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叫隆美尔服毒自尽隆美尔为什么不反抗
1944年7月17日,陆军元帅隆美尔不得不告别了法国前线,他的座车在诺曼底遭到了盟军飞机的扫射,身负重伤,三天后“720事件”爆发。
隆美尔的头骨、颧骨和左眼都受到严重的损害,从野战医院抢救后,当年8月转回自己位于德国赫林根自己的家中进行疗养,也就是说,这位元帅当时身边没有一兵一卒。
希特勒的报复已经开始,一个月后的9月7日,他的参谋长斯派达尔中将被捕,这是对隆美尔一个明确的警讯,他随即发现自己的住宅已被党卫队保安处监视,从此在与15岁的儿子曼弗雷德散步时,两个人都带上了手枪,其实这样做是毫无用处的。
1944年10月14日,党卫队直接出动五辆装甲车和几十名武装党卫队员,公开包围了隆美尔的住所,因为“元首”当天正式发布命令并派来了特使,当地的党卫队已经得到武力配合的指示。
希姆莱的党卫队已经把这些细节计划清楚了,这是他们的专业,隆美尔没有反抗的能力和逃跑的机会。
中午时分,来自大本营的“钦差”到了,一位是希特勒的副官布格道夫将军,一位是陆军人事处长恩斯特将军。
他们带来了一份证词和一点毒药,一点可以让人三秒钟即可丧命的毒药。
恩斯特中将的公开说词是要与元帅谈谈“未来的职务安排问题”,要求三人进行关门谈话。
很短的时间内,隆美尔就走出来通知妻子和儿子:“希特勒指控我犯了叛国大罪,鉴于我在非洲服役有功,给我一个服毒自杀的机会,那两位将军带来了毒药。
如果我接受的话,对我的家庭将不会采取例行措施,我还可以得到国葬待遇。
一切都准备停当了,15分钟后你们将接到电话,说我在赴会途中因脑病发作死去了”。
一切准备停当!这就是德国人的精细。
如果隆美尔不从或反抗,首先是这种抵抗在包围下是徒劳的,其次他将成为“叛国者”失去体面的国葬,最后是妻儿也一定被投进集中营,所以隆美尔根本没得选择,他只能服从安排。
穿上非洲军团的夹克,拿上元帅节杖,跟随两个将军特使登车离开家中,然后在二英里外的无人处服毒身亡,死在车上。
果然15分钟后,隆美尔的妻子接到乌尔姆陆军医院的电话,说陆军元帅刚刚突发大脑栓塞“因病医治无效逝世”,死因当然是头部伤势所致。
西线总司令莫德尔元帅(克鲁格元帅也自杀了)随即发表通令,宣称隆美尔因“7月17日的重伤”不治身亡,对“我国最伟大的指挥官之一的牺牲”表示哀悼,云云,随后希特勒和戈林分别发来唁电,把戏份演的很足,算是给隆美尔和自己都留了面子。
即便隆美尔没有受伤,即便在他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里掌握兵权,他就可以反抗了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尽管他是德军名将,但希特勒到死都保持着对军队的巨大威慑力,一个调令下达隆美尔就得乖乖回国报到,根本没有举兵造反的可能,“720”当天柏林的兵变失败早证明了这一点。
只要希特勒还活着,守纪律的德国士兵和宣过誓的绝大部分军官就不会叛变,包括西线总司令克鲁格(自杀)、帝国元帅戈林(被捕)、党卫队头子希姆莱(撤职)等等,这些的权势都远大于隆美尔的人物也只能就范。
陆军元帅伦斯德主持国葬,他站在隆美尔的灵柩前沉痛致词:“他的心是属于元首的!”有时候政治很搞笑,也很冷。
参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不是不反抗,是没有办法反抗。
隆美尔其实却是属于阴谋集团一份子。
当时对于德国贵族军人要联手杀死希特勒,隆美尔其实是知情的。
阴谋集团拉拢隆美尔,是因为他是名气极大的现役陆军元帅。
一旦希特勒被刺杀,阴谋集团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来统领德军。
其他人恐怕没有这个名气和地位,隆美尔倒是有的。
不过,隆美尔认为不应该采用刺杀的手段,应该通过政变逮捕希特勒。
隆美尔的外公是巴登-符腾堡邦地方行政首长卡尔·冯·卢兹,所以他也属于贵族后裔。
对于贵族和军人来说,刺杀不够光明正大,有损荣誉。
但是,隆美尔的意见没有被阴谋集团接纳。
隆美尔之所以支持阴谋集团,不是他怕死。
实际上,隆美尔同曼施坦因一样,并没有犯过什么战争罪行,没有屠杀过战俘或者平民。
即便德国战败,只要隆美尔被英美俘虏,也不会怎么样,最多关一二年就释放。
隆美尔之所以支持搞掉希特勒,只是他高瞻远瞩,认为德军必将战败。
与其等待柏林被苏军攻占,还不如干脆向英美投降,至少保住本土一起对抗苏联。
在盟军登陆诺曼底成功以后,隆美尔发现一瞬间就有接近200万英美联军登陆。
至此,德军必败无疑,根本无力招架。
隆美尔焦急万分的战友说:“克鲁格元帅与我已发给元首一份最后通牒,说明军事上我们无法打赢这场战争,他必须作一个政治决定。
……拒绝的话我就开放西线,英美联军必须在俄国人之前抵达柏林。
”1944年7月20日,伯爵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引爆了一颗炸弹,希特勒被炸飞,腿部烧伤,耳膜破碎,但奇迹般的没有死。
政变失败,隆美尔好友,也曾参与阴谋集团的克鲁格元帅自杀身亡,以避免被公开处决。
