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历史常识因新的出土的文物而被推翻了
美洲岩壁出土发现象形文字,竟然和甲骨文如出一辙,这个发现推翻了世界历史常识,同时让印第安人是否起源于中国商朝的假设,提供了新的证据。
这也让许多西方的历史学家跳了起来,一度提出了众多的新假设和质疑,那么中国甲骨文为何会出现在美洲的岩壁上呢?
整件事的缘起,来自于美国的一个化学家,这人的名字叫做鲁斯坎普,由于名称太长我暂时称为鲁斯,鲁斯主要的职业是个化学家,但是确是一位历史学家和铭文研究者(业余爱好),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在博物馆里接触到了铭文研究,此后就开始对这些奇怪的符号产生了巨大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泡在图书馆和一些博物馆中,他对铭文开始初步有所了解,后来还认识了一批爱好者,开始组织一些旅行,特别是他们对印第安人的铭文和玛雅人的石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周末他们经常会组织一些野外铭文考察,希望通过在一些荒无人烟的地方,能够发现一些古代印第安人或者是玛雅人留下的新足迹,因为他们相信玛雅人和印第安人不会那么神奇,忽然出现在美洲大陆,必定有他们的起源和来源。
由于西班牙人的入侵和冒失,导致了印第安文明和玛雅文明的忽然断层,现在这两个文明的许多过去历史都是一个迷。
而正是这个迷,反而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希望找到一些铭文来找到新的突破口。
他自己住在伊利诺伊州,不过他和伙伴们,去过了许多不同的联邦洲,比如:亚利桑那州、加州、新墨西哥州、俄克拉荷马州、犹他州和内华达州等等,他们在野外考察时候,以外发现了一些地方,在岩壁有一些没人注意的象形文字,而这些文字刚开始他们只是收集。
后来他们将收集回来的象形文字,通过网络和电脑,和古代各种文明的文字进行了对比,竟然发现其中由84个象形文字和中国商代的甲骨文非常的接近。
而他们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能够清晰的翻译了一段崖壁上留下的古老信息。
这一个发现让他非常的兴奋,同时也得到了鼓舞,经过多次努力和专家沟通,终于在后来他将崖壁的资料整理后,将在美洲发现了商朝甲骨文的消息公布于世,如果前几年有留意过此消息的人,应该依稀有一点印象。
鲁斯坎普通过媒体告诉人们,在美洲创造过古来文明的印第安人,在崖壁上遗留的甲骨文,按照推测时间,应该是在公元前1300年留下了的,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才是几百年前,两者差距达2000多年的时光。
并且他找到第一段的崖壁甲骨文的时候,经过用甲骨文的方法翻译,内容竟然是一句归乡的话语。
他对古文的翻译如下:我们离开十年;
去太阳之屋的旅程,应该要回归了;
来,我们将完成最后的旅程。
由于这一发现属于个例,不过让他找到了一个研究的新的突破口,在后来他不断探寻各地的崖壁,终于在美国的阿尔布开克市发现新的岩壁画。
这些壁画的内容,其后被证实为是商代的甲骨文,同时位于新墨西哥洲,也发现了一段甲骨文。
这段甲骨文的写作方式和中国发现的甲骨文由右到左的书写,出奇的一致,现在世界历史学家公认。
而他们的书写方法中国的甲骨文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撰写模式,是极为独特和全球独有的。
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他先后到底过印第安人聚居过的地方,在亚利桑那州化石森林国家公园发现了一个“象”子,我们现在知道中国古代河南就叫做豫,而河南省的商丘就是古代商朝的古都,根据考古发现,无论是三星堆还是海昏侯,古代中国都不缺大象,可是我们能够看到,美洲大象非常稀少,那么这大概象字怎么来的呢?
