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
杨家将的威名,实际上只传了三代,到北宋灭亡时,赫赫有名的天波杨府早已销声匿迹。
无论是在评书、戏剧亦或是影视中,关于杨家将的故事数不胜数,比如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等等,杨家将里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老令公杨继业、佘老太君、杨六郎、穆桂英等,在世间广为流传,尽人皆知。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杨家满门不俗的战斗力,每每出征,无论是杨家男儿还是杨门女将,个顶个的都是神勇无比,将那番邦打得落花流水。
作为这样一个战力不俗的生力军,在北宋灭亡前后,却没有他们的踪影,按理说,杨家满门忠烈,理应保家卫国,但在历史中,却没有看到他们出来救国。
实际上,在真正的历史中,确实有杨家将的存在,但史实与我们所看到的,包括演绎或者小说中,却有着极大的差距,之所以在北宋灭亡时,没有杨家将的身影,则是因为真正的杨家将,早已不是赵匡胤时期那个神勇无比的杨家。
为什么杨家将销声匿迹?
就是杨家在传到第三代后,已经出现衰败之像,祖上的威名,已经不复存在。
历史中真实的杨家将,并没有佘太君、穆桂英,也没有杨宗保,至于老令公杨继业,真实的名字叫做杨业。
杨业是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祖上曾是后汉的功勋,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后汉被刘崇建取代后,建立了北汉政权,杨业跟随刘崇建效力,并被刘崇建收为养孙,赐名刘继业,任建雄军节度使。
北汉灭亡后,刘继业归降赵匡胤,跟随赵家征讨天下,并复姓杨,在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因其骁勇善战,宋太宗便授封杨业为郑州刺史,拜左领军大将军。
杨业的成名之战,是在公元980年,辽国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杨业亲率数千骑兵绕道,突袭辽军后翼,生擒辽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又击杀辽国驸马萧咄李,同时与主将潘美配合,前后夹击,大败辽军,自此,杨业威名远震契丹。
这里就要提一提潘美,在大部分的演绎和小说中,潘美被塑造成一个杨家最大的敌人,在他的谋划下,杨家先后有数人遭到暗算,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并非如此,相反,潘美和杨业的配合,还算是十分默契。
大败辽军后,杨业的威名日益高涨,辽军看到杨业的旌旗,便不战而走。
宋太宗对杨业也是颇为信任,但朝中有人就忌惮杨业军功过大,便联合守边将领向宋太宗上疏,诽谤杨业。
而宋太宗对这种事情的处理,就是将诽谤杨业的奏折交给他,以此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这一点,足以证明杨业在北宋初期,红极一时。
但俗话说的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杨业最终也是间接的死在了这些诬告、猜忌他的人手中。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决心出兵北伐辽国,目的是收复燕云十六州,潘美、杨业为主将,而这次,有个监军王冼,要了杨业的命。
由于各路大军没有做到协调一致,反而各自为政,致使大将曹彬率领的主力军在于歧沟大败,再加上潘美部在蔚州的战败,以至于杨业所在的部队,不得不与辽军的优势部队正面决战。
辽军的优势,就是骑兵军团,而身为中原人的杨业部,虽说也有配置骑兵,但无论是装备,亦或是战力,都远远不能和辽军相提并论,正面决战,只会造成更多的伤亡。
杨业深知辽军的厉害,不愿在己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与辽军硬刚,他主张先避其锋芒,再找寻战机,与辽军作战。
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极为正确的决定,并且杨业也是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但就是这样一个决策,被监军王冼给一票否决。
在王冼看来,杨业的这个举动,分明是故意的,是为辽军打开门户,让辽军长驱直入,所谓的避其锋芒,不过是暗通辽国的说辞而已。
王冼的言语之间,话里话外就说了一个事情,那就是杨业有二心!而杨业听了王冼的这番话,气的可谓是怒发冲冠,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就是因为王冼戳到了他的痛处,他本身就是一个降将,平日里最忌讳的就是被人乱加猜测,为赢得宋太宗赵广义的信任,他拼命的出生入死,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本以为北宋朝臣会对他逐渐信任,没想到今日被一个监军横加指责。
这就让杨业十分难堪,并且还下不来台,申辩似乎也没有什么用,于是就做了一个冲动的决定。
为证忠心,杨业不顾辽军兵力占据优势,毅然决然的要求带兵出征,他的计划是,由他做诱敌之饵,将辽军吸引到附近的陈家口,再由埋伏在此的大军一举将来辽军围歼,这个计划确实不错,但错就错在,埋伏的宋军,并没按照提前商议好的计划来执行。
最终,在杨业成功的将辽军引诱到陈家口后,却无比悲催的发现,这里一个援军都没有,而身后就是来势汹汹的辽军,不得已,只得在此死战了。
此战的结果,是杨业缩所率的官兵全军覆没,自己的亲儿子杨延玉也死在乱军中,杨业本人也被辽军俘虏。
为表气节,杨业拒绝了敌人的劝降,绝食三天之后,壮烈而死。
这就是杨家将中的杨老令公杨继业的原型,史实中的杨业与演绎中的杨继业,出入很大,而杨家将的威名,则是自他手中所开启。
在雍熙三年的北伐中,杨业的另一个儿子杨延昭也跟随了父兄一起出征作战,在攻打朔州时,杨延昭手臂被冷箭射穿,但他依然勇猛作战,实乃是一员猛将。
在杨业阵亡之后,杨延昭经宋太宗的恩准,由先前的供奉官升迁至崇仪使,担任保州(保定)都巡检使,在河北一带效力。
杨延昭的一生,延续了父亲杨业的骁勇善战,在守边的岗位上,因战功屡屡升迁,最高做到了高阳关副都部署,可以说是继承了父亲的遗风,祥符七年(1014),杨延昭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七岁。
