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将领黄祖一生未打过几场胜仗为什么却一直能受到重用呢

说起三国武将我们往往都会想起那些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一般,除了个人武艺之外,这些猛将也有一定的计谋,比如忠义无双的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我们早知道一面镜子也会正反面,三国武将也是如此,虽然他们个人武艺勇冠天下,可将军交战并非一人武艺高强就能取得现场的胜利。
三国之中也有几乎没有打过胜仗的将军,可是他们却出奇的倍受重用,那么他们之中谁是最草包的呢?
提起三国名将夏侯惇或许让我们记忆犹新的莫过于吞掉自己眼球,就是这么枪法超群的名将,一生之中从未打过胜仗,却一直被曹操升官,曹丕时期更是官拜大将军。
曹操和曹丕这么做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首先夏侯惇和曹操有一定的直系血缘关系,曹嵩是夏侯惇家过继给曹家的孩子,是夏侯惇的直系叔父,又是曹操的亲生父亲。
如果和曹仁,曹洪这些曹氏宗族比起来的话,他们跟曹操都没有直系血缘,但是夏侯惇和曹操是那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直系宗族。
曹操起事之初并没有太大的实力,夏侯惇是第一个响应曹操,一直为曹操鞍前马后。
可以说没有夏侯惇等人的支持,曹操是很难成为一统北方的魏王,曹丕继承曹操,自然也是给夏侯惇升官。
三国名将关羽因为忠义无双被后人崇拜,演义的桃园三结义,让刘关张三兄弟同生共死,关羽以好汉寿亭侯自居忠的是汉室天下。
不管如何关羽是忠义的代表,夏侯惇为曹操鞍前马后,同样也是忠心耿耿,只不过夏侯惇的忠不如关羽而已,可对曹操而言夏侯惇的忠心重要。
夏侯惇忠曹操,忠曹魏,那怕夏侯惇一直吃败仗,也还是让夏侯惇一路高升。
夏侯惇不但统兵没有打过胜仗,甚至独战敌将基本上也没有胜过,在三国武将排名中夏侯惇也并不出众。
对战吕布输,对战关羽输,领兵捉拿刘备同样输的体无完肤。
可就是这么一个一直输的名将,让曹操感到愧疚,在曹操攻打徐州之时,吕布率军偷袭曹操大本营。
曹操家人可以说就在其后方大本营,面对吕布大军的攻打,曹操后方无力抵抗,多数兵士甚至要投降吕布。
夏侯惇当时从濮阳调兵前去支援,在途中遇到吕布,可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夏侯惇竟然奇迹般打退了吕布,此时夏侯惇才知道自己中计。
濮阳已经落入吕布手中,夏侯惇军队被两面夹击之下惨败,夏侯惇被俘,吕布想以夏侯惇为人质,让曹军拿出物质钱财,曹军不为所动。
随后曹操败吕布知道了这件事,曹操下令 以后不管是谁被俘虏,让其自生自灭。
后来我们都知道夏侯惇因为与敌军交战时大意,被射瞎了一个眼睛,夏侯惇吞服其眼以后继续与敌将交战,夏侯惇的举动让曹操感到愧疚,给夏侯惇升官也在情理之中。
通过
由于夏侯惇和曹操的关系,对曹魏的忠心,让曹操一直为其升官,一直被曹操重用。
曹丕时期,曹丕需要忠心并且能独当一面的名将来制约世家大族,夏侯惇就是第一人选,以此让夏侯惇官居大将军。

参考:
~写这个之前也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
首先,我觉得应该先审好题,三国 最有名 草包将军 没打过胜仗 重用。
逻辑关系是 先没打过胜仗 后来还被重用 的 草包将军。
并且这个“三国”是正史还是小说,也没确定,因为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名将的表现,史书和演义还是有差距的。
那我们就以小说为基础吧,毕竟普及率广些。
说实话,我还真没想出来谁最草包,就拿出大家的答案分析一下。
其一,夏侯惇,盲夏侯算不得草包吧?
好歹其拔矢啖睛,胆略过人,重伤之下还刺死敌将,而且在其他场合也有斩将立功的表现,不能算草包。
其二,于禁,于禁的失误就是水淹七军被关羽所擒,其跪地乞降的行为为人诟病,但他之前治军严谨还收到过曹操嘉奖,也不能算草包。
其三,夏侯楙,这倒是个实打实的草包,不过他是先被重用,而后失败,与逻辑不符。
其四,曹真,这是被演义小说耽误了的名将,把很多他的功劳写到了司马懿的头上。
其五,我想过一个人,曹洪,但也不对,曹子廉两次救曹操与危难,并且乱刀砍死袁谭,也算不得。
其六,还有说鲁肃的,我不表态了,让他自己糊涂吧。
剩下,邢道荣、潘凤等出场时间太短,不应该在考虑范围。
忽然想到,有没有人想到过 糜芳?