很快,大量阴谋分子被捕,有人供出隆美尔也知道刺杀计划。
对于德国军人来说,首先就要宣誓效忠国家领袖。
随后,无论什么情况,军人不允许背叛领袖和国家,违者就是叛国罪,必然是死刑。
在克鲁格元帅自杀以后,隆美尔就意识到自己迟早也是同样下场。
果然,古德里安和伦德施泰特建议,将隆美尔交给军事法庭审判,必要时处以极刑。
但希特勒认为,此时盟军步步紧逼,德军已经全面接近崩溃。
此刻杀死威望极高的隆美尔,只会继续打击衰落的士气。
于是,希特勒想出一个好办法。
10月14日,希特勒派遣两位使者:威廉·布格多夫和恩斯特·麦塞尔将军前往隆美尔住所,传达命令。
布格多夫告诉隆美尔,此时他有两个选择:第一,服毒自杀。
元首答应在死后赦免一切隆美尔的罪行,保持他的名誉,隐瞒这个秘密。
隆美尔的死亡会被解释为旧伤发作,他会受到国葬,妻儿享受元帅家属的待遇。
第二,拒绝服毒。
那么,他立即会被一同前来的宪兵逮捕,移交军事法庭公开被审判,最终很有可能会被耻辱的绞死或者枪毙。
同时,隆美尔的副官、秘书甚至家人都可能会被逮捕,以审讯是否参加了阴谋。
布格多夫展示了一个氰化物胶囊,解释可以在几秒钟内死去,因神经已经麻痹,死者没有痛苦。
隆美尔还是很沉稳的,辩解自己没有参与阴谋,最多是知道一些风声而已。
即便到了军事法庭,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确定他有罪。
然而布格多夫将军告诉他,隆美尔很可能在法庭上根本没有说话的机会,就会被拖出去枪决。
这种情况下,隆美尔略加思考,同意自杀。
他压碎了氰化物胶囊,果然在极短时间就失去了知觉,一二分钟内就彻底停止呼吸。
隆美尔死后,果然享受了国葬待遇,希特勒公布他是因为战争旧伤发作,导致心脏衰竭而死。
希特勒指派伦德斯泰特元帅,主持隆美尔的葬礼。
伦德斯泰特元帅在葬礼中,大肆夸耀隆美尔是个“勇敢、杰出的军人,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国家的骄傲”。
葬礼后,隆美尔的妻子得到一笔丰厚的抚恤金。
这样直到纳粹投降,所有人包括隆美尔妻子都认为他是突发心脏病死的。
参考:
被称作沙漠之狐的隆美尔,本应作为战犯接受审判,却因希特勒被处死而成了一条血性汉子。
这样的例子,或许轴心国集团中是绝无仅有的。
希特勒处死隆美尔,并不是小孩过家家,也不是街头斗殴,而是你死我活的政治和权力的斗争。
当获胜者,或者说具有绝对优势的一方,决定处死另一方时,濒死的一方是无法选择的。
隆美尔在吞下剧毒时,身边有子弹上膛的军队时刻监视,一旦他反抗,变会被打成筛子。
这一点,无论是隆美尔自己还是他的家人,心中都十分清楚。
所以,隆美尔并没有反抗,也没有能力反抗。
那么,又是什么让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沙漠之狐”,沦落到被自己元首处死的地步呢?
隆美尔生于1891年,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他真正被重视,却是在希特勒上台以后。
1938年时,隆美尔已经是少将军衔,担任元首大本营司令,到1940年2月被委任为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又于第二年被希特勒亲自挑选为驻非洲军团军长,此时他为中将军衔。
由于德军在隆美尔的指挥下接连获胜,希特勒对其极为赏识,不久破格提升其为上将,当年夏天又被升为陆军元帅。
可以说,隆美尔的发迹,确实与希特勒的赏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德军的关键性人物,最终还是被希特勒下令自尽了。
随着德军逐渐转攻为守,德国内部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当时有部分高层密谋除掉希特勒,但事情败露,隆美尔也牵涉其中。
1944年10月14日,希特勒考虑到稳定局势,派人对隆美尔提出了“交换条件”:隆美尔自尽,然后德国为此保守秘密,称其为因病逝世,并为隆美尔举行风光大葬,同时给他的亲属丰厚的抚恤金。
面对这样的条件,隆美尔根本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反抗,不仅自己会丧命,甚至还会牵连家人。
所以,这为军事奇才还是选择了自尽。
事后,希特勒也还算说话算话,基本践行了当初的承诺。
所以说,当时希特勒让隆美尔自尽,是因为占据了绝对的主动,隆美尔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
也正因如此,二战后事情真相公布后,隆美尔的声誉反倒不像其他战犯一样臭名昭著。
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隆美尔也曾是希特勒手下的一个刽子手。
参考:
隆美尔是二战期间的德国名将,指挥能力非常突出,特别是对于装甲部队的指挥,非常有一套。
他是希特勒的爱将,最后也被希特勒“赐死”,隆美尔没有选择反抗,而是选择了结束自己。
有人问,隆美尔为什么不反抗呢?