杨业和杨延昭,属于杨家的前两代代表人物,而第三代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杨文广。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自幼习得一身武艺,而他的发迹,与著名诗人范仲淹有很大关系。
范仲淹曾在陕西担任过地方官,在此期间,杨文广结识了他,两个人虽说年龄相差较大,但范仲淹在和杨文广的谈话中,发现这个年轻人很有才能,于是就将杨文广带在身边。
杨文广虽说因父荫为官,但是他本身确实也具备相当了得的带兵打仗能力,在跟随范仲淹之前,杨文广就曾平定陕西南部流寇起义,而经过范仲淹的举荐,杨文广在皇祐四年(1052),跟随狄青讨伐侬智高,期间也是战功累累。
杨文广最大的优势,在于其颇具计谋,熙宁元年(1068年),为防止西夏党项人入侵,朝廷决定在陕西南部修建城堡,以保护秦州西北边境的居民,这件事情交给了杨文广负责。
党项人经常会在北宋军队修建城堡时进行侵扰,严重破坏了工程进度,鉴于此,杨文广采取声东击西策略,对外放出口风,要在某地修建城堡,得知消息的党项人不知是计,倾巢出动,前来破坏。
杨文广在侦得党项人大军出动的消息后,令大军在某地严阵以待,并在党项人必经之路布好埋伏,待到党项人来到后,一鼓作气,将其大败,极大地挫伤了党项人的元气经此一战,党项人后来不敢再捣乱。
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辽国再次狮子大开口,向北宋索要河东地界,杨文广向朝廷献上了破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但还没来得及等到朝廷批示,就在同年十一月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在演绎中,杨文广被安排成了杨延昭的孙子,父亲母亲则是杜撰出来的杨宗保和穆桂英,关于杨文广的故事在演绎中也非常多,比如脍炙人口的文广出生、文广招亲、挂帅征南等,都将杨文广描写成一个英雄一般的人物。
对于杨文广的结局,不同的艺术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明清之前的小说中,杨文广是被陷害而死,而在明清时代的相关故事中,则是寿终正寝,基本上与史实一致。
杨家在经历了杨业、杨延昭以及杨文广后,就没有什么出色的人物了,尤其在杨文广去世后,杨家后人因为没有相应的军功,最终大多数人搬出了象征着杨家荣耀的天波府,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资格住在这里。
杨家的后人,仍有一大部分在军中做事,但也就是充当一般的下级军官,而到了宋徽宗初年,曾经显赫的杨家,早已经衰落的不复当初,没有名将,没有军功,更没有重返荣光的实力。
公元1127年,金国南下征讨北宋,最终打进了东京汴梁,靖康之难就在这一年发生,此时的宋朝内外,已经被金国吓破了胆,而曾经令契丹人闻风丧胆的杨家将,早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即便是找出来一两个杨业的后人,也只不过是平凡苍生而已,对于抵抗金国,甚至光复北宋,无疑是痴人说梦。
因此,在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也就不会出来救国,没有当年祖上的骁勇善战,也没有计谋方略,拿什么来救国,甚至,连杨家将的后人能不能找到,都是一个问题。
当然,北宋的灭亡和杨家将有没有出来救国关系不大,也就不能说杨家将没有救国就导致北宋灭亡的,这种说法过于片面。
北宋自宋太祖赵匡胤夺得皇位后,至靖康之难,共经历了一百多的时间,赵宋王朝之所以会最终走向灭亡,正是由于开国之初,赵匡胤的一项政策有很大关系。
重文抑武,导致宋朝的军事实力一直都会被后人诟病,尤其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让后世的几个皇帝严格遵循了这一原则,这就形成了在后期被金国追着打的结局,而杨家,则没有出现惊艳绝伦的人物,所以才会被朝廷的逐渐冷落,最终泯然与大众无异样的结果。
所以,北宋灭亡是因为几个方面的综合“努力”,是其本身政策上有一定问题。
即便是杨业杨延昭这些人都在,也挽救不了北宋的颓败之势,这在当时已经得到体现,比如朝中曾有如宗泽、李刚等抗金名将,但大多结局不好。
宋徽宗对于理应执掌大权的武将们,宁可让这些人靠边站,用所谓的神兵法术前去和金兵进行抵抗,也是无济于事,依然阻止不了的北宋的衰败,最终的结果仍是城破,国亡至于杨家将,也就没有可能出来救国了。
总结:杨家将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功勋家族,为北宋的政治稳定,做出了许多贡献,但由于杨文广的死去,杨家开始衰落,其实,纵观杨家的衰落史,恰好和北宋王朝的衰落史接近一致,从王朝建立时那种风光,到搬出天波府的落寞,以及北宋灭亡时消失不见,杨家见证了北宋王朝的兴衰转变,最终谢幕退场,而在北宋灭亡时,杨家后人已经是没有任何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家族,所以,才会在北宋灭亡时,不会出来救国,北宋政府也知道和清楚这一点,所以,在北宋中后期的,杨家将就更不入法眼,或者说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已经成了一个庸碌之辈,才没有能力在北宋灭亡出来救国。
参考:
“杨家将”、“杨门女将”等脍炙人口,但毕竟是演义,不是真实的历史。
我们看一看真实历史中的“杨家将”。
杨业和“雍熙北伐”。
一、杨业其人。
杨业为北宋名将,原来是北汉的将领。
979年,宋太宗征讨后汉,后汉刘继元投降,杨业也投降了北宋。
杨业因为在北汉时战功卓著,被宋太宗任命为郑州刺史。
(杨业剧照)980年,辽景宗发兵10万进攻北宋的雁门,北宋的主将是潘美,杨业是副将。
杨业带领数千骑兵绕道辽军背后突袭,杀死了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潘美领主力夹击,辽军大败,自此杨业的威震契丹。
(杨延昭剧照)二、“雍熙北伐”和杨业之死。
公元986年,宋太宗决定征讨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
潘美和杨业分别为西路军的主副将,王侁和刘文裕为监军(节制武将),但是北伐过程中步调不一致,导致曹彬率领的主力被击败,西路军也随即准备撤退。
为了保证将西路军攻下的四州百姓带回北宋,杨业建议再陈家谷口设伏,他负责引诱辽军到此,击败辽国军队,安全将百姓撤回北宋境内。
