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收养20多个儿子为什么没有一个改姓“朱”
“养子”在元末明初称“义子”,朱元璋本人就是“义子”制度的受益者。
所以他在大量收养干儿子的同时,对这些人也是既利用又提防。
打天下的时候干儿子们都姓朱,坐天下的时候就让他们都恢复本姓,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
在这所谓的二十多个“义子”之中,有名有姓的不过十来人,今天笔者想聊一聊其中成就最大的五个人:沐英、李文忠、何文辉、徐司马和平安。
西平侯沐英沐英是凤阳定远人,生于蒙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的时候被朱元璋收养。
当时老朱本人还没有儿子,让妻子马氏把沐英当亲儿子养,所谓“赐姓朱氏,恩养之甚厚”。
青年朱元璋与马皇后剧照即使在朱元璋长子朱标出生之后,老朱和沐英之间的感情依然十分深厚。
当沐英逐渐成人之后,朱元璋安排他从帐前都尉开始做起,一步步做到广武卫指挥使。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汤和率领大军南征福建,沐英随军出征,颇立功勋。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彼时的朱元璋早就定了今后由亲儿子领兵戍守边疆的大政方针,在此之前,必须解决干儿子们的姓氏问题。
毕竟很多“义子”跟着自己也有十多年了,如果不让他们恢复本姓,难免其中有认不清形势的。
到时候父子反目,史书上就很难看了。
思来想去,老朱认为从沐英着手最为稳妥。
岁戊申,是为洪武元年,上即皇帝位,命英复姓曰:“不可使其本宗乏嗣也。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十八》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开始,沐英连续升任大都督府佥事、同知大都督府事,进入帝国的中枢军事管理体系。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沐英奉旨抚谕西河。
次年以征西副将军的身份,同卫国公邓愈一起西征,史称“渡黄河击败番寇,直抵昆仑山,大俘获而还”。
因为这场大功,沐英获封西平侯,赐世袭铁券。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西平侯沐英征洮州,擒故元国公脱火赤,从魏国公徐达北征沙漠。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沐英开始人生中最辉煌的经历,征云南。
白石江破达里麻,大理擒段世,以三段式火枪射击法大破三十万麓川大军。
沐英坐镇云南,恩威并施,莫敢不从,朱元璋老怀大畅,曾经当面夸奖昔日的养子:“使吾无西南之忧者,英之功也”。
沐英所建大观楼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太子朱标薨逝。
沐英得到消息后悲痛不已,竟于当年六月不幸去世,享年48岁。
讣报传回南京后,史书上对朱元璋的反应是这样记录的:“上哭之恸”。
老朱是铁石心肠之人,能让他掉眼泪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
按照规矩,侯爵死后应追封公爵,但是接连痛失爱子的老朱决定破例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赐谥曰昭靖。
沐英死后,其长子沐春袭封西平侯。
沐春死后由于无子,由其弟沐晟袭封爵位。
沐晟此后依靠在郡县安南时的战功进封黔国公,而黔国公家族世镇云南,真正做到了和明朝共始共终。
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泗州盱眙人,其母是朱元璋的二姐。
元末大乱,李文忠之母早逝,其父李贞带着他四处流浪。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打听到朱元璋在滁阳,李贞对着儿子前去投奔。
朱元璋从小和二姐感情深厚,看到外甥以后十分高兴,给他取名朱文忠,当亲儿子来养。
甲午冬,上驻兵滁阳,文忠父子来见。
上喜甚,因养以为子,赐姓朱氏。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李文忠天资聪颖而又勇武过人,很早就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
在朱元璋和张士诚的多年交战中,李文忠扼守严州,狠狠地掐住了张士诚集团的咽喉之地。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对张士诚发动总攻,徐达、常遇春兵围苏州,李文忠取杭州。
当年年底,李文忠升任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复姓李氏。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李文忠奉旨随常遇春征迤北,一路进克元上都。
