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希特勒的指挥东线战役德军会不会赢得胜利改写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刚开始打就战败了。
一战德国执行施里芬计划,试图首先击败西线的法国,然后在东线和俄国决战,将其彻底击溃,从而获得胜利。
但是,英法并非草包,在马恩河战役中并没有被德国速战速决击败。
在马恩河战役拼的两败俱伤后,德国总参谋长小毛奇就对德国皇帝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随后4年,德国不可能胜利,只是苟延残喘罢了。
而二战中,希特勒不顾德国陆军高层的反对,要求执行曼施坦因的镰刀闪击计划,推翻了陆军将军们指定的重复一战模式的计划。
事实证明,将军们的计划一定会失败,英法联军早已做好了应对。
然而,希特勒采用了镰刀闪击计划后,德军装甲部队,突然从最不适合使用坦克的阿登山区冲出。
这里法军设防薄弱,随后德国装甲军团以超过英法回访的速度,高速推进,猛烈攻击,导致法国迅速投降。
英国人丢弃了所有重武器,狼狈从敦刻尔克逃回德军大获全胜,从而扫平了西线的危险。
虽德军没有能够入侵英国成功,但英国同样没有实力在西线登陆。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才有余力和苏联决战。
如果不是希特勒,德军在二战刚开始就失败了。
至于东线的指挥存在问题,其实任何指挥都会有问题,只是能否弥补失误。
德军最大问题是,一旦美军参战以后,同盟国的实力太强,仅仅美国工业实力就是德国三倍
即便东线德军能够打垮苏联,一样会被美国打败,最终输掉二战。

参考:
这问题就提的有点奇怪,好像希特勒是一个草包似的,就算希特勒不指挥,东线战场也不一定会赢,甚至输得更惨更快,在挥师苏联之前,希特勒的战略指挥是何等成功,英法联军差一点陆军全灭,幸亏英国海军强过德国几个级别方保住英国本土。
而在苏德开打之后,战略上胜利也很辉煌,直到攻防易手时希特勒也很少犯错。
他输在对手太强大了,敢往战争这熔炉中填几千万人,工业规模也十分强大,土地更不用说了,十一个时区。
所以说德国输在他的国家极限上,而不是希特勒的乱指挥,当然死掉的希特勒不会辩解,所有的事后诸葛亮们都把失败推给希特勒。

参考:
假如希特勒不插手战场的指挥,德军依然无法取得胜利。
首先德军打响东线战役本身就是一场战略豪赌,在这之前历时将近一年的不列颠空战极大地消耗了刚刚重组不久的德国空军的有生力量,造成了一千余架各式战机和两千余名空勤人员的损失,还有纳粹库存中极其保贵的大量航空燃料,要知道,德国及其重要盟国意大利的油路极其脆弱,随时都有可能被供应国罗马尼亚和苏联出于各种因素而切断,而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油田产量又过小,德国人根本打不起这种昂贵的空中持久战!更加要命的是,邱吉尔根本不顾自身的惨烈伤亡,豁出大英帝国数个世纪以来攒下的家底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表弟拉了进来,针锋相对的对德空袭一直持续到战争末期,而且皇家海军还切断了德国本土及其占领区的对外海上贸易通道,大有与纳粹血拼到底的势头,本来指望用战略轰炸的手段将英国势力逐出欧洲大陆的希特勒不得不在美国彻底翻脸之前尽快地抢到高加索的石油,乌克兰的小麦和各种有色金属,只有这样才能将战争继续下去,这就是欧洲版的“以战养战”!更何况一旦美国正式对德宣战,斯大林极有可能趁火打劫,即使苏军不向西进攻,只要莫斯科关上高加索和普洛耶什蒂的油龙头,德国将迎来比一战还要惨烈的战败!所以说巴巴罗萨行动其实是纳粹的无奈之举,是一场德国根本输不起且停不下的豪赌之后不得不进行的更大规模的战略豪赌!至少在这段时期内,希特勒的指挥并未出现战略性的失误,反而由于他力排众异地支持了曼施坦因计划,才使得西线战役如此顺利地结束,至于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的暂停进攻,也是由前线指挥官龙德施泰特元帅首先提出的,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德军全歼了该地的四十万英法联军,也无法让邱吉尔屈服,德军依然无法跨越英吉利海峡去征服英国,最多是增加了一些英军在日后进行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难度,但这种难度完全可以在同盟国内部得到解决,更何况,一旦伦敦真的撑不住了,反而会刺激美国提前参战!史学界对希特勒在东线战场的指挥非议主要集中在为了策应意大利在南欧和北非的行动而推迟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实施以及在台风行动前将中央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改隶南方集团军群发起基辅会战,而在莫斯科会战期间遭遇了严寒,造成了德军自东进以来第一次重大挫败,这种看法其实并不客观。
