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攻打襄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什么没算到东吴会偷袭荆州

关羽攻打襄樊,当时人人济济的蜀汉集团毫无察觉,也没有采取任何的军事外交手段响应关羽的军事行动,进而导致关羽兵败被杀,这是个历史悬案。
《三国志》对这段历史记录都是不清不楚,善于演义的罗贯中也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个历史事件,也是语焉不详。
主要的原因还是蜀汉集团没有很好地史官系统,很多历史情节都无法还原了,只能任由后人猜测。
我们暂且认为诸葛亮料事如神,那他为什么没想到东吴会偷袭荆州呢,我们姑且来分析一下。
一方面,关羽攻打襄樊的军事行动,可能根本就不在刘备集团的谋划之中,完全是关羽的个人军事行动。
历史上,关于关羽的军事才能,其实记录的很有限。
最知名的有两处,一处是关羽斩杀袁绍军之主帅颜良,解了曹操的白马之围;
另一处便是关羽的襄樊之战,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
其实,关于关羽的军事才能,历史上还有一处记载,那就是赤壁之战后的绝北道一事。
但是很可惜,这段历史记载不没有出现在关羽传里,而是出现在了魏书《李通传》中,且也语焉不详,仅仅提到刘备和周瑜围困曹仁于江陵,关羽奉命绝北道,也就是负责隔断曹魏集团襄阳与江陵之间的联系。
关羽以小股部队不断袭扰曹魏集团增援江陵,在路途设置像鹿角一样的木质障碍,迟缓曹魏增援部队的行进速度。
历史记载仅此而已,到底有没有去的重大成果,只字没提。
但是可以看出一件事,关羽驻守荆州期间的军事行动应该是相对自由的,主要就是以有限兵力,跟曹魏的正规军打游击,而且打的还不错,不仅没有被曹魏吃掉,反而一直让曹仁耗尽了江陵城丰厚得储备粮食,不得已丢弃江陵城,退守襄阳。
从这里来看,关羽应该是在常年的对曹游击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蜀汉集团对关羽的独立军事行动是极为放心的,也就没有太当一回事,完全是当做关羽一次绝北道性质的军事袭扰。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在一切有利因素的巧合之下,关羽威震华夏,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军事平衡,导致三方在相互制衡之中,关羽成了牺牲品。
襄樊之战前,曹仁在襄阳加重徭役,导致宛城守将侯因等人反叛,响应关羽,关羽一时声威大震。
同年7、8月份,襄樊地区大雨,驻扎在樊城以北低洼地区的于禁和庞德缺少战略船只,被关羽一擒、一杀。
在所有巧合因素之下,关羽逐渐成了曹操和孙权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东吴与曹魏摒弃前嫌,在东吴和曹魏的联合之下,吕蒙偷袭荆州得手,断了关羽的退路,继而兵败被杀。
另一方面,蜀汉集团刚经历汉中之战,元气大伤,同时对军事形势做出了误判汉中之战参战双方损失极大汉中之战,曹刘双方投入多少兵力,战损多少,历史记载不多,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去窥见一斑。
刘备在前方打仗,要求驻守大后方的诸葛亮给予粮草接应,诸葛亮在迟疑之际,杨洪劝谏诸葛亮说,汉中之地的位置太重要,关乎蜀汉存亡,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蜀汉集团基本上已经把能上战场的所有青壮年都动员到汉中前线了。
曹魏集团也损失了夏侯渊等大将,并经历汉水一战,损兵折将。
汉中之战刚结束不久,刘备就分兵,令孟达、刘封攻占了上庸等地,后期还要防守汉中、成都等战略大本营,此时的刘备能够支援和侧应关羽的兵力应该并不多了。
曹魏集团对襄樊之战的反应速度很快汉中之战结束不久,曹操集团迅速派大将徐晃回援襄阳曹仁,徐晃的兵力虽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关羽的军事行动。
同时,曹魏集团的扬州刺史温恢在同年孙权攻打合肥时,就已看出,孙权不会有所作为,最应该担心的是荆州的关羽,趁大雨之际,关羽一定会所军事行动,孤军深入的曹仁必定有危险了。
所以说,曹魏集团的高层是早就意识到了关羽的威胁,所以在支援曹仁方面,做的很及时。
没有注意到与东吴关系的微妙变化襄樊之战前,蜀汉和东吴的关系一直是比较和睦和默契的,特别是蜀魏汉中之战前,蜀汉为了缓和东吴索要荆州的压力,主动握手言和,和东吴商定了划湘江而治,而且蜀汉也明显得向东吴表示出了友好。
比如说,东吴集团频频袭扰徐州、合肥等地,关羽一直是按兵不动,姿态上做足了友好同盟的样子。
