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如果日军不招惹美国直接配合德国进攻苏联会如何

1941年6月22日,蓄谋已久的德国出动550万军队,分三路突袭苏联。
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疏于戒备,加上德军战术得当,德军进攻势如破竹,苏联损失惨重。
于是,希特勒希望亚洲盟友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和远东,东西夹击苏联,在莫斯科会师。
然而,打着小算盘的日本却“背弃”德国,反而不自量力的选择南下偷袭珍珠港,正式向美国宣战!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将世界最强大的美国拉入二战,这被很多人认为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最大的战略失误,得知珍珠港事件后的德国元首希特勒甚至在公开场合痛骂日本是“喂不饱的猪。
”在希特勒看来,日本应该与苏联联手解决掉苏联之后,再迫使英国投降,最后占据亚欧大陆之后再和美国较量。
而日本提前惹恼了美国,不仅打乱了希特勒的战略部署,而且提前将中立的美国推到盟国方面,而此时的法西斯国家尚没有与美国开战的实力,使得战争胜利的天平彻底倒向了反法西斯国家。
那明知国力不如美国的日本为何没有进攻苏联,而是选择了南下主动发起“珍珠港”事件?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一、日本没有北上的能力。
日本要背上进攻苏联,依靠的是步兵、装甲兵。
而日本最强大的兵种则是以航母在核心的海军,因此,日本北上进攻苏联,无疑是扬短避长。
而苏联则相反,海军不济,但陆军和空军尤其是崇尚火力压制的炮兵实力强大,最重要的是苏联对日作战准备充分。
这体现在:1、斯大林在与德国较量的时候,始终没有放松对日本的警惕。
一方面,斯大林要报1905年的日俄战争之仇;
另一方面,在苏联刚建立之时,外国反对势力组建军队干涉俄国革命,日本出兵最积极、人数最多。
可以说,当时的苏联早已把日本视为假想敌。
因此,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德国兵临莫斯科城下的危险情况下,斯大林依然保持了庞大的远东方面军:作战人员约70万人、火炮10000门、坦克3188辆、飞机4140架,合计32个师……实力不可为不强!我们再来看下盘踞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实力:最初的关东军只有5万人,后来扩编到了35万人,1941年7月份再次扩编到了85万人,另外装备有飞机1025架,坦克414辆。
从两者的实力对此上看,苏德战争爆发的1941年,日本的关东军只有人数占据优势,其他各项武器装备均处于劣势,特别是坦克,几辆日本坦克都不是一辆苏式T——34的对手。
况且,苏军经过连年战争,在兵员素质,战略战术等方面更是强于日本。
早在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战争中,日军早就尝到了苏军钢铁洪流的厉害,这种巨大的心理阴影,使日本认识到战胜苏联远东集团军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后勤。
苏德战争是在6月份打响,假如日本参战最好的时机是在8月份,俄罗斯的冬季是在10月份,只有两个月战争的时间,要保障85万大军穿越2000公里的西伯利亚平原,后勤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二、北上之后,日本能得到什么?
其实,日本是个非常善于算账的国家,要北上进攻苏联,就必须考虑一下与苏联宣战后能得到什么好处?
很显然,日本算出的结果很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假如日军能够北上夹击苏联,腹背受敌的苏联投降,那么日本得到的要远比失去的更多。
由于德军在欧洲部分进展迅速,实力强大,日本只是个配角,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原因,战后利益分配上德国肯定要欧洲部分,日本得到的只是一毛不拔的西伯利亚平原。
这种赔本的买卖,日本肯定不干。
当时,日本最缺的资源是石油、铜、锡、橡胶、铁矿石,大米。
这些东西,西伯利亚没有,而东南亚就有现成的。
东南亚是美、英、荷、法的殖民地,然而,英国、法国、荷兰都不足为惧,唯有实力强大的美国是日本的噩梦。
因此,日本认为,只要痛击美国,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上来,承认既定事实,让东南亚拱手让给日本,那么日本可以立刻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源。
所以,南下占领东南亚比北上进攻苏联更有利可图。
三、国际形势。
1911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三十年的贸易协议,美国一直向日本供应石油、钢铁、橡胶等战略资源。
然而,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严重侵害了美国的在华利益,罗斯福多次警告日本撤出中国,恢复战前态势!而日本军部无视美国警告,变本加厉的不仅没有退出中国,反而进一步突袭了越南金兰湾,将魔爪伸向了中南半岛,日本的侵略行径最终让美国忍无可忍。
1939年,美日贸易协议到期之后,美国对日本开始了全面经济制裁,禁运石油等战略资源,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这对于全面侵华战争最激烈、已将战争经费占比提高到54%的日本起来说,打击是致命的。
1941年,东条英机取代近卫文麿成为日本首相之后,开始逐渐不满美国的制裁,并认为只要歼灭美国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利用美国重组舰队、太平洋无强大对手的时间,利用中国和东南亚的资源迅速壮大自己,到时候美国不得不承认既定事实。
然而,日本严重低诂了美国的能力,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使得日本迅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被日本偷袭后的美国,不仅没有因为珍珠港的惨败退出亚太地区,反而短期内挫败了日本的进攻锋芒,然后爆发出惊人的军工生产能力。
据战后统计,美国参战后,建造和改装航母多达155艘,生产飞机300000架……四、中国战场的反攻。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之后,经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日本有120万军队被拖在了中国战场。
可以说,当时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假如日军北上攻击苏联,中国的战略反攻会提前到来。
到那时,中苏联军很有可能会把日军消灭在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上。
所以说,算清了这笔账的日本为了巩固已得的有利态势,达到自己以战养战的目的,只能南下挑战美国了!