还有那个说黄祖我觉得也靠谱。

参考:
引言三国时代,绝对可以称的上是中国历史最为精彩的一段了。
短短的几十年里,大大小小的战役从来没有停下过。
优秀的文臣武将相继登场,千奇百怪的计谋层出不穷,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部三国史,基本上就是一部谋略库。
案常理而言,这样的乱世,人们在任用官员上应该慎之又慎。
可就有那么一些特殊情况,有些人的被人用,根本就是才不配位。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才不配位”的现象“才不配位”,顾名思义就是才能与身份、地位不相匹配。
这种现象,其实也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了。
这就好像是一种诅咒一样,虽然管理者在尝试去摆脱他,但却永远也摆脱不了。
小编总结了一下,之所以会出现才不配位,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为了便于统治者所掌控作为一个统治者而言,他不仅要考虑如何治理好这个国家,他还要考虑的是,如何稳固自己的权力不被架空,甚至是被重臣夺取。
历史上,统治者被权臣架空或是夺权着比比皆是。
春秋战国时期,姜齐被田齐所取代;
西汉时期,霍光大权独揽,架空皇权;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这都是因为臣子权力过大而导致的。
后世的统治者为了便于自己的管理,稳固自己的权力,在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后,有些时候会选择能力不足,但是可以听话的人来做重臣。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帝王术的一种。
2、对于亲信,家人的一种滥赏人,都是有感情的。
对于那些同自己关系好的人,自然也希望他们能得到好处。
而最能让他们有利的,莫过于升官发财。
而这,就要考验统治者的智慧了。
有些统治者在面对这些人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出发,有能力的就给官,没能力的就给钱。
但那些能力不足的统治者,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就会滥用权力,给“才不配位”者委以重任。
比如说唐玄宗时代的杨国忠,无非就是沾了杨贵妃的光;
北宋时候的张耆,后来能身居高位,也是因为早期帮助过太后刘娥。
3、误听误信,不明真相作为管理者,在封官的时候,也不可能对所有人都有足够的了解。
他们一般只能够通过两个渠道来了解人才。
一个是科举考试,那还得是在隋唐之后了;
而另一个就是听周边的人推荐,这种现象在东汉到魏晋这段时间里极其普遍。
而统治者所处的位置,对于人才的辨别,很容易出现盲人摸象这种误读。
东汉时期有一个谚语,叫做“举秀才,不读书;
举孝廉,父别居”。
其实也是偏听偏信,不明真相的一种反应。
4、盲目信任,只图心理安慰这种现象,在古代也并不少见。
统治者在遇到一些危机的时候,他们会选择以一种鸵鸟心态,来对待这个危机。
手下之人,只要是敢说,敢吹,哪怕统治者明知道他所说的纯属夸大,也会对其委以重用。
最为典型的就明末的熊文灿。
当时天下大乱,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崇祯皇帝为了尽快的平定起义,就重用了熊文灿。
后来的人们在评价向崇祯皇帝推荐熊文灿的杨嗣昌时,有这么一个评价:唯用熊文灿以误国,罪无所逭耳。
可见,熊文灿不该被重用。
三国时代,“才不配位”的武将要是说,把才不配位的武将一一列举出来,那所需要的篇幅,未免有些过于大了。
咱们就摘选几个有典型意义的来说。
1、失街亭的马谡马谡是与赵括齐名的,纸上谈兵的代表人物。
虽然后世也有人在为马谡洗白,说街亭之失,是王平在陷害马谡,马谡并非纸上谈兵,但街亭到底还是失了,诸葛亮的北伐大计还是失败了。
马谡之所以被受到重视,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诸葛亮与其兄马良关系很好,马良死后,诸葛亮时时把马谡带在身边,寄托哀思;
另一个就是马谡确实还有点东西,对用兵有一些自己的领悟: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
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虽然,刘备已经跟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但因为对故友的思念,以及对马谡所表现出的通兵事的欣赏,诸葛亮还是没有听进去。
不仅没有听,还委马谡以重任,让其据守街亭,最终导致了马谡失街亭: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马谡虽然说最终以悲剧作为结局,街亭失守,马谡被处死。
但他之所以被委以重任,起码还是有一些能力,虽非不可大用,但还不算草包。
2、守长安的夏侯楙夏侯一门,在曹魏可以说是无限荣光,几乎可以和皇室本家相媲美了。
夏侯楙作为夏侯惇之子,又是曹操的女婿,那身份地位自然是不用说了。
他被委以重任的是守长安。
要知道,长安城是军事重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守长安者那都得要名将,可夏侯楙却是地地道道的富家公子: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
作为一个武将世家,夏侯楙的不好武,而好治家,怎么看怎么觉得违和。
但就是这么违和的一个人,曹丕却给了他一个重任: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
曹丕之所以重要夏侯楙,就是因为夏侯楙是曹丕的亲信,而且有着皇亲这层关系。
至于能力,根本不在考虑范围里。
夏侯楙能力到底如何,没有什么直接的证据,但魏延在给诸葛亮提兵出子午道建议的时候,对他有过这么一个评价: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想必这个性无武略,而好治生的世家公子,即便不是草包,也没有啥能力。
更不要说担任镇长安这样的重任了。
3、大草包曹爽曹爽那可是地地道道的皇亲国戚了,深受曹叡所信任。
曹叡临终的时候,把太子曹芳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
想必,曹叡也是知道司马懿的野心,要让曹爽凭借皇亲国戚和大将军的身份与司马懿相互制衡。
但问题就是,曹爽太草包了。
蔡东藩先生对曹爽的评价是:曹爽一庸奴耳,不度德,不量力,竟以一时之徼幸,入为首辅,就使小心谨慎,犹难免复餗之凶;
况淫奢无度,酒色是酖,何晏、邓飏诸人,毫无伟略,引为谋士,兄弟中仅一曹羲,犹有一隙之明,而爽不肯从,其能保家保国乎?
