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不抹黑朱标却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好名声

朱棣应该抹黑过朱标,只是没成功。
永乐时期,曾有佚名文人写过一本名为《奉天靖难记》的书。
书里面的内容,挺有意思的。
这里摘取几段,供大家参考。
初,懿文太子所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尝督过之,退辄有怨言。
常于宫中行呪诅,忽有声震响,灯烛尽灭,略无所惧。
又擅募勇士三千余,东宫执兵卫。
太祖闻之,语孝慈高皇后曰:「朕与尔同起艰难,以成帝业,今长子所为如此,将为社稷忧,奈何?
」皇后曰:「天下事重,妾不敢与知,惟陛下审之。
」太祖曰:「诸子无如燕王最仁孝,且有文武才,能抚国家,吾所属意。
皇后慎勿言,恐泄而祸之也。
」有潜以告太子者,太子乃日夜伺察太祖。
——《奉天靖难记》书里借朱元璋之口,猛夸朱棣,说朱棣在诸王中,最仁慈、最孝顺、文武全才。
甚至还说朱元璋曾有传位于朱棣的打算。
只是马皇后不同意,朱标才勉强保住太子之位。
朱标还因此对朱元璋心怀愤恨,曾图谋造反。
二十五年春,复命上率师出塞,得还胡寇候骑所置木牌,遣人来报。
太子谓上怯于深入,故假木牌来奏,甚不信。
惟太祖独信。
未几,上获胡寇谍者至,乃前置木牌者,自言其事,太子无语,太祖益喜。
——《奉天靖难记》书里说朱标是胆小鬼,德才皆不配位。
朱元璋有这种孩子,倒了血霉。
洪武年太祖常曰:「异日安国家,必燕王也。
」上容貌奇伟,美髭髯,举动不凡。
有善相者见上,私谓人言:「龙颜天表,凤资日章,重瞳隆准,真太平天子也。
」——《奉天靖难记》书里对朱棣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夸赞,说朱棣龙颜天表,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
一日,召蓝玉私与语。
会玉尝征纳哈出,归至北平,以名马进,上曰:「马未进朝廷,而我先受献,是非所以尊君父也。
」却之。
玉惶恐,意怏怏不能平。
至是乃语太子曰:「殿下试观陛下平昔所最爱者为谁?
」太子曰:「无如燕王。
」玉曰:「臣所见亦然。
臣观其在国,抚众甚不烦扰,且得人心,众谓有君人之度,恐此语一闻于上,殿下之爱日衰。
且臣窃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
」太子曰:「燕王素友弟,且善事我,又无衅,何以处之?
」玉曰:「殿下推赤心问臣,臣不敢隐,故言及此,惟尽臣愚尔。
殿下慎之勿泄,所谓事机不密则害成。
」太子颔之。
玉出,太子语玉曰:「卿为多方采察,有所闻,即以告我。
」玉应之。
由是太子渐至猜疑于上矣。
乃日夜构隙,求所以倾上。
——《奉天靖难记》书里说朱元璋有意传位给自己的想法被朱标和蓝玉知道了,朱、蓝为了保住地位,曾有意弄死朱棣。
内容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奉天靖难记》一书,对朱标和朱允炆进行了全盘否定和全方面抹黑。
认为皇位本该是朱棣的。
朱标和朱允炆是一对嫉妒朱棣的坏蛋父子。
关于这本书,王崇武先生曾考据过,认为有可能是永乐时期的“官书”。
能够代表朱棣对朱标的态度。
有人甚至认为《奉天靖难记》就是《明太宗实录》的一部分。
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朱棣授意编撰的。
因为《奉天靖难记》与《明太宗实录》的文风相似。
且清朝曾对《明实录》的内容进行过修改和删减。
所以有人便推测《奉天靖难记》应该就是《明太宗实录》原本中,被清廷下令删减掉的内容。
后人把这部分内容单独修订成册,又取了个名字,叫《奉天靖难记》,于是就有了这本不知道是谁编撰的书。

(现在看到的《明实录》已经不是原本了)当然由于
所以也有人认为这本书就是民间无名氏做的野史。
不代表明朝朝廷和朱棣的态度。
不过,《奉天靖难记》是不是官书,是否代表朱棣的态度,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朱棣继位后,他把朱标的帝号和庙号通通取消了。
不承认朱标是皇帝,只承认他是太子。
为了否定朱标,朱棣甚至直接将朱标一系给开除出了明朝皇室。
要说朱允炆不好,有错、有罪。
朱棣追究朱允炆一个人就好了,何必要牵连整个朱标一系族人呢?
