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军事中有多重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896条回答。
襄阳确实在古代非常重要。
尤其是北方大军南征的时候,襄阳往往会爆发战略决战。
南方征服如果守住襄阳,就可以保住半壁江山,反之就亡国灭种。
为什么这么说呢?
萨沙简单讲一讲。
自古以来,北方大军南下,多会沿着平原道路。
为什么这么操作?
因为北方大军肯定有很多骑兵,另外古代陆地物资运输主要依靠马车、牛车,需要平坦的地形。
而北方大军只要突破燕云十六州的山地地形,进入华北大平原以后,南方政权的军队就很难对付了。
因为华北大平原适合强者发挥威力,却并不是和弱者一方防御。
尤其骑兵在这里可以肆意横行,当年金兀术的骑兵先锋小队,换马不换人,一天可以奔袭100公里。
所以,一旦北方大军突破黄河方向,就涉及到一个如何突破长江防线的问题。
黄河由于古代的水量减少,很多地方宽度很窄,并不难突破,不再是天险了。
但是,长江却不同。
长江大部分流域的宽度很大,超过1000米,而且水流速度很急,必须通过渡船运输。
而既然是南方政权,不可能不在长江建设强大的水军,北方大军的水军肯定要弱不少,就必须想办法抵消水军的劣势。
那么,当时其实主要有两个进攻方向,第一就是渡过黄河以后,进入江苏安徽地区的淮河流域,随后继续向南攻打到长江。
这种攻击的优势是,可以借助京杭大运河来运输大量物资,但缺点也是极多的。
一来,江淮地区的地形比较复杂,山地丘陵众多,河流纵横,不适合骑兵作战,是标准的易守难攻的地方。
后来新四军、八路军就是利用这些复杂地形,同日寇打游击整整七八年时间,还越打越强。
二来,这里南下以后进入的长江下游,恰恰是长江最宽阔,最不合适渡江的地区。
不要说古代,就算民国时期使用发动机渡船度过长江,也需要至少30分钟时间,古代帆船或者划桨船至少需要1个小时
这么长的时间,一旦遇到敌人水军,运输船就死定了。
所以,其实江苏安徽这个方向并不适合突破。
当年金陵王完颜亮的金国大军,就是在这类惨败的。
第二个方向,就是沿着华北大平原,向西进入南阳平原。
这些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最终攻破南阳平原最南端的襄阳,进而南下进入江汉平原,直接赶到长江边。
这条路线最大的优势是,从北到南,直到襄阳都是平原,便于行军和作战,南方政权很难阻挡推进速度。
而占领襄阳以后,距离长江也就近在咫尺,容易胜利。
另外,长江中游这一段,江面情况复杂,弯弯曲曲,一些地方水流平缓,江面狭窄,非常适合在这里渡江。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古代大部分北方入侵者,都选择从襄阳突破长江防线。
比如蒙古人和南宋就在这里鏖战了接近40年!而岳飞上任之初,就不惜代价试图控制这一线,以确保长江防线安全,都是同一个道理。
另外,南阳盆地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
向西,有汉水可以进入富裕的汉中盆地;
向西北,经过伏牛山和秦岭山路,虽然比较险要,但仍然可以直接攻入关中平原,直逼长安;
向北,进入豫中平原,也就是进入华北大平原,不远处就是开封、许昌、洛阳。
向东,可以从桐柏山和大洪山中间穿越,经过随枣直接进入武汉地区,不需要翻越大山。
总之,南阳盆地本来也很重要,但南阳盆地不能等同于襄阳,这不是一个概念。
襄阳只是南阳盆地一部分。
自古以来,南阳盆地和襄阳都非常重要。
战国时代,秦国不惜代价攻占楚国控制的南阳盆地后,楚国防御就几乎崩溃。
之后秦军历次攻击,都是从南阳盆地为基地发起。
有意思的是,刘邦之所以能够抢先进入关中平原,也是首先抢占南阳盆地,进而抄近路攻入秦国心腹地区。
三国时期,曹操也是不惜代价夺取南阳盆地。
结果和张绣的作战中,曹操损失了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等,自己也差点完蛋。
由此可见南阳的重要性。
而曹操占领南阳以后,就保持了对刘表的巨大压力。
搞笑的事,刘表让刘备驻扎新野,也就是今天的南阳市新野县,要求在南阳大平原遏制曹操继续向南推进到襄阳。
结果,刘备不是曹操对手,只能主动逃走,还在长坂坡被曹操骑兵杀得落花流水。