常遇春暴卒于军中之后,诏文忠代领其众。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李文忠封征虏左副将军,总兵北伐。
当年五月进克应昌,俘元顺帝嫡孙买的里八剌及太子妃陈答里等宗室亲贵无数。
南京李文忠墓园年底大封功臣,李文忠以赫赫战功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食禄三千石,子孙世世承袭。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军三路北伐,此次徐达失利,李文忠也损失了宣宁侯曹良臣等,算是其军事生涯中的一处黑点。
不过在此后几年内李文忠多次出塞,连斩宗王朵朵失里等,算是将功折过。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年底李文忠患病,次年三月去世,享年46岁。
追封为岐阳王,赐谥曰武靖,命其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
大都督府同知何文辉何文辉,滁州人。
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朱元璋攻克滁州,将14岁的何文辉收为义子。
何文辉能力出众,史书记载“上爱之,抚育教训如诸子”。
一路从总制升为天宁翼元帅。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之时,何文辉随同出征,战后因功升为同知南昌卫指挥使司事。
随后又以战功进江西行省参政。
甲戌,大都督朱文正遣参政何文辉、指挥薛显等讨新淦邓仲谦,斩之。
—《明太祖实录卷十六》此后何文辉进封江西行省左丞,又以征南副将军的身份随汤和讨平福建。
回京之后又扈从朱元璋北巡。
河南全境平定之后,何文辉拜河南卫指挥使守潼关,又在定西击败王保保所部元军。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时,何文辉升任大都督府佥事。
笔者以为朱元璋在开国前期对于义子们有明显的抑制之举。
以何文辉为例,当初地位比他低的薛显,被封为了永城侯,何文辉一无所获,似乎有些说不过去。
此后何文辉跟着傅友德西征,以功进封大都督府同知。
洪武五年明军北伐,何文辉奉旨督兵巡视居庸关。
由于多年的征战,何文辉身上有些暗疾,不久就回乡治病,并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六月去世,享年36岁。
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徐司马徐司马,扬州人,9岁的时候被朱元璋收养。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以总制的身份守金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进封金华卫指挥同知。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随李文忠北征,获故元宗王庆生。
洪武三年进封杭州卫指挥使,洪武九年升任河南都指挥使。
由于从小收养的感情,朱元璋对徐司马有一个爱称“马儿”。
丙辰朔,遣使赍敕谕宋国公冯胜曰:“今天象有警,占在大梁,乃尔所封之地。
尔今正在彼处,当早夜谨畏。
王之宫殿已成,王城内外护卫严密,马步卒士各加训练。
其在尔左右为围子手者,王府有马毋令牧於远地。
常令两军守一马军,皆须精锐者。
但有异闻,即乘马至报。
尔就语都指挥马儿,亦宜慎防察人动静。
”马儿即徐司马也。
—《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七》蓝玉剧照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升任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川发生月鲁帖木儿之乱,朱元璋让凉国公蓝玉前去平叛。
由于此时蓝玉尚远在甘肃,因此都督聂纬、徐司马、四川都指挥使瞿能率所部及陕西步骑先行出兵征讨。
月鲁帖木儿之乱平定之后,徐司马又跟随前军都督佥事何福讨平越嶲之乱。
当年年底回到成都之后染病,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月去世。
徐司马和何文辉一起并成为贤将,《实录》也对其有很高的评价。
可惜其在四川那一段和蓝玉的共事经历,让他在死后还被追论为蓝党,二子皆获罪。
司马好文学接人,温然谦恭,为政以惠爱为先。
所至抚绥士卒,拯恤贫困,甚得人心,尤敬士大夫。
公事之隙,退居一室,讲论终日,萧然如韦布之士。
自少富贵,家无余赀,人称其贤云。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二十四》后军都督佥事平安平安小字保儿,滁州人。
沐英、何文辉、徐司马都是父母双亡,但是平安他老爹平定活得好好的,为何会成为朱元璋的养子呢?
