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唐朝经常打败仗越打土地却越多宋朝经常打胜仗越打土地却越少

宋朝窝家里打防御战,守住就算胜,就像有人常打你,每次你避免被打伤、打死,就算你赢。
唐朝打的败仗再多,只怕也没宋朝纳贡给岁币的次数多。
唐朝有打败仗,但打的胜仗灭了不知几国,最后把吐蕃也拖挎了。
唐朝的败仗多半是败给土蕃,但总的来说是打个平手,吐蕃最后分崩离析。
唐朝灭了突厥、吐谷浑、高丽,控制西域。
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但不是灭了就是打服了、吓趴了,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唐王朝效仿汉代都护府的建制,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宋朝连汉族基本盘都保不住,周边异族都称皇称帝的,不把宋放眼里,宋朝真打了那么多胜仗,怎么会这么惨?
宋朝或许打的胜仗多,不知道澶渊之盟算不算胜仗。
宋拿西夏、辽、金都没辙,还得小心翼翼的伺候着,这胜仗有意思吗?
宋朝就是打100仗,赢了99仗也没用,就算北宋只败了靖康之耻一次好不好?
但被连锅端了,就跑了个赵构,如丧家之犬,被吓得躲到海上,最后搞了个偏安半壁。
靖康耻就是千年后的今天都让我们脸红,太惨了,太丢脸了。
少拿宋朝什么胜率高,打的胜仗多来说事了,没见过这么往脸上贴金的,没被人家削死就算赢,还真好意思说赢了。

参考:
进攻输十次没关系,顶多退回来休息,只要赢一次就搞定你;
防守赢十次都不行,输一次就完蛋。

参考:
进攻输十次没关系,顶多退回来休息,只要赢一次就搞定你;
防守赢十次都不行,输一次就完蛋。
扩张的败仗和防御的胜仗是有本质区别的。
扩张打败仗不损失土地,只要胜了疆域就扩大了,而防御恰恰相反,胜了没好处败了就要割地赔款。
唐朝是在进攻,虽然败多胜少,但疆域只会越来越大,而宋朝只会防守,哪怕十战九胜,国土面和越来越少。
唐朝赢的是关键性的大仗,宋朝输的是关键性大仗,所以宋朝是苟且存活!像李世民贞观之治开始时候,尽管内忧外患,但是他赢得了关键的几次大仗,尤其是对突厥,从此稳住江山。
唐朝基本都是出击,甚至安史之乱也是因为老是对外扩张结果精兵强将都在边防,导致安禄山带着边军发动叛乱唐朝就衰落了。
宋朝精兵强将都在首都附近,对外打仗也是防守而不是扩张,甚至上百年都不能拿回幽云十六州与河西走廊,打赢了也是遭遇战,输了就是敌人兵临城下。
宋朝的胜仗,质量不高。
宋朝窝家里打防御战,守住就算胜,就像有人常打你,每次你避免被打伤、打死,就算你赢。
唐朝打的败仗再多,只怕也没宋朝纳贡给岁币的次数多。
唐朝有打败仗,但打的胜仗灭了不知几国,最后把吐蕃也拖挎了。
唐朝的败仗多半是败给土蕃,但总的来说是打个平手,吐蕃最后分崩离析。
唐朝灭了突厥、吐谷浑、高丽,控制西域。
唐朝周围的异族很多,但不是灭了就是打服了、吓趴了,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唐王朝效仿汉代都护府的建制,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宋朝连汉族基本盘都保不住,周边异族都称皇称帝的,不把宋放眼里,宋朝真打了那么多胜仗,怎么会这么惨?
宋朝或许打的胜仗多,不知道澶渊之盟算不算胜仗。
宋拿西夏、辽、金都没辙,还得小心翼翼的伺候着,这胜仗有意思吗?
宋朝就是打100仗,赢了99仗也没用,就算北宋只败了靖康之耻一次好不好?