问题的转折点,出现在东吴的大都督鲁肃死后,继任的吕蒙,一直对刘备关羽君臣极为不信任,一直视关羽为心腹大患,必想处之而后快。
关羽与曹仁在襄樊一带转入战略相持,南郡空虚,孙权听从吕蒙建议,偷袭了关羽辎重,劝降了糜芳和博士仁,尽收南郡。
这个时候,关羽与曹仁一战不利,曹魏集团的赵俨建议曹仁不要追击,不能给孙权一种曹军击破关羽后必定要攻击吴军的假象,进一步导致孙权放手一搏,彻底击败了关羽。
小结关于这段历史,确实非常遗憾,关羽前期战功辉煌,如果有蜀汉集团的强力后援,攻破许都指日可待,奈何历史就是充满了变数,在如此有力的情况下,关羽败走麦城,继而被俘、被杀,形势急转直下,蜀汉集团失去了战略要地荆州,隆中对的战略国策化为泡影,刘备情急之下发动夷陵之战,却又被东吴大败,国力一蹶不振,再也难以进取中原了。
历史又是如此的扑朔迷离,如此重要的襄樊之战,刘备集团居然毫无反应,着实让人费解,只能让我们去猜测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参考: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武圣关羽在民间的声望极高,是很多人日常供奉的武财神。
所以,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东吴孙权派兵偷袭,以致身死的事情就尝尝令大家耿耿于怀,深感悲愤。
仔细想来,东吴背信弃义、暗使阴招自不必说,可诸葛亮乃卧龙之才,为何就没有预料到东吴会偷袭,从而早些提醒关羽呢?
△关羽剧照东吴与蜀汉的尴尬关系三国时期,东吴和蜀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同盟关系,这是因为曹魏一家独大造成的。
但是,东吴和蜀汉的联盟靠的是当时一强两弱的形势方才能维系,是迫不得已,纯功利性的,所以,从一开始蜀汉和东吴双方都知道联盟的不稳定性。
在刘备夺取了益州后,这一点就得到了明证。
益州的拓展使得刘备的领土横跨荆、益两州,这样的形势变化使得孙权无法坐视,开始向刘备讨要出借的南郡。
而刘备怎么舍得归还南郡呢,要知道南郡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一旦蜀汉失去了南郡去失去控制荆州的关键节点,荆南四郡就会变成飞地,相当于蜀汉将拱手让出荆州的全部领土。
因而,刘备硬是不认账,告诉孙权等取得了凉州再归还南郡。
这明显是推托之言,孙权很气愤,便出兵进攻了荆州。
当时蜀汉的主力基本都入川了,剩下的精锐也在关羽的手中,所以吴将吕蒙很轻松地打下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刘备原本调集主力准备回头跟孙权打一架,但是这个时候,曹操拿下了汉中,使得刘备不得不转而防备曹操,便与孙权议和,划定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东吴,南郡、零陵、武陵归蜀汉,史学界称为“湘水划界”。
“湘水划界”发生在公元215年,吴蜀联盟已经有过一次不愉快了,想必双方都在表面和好,暗地防备。
到了公元218年,刘备北上进攻汉中。
第二年黄忠阵斩夏侯渊,汉中易手归蜀汉所有。
同年七月份,刘备在汉中称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这个假节钺很厉害,为天子节杖,象征着天子权威,可以便宜行事。
也就是关羽可以对荆州方面全权负责,两千石以下的官员都可以先斩后奏。
这也是关羽在受封后便独自决定发动襄樊之战的权利支撑。
曹操在汉中失利后,命令曹仁和庞德进攻南郡,关羽主动出击也是想以守为攻,本身在战术上并没有什么错处反而还很高明。
△蜀、吴以湘水划分领地诸葛亮到底有没有故意坐视关羽败亡至于说到诸葛亮为何不提醒关羽,清山雅舍推测诸葛亮在入川支援前,一定是提醒关羽要搞好和东吴的关系的。
但是关羽这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便是太傲慢,根本就不把孙权放在眼里。
可能关羽明白蜀汉和东吴是联盟关系,但是他并不觉得自己因此就必须要给东吴好脸色,何况关羽本人也做不出笑脸迎人的姿态。
所以,诸葛亮提醒了估计也不会扭转关羽的性格。
而对于关羽的败亡,说诸葛亮也是无能为力是基于以下两点:1、山高路远,无暇看顾诸葛亮入川支援刘备以后,便率领一路主力攻城破县,蜀汉得益州的过程其实也是颇为艰辛的,别看史书上的春秋笔法细节不是很多,但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就不必多说了。
随着诸葛亮的入川,他的职责其实就从荆州方面转向了益州,毕竟山高路远的,想管荆州也管不到了,何况蜀中的事物就已经是令人焦头烂额,又如何能够有效帮助关羽?
