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查到自家的家谱
现代社会人口流动剧烈,很多家庭丢失了家谱,不知道自己的家族起源。
弄清自身的血统来源是普遍的心理需求,下面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聊聊找到祖源的方法。
当今社会人口流动剧烈,很多家族已经遗失了家谱找到家谱的关键:字辈字辈也叫做字派,是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取名形式。
古人为了让后代能够区分相互之间的辈分而发明了字辈,所谓“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
表示辈分的字通常是姓后面的第一个字,例如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就是泽字辈。
字辈最通常的形式是不讲究严格雅韵的诗,可以称其为类诗体。
例如,衍圣公孔子家族的字辈历来都是由皇帝或者中央政府确定的,1919年的时候北洋政府给孔家批准的字辈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族谱很容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遗失,而字辈短小精干易于口口相传,另外字辈是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经常要用到的,所以即便族谱很难保存下来,但是绝大多数家庭都记得自己的字辈。
对于那些想要重新找到自己祖源和族谱的家族来说,字辈就是突破的关键点。
字辈又称为字派,由于内容短小精干而容易口口相传本人通过字辈找到祖源的过程例如,本人的家族就遗失了家谱,但是我们的字辈却代代相传,从老一辈那里我了解到家族的字辈是“惟今能显远,耿古善名扬”。
本人姓陈,那么接下来就根据这个字辈来寻找全国陈氏当中是否也有字辈相同的家族。
很快就通过网络找到了字辈极其类似的家族,有三个不同版本:版本1:“惟今能显远,历代善名扬”,版本2:“惟今能显远,历久善名扬”,版本3:“惟今能显远,亘古善名扬”。
三个版本的前五个字都一样,只是第六和第七两个字有差异。
而我们家的字辈跟第三个版本最接近,只差一个字。
我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在口头传承的过程中,只保留了读音,而不知道准确的字,所以误写为“耿古”,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亘古”。
而上面的字辈出自北宋一个非常传奇的家族。
父亲陈省华曾担任北宋的太子中允、鸿胪少卿、左谏议大夫、首都最高行政长官开封知府等官职,去世后获封秦国公爵位。
陈省华可谓教子有方的典范,长子陈尧叟为北宋端拱二年的状元,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官拜北宋宰相,兼任枢密使。
宋代的枢密使作为枢密院长官,与宰相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实则以宰相主政,枢密使主兵(清朝称呼枢密使为军机大臣)。
陈尧叟一人身兼宰相和枢密使两个职务,等于将政军大权集于一身,成为仅次于皇帝最有实权的人物。
陈省华的长子陈尧叟为北宋端拱二年状元,宋真宗时期成为宰相次子陈尧佐为北宋端拱元年的进士,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仁宗时官至宰相。
三子陈尧咨为北宋咸平三年的状元,历任翰林学士、工部尚书等职务。
陈尧咨不仅是状元,而且善骑射,可谓文武双全,所以政治生涯后半期主要担任武职,曾任武信军节度使和天雄军节度使。
欧阳修所写《卖油翁》中与卖油翁论道交流的射手正是陈尧咨。