赤壁之战后,关羽花费巨大精力攻打襄阳,目的就是大同进入南阳盆地的进军路线。
一旦蜀汉大军可以进入平原,那么甚至距离不远的曹操首都许昌都会遭受严重威胁。
所以,曹操也是不惜代价保住襄阳,派出大将于禁增援,结果被击败。
曹操吓得差点要迁都,还是司马懿阻止了。
要不是关键时候东吴出兵偷袭,袭击了北上攻打襄阳关羽虚弱的后方,导致关羽大军崩溃,战争前景还很难说。
随后年代,南阳盆地和襄阳,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
上面说到的岳飞,就是首先夺取襄阳,接着北上收复颖昌、郑州、洛阳等地。

参考:
中国有一省三市,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说的就是襄阳、徐州、汉中。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
全国地图居中地方之一,襄阳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一个十字路口。
离各个军事战略枢纽相去不远,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襄阳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
襄阳向来就是联系长江中游与中原、关中地区的交通枢纽。
由襄、邓西北陆行过武关、蓝关,或自襄州溯汉水、丹水入商州,再转陆路经蓝关,或自襄州溯汉水至洋州,转陆路经梁州人褒斜道越秦岭,均可至长安由襄州北行经南阳、方城可至洛阳南行经荆襄大道至江陵,或溯湘江越南岭至广州,或经沉水入桂,或西上入蜀,或东下吴越东南循汉水而下,经邹、鄂入江,亦得联络吴越岭南。
就全国形势而言,东南而言,是重在武昌。
襄阳为天下之腰臂,中原得之以并东南,东南得之可以图西北。
南方政权北伐常常从襄阳出发,而北方政权南征统一全国也常常以襄阳为重要的军事枢纽。
三国时期,襄阳被魏国牢牢的掌握在手里,严重威胁吴国的荆州地区,使吴国寝食难安,最终被西晋灭亡的时候即有一路大军兵出襄阳,攻下荆州地区。
前秦伐东晋时,便借鉴了西晋灭吴的经验,后因淝水之战前秦大败,荆襄这一路大军不得不撤退。
东晋和南朝北伐常常从荆襄地区出兵,攻下河南,关中地区。
隋文帝因得襄阳而灭陈而统一全国。
地形:襄阳群山四绕,一水纵贯。
鄂西北地区多为低山丘陵,襄阳城面向汉水,背依晚山,周围东有桐柏山,东南有大洪山,西北为武当山余脉,西南则为险峻的荆山山脉。
襄阳城北临汉水,与樊城隔江相对,川流遗急,难以泅渡。
因此易守难攻,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
从襄阳南下,沿荆山(西)、大洪山(东)之间的宜城通道,一路可到荆州,进入广袤的江汉平原,直抵长江。
然后向西可以扼守宜昌,等于锁住了四川出川的三峡门口。
向东可以把江汉平原这个重要的经济区掌握在手中。
楚国想北上争雄,问问中原诸侯鼎有多重,襄阳是其桥头堡。
宋时期为啥死守襄阳,也是因为襄阳一破,蒙古人便可长驱直入,进入长江沿线,切断四川与江南联系,肆虐江汉平原。
更可怕的是,源自汉中的汉水过安康以后,在襄阳这里朝东南流过去。
在古代运输不便,有这么一条河跟着,其意义不言而喻。
蒙古人就是打破襄阳以后顺汉水入长江,攻取鄂州,南宋的防御体系立刻崩溃。
再往东看。
襄阳向东,北有桐柏山,南有大洪山,中间从枣阳至随州,从随州趋安陆,向南直达汉口。
向北,则可以控制大梧县,这是江淮平原与长江流域沟通的西侧通道。
这附近有著名的义阳三关,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
两淮南下,若得此三关,则守军自溃,俗称三关尽毁。
李自成和张献忠一打下三关,左良玉立刻就散了。
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襄阳是大国楚和中原周天子交往的通道。
两汉至隋唐时期,从京城西安、洛阳经襄州到江陵的驿道,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大动脉,加上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与唐白河汇合,襄州就成了“南船”、“北马”的汇集地。
