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感觉官僚世家称帝一般不杀忠臣相反有些穷人地痞称帝都会杀
羞羞答答的提出问题,无非就是想说刘邦、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大杀功臣,而一些官僚世家称帝后,似乎杀的少。
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帝王会杀忠臣,因为他杀的都是他认为不忠的人。
是不是忠臣,不是百姓说了算,不是朝臣说了算,而是皇帝说了算。
皇帝认为你不忠,他就杀你,任何人都阻拦不住。
至于说诛杀功臣,那就是另一回事,毕竟功臣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
杀功臣都不会心慈手软,但帝王会考虑一下,避免落下卸磨杀驴的口实,但绝不会害怕落下口实就网开一面。
01功臣并不一定是忠臣,忠臣被屈杀一般会平反的。
出于政治的需要或者帝王的喜好,忠臣被杀后,后世一般会重新评价,给与平反昭雪。
比如张居正、于谦、岳飞等等,尽管也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但前提一定是忠臣被屈死。
奸臣被杀,是不会被平反的。
但功臣就不一定是忠臣,比如韩信、彭越、卢绾等汉初功臣,他们的确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大功,但他们都称不上是忠臣。
不管他们是否具有谋反之心或谋反的行为,不可否认,他们绝对没有像萧何、樊哙那样对于汉室忠心耿耿。
就算是樊哙,几乎也被刘邦除掉,只是运气好点罢了。
如果刘邦杀掉了樊哙,估计后世会给他平反,但韩信等人,就不一样了。
尽管后世对韩信的军事才能极力推崇,但很少有史学家认定韩信是屈死的。
这就说明,功臣与忠臣还不是一回事。
02平民出身的帝王,在打天下的时候,往往是采取妥协、联合的策略。
平定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往往铲除异己,诛杀功臣。
刘邦如此、朱元璋也如此。
因为他们出身贫寒,没有足够的社会基础,他们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才能取得天下。
这些人都是怀着相同的目的,相互利用的,你盯着我的鸡,我瞅着你的蛋。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韩信做了皇帝,他一样会把刘邦杀掉。
但是世家贵族出身的帝王,或者接受禅让,或者武力平定天下,相对来说,杀戮要少一些。
因为他们毕竟有一定的政治基础,除掉竞争对手,自己集团内的权力争斗会小一些,感觉血腥味稍微淡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没有。
就说赵匡胤吧,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做了帝王。
反对者要么为前朝尽忠,要么被杀。
平定天下之后,大部分就算是自己的人,然后来一个杯酒释兵权,基本上也就解除了军事将领的威胁。
剩下的文臣,想造反也没有多大能力,也就不必担忧了。
唐朝的情况比较特殊,在唐朝取得天下后,还没来得及处理这档子事,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看似是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实质上也是开国功臣之间的较量。
李世民借此机会做了一次大清洗,铲除了异己,巩固了自己的帝位。
这跟开国帝王诛杀功臣有异曲同工之妙。
03杀与不杀,目的都一样,都是政治的需要。
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作为开国帝王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经历。
作为开国帝王不会依靠自己单打独斗而取得天下,论功行赏是必然的。
但之后的情况,就不好说了,但无非也就是几种情况:第一,像萧何,就算是刘邦的铁哥们,那也不保险,需要依靠自污名节以求自保。
没有这点智慧,那就等死吧。
第二,像张良,功劳很大,但明哲保身,功成隐退,不再参与朝政,不留恋功名利禄。
没有这个境界,继续贪恋地位和权力,那是很危险的事。
第三,像韩信,功高震主却不自知,自己是流氓却指望天下都是圣人,那就只有他那一个结果。
第四,像其他人,不管是谁,都要低调,谁做帝王也不可能把所有人杀尽。
如果开国帝王身边多一些萧何、张良,少一些韩信、彭越,那自然就会杀戮的少许多。
杀功臣是帝王之术,普遍的行为。
但杀谁不杀谁,就在于功臣们自己啦。
就像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范蠡心眼多,带着西施就跑了,逍遥山水之间,得以保全自己。
但文种却不听范蠡的劝告,想与勾践一起享受富贵,最后被赐自尽身亡。
因此,开国帝王不存在杀不杀忠臣的问题,所杀的都是功臣,都是威胁帝位稳固的功臣,给他所定的罪状一般都是谋反。
既然是谋反,那就是不忠。
根本而言,都是一个套路,只是手段不同罢了。
参考:
按通常的说法,官僚世家出身而当皇帝的人,一般都不会杀和自己一同打江山的忠臣们,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较高的眼界、心胸和格局,对驾驭手下人非常有信心,所以通常不会鸟尽弓藏。