《卖油翁》中的陈尧咨与卖油翁陈氏一门三子,出了两个状元和两个宰相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有意思的是陈氏父子四人都担任过北宋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开封知府,而同时期做过开封知府的还有为众人所熟知的范仲淹和欧阳修。
上面提到的本家族字辈是陈省华三个儿子的后裔于乾隆年间合订的。
再继续上溯,陈省华其实是唐末五代时期武将陈景思和陈伯万父子的后裔。
陈景思又名陈文,此人可以说是起到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举世闻名的黄巢起义爆发,官任太州起军使的陈景思请皇帝下诏书召沙陀贵族李克用率领沙陀军平叛。
中和二年(882年)陈景思与李克用率部队进入关中,成功收复首都长安。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李克用彻底击败黄巢,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陈景思因功升任太尉、镇北将军。
随后黄巢军降将朱温占领长安并杀死唐昭宗,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而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于同光元年(923年)率军灭亡后梁,沿用“唐”为国号,建立后唐。
之后沙陀贵族又相继建立了后晋、后汉两个王朝,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也出自沙陀军事集团。
而正是因为当年陈景思启用李克用,才有了后来沙陀人的辉煌以及他们所开创的五代十国历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后唐太祖李克用画像由于陈景思与李克用的特殊关系,陈景思的儿子陈伯万就一直在后唐军队担任将领。
同光二年(923年)后唐庆宗李存勖命陈伯万为膺武军节度使兼湖广都招讨宣抚防御使,驻守湖南。
再继续上溯,陈景思其实是南朝皇室南郡王陈叔澄的后裔,陈叔澄是陈宣帝陈顼的第二十五子,南朝末代皇帝陈叔宝之弟。
隋朝建立南朝灭亡后,南朝皇室成员均在朝中任官,隋炀帝时陈叔澄为灵武令,而陈叔澄的十七哥陈叔达则做到了唐朝初年的宰相,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利争夺战中陈叔达力挺前者,多次在李世民被污垢的时候将其力保,并建议唐高祖李渊拥立秦王李世民为太子。
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中的陈宣帝如此,本人家族从南朝到今天将近一千五百年的传承世袭便成功梳理出来了。
陈氏家族树综上所述,根据本人的经验,建议那些希望重新找到祖源的朋友首先弄清楚自己家族的字辈,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寻找到跟自己字辈相同的同源家族,通过他们所保存的家谱信息梳理出自己的血统传承,最终弄清楚自己的祖先到底是谁。
感谢阅读,欢迎留言和点赞,别忘了
愿意与大家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类资讯。
文中部分插图源自网络。
参考:
农村人一般都有自姓门的谱系的,若远地迁入现居地失谱的稀姓外姓人家,须找早初迁入本地的第一祖的坟,其墓碑上刻有由哪迁来的记载,知自姓由哪迁来就可返原籍寻谱了。
第一迁入人很重要,谱系上仅记录有他的名字,他以下各辈代没记录的,不然不失谱的。
失谱的人家都是第一迁出人没返老家汇报过,否则不可能失谱的。
所以失谱者知祖上原籍地,还须持祖名字,返原籍,报第一迁出的祖名,才可查到。
失第一迁出人的名应查不到了。
第一迁入现居地的那位,已是自现居地本姓的祖了。
只不过自姓门里历代子孙的名字内范其固定字的,当知迁入的前原籍地的,虽不知笫一迁入人名字,因范字,在原籍谱系上仍可推断出谱系列名位置的。
这是认祖归宗者再续谱的方式,有的断几百年仍可续补上的。
但无范字又不知第一迁入现居地人名的,则查不成了,也续不上了。
只有自重新自立谱系与传下去了。
失谱的多是城里人,入城里居住的人都是天南地北迁入或官方调入的人,杂姓混居处。