如果不是因为朱标死在朱元璋之前,其太子名分是老爷子早早钦定的。
朱棣怕是连朱标的太子称谓都要剥夺了。
而且朱棣继位后,他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说过朱标一句好话。
这里可能有朋友有质疑。
朱棣说不说朱标的好话,与他有没有抹黑过朱标,有必然联系吗?
当然有联系了。
朱棣打的旗号是靖难,不是造反。
他曾不止一次强调,自己是朱元璋的合法继承人。
朱标没有得罪过朱棣,且朱标又是朱元璋钦定的太子,是洪武朝的合法继承人。
朱棣靖难成功后,就算再不愿,他也要在公开场合强调自己是被逼无奈才靖难。
强调“如果懿文太子当朝必亲顺兄弟,我何至于此?
”之类的客套话。
如不然,他岂不是自己打脸?
如果朱棣真的打心眼里尊重朱标,没有抹黑过朱标。
那他继位之后,就不单单是要抬高朱元璋,还要抬高朱标,他得这么说才合理:朱标是伟大的,是我朱棣最佩服的兄长。
只是因为大哥生了个不孝儿子,纵容奸臣迫害太祖诸子,我才不得不高举靖难大义。
允炆的死,我也很悲痛。
我本不想如此。
我本想学周公,让我亲爱大哥的后代,世世代代做大明皇帝。
只是因我大嫂吕氏与家属纷纷表示国赖长君,我才勉为其难做了皇帝。
如果大侄子还活着,皇位肯定还是他的。
如果我最敬爱的朱标大哥还活着,我朱棣一家必为大哥效犬马之劳!然而这种必要的客套话,在朱棣在位的二十多年里,一次都没说过。
这就说明,在朱棣眼里,朱标算个蛋。
当年老爷子瞧不起我,总觉得朱标比我强。
现在怎么样呢?
皇位还不是我坐了!老爷子糊涂,朱标辣鸡,朱允炆辣鸡。
老爷子,他不敢否。
所以就把火力对准了朱标和朱允炆。
所以真实历史上的朱棣,继位之后,对朱标与朱允炆应该没少抹黑。
只不过,由于朱允炆是失败者。
而失败者没有人权,就该被胜利者踩在脚下羞辱。
所以朱棣令人撰写的很多关于朱允炆的黑料,就渐渐被人接受,并被后人认为是真实资料。
而朱标因为早逝,名声一向很好,且又有朱元璋为其背书。
大家不相信朱棣命人撰写的抹黑朱标的史料,认为纯属扯淡。
所以现在大家才会有朱棣没抹黑过朱标的既有印象。
比如清朝史官修《四库全书》时,就评价《奉天靖难记》的内容“语多可笑”“其语多诬伪,殊不可信。
”连明朝人、清朝人都不信朱标是坏蛋,就不谈现在的人了。
其实这种官方态度不被后人认可的情况,在历史上很常见。
举个例子。
按照《三国志》记载,魏帝曹髦就是个疯子。
不讲礼貌,不孝顺太后,还威胁太后。
甚至居然想杀太后。
最后曹髦把自己作死了,活该。
按民礼,曹髦尸体本该扔到乱坟岗子。
但是大魏忠臣司马昭不忍心以此,还是用王礼厚葬了曹髦。
按照正史记载,锐意进取的曹髦变成了十足的昏君,篡位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反倒成了一心一意辅佐皇帝的贤臣。
冤死的曹髦该找谁说理去?
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
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遂隔绝两宫。
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
吾即密有令语大将军,不可以奉宗庙,恐颠覆社稷,死无面目以见先帝。
大将军以其尚幼,谓当改心为善,殷勤执据。
而此儿忿戾,所行益甚,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
吾语大将军,不可不废之,前后数十。
此儿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鸩毒,重相设计。
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呼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言今日便当施行。
吾之危殆,过于累卵。
吾老寡,岂复多惜馀命邪?