但被连锅端了,就跑了个赵构,如丧家之犬,被吓得躲到海上,最后搞了个偏安半壁。
靖康耻就是千年后的今天都让我们脸红,太惨了,太丢脸了。
少拿宋朝什么胜率高,打的胜仗多来说事了,没见过这么往脸上贴金的,没被人家削死就算赢,还真好意思说赢了。
重文轻武,是宋期的创立者在深刻总结唐朝及五代十国藩镇割据之害,而开拓性创造的政治制度。
自宋以后,中华帝国再无军人干政!然而,所谓“治一经,损一经”(红楼梦平儿语),自此之后,中华儿女不再尚武。
宋代,因为北方养马地带被控制,所以宋代极为缺马,也就是缺少骑兵,这样一来,宋代在于北方游牧民族对抗的时候,就更多的依靠着步兵的方阵,以及强弩的压制。
神臂弓就是宋代用来对付游牧民族的利器,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有个说法,就是阵列不战。
也就是说,当宋军步兵列成阵势的时候,不会和宋军交战。
一般来说,宋军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锋,当宋军列阵之后,北方游牧骑兵一般只会做试探性的攻击,也就是派出少量骑兵,进行冲阵试探,这样的试探,往往两波箭雨就能解决,而对方一般留下几具十几具尸体,就撤退了,不会和结阵的宋军硬拼。
而这时由于宋军没有骑兵,对敌人的离去也毫无办法。
所以这样的交锋,宋军就胜利了一次,结果就是杀死杀伤十多个敌人,这样的胜绩宋军所在多有。
然而,并非每次行军你都能列成整齐的军阵,也并非敌人每次来到的时候,你都有时间结阵。
而且军阵也不可能时刻保持结阵状态。
一旦被游牧民族抓住机会,在阵势没有形成前,进行突击,那么结果就是阵势崩溃,而后整体溃败。
这个时候没有结成阵势的步兵,对抗骑兵几乎没有抗力,而且两条腿的跑不过四条腿的,一败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
也就是说你赢十次,可能才干掉对方百把人,输一次,可能就损失上万人。
所以最终的胜负,并非输赢的次数决定的,很可能你一直赢,但最终一把就全部输出去了。

参考:
中华民族有一个特点,就是占了便宜,往往会说自己亏大了,或者自己多难多难!而吃了败仗,就会说自己怎样怎样英勇!很多中国人也是这样,今年出去打工明明没有挣到钱,回家也会开着豪车、叼着名烟,好像自己发财了,生怕别人看不起;
如果挣了很多钱,就会非常低调,谨言慎行,或者说现在钱多难挣多难挣。
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
强大的朝代,记载的都是困难;
羸弱的朝代,记载的都是借口!和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
参考: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敢战才能言和,一味退守妥协代价高昂,名之曰为了发展,实则是软弱怕战的借口。
天天骚扰你,搞破坏,如何发展?
宋朝生活好,文化发达,但朝不保息,苟涎残喘,随时可能被别人抢掠财富,国家和百姓没有安全感,岂可与开疆拓土,内外繁荣开放自信的唐朝同日而语?
中华民族二千多年的顶峰时代,唐朝,骄傲!
参考:
苏定方灭百济、薛延陀、西突厥、东突厥(与李靖联合)。
李靖(与侯君集联合)灭吐谷浑、(与苏定方联合)灭东突厥。
侯君集灭高昌国、(与李靖)灭吐谷浑。
薛仁贵灭高句丽。
这些灭国大将终两宋三百余年有一个吗?