盛唐诗人张九龄写道:“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州为大,旧多三辅之家,今则一都之会”。
杜甫的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居易的诗句“下马襄州郡,移舟汉阳驿”,生动地描绘了襄阳“南船北马”、交通便利的繁荣景象。
明清以来,襄阳的商业经济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在襄阳建立了山陕会馆、河南会馆、江苏会馆、浙江会馆、徽州会馆、抚州会馆、黄州会馆、福建会馆、武昌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等全国20多个地区的商业办事机构。
在文化上,襄阳南北文化文汇的特点更为显著。
上古北方的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在这里汇合交流,正是“经市闹兼秦楚俗,画疆雄踞汉襄流”。
这里既受到“文王化南国”的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听歌知近楚”的南方文化风俗的深刻影响;
这里既散发着孔子所祟拜的仲山甫的风范之光,又是文采风流的楚歌流传之地。
东汉末年,文化中心南移,北方士人集团大量流寓襄阳,与本地的知识集团相结合,形成了一次以政冶为中心的思想学术与文化高潮,出现了一大批以诸葛亮、庞德公为代表的政治、军事、文化人才。
唐以后,襄阳“往来行舟,夹岸停泊,千帆所聚,万商云集”,以至骚人墨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欧阳修、苏轼等,都曾游历襄阳,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章。
在艺术上,襄阳也是南北戏曲交流的通道。
西北的秦腔和武汉、黄陂一带的二黄在这里交汇,而襄州花鼓则是南北戏曲与本地民间曲调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剧种。

参考:
实际襄阳只是属于南阳盆地的南部边缘,更别提下辖的县市很多都是丘陵山地。
即使它在历史上和宛城被放在一起还没有和荆州多。
襄阳除了最北一点其实和南阳地区风俗人情地理水文差别还是很大的!襄阳最终划入湖广也是因为地理位置处于汉江主干道,与湖北联系更为便利,基本划分都是在南方片区,即使历史上短时间的划归北方,也很快就回归了南方,其好几个朝代其实管辖了湖北大部分地方。
而且基本是独立的府;
南阳自宋金对峙后就一直与河南联系在一起,逐渐成为历史传统;
而信阳光州一方面与湖北有大别山阻隔,另一方面因人口锐减而自元代开始就从属汝宁府,不再是独立的府、州,导致其难以回归淮河以南的省级行政区 。
这几个地方襄阳的位置最南,在古代水路很重要的情况下,其处于汉江流域主干道是实际上南船北马的分界线(南阳有黄河,淮河流域,信阳有大别山)。
更不用提现在襄阳是除了武汉之外,和宜昌竞争的湖北前三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了,就是在省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行政划分充分考虑到了权力制衡。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元明以下之省区制度>里谈到了这个分而治之的缘由。
行省制起于元朝,其目的就在于使得各个重要关隘分属不同的行省区划,从而分而治之,防御的重心也就由边关转向内地。
明朝沿用,至今成定例。
ps.老先生其实想取消省级单位来着,恢复以前的县-州郡-中央三级官员制度。
身为襄阳人一点也没觉得地理位置重要带来的好处,以前的铁路枢纽现在在高铁时代感觉也被取缔了。
襄阳被边缘化了,好惋惜。
当然,军事地理位置重要不代表经济地位也重要啊,现在路网和空海运发达了。
省级行政区域的划分基本都是这样,相同的地理文化环境一定要分开,不同的反而要捏在一起,苏南苏北、皖南皖北,自古以来就不是一回事。
襄阳南阳分而治之也不全然如此。