但伤先帝遗意不遂,社稷颠覆为痛耳。
赖宗庙之灵,沈、业即驰语大将军,得先严警,而此儿便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卫共入兵陈间,为前锋所害。
此儿既行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重令吾悼心不可言。
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当令内外咸知此儿所行。
”——《三国志·三少帝纪》好在大家都不信《三国志》记载。
晋朝灭亡,刘宋政权建立后,因为不怕被晋廷迫害了。
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时,给曹髦犯案,又添上了贾充授意成济杀害曹髦,以及司马昭猫哭耗子假慈悲的内容。
并得到了大多人认可,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历史。
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参考:
首先要明白个问题,朱棣不能也不会去黑朱标,朱标是长兄,是朱元璋外出打仗时,留守后方的,是朱元璋当皇帝后,登基就干脆利落昭告天下的太子,是他朱标太子监国敢和朱元璋顶牛的太子,是朱元璋要杀的人,他朱标敢救的太子,是心腹手下掌握着大明一半军权的太子,俗称历史天下第一太子…再说回朱标留守后方,是长兄如父的那种,朱棣造反打的口号都只能是清君侧,不是直接反,还有就是朱允文做的最错的是先期削番逼死了他叔叔,这个对当时大明还在王爷来说,是大忌;
朱棣攻打宁王封地,宁王是能把朱棣围歼的,然而朱允文做了一个神之操作,他要求宁王去京,宁王不敢去啊,随后下旨剥夺宁王兵权,宁王才下决心和朱棣或者,借兵给宁王…你再看朱棣登基,杀文人是为什么?
然后口号喊的多多的,我一定要找到我侄子,还皇位给他,你说他能黑朱标吗?

参考:
朱棣虽然没有抹黑朱标,或者说试图抹黑朱标没成功,但是朱棣对待朱标的几个儿子可是非常狠的。
朱允炆就不说了,想削藩,自然没什么好下场,就说说朱允炆其他几个兄弟。
朱允熥,是朱标的嫡次子,是常皇后的儿子,常遇春的外孙。
他在朱允炆继位后被朱允炆封为吴王,封地在杭州;
结果还没有就藩就发生了“靖难”。
朱棣上台后先是把朱允熥降为广泽王,这相当于把朱允熥从亲王降级为郡王,安置在漳州;
没几天看朱允熥似乎没有要谋反的意思,于是当年又把朱允熥从漳州叫回来,没有任何理由的把朱允熥废为庶人,囚禁在凤阳。
公元1417年,朱棣的兄弟谷王朱橞谎称崇阳王朱悦燇就是建文帝,他要帮助崇阳王朱悦燇重新夺回皇位,朱棣害怕被囚禁在凤阳的朱允熥也被人救出来,于是安排朱允熥暴毙,时年39岁。
明英宗复位后对朱允熥后人进行了一定的放松,允许他们在凤阳居住,不用囚禁了,每个月拨给物资安置,只是不允许其他王府和朱允熥后人往来。
一直到弘光朝才为朱允熥平反,恢复朱允熥吴王的爵位。
朱标第四子朱允熞,他和朱允炆是同母兄弟,所以他也被朱棣废为庶人,不过他没有朱允熥长寿,1414年就在凤阳去世了,他也是弘光朝被平反了;
朱标第五子朱允熙最惨,因为他是朱标去世时候才出生的,所以朱棣打入南京的时候他还没有成年,于是朱棣就假惺惺的封朱允熙为瓯宁王,让他为朱标守灵。
可是到了1406年,朱允熙16岁后有传言说他长得很像朱标,这让朱棣寝食不安,于是永乐四年,朱棣干脆安排了一场大火,烧死了朱允熙,朱允熙死的时候只有17岁。
朱棣对待自己大哥朱标的儿子真的是够绝的。

参考:
估计摸黑不了,建文朝和永乐朝不少人都是洪武时代的人,他们大多数都见过朱标,甚至是十分敬佩朱标的。
更何况,朱标还帮过朱棣,兄友弟恭的好名声,也是自己宣传的重点。
而且朱棣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质,说自己是马皇后的儿子。
而朱标作为马皇后长子,他的亲哥哥,朱元璋亲自任命的太子,他不可能去黑的。
黑了就变相的说自己不服朱元璋,也就是对于自己的正统性宣传不符合。
更何况,朱标死的早,他的后代都被自己干掉了。
压根没威胁,没必要搞这个。
他只要黑建文帝就行了,毕竟只是他侄子。
因此,朱元璋被拉出来又执政四年[奸笑][奸笑][奸笑][奸笑]
参考:
不是没抹黑,只是没有往死了抹,因为实在是没理没据,明太祖实录里记载,太祖不喜欢朱标和朱允炆,有意将皇位传给朱棣,只是被篡夺了,朝中有奸臣,朱棣才起兵靖难。

参考:
朱棣没有必要去抹黑朱标,首先朱标在明朝洪武年间算得上是一个二皇帝,朱标当太子的时候,他有着自己的一群文武大臣;
而且后来都是为建文朝服务的人。
因为自从唐朝以后不管是官修史书还是民间修史书都比较的宽松,所以朱棣想给朱标抹黑也是抹不掉,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发动了一场战争;
虽然最后战争胜利了,朱棣成功当上了皇帝,但是当时的朱棣心里还是非常的害怕的,因为他怕建文帝没有死,怕民间写史书的人把建文帝死的这件事情归根到朱棣的手里。
所以朱棣当了皇帝以后,一方面打着下西洋的时候,实际就是在海外寻找建文帝;
因为当时有些传闻是说建文帝可能逃亡去海外,朱棣于是就写政治目的,其实就是在寻找建文帝。
首先朱标当太子,朱棣的确是心服口服的,因为朱标有能力当太子,处理各种事情都比较流畅;
而且朱标对待朱棣特别好,每次朱棣回宫,朱标都会去找自己的弟弟谈心;
这也足够证明,朱标在朱棣心中的地位;
他很佩服自己的大哥,如果是朱标没有去世,大明的江山就是朱标的,而且朱棣会死心塌地为朱标服务。
可惜的是,朱标在洪武年间就去世,所以朱棣没有必要去跟一个没有当过皇帝的死人较真。
这就是朱标没有被朱棣抹黑的原因,因为人都死了,在怎么抹黑也没有多大作用。

参考:
厚黑一点的说:很大可能是朱棣知道朱标永远回不来了,自己当了皇帝,还要笼络朱标一党,那就这么的呗!假设朱标极有可能回来,只怕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参考:
四哥起兵的噱头也是说的清君侧。
而且太子没得早,建文也是标哥的儿子。
不存在威胁,也没有抹黑的必要。
就像鞑子打李自成的时候,名号之一也是为了给崇祯报仇。
况且,就算再隐藏,燕王为了正当性,认别人做母亲的事儿,也被人挖出来了。
个人觉得,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吧
参考:
这从古到今的这皇帝跟太子之间的关系都很难相处,太子不好当啊。
据统计,整个唐朝289年正式当过皇太子的一共有29人,其中只有16人成功接班,成功率只有55%。
很多太子被自个老爹给玩死玩残了。
而且你发现越是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跟太子继承人之间的关系就越是相处不好。
比如“汉武帝”因为“巫蛊之祸',把自己儿子太子刘据给弄死。
唐太宗李世民太子李承乾造反,最后被废为“庶民”。
宋太祖赵匡胤“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清朝康熙的太子两立两废,最后来了个九子夺嫡,大家都耳熟能详。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句话叫“强主之后必有乱政”。
你看历史上那些越是强悍的皇帝,他们死了之后越强悍就越容易出乱子。
这个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皇帝自己能力太强,雄才伟略,那他们对太子的要求就非常高。
太子要是能力一般,他们看不上眼,他们这一看不上眼就避免不了会在平时的言谈举止,神情当中流露出来。
那反过来,太子要是能力太强,他又猜忌,担心太子造反,这一猜忌,还是忍不住会在平时流露出来。
只要他流露出不满情绪,你想那平时得有多少人在旁边盯着当太子的儿子,其他的小儿子也都觊觎皇位。
还有一些小人,就想我要是扳倒太子帮忙另一个新皇子,那我将来就是从龙功臣。
所以紧接着就是夺嫡党争甚至有可能天下大乱。
但是所有这些皇帝里,你会发现朱元璋是个例外。
朱元璋也是很强势的皇位。
但他跟太子朱标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好,父子俩之间互相信任。
朱标当了25年太子死的时候,37岁。
这期间太子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稳如磐石。
朱元璋信任太子到什么程度?