当日即无司马懿,吾知爽亦未必不亡也。
简直就把曹爽说成了草包中的草包。
不过我倒并不觉得说的过分了。
曹爽身居高位,按理说应该是制衡司马懿的,可是曹爽早期是怎么做的:初,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
曹爽一面迷惑司马懿,一面又在夺司马懿的权。
说实话,你慢慢来好不好,不要那么明显行不行。
以司马懿的头脑段位,和司马懿的威望,如果真的想夺权需要做的就是把他耗死。
不要总想着从他手里夺,根本是不可能的。
夺来夺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司马懿的全面反抗。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直接把曹爽等人一锅端了。
从此,曹家也再无翻身的机会了。
曹爽的能力,当个边关将领都费事,让他的大将军,委以重任,这绝对是曹叡一生最不明智的决定了。
结语才不配位,往小了说,会导致的是一方百姓的不幸,而往大了说,那很有可能会引起整个国家的动乱。
但人性这个东西,只要存在,就不会把才不配位这种事完全杜绝。
用李鸿章曾经对袁世凯说过的一句话,我如果不任人唯亲,难道我还要任人唯厚么?
这就是人性。
亲缘、感情,等一系列人身上的因素,会让人在选人的时候出现盲区。

参考:
曹操的那些同族子弟,往往都受到了重用,但是表现并不尽人意,那么都有谁呢?
一、曹爽曹爽绝对是个如假包换的大草包,自打继承了父亲曹真的爵位后,毫无建树,凭借着曹叡的照顾,而被拜为大将军。
曹叡临终之时,曹爽和司马懿同被指定为托孤重臣。
不久,曹爽便听信丁谧之言,架空司马懿,提拔自己的亲信,渐渐权倾朝野。
公元244年,曹爽又听信李胜等人之言,率领大军伐蜀。
但是蜀道难,曹魏粮食供应不济。
这时,蜀将费祎挡住前路,曹爽手下大将有人劝进,有人劝退,争吵不休。
等到曹爽决定退军时,后路又被蜀军切断。
曹爽经过浴血奋战,方能逃生,死伤者众,关中由是怨声四起。
然而,曹爽并没有继承其父辈的光荣传统,羞愧而终,反而纵情享乐,霸占后宫。
而司马懿不动声色,韬光养晦,终于在公元249年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曹爽三族惨遭屠戮。
曹爽一生未建寸功,更对不起曹叡的临终嘱托,而将曹魏江山毁于一旦,他可以说是曹氏一族的千古大罪人。
二、曹休曹休,虽然强过曹爽百倍,但与那些三国名将相比,实在是不堪一提。
但是,作为曹氏子孙,曹休照样得到了曹魏的重用,被曹操封为中领军,被曹丕升为征东将军,后又被曹叡升为大司马,成为曹魏军队的最高统帅。
然而,曹休所建的军功并不足以撑起他的职位。
曹休被拜为中领军是因为汉中之战。
当时,刘备进攻汉中,曹操领军前来支援,张飞奉命驻扎在固山,扬言要切断曹军退路。
曹休识破张飞的疑兵之计,主张攻击蜀将吴兰。
曹洪采纳其言,吴兰被击破,张飞撤军。
然而,真正斩杀吴兰的并非是曹军,而是阴平氐王强瑞。
众所周知,关中之战以曹魏失败而告终,曹操却依旧重赏手下将士,曹休便是其中之一。
公元220年,曹休被任命为镇南将军,接替夏侯惇屯驻汝南郡召陵县,抵御东吴。
曹休到任后便击破东吴历阳守军,并烧毁芜湖军营数千家,从而被升为征东将军。
然而,有意思的是,吴书里却找不到曹休这次战绩的相关记载,可见战斗规模很小。
二年后,曹休便迎来了人生的最高点。
是年,曹丕兵分三路进攻东吴。
其中,曹休为征东大将军,率领张辽、臧霸、贾逵等将军从东线出击京城(今镇江),曹仁从中线出击濡须口,而曹真则率领徐晃、张郃等人从西线进攻江陵。
最后,在吴军的殊死相搏下,中线曹仁的数万大军被朱桓的5千人击溃,含恨而终。
西线曹真带领的曹魏天团也没攻下朱然死守的江陵。
东线曹休倒是斩杀了数千吴军。
但是,与其说是曹休的军功,还不如说是张辽的最后一战和老天的帮忙。
当时,孙权听闻张辽率军前来,十分担心,特意告诫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可见让东吴忌惮的不是曹休,而是张辽。
张辽死后,军功又记在了统帅曹休身上,而被拜为扬州牧。
公元228年,失去张辽相助的曹休,这才打出了自己的真实水平。
东吴周鲂佯称欲弃吴投魏,曹休得知后大喜,挥师10万前去接应周鲂。
曹休立功心切,孤军深入石亭,遭遇东吴主力陆逊、朱桓等人的袭击,被斩杀万余人马,溃不成军,幸亏贾逵及时赶到,将其救下,否则曹休必定全军覆没。
曹休因此悔恨不已,如同曹仁,不日发病而死。
都说曹家军厉害吧,东吴的朱桓一个人便气死了曹仁和曹休,不过曹仁总体表现强于曹休。
结语:三国名将如云,曹魏营中便有张郃、张辽、徐晃、于禁、乐进等一众名将,虽说曹操礼贤下士,但他们终究不是曹氏一脉,曹操还是将军中要职授予曹氏族人和夏侯氏。
曹休借助张辽等人的力量,屡建军功,当张辽去世后,曹休便被打回原形,石亭一战几乎全军覆没,如同曹仁,失去了千里马的掩护,骡子终究不过是骡子。
至于曹爽这个曹氏罪人就是如假包换的大草包了,你说呢?