潘美和王侁一直待在谷口埋伏,以为杨业打败了契丹军队,为了争功劳,军队纷纷离开谷口,潘美无法控制军队,后来听到杨业战败的消息后,又匆忙撤走了。
等杨业率军转战到陈家谷口时,发现预先埋伏的军队一个都不见了,自己陷入契丹军队的重围,力战被俘,绝食三天而死,一同阵亡的还有他的二儿子杨延玉。
(宋太宗像)三、宋太宗的对战败的处置。
杨业阵亡,宋太宗非常悲痛惋惜。
他将大将军潘美降三级使用,监军王侁被罢官,流放到金州(陕西安康),刘文裕被免官,流放到登州(山东烟台),所有导致有关杨业阵亡的主要官员都受到了处罚。
历史记载: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长子杨延朗(杨延昭的原名)为崇义副使,其他四个儿子也被朝廷录用了。
杨延昭和杨文广。
演义中的杨六郎(958-1014),原来的名字为杨延朗,后改名为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小说中是杨继业的第六子)。
后来杨延昭镇守遂城,威震边关,契丹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代表着幽燕的北方,杨延昭是他们的克星,认为他是北斗七星的第六颗星下凡,因此称他为“杨六郎”,是契丹人给起的外号。
杨六郎有三个儿子,比较出名的是杨文广(999-1074),是他的第三子。
杨文广曾经率军击败西夏军队,在辽国索要领土中,他献策图谋夺取幽燕,不过可惜的是很快病死了。
北宋采取重文轻武、守内而虚外的总体政策,杨家将自杨文广后再也没有出现有名的将领,宋朝统治者也不可能让武将世家存在,这对宋朝国家政权稳固不利。
杨家逐渐没落,到北宋末年在也就没有杨家将的身影了。
演义和现实对比。
1.杨继业(小说中姓名)——杨业(历史真实姓名)2.杨业(真实历史)确实有七个儿子,在陈家谷口一同战死的是第二个儿子杨延玉,其他儿子都没事;
小说中在金沙滩之战,杨业儿子中老大、老二、老三战死,老四被俘,老五出家,老七被潘仁美射死。
3.杨延昭真实中是杨业的长子;
小说中是第六子。
4.真实的历史中潘美是北宋著名将领,和杨业的合作还是不错的,无奈监军的权利更大,这直接导致杨业战死;
演义小说中潘仁美成了奸臣,害死了杨家将不少子孙。
无辜的潘美背了很长时间的黑锅,其实陈家谷口之战,潘美是支持杨业的。
(潘美像)5.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中,杨文广最为出名;
小说中虚构了一个杨宗保,杨文广成了杨六郎的孙子。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参考:
因为北宋灭亡时狭义的“杨家将”后人已经泯然众人矣了,当然没办法出来“救国”了。
不过“杨家将”的亲戚一直到元朝还担任过五品高官。
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杨家将”(狭义)以及他的亲戚们。
(广义杨家将)“杨家将”最早并不是起源于杨业,而是杨业父亲杨信。
杨信本是陕西神木土豪,河东步军都指挥使刘崇(后汉太祖刘知远弟弟)担任麟州刺史的时候按照五代惯例都会要求当地豪强上缴“人质”,杨信就把长子杨重贵(杨业)送到刘崇处做人质。
没想到刘崇很喜欢杨重贵,不但收他做养子,还给他改名刘继业,之后刘崇去到太原,就把杨业也带到太原。
而杨业父亲杨信在后周建立后自称麟州刺史,也得到了郭威的认可,因为杨业跟着刘崇,所以麟州刺史这个职务就被杨信传给了二儿子杨重勋。
从此,广义的“杨家将”其实就是两支,狭义的当然就是杨业以及他的后代。
之后历史大家都知道了,我就简单说一下,北汉末帝刘继元投降宋朝后,杨业也跟着归顺了宋朝,还把名字改回杨业。
然后就是屡立战功,最后光荣战死。
杨业战死的时候一共有七个儿子,除了长子与他一同战死以外,其余孩子都还活着。
但是杨业这剩下六个儿子除了杨延昭外,其余并不怎么出色,都只担任了低级武官,自然史书无载了。
杨延昭后来官至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但是很遗憾,他和父亲杨业一样是个文盲,宋史上说他“延昭不达吏事,军中牒诉,常迁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
”杨延昭活的挺长,七十五岁去世。
杨延昭有三个儿子,最能干的当然是杨文广。
杨文广和杨延昭一样,是一名出色的将领,最高职务是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可以说是宋朝高级将领了。
而从杨延昭死后宋朝朝廷恩赏他三个儿子官职,到杨文广在宋仁宗时期讨伐张海起义才因功升为殿直看,宋朝朝廷恩赏的官职都很低微,如果没有军功,很难升上去。
而想要军功都拿命换,一个搞不好就阵亡在前线了。
这也是为什么杨文广死后四个儿子没有一个升到高级武官,以至于“杨家将”默默无闻的原因。
可以说从杨文广之后,狭义的杨家将就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靖康年间即使杨家将还有后人留存,那也是今天班长、排长一类的小官了。
说完狭义的杨家将,再说说广义的杨家将,所谓广义就是指一切与杨业有关系的亲戚朋友。
前面说了,杨业的弟弟杨重勋继承了麟州刺史职务,到了北宋,宋太祖让这些边境土豪内迁,杨重勋就从陕西神木迁移到安徽宿州担任保静军节度使,但是麟州军事职能还是交给杨重勋儿子杨光扆处理。
原本麟州杨氏也可以向自己姻亲府州折氏一样“永镇麟州”的,可惜杨光扆死得太早,31岁就去世了,而他死时儿子杨琪年仅7岁,“杨氏遂不专麟州之地”。
杨琪能力平平,比起他的族弟杨文广就差远了,他最高职务是供备库副使,这是诸司副使最低一阶职务。
但是杨琪有一个好儿子杨畋,这点就比杨文广强了。
杨畋虽然出身将门,但是自己却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及第,而且宋史正经有传,最高做到龙图阁直学士,复知谏院,做到了北宋朝廷言官的大领导,而且和包公一样,也是龙图阁学士。
不过可惜杨畋后人里也没有特别出色的,所以也是泯然众人矣。
最后再说说杨业夫人折氏,小说《杨家将》里称为佘太君,其实人家姓折,就是我前面所说府州折氏。
府州折氏比麟州杨氏幸运在于当时折氏家主活得长,宋太宗时期就干脆让折氏世镇府州,反正边境小城。
但是这样一来,折氏就保证了每代都能出一个州军事主官,这实在太重要了。
就因为这样,折氏一直延续到元朝,而且无论在南宋还是金国,都属于官宦世家。
留在金国的折氏后人记载,一直延续到元初,一名叫折叔玉的折氏后人娶了元朝延安路兵马总管袁湘与第二位夫人梁氏所生的第三女,他本人担任五品屯田总管职务。
留在南宋的折氏后人最后见于史料的记载是折思问,嘉熙元年(1237)他担任为海宁县丞。
此时距离南宋灭亡还有40年时间。
