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1934年12月14日,红十军团在谭家桥对战王耀武补1旅的战斗中仅仅是失利而已,因为在兵力几乎对等的情况下,王耀武也无力一口吃掉红十军团,在牺牲300余人取胜无望后,是红十军团主动撤出了战斗。
只不过如果此战获胜,红军可以得到有效补充同时震慑住其它各路敌人,进而在皖南站稳脚跟,这才是最遗憾的。
红十军团时有兵力三个师(第19、第20、第21师)约6800余人,其中战斗人员也有4000多,所以谭家桥一战虽然没有打好,但是主力尚在。
然而接下来最致命的因素,是黄埔一期的军团长刘畴西在谭家桥战后有些畏手畏脚,部队士气也没有鼓舞起来,在此后的半个多月的野战中连续失利,天寒地冻之下,粮弹两缺的红军遂陷入困境。
比如在1935年1月初的转战中,红十军团曾经在野战中遭遇敌一个浙江保安团,在整体兵力至少是敌人三倍的情况下,刘畴西却只派出一个营接战,打不动再上去一个营,形成了兵家之大忌的“添油战术”。
由于未能迅速解决战斗,当敌人援军闻讯赶来时,我军只能撤出战斗,如此转战大半个月往返十余个县,在十余次大小战斗中竟无一胜,而红十军团的损失却不断增大。
统一指挥各路敌人的是浙江保安处长、刘畴西的黄埔同学俞济时,其实他手里的部队并不很多,大约有两个正规师、一个补充旅和一堆保安团,满打满算20个团的兵力。
但是红十军团未能做到每战集中兵力歼敌一部,自身反而不断遭到伤亡,撤到怀玉山地区时仅余不足3000人,情况因此严重恶化起来。
俞济时指挥向怀玉山合围的敌军共14个团20000余人,如果红十军团果断突围撤往闽西北苏区,是可以摆脱敌人保存力量的,可惜由于行动迟缓,除刘英、粟裕率800人跳出合围圈外,军团主力不幸失败。
就这样,红十军团留下来的建制部队,只有粟裕带出来的一个步兵连、一个机枪连和一个炮兵连,几经战斗,几经辗转,到达闽西北苏区时尚存400余人。
通过与闽西北军区独立师的合并,以500余人组成了红军浙西南挺进师,然而就是这支小部队,却勇敢地直插敌人的核心统治区开展游击战争,引起了南京政府的极度恐慌,创造了战史上的奇迹。
敌浙江保安副处长宣铁吾曾经指挥数个保安团前来“进剿”,结果多次被粟裕击败,最惨的一次连浙江保安部队的“士官教育团”都给打垮了。
老蒋一边怒斥黄绍竑、宣铁吾无能,一边派来正规军进行更大规模的“围剿”。
第一次来的是卫立煌和罗卓英,其中以四省边区剿总副总指挥、第18军军长罗卓英指挥的32个整团专门进攻挺进师,其兵力规模远大于俞济时所部,并且核心力量第18军还是蒋军最精锐的嫡系部队,野战能力肯定要超过王耀武的补充第1旅。
然而从1935年8月起大战240天,罗卓英不仅未能消灭红军挺进师,粟裕的队伍还壮大到1000余人,一直坚持到了第18军南调两广。
第二次来的是湘军悍将刘建绪,就是在湘江战役中担任湘军前敌总指挥的那个家伙,他指挥的部队有六个师、两个独立旅和地方保安团共合计43个整团的兵力,甚至还超过了罗卓英的人马数量。
然而从1936年12月开始,尽管敌军多次大肆进攻浙西南游击区,结果均是无功而返,直至抗日战争爆发,红军挺进师仍然活跃在闽浙交界地区,让敌人无可奈何。
红十军团近7000人未能打开局面,且在短时间内即遭遇失败,而其余部仅400人面对更为优势的敌人,却能坚持三年游击战争而红旗不倒,并且最终成功地加入新四军,这里面的经验和教训都是极为深刻的。
而粟裕将军经过三年游击战争的磨练,也逐渐成长为我军优秀的指挥员,以及后来大兵团作战指挥的佼佼者,那么这支部队的野战能力为什么这么强呢?