反抗的实力不够希特勒勒令隆美尔自杀时,隆美尔并不是独立在外的元帅。
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因为独立在外时掌握着军队。
但此时隆美尔在养病,并没有反抗的任何资本,关键是,希特勒“赐死”隆美尔时,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有着各种方案。
此时,隆美尔不是不想反抗,实在是反抗不了,除了杀几个军人,什么都干不了。
隆美尔是军人出身,尊敬这些为国作战的士兵,实在不想拉几个人一起赴死,最主要的是,就算杀死几个大头兵,自己依然逃不了生。
有些时候,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隆美尔打了一辈子仗,很明白,自己没有任何反抗的实力。
为了家人,选择不反抗隆美尔虽然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但在生活中非常细腻,他非常爱自己的妻子露西·莫林,这个女人是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人。
1916年两人相恋结婚,1928年生下了儿子曼弗雷德,从此,隆美尔的生命里,又多了一份牵挂。
按理来说,隆美尔有在外找“情人”的资本,长得帅,能力强,权力大。
但是,隆美尔很固执,一如他打仗,就是只爱这一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当隆美尔卷入了希特勒刺杀案后,希特勒的命令来了:要么自杀,要么选择被审,然后被杀。
隆美尔选择了自杀,他知道有些事情说不清,既然这样,不如自杀。
如果不自杀,如果反抗,势必会将他两个最重要的亲人卷入到漩涡当中,最后导致性命不保。
既然这样,那就牺牲自己吧!他想让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好好活着。
隆美尔死后,其妻子和孩子并没有被希特勒为难,希特勒为隆美尔举行了风光大葬。
关键时刻,他没有阻止反希特勒组织的人刺杀希特勒隆美尔的崛起,绝对是因为希特勒地赏识,没有希特勒,绝对没有“名噪天下”的隆美尔。
希特勒就是隆美尔的伯乐,希特勒对隆美尔有知遇之恩。
从非洲战场回来后,隆美尔对战争越来越没有信心,看到大家在希特勒的号召下,和那么多同盟国对战,死去的年轻人一茬接着一茬,这些都是国家未来的希望,然而,却只能在战场献出年轻的生命。
隆美尔开始厌恶战争,再加上战争期间病了几次,隆美尔对战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战争这样持续下去,失败的概率越来越大,继续战争没有任何意义,葬送的是国本。
就这样,隆美尔开始和“反希特勒组织”有了接触,这是一个不小的组织,成立的目的只有一个:反对希特勒,拯救德意志。
隆美尔在这个组织不是首脑,也不是各种活动的策划者和掌控者,他只是个边缘人物。
1944年7月20日,德国反希特勒组织行动了,试图炸死希特勒,但行动失败了。
8月12日,刺杀行动的重要人物戈太勒被捕,希特勒的人从戈台勒的一些文件中发现了隆美尔的名字。
另外一名反希特勒组织的重要成员霍法克被审查时透露,隆美尔支持刺杀行动。
于是,隆美尔的灾难来了。
得知隆美尔和自己不在一条战线上了,希特勒非常愤怒,安排人去了隆美尔养病的那个山庄,传达了他的口令:要么自杀,要么受审。
隆美尔知道,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希特勒的信任了,关于反希特勒组织这些事,自己也撇不清,关键是自己并没有阻止别人刺杀希特勒,所以,除了自尽,他没有其它路可走了,其它路已经堵死了。
其实,隆美尔此时如果真要反抗或逃跑,没有一丝生还的可能,因为在农庄附近希特勒派来的人已经把好了各个路口,绝难逃生。
于是,隆美尔最终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在车里自杀身亡了。
隆美尔走了,希特勒风光大葬。
丘吉尔说:撒开立场,他算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参考:
隆美尔被迫服毒自尽在1944年10月14日,隆美尔正在等待着元首能给他新的任务,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硝烟中的将军,躺在床上的日子难熬到了极点。
他在诺曼底反登陆战中,被盟军的炸弹击中,失去了左耳和左眼,此后一直卧病在床。
这一天中午12点,隆美尔终于等到了来客,这位来客是希特勒的副官布格多夫将军,他提前打过招呼,要来谈一谈隆美尔未来的职务问题。
可是布格多夫带来的不是委任状,而是盖世太保。
盖世太保作为纳粹的秘密警察,此次前来必定不是为了隆美尔未来的职务,而是逮捕或处死他的。
盖世太保包围了隆美尔的家,而且封锁了慕尼黑和斯图加特之间的公路。
布格多夫以“谋害元首”的罪名将毒药送到了隆美尔的面前,并且转达了希特勒的意思,如果隆美尔服毒自杀,将对他的谋叛罪严加保密,并为他举行国葬,家人可以得到陆军元帅的全部抚恤金。
反之,他将被送上军事法庭。
隆美尔最后拥抱了妻子,拿上元帅权杖,登上了一辆黑色奔驰。
小奔驰也没开多远,就在500米开外的小树林里,布格多夫要求助手和司机离开。
五分钟后,等他们回来时就看到隆美尔坐在汽车后座上,生命垂危,他的嘴角还残留着氰化钾。
随后,纳粹宣布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中风去世。
18日,希特勒说道做到,还真为隆美尔举行了国葬。
伦德施泰特元帅在致悼词中这么评价隆美尔说:“他的心属于元首”。
事实上,隆美尔一直将一份备忘录带在身上,上面列举了希特勒的错误决定,他始终没有放弃说服希特勒的念头,哪怕是在服毒自杀的那一天。
那希特勒为什么要毒杀隆美尔?