相反,穷人地痞出身而当皇帝的人,喜欢兔死狗烹,主要是因为他们道德品质、心胸格局要低下一些。
这种说法咋看上去有道理,但其实,这就是标准的扯淡。
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僚世家出身而当皇帝的人,之所以不怎么杀功臣,并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更高,只是因为他们不需要。
因为,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通常都具备非常强大的家族背景,所以他们在打江山时,最主要依靠的力量,通常都是他们的亲人。
而且,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他们在起兵造反时,通常都拥有强大的军政力量,也就相当于自带的基盘非常强大,这也就导致外人和他们合作时,只能沦为他们的打工仔。
所以通常他们在起兵时可以直接公然表示,我们这个军政集团,就是我们家的。
举个最简单例子,李渊晋阳起兵后,最核心的权力者是四个人。
第一个是51岁的李渊,他是大元帅;
第二个是28岁的李建成;
他是左军元帅。
第三个是19岁的李世民,他是右军元帅。
第四个是14岁的李元吉,他是中军元帅。
在这四个人之下,拥有独当一面权力的统帅,就只有李孝恭和李道宗两人,但他们两个也都是宗室成员,至于什么李靖、秦琼、程咬金、徐懋功等人,都是这些人下面的将领而已,根本不具备挑战李渊皇权的能力。
事实上,当时李渊手下的臣子,主要就是这两种:一种以前就是跟着李渊混的,李渊原本就是他们的上司,而且出身又比他们高贵,他们自然不敢奢求和李渊分庭抗礼;
第二种是后来被李渊俘虏,或是投降李渊的人,他们以前的地位,虽然有些人比李渊高,而且出身也可以和李渊相提并论,但是他们毕竟是被李渊俘虏或是投降李渊的,哪有资格敢与李渊相提并论。
在这种背景下,李渊自然不需要干鸟尽弓藏的事情。
因为,大唐帝国真正的权力,都在自己的儿子或侄子手中,其他人都是打工仔而已。
当然,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大唐帝国皇族之间的斗争,那可谓是相当的惨烈。
还有赵匡胤,他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是他的弟弟;
至于刘秀,所依靠的是刘氏皇族和他两个老婆娘家人的力量,所以自然也犯不着对臣子下死手。
再反观刘邦、朱元璋起家时,因为他们的出身太低,一方面缺乏强大的家族力量做依靠,所以就只能重用异姓臣子,让他们作为统帅独当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些臣子的势力自然会越来越大,最终威胁到刘邦、朱元璋的权力。
另一方面,那些投靠刘邦、朱元璋的人,他们起点、出身,他们都不比刘邦、朱元璋差劲,而且起兵后,这些人常常就是独当一面的,所以他们和刘邦或朱元璋合作,那都是标准的合伙人,而不是打工仔。
在这种背景下,指望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承认,天下就是刘邦、朱元璋家的天下,难度实在有点大。
既然如此,他们不大开杀戒,怎么能保证一世二世万世的相传呢?
从这层意义上说,之所以会出现“官僚世家称帝一般不杀忠臣,而那些穷人地痞称帝都会杀”的现象,这与道德品质、心胸格局没有任何关系,主要就在于帝国的权力在谁的手上。
如果帝国最主要的权力在臣子手上,那皇帝自然会对臣子下杀手;
但如果帝国最主要的权力在皇帝儿子、兄弟和老婆娘家人手上,那皇帝就会对这些亲人下杀手。
参考:
起于微末的皇帝,往往都要杀功臣,比如刘邦、朱元璋。
起于豪贵的皇帝,往往不会杀功臣,比如李渊、李世民父子。
但是,样本太少,两千多年总共才几个皇帝?
所以,从统计数据上,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往往都是把历史当成了故事,或带有偏见的确认偏误。
而且,也不是没有反例。
汉光武帝刘秀,的确是汉室宗亲,老爹也做过县令。
无奈,这孩子命苦,老爹死得早,9岁就成了孤儿。
后来,寄养在叔叔刘良家中,这时候已经沦为平民了。
后来是怎么起家的?
是靠农民起义。
但是,刘秀当了皇帝之后,并没有杀功臣。
光武帝的君臣佳话,绝对是千古美谈。
微末之时,带着同学一起做买卖、赚钱花;
大乱之时,带着同学一起搞造反、打天下;
登顶之后,带着同学一起当大官、坐天下。
隋炀帝杨广、秦二世胡亥,这两个虽然不是开国之君,却都是二世皇帝,而且杀的都是开国功勋。
他们的老爹,已经是是天下最大的官了,但怎么还杀功臣?
杨广世出关陇豪族,胡亥世出秦国王族,前者时代为官、后者世代为王,难道杀功臣就手软了?
特别是秦二世,始皇帝时代的一众功臣,基本都给杀干净了。
山东起义军打到咸阳的时候,秦朝只能把少府章邯抓了过来,让他带兵去打仗。
而杀功臣的,只有两个彻底起于微末的皇帝,即刘邦和朱元璋。
如果把南朝的刘裕也算上,那就是三个。
但刘裕并不杀功臣。
所以,就不能打个标签然后一概而论,需要具体皇帝具体分析。
刘邦为什么杀功臣?
刘邦的起义班底,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天下都起义了,咱们沛城也起义吧。
那好,沛城父老一合计,那就起义。
谁当起义领袖呢?
就这个小地方也选不出个正经人来,总不能选秦朝任命的县令当领袖吧?