综上诉述,从狭义杨家将以及杨家将亲戚后人情况看,高官不如土豪,虽然府州折氏在北宋从来没有出过三衙管军大将(杨文广)这样北宋顶级武官,也没有出过龙图阁直学士这样高级文官。
但是就凭着可以世代担任府州知州(武)这点特权,就使得府州折氏能一直在史书上延续到元初,而此时,折氏姻亲麟州杨氏的后人早就湮没在史料里,无可查询了。
参考:
别说北宋灭亡时杨家将没有帮上忙,早在灭国前50多年杨家将就已经销声匿迹了。
四郎探母、五郎为僧、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这些故事通通有演绎的成分虽然我们想象中杨家将满门忠烈,各个武艺高强,精忠报国。
可现实中,北宋真正的西北军主力应为“种家军”和“折家军”,杨家将和这两支队伍相比弱得掉渣,且知名的只有三代:杨业、杨延昭、杨文广。
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原名为杨业,父亲杨信是麟州新泰县(今陕西神木)的一个土豪家族,有自己的武装势力,资产庞大,不过那时是军阀混战的时期,十年间朝代就换了5次,基本上谁胆子大谁就能称王,黄袍加身比比皆是,比较可惜的是杨信没有那么大的魄力,于是他只能墙头草随风倒,到后晋时,杨信很识趣儿地将权利转交给刘志远的堂弟刘崇,被推荐到中央就职,由此获得职位升迁。
走之前,杨信把儿子杨业托付给了刘崇,让他帮忙照看一下。
没想到后晋很快灭亡,随后杨信几易其主,经历了刘知远的后汉、郭威的后周,不管谁到主子,杨信都投降,可不幸的是他死得早,后周成立第二年就离开了人世。
杨业有个好爷爷尽管去世早,他却实现了家族处境的跃迁,给儿子找了个好下家。
后汉灭亡后,刘崇在太原称帝,史称北汉。
刘崇把杨业当成自己的亲孙子养育,还直接让他随了自己姓刘,改名刘继业(刘崇孙子辈名字中间都是继)《宋史》记载,杨业本上没打过胜仗,还曾丢失过不少的城池,被刘继元剥夺了兵权(毕竟刘继业不是亲生的),据《辽史》记载,杨业曾经与契丹对战时,让其吃了不少的苦头,由此看来,杨业也有一定的能力。
公元979年,北汉灭亡,杨业再次投降北宋,恢复了杨姓,出任代州知州。
次年,辽国举十万之兵大举入侵雁门关,此时的杨业不得不领兵迎战,可能总打败仗有了经验,此时的杨业带领数千兵马悄悄绕到了辽军的后方,与大将潘美完成南北夹击,大胜辽军。
这位潘美就是杨家将中杨业的死对头,但当时他们却配合默契,屡败辽军,让辽军非常苦恼,而之后的一件事却成为了他们关系崩塌的转折点,我们稍后再说。
雁门关一战中,杨业斩杀了辽国的驸马爷萧咄李,并且捉住了他们的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
这一胜仗极大鼓舞了士兵的士气,挽回了屡战屡败的颜面,由此让辽军听到杨业的名字就瑟瑟发抖,恨之入骨。
杨业被奸臣和主将所害公元986年,宋太宗发动雍熙北伐,分兵三路妄图夺回燕京十六州,此时的杨业是潘美的副将,两人共同指挥西路军,刚开始推进的十分顺利,很快攻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州。
虽然西路军进展顺利,但曹彬带领的东路军却被打得惨败,中路军一看这架势,也发生了溃逃,西路军还准备高歌猛进时,突然接到了回撤的命令。
当时,辽军已经集中主力开始攻击西路军,企图夺回寰州。
面对敌人来犯,杨业觉得分开撤退比较好,先从云州撤,然后是应州,最后寰州和朔州。
这个方案很有可能让寰州和朔州被围困,但也足以减轻损失。
可没想到北宋小人不少,当时的监军王诜便是其中之一。
他调侃杨业胆小,不敢从正面与辽金对战,以解救四周百姓于危难之中,讽刺杨业心怀鬼胎企图通敌。
而当时的主将潘美听到这种说法,竟然在旁边一言不发,大有默许的意思。
老实忠厚的杨业愤怒了,为证清白,他同意率领部队正面迎战辽军。
临行前,他询问主帅潘美的意见,潘美说“我将以1000弓箭手埋伏在陈家谷口,对你进行接应,你只需诱敌深入,必将重创辽军”。
杨业看着信誓旦旦的潘美,甘洒热泪领军出行。
可他的部队人数少,此战无异于以卵击石,当他冲进辽军包围圈时,结果可想而知,经过一番苦战,几千人的队伍剩下百余人,杨业身受十几处伤,最终无奈退至陈家谷口。
此时他已经完成了潘美对他的嘱托,将大敌引诱至此,可当他到了陈家谷一看,陈家谷空空荡荡,连个人影都没有。
气愤不已的杨业决心同归于尽,打到最后连战马都爬不起来了,杨业也被辽军生擒,儿子杨延玉就地阵亡。
被俘的杨业咽不下这口气,又不想当敌人的俘虏,绝食了三天,壮烈殉国。
《杨家将》中将潘美看成杨业的敌人有其现实的依据,因为在最为重要的关头,潘美确实没有信守承诺,对杨业上演了一出“投名状”,让杨业死于敌营之中。
根据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撤退,将违背朝廷旨令,这也是一项重罪,但不地道的是潘美并没有事先通知杨业,却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让杨业以身赴死,显然这是小人的做法。
宋太宗得知此事后十分震惊,他直接将潘美连降三级,然后将监军王诜发配至金州,同时抚慰杨氏后人,给杨业三子杨延浦、五子杨延瑰,六子杨延贵,七子杨延彬当了殿直(从八品),四子杨延训当了供奉官(九品)。
殿直只是一个荣誉称号,俸禄级别相当之低,更谈不上有地位,这5个兄弟从此便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杨延昭一战成名唯独杨延昭延续了父亲的衣钵,在陈家谷口战斗中,杨延昭胳膊被利箭射穿,但却活了下来,被调到保州任都巡检使,却因为一场战役被辽国人称为“杨六郎”。
当时,辽军层层包围了保州遂城,遂城矮小破旧,根本无险可守,附近援军又远隔百里,从哪一方面看这场战争都必将以失败告终,但在最关键时刻,杨延昭挺身而出,动员城中百姓换上军装,共同守城。
天气不断降温,杨延昭让士兵从城头浇水,在凛冽寒风吹拂下,这些水很快结成了冰,整个城墙成为了一座冰山,攻城的辽军想用各种方法攀爬城墙,却都摔得鼻青脸肿,最后只能无奈撤军。
可当撤军之时,杨延昭却出其不意,带兵出征,打了辽军一个措手不及,辽军丢盔卸甲,被杨延昭打得晕头转向,杨延昭此战截获了不少辎重器械,自此一战成名。
宋真宗得知后,亲自接见了杨延昭,与他一番交谈,发现杨延昭有不少思想和自己很对路,于是对他十分赏识,给予重任。
此后,杨延昭又同杨嗣(没有血缘关系,后改编为杨七郎杨延嗣)一同与辽军展开多次战事,胜多败少,尽管当时有朝廷重臣对杨延昭提出弹劾案,却都因宋真宗信任杨延昭最后不了了之。
杨延昭由此被调任宁边军部署,此时手下人员多达万人,这是他人生最辉煌的一刻,可随后他就不再有战功,表现平平了。
公元1014年,杨延昭死在任上,终年56岁。