不解。
平定在明朝建国时的官职为济宁卫指挥佥事,随常遇春攻克大都时阵亡,平安袭职,后升任密云卫指挥使,右军都督佥事。
《明史》称平安“骁勇善战,力举数百斤”,也曾经跟着朱棣出塞,但却始终不获重用。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朝廷派开国元勋长兴侯耿炳文统兵平叛,平安只是一个“列将”。
直到曹国公李景隆接任之后,平安才出任前锋。
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的白沟河之战中,平安率领骑兵冲锋,将朱棣手下大将房宽、陈亨被他打得落花流水。
甚至连朱棣本人都差点被平安所杀,这一战最终靠着一阵妖风吹断李景隆中军大旗才扭转了战局。
明日再战,安击败燕蒋房宽、陈亨。
燕王见事急,亲冒矢石力战。
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
走登堤,佯举鞭招后骑以疑敌。
会高煦救至,乃得免。
当是时,诸将中安战最力,王几为安槊所及。
—《明史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朱棣剧照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三月,平安在夹河击败燕军大将薛禄(后封阳武侯)。
八月,又在杨村击败燕将李彬(后封丰城侯)。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三月淝河之战中,平安阵斩燕军猛将王真。
四月,又在小河之战中斩其大将陈文。
因此当四月底朝廷大军在灵璧崩溃,平安被俘之后,燕军官兵无不高呼“吾属自此获安矣!”当时为了安抚人心,朱棣没有处死平安,只是将他押往北平,交由世子朱高炽看管。
朱棣登基之后封平安为北平都指挥使,不久又升其为后军都督佥事。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即将巡幸北京,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平保儿尚在耶?
”朱棣的这次北京之行,是为迁都做准备,一切不稳定的因素都要扼杀。
平安明白永乐皇帝的心思,用自杀换来了儿孙的安全。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朱棣下旨给平安之子平宏指挥使禄。
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
将至,览章奏见安名,谓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
”安闻之,遂自杀。
—《明史卷一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十二》结语:朱元璋收养众多义子,是其早期子嗣单薄之时的无奈之举。
这些义子或充当亲信卫士,保卫自身的安全呢。
或出任监军,随武将一起镇守。
可以说为明朝的建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总体来说,除了被追论为蓝党的徐司马,朱元璋毕竟没有对义子们举起屠刀,多少保存了一些父子之情。
朱文英(沐英)、朱文忠(李文忠)、朱文辉(何文辉),这些人之所以在大明建国之初纷纷恢复本姓,笔者以为也是老朱对他们的保护。
毕竟已经有了那么多亲儿子,干儿子倘若不识好歹,多少也会对圣明有损。
参考:
朱元璋一生收了很多义子,算起来也有20多个,包括沐英、李文忠、何文辉、徐司马等等。
朱元璋在收这些义子的时候,都赐给了他们“朱”姓。
沐英就叫朱英,李文忠就叫朱文忠,何文辉就叫朱文辉,徐司马就叫朱司马。
不过,后来等到朱元璋打下江山以后,他又让这些义子们恢复了本姓。
朱英又变成了沐英,朱文忠又变成了李文忠,朱文辉变成了何文辉,朱司马又变成了徐司马。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元末天下大乱中,朱元璋能够异军突起,打败一路群豪,一统江山当上皇帝,可以说,与他收义子是有很大关系的。
毕竟朱元璋既没有背景,也没有实力,同时他也只是一个和尚出身,家里一贫如洗,更加没有什么威信。
因此,他要建立自己的团队,要有一大帮人拥戴他一起打天下,收义子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一旦把某个人收为了义子,这个人和他就具有了伦理上的关系。
这种伦理关系,天然就具有忠诚的成分在里面。
它比对一般部下的要求程度更高。
而且,如果他要背叛主公的话,他所付出的代价是很高的。
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
事实上,他跟丁原和董卓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而且丁原和董卓也不是一个英明的主公,吕布离开他们,再正常不过。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就是这个道理。
刘备其实也多次这样做,他跟随过公孙瓒,跟随过曹操,跟随过袁绍,跟随过刘表,但是,没有人认为刘备是“几姓家奴”。
为什么呢?