2、两个意外,鬼神难测不管是刘备也好,诸葛亮也好,都是人,不是神,很多情况他们能预料到五分甚至七分,却不可能预料到十分。
那么荆州的形势,诸葛亮能看出关羽为人傲慢,估计会得罪东吴,想搞好关系难。
但是诸葛亮觉得关羽一定能想到沿江防备东吴,这一点若是做不到还称什么沙场宿将。
事实上,关羽也确实把沿江防务做得很到位,东吴根本没有偷袭的机会。
△襄樊之战那么,事情先就坏在第一个意外上了,关羽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擒于禁,威震华夏。
这场大胜谁也想不到,诸葛亮顶多觉得关羽能守好南郡,军事能力不容置疑,但是如此大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福兮祸之所倚,大胜有时未必就是好事。
关羽本来是为了以攻代守,阻击魏军南下的,结果一场意外的大胜使得关羽有些飘飘然,竟是想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拿下襄阳和樊城。
若是关羽在大败于禁后及时回撤,那么南郡就稳如泰山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关羽选错了路子,最后就为了攻下襄樊不断调兵,并在东吴的示弱下撤走了沿江警戒兵力,为自己的败亡打下了伏笔。
第二个意外就是糜芳和士仁的无抵抗投降。
当时的糜芳守江陵,士仁守公安,都是防守后方的关键所在,结果二人因为被关羽训斥轻视,就没有抵抗直接投降东吴了。
这个事情一要怪关羽不会团结属下,居然搞得人缘如此差,两人宁愿投降都不愿帮关羽拖延一二;
二要怪刘备用人不明,居然留下这两个没气节的人辅助关羽,明摆着就是拖后腿的角色。
但是绝对怪不到诸葛亮的头上,诸葛亮既不可能想到这二将日后会直接投降,也没有人事做主权,他顶多提醒关羽的就是小心防备,结好东吴,但是显然,关羽压根儿不在乎犯忌讳,始终是我行我素。
结语综上,关羽失荆州一事不能怪诸葛亮没有算到,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不能保证身在遥远的益州情况下,还能算到关羽大胜以致穷兵黩武,不顾后方以及糜芳二人的不战自降。
如此出乎所有人预料的事情只能说是世事难料,徒呼奈何了。

参考:
我们从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来简单分析一下。
诸葛亮已经料到了东吴会偷袭荆州,而且对关羽守荆州已经感觉到了隐隐不安。
但是,他也没有办法,这是老板刘备的意思。
荆州,必须交给刘备信任的一个人守护,而这个人刘备选中了关羽。
这一点从刘备派关平去送信就能看得出来。
《三国演义》第63回讲道:孔明曰:“主公书中虽不明言其人,吾已知其意了。
”乃将玄德书与众官看曰:“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委用。
虽然如此,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
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
”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
作者在书中巧妙地用一言半句埋下了伏笔,诸葛亮在离开荆州时,将印玺交给关羽的时候,心里已经隐隐不安,他太了解这个人了。
关羽心高气傲,目无天下,特别是经常不买诸葛亮的账。
在诸葛亮心中,守护荆州最佳人选是赵云,然而,刘备认为最合适的人却是关羽。
如果两人所想一致,则刘备可能会派赵云前去送信。
诸葛亮不仅预料到了日后的大祸,而且预料到了关羽将是联吴抗曹政策最大的破坏者。
可是,诸葛亮不能不执行刘备的暗示。
诸葛亮在交接荆州政权时,作者埋下了这样的伏笔。
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
”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
欲待不与,其言已出。
此时,庞统已死,刘备入川收到了很大的阻碍,急需诸葛亮前往助阵。
荆州局势不稳,北有曹魏,东有孙吴,诸葛亮不能违背刘备的意思,改命他人为将守荆州。
他明明知道主公的决策可能不合适,但是也只能执行,因为他不能影响此时刘氏集团的稳定。
这是刘备、关羽、诸葛亮的命数,也是蜀国的命数,似乎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料事如神又能怎么样,料到了后来的结果又能怎么样,主上的意思,你要执行啊!在这一件事上,刘备与诸葛亮在隆中对的基本战略上,虽未出现分歧,但是在用人上,刘备出现了私心:公司关键岗位得有自己的股东!