一、敌强我弱时部队要保持合理的编制。
事实证明,在兵力、火力和物资补充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编组较大兵团与敌人进行正面攻防作战,是非常不切实际的,也正中敌人下怀。
这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非常相似,在敌人优势的炮火和空袭之下,红军以简陋的装备跟敌人大打阵地战,伤亡非常之大,且不能围歼敌人的有生力量从而陷入消耗战,由于敌人的兵员物资补充源源不断,我军最后肯定要陷入被动。
而红军挺进师在发展到1000余人后,仍然编组成为四个纵队和两个独立支队分散活动,作战单位可以是数百人,也可以是几十人或者十几人,部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都远超敌军,如此才能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不被纠缠住,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二、军事主官的作战指挥要灵活而果敢。
兵贵神速啊,粟裕能够率领小部队成功突围下,就是秉承这一原则,不怕苦不怕累,在敌人没有完成合围时坚决杀出一条血路突出去,而绝不能有半点犹豫和拖泥带水。
而刘畴西和后来皖南事变中的新四军政委作风相似,作战指挥瞻前顾后,坐失戎机,会给部队带来非常不必要的损失。
其实粟裕在三年游击战中也曾经多次遇险和负伤,但是他和战士们秉承“快而灵”的原则,每每化险为夷,这里面既有天赋,更多的还是指挥的艺术。
三、部队要具备较高的单兵素质和整体战斗素养。
无数次的战斗实践,让粟裕和他的战士们都成为了战术高手,在野战中采取兜圈子、大小圈、“8”字形、“S”形、电光形、回马枪、东去西返、早出晚归等多种方式,让敌人根本摸不到我军的行动规律。
挺进师各部宿营绝不住大村庄,因为路口过多不易警戒,每到一个地方先要熟悉地形,把制高点和可以利用的大路小路通通了解清楚。
敌人大部队进攻,挺进师迅速转移不与之决战,一旦发现落单的小股敌人,则集中兵力坚决打;
敌人来抢山头,挺进师就跳到外线袭扰其后方;
敌人重兵包围“梳”过来,挺进师就迎面秘密行军钻出去,总之让敌人抓不住红军主力进行所谓的决战,而挺进师则寻机吃掉敌人一部,如此往复,敌人的“围剿” 每次均告破产。
四、部队的武器装备要能够基本满足作战需要。
红十军团的战斗人员虽有4000余,但枪械却只有1300多件,所以其装备水平也确实不适合与敌人进行正面攻防。
而粟裕的红军挺进师却能够多次集中兵力歼敌一部,从而缴获大批先进武器武装自己,尤其是浙江保安团队的“士官教育团”被歼的那两个整连,其武器装备使挺进师半数战士换上了新枪,弹药也比较充足,如此良性循环的结果,是小股敌人在挺进师手下根本走不上两个照面。
打仗要想打赢,有趁手的家伙什当然也是很重要的。

参考:
兔哥回答:首先是战斗意志,一支部队的战斗意志和这支部队的将领的战斗素质和战斗意志有很大的关系,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这个意思。
部队战斗力每支部队都是有区别的,平时不容易区别,战争年代很容易区别出来的。
通常情况下将领的教育引导作用非常大,好的将领带的兵个个就像小老虎似的,上了战场嗷嗷叫,有的就贪生怕死,没有战斗力。
战场上可是玩命的活,要想去玩命首先要肯舍命,也就是要不怕死才行,不怕死是战斗力生成的第一要素,毕竟战场是生死之地。
总想着怎么活下去是搞野外生存,不是在打仗,而这种不惧生死的决心需要坚定的战斗意志支撑。
敢于挑战任何对手,逢敌必亮剑才能成为勇者,而战场上只有勇者才能做到无畏。
所以说,一支部队的强弱战斗意志是第一要素,没有武器用牙咬,石头砸也要战斗才是强者。