杨文广只打了一次仗杨延昭有一个儿子杨文广,在杨家将中被塑造成了爷孙关系,杨文广早年曾经参加广西平乱,跟着战神狄青学习经验,却偶然获得范仲淹的对赏识,将他调到西北军进行锤炼,杨文广最终成为秦凤路副总管。
杨文广战功远远不及杨延昭,史书记载的唯一一次战斗是对西夏的防御作战,当时杨文广追随韩琦在筚篥修筑城墙,防止西夏党项人侵,杨文广散布谣言让党项人上当,采用声东击西的方式修筑好了防御工事,当党项人反应过来上当了,杨文广又出其不意在西夏人撤军之时将他们杀的大败,他还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想要继续征讨,可还没出征就死了,享年75岁。
北宋因他有功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此后,杨家将便销声匿迹,默默无闻了,也就是说杨家将只存在了三代,而且一代不如一代,既没有惊人的战斗力,也没有十分出色的战役成绩。
一个原因在于战事减少,武将没有历练的机会,更没有施展才能的平台,北宋一直处于休战状态,除了偶然战事很少打仗。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北宋重文轻武,朝廷被文官集团掌控,杨信和杨业亲属都没有朝廷中人,不像折家军和种家军有大批的文官亲属任职,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氏族集团,由此占据了统治的话语权。
杨延昭等人不懂政治又没有太大战功,即使狄青都遭到文官集团的打压,更何况杨业等人呢!杨家将并不是不想救国,而是无能为力。
北宋的衰落在于国力难支,在与西夏、辽国、金国、蒙古的战斗中,北宋已经落入颓势,屡屡丧权辱国,这便是重文轻武的必然结果。
就连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都被扣押在敌营之中,金银财宝更被敌人洗劫一空,这样的灭亡对一个王朝算是奇耻大辱,而杨家将当时早已经不被重视,如同平民一般的存在。
虽然《杨家将》中穆桂英、杨宗保等人披荆斩棘,武力经历,但那也只是美好的想象,男人不行女人上,女人不行老人上,我们不想承认失败,于是构想出不屈的精神和完美的形象,可现实却总是血淋淋的残酷,杨家将最后混入了人群,找都没地方找。
结语:北宋灭亡时有其必然原因,杨家将的没落并不是自身不行,而是重文轻武的结果,他们无非是任人摆布的棋子,想要一个安身之所却被文学作品不断捧高,北宋有很多投降派,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岳飞等都被奸臣所害落得家破人亡,在乱世中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有时候也并不容易,更别谈救国了。
参考:
不是杨家将不再出来救国,而是当北宋灭亡时,戍卫边疆的杨家将早已成为了历史。
首先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故事戏曲中,北宋杨重贵一门可谓满门忠烈,一家以身许国,连族中女性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大英雄。
不过现在耳熟能详的杨家将,多半是后人通过演义所描绘的,如同《三国演义》一般带有文学色彩。
故事中杨家的七郎八虎和女将们,都不过是后人创造出来的人物角色。
而杨家将中人物原型的经历,也没有故事中的如此波澜壮阔、动人心弦。
不过,若要掀开杨氏传奇的层层面纱,杨业是必不可少的“引文”人物,毕竟杨家祖孙三代从军卫戍边疆,便是由他开始。
而当我们解析完杨家三代的传奇之后,我们或许就能知道,为何当北宋灭亡时,杨家反而默默无闻。
一代杨业:开杨家报国之首,以死明志杨业,又名杨继业,早年又叫重贵,是太原人。
他本是北汉的一员大将,被赐姓刘,国人称其为“无敌”。
北汉亡后,宋太宗识人惜才,将其收入麾下。
归顺北宋后,他改回姓氏。
北宋初年,宋太宗认为他熟悉边防,就命杨业前去驻守代州(大致位于今山西)。
在这期间,杨业延续了往日的骁勇。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在雁门关一带大破辽军,威名远播。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发兵三路挥师北伐。
其结果我们也知道,因指挥不力,兵将不合导致失败,杨业战败之后被俘绝食而亡。
但纵观整场战役,杨业的遭遇虽着实悲壮,可在战役开打前,杨业其实已向潘美建议宋军应该绕后、包抄辽军,断其后路,以避其锋芒。
怎奈在这时候,监军王侁跳出来讥讽杨业怀有二心。
杨业本就对自己是降将这一身份感到尴尬,如今又遭人嘲讽,更是无可奈何。
因此,明知与辽军正面对抗是死路一条,他还是将自己摆在了前锋以明志向。
在陈家谷大战前夕,杨业请潘美在谷口布阵,自己则率一路兵马继续前进。
此时在另一边,辽军主将也派人设伏,而自己则与杨业正面交手。
开战之后,辽军佯装撤退,引诱杨业孤军深入。
就这样,杨业一群人反而陷入了辽军的包围中。
他们一路且战且退,直至最后一人战死,这当中,还有杨业的儿子杨延玉。
兵败之后,杨业被俘,纵使心有不甘他还是绝食三日而死,以报宋太宗知遇之恩。
反观杨业的背后,王侁本是力主正面交战的人,他还想着能趁杨业重创敌军的时候,突然杀过去抢得军功。
但当他一看是埋伏的时候,旋即率军撤退。
潘美见前军后撤,也带着在陈家谷谷口接应的部队都一并撤走。
最终,他们只留得杨业一人望着空荡荡的阵线无奈哀叹。
所幸,朝廷上对于杨业还算是公平:杨业死后,宋太宗十分震怒,直接将王侁发配充军,将潘美降级三等。
二代杨延昭:承父之志,终生戍守边疆杨业身死,他的儿子杨延昭又接过了他父亲的事业,从事驻守边疆的事务。
咸平二年(999年),契丹突然南下,当时驻守遂城(今河北徐水县)的杨延昭发放武器、招募青年参与防守,同时命人往城墙浇水。
由于正值隆冬腊月,第二天清晨城外就结了一层冰,辽军见攻城无望,立马撤走。
此役之后,杨延昭因功升为刺史,两年后,他再次大胜南下的辽军,这一次则擢升莫州团练使。
紧接着第二年(1002年),辽军再次南下攻保州,杨延昭率军驰援,可惜被辽军偷袭导致损失惨重。
此次战败,本应受罚,不过宋真宗赦免了他,第二年还命他官复原职。
此后杨延昭一直驻守边疆,直至1014年病逝于任上,享年57岁。
▲《少年杨家将》中杨延昭形象(胡歌饰)三代杨文广:杨家三代报国,至此而终杨延昭逝世后,其子杨文广也接过祖、父二人的衣钵,担起为国征战的责任。
早年,杨文广因父去世而由补官(接任)的方式进入军旅当中。
早年的他一直执行镇压叛军的任务,后于宋神宗年间,因西夏进犯,他率军追击来敌斩获颇丰。