参考:
诸葛亮也是没有办法。
诸葛亮跟随刘备以来,要斩杀的第一个人就是关羽!赤壁之战,诸葛亮智算华容道,关羽刚愎自用,签下军令状!诸葛亮非杀关羽不可!刘备苦苦求情,诸葛亮算是饶了关羽!但是关羽比不了魏延,魏延被诸葛亮杀头,吓了一次,只要诸葛亮活着,他就非常紧身小心!关二爷却死性不改,依然傲慢无比。
这一点是诸葛亮算不到的!正常情况,荆州布防没有问题,关二爷的二劲来了,把糜芳、傅士人毒打一顿,还委以重任,让极贪贿赂的潘叡总摄荆州!这才给了东吴机会!如果关羽听从王甫之言,荆州稳如泰山!综上,诸葛亮不是没算出孙权反水,是没算出关羽没改性!
参考:
诸葛亮没有料到东吴偷袭荆州,有一个关键的变数:曹魏禁不起蜀汉的轮番攻击,和孙权联盟。
之前一贯是孙刘联盟,孙权在曹魏的拉拢之下,关羽拒绝联姻的情况下,转向和曹操联盟。
刘备借荆州,曹操攻打东川张鲁后,刘备害怕曹操攻打西川,就以另外一种形式归还荆州,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是刘备带领关羽、张飞、赵云一刀一枪打下来的,黄忠和魏延就是刘备攻打长沙郡时归顺刘备的。
这三郡不是借孙权的,刘备真正借的是南郡。
刘备把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给了孙权,等于是归还了荆州。
孙权得到这三郡之后,攻打曹魏,作为巩固孙刘联盟的军事行动。
孙权偷袭荆州是没有道义的。
当然,三国时期,三国互相攻伐,毫无道义可言。
但孙权偷袭荆州,打破孙刘联盟,破坏道义在先。
孙权就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古代通讯不发达,沟通信息一定要有人当面传达。
从荆州到成都,路途遥远,关羽拒绝联姻的消息传到成都的时候,诸葛亮立马知道不好,传令赶快派人回话,让关羽要同意这个联姻。
传令的人刚出发,关羽和荆州被孙权偷袭,关羽战败,荆州丢失的消息接着传到成都,连救援都来不及。
关羽拒绝联姻,拒绝得太快,太决绝,他的态度表达得太快,孙权转变得就快。
假如关羽多思考一下再回复孙权,稳住孙权,也不要说虎女焉得嫁犬子,形势可能不会发展得那么快。
荆州和西川的地形关系,决定了关羽不能激怒孙权,不能破坏孙刘联盟。
孙权的态度太重要了。
诸葛亮离开荆州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所以特意交待关羽:“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这是需要长期执行的策略。
孙权到底是一方诸侯,关羽不过是一员镇守一方的大将,把自己当成虎,把一方诸侯的孙权当成狗,这话确实不恰当。
一般情况下,孙权可能会忍了,但是曹操要和他联盟,他正是左右摇摆的时候,也是有恃无恐的时候。
他同意诸葛瑾的联姻建议,还有一些不忍破坏孙刘联盟,关羽的态度,让孙权迅速倒向曹操的这一方。
形势发展太快,卒不及防,不是诸葛亮的料想就能解决问题的。
就算料到,来不及实施,怎么能责怪诸葛亮呢?

参考:
东吴偷袭荆州这件事属于超出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孙权的背盟,可以说是诸葛亮最不愿见到的一幕,隆中对的原文很好地表明了这一点,诸葛亮的思想精华如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讲了刘备制霸天下的三步走战略:首先得占据荆州和益州;
然后跟东、南、西三方面势力主要是孙权搞好关系,稳固后方;
最后待时机成熟,派一员大将领兵从荆州出发攻略洛阳,刘备亲率大军出岐山,那么天下可定,汉室可兴。
汉中之战结束以后,刘备得到益州全部领土,荆州六郡据有其三,包含关键的南郡,可以说第一步基本已经完成。
那么第二步呢,和东吴搞好关系?