我就是南阳人,开车去武汉,一过新野,河南最后一个乡镇,进入襄阳地界,立刻变成丘陵地形,立马很多大的高低坡,和南阳那种一马平川的地形完全不同。
襄阳人有自己的城市有高度认同感,因此在意识形态上从来都是和河南保持距离的,又由于南阳过去十几年来一直在挑起诸葛亮之争,加上南阳的发展又远远落后于襄阳,南阳的人均GDP连襄阳的一半都不到,因此襄阳人对于南阳的观感一直比较糟糕。
地理上,襄阳并不适合放在“南阳盆地”的表述中,襄阳地属襄宜平原,是南方最重要的关口之一,南宋襄阳之战是在襄、樊二城这里进行,而不是南阳盆地。
而且襄阳人对盆地的概念也很陌生,自我定位都是一个由汉江穿城而过的北平原、南青山的南方城市。
饮食上也是以米饭为主,和河南有很大区别。
襄阳百战之地,民风支离破碎,移民土著交混,回回砲轻取襄阳后,真主之光就开始照耀这个汉水两岸的著名城市。
襄阳人念念不忘的牛杂面,就以教门街为正宗,是伊斯兰文明带给襄阳的礼物。
樊城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文明在荆楚的桥头堡,是湖北省四大古清真寺之一,历年来在维护穆斯林人民群众的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
历史上很多有关于襄阳的争斗,从三国开始荆州(荆襄九郡)就是三国重点争夺的对象,到宋朝襄阳成为了抗击蒙古入侵的桥头堡,明朝的时候杨嗣昌张献忠又有襄阳之战,为何襄阳在很多历史时刻都显得如此重要,先从南宋末年的抗元战争说起。
看过神雕侠侣的都知道郭靖在襄阳抗击蒙古军队,实际上从公元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襄阳抗击蒙古的战争就开始了。
公元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建议,集中重兵围攻襄樊。
元军围住襄樊之后,花了3年多时间,逐步在鹿门山、白鹤山、虎头山等处修筑了堡垒,上设弩,攻击宋军舰船,并且编练水军7万人之众,战船5千艘,终于断绝了襄樊与外界的一切通道。
孤城无援的襄阳,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蒙古依旧没有攻破襄阳城。
由于南宋作战消极,屡遭败绩,公元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
襄阳将强大的蒙古军队阻挡六年之久,后来襄阳城破,蒙古军队仅用一年就攻占了建康,南宋基本上兵败如山倒,而蒙古军队长驱直入,到襄阳攻破十年之后,南宋灭亡。
元灭宋的战争中足见襄阳的重要性,对于中国的南北战争,若是北方进攻南方,襄樊是必须进攻的城市,若是南方北伐,襄阳必须成为桥头堡。
由于襄樊控制中原西线的进出,所以成为南北对峙重要的一环,这就是襄樊在古代军事上的历史地位。
南北对峙的东线桥头堡就是徐州,拥有徐州才能进退有度;
而东西对着的主要点是睢阳,汉初的七国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都是说明了睢阳的重要性,在军事上襄阳、睢阳、徐州拥有同样意义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
襄阳地理上是南阳平原和江汉平原的交汇点,夺取襄阳向北可以进驻南阳平原,继而可以逐鹿中原;
向南可以直接进驻江汉平原,直接威胁长江下游的江南腹地,这就是襄阳军事价值的所在。

参考:
古代大军作战,完全走陆路不现实,因为运送粮草的民夫和牲畜也要吃饭,一个士兵需要五六个人在后边运输粮食才能远距离作战,加上牲畜,粮草消耗太大了。
所以大军作战,基本上只能考虑走水路,一艘船只需要两三人驾驶就能运送数百人的粮草,几千条船就能解决几十万大军的粮食运输问题。
从北方到南方的水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大运河,一条就是汉江。
其实还有一条水路,就是从巢湖通往长江的濡须口,但濡须口到南北朝的时候已经淤塞了,否则从寿春也能延淝水过巢湖下长江的。
襄阳在汉江上游,而且是汉江上游唯一的平原所在,也是离北方最近的汉江可通行大船的渡口所在,襄阳可以看做汉水航线的终点,所以襄阳的地理位置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北方控制了襄阳,在襄阳囤积粮草,大军沿汉水南下,可以通过汉水源源不断的补充粮草,进可攻退可守。