参考: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出动550万军队、分三路突袭苏联。
战争初期,德军势如破竹,苏联损失惨重,希特勒希望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东西夹击,在莫斯科会师。
然而,日本却选择了南下偷袭珍珠港,这被很多人认为是日本的战略失误,希特勒也痛骂日本是“喂不饱的猪。
”因为在希特勒看来,应该德日联手解决掉苏联之后,再迫使英国投降,最后再和美国较量,日本提前惹恼了美国,彻底打乱了希特勒的战略部署。
那日本为何没有进攻苏联而是选择了南下发动“珍珠港”事件?
一、日本没有北上的能力。
斯大林在与德国较量的时候,始终没有放松对日本的警惕。
一方面,斯大林要报1905年的日俄战争之仇;
另一方面,在苏联刚建立之时,协约国组建军队干涉俄国革命,日本出兵最积极、人数最多。
苏联早已把日本视为假想敌。
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的情况下,斯大林依然保持了庞大的远东方面军:人员70万人、火炮10000门、坦克3188辆、飞机4140架,合计32个师。
再看日本关东军的实力:最初的关东军只有5万人,后来扩编到了35万人,1941年7月份再次扩编到了85万人。
具有飞机1025架,坦克414辆。
经过对比之后可以发现,日本的关东军只有人数占据优势,其他各项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特别是坦克,几辆日本坦克都不是一两苏式T——34的对手。
况且,苏军经过连年战争,在兵员素质,战略战术等方面更是强于日本。
早在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战争中,日军早就尝到了苏军钢铁洪流的厉害,这种巨大的心理阴影,使日本认识到战胜苏联远东集团军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后勤。
苏德战争是在6月份打响,假如日本参战最好的时机是在8月份,俄罗斯的冬季是在10月份,只有两个月战争的时间,要保障85万大军穿越2000公里的西伯利亚平原,后勤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二、北上之后,日本能得到什么?
假如日军能够北上夹击苏联,迫使苏联投降。
由于德军在欧洲部分进展迅速,实力强大,日本只是个配角,战后利益分配上德国肯定要欧洲部分,日本得到的只是一毛不拔的西伯利亚平原。
这种赔本的买卖,日本肯定不干。
当时,日本最缺的资源是石油、铜、锡、橡胶、铁矿石,大米。
这些东西,西伯利亚没有,而东南亚就有现成的。
东南亚是美、英、荷、法的殖民地,英国法国荷兰都不足为惧,只要痛击美国,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上来,承认既定事实,日本可以立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所以南下比北上有利可图。
三、国际形势。
在1911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三十年的贸易协议,美国一直供应日本石油和金属物资。
然而,日本全面侵华严重侵害了美国在华利益,罗斯福多次警告日本撤出中国,而日本军部却进一步突袭了越南金兰湾,这让美国忍无可忍忍。
在1939年,贸易协议到期之后,美国对日本开始了全面经济制裁,禁运石油,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这对于战争经费占比提高到54%的日本起来说,打击是致命的。
1941年,东条英机取代近卫文麿成为日本首相之后,认为只要歼灭美国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利用美国重组舰队的时间,日本完全可以利用东南亚的资源迅速壮大自己,到时候美国不得不承认既定事实。
然而,日本严重低诂了美国的能力,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时日本迅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四、中国战场的反攻。
日本全面侵华之后,经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日本有120万军队被拖在了中国战场。
当时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假如日军北上攻击苏联,中国的战略反攻会提前到来。
到那时,中苏联军很有可能会把日军消灭在广阔的西伯利亚平原上。
所以说,日本为了以战养战,只能南下。

参考:
很多人会认为1941年爆发的太平洋战争,是日本军事战略上最大的失误,倘若这一年,日军北上配合德国夹击苏联,或许苏联已经不存在了。
那么,难道日本决策层真的就那么愚蠢,还不如各位网友老爷么?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先理解当时日本的处境。
时间到了1940年,纳粹德国在西欧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日本此时的情况并不是太美好,从30年代开始对中国的侵略,已经使得自己泥足深陷,难以自拔,中国迟迟不能征服,就意味着要一直保持大量兵力,这对日本资源的消耗是极大的。
而且时间到了这一年,美国已经开始动员其经济力量,为参战作准备了,同时也在太平洋上对日本进行了经济制裁,日军看起来风光无限,但战略资源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了。
这个时候,日本倘若要对苏联发起攻击,只可能是从陆地上,而非海洋上,因为从海洋上出兵,时间太长不说,航线也并不掌握在日军手中,其经济资源也无法支持大规模海上出击欧洲。
然而陆地上的进攻就能实现么?