参考: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三国草包将军。
编者今天要说的这位草包将军,却是实打实的墙头草。
为了保全家族此人曾先后投靠过陶谦、刘备、曹操。
他虽然当过将军,但一生却只经历过两次战争。
这位草包将军就是魏国广陵太守兼伏波将军的陈登,陈元龙。
下邳人陈登,少年时性格沉稳,智计过人。
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陈登妥妥的是位胸怀大志的文艺青年。
陈登二十五岁时,其家族通过谋划,利用举孝廉的方式让其走入仕途:出任东阳县县长。
因陈登素有贤名,当时的徐州牧陶谦便特意拜陈登为典农校尉。
公元194年,陶谦病逝,为了保全家族陈登决定拥护,身在下邳的刘备成为新的徐州牧。
不想刘备入驻徐州两年后,被曹操击败的吕布,率部到达徐州将刘备赶跑。
自此吕布成为新的徐州牧。
陈登效力吕布一段时间后,竟又开始厌恶吕布的蛮横。
因此陈登便和其父陈珪商议,如何将吕布赶走。
按理而言,想要赶走吕布的陈登,应该选择联手好友刘备,但陈登并没有这么做。
陈登决定投靠曹操,利用曹操实施自己的离间计:离间吕布和袁术的关系,以此来削弱吕布的实力。
觉得陈登有大才的曹操,当即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
而陈登离间吕布的计划,曹操却交给了他人去执行。
陈登任职广陵太守后,赏罚分明,恩威并施,让广陵得以大治。
公元198年,曹操决定率军东出,围剿吕布。
陈登知悉后,由广陵出发,率军驰援曹军主力,将吕布合围于下邳。
吕布为了解除兵围之困,特意用陈登的三位弟弟来要挟陈登。
然而令吕布没有想到的是,在要挟陈登期间,其麾下刺史张弘却担心被吕布连累,私自放跑了陈登的三位弟弟。
随后曹操大兵压境,吕布兵败身死。
可以说下邳围困吕布之战,陈登只是率军营救了自己的三位弟弟,并没有参与战场厮杀,不过曹操还是感念陈登立下了围困吕布之功。
因此吕布死后,曹操特意加封广陵太守陈登为伏波将军。
广陵地接长江,向来被吴主孙策觎觊。
公元199年,孙策攻占皖城后,主动指挥大军攻打陈登镇守的广陵。
当时东吴大军的先锋正是孙权。
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陈登先是选择,据城不出。
随后鼓舞士气,要求匡琦军民誓死抵抗吴军的陈登,终于觅得了以弱胜强的战机。
陈登觅得的战机是怎样的呢?
陈登发现东吴大军是远跨长江来攻打匡琦城,吴军乘船达到岸边后,是分批次的登岸。
孙权,做梦也不会想到,弱势的陈登竟然想趁吴军立足未稳,偷袭登陆的吴军。
后来某晚,陈登开始指挥匡琦军民趁着夜色向登岸的吴军先锋发动偷袭。
此战虽然陈登大获全胜,但陈登的战场表现,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
原来陈登一边指挥匡琦军民出城偷袭孙权,一边又下令紧闭城门,而他自己则在城中为前去偷袭的匡琦军民擂鼓助威。
这就是说,此战胆小的陈登不但未亲临战场,他还提前暴露了偷袭。
如果不是孙权跨江进攻,吴军疲惫,说不定匡琦军民就将战败。
孙权败在陈登手上后不久,孙策就派出援兵,支持孙权再度攻打广陵。
这一次陈登干脆据守不出,于此同时陈登一面向曹操告急,一面让兵卒在城门外堆放柴草。
就在孙权准备再度攻城时,陈登命手下点燃了城外堆放的柴草。
面对城门处火光冲天的景象,孙权误以为曹军主力杀到,惊疑不定的孙权随即下令撤军。
不久后曹军主力赶到广陵,自知讨不到便宜的孙策下令,率军返回东吴。
结束语:曾先后背弃旧主的陈登,虽然赢下了两场大的战事,但这只能说明他智计百出,并不是合格的战场将军。
陈登早年时便身患隐疾,长期为他治病的人便是神医华佗。
虽有华佗相助,陈登的病却一直未能根除。
不想在华佗远游时,陈登旧疾复发,溘然长逝,终年三十九岁。
曹丕登基后,感念陈登驻守广陵之功,特意拜陈登之子陈肃为魏国中郎将。
由此可见,只打了两场战役,就让陈登父子两代躺在了功劳簿上。

参考:
三国时期最有名的草包将军,当属从未打过胜仗的黄祖。
黄祖是刘表手下大将,常年驻守江夏抵御东吴孙氏。
可以说,他的戎马生涯,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跟孙氏纠缠。
然而,面对江东之虎的孙氏,黄祖在战场上就只有挨虐的份,f次战斗,几乎都是被孙氏碾压。