反过来,南方控制了襄阳,也可以将襄阳打造为防御北方南下的据点,通过汉水可以为襄阳提供物资,而北方想进攻襄阳的话,从南阳到襄阳这段是没有较大的水路的(南阳虽有白河通往襄阳,但白河的流量季节性变化很大,运输量有限),只能耗费大量人力蓄力运送粮草,进攻会非常困难。
而且,最关键是襄阳并不是一座襄阳城,而是由汉江南岸的襄阳城和北岸的樊城组成的姊妹城,两城夹一江,这就意味着只要北方没有水军,襄阳就不可能被包围,襄阳城周边本身就是粮食生产基地,南方的物资又可以通过水路源源不断的送进襄阳城,北方只能和南方比看谁耗的起。
以人力蓄力运送物资的北方肯定耗不过可以用水运的南方的。
于是北方就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没有水军就无法包围襄阳,不包围襄阳就没法拿下襄阳,不拿下襄阳就没有地方造水军。
所以历史上北方攻打襄阳实在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
比如蒙古攻宋,就在襄阳城下整整耗了四十年,一直无有寸进,最后还是听了南宋降将刘整(也是水军名将)的建议,付出重大代价清扫了襄阳周边城市,在汉水获得了一块立足之地后制造了五千艘战船训练了七万水军,才算彻底围死了襄阳城,就算这样,襄阳靠着自给自足还是坚守了四年之久。

参考:
襄阳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军事中至所要是因为大别山脉横亘在河南和湖北之间,挡住了南北的通道,而大别山东南又是淮河水网,沼泽地众多,不易步骑步行军走路。
大别山脉东西绵延近千里,南北宽近三百里,从南阳的桐柏山一直延伸到安徽中部的霍山。
大别山山势峻,在古代想翻越十分不易,因此在清代以前,南北通行基本不走大别山,到清末京广铁路修通后,南北物资才顺京广铁路用火车通行。
安徽东部是淮河水网,在宋唐以前江淮地区的河流水量都很大,湖泊沼泽遍地,交通主要靠船,步兵骑兵通行较为困难。
而在桐柏山与伏牛山连接处向方城一带是几处低山,山间有几处孔道,成为连接中原地区和南阳盆地的主要通道,所以叫方城夏道。
所以古时从中原到江南就沿着方城夏道,过南阳到汉江,再来到长江,进而到达江南各地。
襄阳位于汉江南岸,是扼守这条南北交通要道的喉咙上,而且也是南船北马的换乘港。
北边陆路来的物资到襄阳换乘船沿江南下,南边来的到襄阳改为陆运。
因此北方想军事统一南方,就必须沿方城夏道来到南阳盆地,抢占襄阳后沿汉江而下。
南方想要守住就必须守住襄阳,不让北方军队沿汉江南下。
反过来南方想要进攻北方,也要从襄阳出发沿方城夏道才能进入中原,否则进不了南阳盆地。
曹操想统一南方,关羽想进攻北方,争的就是襄阳。
恒温从襄阳北伐,岳飞在襄阳抗金,南阳扼守襄阳抗击蒙古都是如此。
这就是襄阳的军事重要性,京广铁路开通后襄阳的重要性就减弱了,再加江准地区都成了陆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襄阳再也不是扼守南北的军事重镇了。

参考:
襄阳介于秦岭山地与江汉平原的中间,上游大部是山地、山间颇多小盆地和峪口;
下游则湖泊连绵,地势低洼。
北挡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对,南有岘山,西南列山如屏、群峰对峙,地势险峻。
襄阳的位置决定了它交通枢纽的地位,历代王朝都已占襄阳为握有战略的主动权。
桓温、刘裕、岳飞、吴拱等都曾籍襄阳而有所作为。
西晋灭吴、隋灭陈、蒙古灭宋都大大得益于对襄阳的控制和经验。
曹操、苻坚、拓跋宏也曾试图争襄阳而图江南。
襄阳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整个荆襄地区的控制上。
以三国对峙时的格局来看,荆州处三国交接抵挡,地区资源丰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兵源、粮源的重要供应基地荆州既可以与汉中形成对魏钳形攻势,也可以顺江而下,直捣东吴。
可荆州核心地带江陵,其实很容易攻破,只要拿下襄阳即可,襄阳,江陵在手,则整个荆襄在握,图巴蜀,下江南,自此就能牢牢占据战略主动权。
为什么说有了襄阳,就能很容易控制整个荆襄地区呢?