最后,起义领袖竟是抓阄给抓出来的。
这个领袖,就是刘邦。
所以,刘邦在沛丰功勋面前,根本就没法摆姿态、耍威风。
原因就是彼此之间,太了解了。
“仆人的眼里无英雄”,刘邦想端架子、摆姿态,但根本就不会有人鸟他。
刘邦偷偷跟寡妇幽会,卢绾给放哨;
刘邦耍无赖去吃酒,萧何给开门。
刘邦开玩笑打伤夏侯婴,但夏侯婴是秦朝的县吏,于是被问罪通缉。
而夏侯婴赶紧极力为刘邦开脱:不是他打得我,是我撞的。
刘邦造反,但你凭啥造反?
造反得花钱,不是你揭竿而起了,然后别人就赢粮景从了。
初创资本,总得有吧?
于是,沛丰功勋们,就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
所以,大汉王朝就是刘邦和沛丰功勋们你一块、我一块给凑起来的。
即便刘邦当了皇帝又能如何?
为了争功,这伙人不仅在大殿上争得面红耳赤,而且抽出刀剑来、咣咣砍柱子。
这根本就不是朝廷在论功行赏,而是土匪在分赃。
但是,这伙人太了解刘邦这个皇帝,刘邦这个皇帝也太了解这伙人了。
于是,一群耍流氓的,就碰到刘邦一个耍无赖的了。
刘邦说你们谁也不用吵吵,功臣第一就是萧何。
打个比方:去打猎,追捕猎物的是猎狗,但给猎狗发号施令的是谁?
是猎人啊。
而萧何就是猎人,你们全是猎狗。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 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所以,大汉建国就是最扯淡的一幕闹剧,要多不严肃就多不严肃。
大臣们不像个样子,刘邦这个皇帝也不像个样子。
但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呢?
刘邦就把这伙人给屠戮了吗?
沛丰骨干里面,就一个卢绾,自己跑到匈奴玩耍了。
其他人不仅啥事没有,而且轮流当丞相。
皇帝,铁打是老刘家的,但丞相这个二把手,你们轮着当。
肯定是先比能力,萧何完了是曹参、曹参完了是王陵。
但后期则是比谁寿命更长,连一个申屠嘉,最初刘邦身边的弓弩手,也当上了丞相。
这怎么就是杀功臣了?
但刘邦确实杀了一伙人。
关键是得看这伙人都是谁,以及当时是个什么形势。
大汉建国,总共62个郡,但刘邦直接控制的只有15个。
其他的郡哪去了?
因为大汉就是一个股份公司,其他的全给小股东了。
在分封的11个诸侯国中,有七个是武将出身的功臣,四个是刘邦的亲戚。
刘邦的大舅哥吕泽,论股份是原始股东、论功劳是二队首领。
但这时候,只能委屈自己人,没法封王了。
这个结构,才是准备出事的问题。
西汉分封,比西周分封,还不成比例。
西周分封,最初的71个诸侯国里有53个是姬姓诸侯;
而西汉分封,11个诸侯国里仅有4个是刘姓诸侯。
不用问刘邦认可不认可这个分配方案,就问刘邦害怕不害怕、担心不担心。
这些异姓诸侯王造反了,你怎么办?
所以,娄敬和张良建议迁都长安的时候,刘邦“是日驾”,当天就向关中跑。
这俩人也没铺排论证,只说一句“关中最安全”就够了。
接下来就是擒韩信、杀韩信,先消灭掉一个最大的功臣。
萧何并不是功臣第一,真正的功臣第一,得属韩信。
接着就是干掉彭越,彭越不造反也不行,就必须鼓动到你造反。
接下来的英布,即便是个傻子,也该看出形势了,必须造反。
但英布打不过刘邦,所以也被杀了。
其他还有韩王信、燕王卢绾、代相陈豨,等等。
凡是一方霸主,刘邦要么抓起来杀掉,要么出兵去攻打,实在不行就赶跑。
但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逻辑就是汉承秦制,大汉就不允许分封。
当初周天子那个窝囊样儿,刘邦就是再傻,也不能让后世子孙沦落到那个地步。
所以,汉朝一定要向秦朝学习,把间接管理的分封变成直接管理的郡县。
而这才是刘邦杀功臣的真实原因。
至于那些没有威胁的沛丰功臣呢?