但即便如此,黄祖却能凭借在战场上的逆天运气,总是在惨败中捞回点意外收获,使其得以整整拖住了孙氏18年之久,先后是耗死了孙坚和孙策两代当家。
初平二年(191年),刘表率兵拦截孙坚,双方展开激战。
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
结果,黄祖三两下就被孙坚打得大败,孙坚随之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兵围襄阳。
后来,黄祖带兵回救襄阳,又一次被孙坚击败,仓皇逃入岘山之中。
按理说,黄祖一败再败,应该无力再抵挡孙坚的追击才是。
不料,黄祖此刻却突然激发了”狗屎运“这个被动技能,就在孙坚追击过程中,其部将从竹林间发射一支暗箭,正好将孙坚给射杀。
几年过后,东吴的第二代当家,江东小霸王孙策再度振兴孙氏势力,又跑来找黄祖算账,报之前的杀父之仇。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率军袭取庐江。
面对孙策的进攻,黄祖还是一如既往的惨败。
此战,孙策大破黄祖军于沙羡,阵斩前来支援黄祖的刘表大将韩晞,缴获战船六千艘,还顺带擒获黄祖的妻妾子女共七人。
但黄祖却是打不死的小强,他在乱军中单身逃走,最终得免于死。
反倒是孙策没过多久,就遇刺身亡了。
到了东吴第三代当家孙权时期,黄祖又先后4次跟东吴孙氏交战,分别是建安八年(203年)、建安九年(204年)、建安十一年(206年)和建安十二年(207年)。
尽管每次,都以黄祖战败告终,但黄祖几乎每次失败都顺带给东吴造成意外的损失,先后让东吴折损凌操、徐琨两员大将。
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再度征讨黄祖,这次黄祖就再没有过往的运气了。
兵败如山倒的黄祖率残部逃离江夏,途中被骑士冯则追上枭首。
纵观黄祖一生,对阵孙氏势力,就每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
但即便如此,黄祖却还是在江夏一地整整拖住了孙氏十八年之久。
作为常败的草包将军来说,黄祖无疑是深得上天的眷顾啊!(,侵删)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
参考:
三国有不少草包将军。
有人说是刘表,但刘表是荆州一把手,负责全面工作,带兵打仗本来就不是他的“专长”。
还有人说是关羽,这就更不敢苟同了,关羽虽然大意失荆州,丢了性命,让刘备兴复汉室的计划泡汤了,但他也是打过胜仗的,譬如斩颜良、水淹七军。
还有人说是赵云,赵云确实没打过大胜仗,不过他是干保镖的,负责刘备的人身安全,带兵打仗不是他份内的事。
我认为这份“殊荣”应该颁给邢道荣,这个自称有“万夫不当之勇”,傲娇无比的大将,遇到了真正的“万夫不当之勇”,立马露出了原型。
刘备攻打零陵郡时,太守刘度慌了,赶忙找来儿子刘贤商议退兵之策,刘贤镇定自若地说了句,“父亲放心,刘备有张飞、关羽,咱们有邢道荣,谁怕谁呀?
”刘贤一句话,把邢道荣抬上了天,到底是吹牛,还是真有这个本事,上了战场就立见分晓了!两阵对圆,邢道荣提把大斧头上场了,气势咄咄逼人,还真像那么回事。
一开始,邢道荣并没有马上开战,而是与孔明展开了一场“声色俱茂”的骂战。
敢与中国好舌头孔明对骂,普天之下,只有邢道荣一人而已。
不过这次,邢道荣居然骂胜了!邢道荣厉声大骂:“诸葛村夫,为何侵犯吾境,你大爷在此,还不束手就擒?
”孔明呵呵一笑:“曹操百万之众,被我谈笑间,杀得片甲不留,你乳臭未干的毛孩,还不速速投降?
”邢道荣噗嗤笑了:“臭不要脸,赤壁之战是人家周瑜的功劳,与你有半毛钱关系啊?
”孔明哑口无言,脸唰的一下红了!骂战骂不过,孔明为了挽回面子,派了张飞出马,结果呢,邢道荣“战不数合,气力不足,拨马便走!”,连一合都打不过,还不如上将潘凤呢!邢道荣正逃着,忽然前面一将挡住了去路,邢道荣定睛一看,是赵云,他忽的想起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的故事,惊出了一身冷汗,赶忙翻身下马请降!这便是上将邢道荣的拙劣表现,居然大言不惭地自称“万夫不当之勇”,脸皮简直比城墙还要厚。
后来,邢道荣诈降孔明,孔明故意放他回去,让他说服刘贤来降,邢道荣见了刘贤之后,便想趁机劫寨。
孔明多猴精的人,他这是欲擒故纵之计,早埋设好了天罗地网,就等着邢道荣来钻了,最后,邢道荣被赵云一枪刺于马下。
邢道荣如此蠢材,为何却受到刘贤的重用呢?