所谓“”铁打的襄阳“,襄阳历来为荆襄最重要的城池,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且地形上易守难攻,江陵的防御虽然不逊色于襄阳,但没有襄阳的地理优势。
以襄阳攻江陵,水路两路,襄阳都处于高势,拥有上游攻下游、山地俯瞰平原的优势。
而江陵地处平原,既没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又没有善于山地作战的士兵。
襄阳兵力正是利用了三峡上游水道及宜昌地区的山地屏障,才具有攻击江陵的优势的。
南宋襄阳一丢,国就不可立,无论是攻江陵掌握这个重要粮食、兵源供应基地,还是沿江而下直抵临安再无难处。
三国时,荆州之争贯穿了整个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行动,主导了三国之间或战或和的状态,最终西晋灭吴,所依靠的也是从襄阳出发,
东晋时,荆州大全基本上控制在王氏、庚氏、桓氏等世家大族手中,他们或直接叛乱,或冠冕堂皇地举行北伐大旗,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尽办法占据荆州、形成总控上游的局面,从而影响江左的东晋政权。
桓温死后,桓氏仍在荆州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直到桓玄入主建康,改朝换代。
桓玄称帝后,荒淫无度、不理朝政。
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进攻桓玄。
桓玄不敌,逃回荆州大本营。
经过几年的战斗,刘裕终于基本清楚桓氏在荆州的势力,稳定了对荆州的统治。
刘裕代晋后,鉴于荆州地广兵强,对荆州特别重视。
为了防止历史重演,他一是派宗王出镇,二是对荆州行政区进行重新划分,到刘宋末期,荆襄藩屏上流的功能丧失殆尽。
但即便如此,荆州仍对中央政局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南齐中后期,权臣雍州刺史萧衍也走上了造反之路,此时的荆州已经被大大削弱,军事实力自然不能与雍州相提并论,但是荆州毕竟是上流重地,距离襄阳步道500里,还有水路相连,一旦攻占了襄阳,则荆、扬相连,雍州必将腹背受敌。
因此,萧衍在起兵东下之前,必须得到荆州的支持。
陈霸先代梁建陈时,j江陵、襄阳已为西魏所控,南北对峙依托长江,上游以荆襄为屏障下游以江淮为屏障,而现如今,江北屏障具失,数千里长江随处可渡、尤为致命的是,巴蜀、荆襄一失,则长江之势已归北方。
北方可在此建立水师,
以长江为界限,一旦天下大乱,全国就很容易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对于南方而言,要安稳地划江而治,必依仗荆襄、江淮两个长江屏障。
相较于江淮,荆襄上游的优势更为明显,对巴蜀,对江南都能形成绝对的战略威胁。
而荆襄之地,以襄阳为枢纽之地,以江陵为经营复地,江陵依托襄阳防御,若失襄阳,则整个荆襄则不存。
荆襄一失,则南北对峙的平衡就会打破,长江再不是北方政权的天堑。

参考:
中国地理位置上的南北分界线是指秦岭-淮河一线,秦岭是华夏民族的龙脉,位于陕西汉中与关中之间,长达八百余里。
淮河是华夏民族的风水河,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主要流经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
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秦岭-淮河以南是南方,以北是北方,这就是南、北方划分的地理依据,如果你把秦岭与淮河这两个自然山水在地图上连接起来,那么正中间的地方就是襄阳,襄阳位于秦岭和淮河的中间位置,也可以理解为襄阳以南为南方,襄阳以北为北方。
如果从整个中国地图来看,以冷兵器时代为例,南方人北进或者北方人南下主要有三条大通道:南北分界线是秦岭与淮河第一大通道是西部通道,也就是从汉中翻越秦岭到达关中,或者从关中经过秦岭到达汉中,这一段秦岭在冷兵器时代,只有五条路可走,自西向东分别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
这五条道非常难走,可参见三国诸葛亮北伐或者明朝高迎祥北伐,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无功而返,高迎祥一次北伐,身死被杀,因为这里的道路非常难走,无论是北方的骑兵,还是南方的山地兵和水军,在这里都不利于行军打仗。
这里也是传统意义上的蜀道,蜀道仅,难于上青天,指的就是这里的路非常难走,这里山高谷深,大多数时候是依靠建立在悬崖上的栈道而前进,一旦栈道被毁,就得在山中穿行,非常难走,大规模行军一般不走这里。
连接汉中与关中的路第二大通道是东部通道,也就是淮河流域。
除了淮河之外,还有长江和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这里水网密布、江河纵横,在冷兵器时代,很不方便大规模行军,而且还用到大量的船,北方人南下,一般来说,没那么船,而南方人北进,也只能行进到船所到达的地方,然后再改陆路行进。