第二是单兵素质,一个部队就是一个集体,而这个集体是有一个个单兵组成的,一支部队的战斗力就是由每一个单兵体现出来。
士兵的战斗力来自于训练素质,越是能够适应作战环境的士兵,战斗力越强。
我们都知道,战场上的老兵作用非常大,关乎一个班的整体作战能力,在战场上是一个灵活般的存在。
而士兵的战斗素质并不单纯体现在能打仗,还要具备适应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只有能生存下去,才能支持持久战斗力。
战场并非只有战斗,还要生存,战场环境非常复杂,能在战场上战斗拼杀并不难,只要不怕死就是了,而要生存下去才是最难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你在一个并不缺少水的作战环境中作战,喝水却能成为难题。
面对残缺不全的尸体你能吃下饭就不容易了,有时甚至不得不食用你一辈子都不会去吃的东西,因为你要活下去。
战斗意志虽然补会被敌人打垮,但却很容易被战场上的生活打垮。
美军不缺吃,不缺喝的,为什么战后有那么多的人患上战场综合征,自杀的很多?
就是战斗意志被战争环境打败,落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只有具备从容应对战场环境的人,才是战斗素质高的人。
第三个就是作战经验,作战经验来自于战斗中的磨练,一支从枪林弹雨中拼杀走出来的作战部队,和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作战部队比,显然作战经验更强,战斗力也更强。
作战经验在战斗中的作用太重要了,凭枪声能判断出武器,人员数量,甚至是对手的作战经验。
战场上有老兵不怕炮一说,不是没道理的,能根据炮弹声音判断炮弹落点。
战斗经验也能够使头脑保持冷静,能更好的发挥武器装备的作用。
战斗经验就像下棋,不光看到眼前的目标,还要判断出对手的运动轨迹,也会为自己找好退路。
作战经验是一个部队战斗力的技术支持,不可或缺。
第四是武器装备,弹药,后勤保障,士兵再能打,手里也是需要有合适的武器,当然,没有战斗意志,再好的武器也没用,但武器装备是战场上不可或缺的。
好用的武器装备能够使战斗力得到发挥,能够取得武器的优势,直接关系到战斗力的生成。
武器装备,后勤保障能够增强士兵的作战意志,正所谓肚里有粮,心里不慌。
综上所述,一支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强弱,受到这支部队战斗意志,作战经验,单兵素质,以及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具有决定性因素的是战斗意志,有了敢打必胜的决心,作战经验,作战素质都可以在战斗中获得,而武器装备可以从敌人手里缴获,关键看你想不想打,敢不敢打,这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组建了五大野战军,五大野战军中又以第四野战军的战斗力最强,通过第四野战军的发展,我们能窥测出影响野战军战斗力的主要几个原因。
一、野战军的立足根本。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东北成为了真空区,八路军率先进入,组成东北民主联军。
然而由于东北民主联军在武器装备、人员数量上相距国民党部队有极大的差距,致使在早期的东北争夺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一路败退,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
然而一年之后,东北民主联军就发展到40多万,实力为之一变,东北的局势也发生了逆转,为何东北民主联军能起死回生?