为了解开答案,他依然坚持寻找足够的证据,支持他的商朝甲骨文说,毕竟他也怕公布消息后,会受到各方的质疑,当然证据越多说法就越充分。
后来他又在加州的一个小湖附近,发现两个古老的象形文字,看上去感觉分别是中国甲骨文的“五”和“船”字。
鲁斯坎普为此就将这些文字送给一些专家对比,其后被一些专家论证,这些象形文字的确和中国上古时期的象形文字和接近。
并且他也强调,被发现的这些象形文字不是后来加工制作的,不是赝品而是数千年前人类留給后人的信息。
此后他经过多番的验证,大胆的猜测了一个假设,就是印第安人的起源,很有可能就是商朝人,或者比商朝更早的中华大地居民,更有可能在2000多年前,印第安人和中华民族已经于了很好的沟通渠道和互动。
这些的崖壁上的象形文字已经公布,还有他的假设说已经推出,的确引起了当时的历史界和考古学界的争议,同时人们纷纷的研究这些甲骨文的资料,并且将印第安人的起源和中华民族的挂钩,的确是发现了许多的蛛丝马迹,而且在基因图谱中,也发现了印第安人的许多基因和中国人很接近。
在侧面上也给了这位鲁斯坎普一些新的证据支持,而印第安人起源于中国的假说,其实由来已久,并且在中国的一些古书中,也有对殷人出海做过一些记录,可是由于历史太久远,而且周朝刻意将商朝的历史隐藏起来,导致后世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在清末前对于商朝的存在也是争论不已。
确认商朝的存在,依然还是甲骨文,并非出土巨量的青铜器,或者又大又重的司母茂方鼎。
甲骨文又称“契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体系,其作用多用于卜辞的记录,其实算是古代的一种文档,本来是在河南安阳的一个地方,被人挖来当药材用,不知道历史以来,到底又多少的甲骨文被人拿出了变成了粉末治病,到了晚清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光绪公元的1899年,因为需要治病,就拿到了这些东西,发现上面又一些奇怪的符号,感觉很像是古老的文字,后来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大量的甲骨,甲骨文才得以重见天日。
后来经过了不断的考古发现,在安阳共发现了甲骨约有154600块。
同时在河南、陕西等地区,也发现了少量的甲骨,时间大部分都商晚期(约前1300年)和东周前期。
甲骨文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就是能确认商朝存在,让中国历史被世界公认人,推前了数百年的时光,同时甲骨文的对称、稳定的格局。
已经具备笔、字、章等书法的基础三要素,并且由于甲骨文不是一个两个字发现,是数量巨大的发现,其中文字很多,文字寓意丰富,能够合理的解读和翻译,所以甲骨文也是当时一套具有严密系统的文字之一。
能够看出许多后来的汉字,其中的起源,都是来自于甲骨文,或者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而甲骨文和阿拉伯和拉丁语不同的地方,他还是一种象形文字,其图案的符号很强烈,而一个字代表一个寓意,和一拼音为主的拉丁语系不同,并且甲骨文是唯一开始到现在依然能够使用和通读的上古语言,相比埃及等几个文明古国,甲骨文的能保存和发现,其对于历史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甲骨文也是中华古文明的一种重要标志,忽然出现在遥远的美洲大陆,的确让人会有所不解。
我收集了一些资料,或者在其中你们能够发现,美洲崖壁上出现甲骨文,并非空穴来风,或者正是上古的商朝人到达了遥远的美洲,留下和发展了印地安文明。
首先:我提供给大家一个资料参考,在2014年,美洲科学家分析了,克洛维斯时期的婴儿DNA和亚洲古人类DNA对比,发现两者非常的接近。
同时也在对比了西班牙古洞穴的人类DNA,反正两者相似度差距比亚洲的要大,并且在对比了西伯利亚严寒地带的一个古人类基因,推测很有可能在上古冰河时期,由于白令海峡还没有和现在一样分开,所以亚洲和美洲大陆是共通的。
很可能是一部分先民已经来到了美洲大陆探索。
其次:在中国古代的就有殷人东渡和徐福东渡的传说,并且人们很早就知道,在大海的深处有一些岛屿,还存在着一些仙山,可见在中国古代航海到美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特别是殷人东渡的传说,更是引来了西方考古专家的兴趣,据说周武王伐商纣王的成功,是当时的商朝主力到了东夷,由于这批人已经无法归家,他们就选择了东渡到大海,历经了千辛万苦到达了美洲,建立了一个叫奥尔梅克文明,这段经历,经过现代冒险者的证实,从中国出发到达美洲大陆,通过洋流和帆船,只需要三个月时间,就能横渡太平洋到达目的地,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小岛可以沿途作为休息和标志。