所以说宋朝虽然经济发展的好,可是军事实在是弟弟,中国王朝里垫底的存在。
首先你得明白一点,唐朝虽然一直被人称赞,但是从来没有过隋朝富裕。
宋朝虽然一直被人诟病,但是却是国弱民富。
不是说宋朝好,而且宋朝所面对的局面历朝历代都没有经历过。
而且宋朝通过货币战争一步一步玩死了辽和金。
最后是国家越来越富,辽金越来越穷。
兵制从征兵制向募兵制转变,政府的钱用来养官和养兵,并且由于科举,士大夫阶层向职业文官转变,谁当皇帝都一样,老百姓过得好不好,反正都拿死工资,所以一打仗就跟皇上说没钱,不像汉唐时期,一打仗官员封侯的机会就来了。
有个成语,叫出将入相。
唐以前,这个词就是中国的现实,文臣和武将的身份是可以比较自由的转换的,国家和社会上也很推崇文武兼备的风范。
比如,战国时的商鞅和吴起,在朝主持变法,出国带兵作战,都搞得风生水起。
再比如,李林甫为什么向唐玄宗谏言用胡人为将?
就是因为胡人大字不识一个,在边境立了功也不大可能被召回中央担任宰辅,也就不会威胁到他的相位;
而如果说是汉人,文化水平够,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他还怎么擅权?
宋朝之后,军事上的弱势局面并不是因为武官地位下降导致的。
首先宋朝那个局面你换成唐朝那拨人也很难打赢,中国历史上打赢游牧民族本就很难,丢了长城想打赢游牧民族那更是难上加难。
明朝那个局面也不是无人可用,相反能打的很多,但是朝廷没钱啊,组织不起来军队啊,供应不起粮草啊,说白了是穷死的。
给军队太大权利,不管放现代还是古代都是相当危险的事情。
宋朝开始,文臣和武将逐渐有了不可逾越的藩篱。
不止二者身份很难转换,社会地位也被拉开。
笔杆子是越来越看不起丘八,”文武兼备” 和”出将入相” 逐渐变成了历史名词。
异族入主中原那是从晋开始的,北魏北齐北周那都不是汉人政权,只不过这些胡人被彻底汉化了,给人的感觉不突兀,后续的隋唐都是在北方鲜卑政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风气也受胡人的影响很大。
宋朝事实上是对整个中国历史的拨乱反正,宋以后中原内部再也没被胡人分化过(如安史之乱)。
从危害性上看,官僚集团就如白蚁,慢慢啃食树干;
武官集团就如大斧,直接往树干上劈。
养军阀,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对皇帝还是普通人,都是最危险的事情。
宋朝真的不是自己弱,他要是弱的话也不至于一隅之地轮番扛了辽金元那么多年。
实在是他太残疾了,冷兵器时代让步兵在平原上跟骑兵打野战,完全不可能啊,汉武帝唐太宗也是用骑兵打骑兵才能赢。
人的问题。
宋朝抗敌的没好报。
早期柴荣赵匡胤等兵力有限,和辽国打仗不并不吃亏。
当抗敌转为防内时,一些英勇善战的将领因此牺牲,朝庭文官和官僚集团一心限制武将发挥作用,甚至出征时派出大量监军牵制领兵将帅,将又不知兵(经常换),没士气,这样的军队凭啥打胜仗!封建政府除了维持必要行政系统,花钱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是救灾,二是战争;
现代人眼中的大多数公共行政职能,都是由“乡贤”解决的。
打仗花钱分两种,一是招聘,二是壮丁,前者费钱,后者费命。
你光费命了自然就不觉得花钱了。
杯酒释兵权,把边关节度使全部换成了文人,就已经注定大宋王朝一旦出现边患,就不堪一击。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打的是一个民族的意志力和忍耐力!重文轻武,是宋期的创立者在深刻总结唐朝及五代十国藩镇割据之害,而开拓性创造的政治制度。
自宋以后,中华帝国再无军人干政!然而,所谓“治一经,损一经”(红楼梦平儿语),自此制后,中华儿女不再尚武。