主要是因为东北民主联军立足的根本是农村,是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相比之下国民党依靠城市,依靠资本。
所以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争夺的过程中,共产党可以失败很多次,然后依旧能爬起来,但是国民党失败一次,他就彻底失败了。
故而,决定一个野战军战斗力的第一要素是立足根本,要立足于人民群众之中。
二、军队的领导者。
东北民主联军进入东北时,林总虽然是联军司令,但是当时负责整个东北决策的人是彭真,彭真起初想占据城市,林总虽然极力反对,但是依旧没有用。
到国民党进入沈阳的时候,彭真还计划发动巷战,但是林总坚持带领部队到农村,这才避免了东北联军的巨大伤亡。
东北联军渡过松花江之后,中央命令林总担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兼政委,成为了东北党政军的一把手。
东北野战军的局势也得以全面改变,通过四保临江,三下江南,基本稳定了东北局势。
故而,军队的领导者是决定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原因。
三、战术指挥。
杜聿明在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分别与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交手,他对两只野战军的评价是:“关外的野战军,无论是战术配合,还是武器装备,都比关内的部队强很多。
”这里提到了战术,东北野战军是最喜欢研究和总结战术的部队,林帅经常亲自带队总结战术、著名的“三三制”、“一点两面”都是林帅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且在炮兵、坦克部队的使用上,东北也有很好的战术配合。
东北还专门出书将战术,要求各级指战员研究战术之前的配合问题,这些都增加了东北野战军的战斗力。
故而,战术运用是决定野战军实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武器装备。
武器装备始终是决定一个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第四野战军的战斗力强悍,与他们拥有强大的武器装备分不开。
第四野战军的武器装备在全军中当属第一,辽沈战役期间,能做到炮轰锦州,这种实力是已经不逊色国民党的机械化兵团。
第四野战军的武器装备有苏联的援助,也有缴获国军的武器。
四野当时的一个兵团的重武器,远比第二野战军整个部队的都多,而一个军的重武器,基本就与第一野战军相当。
所以在后来,四野还调配一些装备加强二野和三野的作战能力。
故而,武器装备也是决定野战军实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吴文化的部队在国民党和在共产党期间的战斗力则完全不同,滇军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场的表现也天差地别。
这些都说明部队的战斗力随着环境的变化会发生明显变化,但是只要是经过毛主席思想武装的部队,其战斗力都会焕然一新。

参考:
决定一支军队的野战能力,最主要是指挥员的军事素质,在我军的战史中,粟裕、徐向前都是能把地方部队打造成野战劲旅,抗战胜利后,山东八路军主力和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全面内战爆发,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后来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会合,毛泽东明确指出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取得了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的胜利,组建了华东野战军,粟裕指挥所部取得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作战、廊广战役、上海战役等的胜利,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战略反攻阶段,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被刘邓带到大别山,徐向前把地方部队打造成劲旅,取得了运城战役、临汾攻坚战、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的胜利。
刘伯承元帅说,我军最会打仗的二个人,一个是粟裕,一个是徐向前。

参考:
组织能力正规军和散兵游勇最大的区别在于,正规军有严密的组织,是一个自上而下绝对服从的体系,能够把军队里的所有人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在战争中各司其职,保证战斗的顺利进行。
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和蒋匪军就是生动的例子。
解放军有着完善的组织制度,组织非常严密,所有人都能做到令行禁止,战斗时不仅所有人都能做到各司其职,主观能动性也非常强,甚至可以不同部队的官兵临时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利的战斗队伍。
即便是战斗失利,组织制度也可以保障撤退的有序进行,不会由撤退演变为溃退。