这只能说,刘贤有眼无珠,邢道荣挺能吹的!
参考:
因为《三国演义》在一些问题上交代不清楚,但是影响又特别大,所以误导了非常多的人。
在黄祖这个问题上,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黄祖只是刘表手下的普通将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江夏确实是属于荆州下属的一个郡,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荆州是一个刺史部,也就是一个监察分区,郡才是汉朝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
郡守是二千石,而刺史早期只是六百石的小官,只是到了中后期刺史部逐渐实体化,刺史的级别才高了。
黄祖是江夏太守,这是朝廷任命的,并不是刘表任命的。
而且,在刘表单骑入荆州的时候,黄祖作为地方豪强出身的郡守,在江夏的势力已经很大了,不是刘表重用不重用他的问题,而是他愿不愿意接受刘表领导的问题。
东汉是一个特别注重出身门第的时代,越是到中后期,越是重视。
黄祖出身江夏黄氏,江夏黄氏在东汉中后期出过许多命人,其中最高的就是曾经担任过司徒的黄琬,也是当时有名的名臣。
从此之后,江夏黄氏就是门阀世家,不是普通士族。
所以,在刘表到荆州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局势本身就很微妙,他能稳住局面,已经很不容易了。
像黄祖这种家族势力庞大,又在江夏已经形成了比较强的独立性的势力,刘表能够采用的策略只是拉拢和安抚,不存在他是不是重用的问题。
而且,这种门阀世家在当地会通过联姻的方式,结成姻亲,拉近自己的关系,让这个关系网越来越庞大。
比如刘表到荆州之后,为了得到当地豪强的支持,娶了蔡夫人为妻,就因为蔡夫人的母亲出身江夏黄氏,和黄祖是近亲。
诸葛亮跟着叔叔流落到荆州之后不久,叔叔去世,自己带着年幼的弟弟在荆州生活,最后选择的妻子也同样是出身江夏黄氏,这才为诸葛亮拿到了一个进入荆州当地士族的门票,以后就可以顺利在荆州出仕了。
你仔细琢磨琢磨,黄家在荆州的势力有多大。
这也是孙坚在进攻江夏的时候,会遭到坚决抵抗的重要原因。
就是因为黄祖本身是江夏的豪强门阀,势力庞大,所以如果孙坚能够击败黄祖,那么就可以拿下江夏,加上之前已经占据的南阳,就等于袁术可以占据荆州当时最富庶的两个郡了。
也正是因为蔡夫人不仅本身就出自荆州当地门阀世家,而且还有江夏黄氏的关系,所以刘表在考虑接班人的时候,才会废长立幼,将幼子刘琮立为继承人,而没有让年纪更大的刘琦去接班。
因为刘琮背后是蔡氏、黄氏这样的当地豪强,而刘琦没有根基,缺乏声望,就算刘表让他继位,他也坐不稳。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刘表惧内的形象,其实并不是因为刘表惧内,刘表是什么呢?
可是自己私自祭过天的,有不臣之心,怎么可能会害怕一介女流?
如果说他惧内,那只能说明他不能和夫人闹翻,因为他知道和夫人闹翻的后果很严重。
事实上,刘表单骑入荆州,并没有什么自己的嫡系铁杆势力,所以他在荆州主要就是搞各种平衡来勉强维持住局面不乱而已,所以,他重用的也都是当地的门阀世家的人,比如他的谋士蒯越,也同样是大家族。
饶是如此,还出现了长沙的张羡之乱。
当然,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黄祖的独立性比较强,所以刘表对黄祖和江夏的态度也比较暧昧。
在孙坚以及之后的孙策和孙权先后进攻江夏的时候,刘表早先还曾派兵支援,但后面就渐渐地不怎么搭理了,就看着黄祖自生自灭,这也可以说明黄祖和刘表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
曹操不喜欢当时的公知祢衡,就派人把他送给了刘表,刘表也受不了祢衡嘴炮,又转手把他送给了黄祖。
黄祖果然毫不客气,就直接把祢衡砍了。
祢衡当时也算是全国闻名的名士,曹操和刘表不愿意背这个恶名,黄祖就毫不忌惮地做了这个得罪人的事。

参考:
刘备的小舅子糜芳,《三国演义》小说和历史记载除了结局、相差不大,放着坚城不守、实属草包一个,还受到重用。
限定条件这个提问有很多限定条件,关键词包含了“最有名”、“草包”、“将军”、“几乎”、“胜仗”、“重用”六个。
最有名:说明名气有,大家较为熟知,说出来能回忆起这个人是谁。