早在1939年,日苏及其控制的“伪满洲国”和“蒙古国”在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坎交过一次手,这次战役历时135天,双方投入兵力20余万人,大炮500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这场战役的结果是苏军以惨烈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直接影响了日军决策层的战略决策,放弃了从西伯利亚发动攻势,进攻至贝加尔湖一代。
日军的失败,说明了,苏联红军的实力对日本陆军来说仍然是相当强大的。
后世的日本史学家把这场战争称为“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一次失败”。
尽管时间到了1941年,德军在东线对苏联发起了猛烈的攻势,似乎只要日军配合一下,就能够将苏联从世界地图上抹去,可问题是苏联并不是那么好打。
首先其体制决定了其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而苏联军队现代化的程度明显是要高于日本陆军的,从陆地上发起攻击,日军在战力上处于劣势不说,补给线也足够漫长,依托工业不发达的中国作为后勤补给,这是不现实的。
所以北进的话,并不能够快速完成既定目标,这对于日军而言,不能迅速结束战争,取得战略目的,就意味着失败,毕竟日本只是个岛国,消耗不起啊。
纵观日本两次赌国运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其战略谋划就是自己成为主动进攻的一方,甚至不惜在正式宣战前就开战,其根本目的就是在敌人能够全力投入战争之前,夺取战略先机,然后,日军即转入战略守势,以拖待变,直至对手疲惫不堪愿意讲和为止。
概而言之,日军的军事战略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首先突然袭击,以获制海权,这会是从岛国日本向外实施兵力投送的前提条件,其次是陆军凌厉攻势,以期尽快攫取战略目的,最后是顽强防守,以便为和平谈判争取筹码。
以苏联目标,日军的这套常规战略手段,显然是不适合的。
但倘若是南下就不存在这个的问题。
日军轰炸珍珠港的目的就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摧毁美军太平洋上的舰队,取得制海权,随后,即可大举进攻东南亚,迅速夺取东南亚资源产地,建立外围防线,以保卫到手的战利品。
日军的战略设想,其实是在三个月内征服东南亚地区,建立外围防线,对美国宣战,目的是将美国势力从西太平洋驱逐出去。
事实证明,日军的战略很成功,到了1942年3月下旬,整个南太平洋上除了麦克阿瑟领导下的美菲联军还在做绝望抵抗以外,日军已经完成了其战前既定目标,美军在太平洋上残存的海军力量只能在新生的日本帝国外围地带发起有限的骚扰行动。
然而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上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一步步进逼澳大利亚,迫使美国向澳洲分配更多的资源,正是日本的贪得无厌,才使得美军大幅度提前了对日反攻的日常表。
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同盟国最初定下的计划,德国被视为首要目标,这不仅因为德国是轴心国最危险的成员,更是由补给困难程度决定的,美英同为北半球国家,北大西洋航道是美国通往反法西斯战争最短的路径,而通往澳大利亚要远得多,人员、物资的输送和集结更加困难,所以对日战争在战略排序上理应靠后。
日本在东南亚的胜利虽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却并不对同盟国的生死存亡构成威胁,但直到日军步步紧逼澳洲海岸,这一切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综上,就战略部署上,日军南进其实是完成了所有既定战略目标的,然而倘若是北上,考虑苏日陆军实力对比,补给困难程度,这要比南下困难很多倍,且不能迅速给日本带来极大的收益,以缓和在美国经济制裁下有可能坐吃山空的局面。

参考:
二战中,如果当时的日本不打美国,而是选择和德国一起联手对付苏联,那么结局会怎样?
对这个问题,日本不是没考虑,而且早就有这个打算,但是事实却让日本知难而退,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日本进攻苏联纸上谈兵可以,战场较量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
人们之所以希望日本北上西伯利亚和德国南北夹击苏联,是感到沙皇帝国的形象不怎么让人喜欢,其对外扩张历史也非常让人愤慨。
但气愤归气愤,打仗是要靠实力的,日本想进攻苏联,也较量了好几次,但结果都大败而归。
一方面,日俄之间一直围绕东北亚的殖民统治较量了好几次。
从历史上看,日本虽然是个岛国,但野心却不小,尤其从地域和接壤来看,日本向欧亚大陆扩张的野心一直也没间断过。
从近现代史来看,日本对外扩张的起步是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的,由于日本打败了当时世界上较为强大的北洋水师,自认为日本军事力量就可横扫欧亚,所以在上世纪初,日本不仅参与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还在中国领土上与其它列强展开了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发生于1904年的日俄战争,就是日本扩张野心的具体表现。
虽然日本在这场狗咬狗的战争中从沙俄手中获得了殖民地的权益,但并不等于沙俄的军事力量就比日本要差,当时沙俄面临着欧洲一战的威胁和国内政权更替的斗争,没有腾出手来与日本放手一搏。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新生的苏联苏维埃诞生,其综合国力迅速壮大,到二战爆以前,苏联的军事力量完全碾压日本,但这时日本仍然沉浸在疯狂的侵略扩张和做亚洲霸主的美梦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全面进入14年的抗战时期,但日本侵略者并不满足已有利益,将触角伸向了中苏边境的西伯利亚,1938年到1939年,日本关东军连续两次发动了对苏军的试探性进攻,结果都遭到苏军的全面还击,不仅使日本失去了北上的信心,也打消了日本妄图占领东北亚与德国南北夹击苏联的企图。
另一方面,苏联不会给日本北上的机会。
虽然苏军两次打败了日军,但斯大林并不是对日本的野心没有顾虑。
即使是苏德战争爆发,斯大林仍然在西北利亚部署了强大的预备队和防御部队,因为日本占领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直接威胁到了苏联的远东地区。
所以,从这个层面讲,日本想北上配合德军作战也是有很大难度。
从这个层面讲,日本当时进不进攻美国,与能不能进攻苏联是两码事,因为日本已经从几次与苏军的交战中体会到了,当时的苏联早就不是老沙俄帝国,当时的苏联红军也不是拿着长枪长刀的老沙俄军队,苏军的作战条件早就从一战中得到改进,武器装备也跻身于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行列。
其次,日本进攻苏联力不从心,进攻美国更是自不量力。
就的问题,日本不偷袭珍珠港,美国就不会加入二战,苏联也就得不到美国的援助和登陆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德国就能打赢苏德战争。
这样的假设会实现吗?