相比之下,蒋匪军每次撤退都会演变为溃退,甚至是溃逃。
相反蒋匪军则拉胯的多,不仅部队组织不起来,而且军官对手底下的兵也无法做到绝对的掌控,甚至打起来军官和士兵都没影了,因为跑了。
虽然蒋匪军也想组织军纪,比如虐杀逃兵、杀逃兵祭旗等,但是没啥卵用,治标不治本。
相反蒋匪军士兵经我军改造,战斗力上升的非常快。
这里就要说到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就是支部建在连上,连里的指导员会定期开展组织生活,除了讲革命道理之外,再就是搞文化娱乐活动,比如体能比赛、唱歌、跳舞等,有时候还帮老百姓干活、跟老百姓搞搞联欢。
而且不仅仅是这些,如果干部犯错改造当面做自我批评,还得写检查。
比如50军一位指导员,行军途中踹了个偷懒得新兵的屁股,事后这位指导员当着全连官兵的面向这个被踹了屁股的新兵道歉,并做了检查,虽然改造的老兵认为大可不必,因为老兵知道指导员踹新兵是一时着急生气,是为新兵好,但是指导员依然按照规定向新兵道歉,此举不仅新兵动容,老兵也对共产党心悦诚服,毕竟以前哪有当官的向士兵赔礼道歉的。
因此,凭借我军优良的组织制度,士兵爱士兵、士兵爱干部、干部爱士兵,士兵对组织认同感非常强,荣誉感也很强,因此我军能够被有效组织起来。
同时人民军队的精气神也不一样,人民军队完全可以做到秋毫无犯,精神抖擞,这是当时的外国媒体都承认的,因此人民军队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
而蒋匪军则全都是兵痞流氓,萎靡不振,和活死人没什么两样。
机动能力野战部队的一个命根子就是机动能力,如果没有机动能力,根本无法快速穿插至预定位置并展开攻击。
当然,如果没有组织制度的保障,部队估计还没机动到位就得散架。
而且对于战争来说,部队的机动能力就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重要保障之一,因为我可以在任何方向上干你,但是你却打不到我,让你有力使不出。
纵观革命战争史,强大的机动能力,或者说铁脚板,我军基本上是能攻能守,想怎么收拾蒋匪军就怎么收拾蒋匪军。
而蒋匪军只能被动挨打,疲于应付。
火力常人的印象里,解放军都是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有飞机大炮的蒋匪军。
但是这只是片面刻板的印象,实际上我军非常重视火力,从红军开始就强调要发挥部队的最大火力。
我军从红军到解放战争时期,历来都强调集中优势火力,向敌军发起快速突击,然后这被蒋匪军说成是人海战术。
自从战争进入热兵器之后,火力就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现代战争更加强调火力。
解放军通常会在敌人防线的缺口、结合部或者薄弱部位,集中兵力火力发起突击,当然这不是人海战术,因为解放军会合理的布置各种火力,比如炮兵阵地、压制敌人的机枪阵地,甚至会把步兵炮运到敌人眼皮底下抵近射击,而且冲锋的过程中还有火力组和投弹组,不会蛮干。
当然这也要依靠优秀的组织能力,否则部队别说发起突击,你连机枪火力都组织不起来。
全文完
参考:
野战能力主要看几个方面,一个是武器装备情况,重武器特别是坦克、重炮多的军队,野战能力一般不会太差,野外环境相对视野开阔、地形开阔一些,这样容易组织火力,而象坦克、火炮都是火力输出的重要手段,象苏联在诺门罕收拾日本人就是这么干的,当然苏军的普通士兵很多是刚刚当兵的,素质远不如已经进行了大约一年训练的日本兵,但是苏军就是用自己强大的炮兵压垮了日军。
这些东西都是适合于野战,便于观察,便于发扬火力,在城市中,所有的东西都挤在一起,不容易发扬火力,也不容易发展目标。
要是你的手下是这个样子,那还是别和人家打野战了,远远的人家一炮就把你给轰没了。
一个是有数量比较多的重型装备,还要会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护自己的缺陷不被对手攻击就是一个指挥员的水平了,还是诺门罕战役,一开始日军打得比较顺手,主要就是利用夜间时间,渗透到苏军的阵地上,首先摧毁苏军的重武器,然后再利用自身步兵上的优势迫使苏军打近战,这样在战役初期占了大便宜。
四平保卫战的争议比较大,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解放军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昼守夜攻的战术顶住了国军的攻势达一个月之久。
而顽强的战斗意志也是非常重要,这个方面,解放军的四平保卫战最能说明问题,当时的解放军对于大规模野战并不清楚,尤其是这种大规模防御战,解放军不会做防御工事,做出来的工事跟日军的炮楼似的,让国军的大炮一炮一个,成了靶子。
但是,依旧是成功的坚守四平长达一个月,虽说最终放弃了四平,但是依旧是达到了最初的战役目的。
而解放军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国军相持。
当然,决定野战能力的还有诸如后勤保障能力,而如果说到后勤保障能力那就还包括国家的生产能力,这说起来就多了。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
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制于以下几个方面:军事装备、人员素质、后勤保障、通讯联络、敌情掌握、物资储备、水文天气、战前动员、思想准备,必须做好

参考:
一支军队在野战之中的强弱其实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