自刘邦开始的一系汉家皇帝,对功臣的态度,可以说是历代王朝最好的。
甚至都可以说:沛丰功臣持续富贵的时间,都比刘氏宗亲要长。
武帝推恩令之后,刘氏皇帝对自家子孙要多狠有多狠。
王莽篡位后,刘氏宗亲只能依靠农民起义、恢复汉室。
原因就是这伙人除了顶个大汉宗亲的帽子,其他啥也没有。
刘邦不能算杀功臣,而朱元璋就一定要算了,而且已经杀到无厘头的地步。
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是病死的,常遇春是累死的,只有一个沐英啥事没有。
但沐英却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朱元璋的干儿子。
然后,你也就清楚了。
朱元璋绝对是个慈父,但绝对不是一个好领导。
对自家子孙要多好要多好,而对外人是要多狠有多狠。
明朝有一个蓝玉案。
案件的主角蓝玉,是开国功勋常遇春的妻弟。
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的舅父。
所以,就这层关系而论,蓝玉也是老朱家的人。
但是,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了,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
而送完黑发人,朱元璋就举起屠刀了,清除太子朱标的武将班底。
有朱标在,这伙人自然是大明肱骨;
但朱标死了,孙子朱允炆根本就压不住,所以一定要杀。
蓝玉也是大明的开国元勋。
大明横扫蒙古、朱棣五征漠北,但真正有威力的就是蓝玉北伐,几乎是把北元皇室连锅端了。
战功这么大,但也没用,该杀还得杀。
蓝玉一案,株连了万余人。
这已经不是案法论罪了,而是彻底地屠杀。
朱元璋毕竟是皇帝,生前已经人生登顶,所以只能在意身后评价。
于是,赶紧找人攒了一本《逆臣录》,目的就是为自己洗白。
你们后人都看清楚哈:蓝玉这些人都该死,不是我想杀他们。
但《逆臣录》却欲盖弥彰了,因为里面的史料记载简直可笑至极。
《逆臣录》里记载:有一个叫王阿定的人,老爹是个乡里秀才,叫王行。
这个王阿定就被逮住之后,就把老爹给供出来了。
供词是这样说: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老爹王行拜访了一下凉国公蓝玉。
蓝玉就跟我父亲说自己要搞点儿大事、造反当皇帝,你想不想跟着一起搞。
我父亲立即回应:你要兵有兵、要马有马,啥大事搞不成,你肯定能搞成。
而且,告诉凉国公一声,我早年熟读兵书战策,却一身才华无处释放,有我帮忙、你一定能搞成,我就是为造反而生的。
于是,蓝玉大喜过望:好!如果我搞成了,你跟你儿子都当大官儿。
这就是《逆臣录》,你就是讲评书、写小说,都不带这么编的。
所以,只能说朱元璋杀蓝玉、杀那么多人,本就毫无道理可讲。
蓝玉,是如此;
其他功臣,也是如此。
这伙人真要造反吗?
不知道,莫须有吧,反正都得杀。
但朱元璋搞权力斗争绝对是把好手,无论是封功臣还是杀功臣,都极具章法。
首先是封功臣。
刘邦封功臣,是严格按照功劳标准封的,简单说就是谁功劳大、谁封地多、谁官职就大。
萧何与其他沛丰功臣,是功人与功狗的关系,所以萧何功臣第一,封地要多、职位要高。
这里面刘邦肯定是耍无赖、欺负曹参了。
但总体原则却是这个。
而韩信、彭越和英布这些人,功劳大得已经不用封了,所以都是诸侯王。
但朱元璋却不按功劳大小封官拜爵。
一气封的28个侯中,基本是按照亲疏等差来的。
最先跟随自己造反的濠州红军旧部,不管有没有本事,统统往前排;
其次跟随自己的巢湖水军,即便是他们的老大廖永忠,也得排在濠州旧部后面;
最后就是后期壮大后,各种坐轿子的归附力量,那就按功劳、按实力封。
从封功臣这件事就能看出,朱元璋和刘邦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
刘邦是陌生人逻辑,对事不对人,谁功劳大、谁就当大官。
而朱元璋则是熟人逻辑,对人不对事,谁跟我关系近、谁就当大官。
第二就是杀功臣了。
朱元璋杀起功臣来,也是极有章法,而且秉承自己的一贯逻辑。
在威胁指数相同的情况下,谁跟我关系远,那我就先杀谁。
于是,巢湖水军的领袖廖永忠,就要往前排,然后依次往核心圈里杀。
等朱元璋一朝结束了,功臣也就杀没了。
但是,这不对啊?
你杀到最后,总要留点儿自己人吧。
按照朱元璋的逻辑,最核心的一层,也就是濠州红巾军就不能杀了啊,还有谁比濠州旧部更亲的?
如果朱元璋能留着濠州旧部,那他就真成刘邦了。
对朱元璋来说,还有比濠州旧部关系更近的人。
他有二十六个儿子和十六个女儿,总共四十二个子女。
如果算上孙子、孙女,那就更多了。
而这些人完全可以组建一个一水老朱家的班底。
后期的缘边藩王,就是明证。
刘邦为什么要杀功臣?
威胁啊。
汉初就是一个股份公司,而刘邦要把股份公司变成一人公司、搞家天下。
所以,肯定要干掉各类不听话的股东们。
但怎么解释刘邦大封同姓王呢?
就是管不过来。
就当时的技术条件,你不分封,根本就管不过来。
秦二世而亡,就是因为直接管理太过极端。
山东都打成战国时代了,咸阳朝廷还不知道咋回事。
子肥为齐王,王七十馀城,民能齐言者皆属齐。
这是刘邦分封庶长子刘肥。
“民能齐言者皆属齐”,别说文字、度量衡,这伙人连语言都不统一。
刘邦不分封,能行吗?