首先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和国家实力对希特勒而言十分关键,可以说柏林正是在与罗马结盟后才敢发动二战,因为当时德国最重要的石油供应基地,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就在意大利边上,而且意大利当时还是世界第五大海军强国,空军实力也堪称不俗,可以极大地弥补德国海上力量的先天不足,一旦墨索里尼的战略意志发生动摇或像上次大战那样反戈一击,仅需几个同盟国的轰炸机大队就能使德国失去石油这一极为关键的战略物资,那一战战败的历史将会很快重演,所以希特勒在进攻俄国之前拉一把意大利是完全必要的,甚至可以说如果不能迅速配合意大利控制住南欧和北非的战局,苏德大战是打不起来的!至于德军中央群团军群为了配合南方集团军群进行乌克兰战役而推迟了对莫斯科的进攻,这其中也有其不得己的苦衷,在这之前的斯摩棱斯克会战中,希特勒已经意识到德军在西线屡试不爽的闪电战在东线己经不灵了,猝不及防的苏军竟然扺抗德军长达2月之久,而希特勒在这之前只用了不到一个半月就几乎横扫了整个西欧大陆!这位前陆军下士超乎常人的直觉告诉他,苏联独特的政治体制和广袤的战略纵深,还有数倍于德国的后备兵源以及糟糕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俄罗斯特有的严寒所造成的每年从5月份至2月份的道路泥泞期都是他难以克服的巨大困难!深知德军无法经受起持久作战的希特勒不得不暂停进攻莫斯科,而是将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转攻乌克兰,一方面是为了歼灭该地区的苏军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要早日打通通往高加索大油田的通道,他必须在美国参战前尽快抢到石油,否则就丧失了将战争进行下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希特勒的这一战略决策并无不当之处,事实上他也达成了这一战略企图,基辅会战中德军以俘虏65万
希特勒作为一个只有中学学历的下士传令兵,还是有相当的军事天赋的。
如果一定要说他在这一阶段战略决策有所失误的话,那就是在斯摩棱斯克会战后,应果断地调整战略部署,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方向由主攻改为佯攻,以牵制苏军主力,而将主要兵力向南线集结,向高加索方向突击,尽快夺取巴库大油田,但无论是德军总参谋部还是前线将领均未提出这一方案,可见德军将帅们的战略眼光并不比希特勒高明多少。
东线德军真正的滑铁卢在斯大林格勒,希特勒在此期间至少有两个重大失误,一是在关键时刻将霍特将军的第四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调往斯大林格勒方向的B集团军群,导致李斯特元帅由于兵力和燃料的不足,而在距巴库大油田仅有50英里的地方停止了进攻,希特勒在此期间未能有效地协调力量驰援主攻方向,不但造成开局顺利的战局急转直下,从而宣告巴巴罗萨行动失去了战略意义,还使在苏联南翼处于观望状态的土耳其彻底断了倒向轴心国的念头!希特勒的第二个失误是在AB两集团军群无法达成战略企图的情况下,不顾苏军后续兵团源源开往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客观现实,迟迟下不了全线退却的战略决心,却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严令前线部队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最终导致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对德军实施了反包围,南方集团军群被歼灭150万人,其中突入城区的第6军团被全歼,保卢斯元帅率9万余名官兵投降,战后只有6千人得以生还。
然而A集团军群即使在高加索方向抢到了巴库大油田也无济于事,首先苏军在失守前一定会破坏所有的生产设施,重新投产至少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德军无法将油送往被分隔开来的各个战区,漫长的交通线上面临着无处不在的游击队和苏军轰炸机的骚扰,B集团军群在斯大林格勒长达半年多的血战中,即使得到了增援也不敌源源开来的苏军后续部队,精锐的装甲兵和航空兵部队面对越打越多的苏联同行渐渐力不从心了,他们还始终饱受缺油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困扰,美英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更是大大削弱了纳粹的战争潜力。
无论德军的任何一位元帅来指挥东线战场,面对这种状况都无力回天!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结束,德军己在事实上输掉了整场东线战争。
但柏林又不敢全线退却,因为德军有可能在苏军追击下变成全线溃败,苏军还将乘胜攻占罗马尼亚大油田,而随着43年开始的美英对苏大规模援助和盟军西西里登陆,上帝彻底抛弃了德国人!