希特勒之所以毒杀隆美尔,与隆美尔的态度转变有很大的关系。
在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后,隆美尔就成为了希特勒的强力反对者。
隆美尔决定开放西线迎接盟军,早日结束战争。
他在一次高层军事会议中,不顾希特勒的制止,几次提出考虑“整个局势”,结果被希特勒轰出会场。
遗憾的是,他在乘车观察前线返回途中被炸弹重伤,从此失去了对西线战事的掌控。
其次,当时发生了一件刺杀希特勒的行动,牵扯到了隆美尔。
德军施陶芬贝格上校在战争中失去了右手臂、左手两根手指和一只左眼,由此对战争产生了极度的厌恶。
他认为想要早日结束战争,就要通过暗杀希特勒来实现。
施陶芬贝格在公文包中放了两颗定时炸弹,进入会场。
他趁机将皮包放在桌子下,离希特勒只有两米的距离。
在离定时炸弹爆炸只有5分钟的时候,他以要打紧急电话的理由溜出会场。
5分钟后,炸弹准时爆炸,4人当场死亡,可是这其中却没有希特勒。
原来当时在施陶芬贝格身旁的一名军官为了看清地图,发现有个鼓鼓囊囊的皮包碍事,就把它挪了个位置。
气急败坏的希特勒随即展开报复,他处决了包括施陶芬贝格在内的5000人。
当时有一个自杀未死的主谋者在手术台上神志不清的时候,喃喃得道出了隆美尔的名字。
不管这一切合不合逻辑,对于想要报复隆美尔的人已经足够了。
曾被隆美尔羞辱过马丁·鲍曼随即指控隆美尔参与暗杀,还说隆美尔曾说过“暗杀成功后他将领导新政府”的话,希特勒相信了指控,由此决定毒杀隆美尔。
隆美尔国葬半年后,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一起灭亡,没有葬礼。
参考:
隆美尔一定想过一万种办法想要反抗,但最终却悲催地发现,一切都只是徒劳无功。
从他得罪了希特勒的小秘书开始,从他违背希特勒意愿想要结束战争开始,这一天就早已注定,他逃不脱这个杀局。
更重要的是,隆美尔虽然是睿智敏锐的沙漠之狐,但同时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虽然是功勋卓著的全民偶像,但同时也是一位深情款款爱妻如命的丈夫。
所以,想想自己深爱的妻子和孩子,隆美尔便彻底选择了放弃反抗,然后从容地穿上军装,整理仪表,再拿过元帅权杖,淡定的踏上奔驰车——吞下那颗见血封喉的毒药。
这位战无不胜的、军事造诣连敌人都由衷赞誉的一代战神;
这位红遍全国,妇孺皆知的全民偶像,最终连赴死都是这么淡定、从容,也着实让人钦佩。
那么,隆美尔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这场杀局的?
作为功勋卓著的德军元帅,曾为希特勒转战欧非,攻无不克的帝国之鹰,希特勒为什么要杀他?
他又为什么没有办法选择反抗?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沙漠之狐”隆美尔的传奇一生。
战场上的隆美尔“沙漠之狐”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
希特勒为何要给他安排一个必杀之局?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展露过人的军事天赋。
隆美尔出生于1891年,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他从小的梦想是当一名工程师。
但无奈的是,最终他的人生却活成了别人想要的模样,这大概也是许多成年人的一大悲哀吧。
隆美尔当教师的父亲是个软弱的人,他希望隆美尔在性格上不要像他这样,所以他想让隆美尔参军,把性格磨炼得更加坚强 。
于是隆美尔便遵从父亲的意愿放弃了工程师的梦想,转而穿上了军装。
或许连隆美尔自己都没有料到,参军后的他迅速就展露出了过人的军事天赋,赢得上级的赏识,21岁就被授予了陆军中尉军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作为同盟国的领头羊,率先对协约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当时隆美尔也在参战的军队当中。
战争刚开始不久,隆美尔就凭借其出色的胆识和机智立下战功,晋升为上尉军衔。
随后几年又转战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战场,不断率领部队四处攻城拔寨。
在作战中,隆美尔意志坚强、勇猛过人、刻苦耐劳,还善用计谋,灵活多变,经常带领部队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闪转腾挪,最终击败敌人,取得了一次次的战斗胜利,也多次获得军功勋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隆美尔归国历任军事学校教官、校长等职。
如果就这么按部就班地下去,隆美尔这一生虽说算不上光芒四射,但至少也算厚重平稳吧。
可是,他遇见了希特勒。
沙漠之狐隆美尔2、与希特勒的相遇。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理,从此开始了一段激进、狂热、大刀阔斧的改革,也因此他经常出席某些重大节庆活动,以示亲民并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
在希特勒1934年9月的一次视察中,隆美尔第一次见到了希特勒,这位瘦弱但却极具张力的新任元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那时两人的地位天壤之别,并没有产生什么交集,隆美尔当时只负责仪仗队和希特勒视察时的警卫工作。
1935年,隆美尔晋升陆军中校,被调到著名的波兹坦军事学院担任教官。
同年,希特勒为了向外扩张,争取所谓的“生存空间”,便开始积极扩军备战。
于是隆美尔再不是像之前那样仅培训小规模作战部队,而是训导成建制的军事力量,也是在这时的培训中,隆美尔以及他的军事风格受到了学员们的热切追捧。
1936年,小有名气的隆美尔调任到了希特勒身边,成为希特勒的警卫指挥官,也正是在这个时刻,希特勒开始对隆美尔有了一定了解。
1937年,隆美尔的著名军事著作《步兵出击》一书出版,他在书中所阐述的军事理念和作战方式让人耳目一新,迅速获得了希特勒的重视,直接晋升他为陆军上校,并授以“希特勒青年团作战部”特别联络官的职位。
此后两年间,隆美尔多次受到希特勒的提拔和重用,晋升为陆军少将,并兼任“元首大本营”指挥官。