一方面,日本不去惹美国,美国照样要加入二战。
有些人认为,美国加入二战就是日本拉进来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实际上,虽然美国在一战后一直以中立国姿态处理外交事务,但在二战爆发以后,或明或暗已经参与了二战的事务,英法在德军闪击波兰以后,美国虽然口头上没有对德意日轴心国宣战,但在经济和外交方面已经公开进行了制裁,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也是基于美国不再向日本提供战略资源和战争需要的物资。
而对美国来说,在欧洲战场在亚洲战场,美国已经通过物资援助和组建志愿航空队等多种形式在战场上与日军作战了。
这一点,是不以日军的意志为转移的,毕竟中美英法包括苏联已经达成了统一战线。
另一方面,日本不南下就是北上,北上同样会遭到苏军和盟军的全面反击。
退一万步讲,日本不进攻美国,美国也确实保持中立国姿态不参与战争。
但有一点是不能否认的,美国提供给中英法苏的军事援助和武器装备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美国不可能放着这么好的军火市场不赚取高额利润。
而事实上,在二战爆发前后,美国不仅在与盟军做生意,同样也与轴心国在做军火贸易,左右通吃。
而对于日本北上到底能给日本带来什么后果?
这一点在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国内已经展开了两派斗争,对于日本海军来说,一直主张北上更有利,因为凭借当时日军联合舰队的打击能力,从海路进攻苏联还是有胜算的,起码苏联的海军从吨位还是作战能力上都不如联合舰队。
但日本陆军认为,有几次与苏军交手失败的先例,北上就等于自讨苦吃,何况苏联西伯利亚地广人稀,占领他对于日本没有太大的意义。
最终在东条英机等陆军大臣鼓动下,日军才选择了南下太平洋和发动东南亚战争的策略。
从这个层面讲,日本陆军的考虑并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从日本陆军作战能力来讲,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兵员补充,日军想与苏联抗衡,那就是自不量力。
日军在亚洲地区作战可能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与欧洲军队作战完全就不在一个等级,尤其是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到欧洲战场上就是个靶子,这一点在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已经尝到了朱可夫装甲部队碾压的滋味。
而从日本海军来说,即使有北上进攻的优势,但一旦盟军从海上进攻日本本土,日军是个岛国,就失去了退路,这一点他是不能不考虑的,何况美国一旦参与二战,其太平洋舰队迅速占领日本也不是什么难事,那样的话,日本亡国的进度将更快一些。
从上面分析看出,日本无论进不进攻美国,都难逃灭亡的命运。
一方面,二战爆发前,美国就已经将触角伸向了欧亚战场,日本想在战争中笑到最后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日本无论是北上还是南下,美国都会对其制裁,因为这关系到同盟国的整体利益,只不过在美国没有直接参战的情况下,美国会通过其它方式来替代军事进攻罢了。
更多资讯请
如果日本最后放弃南下策略主动挑起日苏战争,日本会有胜算吗?
进攻苏联,与日本会师,打通两大轴心国的陆上通道,应该是希特勒的目的。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军队早已经通过“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并且有足够的军队、武器、后勤给养来支撑起这一场战争。
德国人还希望日本方面能在东线主动挑起战事,以分散苏军兵力,减少苏德战争中德军的压力。
而日本,自吞并朝鲜占领中国东三省后,一直在北进或者南下摇摆,本身日本军界内部就存在海军和陆军极深的矛盾,日军一旦选择北上,则以陆军为主力,基本上就没海军什么事了,而南下,则日本多年来构建起来的海军体系将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日本海军极力希望能南下作战。
如果日本选择北上,主力作战部队就变成了陆军和空军。
日本曾在日俄战争中打败过俄军,但当时日军是以人数优势取胜。
苏德战争爆发的前两年,即1939年5月至9月,日本关东军与苏联红军、蒙军曾在中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与外蒙古之间爆发过战争,即诺门坎战役。
这一战算是日军对北进战略的一次试探性进攻,双方动用了除海军之外的一切兵种和现役装备,尽管大动干戈,但日军仍以惨败结束。
此役过后,苏联方面有预感日军会加大对远东地区的军事压制,存在更大军事行动的可能,因此至诺门坎战役之后,即加大了对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
至珍珠港事件爆发前,苏联方面在远东方面军的兵力已经超过了140万人,是1939年时的两倍,拥有近万门火炮,数千架战斗机。
而此时,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仅有70万人,无论军力、装备都远不及苏军,更要命的是,此时日军早已深陷中国战争泥潭,如果要全力北上,则必须要从本土及中国方面军抽调部队,且在人数上要对苏联方面形成压倒性优势,所需部队至少要在200万
这无疑让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战争形成巨大的压力。
那么,当年日本想要北上的初衷是什么呢?