根据国外考古专家的研究,发现奥尔梅克文文化和商朝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例如出土了一些的玉器雕琢,玉人的跪俑,羽蛇参拜,还有中华文化,独特的玉圭出土,其中还有一些上古的文字,都能相互应证,商朝和奥尔梅克文明两者有联系。
并且在上世纪的50年代,在墨西哥的有个遗址,发现6片玉圭,玉圭上刻有几个类似甲骨文,经过中国专家的解读,很可能就是殷人祖先:蚩尤、少昊、帝喾的名字,能看出这个地方也是印第安人怀念祖先和祭祀的地方。
其三,一些印地安人对在口述历史的时候,会说出自己的祖先来自于遥远的东方,而他们是飘洋过海的到来,例如他们日常称呼,你和我们古语“宁”“内”很接近。
并且印第安的的装饰喜欢利用鸟类的羽毛和中国商朝以鸟为图腾是一样的,而根据考证,甲骨文中的美字,并不是羊大为美,而是插着羽毛装饰的人的图案,可见美字的演化和印第安人的审美也很接近。
小结:回到前文,综合
所以会在美洲的崖壁和峡谷中出现上古的商朝甲骨文。
当然许多人也可以当作这只是一种考古学的假设和猜想。
猜想和真相其实只是隔着一条鸿沟。
能否最后跨越鸿沟,需要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解密更多的发现和探寻出更有力的证据。
参考:
最为典型的应该是睡虎地秦简了,实际上考古界并不缺乏改变历史常识的考古发现,不过很多常识都属于史学界认知的常识,民众并不一定了解。
而睡虎地秦简的发现,改变了一个连普通群众都知道的一个历史常识。
说起农民起义,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陈胜吴广,大雨失期,按秦律当斩,这群人因为去也是死,不去也是死,既然左右都是死,何不反了他,或许能够获得一线生机,于是众人造反,拥陈胜和吴广为头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泽乡起义,刘邦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他的做法是解散众人,各奔东西,他自己逃到山上,亡命天涯。
但很多人因为无处可去,愿意跟随刘邦,这样刘邦建立威信,拉起了队伍,最后经过一番运作,夺去了江山,成为西汉开国皇帝。
《史记》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大家对此也都深信不疑,但是,睡虎地秦简的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常识。
大泽乡起义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其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秦始皇时期的秦法,这些书简是从秦朝一个叫喜的官吏墓中发现的,按照这些出土的的法律条文,像程胜吴广他们这种因为大雨晚到几天,根本不会杀头,只是丈二十而已,这在秦朝,应该是很轻的处罚。
我们都被司马迁给忽悠了,古代农耕文明是以人为本,国家实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口数,所以古代非常注重人口发展,像这种不可抗力因素也要杀人,岂不是自己削弱自己。
如果秦朝真的制定这样的法律,那岂不是有点过分脑残了。
适当惩罚是可以理解的,为的是避免有人找理由故意拖延,但是如果没有睡虎地秦简,就算这么简单的事,我们也不会去费心思研究,因为司马迁时代距离秦朝灭亡时间很短,而且《史记》的真实性还是有口皆碑的,根本不会怀疑司马迁故弄玄虚。
在考古界,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胜枚举,以睡虎地秦简为代表简单叙述一下,主要是让大家了解考古工作的重要性,证史,本身就是考古学的众多目的中的一个。
参考:
一、清华简的发现。
清华简指的就是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这批竹简经鉴定是战国中晚期的文物,异常珍贵。
从文字角度来分析,应该是楚国地区的文字。
因为在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前,这批竹简就被埋入了地下,所以躲过了焚书坑儒的厄运。
不过与此同时,也使得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都没能发现这些竹简。
这些竹简上有很多重要的信息,不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尚书》的发现。
有人表示《尚书》不是六经之首吗?
千古文人都在读,怎么还需要发现呢?