参考:
1943年是关键性的一年,实际上,希特勒的军队表现还是上佳的,最不可思议的就是仅仅用七师之众就让意大利稳了。
美英盟军通过与德军的交手,显然对在法国登陆没有信心,内部始终发生争执,行动未定,这一头暂时没事儿。
最要命的是东线,德军在这里不泛广大作战经验丰富、意志坚韧的野战部队,关键在于将其很好的整合,设置专门的东线战场指挥中枢,由曼施坦因负责,下辖克鲁格和莫德尔两人各负责一个集团军群,分别对应着中央和南方,至于北方,不出大事即可。
再来看看南线,在南斯拉夫投入十万训练有素的步兵师只为对付二三万铁托游击队实在是费效比太高了,在其它战线多投入一个营就能决定战局成败的情况下,元首纵容希姆莱不断使用添油战术最高达到六师之多,只能是脑子打铁了。
其实从地图上看,第三帝国仍然是一个势力范围惊人的存在,而北线犹如北冰洋的坚冰一样牢固。
说说国内,古德里安仍然负责德军装甲兵的重建,不要再成立任何新的装甲师,把现有十七个师坦克车辆配齐,尽可能让新的坦克乘员经过充分训练再上战场。
不要再成立什么武装党卫队部队和空军作战师,维持现有水平,节省下资源供应那些国防军。
改变现有装备体系,砍掉虎式和虎王,先大量生产四号改坦克,再尽快过渡到豹式。
砍掉菲迪南,大量生产三号突击炮,最终过渡到猎虎,并且把所有强击火炮划归装甲兵部门管理。
最重要的是元首不要事必躬亲,充分下放权力。
上述的那些措施恰恰都被他反着来做了。
这一年希特勒麾下仍然有着700万部队,还是牢牢控制着整个欧洲大陆,仗还有的打,美国还是不敢硬杠大陆上的堂堂德国陆军……
参考:
如果胡子放权不刚愎自用,不随意解除曼帅指挥权,自己瞎指挥的话,第三帝国就不会在45年就毁灭!
参考:
我是奋斗的沙,致力于提供优质。
有句话说:“战略的错误永远无法靠战术的胜利来弥补”。
希特勒入侵苏联是战略上的错误,这和他本人是否指挥东线战役,只算战术行为,不会改写结局和历史。
20年纪60、70年代,美军曾在越南战争中,打胜了每一次战斗,最后还是被迫撤兵,输掉了整场战争。
再次说明如果一开始战略就错了,战术上再多的胜利,也改变不了失败的结局。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动用了190个师,3500辆坦克,1900架飞机,兵分三路大举向入侵苏联。
此时在没有完全解决英国的时候,希特勒发动德苏联战争,在战略上犯了二个错误:战略目标模糊和战略实力误判。
德国对入侵苏联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希特勒发动德苏战争到底是为了消灭苏联布尔什维克政权还是为了获得乌克兰的粮食、高加索的油田?
希特勒制定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时,认为只要占领莫斯科、基辅、列宁格勒就能迫使苏联政权垮台或是投降,根本没有明确战略目标和为此目标而进行的充足准备。
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国三路大军直扑苏联北、中、南三大中心,貌似是要消灭苏联政权,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战线的推进,德国人发现即使占领莫斯科、基辅、列宁格勒,苏联人也能在更远的东方继续组织人力、武力进行对抗。
德国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苏联远东地区的问题,让人怀疑纳粹德国是想消灭一个政权还是想占领一部分领土,获取战争资源?