此后他一路升迁,直至官封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三衙管军之一)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辽国想要重新勘定边界,杨文广借机上书进言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方略。
不过朝廷一直没有答复,杨文广也便一直没有机会实践他的抱负。
怎奈当年十一月,杨文广病逝任上,北宋杨门三代人就这样将自己的热血与年华洒在了中原大地上。
此时,距离北宋灭亡还有将近五十年。
所以,不要怪为何杨家将没能拯救北宋,因为他们只是存在于故事演义当中。
他们的原型,也不过只有上文提到的祖孙三人。
要想凭借一门三代人就改变北宋军队积贫积弱的现实,也不大可能。
更何况宋一朝,领兵权与带兵权是分开的。
随着杨文广的离去,杨家便再也没有人投身军旅、驻守边疆,杨家后人也便不可能指挥军队作战,一代传奇也就这样嘎然而止。
参考资料:1、《宋史》2、《资治通鉴》
参考:
其实真实的杨家将远非评书中说的那样的传奇,七郎八虎、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等等一系列的故事也都是演义。
当然真实的杨家将也的确如同演义说的那般,杨家满门忠烈,忠心为国。
有诗赞曰:源远流长根又深,清白传家素有名。
山西发藉太原府,奉命平番作忠臣。
文武公卿光是议,黔蜀威名震玉金。
识得杨家诗八句,才是杨家后留人。
也正如北宋文豪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写道“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
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
父子皆为名将。
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
从中可以看出在真实的历史中杨家将的盛名的确也是十分大的,在北宋的军中杨家将也是举重若轻的。
但是真实的杨家将远非评书中说的那样的人才济济,在当时杨家将领中在史书留名的就只有杨业、杨延昭、杨延玉、杨文广四人,其余杨家人史书均无记载,或只知其名不知其事。
可以说杨家将自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杨文广去世后,杨家中人就再也未出现在北宋的史书当中,虽然杨家并未绝后,但是有能力的杨家人却再未出现。
而这点从北宋的史书自杨文广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杨家人的名字就大致可以看看出,杨家将自杨文广之后就已然衰落了。
或者说虽然此时的杨家人还是继续加入军中为朝廷效力,但是有能力的,或者说当军中将领的却再未出现,很有可能自杨文广之后,他们当的官职都是军中的小官,所以史书在未对其记载。
毕竟要在史书留名的,要吗是能力突出的名将,要吗是一位大忠臣亦或奸臣,要吗就是对历史的某件事起到巨大作用的人物,要吗就是王侯将相。
而自杨文广之后,史书都再未出现过杨家人的记载,只能说杨家已无能人。
所以
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此时的杨家人已经没有在军中领兵的人物了,既然没有兵权他们又如何救国呢。
其二、杨家已无能人,所以就算此时北宋朝廷想到他们,他们也没有能力去领兵作战,没有这个金刚钻哪敢揽这个瓷器活。
毕竟这是关乎北宋存亡的战争,作为杨家人他们其实也不想这个灭国的责任推到杨家的身上,这可是会毁了杨家的一世英名的啊!其三、就是杨家后人是有参与到北宋抵御金国入侵的战斗中。
但是由于此时的杨家人太位卑言轻,他们没有谁担任宋军一军的主将,或者是没有创造出什么惊人的战绩,所以史书并未将其记载进去。
简单的说就是此时的杨家人已经不够资格能进史书中了。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说熟知的历史就是在金国灭北宋一战中,杨家的后人是早已销声匿迹,史书没有对他们有任何的记载。
但是也正如如上所说,可能他们参加了这次战争,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多大的身份,所以并未被史书记载。
当然不管如何,杨家将在历史上对国家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杨家三代最终也都是为国尽忠,所以杨家将的确是好样的。
参考:
近日有网友提问: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出来救国呢?
七郎八虎、杨门女将……有他们和她们在,北宋应该不会亡啊?
对于网友的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的是:历史上的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等并不存在,正是因为看到大宋江山丢失,民间才把希望寄托着以杨家将为代表的英雄。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或者说杨氏英雄父子是什么样子的?
1、杨老令公的原型为杨业根据杨家将的故事,杨家的老英雄是杨继业、杨老令公。
其实,真实的历史人物名叫杨业。
杨业是太原人,父亲叫杨信,曾任后汉麟州刺史。
杨业擅骑马射箭,20岁时追随北汉的刘崇,以勇猛著称。
因功升任建雄军节度使,人称“无敌”。
宋太宗征太原,爱慕人才,悬赏他。
杨业则劝国主刘继元投降,保全了百姓生命。
宋太宗召见杨业,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后授郑州刺史,令他镇守边关。
此后,杨业打败入侵雁门关的契丹,升任云州观察使,兼郑州和代州刺史、驻泊兵马都部署。
2、奉命北征,为潘美的副手雍熙三年,宋军北征,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帅,杨业为副帅,蔚州刺史王侁、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监军。
宋军先是攻下云、应、寰、朔四州,因曹彬战事不利退回代州。
不久,宋廷下诏迁四州百姓到内地,潘美等统领士兵护送。
此时,辽国萧太后和耶律汉宁、南北皮室、五押惕隐领兵10万攻占寰州。
杨业认为,迁移百姓、契丹兵出击时,可在石碣谷设伏弓箭手1000名,骑兵增援中路,确保百姓安全。
3、建议遭反对,明知一死仍出战杨业的这个建议首先遭王侁反对,认为宋军数万精兵,不能太软弱,“只管奔击雁门北川”。
刘文裕表示赞成。
王侁甚至嘲笑杨业:“君侯号称无敌,现在看见敌人就服软,莫非有别的打算?