我们都知道结盟和交友一样,当三观利益一致时,一拍即合,但是如果有一方心怀鬼胎,另一方就是一厢情愿了。
诸葛亮对东吴什么态度?
上面隆中对讲得很清楚,东吴地利人和占优,所以只能当外援不能当敌人。
那么东吴对蜀汉什么态度?
鲁肃还是主张联刘抗曹,但是他去世后,吕蒙、陆逊这些人都想消灭关羽,表面上却装作友好的样子。
有人觉得是关羽破坏孙刘联盟,因为《三国演义》描写孙权曾经为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提亲,关羽竟然说出“虎女焉能嫁犬子”这样的话,搞得孙权很生气,由此双方交恶。
关羽确实拒绝了孙权的提亲,但是原话肯定不是这么说。
我认为这次事件是东吴的政治伎俩,一方面离间刘备关羽的关系,一方面对关羽进行试探,拒绝联姻不是孙权反水的根本理由。
《尚书?禹贡》记载天下有九州,分别是“冀、豫、徐、兖、青、扬、荆、梁、雍”,孙刘两家合起来也就占据了扬州、荆州和梁州(益州),实力不及雄据六州的曹操。
因此,当要实施第三步战略北伐曹魏的时候,诸葛亮把希望寄托在东吴身上,就是吴蜀能够维持联盟。
这其实无异于一场豪赌,如若孙权背叛,那么恢复中原的战略就成了空中楼阁,但是站在诸葛亮的立场来看,不赌又能怎么办,只不过天命这次没有站在蜀汉一边。
刘备取得汉中进位汉中王,站在先祖刘邦曾经的根据地上,年近六旬的他谋取天下的心情更加迫切,于是同意了关羽襄樊之战的计划。
那么刘备如何看待襄樊之战,他又为何按兵不动呢?
我认为是这样的:1.刚经过两年多艰苦的汉中之战,益州需要休养生息;
2.汉中刚刚收复,需要兵力防守;
3.此次作战目的是攻占襄樊作为今后的前进基地,还没到第三步两路出击全面北伐的时候。
那么东吴的动向呢,诸葛亮能够准确掌握到吗?
我认为不能,吴国的密谋过程是这样子。
1.鲁肃在世时,破坏联盟的始作俑者吕蒙就向孙权陈述消灭关羽的想法,得到孙权的认同;
2.吕蒙接替鲁肃后,“初至陆口,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
3.襄樊之战开始后,吕蒙让孙权发公告将他调回建业养病;
4.途中陆逊求见吕蒙,面陈想要消灭关羽的意见,吕蒙笑而不答,却马上让陆逊代他行使指挥权;
5.陆逊上任后,对关羽一顿拍马屁,什么“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云云;
6.面见孙权制订了作战方案,吕蒙就从建业潜行回到陆口,白衣渡江偷袭荆州。
可以看出,筹谋阶段只有孙权和吕蒙两人参与,连陆逊都不知道,如果说鲁肃是忠厚长者,那么吕蒙和陆逊就是笑里藏刀。
因为东吴这一连串的骚操作,诸葛亮和关羽对他们的背叛行为事先无从知晓,于是关羽把江陵的留守兵力大部调往前线。
对于诸葛亮而言,他只能选择相信东吴,不管对方明着背叛还是暗地放出冷箭,蜀汉都不能成功,这也许就是“七分靠打拼,三分天注定”吧!
参考:
关羽攻打襄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预料到东吴会偷袭荆州?
襄樊之战使蜀汉丢失了荆州,这对于远在成都的刘备和诸葛亮来讲无异于当头一棒。
刘备的最高理想是进军中原,统一华夏,恢复汉室,而荆州是在刘备兼并天下道路中不可缺失的一环。
《隆中对》里这样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失去了荆州,从此汉室中兴的大门将会永远向刘备关闭了。
但是在荆州失守之前,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料到呢?
诸葛亮素来有料敌机先之能,他洞察人心,庙算高绝,凡事都看在别人前面。
荆州如此举足轻重,对蜀汉几乎起到了生死存亡的作用,诸葛亮作为蜀汉的谋主,为什么没能部署好防范措施,以至于到最后万劫不复呢?