在洪武15年的时候,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去世。
在给马皇后写的祭文里,朱元璋曾经这么说,他说“皇后跟着我同甘共苦了一辈子到现在已经31年了。
我本来想打算过几年之后就退位去当太上皇让太子登基。
我跟皇后两个人去养老,含饴弄孙,你看这多好,没想到皇后一病,便驾鹤西去,这让是我心中一想起来是悲痛欲绝”。
在这里朱元璋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
就是他很想把皇位传位给太子自己去颐养天年。
你看这得信任现任太子到什么程度。
要知道很多皇帝当了太上皇之后失去了权力,处境都不太好。
比如唐玄宗和宋孝宗,那都得看人家新皇的脸色,而朱元璋居然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做太上皇。
实际上,朱元璋早就已经把一些重要朝堂朝政事务交给太子朱标去处理了。
在洪武十年的时候,他就下令朝廷的日常事务都要先汇报给朱标由太子处理,只有发生大事的时候才需要他做主。
命太子”监国”。
可见,这个时候,太子朱标已经相当于是“常务皇帝”了。
朱元璋一直在悉心培养他。
那朱元璋为什么这么信任太子?
朱标对父子之间的感情是怎么做到的?
我想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朱元璋这个人啊,确实是个很重亲情的人。
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屠杀功臣,觉得他刻薄寡恩。
其实朱元璋也有温厚深情的一面,尤其对亲人那好的是无以复加。
朱标是他的“嫡长子”,而且朱元璋28岁才得了这个儿子宝贝得很,28岁才有儿子在当时的古代属于大龄晚育,在这之前很奇怪,朱元璋一直不能生育。
所以他收养了很多养子,像著名的沐英,李文忠都是他的养子。
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前线打仗,指挥攻打南京,突然听到后方来人报告,说儿子出生了,自己有儿子了。
朱元璋兴奋的爬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在石头上刻了八个大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就是谁要是爬到这座山上,不愁没儿子可想而知,朱元璋有多高兴,所以这个长子的出生确实带给了朱元璋很大的信心,他发自内心疼爱这个嫡长子。
朱标长大之后,性格非常仁慈,他的弟弟们要是犯了错,把老朱给惹怒了,朱标就替他们说好话,从中间调和。
他弟弟“晋王”朱棡,甚至要害他,谋夺太子之位。
朱元璋大怒,要废掉晋王。
即使这样,朱标还是替晋王朱棡求情,最后也没有处罚。
朱标的老师宋濂被牵连到胡惟庸案件里,朱元璋要杀宋濂,咱们中学都学过那个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就是那个宋濂。
这个人是当时的大儒。
太子朱标很尊敬这个老师。
就跪着向朱元璋求情,朱元璋很生气,他说。
“等你有朝一日当了皇帝,你再饶了他吧”。
这话其实很不好听,朱元璋的意思是,你还没当上皇帝呢,我还没死呢?
遇上事儿还得我说了算。
太子很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又心疼自个老师。
就跑到河边去,要跳河。
旁边的侍卫就赶紧把他救了上来。
朱元璋知道之后很紧张一看儿子安然无恙,他什么反应,实际只用了四个字“且喜且骂”?
就是又高兴又心疼,朱元璋说傻儿子“至于这样吗”。
就下令赦免了宋濂,由死刑改为流放。
然后,朱元璋把太子朱标身边的侍卫全给叫来,挨个看他们的身上的衣服鞋。
凡是衣服湿了的, 就是救太子跳河的时候没来得及脱衣服,就下河去救太子的连升三级。
凡是衣服干着的,全部处死。
我儿子跳河,你们不马上下去救,还想脱了衣服。
你看看我儿子命重要,还是你们衣服重要全部杀头。
所以,朱元璋跟太子朱标之间的关系很奇特,两个人之间经常有不同意见,经常争吵,但是父子感情很稳定。
野史里记载,有一次朱元璋杀功臣太子劝谏说,“陛下,你这样杀人,属于滥杀无辜,有伤天和”。
朱元璋没有说话。
第二天把一根带刺的蒺藜杖放在地下,让太子捡起来。
朱标一看,这怎么拿都是刺。
朱元璋说,“拿不起来吧,你怕有刺不敢拿,我就把这些刺都给你拔掉,然后再交给你,你不就拿起来了吗?