”杨业只好被迫出击,因为明知一死,出发前哭着对潘美说:“此战必败。
我是太原降将,死本无所谓,皇上任我为副帅,授我兵权,我很想打击敌人,只是在寻找机会以报答国恩。
现在各位认为我害怕敌人并责备我,我只有一死。
”4、伏军擅自撤走,潘美又败退见潘美无什么表示,杨业指着陈家谷口说:“你们要在那里摆下弓箭手,作为左右翼,等我转战到这里,立即夹击救援,如果不这样做,我和士兵一个都活不下来。
”潘美与王侁率兵在谷口列阵。
从凌晨寅时到上午巳时,王侁登高远望后,认为契丹人逃跑了,想去争功,就率军离开口。
潘美没有制止,一起率军向西南走出20里。
5、杨业绝食而死,儿子战死沙场史载,此时杨业战败,潘美却领兵退走。
杨业死战,自中午杀到日落,辗转到达谷口,却未见一个宋军,放声大哭,回军再战,身受十多处创伤,亲手杀死上百人。
因战马重伤倒地,被契丹兵活捉,儿子杨延玉也战死。
杨业叹道:“皇上看重我,我本想讨敌保国报答,却被迫害,如今战败了,还有什么脸活着!”就绝食三日而死。
6、杨家将传说的来源是什么杨业战死,潘美被连降三级,监军王侁、刘文裕都解除官籍。
杨业除了战死的儿子杨延玉外,还有6个儿子:杨延朗被封为崇仪副使;
杨延浦、杨延训被录为供奉官;
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录用为殿直。
杨业的这6个儿子中,以杨延朗的功绩最大。
史载,杨延朗后改名杨延昭。
幼时杨业曾说:“这个儿子像我。
”杨延昭曾跟随父亲攻打应、朔两州,担任先锋官,被敌人乱箭射穿手臂,却毫不退缩。
7、杨延昭成为宋真宗时的猛将杨业死后,杨延昭在遂城遭遇契丹军,围城数天。
萧太后亲自督战,宋兵害怕,杨延昭命全城壮丁登城持兵器守城。
因遇天寒,令人取水泼城墙,次日城墙全是冰,光滑坚硬,敌兵无法爬上来,只好退去。
契丹又南下,杨延昭设精兵埋伏在羊山西,先是袭击敌人,边战边退,退到西山时伏兵杀出,契丹大败,用匣子装着敌将首级献给皇帝。
杨延昭升任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同时受奖。
宋真宗曾说,杨嗣与杨延昭,忠心勇猛,很多人妒忌他们,但我会庇护的。
8、杨延昭被契丹人称为“杨六郎”咸平五年,契丹进攻保州,杨延昭、杨嗣率军救援,被偷袭损失较大,有大臣要治罪于他们,被宋真宗拒绝。
咸平六年夏,契丹进攻望都,杨延昭重被起用,后调往宁边军。
景德元年,杨延昭率军1万人直抵辽境,攻破古城,俘获敌人众多。
景德二年,升任保州防御使,后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于大中祥符七年病死,终年57岁。
史载,杨延昭军纪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作战身先士卒,功劳全归于部下。
守边20余年,契丹人都怕他,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被封官,他的亲信和门客也择优得以任命。
此后,他的儿子杨文广一直为北宋捍卫疆土。
参考:
北宋灭亡時,杨家将为什么不出来求国?
要知道这是北宋的前后年普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经郑陈兵变,黄袍加身,后周世宗柴荣禅让,建立北宋,帝号太祖。
经斧声烛影之后,太祖驾崩,由弟弟赵光义接位帝号太宗,经北伐统一北方,一举灭掉(残唐)十国中的北汉,那時北方辽军厥起,在979年六月,太宗率十万兵马御驾亲征,收复中原在后晋時失去的燕云十六州,此時辽大将耶律休歌,耶律斜珍,引绣宋军北进,宋太宗大败髙梁河,宋军死伤惨重。
宋太宗几乎被活捉,幸亏大将杨业赶来行求脱以身兔,九月,辽景宗帝耶律贤派兵攻打北宋,在满城之战中大败,次年又在雁门之战中败给杨业,而则杨业树立了自已称‘’杨无敌‘’,但北宋又在冬天的瓦桥关之战中败给了辽景宗率领的队伍,986年宋太宗又乘辽圣宗刚刚接位之机,分三路进攻,二次伐辽,史称雍熙北伐,收复失地,几年后宋太宗在高粱河战争中的箭疮复发逝世。
。
1004年,辽圣宗和承天太后箫绰亲征南伐,宋真宗刚刚接位,在恐惧之下决定逃跑,由寇征劝住后才罢休,寇征建议下,宋真宗亲自率军至黄河边上的澶州同辽军对峙。
辽方提出议和,宋真宗同意,并也作了需防范:任潘美挂帅,任王庆监军,杨业父子保驾。
这在宋史上有名的‘’双龙会‘’,宋真宗中计,入了辽邦埋伏,杨业父子八人,回朝的只有六郎杨延昭,四郎投辽,五郎五台山出家(这一具体经历略过)。
。
有了前言。
才能回答问题,历史上有名的杨家将保驾双龙会,百岁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挂帅等戏剧演出,杨家将名声大操,那么金兵南下,他们都在那里?
要知道历史是一朝天子,一朝人,朝朝天子出能人,杨家将是出在.太宗未年和真宗年间,宋真宗晚年杨家将已衰败,已有狄青为宋室主帅。
但宋真宗后有经历了宋英宗,宋哲宗,再到宋徽宗。
可是晴康之变是出在钦宗年间,時隔三代,到金兵南下,京城失守,大宋君臣都作了金国俘虏。
。
在岳飞抗金,有杨再兴前来投奔岳飞,后牺牲在小商河,杨再兴是否杨家将后代,也无查考,总之杨家将的子嗣不多,有记载的只有杨宗保,杨宗英,再后杨文广,到此杨家将再也没有传说了。
参考:
“杨氏七郎八虎将,一心为保家邦”。
杨家将保家卫国,一门忠烈。
很多人就好奇了,为何在靖康之耻,北宋灭亡之时,杨家将不再出来救国呢?