除了为德国分担一部分苏联方面的压力,掠夺远东地区的战略资源才是最重要的,石油及其他战略物资的匮乏,各国对日本的经济封锁都促使日本铤而走险,但远东地区的资源并没有日本方面想象中的那么丰富,严酷的自然条件及苏军顽强的战斗力,都是日军所不可小觑的。
张鼓峰事件及诺门坎战役的失败已经给日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可以预见日军一旦谋求与德军会师,面对早就厉兵秣马严阵以待的苏军,日军必败无疑。

参考:
假设日本没有进攻美国而是帮助德国夹击苏联,那么日本将死的更快。
首先,9.18事变时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其实从那时起苏联对日本就有了戒心,苏联当时暗中援助东北抗联其实就对日本的警告,如果日本真的想配合德国两面夹击苏联,那么苏联首先就会大规模援助东北抗联乃至国民党政府和中共,这后果日本可能无法承受,因为那样一来,东北抗联在衣食无忧弹药不缺,而且疲惫时可以光明正大的退到苏联修整,而日军将无法消灭抗联,抗联在杨靖宇等领导下,将会迅速的发展起来,那东北很快就会成燎原之火,这后果日本绝对承受不了的,其次,苏联还会大规模公开的援助国民党政府和八路军,可能还会大规模的派出援华空军配合国军作战,当时苏联工业很强大,要援助中国几十个师的装备那很容易的,当八路军将不在缺衣少食同时也不在缺弹药时,那对日本来说绝对是噩梦。
最后说,就算日本军事上真的出兵苏联,那么国军和八路军肯定不会看热闹,出于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会在战场上大举反攻,而当时的日本最害怕这种局面发生,因为那样一来,日本将两面作战,日本当时哪有那实力。

参考:
二战中,如果日军不招惹美国,直接配合德国进攻苏联那对中国绝对是一大好事,不仅日军将遭到沉重打击,而且美苏势必增加对中国的援助,抗日形式将一片大好。
日本和苏联之间实力差距太大,即使日本冒险发起进攻,也不可能对苏联造成什么影响。
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从远东各军区陆续抽调了一些部队去欧洲战场。
但是苏联并未放松对日本的警惕,随着进入战争状态,苏联迅速实行了动员,大幅度扩充了武装部队的数量,新组建了大量的部队。
远东地区也不例外,所以远东的苏军数量并未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了。
在苏德战争爆发时,远东的苏军有703714人,装备各类火炮1008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188辆,飞机4140架。
而到了1941年12月1日,远东苏军数量扩充到了1343307人,装备各类火炮8777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124辆,飞机3193架。
从上可见,苏军虽然火炮、坦克、飞机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兵力更多了。
当然,苏军新增加的部队很多都是新兵,战斗力有所下降。
但是到1941年底,日本关东军只有70多万,不到苏军的一半,大炮、坦克都比苏军少的多,所以苏军如果只是防御边境要塞工事的话,一点问题都没有。
诺门坎战役苏军缴获的日本装甲车,真的很可爱很迷你……而且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而且长期深陷中国战场,因此武器弹药生产一直不足。
根据1941年9月东条英机的报告看,当时日本全国的弹药储备甚至不够6个月所用,这根本不够支撑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另外日本还缺乏足够的汽车来运输弹药。
诺门坎战役时,虽然日军的补给线只有苏联的1/3,但是在整个战役期间,虽然出动了关东军的汽车部队协助运输,日军一共只运上去2000吨弹药,而苏军的弹药消耗达到了31000吨。
如果日军主动向苏军发起进攻,那么后勤压力会更重,双方火力差距会更大。
所以如果日本真的和德国一起发起进攻,那么只靠远东军区的留守部队,苏军就可以轻易的击败缺少弹药的日军,关东军将遭到重创。
诺门坎战役苏军缴获的大炮而更糟糕的是,日本即使不偷袭珍珠港,也不会阻止美国参战。
很多人把美国参战归咎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但是他们却忘了美国早在1941年3月就通过了《租借法案》,公开宣布任何和轴心国交战的国家都可以得到美国的援助。
美国最早的援助对象是英国,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也成为受援助对象,中国此后不久也被列入援助范围。
而在1941年2月,美英就达成协议,美国海军开始为英国船队护航,9月4日,美国驱逐舰“格里尔”号在护航时于德国潜艇交火。