我杀的都是坏人,都是要造反的人。
我把他们都杀掉,然后再把江山顺顺当当传给你。
你安安稳稳当个太平天子,这多好”。
没想到朱标傻不愣登的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有什么样的君主,就有什么样的臣民?
老爹,你要是尧舜之君,下面怎么会有人造反,现在有人造反,恰恰就是因为你滥杀无辜。
朱元璋大怒,抡起身边的椅子就就朝着朱标砸了过去。
朱标转身就跑,没打着。
这个故事流传的很广,但是正史里实际上没有记载,不知道是真是假。
但是不管怎样,太子朱标的仁慈宽厚确实是真的,朱元璋都看在眼里,所以虽然对父子俩经常有争吵,但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朱标这些行为恰恰证明他身上具有很多的优秀品质。
第一、他仁慈这是作为一个好皇帝必须具备,而且朱元璋实证有时候过于刚猛,下一任皇帝,如果也是正当吗?
那容易出事。
孔子说过“宽则纠之以猛,猛则纠之以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你看秦始皇施政刚猛严酷,第二任皇帝秦二世市也同样刚猛,结果秦朝二世而亡。
与此相反的是,清朝康熙施政宽大,等到了晚年,又不免流于宽纵。
到了雍正的时候,施政又变得刚猛,用刚猛来纠偏。
等到了乾隆刚登基的时候,施政又变得宽容,又用宽容来纠偏,就这样缔造了康雍乾三代盛世。
所以太子朱标性格宽容,将来正好可以纠正朱元璋的留下的弱点。
这一点,朱元璋心里其实明白的很,所以这是太子朱标的第一个优点。
第二、太子有话当面直说敢于当面顶撞朱元璋,这说明他性格光明磊落,不来阴的,这种性格,恰恰让人放心,就他不会像隋炀帝,杨广那样,当面一套背后又一套。
第三、善良不乱来太子朱标怜惜自己老师、弟弟还有朝中那些大臣,都就说明他骨子里确实很善良,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去害自己老爹?
不可能的。
第四、朱标这样做说明他很勇敢,绝非懦弱之人。
现在很多电视剧里把朱标演绎成一个仁慈,善良又懦弱的形象。
这完全是胡说八道,你记住,仁慈善良,绝不等于懦弱。
朱标敢于在朱元璋面前据理力争,恰恰说明这个人非常勇敢,绝非懦弱之辈。
你想朱元璋扫灭群雄,平定天下跟秦始皇一样。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谁不怕他,朱元璋一咪眼睛,他身边那些人就包括后来的明成祖朱棣,那谁不吓得浑身发抖?
只有太子朱标不害怕,敢于当面顶撞。
咱们都知道“将相和”的故事,里边廉颇妒忌蔺相如比自己官大,就放出话来说,下次我要是遇见蔺相如,一定要当面羞辱他,我一口唾沫吐他脸上。
蔺相如听说之后就天天躲着廉颇,有一次在大街上看见廉颇从远处过来,蔺相如马上掉转马头就跑,手下门客,都觉得太丢人就找蔺相如说不干了。
说你也太懦弱了,怕廉颇怕成这个样子,我们都受不了。
蔺相如说,“你们觉得廉颇将军跟秦王谁更可怕”。
门客说,“那当然是秦王可怕”。
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我能怕廉将军吗?
我之所以忍着,是因为他是为了国家,“相忍为国”,现在国家全指着我俩一文一武。
我俩要是闹起来,那国家不就完了吗?
”廉颇听说之后非常感动,去负荆请罪。
这里朱标跟蔺相如就有很多异曲同工的地方。
朱标连朱元璋都不怕他能怕谁,他懦弱吗?
所以说朱标懦弱那完全是错误的,把仁慈跟懦弱等同起来,这是天大的误解。
太子朱标又仁慈,又光明磊落,又坚强勇敢,而且经过历练了处理朝廷政务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没有比这更好的继承人了。
朱元璋对太子其实非常满意,所以虽然这父子俩有时候经常打打闹闹,但是不影响感情和信任。
为了保护太子朱标免遭小人陷害,朱元璋还干了一件惊人的事情,从制度上来保护太子。
他让朝廷大臣兼任太子东宫的官署,从古到今的太子手下的官府和朝廷大臣都是两套领导班子。
朝廷大臣听皇帝的,太子身边的官员听太子的。
那么,这两帮人就容易出问题,因为双方利益不一致。
朝廷大臣现在掌权,太子东宫的官署将来掌权,朝廷大臣担心将来新皇帝登基之后,要是重用那些人放弃自己怎么办?