中华民族有一个特点,就是占了便宜,往往会说自己亏大了,或者自己多难多难!而吃了败仗,就会说自己怎样怎样英勇! 很多中国人也是这样,今年出去打工明明没有挣到钱,回家也会开着豪车、叼着名烟,好像自己发财了,生怕别人看不起;
如果挣了很多钱,就会非常低调,谨言慎行,或者说现在钱多难挣多难挣。
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
强大的朝代,记载的都是困难;
羸弱的朝代,记载的都是借口!和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就如玩游戏一样,我方胜利,但是每次人头只有一两个,一输就死十个人头的。
而对方虽然胜率低点但是人家击杀数跟死亡数都是差不多的。
整体胜率高的一方,人头比不过人家一样。
唐朝赢的是关键性的大仗,宋朝输的是关键性大仗,所以宋朝是苟且存活!像李世民贞观之治开始时候,尽管内忧外患,但是他赢得了关键的几次大仗,尤其是对突厥,从此稳住江山。
因为唐朝输得起,决战在中原之外,输一次没关系,凭中原王朝的生产力,很快就会补完兵。
但宋朝都是在自己的国土干仗,赢了伤输了更伤,生产力都削弱了,补兵难。
扩张的败仗和防御的胜仗是有本质区别的。
扩张打败仗不损失土地,只要胜了疆域就扩大了,而防御恰恰相反,胜了没好处败了就要割地赔款。
唐朝是在进攻,虽然败多胜少,但疆域只会越来越大,而宋朝只会防守,哪怕十战九胜,国土面和越来越少。
即及败了又咋样,己伤一万,敌伤八千,你胜了,日子也不一定好到哪去,我虽败,我可以拖垮你,我虽败,但也让你知道我的力量,你是要费老鼻子劲的,并也要鼻青脸肿,身上伤痕累累,让你想起我感到痛疼和害怕胆怯。
虽然我败,但让你不敢小瞧我,不敢再打我,以后给我客客气气,否则还要与你斗个你死我活!
参考:
大唐盛世不是说这玩的,其版图确实很大!首先要给唐朝平反一下,他们并未像所说的那么弱,总体来说还是胜多败少,还有部分是平手,这个还真是有统计数据!配图-1唐朝主要跟哪些国家打呢?
我们罗列了一些主要的一些对象国1、突厥:大小10战,8胜2负2、吐谷浑:大小11战,7胜、2平、2负3、高句丽:大小15战,9胜、4平、2负4、吐蕃:大小112战,48胜、37平、27负5、奚、契丹:大小172战,77胜、44平、51负6、大食国:大小53战,26胜、12平、15负7、突骑施:大小57战,27胜、12平、18负8、勃律:大小61战,31胜、12平、18负9、南诏:大小99战,48胜、19平、32负10、回纥:大小108战,49胜、26平、33负11、高昌:大小38战,18胜、9平、11负12、薛延陀:大小39战,19胜、9平、11负13、天竺:大小40战,20胜、9平、11负14、疏勒等三国:大小41战、20胜、10平、11负15、铁勒:大小42战,20胜、11平、11负16、林邑:大小43战,20胜、12平、11负17、新罗:大小9战,5胜、2平、2负看到上面的数字,有没有一种唐朝平头哥的感觉,在这短短的289年当中,他们不是在战斗,就是在战斗的路上!其中比较大的战争有130场左右,小战斗那就多了去了!总体来说还是胜得多败得少!这可不是一般国力能支撑得住的!大唐版图(黄色)战斗哥的信条就是:我打不死你,我都要耗死你,耗到你求饶为止!唐朝的版图,北至贝加尔湖,西达中亚腹地,南到越南顺化,东到朝鲜半岛,总面积达到1251万平方公里!宋朝的皇帝,没几个靠谱的!再来看看宋朝,宋朝的主要的敌手是:辽、金、蒙元、西夏其中宋辽之间的战斗延续了25年之久,自从石敬瑭向契丹借兵灭后唐建立后晋,燕云十六州被送到了契丹手中,宋辽之战就不可避免。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于969年亲自率大军先后平定了北汉、南平、后蜀、南唐,这些战争都相对比较的容易拿下!北宋版图(红色)到了后面直接跟辽摊牌之时,才算是宋朝真正的外敌当前!