9月11日,美国总体罗斯福公开发言,宣布只要德国潜艇进入美国海军保护范围,一经发现立刻攻击。
10月30日,执行护航任务的美国驱逐舰“鲁本·詹姆斯”号在和德国潜艇战斗中被击沉。
美国的行为从国际法角度来说,早已脱离了中立的范围,而是明确站到了轴心国的对面。
仅仅是因为美国完成动员需要时间,所以并没有急于公开宣战,但是一旦美国完成准备,那么势必会加入战争。
诺门坎战役苏军缴获如果日本选择北上,那么日本不仅军事上损失巨大,而且经济上也将受到严重打击,倒是中国会获得更多的援助,抗日战场上的力量会发生重大改变。
历史上日本之所以放弃北上选择南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和英国一起对日本实行了禁运,日本80%的石油、58%的铁矿石,72%的铝、66%的锌都需要从美英进口,禁运对于日本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一旦禁运开始,日本的工业体系将遭到致命打击,军工生产也将难以为继。
所以最终日本只能南下,夺取东南亚的物资以维持自己的工业体系。
如果选择了北上,那么即使有所进展,也不过是夺取了一片荒凉之地,按照日本人自己的说法,打苏联是给天皇多个打熊的猎场而已,其他没有什么用。
诺门坎苏军缴获而且对苏作战势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耗,在工业体系崩溃的情况下,这些损失将难以弥补,日本的军事实力短时间内将遭到严重的削弱。
倒是中国,日本一旦北上,那么中国的战略价值将会上升,美苏会增加对中国的援助。
而日本不攻打东南亚的话,滇缅公路就不会被切断,大量的物资可以通过滇缅公路运到中国。
此消彼长,可想而知日军在中国战场上会日渐困难,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日本选择北上都是纯粹的自杀行为。

参考:
二战的时候日本打不打美国不是日本决定的,而是美国决定的。
日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日本打美国只是以战养战,如果不进攻美国的话,日本可能会败亡的更快。
再说即使日本去打苏联,日本和德国依然是战败。
不得不佩服苏联,一个神奇的国家。
在二战的时候苏联的总人口不过两亿人,但是军队在二战结束的时候达到了上千万人,而且在二战期间苏联伤亡了数千万人,但是依然能够动员到如此多的军队,而且苏联的军工业发展的太过快了,别说是德国打苏联能不能取胜,就是日本,德国,意大利加上一些跟着这些法西斯的小国家所有的加起来,不见得就能打得过苏联。
苏联人打仗确实不怕死,柏林之战,德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但是苏联依然出动了上百万的军队围攻柏林,牺牲了数十万人换来了柏林之战的胜利。
其实在二战的时候日本和苏联也有过几次交火,但是双方都没有正式宣战,所以都是打一下就停了。
第一次就是张鼓峰事件,发生在1938年7月,这个时候日本已经是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在张鼓峰,沙草峰等地集结了7000人,火炮37门,苏联集结了1.5万人,237门火炮,285辆坦克,还有两百多架飞机,结果最后就是苏联占领了张鼓峰,日本退收到图们江西岸。
还有就是诺门坎事件,当时还有苏联支持的蒙古国和日本支持的伪满洲国有数万人都参加了战争,苏日双方也都是派出了大量的军队,但是日本又战败了。
其实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在远东的驻军是远超我们想象的,日本根本不敢和苏联动手,苏联其实一直都在防范日本,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当时苏联在远东就有70万的常备军,一万门火炮,3000多辆坦克,到了珍珠港事件的时候,苏联在远东的军队已经是超过了一百万,达到了134万人,在这之前苏联已经是抽调了数十万远东军去欧洲战场了,但是还有这么多常备军,1945年八月风暴,苏联150万军队席卷中国东北,把70万关东军一个星期就打没了。
那么再说日本呢?
我们都知道日军在整个二战期间除了前期兵力还尚可,其余的时间一直都是处于缺兵少资源的状态,更何况中国牵制了大量的日本陆军部队,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候在中国的日军有130万,还有70万驻扎在朝鲜和日本本土,当时日军的常规部队不过两百多万人。
所以哪里还有军队去攻打苏联呢?
日本打美国主要靠的还是日本的海军,当时日本的海军可以说在世界属于前列的,但是打苏联的话就要出动大量的陆军,当时在中国,朝鲜等地的日军驻军已经是让日本捉襟见肘了,所以日本根本没有多余的军队去攻打苏联。
当然我们是从双方的实力上来分析的,德国和日本是很难战胜苏联的,但是我们都知道战争的魅力就是不可预知性,二战之前法国不强大吗?