但是,出身和早年经历,也是有影响的。
起于微末的刘邦,可能就是一个整天不着家的渣男。
老爹骂他败家、大嫂不给饭吃、二哥比他出息。
于是,刘邦能够得到温暖的地方,也就是一群屠狗辈,外加一个曹寡妇。
结婚之前,刘邦就在外边整出一个私生子。
你说他是怎么玩的。
所以,大汉建国以后,刘邦会靠谁给自己撑门面?
肯定是朋友。
微末之时有朋友跟着玩、造反之时有朋友跟着打,打下天下后,自然是朋友跟着一起坐。
这是刘邦,而朱元璋呢?
朱元璋的家人要么饿死要么病死,原因就是太穷,比刘邦家还穷。
起于微末的时候,朱元璋身边就一个侄子和一个外甥。
而马皇后的到来,才让他感觉到了家的温暖。
所以,朱元璋对马皇后的忠贞,是发自内心的。
即便太子朱标死了,也要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接班当皇帝。
反正大明天下,一定是马皇后的子嗣才能坐。
刘邦的逻辑是往外看,而开国之君的性格也就奠定了大汉的底色,就是宏大。
而朱元璋的逻辑则是向内看,杀最外层的功臣是为了保最内层、杀最内层的功臣是为了保朱氏子孙。
刘邦是靠朋友、靠陌生人支撑大汉政权,而朱元璋是靠家人、靠熟悉的人支撑大明政权。
所以,虽然都是帝国,但气派完全不同。
但是,这里面到底有多少必杀功臣的逻辑吗?
起于微末的皇帝一定要杀功臣,而总共就两个人是起于微末的。
但这两个人的逻辑却完全不一样。
而汉高祖刘邦,你怎么也不能说他没事找事、必杀功臣。
剩下的就一个朱元璋了,但只能说朱元璋这个孤证自己有问题,不能因为朱元璋就打个标签、定个分类。
所以,杀不杀功臣,根本就没有什么必然。
至于官僚子弟当皇帝的,也不是不杀。
形势需要,杀其功臣来,谁也不会手软。
参考:
穷人地痞当皇帝的在很多人心中无非是刘邦与朱元璋,而官僚世家称帝的却比比皆是,隋朝的隋文帝,唐朝的唐高祖,以这四个开国皇帝为例,我们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杀功臣。
汉朝刘邦刘邦建立大汉帝国中,功臣多如牛毛,张良、萧何、曹参、韩信、彭越、英布、陈平、灌婴、周勃、樊哙、卢绾、臧荼、陈豨等,其中韩信被杀,彭越被杀,英布被杀,臧荼被杀,卢绾逃奔匈奴,陈豨被杀。
在汉初被杀的这些人中,韩信是楚王,彭越是魏王,英布是淮南王,臧荼是燕王,卢绾是后续的燕王,陈豨是总理赵国、代国两国军事的相国,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地方上的诸侯。
汉初异姓王分布从后世看,秦始皇的大一统是极其伟大的,但是在刘邦那个时代,大一统是不符合他们心中的规律的,战国才是从小到达所见识到的国家状态,因此项羽在灭秦以后才会分封天下。
而在英布等诸侯王的心中,刘邦只是这个天下诸侯中实力最大的,他们也是王,并不是刘邦的臣,他们只是联合刘邦消灭掉了先前最大的项羽而已。
细数分封制到大一统的过程,虽然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但中国真正彻底实现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则是在汉武帝时期,从战国七雄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到项羽灭秦分封,再到刘邦分封异姓王,刘邦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汉景帝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削藩,中国大一统的道路是反复曲折的,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汉武帝完成大一统在这个过程中,刘邦所做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插曲,剪除并非是“臣”的异性诸侯王,让天下人忘记战国时代,进入新的封建时代。
刘邦所杀的这些人中,他们是功臣,但已经不是忠臣了,至少在皇帝看来,他们绝非忠臣,韩信、陈豨、英布、臧荼、卢绾全部反叛,忠臣会反叛吗?
被杀的人中最冤枉的恐怕是彭越了,但是彭越早年曾在刘邦最危急的时候,逼迫刘邦封其为魏王,就凭借这一点,彭越被杀也算是清理之中了。
唯一一个差点被杀的忠臣是樊哙,那也是在刘邦将要死前担心樊哙与吕后勾结,祸乱大汉江山才做出的决定。
因此,刘邦所杀的人中有功臣,无忠臣。
隋朝隋文帝隋文帝绝对是符合官僚世家称帝的典范,他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隋国公,隋文帝杨坚也是依靠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才篡夺了北周的江山的。
隋文帝作为官僚世家称帝的代表之一,他杀了多少功臣呢?