第三大通道就中间的襄阳,华夏的政治中心之一在华北平原上,华北平原的最北边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及河北,最南边就是河南的南阳,华北平原继续向南的话就到了南阳盆地,南阳盆地是中原南下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而南阳盆地的南边就是襄阳。
从传统的中原地区南下江汉平原,最好走的路就是经南阳盆地到达襄阳,然后渡过汉水,就进入了江汉平原和长江流域,姑且把这条路称为南襄走廊吧,南襄走廊的两边都是山,这条南下的路线看起来就像一条走廊一样,连接了江汉平原与华北平原,而襄阳就是南襄走廊这条路上最重要的节点。
襄阳的位置从华北平原南下,并非只有南(南阳)襄(襄阳)走廊一条路,也有其他路可走,但是需要翻山越岭,只有南襄走廊最好走,并且可以通过骑兵、步兵、辎重,南襄走廊的西边就是秦岭,西北边是潼关和武关,西南边是荆山、武当山,东边是桐柏山和大洪山,更东边还有大别山,南襄走廊其实就是一座座大山之间的狭窄走廊,襄阳所在的位置就是南襄走廊的重要关隘。
再从整个中国地图看襄阳,中国地图的最中心位置是湖北省,襄阳在湖北省的最北部偏西一点的位置,是对接河南省与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从整个中国地图来看,襄阳就在心脏偏上一点的位置,襄阳自古以来就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说法,意思就是说襄阳是南北方交界的地带,并且是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而且襄阳城自古就有华夏第一城池的说法。
襄阳真正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交通要道的历史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的,曹操在统一了整个北方之后,就选择了从中原经南阳盆地攻取刘表所占据襄阳的战略,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从北方南下江汉平原及长江流域,襄阳是个最好的通道,适合大规模骑兵与步军作战,而曹操没有时间精力去长时间地训练水军,所以才选择了打襄阳。
襄阳周边地图结果刘表去世,他的儿子刘琮即位,投降了曹操,然后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了襄阳及整个荆州,虽然在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整个襄阳以南的荆州属地全部被孙权与刘备夺走,但是曹操死死地抓住了襄阳与樊城这个战略要点,因为曹操知道:襄阳是他统一天下的关键。
如果曹操还有统一天下的想法,就必须控制襄阳,并且将来从襄阳进军,打败南方势力。
东汉末年关于襄阳最著名的战役莫过于公元219年关羽发起的北伐襄樊之战,这一 战,关羽以荆州三郡的兵力北伐,迅速打败了征南将军曹仁与襄阳太守吕常、汝南太守满宠,将曹仁、吕常、满宠全部困到城中坚守,然后关羽利用汉水暴涨的机会,俘虏了于禁及七军,斩杀了庞德,一时威震华夏。
但是整个襄樊之战,关羽虽然包围了襄阳与樊城,但是一直无法攻克城池,因为襄阳和樊城太难打了,一是城池坚固,二是汉水环绕,三是曹魏强关羽弱,关羽是从南向北打都没能攻下襄阳与樊城,如果从北向南攻则难度会更大。
关羽北伐襄樊地图关羽为什么要北伐襄樊呢?
因为关羽想要打开进入中原的大门,只要拿下襄樊,再进一步攻下南阳(当时的宛城),就能从南阳盆地直接进入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可是无险可守了,一马平川,曹魏的核心城池许昌、洛阳、邺城都在华北平原,关羽想进入中原,最为关键的就是攻下襄樊,而这也是隆中对中诸葛亮的战略,同时也是蜀汉统一天下的战略。
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拿下襄阳,因为从汉中北伐关中,难度太大了,刘邦能成功,除了天下局势的原因之外,还有运气和地理的原因,但刘备就没有这个运气了,所以刘备集团想要北伐中原、兴复汉室,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襄樊北伐,所以襄阳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古代的襄樊包括汉水南岸的襄阳城和汉水北岸的樊城,这两座城池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很难攻取的,看看公元1267年~1273年蒙古与南宋之间的襄阳之战就会明白,蒙古大军攻打襄阳城,整整打了六年,到最后蒙古人借来了阿拉伯人的大炮,再加上南宋没有援军,才被攻破了襄阳城。
襄阳城当时蒙古采取的战略是从攻取襄阳,再沿着汉水进入长江,从长江一直向东水陆并进,最后更再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打不下襄阳,就进不了长江,所以襄阳是蒙古人进攻南宋最重要的一战,南宋在这里进行了殊死抵抗,但因为权相贾似道当道,抵抗意志不强,还与蒙古人暗中勾结,导致襄阳前线援军不足,再加上不断有南宋将领投降,最终导致襄阳失守。