而太子东宫的官员又觉得现在这些朝廷大臣有可能挡了自己将来的仕途之路。
要是再遇上双方朝政意见不一致,那就更热闹,双方很有可能互相利用,互相陷害。
出了问题,互相往对方身上推责任。
一班人马去撺掇皇帝另一班人马去撺掇太子,导致父子,亲骨肉之间产生嫌隙,甚至出现悲剧。
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汉武帝的“巫蛊之祸”就是因为皇帝和太子两帮人马混乱打架。
最后导致父子之间已经不是一家人之间的内部矛盾了,而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
那这个矛盾,你说从古到今那么多皇帝就都看不出来吗?
都不知道吗?
不是还真知道。
问题是知道了,也没办法,你不用两帮官员,就只能用一帮官员。
那一帮官员既听皇帝的又听太子的,这会导致太子权力过大,容易把皇帝架空。
万一太子等不及了,要当皇帝,把这个老爹给'做掉',或者逼着他去当太上皇,那怎么办?
所以没有皇帝这么干。
朱元璋干了。
他发布谕旨,让朝廷大臣兼任东宫官属,而且明确的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有奸臣离间他们父子。
从此以后要做到父子一体。
君臣一心,避免这种灾祸。
这里能看出来,朱元璋对太子有多么信任,而且他这样做确实也从制度上保障了,没有奸臣佞臣能陷害太子。
以前那些朝代要是赶上太子监国,一出了什么过错,朝廷大臣就把过错都往太子身上推。
意思是都是太子,跟他手底下那帮人干的,人家关系亲近,我们的意见没人听啊。
那都是一帮人,看你还怎么推,不都是你们一起干的吧。
就算是太子下的命令,那也是你们具体执行。
所以,朱标当了25年太子,从洪武十年开始就代替朱元璋处理朝廷日常事务,一直到洪武25年,地位一直非常稳固。
不幸的是,洪武25年38岁的朱彪突然一病去世。
朱标这一死,朱元璋彻底傻了。
史记记载,“朱元璋御东角门对群臣泣”就到了东角门,对着群臣们哭,这时候朱元璋已经65了,原本打算退位去当太上皇。
结果,朱标一死,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
朱标死了之后,朱元璋没有立其他的儿子当太子,而是直接跳过自己的儿子们。
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皇太孙。
这也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参考:
朱棣跟朱标没有任何直接竞争,朱标活着朱棣压根不敢也没机会造反。
朱标的好名声更能体现兄友弟恭,体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正确性。
老大当年对我很好,现在老大的儿子不像话,我这个做叔叔的自然要负责教育下
参考:
如果朱标不英年早逝的话,朱棣所谓的“靖难之役”就成了传说。
而且当年朱标在朝中的威望很高,代理朱元璋处理朝政十多年,在朝中的人脉资源很丰富,并且把国家治理的有条不紊,而且他天性仁厚,作为大明未来的第二位君主,他在朝臣们心中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俗话说得好“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作为长子,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太子而打压迫害自己的兄弟们,对他们很宽厚仁慈,而且朱棣和朱标是一母同胞,朱棣虽然雄心勃勃,有雄才大略,但他对朱标非常尊重,两人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可惜的是,天妒英才,朱标还没有等到登上帝位施展自己的伟大的设想,就撒手西归,而出于无奈的朱元璋只有传帝位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而且为了孙子能坐稳江山,几乎将开国元勋杀戮殆尽,为建文帝扫平障碍。
真正让朱棣起了反心的是朱允炆的削藩,朱允炆也是自己还没坐稳帝位,在别人的怂恿下就想削藩,结果他那里是身经百战的朱棣的对手,不但丢了帝位,自己也亡命天涯。
所以,让朱棣感到不舒服的是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而对自己尊敬的、已经逝去大哥他心中没有仇恨,为何要去抹黑他呢!(图片来自于网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