希特勒视察时3、在二战中成为帝国之鹰,沙漠之狐,全民偶像。
1939年9月,希特勒闪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时的隆美尔便是负责元首战时司令部的指挥工作。
1940年2月,隆美尔调任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配合希特勒在西欧发动闪电攻势,迅速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等国,同时绕过法军重兵防守的马奇诺防线,攻入了法国本土。
在入侵法国的战争中,隆美尔率领装甲部队忽而声东击西,忽而暗度陈仓,常常出现在法军意想不到的地方,攻无不克。
最终仅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俘获了近10万法军,从而使第7装甲师获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而隆美尔也由此走入了他军事上的黄金时代。
1941年2月,希特勒盟友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军队在非洲战场一败涂地,十个师的意军被英法联军全歼。
于是声威正盛的隆美尔便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国非洲军的军长,让他带领一支军队前去非洲救援意军。
德意两军会兵后,由隆美尔接管了整个非洲战场的指挥权。
军队因为隆美尔指挥作战灵活,能够根据非洲沙漠的地形、气候等特点用兵,常常以少胜多,以劣势兵力却几乎每战必胜。
从此,隆美尔便赢得了一个“沙漠之狐”的称号。
此时的隆美尔在国内已经成了全民偶像级人物,特别是在军营中,军士们无不把他当成战神一样的崇拜,称他为“帝国之鹰”。
1942年6月,希特勒为了奖赏隆美尔在非洲战场上取得的胜利,把他提升为元帅,而这时隆美尔的年龄不过51岁,他的军事生涯也在这达到了顶峰。
4、隆美尔对希特勒的反抗。
尽管隆美尔尊重甚至崇拜希特勒,但他对希特勒的许多命令并不是服服帖帖,比如希特勒让他屠杀战场上俘虏的敌军,被他置之不理;
比如当战场危机四伏,毫无坚守意义时,希特勒让他坚守,他却把军队从几千公里外安全撤回。
1943年,希特勒便把隆美尔调离了欧洲战场,让他去负责巡防西线,沿海构筑德军在西线的大型防御要塞“大西洋壁垒”,防止盟军登陆欧洲大陆。
在这个时候,隆美尔已经看出在德国这场战争中败局已定,任何人都无力回天,对现实的清晰预判和对希特勒的忠诚,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无时不让隆美尔深受煎熬。
1944年6月6日,盟军成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288万盟军如潮水般涌入了被德军占领的法国。
此时隆美尔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向盟军开放大西洋壁垒,让战争结束。
如果隆美尔开放西线的计划成功,无疑就意味着隆美尔对希特勒的彻底背叛,也至少会让数百万人在战争中幸存下来。
没想到就在一个月后的7月17日,隆美尔在视察西线阵地的途中,被美军的一场空袭掀翻汽车,造成重伤躺进了医院,使他开放西线的想法搁浅。
而更没令隆美尔想到的是,就在他躺进医院的三天后,德国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正是这件事把他推向了万丈深渊。
铜墙铁壁般的“大西洋壁垒”5、“沙漠之狐”解不开的死局。
1944年7月20日,德国几位高级军官密谋刺杀希特勒,将炸定时弹装在公文包内,然后趁向希特勒汇报工作时把公文包放在了希特勒的面前。
在炸弹即将被引爆的短短几分钟内,阴差阳错的,公文包被人顺手推开了一段距离,而正是这段距离挽救了希特勒的命,使希特勒仅受到了轻伤。
这便是著名的“720事件”。
这次刺杀让希特勒恼羞成怒,当晚就开始了一场血腥镇压。
秘密警察盖世太保连夜逮捕了7000余人。
有5000人都在随后几月被杀,首要分子更是被真正的挫骨扬灰,骨灰都被胡乱撒在农田里。
当时被逮捕的人中有大量军队高层,其中就不乏隆美尔的老战友和老下级。
于是隆美尔就亲自找到希特勒要人。
也因此,近来对希特勒不是很服服帖帖的隆美尔也成了希特勒的怀疑对象,立即解除了他的军职。
于是,深感不安的隆美尔马上向希特勒写了一封长信表明自己的忠诚。
但却没想到,希特勒身边那个被视为最信任心腹的秘书,叫做马丁·鲍曼,他对隆美尔实施了最后一击。
因为在几年前,隆美尔担任元首大本营卫队长时,有次在希特勒巡视中负责警戒拦下了秘书的车,素来以“元首的影子”自居的小秘书自然不依大闹,却换来了隆美尔的严厉训斥。
感到大失面子的小秘书暗地里不知扎了多少次小人,这次终于逮到了将隆美尔往死里整的机会。
于是他向希特勒报告说“隆美尔说暗杀成功后将由他来领导新政府”。
虽然隆美尔有这样的条件,但这个绝对是小秘书的诬陷呀,其实隆美尔对暗杀行动毫不知情。
于是就这样,一个小秘书的构陷和推波助澜,再加上希特勒多次被隆美尔违背意愿后的恼怒,以及被刺杀之后的草木皆兵,种种因素之下,使隆美尔终于走向了一个必死之局。
被称为“希特勒影子”的马丁·鲍曼6、“沙漠之狐”的英雄末路。
1944年10月14日,天色阴沉,数量黑色奔驰车驶到隆美尔的住所前,盖世太保刽子手面无表情从车上走下,迅速完成了对隆美尔住所的包围。
德国人做任何事,都有着一贯的谨慎和严谨作风,即使干逮捕和处决这种事也不例外,盖世太保除了在隆美尔的住所四周部署了人员,还封锁了附近的公路,周围的路口都安排了车辆和人手。
用一个中国成语来说,这就是真正的插翅难逃。
随后,希特勒的侍卫长敲开了隆美尔的房门,彬彬有礼地对隆美尔说希望和他单独谈一谈。
隆美尔将他领进书房,数分钟之后侍卫长离开,隆美尔独自走出书房,面如死灰。
过了一会,隆美尔对家人说:“我在一刻钟之内即将死去,希特勒顾念我以往的战功,允许我服毒自尽,他承诺我死后将享受国葬待遇,并且你们也会安全,不会像惯例一样受到株连,但前提是,万不可泄露我的真实死因,只告诉别人我是中风而死。
”随后,隆美尔穿上军装,整理仪表,再环顾四周,拿上他最后的荣誉——那根元帅权杖,然后转身走出家门,踏上已在门口等候多时的奔驰车,上车就服下了剧毒药物氰化钾。
一代名将就此死去,终年53岁。
隆美尔当时为什么不反抗?
当时隆美尔16岁的儿子就问过他这个问题:“难道我们不能自卫吗?