甚至逃荒流浪进入的,只不过官方任命及调入的较固定,再是从商者来去明出处。
即便城里人原本知自原籍地址,死后也墓地立碑刻记。
但换执政官及战争后,城周边几十里荒废一片,削平坟头弄碎碑或行政官不许此坟园存在,等等不定因素,追踪不成了。
因此城里人无第一迁入人口述祖籍地传承的,都找不回本门姓谱系,只有自独立再建了。
若有口述传承的人家,可返原籍查谱与上述农村同的。
谱系,凡定居一处没动过的人家,只一祖,再分各宗续谱,从而一祖庙,多宗祠式的,人口分布于祖庙周边几十里范围的。
只有迁出者,到新居地定居不再迁,子孙众辈众多后,转成祖,再分支出宗,再续谱系,返原籍汇编的,成为分支支系而另列一系了。
从而本谱的祖在总谱上为宗,此为续上祖谱了。
再向上续是族谱,现存族谱有氏族式的,只不过更多的仅是世族式。
因此全列出呈:氏谱,族谱,世谱,姓谱,祖谱,宗谱,门谱,家族谱,家谱,本家家谱。
如,黄帝呈:黄种人种下姬水种族内的一支轩辕丘一带的民族人群下的,轩辕氏分支的黄帝部落人群。
而现存谱系仅达轩辕氏族处,再向下记谱式的。
因此失人种与种族,仅略有民族,几乎全氏族与以下式了。
氏族各分支在周朝未期与春秋时期才分支姓族来的,这就是以封地为国的国姓。
如秦国的秦人。
秦人是整氏族,而秦始皇一支为主攴脉,其他归侧分支脉,主侧支脉才达姓族上。
所以姓起源于春秋时段。
(主支就是长子长孙这支,侧支就是老二老三等支)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参考:
想查到自家的家谱,只有通过网络查找,这是目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方法。
互联网上有很多热心家谱事业的人,也有续谱的人,他们手里有很多资料,如果碰巧里面有你家的资料那你就很幸运了。
如果找不到的话,那你自己就通过别的办法亲自去找。
在祖籍地寻找家谱的可能性一般在50%
找家谱也是个麻烦的事,一般都要来回跑好多趟,当然也可以在当地发布消息,也可以通过派出所进行查找。
要尽可能提供详尽的先人的名字,找到和自己谱序完全相同的家谱后,你还要尽可能提供详尽的你的先人的名字,年代越久,没有断代,希望越大。
时间上都可以放到1949年以前,因为1949年以前是最后一次续谱。
最后祝你好运!
参考:
别的姓氏的族谱怎么查我不太清楚,这里说一下自家姓氏的族谱是怎么来的。
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具体上初几记不清了。
有一天,村里很多人来我爷爷家,并搬来了七八个长条椅子,在爷爷家的一间房子里开会。
那时候我天天上学,每次放学回来的时候,已经人散屋空了,所以不知道这些人在商量什么。
直到两个月后,爷爷家多了一本用白纸钉成的族谱,我才知道那段时间他们在干嘛。
族谱的封面,是用毛笔字写的“XX县X姓族谱”,里面的第一页,写了本祖源头和分支。
再后面就是这次修族谱,族人的捐款明细。
我记得里面捐款最多的是2000,最少的5块。
九几年,那时候能捐一两千真的是不小的数目了。
捐款明细的后面,是本姓氏的辈分排行,四字一行,写了很多。
最后是本村本姓人的具体姓名,只要是能查到的,不管是死了几十年的,还是刚出生不久的,都有记录。
为什么要重修族谱,这里还要从村里修桥说起。
当年春天的时候,村里修一座危桥。
在拆危桥的时候,发现桥面上竟然有一块反铺的石碑。
这个桥不知道什么时候建成的,村里也没人知道,所以怕是文物,便用水轻轻冲洗了一下,先让人来辨认辨认。
辨认的人一看,这是一块清朝的族碑,上面记载了我们这个姓氏从清朝延续到新中国成立的过程。
而我们村这个姓氏的人,年纪最大的是上个世纪二几年的人,当时差不多80岁左右了,再加上好几个三几年,和几十个四几年的人,族谱很快就和碑文记载的联系上了。
我爷爷当时在镇教委工作,是为数不多的吃国库的知识分子,所以修族谱的事就由爷爷带头,动员本族的人一块捐款修。
就这样,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族谱修成了。
同时用捐款在村里买了一块地,修了一座简单的族祠,而那块碑就立在了里面。
参考:
上你祖辈归属地所在的派出所,可能查的到。