七个,比刘邦还多一个。
清人绘隋文帝画像王谊: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上柱国,隋文帝的老同学,在隋文帝篡夺北周江山的时候,王谊果断地站在他的身后,并且主导了平定司马消难的叛乱,开皇初年,进封郧国公,王谊的儿子王奉孝娶了隋文帝第五个女儿为妻,可以说是皇亲国戚了,但因杨素等大臣诬陷王谊谋反,隋文帝就将其赐死在家中,年仅四十六岁。
郕国公梁士彦、英国公宇文忻、舒国公刘昉:此三人在隋文帝称帝的过程中都做出过突出的贡献,舒国公刘昉矫诏助力隋文帝称帝,郕国公梁士彦、英国公宇文忻平定地方叛乱,为隋文帝打下了一个太平江山,但在隋文帝称帝以后,对三人就十分冷淡了,后因为有人诬告三人谋反,隋文帝竟然将他们三人诛杀。
元谐:隋文帝老同学,隋朝开国将军,柱国,被诬陷谋反,元谐和他的亲朋好友全部被处死。
虞庆则:隋朝四贵之一,上柱国、晋国公、右武候大将军,开创大隋的绝对功臣之一,为隋文帝平定各地叛乱,并出兵突厥,后在征讨岭南的时候被诬告谋反,隋文帝查都不查就将其诛杀。
史万岁:平河北,破突厥,定江南,史万岁在隋朝的名声极大,就是这样的一个对隋文帝极其忠心的将军因为被杨素诬陷,就被隋文帝在朝堂之上当场诛杀,事后为了自己的面子还要编排出一堆史万岁各种莫须有的罪名。
猛将史万岁隋文帝作为官僚世家称帝的代表,所杀的七个功臣中,无一人真正谋反,却全部以谋反罪被杀,这才是被冤杀的忠臣。
唐朝唐高祖唐高祖的祖上跟隋文帝不相上下,也是典型的勋贵,作为官僚世家称帝的又一个代表,唐高祖杀了几个功臣呢?
刘文静:唐高祖建立唐朝的最大功臣之一,为李渊出谋划策,到处游说,在大唐建立以后,成为宰相,鲁国公,却因裴寂的诬告,被唐高祖以谋反罪处死。
杜伏威、阚棱:杜伏威的身份与英布有些类似,都是乱世之中的诸侯,在强大的势力面前,选择了屈服,成为新王朝的守护者之一,给予了超高的待遇和尊贵的身份,但与英布不同的是,杜伏威与阚棱并没有谋反,只是受到辅公拓的诬陷,就被唐高祖肆意杀害,一直到唐太宗时期,才为杜伏威二人平反。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就连明君李世民,也杀害了三个开国功臣,侯君集、张亮、李君羡,侯君集谋反被杀死有余辜,张亮误信方士,心怀异志,被杀也不冤枉,李君羡作为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仅仅因为京城内的谣言“武代李兴”就被唐太宗杀害,死的很冤枉。
明朝朱元璋朱元璋所杀的功臣是历代开国皇帝中最多的,这跟朱元璋多疑的性格有关系,也跟他的部下们的胡作非为有关系。
朱元璋的部下,大多是淮西勋贵,他们这些人早年是受到元朝官僚压迫的一类人,等到了自己成为跟元朝官僚一样的人物时,反而成为了压迫的代表,就像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很少有成功一样,农民起义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同样,淮西勋贵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制约,他们跟隋朝时期的功臣不一样,隋朝的功臣多是世代高层,素质、文化水平高,唐朝的功臣也大多如此。
因此胡惟庸等人才敢胡作非为,祸乱朝堂,勾结四方,蓝玉等人才敢走私货物,以权谋私,以权谋利,压榨百姓,成为一个比元朝更可恶的剥削阶级。
朱元璋作为一个同样缺乏先进制度约束的皇帝,对于淮西勋贵的胡作非为,只能够忍让,但是当忍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就是腥风血雨,只有通过不断的杀戮才能稳固朱元璋的统治地位,才能让老百姓信服。
在朱元璋所杀的功臣中,对他忠心的不少,但也有像李善长这样的投机派,胡惟庸和蓝玉这样的反叛代表,其他的人虽然对朱元璋忠心,但却不拿百姓的死活当回事,朱元璋要的是整个天下,是人心向背,当朱元璋的忠臣们有意无意之间跟他的治国策略相左的时候,就离死期不远了。
朱元璋所害的功臣中,有些的确是冤枉的,无辜的,但是不多,傅友德算一个。
对于开国皇帝,杀功臣是要做出巨大的决心的,因为他们注定要背上无休无止的骂名,但是为了江山永固,功臣有时候又必须要杀;
对于百姓,开国功臣难道不应该是越少越好嘛,有哪些百姓愿意这些开国功臣的子孙永远的霸占着权力,霸占着机会,头顶着特权,肆无忌惮的压迫和剥削呢。
参考:
得出这个结论大抵是因为史料选取不够广也不够深,倒是屠戮对象是忠臣而非功臣挺值得玩味。
事实上如果我们细翻历史的话,不难发现杀功臣或者忠臣是封建帝王的常规操作,没有因为出身而改变,所不同的只是范围而已。
也杀功臣的唐朝大抵上很多人说世家称帝不杀功臣就拿唐朝举例子,唐朝开国后也确实没有大规模屠戮,但并不能说唐朝皇帝怎么有胸襟气度,只是大臣没威胁而已。
世家起兵夺天下的有个明显的特征,兵权大部分掌握在亲族手里。