”隆美尔说:“那完全不在考虑之列。
宁可死一人,而不要大家在乱枪中丧生。
况且,我们也没有充足的弹药。
”是的,在那几名军官暗杀希特勒未遂之后,在希特勒逮捕了大量包括支持隆美尔的人在内的高层军官之后,在希特勒已经对隆美尔有了深深猜忌铁了心要隆美尔死的时候,隆美尔深知,一切反抗都是徒劳。
此时隆美尔反抗的唯一机会,就是用自己的死向希特勒发起一次重击。
因为希特勒的帝国当时正风雨飘摇,从民间到政府都有反对他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隆美尔这个全民偶像当成叛国贼处死,那对于国内人民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对希特勒的政府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希特勒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他要隆美尔死,但却不能以叛国之名处死。
于是,希特勒与隆美尔做了个交易,那就是让隆美尔自然死亡,不泄露死亡的真实原因,以此来保全隆美尔妻儿的性命,让他们不受牵连。
但如果隆美尔的真实死因泄露了一点风声,那么等待他家人的必然是雷霆暴雨。
隆美尔与希特勒隆美尔这个人,最值得让人称道的除了他的军事造诣,还有他对爱情的忠诚。
他的夫人名叫露西,是隆美尔20岁在军官候补生学校进修时认识的,从此就堕入情网,一生都对露西深情款款。
在隆美尔成为全民偶像之后,经常都收到女兵给他寄来的巧克力和情书,但隆美尔从来不为所动,他坚定的告诉人们:“露西已经成为了我的生命,背叛她就是背叛自己的生命。
”隆美尔爱妻如命的这个特点当时在全国上下都是出了名的,同时他和露西还有一个唯一的儿子,所以当刽子手以家人的性命做要挟时,隆美尔毫不犹豫地用生命完成了对露西的誓言,平静的配合希特勒,吞下了那颗服之必死的氰化钾。
隆美尔与妻子露西结语。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隆美尔作为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一指挥军队向他国发动战争。
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说,他是不折不扣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
但是,他在战争中反对希特勒的屠杀和灭绝政策,也没有参与屠杀暴行,再加上他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也使他得到了后世军事学家和史学家们客观赞誉。
最后,用隆美尔的敌人丘吉尔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尽管我们在战争中互相厮杀,但请允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
参考:
希特勒叫隆美尔服毒自尽,隆美尔为什么不反抗?
我们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轴心国之一的纳粹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发起国,希特勒以闪电战的战术,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而隆美尔作为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因为战功卓著,赢得了“沙漠之狐”、“帝国之鹰”的名号,深受希特勒的喜爱推崇。
可以说,隆美尔不但是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还被称为纳粹战神 。
但就是这样一个立下赫赫战功、统领三军的元帅,在希特勒叫他服毒自尽时,他却一点都没有反抗,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小编认为,隆美尔肯定有不可为或不能为的苦衷,要不然,作为三军统帅,他是不会束手待毙的。
1、隆美尔被逼服毒自尽。
隆美尔,1891年11月15日,出生于德国的符腾堡,1910年7月从军,一战时曾被德皇授予蓝马克思勋章,一战后曾担任陆军学院教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
希特勒掌权以后,隆美尔因所著的《步兵攻击》一书,被希特勒赞不绝口。
并于1939年,被希特勒任命为元首大本营的卫戍司令。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隆美尔在最高统帅部任职。
1938年隆美尔任元首大本营少将司令,1940年2月任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使该师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称号。
1941年1月希特勒挑选隆美尔中将任驻非洲军团军长。
他到达北非后,不到两个月,就迅速扭转了北非战局的初期局势,被提拔为上将,1942年6月被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可以说,隆美尔是元首希特勒的爱将,在51岁的时候,就被提升为元帅。
但在随后的北非战场,由于德军弹药和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导致德军连遭失败。
北非战场的失败,令希特勒对隆美尔有很大的意见,此后,隆美尔便开始失宠了。
1944年7月17日,隆美尔在乘车视察前线的返回途中,遭到美军飞机的袭击,他被摔出车外而负重伤。
1944年7月,有一个反战军官集团想暗杀希特勒,但行动失败,后来希特勒逮捕了一些军官。
但在这些军官中,有很多是隆美尔曾经的老战友和老部下。
隆美尔念及旧情,曾亲自去向希特勒求情,并要求希特勒放了这些人。
由此希特勒怀疑隆美尔是主谋。
于是对这些人严刑拷打,实以酷刑,有人受不了酷刑,就指控隆美尔为谋杀希特勒的同案犯。
1944年10月14日,希特勒念及隆美尔劳苦功高,赐给隆美尔一杯毒酒,让其在卡车上服毒自尽。
就这样,隆美尔通过服毒自尽的方式来屈辱的结束自己的一生,时年53岁。
2、作为元帅的隆美尔为什么不反抗?
要知道隆美尔作为非洲军团的统帅,手底下掌握着大量的军队,他为什么在明知道希特勒要毒死自己的情况下,一点也没有反抗呢?