从契丹到改国号大辽,再到“颤渊之盟”宋辽之间比较大的战斗有9次!主要有:1、高粮河之战,宋军失败告终2、满城之战,宋军小胜3、雁门之战,宋军小胜4、瓦桥关之战,宋军大败,退守南易水5、岐沟关之战:宋军惨败,西路将军被俘6、颤渊之战:双方各有胜负,虽然大辽第一猛将被射杀,但是其实力还在,看最后签的条约也是宋向辽又是割地又是纳岁币,又是送绢布!宋辽最后一战,应该是“海上之盟”和金约定灭辽,童贯跟辽军之间的那次伐辽之战,海上被金打败窜逃的辽国天祚帝逃到了夹山,结果是宋军大败,十万大军被人蹂躏的不行!这场战争是决定了北宋会被金所觊觎并且灭亡,他们看到了宋朝的无能腐败和涣散!没有战斗力!宋钦宗北宋与金之间的战争,几乎就是一战定天下!仅仅太原之战一战就把宋钦宗打怕了,割了太原、中山(河北定州)、河间三地给金,但是金拿到土地之后就又胃口大了,次年兵分两路大举南下,没有多久就攻下东京,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个皇帝以及皇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东京之战。
整个过程看起来宋朝是没有一点抵抗能力!除了割地求和,纳币求饶没有别的想法!你说领土会不会越来越小呢?
南宋皇帝更是没有什么心思报仇和收复国土,他认为南宋还算富裕,能养活一个小朝廷也就没有什么斗志,反而是南宋将领还算有家国情怀!他们拼死为国,力战图强!但是耐不住高宗这种人的陷害,都结局悲催!南宋版图往后的:黄天荡之战(本可胜却没有胜)、川陕之战、顺昌之战、包括后来的岳飞北伐、隆兴北伐、开禧北伐,虽然有局部战争打的还行,但是总体上都是稀稀落落,松松垮垮!最后也都以失败告终!之所以说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相比,仅仅从军事上来说,没有可比性,比较唐朝总体来说皇帝硬气,宋朝的皇帝一个比一个衰,一个比一个怂,这就是根本原因!
参考:
很简单的道理,唐朝是对外战争,在他国领土打,输了回去积攒力量重新来打,赢了就基本灭他国了,宋朝完全是相反的,赢得在多是外族来打最多外族退回去,可如果输了,那就是丢了土地,抢不回来。

参考:
战争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唐朝是对外战争扩大势力范围,而宋朝多是抵抗侵略,战争的进程和结果自然有很大区别。
唐朝的军力可不弱,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都大败而归,苏定方出马一战定乾坤,灭了高句丽、百济。
在南边,让南诏国俯首称臣,效忠唐朝。
在北边,大破突厥,突厥人无处安定。
西边与吐蕃大战数次,互有胜负,最终和亲。
唐朝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南都护府的那个镇守四方,唐太宗更被称为天可汗。
宋朝吃亏在没有占据幽云十六州,导致长城失去作用,让游牧民族得以觊觎中原。
于是我们看到,宋朝总是在抵抗侵略,一次次打退强敌,然后订立盟约,以岁币保和平。
盛唐不仅表现在文化上,军力也有巨大的辅助作用,唐朝战争大部分都实现了自身目标。
而宋朝的战争,多位击溃战,使得威胁总是存在。
这也是两者战争胜败给人感觉不同的原因。

参考:
输赢的结果,不是按输赢的次数来定的唐代的败仗这些,没有具体做统计。
但宋代的胜仗却是知道的。
宋代,因为北方养马地带被控制,所以宋代极为缺马,也就是缺少骑兵,这样一来,宋代在于北方游牧民族对抗的时候,就更多的依靠着步兵的方阵,以及强弩的压制。
神臂弓就是宋代用来对付游牧民族的利器,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有个说法,就是阵列不战。
也就是说,当宋军步兵列成阵势的时候,不会和宋军交战。