原来清华简上所记载的《尚书》内容,和后来流传于世的《尚书》完全不是一个版本。
不管是立意,还是文风都有很大差异。
这可是引起全国学界震动的大事情,因为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中,所有文人都在读《尚书》,只有元明清三朝少数文人对《尚书》产生过质疑,但也没有确凿证据表明这本书是后来伪造的。
这次清华简的公诸于世,彻底揭开了历史的真相。
原来后来流传于世的《尚书》除了篇名和古代《尚书》一致外,其余内容完全不同。
其中《傅说之命》三篇在传世《尚书》中的内容,和清华简上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这些内容是东晋时期的文人梅赜所献,因此可以断定梅赜所献的《尚书》是伪造的。
难怪《尚书》的作者是无名氏,只说编书之人是孔子,原来是伪造的!那么这件事跟梅赜就脱不了干系,很可能是他自己写了一套书,假借上古孔子所编《尚书》流传后世,然后一不小心就瞒过了千古文人。
二、西夏文佛经的出土,证明了西夏时期活字印刷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活字印刷术是毕昇发明的,但是我们找不到任何证据,可以直接证明这一点。
要想让历史被大家所信服,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实物来佐证这一观点。
不过很可惜的是,就算我们说了几百年这一事实,在1991年之前,始终都无法证明活字印刷术在宋朝存在。
一直等到1991年,出土的西藏文佛经,直接证明了这一点。
这本佛经是西夏时期的产物,而且是用活字印刷术刊印出来的,所以证明了活字印刷术在宋朝时期,就已经是常用的技术了。
这本佛经十分厉害,西夏文字旁皆以吐蕃文字注音,没办法当时的藏传佛教是很牛掰的,而西夏文字刚发明没多久。
而且后来西夏还被灭国了,整个西夏文明都被蒙古帝国给灭了。
所以西夏文字的传承是一件十分罕见的事情。
三、秦始皇陪葬墓中,出土的金骆驼。
我们都知道,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的张骞带着汉朝的使团闯出来的一条路。
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开始,陆续经过了甘肃、新疆、中亚,到达地中海地区。
因此我们确信,汉武帝时期,是丝绸之路的起源。
但是从秦始皇陪葬坑当中,却发现了国内最早的单体金骆驼。
这是啥意思呢?
骆驼这种物种,当时只在西域地区有,中原地区是没有的。
如果说西汉之前就有单体金骆驼的话,那么是不是说,先秦时期,就有人曾经走过西域这条路,并且带回了骆驼这个物种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此前关于丝绸之路从西汉开始的说法,可能就无法成立了。
因为先秦时期有人就已经前往西域,这可比汉武帝时期,早了至少100年的时间。
四、最经典的,自然是《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
这件事是闹得最沸沸扬扬的一件打脸史学界的事情,因为这份秦简的出土,直接证明了一点,秦始皇时期的法令,并没有想当然那么严苛。
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陈胜吴广起义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耽误了服徭役的日期,陈胜吴广表示,超过了时限,就算赶到了也是个死,所以就让大家跟着他们一起造反了。
实际上这种逻辑我们想想也觉得不对,因为如果真的这么做了,所有超过时限的人,还可能会乖乖地去领死吗?
当然不可能。
他们这帮人肯定会起兵造反,这么一来秦朝的法令这不是在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等到《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以后,果然解释了这个问题。
原来秦国的法令中,超过时限,只是受到惩罚,不是直接砍头。
因此陈胜吴广撒谎了!但是我们不能说司马迁撒谎了吧?