小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隆美尔的忠君思想。
俗话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隆美尔是被屈打成招的军官招供出来的,其本身并没有反对暗杀希特勒之心。
首先,希特勒是隆美尔的伯乐,是希特勒一手成就了他,他对希特勒感恩不尽;
其次,如果隆美尔有反对希特勒之心,也就不会在非洲战场上杀那么多人了。
自始至终,隆美尔都是对希特勒忠心耿耿的。
所以,在忠君思想的影响下,隆美尔面对希特勒的命令,根本就不愿意反抗。
二是隆美尔当时在德国老家养伤,身边根本没有军队可调动,无法反抗。
1944年7月17日,隆美尔在乘车视察前线的返回途中,遭到美军飞机的袭击,他被摔出车外而负重伤,无奈返回老家德国赫林根进行休养,只带了少数亲信,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的军队可以调动,所以,他是无法反抗希特勒的命令。
三是当时隆美尔已经被希特勒的党卫军包围软禁了,根本就不能反抗。
在隆美尔受伤在老家养伤的那段时间里,由于希特勒被暗杀而遭到了怀疑,于是希特勒派党卫军把隆美尔包围软禁在赫林根的家里,在重重包围之下,就算是隆美尔有心反抗也无法传达消息出去。
所以,在此时的艰难处境下,隆美尔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就没法反抗。
四是隆美尔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才没有反抗的。
希特勒指控隆美尔犯了叛国大罪,叛国罪是要诛灭九族的。
并且希特勒告诫隆美尔,如果接受自杀,他将不会对其家庭和家人采取措施,还可得到烈士待遇,隆美尔也可以得到国葬待遇。
否则,隆美尔将会牵连自己的家人跟着被杀。
所以,面对希特勒的威胁,隆美尔只能遵从命令,服毒自杀。
因为他知道,只要服下去他还是帝国的元帅,而他的家人也是烈士待遇。
所以说,隆美尔在面对希特勒叫他服毒自尽的命令时,不是不反抗,而是无论从忠心还是时机方面,他都是无法反抗的,因为主动权在希特勒手中,他只能坦然接受,才能获得荣誉和保全家人。
参考:
隆美尔根本没必要反抗了。
当时房子已经被包围。
曼弗雷德曾经问他父亲难道就不能反抗嘛,隆美尔如此回答道——“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宁可一个人死,而不要让大家在乱枪之下丧命。
而且,我们也没有充足的弹药。
”而且希特勒给予隆美尔的选择也是绝对命中他的要害。
如果隆美尔选择服毒自尽,那么希特勒就对外宣称他是中风不治身亡的,同时还为其举行隆重的国葬,也不会像对待其他女武神事件的牵连者那样牵涉到隆美尔的家庭,同时也不会加害他的僚属。
而如果隆美尔反抗,事情就十分恶劣了,像他这样德高望重的元帅都这样做的话,恐怕对德国军民继续战争的信心会造成沉重打击。
所以隆美尔相信只要服从希特勒的安排,希特勒就不会选择把事情闹大,而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
英雄末路,隆美尔是个悲剧式的英雄,他最终以这样的方式保护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作为一个光荣的父亲而死去。
参考:
在希特勒派人通知隆美尔让其自己主动自杀的命令时,隆美尔并没有在前线,而是在自己的家里养伤,他的身边只有三个人,他的妻子、儿子以及一名上尉副官,而他的住宅早已经被几十名荷枪实弹的秘密警察包围了,他们得到了命令,只要隆美尔反抗,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开枪打死隆美尔以及他的家人。
根据隆美尔的儿子曼弗雷德的回忆,提到了他的父亲隆美尔在最后的时刻同他的对话:隆美尔:“这座房子已经被包围圈希特勒指控我犯了卖国的重罪。
总算是他的好意,念在我在非洲的战功,已经准许我服毒自尽。
假使我接受了,他们不会牵连到我的家庭,就是指你而言。
他们也不会加害我的属下”曼弗雷德:“难道我们不能自卫?
”隆美尔:“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宁愿一个人死,也不要让大家在乱枪中丧命,而且我们也没有充足的弹药”。
对于隆美尔而言,无论是处于军人的角度还是男人的角度考虑,他都必须不能反抗。
堂堂的德国陆军元帅死在这帮罪恶的秘密警察手里无疑是耻辱的,还不如自己终结自己的生命。
最关键的还是隆美尔不愿意将此事闹大,不然死的将不止是他的家人。
他的反抗会让他的“叛国罪”彻底坐定,他的那些属下也会遭到牵连,这无疑是隆美尔不愿意看到的。
参考: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为了妻子和儿子的安全,隆美尔只能选择牺牲自己。
自古以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道理想必大家都知道,作为国家元首的希特勒,彼时拥有无上的权力,因此,他无非明示隆美尔赴死,只需要暗示即可,久经沙场的隆美尔自然心领神会,只是可怜隆美尔一生戎马,最后落得被逼自杀的下场。
枭雄陨落源起阿拉曼。
其实,隆美尔的命运从阿拉曼战役失败之后就确定了,败军之将,言不听,计不从,元首会相信他吗。
当时,埃及战场,蒙哥马利的总攻已经迫在眉睫,作为元首最信任的人,隆美尔临危受命立即回到非洲,在希特勒看来,非洲战场非常重要,不能在那里失败。
1942年10月25日,隆美尔抵达沙漠战场,并且向全体官兵宣布:我隆美尔又回来了。
此时,英军已经势不可挡,阿拉曼战役进行了整整两天。
因为装备供给的原因,德军形势非常严峻,甚至连炮弹都必须按计划使用,面对英军的冲锋,有些时候甚至不舍得用炮火进行还击,26日,隆美尔不顾危险亲自上前线指挥,不过,在听了前线指挥官的汇报后,他认为已经无法组织起像样的反击了,并且好朋友意大利为德国运送汽油的普罗塞比娜号运输船在海上被英军击沉,失去了汽油,德军已经寸步难行。
最后挣扎!隆美尔的外号是“沙漠之狐”,狡猾和坚强于一身的他不甘心这样失败的命运,作为军人更是指挥官,他决定背水一战。
1942年10月28日,隆美尔向非洲战场的德军发布命令,要求每一个人必须战斗到底,凡是临阵脱逃或者违抗命令的,无论职务高低,一律军法处置。