唐朝太原起兵就是这样,真正掌兵的是李世民、李建成、李孝恭这些宗室,甚至平阳公主都掌兵。
外姓武将前期基本没有单独带兵的机会,也没什么太像样的军功,杀与不杀区别不大。
而且不要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唐初可不止姓李的一个世家,很多文臣武将其实也是世家出身,或者与世家有姻亲关系,杀这些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拿评书里卖耙子的程咬金举例,这货其实出身东平程氏,又娶了清河崔氏的女儿当老婆,历几朝不倒是有原因的。
但你要是没有世家这个挡箭牌最好轻点嘚瑟,稍不留神脑袋就没了,不管你忠不忠心,有多大功劳。
直接劝李渊起兵的刘文静按理说该是最大的功臣了,然而这货因为不满自己封赏不如裴寂,在家拿刀砍柱子玩儿,直接就被李渊给整死了。
如果刘文静的死还可以说是他和李世民走得太近,李渊为了敲打儿子殃及无辜,那李君羡就只能无语问苍天了,他有一个小命叫“五娘子”,还是武安人,又当左武卫将军,值守宣武门,连爵位都是武连县公。
听说了“当有女武王者”谣言的李世民面对这么多“武”,毫不犹豫的把他杀了,一点也没念及当年渭桥击突厥的救命之恩。
所以说官僚世家不杀忠臣明显是个错误的结论,他们该杀照杀,没杀的也不是因为仁慈,只是杀完了后果太严重而已。
无赖起家也有不杀功臣的得出穷人无赖起家称帝杀忠臣的大抵是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草根帝王,他们俩屠戮功臣的原因太复杂,吐槽机不想写论文,就暂且放一边。
但是我可以举出一个无赖出身又没杀功臣的皇帝,一样能驳倒这个观点。
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幼年父母双亡,由姨母韩氏抚养长大。
生逢乱世又没有双亲,郭威很快成了市井中有名的黑道头目,这货爱打架、好喝酒,对赌博也非常热衷,可偏偏有一副打抱不平的游侠心肠。
有一天他听说市面上有个屠夫欺行霸市,喝了点酒后找茬将屠夫打死,具体桥段可以看《水浒传》里鲁提辖的经历。
成了杀人犯的郭威被李继韬救出,成了一个凶悍的兵痞子,最终在被皇帝杀光全家后起兵造反,建国称帝。
这样一个人应该很符合说的穷人无赖出身,但是当上皇帝的郭威没有报复社会,他崇尚简朴,不肯享受奢华的生活,对结发妻子也一往情深,再没另立皇后。
治国方面文武兼用,让国力蒸蒸日上,为后来赵宋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偏巧郭威称帝后就没有屠戮功臣,外姓第一人柴荣非但没杀,还收为养子继承了皇位。
枢密使王峻居功傲主,屡次三番的对他出言不逊,最终也只是贬官了事,郭威还得流着眼泪跟大臣吐槽:“王峻欺凌朕是在太过分了,当了宰相又要当节度使朕都随他,这样还喷我,我真的忍不下去了。
”当然,郭威不杀功臣的原因也不单纯是仁慈,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的帝王,他有统一寰宇的志向,在大事未成时杀人必然谨慎。
不过从性格上看,郭威不是雄猜之主,对杀戮确实谨慎。
总结起来吧,历史规律的总结没那么简单,帝王出身并不是屠戮功臣或忠臣的凭据。
岳武穆、于忠肃这样的千古奇冤可都不是穷人无赖出身的皇帝干的,所以这只能算个伪命题吧。
参考:
!帝王杀人,是不讲帝王出身的,无论是出身官僚世家,还是出自平民百姓,哪个帝王都杀人。
不杀人的帝王是没有的。
帝王想杀谁,又不讲价钱,没有罪随便给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杀了。
正常情况下,帝王杀功臣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掌握军权的人,天下太平,要他没用,反而怕他兵变,这样的人被杀的可能性特别大,把他杀了,换自己的人比较安全,如韩信就是典型的例子。
(刘邦出身也不是一般的贫民)二是清除异己,更换王侯。
一朝天子一朝臣,不论骨肉兄弟,也不论忠奸,也难免不死。
如玄武门之变,被杀的也不一定全是坏人,也有功臣;
刘备杀刘封,也不该杀。
三是变法有功,帝王更换,功臣难免一死。
如商鞅、张居正等都是这一类型。
四是妥协敌国,杀功臣讨安。
如岳飞、张宪就是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被杀的。
为什么历史上有许多功臣,功成身退,不图荣华富贵,远走他乡,虽然贫穷,但能得以善终,道理就在这里。
如范蠡、张良,远走他乡,过自己清苦的隐居生活,子孙皆安。
参考:
这个题目只要解释清楚朱元璋为什么“大杀功臣”也就回答清楚了。
刘邦没有杀过忠臣,他的基本班底那些丰沛子弟一个一个活的好着呢!他杀的基本是原六国旧贵族出身的人。
所谓“穷人地痞”称帝的也就这两个人了呗!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忠臣呢?