草包:说明没有真才实学,谋士没有好计策、文官不能安民、武官不能退敌。
将军:说明是要武将,就算不是武将,至少也是任命的太守,一地的最高军政长官,有带兵打仗的机会。
几乎:差不多,接近。
重用:位居高位,享有一定的实权。
这些关键词叠加在一起,就是三国中,一个为人们熟知的人物,不过没有真才实学,胜仗基本没打过、或者次数极少,但是在魏蜀吴的境内,具有一定的实权武将或郡守。
投敌的小舅子这个提问其实是网上有人写黄祖用的标题,不过小王思前想后,觉得黄祖此人设计伏杀孙坚、带人射杀了凌操、徐琨等人,与东吴交战多次,在江夏屯守了近十年。
最后一战对阵孙权,也是让孙权吃尽苦头。
只不过《演义》里戏份少了很多,感觉水平被压低了一些。
但要说“草包”二字,以镇守江夏近十年的成绩看,有些过于贬低,只是算中规中矩。
所以,小王第一反应是夏侯惇和糜芳,再细细比较一番后,觉得糜芳更加无能,比较符合提问中设定的这些条件。
名气:作为元从系的元老和小舅子的身份,名气和地位都有。
糜芳是蜀国刘备的小舅子,糜夫人的兄弟,在刘备接手徐州后,与兄长糜竺一起追随刘备东征西讨,糜家又世代经商,家中钱财不少,全都投资给刘备。
对刘备来说,除了亲如兄弟的关张,倚重的赵云,少年交好的简雍外,糜芳糜竺和孙乾是比较值得信赖的早期班底。
刘备的班底如果以地方划分,基本分元从系(幽徐豫)、荆州系、益州系三个,而糜芳作为元从系中的人物之一,《演义》中出场早、次数多,比历史中元从系诸如刘琰、陈到、赵累、卓膺等等要出名的多,后面这些人在《演义》都是打酱油的存在。
刘备又没有宗室在自己集团内部任职,这些元从系基本相当于曹操的诸曹夏侯、历任东吴三代的黄盖、程普、韩当等人,所以糜芳这个小舅子的名气和地位是有的。
将军:不管是小说还是历史,糜芳是有镇守一方、带兵打仗的经历。
历史上,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糜芳作为关羽集团中的一员,被任命为南郡太守屯江陵,这是一地的最高军政长官;
投靠东吴,被孙权下令与贺齐一起突袭蕲春,俘虏了太守晋宗;
还在和虞翻相遇时,被怼缺乏忠信,有何面目为君主效力;
没有能力守城,有何资格称为将军?
“失忠与信,何以事君?
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
”小说中,糜芳一出场,就与哥哥糜竺守护中军,后参与守徐州、守新野,还同刘封各自带兵两千、出城设伏野战。
在关羽攻打襄阳时,被关羽任命为先锋官,后来因饮酒误事,不小心火烧军器粮草,被打发屯守南郡。
这样看,糜芳是能带兵打仗的将领,就算武力不出众,至少也是儒将类型,将军之名自然能说得过去。
能力:没有单独打过胜仗的经历,关键时刻弃要塞投降。
历史上,糜芳水平有限,都是跟着刘备四处逃窜,打仗单独领兵的记载很少,胜仗也少之又少,唯独跟随刘备一起击杀蔡阳;
跟随贺齐一起俘获晋宗。
小说中也一样,绝大多数情况是跟着诸葛亮、孙乾、简雍、糜竺、刘封等人一起团队作战,个人作用并不凸显。
最搞笑的一次是长坂坡之战中,糜芳面门中了数箭,一瘸一拐见刘备,说看到赵云往曹军那边跑去的事。
按理说这么重的伤,作为主公和其他同事,多少关心一下,但是没有,大家都非常淡定,跟他讨论赵云是否会投降的事情,难不成糜芳经常这样,大家习以为常?
当然,这只是猜测。
其实糜芳干的最草包的一件事是屯守江陵,面对东吴大军竟然没有抵抗、直接投降。
虽然小说中,糜芳有被关羽逼迫的因素,但听闻东吴攻打荆州,却无计可施,没有任何备战的举措。
咋一看,以为江陵城小兵少、难以抵挡,其实历史上江陵是一座坚城,而且军心可用。
糜芳投降东吴后,吕蒙准备进城,要不是虞翻提醒小心防备,吕蒙可能就会被城中自行组织的埋伏而陷入危险,说明城中有武装力量并不想投降。
江陵在东吴手中时,太守朱然带着具有战斗力的五千人据守魏国,曹真、夏侯尚、张郃等人连建数个军营围城,打了六个月都没打下,城池之利可见一般。
如果说糜芳和零陵太守郝普一样选择坚守,只是援兵不至被骗,或许小王会高看糜芳一眼,可不抵抗做法真是让评价下降到草包档次,如果以江陵的城池之固、部队的守卫决心,坚守十天半月应该不在话下。
重用:郡守一职绝对属于重用。
也许糜夫人死的早,糜芳少了些政治资本。
但南郡太守一职,在刘备的集团内部是属于实权的职位。
刘备的荆州四郡、益州地盘,需要任命的郡守空位有十余个,实际任命中也不止,多达二十多个。
以糜芳的能力看,从徐州开始跟随,公元195年到公元219年,二十余年时间,能看出马谡不能重用的刘备会看不出糜芳有几斤几两?