我就这么查询的,但只查到我爷爷以下,主上平辈儿。
都能查到。
你不妨试一试。
参考:
家谱,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姓氏,从迁移到这里的第一代开始整理家谱到现在,这个家谱是比较好整理,也能清楚的标明来到这个地方多少年,多少世人,每一世的人数是多少。
假如要想知道你们这个姓氏的始祖,那你就得费个劲儿了,不一定古时侯的祖先们能把家谱保存完好,因为先人们经过了多少个不易保存的年代,比如一个朝代的更替不免就会发起一场恶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战乱年代,有谁能够把家谱保护的完好无损,一直保留到现在,极为是不可能,不能说是绝对,但很少,因此和平年代提醒年轻人续家谱要有热心,有耐心,整理好本家族普,珍惜我们的和平盛世。
参考:
如果要查到自己的家谱的话,我可以分享一下我个人观点,首先你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家谱和族谱之间区别是不同的!族谱乃记载;
一个姓氏的家族信息,从历代先人迁途,人口分支发展情况,姓氏历史根源记载,而家谱!家谱就是第十代以内称呼家谱记载着自己十代以内分支情况,人口排辈信息等等,如果查阅自己家谱有两个途径,第一网上一些姓氏宗亲网站都有收集到关于各地家谱,各地族谱资料,但如果查阅必须要知道自己家族先人名字,和排辈情况,或者去当地自己姓氏宗亲会那叫会长帮忙查阅,如果连自己先人名字 自己排辈都搞不清楚根本查不到,有些姓氏按字辈来查根本查不到,毕竟一个姓氏,出现太多不统一字辈排列,这个比较难,最好方法知道先人名字,自己属于哪一位先人分支出来后裔最容易查阅详细信息,希望能帮到你。
参考:
问:怎么查到自家的家谱?
中国现在大部分的姓氏聚居应该是从明朝永乐年间固定下来的,明朝以前由于战乱,以前的姓氏跟着战乱迁徙,早已不在原来的居住地了,明朝燕王扫北后,中原人烟稀少,这才从山西大槐树移民中原定居。
这姓氏的族谱就应该从明朝永乐年间大槐树的移民为始祖,以前的族谱大部分都遗失不可考了。
明朝大槐树移民后的六百多年间,很多人又从原始定居地迁走成为分枝,有的族人有家谱记载自己祖先从哪里迁出的,有的就丟失家谱不知道自己祖先是从哪里迁出的。
原始定居地的族人都有原始家谱记载着族谱和辈份,迁出的人有的就乱了族谱。
现在的人如果想查自家的族谱,就应该查大槐树移民的始祖是谁,和始祖留下来的各个分枝,一般一个姓氏自大槐树移民到现在六百多年里差不多繁衍了二十四五世,现在最大的辈份在第十七八世上,最小的辈份在第二十四五世上。
能够说出自己在第多少世上,就能查到自己的同宗分布同时也能查到自己宗族的原始族谱。
说不上来自己是多少世,就很难查到自家的原始族谱。
我们霸州大汪庄的杨氏家族现在就发展到第二十四世上,但最大的辈份还在第十八世上。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族人卖香火地百亩聚大洋万余,建起了方圆几十里内最大的杨氏家祠,而且从第十九世上又往下排了族谱十六字辈,这十六字辈是:宏培令德,昭明谦克。
万代增光,华宗典册。
流落在外的族人,如果能说出自己是第多少世,就能在族谱中找到自己的字辈。
我老杨就是第二十一世,在本族谱的\"令″字辈上。
参考:
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很多家谱,可以在上图网站上检索。
参考:
问你家里人哦,这个是靠谱的哦,我家族就是这样哦,是明朝从洪洞县迁移来的,在河南濮阳一代的,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后代分布在不同的地方,我们家族据说是10年一次续写家谱,在老坟那边来人登记一下,重新编写哦!主要是把新出生的人给添上,还有就是假如其他的变化的也写上哦!
参考:
自己家家谱没有录入网络,怎么查?
一般的都是大家族,大面积合修而且有家族有识之士上传到网络,本支才可以在网络上查到,要不查什么?
根本都无从查起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