苏德战争中,纳粹德国还不断抽调三路大军的兵力,实现不同的目标。
刚开始,抽调中央集团军群兵力北上,帮助北方集团军群攻克列宁格勒,企图以此瓦解苏联军民反抗的意志;
后来,又抽调中央集团军群兵力南下,帮助南方集团军群攻占基辅以及高加索,期望获得战争必须的粮食和石油。
德国对苏联的战略实力存在重大误判。
“巴巴罗萨”计划是建立在希特勒的主观意念之上的,取决于希特勒的征服野心和种族狂热主义,德苏双方的实力对比完全不在考虑之内。
战前,德国对苏联的情报工作落后。
直到1941年初,德军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和情报处长皮肯布罗克知晓入侵数量的计划,准备工作严重不足。
德国情报机构只派遣间谍和侦察飞机观察前线苏联情况,不了解真实的苏联情况,更忽视苏联亚洲部分的情况。
战前,德国误判苏联武装力量实力。
武装人员上,德国估计苏联是200万人,后来修正为350万人,而实际上当时,苏联仅仅在欧洲部分的军队就高达550万人,还不包括远东部队。
武器装备上,德国估计苏联装备的坦克是1万辆,而实际是当时苏联装备了25000量坦克,包括兴能优于德国三、四号坦克的T34。
战前,德国不清楚苏联的工业实力。
由于德国情况工作不足和苏联的自身保密工作,德国对苏联的总体经济不清楚,对其工业东移和布局一无所知,错误的估计苏联的经济潜力和战争工业。
战争中,如果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又缺乏双方战略实力的准备判断,战术层面的指挥权之争是没有意义的,改变不了战争的最终结局。

参考:
很多人还不承认,希特勒就是个瞎指挥。
首先巴巴罗萨计划就有问题,没有直取对手心脏的部署。
其次,刚愎自用,不听从前线指挥官的和总长哈尔德的建议,不放手给曼斯坦因、古德里安等名将的发挥。
其三,应该暂取基辅直取莫斯科,以致赢了战役失了战略。
看看苏联地图就知道,莫斯科是铁路网络的中心。
占领了莫斯科,苏军再也不能组织起高度协调、高强度的反击力量,余下分散的未消灭的苏军部队不足为患!第四,最后一次机会是42年应该坚决拿下莫斯科!拿下了莫斯科,全局就活了。
虽然有石油不足等等困难,但苏军的抵抗力度将大大下降,站稳脚跟后,再取高加索!一个下士,真没有什么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加上刚愎自用,搞坏了一锅菜。
难怪曼斯坦因要写回忆录《失去的胜利》。

参考:
这几天正好在看法国人写的《朱可夫》。
一本好书。
地图清清楚楚,而很多同类书的地图都一团糟。
前后都不看,就看中间“卫国战争”部分。
感觉如希特勒多听元帅们的话,拿下莫斯科不是不可能的。
尽管苏联国土广袤,战略纵深厚实,但莫斯科一旦被占,后面的事就很难说了。

参考:
不会 战争说到底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老毛子那广阔的战略纵深就是三德子闪电战的天然克星
参考:
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德国的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军事指挥问题,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战略选择问题,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计划能够解决的。
具体到东线来说,无论是一战面对沙俄还是二战面对苏联,德国人都是在取得军事胜利后,却陷入了无法结束战争的泥潭。
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一战的沙俄是内部崩溃,而二战中的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则顽强作战,直至战争反转。
从这个角度说,无论是二战德军是不是希特勒指挥,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
因为在东线作战的目标不是打败苏联,而仅仅是让苏联结束战阵,德国人虽然在战争前期取得了胜利,但是只要苏联选择继续作战,那么德国人就无法结束战争!只要限于两线作战的困境,那么德国人的失败就是在所难免的。
如果想要胜利那么就选择向西,如果要结束战争那么就要向东!巴巴罗萨计划和德国的其他军事计划一样出色,但是作为一个单纯的军事计划,在他开始的时候结果就注定了!
参考:
如果没有希特勒的指挥,东线战役也肯定不会胜利改写历史的,原因如下:首先,纵观任何一场战争,没有哪方没有失误的,就算希特勒的指挥全对,也不见得就能胜利,因为元首的决策很重要,战争的实际情况更重要,很多时候,战役的胜利掩盖不了战略的失败任何一场战争都是烧钱的战争,从武器装备上看,东线战役初期,德国凭借闪电战,以及先进的武器装备迅速占领了大片的苏联领土,而后进入强弩之末,毕竟整个德国占领区的军备生产速度上来说,落后于苏联了,苏联从武器装备落后的一方,逐渐转为有优势的一方,不论是火炮,坦克,飞机的数量都逐渐超越了东线作战的德国,这一点在战争中很重要我们再来看军队动员上,东线战役初期,德国作为攻击的一方,在点对点的作战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而后攻陷大量苏联领土后,作战前线被拉的很长,而且东西两面作战,西面还要留大量军队防守,而苏联的军队动员能力显著超越德国,以至于东线作战后期,苏联军队的人数已经超越德军,德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北非战场的失利,第二战场的开辟,东线战场的溃败,固然有希特勒的指挥失误,但从根本上来说,战争机器一旦开始运转,拼的就是人员和武器装备了,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这几个国家对抗全世界,不管是从兵员储备还是武器装备的供应上,法西斯国家都是败局已定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希特勒纵使指挥全对,没有失误,也阻挡不了整个世界的纠偏,阻挡不了战略的全线溃败。
希特勒的指挥失误,加速了他的失败过程,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啊!因此,如果没有希特勒的指挥,东线战役也肯定不会胜利改写历史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