一般来说,宋军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交锋,当宋军列阵之后,北方游牧骑兵一般只会做试探性的攻击,也就是派出少量骑兵,进行冲阵试探,这样的试探,往往两波箭雨就能解决,而对方一般留下几具十几具尸体,就撤退了,不会和结阵的宋军硬拼。
而这时由于宋军没有骑兵,对敌人的离去也毫无办法。
所以这样的交锋,宋军就胜利了一次,结果就是杀死杀伤十多个敌人,这样的胜绩宋军所在多有。
然而,并非每次行军你都能列成整齐的军阵,也并非敌人每次来到的时候,你都有时间结阵。
而且军阵也不可能时刻保持结阵状态。
一旦被游牧民族抓住机会,在阵势没有形成前,进行突击,那么结果就是阵势崩溃,而后整体溃败。
这个时候没有结成阵势的步兵,对抗骑兵几乎没有抗力,而且两条腿的跑不过四条腿的,一败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
也就是说你赢十次,可能才干掉对方百把人,输一次,可能就损失上万人。
所以最终的胜负,并非输赢的次数决定的,很可能你一直赢,但最终一把就全部输出去了。

参考:
我来回答这一问题。
这个问题得辩证来看。
大唐给中华民族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东征西讨,打败仗是常有的事,但也只是战术上的失败,相反在战略上高出对手几个档次。
比如唐太宗即位时,突厥颉利可汗突然率兵杀到,此时唐朝政局还不稳定,如果颉利可汗用兵,那么李世民还真有些难受。
在渭水岸边,李世民隔岸斥责他背弃定约。
他哪里知道这是缓兵之计,不久唐军陆续到达,其军容盛大威严,令颉利可汗大为恐惧,于是请求和解。
李世民同意了,接着与颉利可汗杀白马设盟誓,突厥退走。
这场面那是相当壮观了,不过李世民并不满意,而且认定颉利可汗是乘人之危,您说这口气,他能咽下去么?
于是,在他登基的第四年,令李靖出师塞外,报谓水之仇。
李靖还用说么,大唐战神,几个回合下来,就把东突厥灭了。
再如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然说因为天气突变,被迫撤军,但是对高句丽的打击非常大。
要知道他是亲征啊,手下既有李勣(徐茂公),又有薛仁贵,还有苏定方等等,这些人都是战术大师,几次大战下来,高句丽军队就吃不住劲了,他们经常斩获上万高句丽首级,又缴获大量牛羊牲口,还有盔甲等战略物资。
为唐高宗李治灭高加丽创造了条件。
也就是说大唐打的败仗,一般都不会伤筋动骨,而且唐军战斗力极强,常常以少胜多,令敌人胆慑。
但是,一旦打了胜仗,那就是灭亡一个国家,领土随之扩大,这也是大唐越打土地越多的原因。
相反,宋朝不一样。
像北宋赵二黑一脉,对武将管得要死,赵匡胤黄袍加身,怎么说还算有能力,而赵二黑本质就是一个阴谋家,窝里横,只要他上战场,那么这仗就没法打。
赵二黑对武将非常教条,堪称北宋的李德。
您说怎么回事?
闹了半天,赵二黑每当武将打仗,那么排兵布阵都给你设计好了,你只要按照图上攻守就行,至于能不能胜,那得看老爷了。
赵二黑在军事上是五渣,您说他能打什么仗,在他执政的十六年里,对外战争就没赢过,既然打不过,那就讲和罢。
所以从赵二黑开始,北宋一直都是守势,而且他的基因存在问题,生下来的子孙后代都胆小,都怕打仗,都是花钱买和平。
比如宋真宗的“澶渊之盟”,而与西夏多次爆发战争,出于稳定考虑,对西夏也是出手大方。
实践证明,花钱买不来和平,只能增加敌人的贪欲。
当西夏缺钱了,搞搞小动作,北宋立马认怂,赶紧给钱。
而到了宋徽宗时期,这个混蛋更是加三斤,在联金攻辽的第二年,自己也步辽国后尘,成了亡国之君。
北宋没了,南宋开始,但是疆土少了三分之一。
所以说宋朝经济发达,军事五渣,稍有不慎,地缺半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