朱元璋要废除相权,废除相权,废除相权。
重要的事说三遍。
李善长,胡惟庸,刘基,蓝玉等人要反对的也不是朱元璋,他们既不敢,也理解自己没有本事反对朱元璋,他们只是要做丞相。
尤其李善长,胡惟庸和刘基这三个读书人,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嘛!三个人既然有机会辅佐朱元璋治理天下,拯救天下苍生,第一反应当然是好好工作了,读书一生,以良相名垂青史,夫复何求?
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
可是,其中一方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竭尽全力的去试图把“丞相工作”去做好!等于去和朱元璋抢权,所以朱元璋杀人!为什么汤和能善终?
因为汤和连县官都真心实意的不想干,不要说什么劳什子宰相了。
为什么沐英能善终?
因为沐英对于永镇云南的富贵非常心满意足,从来也不打算“拯救苍生”,服务全天下。
说“感觉官僚世家称帝一般不杀忠臣”很容易举出反例的:李世民“玄武门兵变”完全可以不杀人的,把人抓起来也可以呀!李渊不就是没有杀吗?
亲手杀死自己的哥哥可比杀忠臣要心狠吧!康熙削三藩可对不起人家吴三桂这个大清忠臣呀,吴三桂从关外一直打到云南省,功劳多大呀!这个问题设置的前提不成立,历史上没有“穷人地痞称帝都会杀忠臣”这个事实。
参考:
地位有别举个例子吧,比如你原本就是一个手握大权的重臣,然后称帝,你的忠臣,基本原本就是你的下属,也就是说,在你称帝之前,上下尊卑都已经确定了,不过是大家都往上提了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只要不犯忌讳,就很少杀忠臣,因为从一开始你的权力,名声等各方面都在对方之上。
但从草根崛起的就完全不同,想必大家都知道,一般皇帝登基之后,都会造一些舆论,证明自己登基称帝的重要性,比如什么神龙入梦而生皇帝,什么生下来的时候,天上彩云环绕,什么自幼就与常人不同之类的。
但这样的人,随着他一起崛起的,一部分人是泥腿子,以前草根朋友,这些人对他知根知底,什么祥云环绕,什么异于常人,当初一起偷鸡摸狗以为我忘了,他心里也明白,所以自然觉得这些人跪拜时眼光异样。
至于另外一些,以前的位置还在他之上,这样的人恐怕未必真正心服,现在这样的人也很多,既然乞丐流氓都能坐上龙椅为什么我不能,所以这样的皇帝,他和重臣并非一开始就是上下级关系,地位和阶级稳固,这使得他缺乏安全感,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他会除去觉得会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存在。
参考:
因为官僚世家的称帝,觉得没有人敢抢他的皇位。
然而一些贫穷的人、造反几十年,东征西战,一旦称帝后,就觉得手下哪个最有功劳、实力来抢夺我的皇位,所以他就整天在算计,如果此人又发了一些言论,加上身边亲信又进点坏话,觉得这人功高盖我,是我对头,因此丶就找借囗、莫必有罪名除之。
这就是古代君臣的通病吧。
伴君如伴虎这也是几千年总结的精句吧。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
皇帝杀的都是对皇帝有威胁的人,就是当时没有威胁,以后也会对继承皇位的人有威胁的人,在当时更谈不上什么忠臣不忠臣,只是以后编写历史的人说他们是忠臣,小编不在当时的朝代,你咋知道那些人是忠臣不是忠臣。
穷人当皇帝和官僚世家贵族当皇帝都是一样的,为巩固皇位照样杀大臣,看看历史上有几不杀大臣的皇帝?
只有少数篡权夺位那几个贼子没敢大开杀戒只用暗法折磨人。
提问者看野史演义太多了,有哪几个皇帝是地痞?
刘邦出身卑微,起事时也是亭长(十里一亭),管方圆十里,也是秦朝的公务员。
刘邦慧眼能识天下英雄豪杰为己用,开大汉之先河,把你家的祖上所有的人和刘邦比比,想给刘邦提鞋脱袜舔脚丫子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有比刘邦强的人。
朱元璋只是家穷,也不是地痞,不偷不抢不耍流氓,也是顶天立地的好汉,能灭群雄,推翻元朝横扫六合,为开国一帝,这就是历史。
你是不是地痞无人知晓,你祖上有比朱元璋更英雄的人吗?
一个乳臭未干的竖子,不敬先人,蔑视历史,口出狂言,历史上有几个开国皇帝是地痞,你说出来让大家看看。
看些野史地摊杂文,就在“”妄评历史上开国皇帝,信口开河,玩世不恭。
历史上任何一位开国皇帝都是有一定的才华、智慧、有过人谋略的人,他们不得人心能得天下吗?
不敬先人不尊古人,就是狂妄无知。
参考:
难道杀害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忠臣一一岳飞的人,是穷人地痞皇帝?
非也,是富人官痞皇帝。
友友我说的对否。
不管那朝穷人称帝后在他在位时期,国家都很兴旺,都是其后的富人和官痞以及昏君,看不起人民,乱杀忠贤之人,才葬送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