究其原因不是杨家将不想,而是此时的杨家将有太多苦衷和无奈了。
杨家将抗辽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虽然在小说、戏曲以及影视作品中有演义的成分,但是杨家将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没有演义上的那么精彩。
历史上杨家将的第一代是杨业,他本为北汉大将,有“无敌”的称号,之后成为北宋大将。
杨业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
986年,杨业随军北伐,被监军王侁威逼,带兵出征,被辽军伏击,在孤立无援的时候,被辽军擒获。
他坚贞不屈,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有7个儿子,分别是延昭、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昭就是演义中的杨六郎,他是杨家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猛将。
他作战英勇,镇守边关20多年,辽国对人他非诚敬畏,认为他就是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转世的,专克辽国,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杨家将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
实际上,到了杨家第三代杨文广的时候,杨家已经没落,刚开始杨文广本是一个无名小卒,被范仲淹赏识,留在身边。
后来,他随狄青南征广西,立下战功。
宋英宗认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就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
他随后参与了与西夏的防御战,屡立战功,不断升迁到了都虞候。
杨文广以收复幽燕,平定北方为理想,怎奈地北宋已经与辽国签订合约,英雄无用武之地。
杨文广是杨家将最后的辉煌,在他死后,杨家将就没有什么出名的人物,彻底走向了没落。
在北宋,靖康之耻时,杨家将的后人早就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台,只是一个平常的人家罢了!在金兵南下的时候,杨家将的后人有心无力,为了避免被灭族,他们分为几批人分别逃亡四川、湖南等地。
总之,在北宋灭亡的时候,曾经在北宋初年威震辽国的杨家将早就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了,有的只是杨家将后人,一群普通人而已。
让他们去救国,有点不现实。
各位,你们说呢?
参考:
这话说的就有点不太对了,作为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怎么能够在国家为难之际不出现呢?
杨过知道吧,杨康之子,杨铁心的孙子。
杨铁心是南宋名将杨再兴的后人,而在各种小说和演义之中,杨再兴可是杨家将的后人。
这么说来,杨过可是正儿八经的杨家将后人。
杨过在襄阳时,击毙了蒙古大汗蒙哥,让蒙古人退兵,让南宋继续延续一段时间。
按照这个逻辑,在南宋濒临灭亡之际,杨家将的后人杨过也是出来拯救过南宋的。
好吧,我知道说到这里有人要喷我了,你怎么能拿小说中事情说历史呢?
这也太不严肃了吧?
那话说回来,脍炙人口的杨家将故事不也是来自于民间小说和演义吗?
杨家将、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等等,又有几个是真实的?
真实的历史,北宋名将杨业是确实存在的杨业也却是有7个儿子,最著名是长子杨延昭(杨家将中的六郎),虎父无犬子,杨延昭也是一代名将,长期镇守西北边塞,令辽兵闻风丧胆。
杨延昭也有儿子,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叫杨文广(演义中杨延昭最有名的儿子是杨宗保,杨文广则是杨宗保的儿子)。
杨文广虽然比不上杨业和杨延昭,但也是北宋不错的将领。
杨家三代在北宋为将,也是将门之家。
但是杨文广之后,杨家就此没落。
至此,杨家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而南宋名将杨再兴,虽然也是姓杨,但是不是天波府金刀杨业那一脉。
也就是说,等到南宋灭亡时,杨家将早已没落,流散在民间了。
参考:
儿时听刘兰芳老师的评书《杨家将》可谓废寝忘食,随着人物时喜、时悲、时急、时气、杨宗保盗降龙木、杨六朗诈死、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佘太君率十二寡妇征西、双天官寇老西……杨家将,是忠君爱国的典型代表。
北宋前期的数次契丹南下作战中,杨家将数次力挽狂澜,甚至付出了多位家族良将的生命。
那么,当北宋面临靖康危机之时,七郎八虎、杨门女将……有他们和她们在,北宋应该不会亡啊?
这都是受评书等影响,历史上的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等并不存在,正是因为看到大宋江山丢失,民间才把希望寄托着以杨家将为代表的英雄。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是什么样子的?
杨家第一代,就是杨老令公杨业,杨家将的威名就是在他的带领下打出来的。
杨业(?
—986年6月18日),原名重贵,戏说中又名杨继业,曾任后汉麟州刺史。
杨业擅骑马射箭,20岁时追随北汉的刘崇,以勇猛著称。
因功升任建雄军节度使,人称“无敌”。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两次攻打北汉未果,就是因为杨业杨家将。
赵光义继位后改变攻打北汉策略,先切断来自契丹的援军,然后围困北汉的国都太原城,杨业无奈之下随北汉的国主刘继元投降北宋。
宋太宗赵光义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后授郑州刺史,令他镇守边关。
此后,杨业打败入侵雁门关的契丹,升任云州观察使,兼郑州和代州刺史、驻泊兵马都部署。
雍熙三年,宋军北征,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帅,杨业为副帅,宋军先是攻下云、应、寰、朔四州,他们接到把在契丹地盘上的汉人给接到中原去的旨意。
杨业认为,迁移百姓、契丹兵出击时,可在石碣谷设伏弓箭手1000名,骑兵增援中路,确保百姓安全。
史载,此时杨业战败,潘美却领兵退走。
杨业死战,自中午杀到日落,辗转到达谷口,却未见一个宋军,身受十多处创伤,亲手杀死上百人。
因战马重伤倒地,被契丹兵活捉后绝食三日而死,儿子杨延玉也战死。
第二代: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
杨业死后,杨延昭在遂城遭遇契丹军,围城数天。
萧太后亲自督战,宋兵害怕,杨延昭命全城壮丁登城持兵器守城。
因遇天寒,令人取水泼城墙,次日城墙全是冰,光滑坚硬,敌兵无法爬上来,只好退去。
宋真宗继位之后,与契丹签订《澶渊之盟》,因此契丹和宋之间基本上没有战事,在杨延昭57岁时病死在这个职位上。
第三代:杨文广(999-1074),字仲容,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杨延昭之子、杨业之孙。
杨文广一直活跃在北宋的军事领域,宋英宗赵曙继位后的治平年间(1064-1067),朝廷评议各地将领,赵曙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
杨文广在他的军事生涯中,逐渐走出了山西境内,不仅西讨西夏,北却辽兵,更是南下随狄青将军平定了广西境内的侬智高叛乱,军威远播各地。
到了宋和辽再起战事的时候,杨文广已经是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这时候他已经没有力气上战场杀敌了。
自杨文广之后,子孙官职平平,不再有影响力。
杨家将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所以,到了北宋灭亡的时候,也就没有所谓的杨家将来救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