绝对不会,只不过是看在小舅子和元老资格的份上,给予了一郡太守的重任,还是江陵这种城坚的重要郡,所以说重用也符合。
就是这样一个人基本没有单独打过胜仗的人,在蜀国被重用为一郡太守,面对东吴不利用坚城据守,而是举手投敌,导致关羽兵败无退路,蜀国后来一蹶不振糜芳脱不了干系,杨戏评价他“自绝于人,作笑二国”真是贴切到位。

参考:
东汉末年分三国,期间各路豪杰并起、人才辈出,关于名将民间有传“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枪张锈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不同的三国第一将人选,但要是说起第一等的草包将军,我觉得非我们的何大将军莫属了,为什么呢?
我们的何大将军几乎没打过胜仗,可能甚至都没上过战场,却能得到众多武将梦寐以求的荣誉—大将军的名衔,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后汉书》记载,“何进字遂高,南阳宛人也。
异母女弟选入掖庭为贵人,有宠于灵帝,拜进郎中,再迁虎贲中郎将,出为颍川太守。
光和三年,贵人立为皇后,征进入,拜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
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起,以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
虽然同样是靠有个漂亮妹子上位,但何进不同于如窦宪、邓骘、阎显、梁冀等外戚走军队系统,政治履历中除了任虎贲中郎将可能下军队操练过、其他都是在搞政务、乃至包工头,也许枕边风吹得好、一场黄巾起义把他推到了大将军的位置上,所幸下面卢植、皇甫嵩、朱儁等给力、控制住了局势,后来更是笼络名将智士,曹操袁绍刘表荀攸这些后来响当当的俊杰都在他门下,自己任大将军、弟弟何苗车骑将车,真可谓是开局两王四个二,结果呢不听劝、一是招董卓进京、二是孤身入宫,结果死于太监之手,可悲啊可叹。
现在网上所谓的上将潘凤、邢道荣、悍将刘三刀之辈与何大将军一比根本不算什么,我们的何大将军那是以一人之力硬生生开启三国乱世、成就诸多英豪。

参考:
三国最有名的草包将军非蜀汉的托孤大臣李严李正方莫属。
作为蜀汉的中护军,掌握最高军事领导权的将领,居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李严官至尚书令、骠骑将军,真的是有辱将军的名号。
李严是南阳人,原来只是郡里的小办事员。
刘备入川攻打刘璋的时候,刘璋被打急了,出了昏招,让成都令李严担任护军率兵到绵阳前线抵抗刘备的进攻。
李严二话没说,带着部队倒戈投降了刘备,然后调转枪口进攻刘璋。
刘备攻克成都之后,李严被封为兴业将军、犍为太守。
李严一生最出色的战绩就是平定了一起流寇的叛乱。
犍为的马秦、高胜集合数万民众起义,攻打到了资中县,李严果断地率领郡兵5000人前去赴剿贼。
这些农民军基本没什么战斗力,有的甚至连兵器都没有,就是拿着棍棒、锄头的乌合之众,李严还调集了5000人的大军。
如果换做凌统去平叛的话,估计只带500名就足够了。
李严虽然没有什么出色的战绩,但是仍然得到历任君主的重用。
主要是李严有一项非常特殊的技能,他最擅长的长袖善舞,见风使舵,投机倒把,“趋舍罔滞”。
李严在刘表手下时,只是南郡秭归县的县令,曹操率军攻入荆州之后,李严果断地放弃秭归县,溯江而上,逃到四川去投奔刘璋。
刘璋一看好不容易有人来投靠,一定要好好优待啊,于是就给他了一个成都县令。
李严在成都县令的日子干得还算不错,但是好景不长,刘备又率兵来攻打刘璋。
火烧眉毛的时候,刘璋派李严为护军带兵前去拒敌,谁知像李严一兵未发就投靠了刘备,转过头来进攻自己的旧主,真是忘恩负义。
刘备稳坐成都之后大封功臣,李严也靠着投靠之功,封为兴业将军、犍为太守,成为二千石的封疆大吏。
彰武二年,刘备加封李严为尚书令,彰武三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命他和丞相诸葛亮一同辅佐刘禅。
李严加官中都护,留在永安负责统管所有的军事。
刘禅继位后,又封他为都乡侯。
建兴四年李严晋升为前将军,这就和以前的关羽平起平坐了。
建兴八年,李严又晋升为骠骑将军。
诸葛亮准备再次出兵祁山,将他从永安调到汉中,并负责管理丞相府的日常事务,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这年由于秋天雨水太多,粮食运输艰难,导致前线的军粮供应出了问题。
李严一面派狐忠告诉诸葛亮,粮食不够了今年先退兵吧,一面上表刘禅说诸葛亮退兵是为了诱敌。
当诸葛亮退兵回到汉中以后,李严又假装不知道为什么退兵,说我正在往前线运粮食,为什么突然退兵啊?
真是把两面三刀表现得淋漓尽致。
直到诸葛亮出示了往来的各种书信文件证据,他才俯首认错。
忍无可忍的诸葛亮,最后上表刘禅将其罢为平民。
由此也可见,李严确实没有统军打仗的才能,是个十足的草包将军。
李严就像一个职场大神一样,通过不断的跳槽转换,获得一次次的晋升。
个人的官职,名号,权力,爵位在不断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他自己的能力。
所以,对于这种带队投靠的人,一定要谨慎对待,千万不能重用。
战场上还是要凭真本事,要看杀敌数量、俘获多少封侯进爵,只有在战场上建立卓著的功勋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将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