下来应该占总兵力的30%左右。
如果伤亡还要超过这个比例,那部队基本就失去战斗力了,即便补充新兵都很难恢复元气。
(红15军团长徐海东)
参考:
任何一支军队,超过30%伤亡,就基本丧失战斗力了。
比如一支现代化陆军以2万人计算,一线步枪兵不超过8000,伤亡五六千绝对是重创,需撤离战场休整。
例如,美陆军第一机械化步兵师,兵员有1.72万,但真正的一线步兵只5个机械化步兵营和5个重坦克营。
其余则全是技术兵种、指挥、后勤、保障、医疗、侦查人员。
而这10个营别说全损,损失五六个基本就失去战斗能力。
冷兵器时代又有些不同,毕竟二线人员没有这么大比率,但建制伤亡5成还能打应该叫铁军,伤亡6成还能打,叫钢军了。
毕竟伤亡一半之后士兵会产生疑虑,因为无人医疗救护伤员,士气崩溃是必然。
有人要提红军或者八路军的什么战役,那完全不一样。
第一,战场烈度不同。
第二,后勤保障及技术兵种少,一线步兵占比大。
第三,政委制度。
第四,随军支援的民兵等志愿人员分担了一些职能。

参考:
一个军团伤亡多少人就会失去战斗力。
这个很难说,要看是那一支军队来说吧!一般西方国家的军队是超过百分之三十就会崩溃,失去战斗力。
因此,我们要看是那一支军队在参战。
一个军团兵力有多少?
拿解放军来说,在红军时期有过军团编制。
后期再没有出现过这种称呼!国民党的军队有过兵团、集团军的称呼,但是,没有军团的称呼。
因此,我认为一个军团的兵力实际就是一个兵团的兵力,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一个兵团齐装满员的话,有十多万人!这么大的部队作战的话,一般都有空军,海军、炮兵等各兵种配合参战,要想击垮对方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因此,大兵团作战,一打就是一两个月才能分出胜负。
我们拿红军时期的军团来说,因为红军时期的编制很虚,就是为了吓住对方。
红军时期最强大的一军团还不够两万人!其他军团还有不上万人的。
其实红军时期的一个军团连一个军的人数都不够!但是,红军的作战能力很强,有些部队可以做到百分之百不投降,这战斗力可不是一般的部队能比的。
英雄师长陈树湘的绝命后卫师,全部牺牲也无一人投降。
这种惊人的战斗力是国民党军队做不到的,所以他们失败了。