号称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但是没几天就被德国打投降了。
所以说战争是很难预测的,天时地利人和,决定最终的胜利者。

参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最危险的时刻,是1941年年底的莫斯科会战期间。
在当时,德国在战役的第一阶段,消灭了苏联配置在西方方向上的两道防线,俘虏了苏军60万军队。
这个时候,苏联陷入岌岌可危的地步。
在当时,苏联还有一支精锐的军队,可是这支军队布置在西伯利亚,防备着日军的进攻。
日本已经在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中,多次挑衅苏联。
在这个时候,日军大批军队调入中国东北,举行了日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关特演”。
这一切,都使得苏联和日本剑拔弩张,似乎两者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可是,苏联在日本的间谍佐尔格却在这个关键时刻,给苏联发来了至关重要的情报。
为了这个情报,佐尔格和他的情报小组最终暴露,大部分成员牺牲。
但是,历史证明,佐尔格的这个情报,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这个情报就是,日本无意和苏联开战。
有了这个情报,苏联孤注一掷,将西伯利亚的部队主力调往了莫斯科。
这支精锐的部队,装备精良,并且具备着在寒冷气候下作战的丰富经验。
他们的到来,使得本已被苏联的寒冬折磨的死去活来的德军雪上加霜。
最终,德军在能够望见克里姆林宫塔尖的地方止步,并被苏军击退,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遭到了惨败。
而这个时候,日本在干什么呢?
日本于12月6日,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军事基地珍珠港。
日本的舰载机分两个批次对美军驻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进行了空袭。
美军太平洋舰队遭到严重损失,至少半年不能进行有效的作战,日军趁势席卷了整个南洋。
日本采取了南下的战略,使得苏联腾出手来,得以专心对付德国。
而且日本袭击美国,德国对美国宣战,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日本这样坑德国,究竟是因为什么?
说穿了,就是为了石油。
在当时,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上发生了利益冲突。
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物资禁运。
日本当时正在和中国进行战争,它所需要的废钢铁和石油等战略物资都需要从美国进口。
美国对日本采取战略物资禁运,立刻卡住了日本的脖子。
在这些物资中,尤其是石油是日本最需要解决的。
日本储备的石油仅仅够它半年多使用的。
而在中国东北,日本没能找到石油。
西伯利亚当时也没有大的石油资源。
要实现日本自给自足,只能寄希望于南洋的油田。
同时,日本认为,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大大缓解了苏联对日本的威胁。
这个时候,正是日本南下的大好时机。
因此,日本不能错过。
出于这个目的,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而且,如果采取北进政策,日本投入巨资建造的舰队就没有了用处。
在陆海军分治的日本,为了争夺话语权,日本海军的求战情绪也十分强烈。
南下,陆海军可以配合作战,得到的利益可以均沾。
北上,陆军为主角,海军大部分力量被置于无用之地。
为了利益,双方也会采取南下的战略。
如果日本在当时没有执行南进政策,采取了和德国配合,对苏联发动战争的北进政策,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首先,为了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日本必须将军队主力从中国内地抽调出来。
在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中双方的表现,要对付苏军在西伯利亚的几十个师的兵力,日本必须要投入全国陆军大部分的兵力。
这是日本一面和中国开战,一面进攻苏联所承担不起的。
这样,日本和中国的战争取得的战果必须放弃。
这是日本全国上下不认可的。
这会造成日本的内乱,颠覆日本政府。
其次,就算是解决了与中国战争的这个问题,得到了美国的谅解,使得美国取消了对日本的物资禁运,可是事情并没有完。
美国制约日本,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和德国的军事盟约。
如果日本对苏联发动进攻,配合德国,依然和美国的战略发生冲突。
在这个时候,日本和苏联的战争期间,美国依然可以采取物资禁运的办法,对日本进行打击。
这时的日本,就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处境会比太平洋战争之前还要恶劣。
第三,日本即便是占领了西伯利亚,对日本也没有太大的战略意义。
没有解决石油问题,也没有摆脱美国的控制。
最终,还可能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被迫再次与美英开战。
在这个时候,日本陆军主力陷在西伯利亚,没有办法进行反击。
最终,日本进攻苏联,只是为了德国火中取栗,自己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这样的事情,日本是不会干的。
所以说,日本当时对苏联发动战争,会拿下西伯利亚,但是,它的战略形势会更加恶化。
没有解决战略物资自给自足问题的日本,只会灭亡得更快。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

参考: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二战当中,如果日军不进攻美国,配合德国进攻苏联,那么很明显,苏联将会战败。
1941年冬天,当德军进攻到莫斯科附近的时候,苏联部署了大约125万人的兵力,而德军的进攻部队一共有190万人,苏联是以少打多。
这125万人就有来自远东地区的大约40-50万的兵力,可以说,如果没有从远东地区调动到莫斯科地区的兵力,那么1941年的莫斯科战役,苏联将必败无疑。
一旦1941年德国攻下了苏联首都莫斯科,那么苏德战争就在1941年就结束了,也就不用打后来的斯大林格勒等战役了。
但是对于日本来说,他们可能会得不偿失,因为在远东地区,他们面对的是几十万苏联军队,日本要吃下这几十万苏联军队估计够呛,诺门槛战役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日本陆军不是苏联陆军的对手。
所以如果日本配合德国进攻苏联,那么对于日本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日本才会进攻东南亚从而与美国开战。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在这里,因为问题是假设日本进攻苏联,那么结果就是苏联战败,之后的情况,就看怎么发展了。

参考:
如果日本选择进攻苏联,估计会败得更快。
关于二战中日本的失败,很大程度上被归咎于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招惹了美国。
这种说法是有着一定道理的,毕竟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导致了美国的参战。
而美国拥有庞大的战争潜力,不仅在太平洋战场上击败了日军,还一度轰炸日本本土,摧毁了日本的战争基础,加速了日本投降。
事实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有着两套战略方案选择,一个是南下进攻东南亚,与英、美、法等列强开战;
而另一个则是北上进攻西伯利亚,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最终会师莫斯科。
南下战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因为美国的参战,日本输掉了战争。
那么如果当初日本放弃南下,选择北上和德国一起联手对付苏联,结果会不会好一些。
粗看之下,这个战略是有着很大机会的。
因为日本不是独自面对苏联,而是和德国一起夹击。
了解苏德战争的朋友都清楚,苏联在战场爆发之初,劣势很大,面对德军的进攻几乎是不堪一击。
短短五个月,苏联就被德军突入境内一千多公里,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陷。
苏联因此丧失了40%的人口和60%工农业产值。
当然,损失最惨重的还是军队,据统计,在这场大溃败中,苏军损失军队超过700万。
相较之下,德军方面的损失仅在80万人左右。
后来苏联完全是凭借着广大的战略纵深,用空间换时间,堪堪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与此同时,英美方面大量的物资装备援助,也为苏联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才帮助苏联反败为胜。
如果日本出手帮助德国,在苏德战争期间,配合德军从远东向苏联发起进攻,那么苏联便会陷入一个腹背受敌的境地。
要知道,苏联仅仅是应付一个德国都够呛,再加上一个日本,那岂不是回天乏术?