因为刘备没有拜曹操、公孙瓒、袁绍、刘表为义父,他是独立的个体,在伦理上是很突出的。
所以,一旦朱元璋把这些人召收为义子,这些人和朱元璋之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忠诚关系。
朱元璋在打江山的时候,这些人都是朱元璋忠诚的部下。
而且朱元璋收义子有个特点,他主要是收那些无家可归,衣食无着的孤儿。
这些人跟着朱元璋,便很懂得感恩,更加会为朱元璋的江山出生入死。
而朱元璋确实也依靠这些义子的帮助,让他的向心力越来越强。
最终。
他也凭借这一点,获得了江山。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在获得江山以后,他却让这些人恢复他自己的本姓,不让他们姓“朱”了呢?
朱元璋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一种藩王制度实施的结果。
打江山的时候,自然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同心合力。
但是,一旦打下江山,就面临着一个分配胜利果实的问题。
朱元璋当时考虑的,就是要把他的江山分封给他的子孙们,让子孙们来掌控江山。
有这种血缘关系,这个江山就能够牢固。
如果没有这种血缘关系,江山很可能就会很危险。
这一点,不止朱元璋会这么考虑,当年刘邦也是这么考虑的。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他就开始诛杀异姓诸侯王,并且和大臣们立下盟约,不是姓刘的,不可以封他为王。
刘邦想要做的,就是确保血缘上的纯粹及紧密的关系。
朱元璋如果在打下江山以后,还让那些义子们姓“朱”,那么,他就必须要对义子们进行分封。
但是问题出现了。
由于他们和朱元璋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因此,虽然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这些人出于对朱元璋的忠诚,可能不会造反。
但是朱元璋死后,这些人也就不存在忠诚不忠诚的问题,因此,他们要想造反,也只是兄弟之间的互相斗争。
兄弟之间互相斗争,没有人认为道德上会存在问题。
就像“靖难之役”中,没有人会觉得朱棣的做法太过分一样。
但是,假设朱元璋的义子们,要和朱元的儿子们争夺天下,朱元璋的儿子们肯定不是他的义子们的对手。
他的义子们都是在南征北战中锻炼出来的,都是一方豪强,在打仗上都特别厉害。
一旦到了战场上,要打败朱元璋的儿子们,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样一来,朱元璋的义子们,很可能就会夺去朱元璋的江山。
这些义子们虽然也是朱元璋的义子,但是毕竟在血缘上,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血清关系,从古至今是延续人类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关系。
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也会是一种重要的关系。
因此,无论如何,朱元璋是不愿意他的江山落入他的义子们手里的法人。
所以,朱元璋把“朱”姓收回来,他就是要告诉他的义子们,你们并不姓“朱”,没有资格来和我的儿子们争夺江山。
可以说,朱元璋为了他自己江山的长治久安,真的是煞费苦心的。
(参考资料:《明史》等)
参考:
据说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云南沐府的沐剑屏,她就是朱元璋养子沐英的后代。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秋,朱元璋委任傅友德为征南将军,委任蓝玉和沐英为副将军,令他们领兵征讨云南。
经过一番激战之后,明军大获全胜。
朱元璋令傅友德和蓝玉班师回朝,让沐英镇守云南,自此沐家便世代守护着大明边陲的稳定,直到明朝灭亡。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先后收养了20多名养子,沐英便是其中之一。
其他比较知名的还有曹国公李文忠、大都督府同知何文辉、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徐司马和后军都督佥事平安。
从历史上来看,也就是朱元璋这个皇帝收养义子最多了,豁达豪气的成吉思汗铁木真也不过是收了几个养子而已。
同时,这些养子在随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于为什么朱元璋会在坐稳皇帝后让这些义子改回原来的姓氏,说到底不过是始于利益,又终于利益罢了。
打江山的时候,义子们姓朱,等同于赐予“皇姓”了,义子们自然是忠心耿耿,奋力效命。
而在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这些在战场上剩下来的义子们也凭借功绩都封侯拜相。
但朱元璋这个人心思缜密,想事比较长远,自己在世的时候,自然没人敢顶牛,但太子朱标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一旦自己驾崩,他怕朱标镇不住这些“同姓”的兄弟,所以,朱元璋未雨绸缪,把义子们喊来,告诉他们要改回原来的姓。
因此,朱元璋的义子们在后期都又改回了自己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