参考:
军团这个单位是一个老的军队单位,一般一个军团是有几个军组成,军团从级别上和集团军和兵团是一回事。
军队的级别越高,后勤保障部门越多,占部队人数的比例越高,一线的作战部队占的比例越小,而且军队的合成程度越高,这些后勤保障部门的占的比例越高。
一般来说,这种大型的军队集团除了普通的作战部队,还会拥有大量的后勤支援人员,所以实际的一线作战人员占整个部队人数的比例一般不会超过50%,尤其是一线的步兵,而炮兵、工兵、辎重兵、医护、运输等保障力量一般在战斗中是伤亡人数不会很大的,在整个伤亡人数中,通常三分之二是步兵。
对于大的军队集团来说,一般伤亡人数超过本单位人数的30%,这个单位就需要撤出战斗进行休整补充,整体伤亡人数占编制人数的30%,通常一线的作战部队的减员人数就会超过50%。
不过这个事情只是一个惯例,但是战争中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包括撤出战斗的时间,如果战争的局势不允许撤出战斗,那么原来的运输勤杂人员就会充当步兵使用,比如二战中、,美军鉴于德军的空军已经被彻底压制,在一线步兵伤亡很大的时候,就用高射炮兵充当步兵。
阿登战役中的美军106师就是刚刚补充了6000新兵,美军当时的步兵师编制人数约1.4万,但是加上一堆加强单位,一个师长手下指挥的人马一般都是有2万人左右,补充6000人差不多就是前一阶段损失的人数,基本上就是占到了整个部队的30%。
106师被部署到阿登就是由于阿登地区相对平静,能够训练新兵。
撤出战斗以后补充新兵以后还是需要训练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这个部队的战斗力就是比较差了。
象阿登战役中的美军106步兵师就是由于在前一段时间伤亡太大,刚刚补充了6000新兵,在遭到德军的突然袭击后,很快崩溃,并且这个师有高达8000人投降。
苏军在战争初期就是由于指挥系统被打乱,大量人员被俘,其实大部分部队伤亡不大。
不过,这些比例都是有一个前提就是,遭到严重伤亡的这个部队的指挥系统还算健全,也就是上边下了命令还有人听,还有人执行,如果是指挥系统瘫痪,就算是一线的部队伤亡不大,这个部队也是丧失了战斗力,原来苏军有一个标准就是一个部队伤亡人数达到编制人数的60%,但是指挥系统还在,那这个部队只是部分丧失战斗力,而如果一个部队的指挥系统被摧毁,那么这个部队就是彻底丧失战斗力。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
这个没有绝对硬性的指标,而且军团战斗力是根据士兵自身的士气所决定的。
就好比二战时的意大利军团,基本上减员10%就失去战斗力了,美国是减员40%即判定失去战斗力,会立刻被后续部队轮换下阵地。
其中这项数据最夸张的当属中国,在朝鲜战争期间,很多场战斗中即便减员80%,这支部队仍然没有失去战斗能力,相反还能一次又一次的打垮对方的攻势。
所以说失去战斗力无法用单纯的百分比数据来计算,因为一个军团的战斗力是根据士兵的战斗士气来决定的。

参考:
那就要看是哪个军队了
参考:
这个无法一概而论古代战争与现代战争不同,各个军团的作战能力也是有不同的。
比如甲午战争,很多清军,找遭遇日军的情况下,甚至没有放一枪,就全军溃退,撒腿而逃。
这个情况下,一个军队甚至没有伤亡一人就开始了溃退。
然而有的军团,甚至可以做到在战争中,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所以不同的军团,除了战斗力得差别,还存在一些实际情况。
死的是谁说实话,伤亡人数虽然是一个标准,但并非是唯一标准。
比如所谓的斩首战术,你成功斩首对方主将,哪怕只是伤亡一人,也可能使得对方军团失去战斗力。
古代的时候,因为主将战死或者先逃跑,引发全军溃退的战例,数不胜数。
一个有好的作战,想要坚持作战,那么战前必须有详细的安排。
比如军团长死了,谁顶上,顶上的死了,谁顶上,那么保证指挥才能保证,才能保证得以战斗下去。
军队的王牌是否还存在其实一个军队,往往都有王牌部队。
也就是尖刀部队,这样的部队,一般都是用在刀刃上,一般是在战争最紧张的情况下,拿出来啃硬骨头的。
这样的部队,一般是军队的军魂,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部队,只要不动,那么全军就没有这么容易溃退,所以这样的部队是否被击溃,那么对整个军队是否会崩溃,存在着极大的影响。

参考:
不能一概而论,战斗力与伤亡数并不是线性关系。
有的军队,打到最后几个人仍在坚持战斗,仍在给敌方造成伤亡,仍没有完全失去战斗力。
在战争游戏中这个参数叫士气,在实际战争中参见刘老庄连,杨根思,狼牙山五壯士。
有的军队损失几个人就心无斗志,一哄而散,战斗力为零,参见萨达姆,1949年的国军。

参考:
如果兵力兵器补充能够及时到位,就不会失去战斗能力。
以抗美援朝中的美军第八集团军为例,该集团军打完整场战争,其下辖第一军第九军及下辖各师基本上在每次战役后,都在朝鲜或日本得到及时的兵力兵器补充,很快就重新投入作战。
反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兵力兵器补充,在作战部队损失三分之一后,肯定是失去战斗能力。
因为阵亡人员要埋葬,受伤人员要救护和后送。

参考:
如果是彭、许,就剩一个人,还有战斗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