事实上,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
首先对于日本在远东的军事威胁,苏联方面早有准备,毕竟日俄战争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
而且后面双方又在诺门坎有过交手,加上日本还是德国的盟国。
从各种角度来看,日本都有理由进攻苏联,所以不得不防。
为了应对日本关东军,苏联在远东部署了大量的军队,而且是在不断增兵。
在1938年6月,苏联以原远东特别集团军为基础,组建远东方面军。
编有第1、第2集团军和哈巴罗夫斯克军队集群。
而当苏德战争爆发后,远东方面军为了防止日军在远东配合德军发起进攻,依旧在不断征扩编。
比如在1941年7月,苏德战争刚刚爆发,远东方面军就增编了第25和第35集团军,兵力增加到130余万。
次年远东方面军还空军组建了第9和第10集团军,军队规模高达144万。
后来因为支援欧洲战场,远东方面军抽调了部分力量赶赴欧洲,但依旧保有百万大军的规模,这也是日后苏军出兵东北的基础。
单就远东军事力量而言,苏联方面是完全有实力应对日军的进攻的。
对于当时的日军来说,相比于东南亚那些不堪一击的英美军队,苏联人显然要更更加难以对付,之前的诺门坎战役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要知道打东南亚和太平洋战争,日军还有海军配合,而打苏联,几乎就是日本陆军唱独角戏了。
其次,即使日军击溃了苏联远东方面军,想要和德国人会师,还需要穿过广袤的西伯利亚。
对于日军来说,这是一件比击败苏联人还要困难的一件事。
因为西伯利亚不仅地域宽广,而且地处北疆,乃是苦寒之地,交通不便,环境恶劣。
日军所能依靠的就是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一旦苏联人将铁路破坏,日军就只能望雪兴叹了。
即使日军顽强的穿过了西伯利亚,后勤补给一定是难以为继,而在他们面前,还有一道乌拉尔山脉,他们又该如何通过?
不夸张的将,日军如果选择这条路,很可能会死在半路上。
那样日本可能坚持不到1945年,就投降了。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日军能得到什么?
假设日军成功突破了远东方面军的防线,通过了西伯利亚,越过了乌拉尔山脉,成功与德军会师,迫使苏联投降。
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便是如何瓜分苏联,德国肯定是不会让日本一个亚洲国家来染指欧洲的。
所以日本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远东,外加一个寸草不生的西伯利亚,顶多再加上一个中亚地区。
这对于日本来说,其实是不太划算的,虽然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开采难度很大,对于日本的工业基础挑战性很大。
相较而言,东亚地区,有着日本紧缺的大量战争原料,包括石油、橡胶、矿产以及大米等等。
而且大部分都是现成的,抢来就可以用。
最为关键的是,日本可以一家独占,不用和别人分。
虽说风险很大,但足以让日本人铤而走险。
因为当时的日本等不了,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便开启了对日本的全面制裁,停止了战争原料供应。
而日本作为一个资源紧缺的岛国,大部分战争原料都是依靠进口,如今供给被断,战争机器就面临着无法运转而停机的状况。
北上进攻苏联,不仅要付出巨大代价,资源紧缺的局面依旧无法解决所以,南下成为了日本方面最好的选择。
单从战略角度而言,日本方面这样的选择没有太大问题。
首先他们进攻东南亚,可以得到自己短缺的物资。
至于招惹美国,则是可以通过谈判以及前期的海军优势,来为自己争取缓冲时间,甚至于放弃制裁。
只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美国对于战争的态度会如此坚决,而且过于高估了自己海军实力。
比如在中途岛海战中,面对实力远逊于联合舰队的美军太平洋舰队,日军居然打输了。
如此一来,日军在不愿接受失败的情况下,只能是从主动局面转为被动,硬着头皮和美军硬抗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