这个命令无异于让士兵们自杀,但是为了国家的荣誉,他别无选择,这次命令传达完全是电话传达,目的也是不要留下任何证据,毕竟他心里有愧疚!命令下达后,德军开始向英军反扑,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是已经无法扭转整个战局,蒙哥马利正在酝酿总攻,一旦总攻,必将对隆美尔形成包围之势,但是隆美尔此时已经没有任何预备队去抵挡英军的攻势了。
隆美尔命令部队守在原地,天上是英军不间断的飞机轰炸,隆美尔拼命构建的防线已经岌岌可危,笨重的辎重装备和大批非机械化士兵此刻成了构筑防线的负担。
撤退!面对英军的攻势,隆美尔不得不选择撤退,为了保存德国的军事力量,隆美尔在没有请示希特勒的情况下,主动命令所有非作战部队撤到梅尔沙马特鲁地区组成防线掩护大部队悄悄的撤退。
11月1日晚上,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英国发起更大一轮的进攻,200门重炮同时向隆美尔的防线猛轰,轰炸机如潮水般涌来,仗打的非常辛苦,德军因为没有空中力量掩护,在英军空军的全面压制下,损失惨重,大部分装备被炸毁,损失超过三分之二!仅仅半天时间,隆美尔就下定决心,撤退,必须全面撤退!这个时候,隆美尔觉得有必要告诉元首自己的状况,他首先说自己在防御战中获胜,然后给自己找了个理由,描述了敌军的强大和自己十天鏖战的事实,终于在报告最后,向希特勒请求撤退!一路败北,元首震怒!隆美尔的撤退举动实际上完全激怒了希特勒,非洲战场的败退给了希特勒沉重的打击,苏德战场,德军情势危急,本来他希望在非洲战场能够打败盟军扭转战局,结果自己最信任的隆美尔都失败了,这让他无法忍受。
希特勒这个时候,向隆美尔发出了第一道赴死命令:鉴于你目前的情况,毋庸置疑,只有坚守阵地,决不后退一步,把每一条步枪和每一名士兵都投入战斗,除此之外,别无出路。
不胜利,毋宁死!隆美尔看到电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心塞,这份电报无异于要他自杀。
收到电报后,隆美尔立即命令装甲部队在原地设防,坚决抵抗,他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同一时间,希特勒派来了德军南线总司令凯瑟琳来监视隆美尔,不过凯瑟琳看到隆美尔的部队已经溃不成军了,非常担忧他真的全军覆没,于是建议他立刻请求元首下达撤退命令,并且凯瑟琳表示自己也会向元首请求允许隆美尔撤退。
溃败,成也北非,败也北非。
北非这个地方是隆美尔的发迹之地,没曾想也成了他溃败的地方。
次日,希特勒的撤退命令终于下达,而隆美尔的几十万大军只剩下不到70000人,此时的情况是,蒙哥马利试图从两翼包抄隆美尔,艾森豪威尔的部队也开始对他实施夹击,前有敌人,后有追兵,他已经陷入绝境。
危急时刻,他请求元首希特勒,希望可以帮助自己用飞机、小船等把非洲战场的德国士兵给运回欧洲,可是希特勒拒绝了他的要求。
11日,德军来到突尼斯,企图守住非洲的最后一个堡垒,可是此刻的隆美尔一没有装备,二没有士兵,他真的不知道如何守住防线,没有重型武器和反坦克炮,他能阻止盟军的进攻吗?
显然不能!意大利元首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都要求他坚守,不过隆美尔却悄悄乘坐飞机回到德国,他希望向希特勒当面陈述自己撤退的原因,他相信元首会理解他的。
不过,希特勒见到他却严厉地说:没有我的允许,你怎么敢擅离职守!隆美尔非常吃惊,此时的隆美尔不知道在东线战场,希特勒的第六集团军已经全军覆没,隆美尔这个时候来,让希特勒大为恼火。
希特勒问:你还有多少人。
隆美尔回答:不到7万。
希特勒不屑地说:看来你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隆美尔:可是我们的武器几乎都丧失了,成千上万的士兵甚至连枪都没有。
最后,在希特勒的允诺下,隆美尔回到北非,不过他没有像希特勒希望的那样坚守,撤退依然照常进行,到达突尼斯之后,依靠法国之前建立的马斯诺防线,隆美尔稍微站住了脚。
不过,短暂的防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隆美尔最终失败,被希特勒任命为意大利北部德军总司令,离开了非洲。
失去元首信任。
从北非离开之后,隆美尔彻底失去了元首的信任,他已经失去单独决定重大行动的权力,甚至多次和希特勒发生正面冲突。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希特勒在给将领们打气,中途询问隆美尔的意见,可隆美尔没有按照希特勒想象的那样遵从自己的命令,最后甚至被希特勒赶出了会场,而这一次,是他最后一次和元首见面。
后来,在一次视察工作中,隆美尔被盟军飞机扫射击中,便离开战场回德国治疗,也彻底告别了军事生涯。
被逼服毒,为何不反抗。
三个月后,因为牵涉“7月20日阴谋用定时炸弹谋害元首”的案件,他被希特勒逼着服毒自尽,希特勒还给他的妻子发来了慰问,表示沉痛的哀悼!隆美尔默默地选择了牺牲自己换取妻儿的平安,真的不是隆美尔想死,而是他不得不死,无法反抗,根据隆美尔的儿子回忆,父亲告诉他: “元首希特勒指控我犯了叛国大罪,但鉴于我的功劳,要我服毒自杀。
如果我照做的话,不但会饶过我的家人,而且会对我进行国葬,我已别无选择。
”可以看出隆美尔是以自己的死换得妻儿的平安,而选择了自杀,真的是伴君如伴虎,或许在当时的情况下,自杀真的是最好的结局了!
参考:
侥幸逃过会议室炸弹袭击以后,希特勒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因为本事件而被处死的人员数目庞大,隆美尔也被牵涉其中。
平心而论,希特勒对于隆美尔的处理方式还是比较宽容的,只是勒令其自杀,并且保证以国葬的形式给予礼遇。
这种处理方式首先是要保住纳粹德国的颜面,同时也是因为隆美尔的忠诚和战功。
至于隆美尔不反抗的原因,综合分析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整体而言,抛开意识形态以及正义与否等客观因素不谈,隆美尔对于希特勒还是忠诚的,卷入谋杀事件不管属于被动还是冤屈,隆美尔都已经接受了现实。
二,隆美尔的军权都是希特勒赋予的,他没有自己的直属部队也调不动兵力,也就是说没有反抗的资本。
三,最重要的是,希特勒提出的条件可以让隆美尔保住军人的荣誉以及家人的人身安全。
因此,隆美尔最终还是选择了不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