襄阳城失守仅仅2年之后,蒙古军就攻陷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由此可见,对于南方政权来说,襄阳一旦失守,南方政权就保不住政权,无论他的都城在南京还是在杭州都是保不住的,所以襄阳城的得失关系到整个政权的生死存亡。
如果华夏的南北方是个统一的政权,那襄阳城的便利也只在于交通和交流,如果南北方处于割据,那么襄阳城就关系统一天下的战略,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等非大一统时期,襄阳城都是重要的存在,关系到南北方争夺天下的重任,这也是襄阳被称为天下第一城池的原因。

参考:
襄阳位于长江中游,汉水的上游,可以说是整个东南的屏障,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是咽喉要地。
第一,襄阳市防御重镇。
守住襄阳,北方的大军就不能顺利的南下,而且南方的政权依托淮河一线进行布防,守江必守淮就是这个道理,还是可以有效的防御北方的,如果襄阳失守的话,敌人就可以占据汉水的上游,囤积军事物资,集结兵力,然后顺着汉江南下直捣武汉,可以轻易打到长江南岸,然后从武汉出发,直捣南京,这是很危险的,南方就很难组织有效的防御了,长江那么长的防线,有限的兵力是很难布防,将顾此失彼,失败是早晚的事。
当年南宋。
走向吕文焕,利用襄阳作为基地对抗蒙古整整5年,在5年时间内,蒙古大军始终不能攻破襄阳,后来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襄阳失守,不到两年时间,蒙古大军以襄阳为基地直捣杭州,南宋就灭亡了。
第二,襄阳市是收复中原的前进基地。
襄阳地区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是个鱼米之乡,也是进攻北方,收复中原的前进基地,进可攻退可守进可以向北打过去。
岳飞北伐也是先攻取了襄阳,然后从襄阳出发进攻中原,打败了金国的主力,如果不是12道金牌,金国早就退回到东北吃草了。

参考:
有这样一种说法,"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
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
"襄阳者,乃天下之腰膂、四顾之地。
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
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
古代楚国最善用荆州。
楚都于郢,而欲争霸中原,则看重方城汉水之外,也是今日襄阳以之地。
唐人以鄂州为江汉之重镇,就是昔日的郢州。
南宋之衰,皆因襄樊陷,两郢倾,而鄂州之防急。
以伯颜之强狡,不敢轻犯鄂州,也因畏其险。
及取鄂州,而东南遂不能支撑。
对襄阳来讲,西晋用之,则以亡吴;
蒙古用之,则以亡宋。
西魏用之,亦以亡梁。
苻坚能陷襄阳,却不知襄阳之可以覆晋。
西魏之擅襄阳,也不知亡梁之资即覆陈之本。
所谓南国之周瑜,有用襄阳之志,而无其年;
关羽有用襄阳之势,而无其智;
庾翼有用襄阳之识,而无其力;
桓温有用襄阳之力,而无其诚;
南宋诸君子有用襄阳之言,而无其事。
然则千百年来,北人以襄阳并东南者有之,而南人没有以襄阳而清关、洛者也。
所以襄阳才能称为天下之要膂,。
汉水从汉中东流,经安康、十堰抵达襄阳,再经襄阳后折向东南。
秦人可以从汉中准备船只,高高兴兴顺汉水而下;
而楚人就只能干瞪眼,没办法,他们去打汉中得逆水而上,忒废油了。
后来到了三国,蒋琬也有这个打算,后来一琢磨,东下容易,万一打不赢,撤退可就是逆流,太危险,没敢干。
所以我们能看到,襄阳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四战之地。
南通江汉、东接汉口、信阳、北上中原、洛阳,西去长安、汉中。
中国发生大事的地区,总能和襄阳扯上点关系。
要知道天下之膂对中华有多重要!
参考:
襄阳因处于襄水北岸而得名,又有汉江穿城而过。
是历来的军事重镇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襄阳之所以有这么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就是因为这条汉江。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它从陕西流向湖北,在武汉汇入长江。
我们假设如果有敌军从北方进攻,一路顺江而下攻克武汉,进入长江。
一下就把淮河流域的守军退路截断了。
而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
若在顺江而下,南京,杭州,临安都有危险。
元朝攻宋时也提过“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的方略。
此时,我们在看襄阳,横亘在汉江上的襄阳宛如长江北大门。
因此,襄阳的城防工事也得以不断加固。
虽襄阳少山,但古襄阳三面环水,城高池深,交通便利。
也是易守难攻的坚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