一、人数:人数并非万能的,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例子很多,但之所以能记住这些例子,就因为在大多数时候,战争的胜负还是与人类的多寡直接的相关,人数哪怕是到了热兵器时代一样可以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我们就有集中敌方八到九倍的兵力,以求歼灭敌人的部署。
至少在目前来说,军队的数量仍然是决定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武器装备在任何时候,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都是组成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关键性部分。
当使用兽骨做成箭头的原始人,在面对钢铁铸就的铠甲无能为力的时候。
当挥舞着寒光闪闪刀剑的士兵在面对敌人的步枪大炮绝望的呼喊的时候,武器的重要性就彻底的体现了出来。
不用举出小米加步枪,可以胜过飞机加大炮的例子,这样的例子一来少,二来在这样的胜利背后,付出的往往是敌人数倍的代价,那需要前边第一个前提人数的保证才行。
更先进的武器,无疑是决定野战能力的一大因素。
三、训练与军纪训练与军纪算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基本保证,这两者归纳起来也就是一些人说的组织性。
没有组织性的军队,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既缺乏战争的技能,又缺乏战争的指挥,战斗力自然匮乏。
而良好的训练可以提升军队的战斗技能,优良的纪律又可以保证军令可以得到贯彻与执行,这是保证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根本。
四、经验在同样的人数、同样的装备,甚至同样的训练的情况下,上过战场的老兵与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在战场上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
经验同样是在战场上至关紧要的因素,那些经历过战火的百战雄师,绝非仅仅参加过演习,经历过训练的士兵可比,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决定胜负的天平重要的筹码。
五、后勤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哪怕是在野战中,军队同样是需要补给的。
解放战争中著名的淮海战役被称为是被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胜利,而在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采取进攻,最终导致全军覆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粮,后勤补给跟不上。
在战争中后勤补给线被掐断的下场,看看三国演义就知道了,有多少场大战是因为粮道被切断最终而失利的,哪怕是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也是敌方飞机重点照顾的目标。
可见后勤补给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在野战之中这也是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六、情报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决定一支军队在野战之中战斗力的因素自然也包括对于敌方情况的掌握,这就是情报。
不管是古代的探马,斥候还是现在的间谍,密探,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在双方交锋之前,对于敌方的人数、装备、后勤、训练等等其实就是上边的几点掌握的越多,那么在作战的时候,可以采取的有针对性的部署自然也就越多,在战场上获得胜利的机会也就越大。
七、指挥决定野战军队战斗力的一大因素还有指挥,所谓的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什么绵羊指挥的狮子,打不过狮子指挥的绵羊这样的话语,在历史上是所在多有的。
而同样历史上很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背后,都有着一位位名将闪耀的身影,他们将战争变为了艺术。
指挥同样是决定一支军队在野战中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参考:
所谓的野战已经是上个世纪的概念了,现在的战场已经没有很清晰的战线了,因为只要是能力够强大,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动不同方式的攻击。
大兵团作战方式已经让步给,对首脑机关通讯指挥后勤补给设施的打击,不用大量的杀死敌军,就可以取得胜利了。

参考:
坦克是陆战之王,坦克强则野战能力强
参考:
一旅军队的野战能力的强弱。
由诸多因素制约。
可曰: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即支撑的国家综合力量强大,信息快捷准确等等,所谓“地利”即立体火网攻守自如,所谓“人和”即后勤给养,与友军成犄角之势。
将勇兵强之旅,野战能力便可遇强敌时己更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