首先,战况实在变化的太快,出乎诸葛亮的预料。
襄樊之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是发生在蜀汉和曹魏之间的战斗,而后半段则是东吴对蜀汉的偷袭。
而在襄樊之战的曹魏阶段,关羽实在是太顺风顺水了。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
曹公遣于禁助仁。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这一年,终于积攒了足够的实力的蜀汉派大将关羽携带兵众攻打樊城,曹操派出他麾下最得力的大将于禁前来帮助驻守在樊城的曹仁。
此时恰逢汛期,汉江的水位极度增高,关羽借助洪水的威力大破曹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为了远离关羽几乎要迁都,这一下,关羽的大名在整个神州大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然而就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后,战争的形势急转直下,关羽猛攻樊城不下,吕蒙趁机撕破盟约偷袭荆州,失去退路的关羽茫然地逃到了麦城被人擒获,随后在东吴父子二人一起被杀。
而此时,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可能还和主公刘备以及大小臣工,正为了襄樊的胜利而额手相庆呢。
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仙,在如此罕见的战势变化之下做出完全的应对,是不太现实的。
另一方面,诸葛亮根本没有时间反应。
《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先遣蒙在前。
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舟冓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
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东吴为了得到荆州,在正式行动实施之前,不知道做了多少次推演和筹划,等到白衣渡江正式开启之后,每一次动作都做的恰到好处,每一个时机都掐的无比精准,不为别的,为的只是“人不知,鬼不觉”。
而最终当吕蒙等人大摇大摆地走入南郡的时候,即使关羽本人都“不闻之”,那么如何能够让千里之外的诸葛亮获悉这次消息呢?
所以说,这次荆州狙击战是东吴做出的一次完美的军事行动,是针对荆州和关羽本人的“斩首战”,事态的进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纵然诸葛亮真的能掐会算,也绝对不可能对关羽的败亡进行避免。

参考:
大家好,我是云哥看历史,这个问题我要怒答一发。
我的看法就是,是真的料不到。
第一,诸葛亮料不到孙权君臣会这么无耻反复无下限。
孙权袭击荆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公元217年刘备刚平定益州,还没安顿几年,孙权就袭击了荆州,刘备亲自提兵东进与孙权对峙,但当时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听说后怕两线作战,急忙与孙权议和,将荆州东部的长沙、桂阳、江夏三郡划给东吴,这就是所谓的湘水之盟,也叫湘水划界。
订立盟约后,紧接着整个刘备集团就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组织倾国之力与曹操争夺汉中。
汉中之战从公元217年打到219年五月方才结束。
这场倾国之战结束仅仅七个月,湘水划界之后仅仅两年,219年12月孙权就偷袭了荆州。
这还是人吗?
孙权这种背信弃义的秀下限,谁又能想的到?
湘水划界第二,诸葛亮料不到孙权会如此的蠢。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说过 ,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以待北伐。
诸葛亮贯彻的一直都是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
其实在曹操强大,孙刘弱小,两弱抗一强的情况下,不但对于刘备,对于孙权也应该外结刘备共抗曹操,可孙权君臣干了什么?
在盟友关羽与曹操死磕的时候,打的曹操几乎迁都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出兵合肥与关羽相呼应,反而背后桶刀子,盟友刘备元气大伤,孙权虽然取得了荆州,但从此以后,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丧失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被北方吞并只是迟早的问题。
所以综上所述就是,以诸葛亮堂堂正正的人品与高超的战略眼光,实在想不到孙权会又坏又蠢。

参考:
料事如神是小说家刻意美化诸葛亮的尊称,实际中诸葛亮不一定能料事如神,但是做为蜀国军队的军师,还是能算到吴国会偷袭荆州,只是关羽是刘备死党的二弟,心高气傲,根本看不起诸葛亮,也不会听从诸葛亮的提醒和良策,刘备阵营中和诸葛亮相处较好的只有赵云将军。

参考:
诸葛亮一惯用的道艺法术是阴谋暗算背地桶刀,没有正面交锋的实力。
所以论算计,诸葛亮是料事如神的高手,论实战蜀国最弱,那就是天命难违。

参考:
诸葛亮临别对关羽说了八个字,北拒曹操,南联孙权。
诸葛亮深知东吴的重要性。
话也只能说到此为止,东吴偷袭荆州,是事态一步步发展出来的。
由于当时的伩息传递很慢造成诸葛亮来不及反映出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