因为陈胜吴广所利用的,是普通民众对秦法的不清楚。
一旦钻了这个空子,他们就可以利用百姓们对秦国的不满,发动起义。
这两个人才是罪魁祸首,而司马迁只是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并没有带有自己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因此司马迁不需要对这件事负责,他也并没有把秦法一条条列出来。
五、海昏侯的死因很可能得到确定。
近些年考古界最著名的事情,除了大小曹操墓外,那就是海昏侯墓的出土了。
海昏侯刘贺,也就是那个被霍光废除了的汉废帝刘贺。
早年刘贺继承了父亲昌邑王刘髆的爵位,成为了新的昌邑王。
后来汉昭帝去世了,刘贺在霍光下成为了汉朝皇帝。
可是仅仅27天以后,霍光就把刘贺给废了。
等到汉宣帝刘询上台以后,将刘贺封为海昏侯,这里就是海昏侯墓。
有关刘贺的死,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谜。
因为那个时候刘贺正值壮年,推测在28岁左右。
一般贵族这个年纪去世,总归有个原因。
但是史料里没有给出任何原因。
在出土的海昏侯墓中,发现了刘贺肚子里的香瓜子。
这玩意儿直接证明了刘贺是因为吃了香瓜子中毒而死。
这就很有意思了,原来28岁左右的刘贺是被人毒死的。
无独有偶的是,在辛追夫人的肚子里,也曾经出现过香瓜子。
那么问题来了,香瓜子有毒吗?
当然没有,我们现在还在吃。
那么是什么有毒呢?
很可能是有外力使得香瓜子变成了有毒的东西。
时值夏日,贵族们都在分享香瓜,而且喜欢连着瓜子一起吃。
唯独刘贺这儿被人下了毒,可见有人故意针对刘贺。
那么谁会这么做呢?
很多人因此都将其与汉宣帝联系在了一起。
因为从史料中可以发现,汉宣帝一直派人在监视着刘贺。
因为刘贺毕竟是做过皇帝的人,对汉宣帝的地位是有影响的。
正是因为这种影响,使得汉宣帝极有可能成为杀害刘贺的凶手。
目前香瓜子的成分还在检测当中,真相大白之日即将到来。
参考:
19世纪,算是考古大发现时期,颠覆了许多旧知识,挖掘出许多新历史。
不得不佩服西方人的实证精神:巴比伦泥板书、亚述尼尼微古城、印度哈拉帕遗址......统统都揭开了尘封几千年的历史。
19世纪我们的很多文化人在干什么?
研究茴香豆的“茴”几种写法?
考证红楼梦里面谁跟谁“扒灰”?
《红楼梦》固然是了不得的好小说,但是整出个“红学”,消耗人力物力,美其名曰“考据”,实际是专门抠字眼抬杠,就算证明了“三个男人跟秦可卿乱伦”,又有什么意义?
完全是吃饱了没事干。
闲话少叙,话归正传:“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不但在西方广泛流传,就连咱们也是耳熟能详。
讲的是“一个女人引发的两国战争”:斯巴达的美丽王后海伦,遇见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双方一见倾心、两情相悦,就牵手私奔了。
斯巴达国王怒了,就喊着希腊的众兄弟城邦,组团开战,要暴揍特洛伊人,抢回老婆。
希腊联军群殴特洛伊人,打了十多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都战死了,海伦还是没有回心转意,转身嫁给了帕里斯的弟弟:得伊福玻斯。
(邪恶猜想:估计斯巴达国王太丑,或者有狐臭?
反正海伦就是不想跟他过)。
硬干是在没辙了,那就智取呗,希腊人想出了,木马里面藏人的招——留下个大木马,假装退兵。
特洛伊人把大木马,当成战利品推回城里。
夜半三更,木马里爬出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特洛伊城终于被攻破。
这本来就是古希腊说唱艺人,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后来靠着《荷马史诗》发扬光大,传到整个欧洲。
大伙也都把这当成是神话故事,夸夸瞎子荷马写得好而已。
有个德国愣头青,偏偏认为神话里面隐藏着真实的历史。
他就是德国版的摸金校尉(传奇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1822-1890。
这是个狠人,为了证明故事里的国家真实存在过,非要到实地去搬山卸岭。
先是经商攒钱,接着是学外语,不知道会用到哪门外语?
没事,先学会18门再说(欧洲、中东的语言基本学了个遍)。
40多岁时终于开工,七八年的分金定穴(实地考察),终于在土耳其和希腊发掘出,《荷马史诗》中提到的一个个古城。
传说中的特洛伊古国和迈锡尼古国,被证明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
在一座迈锡尼遗址,海因里希·施里曼发现了大量黄金:黄金酒杯、黄金王冠、黄金匕首......正好证实了故事里,迈锡尼富有黄金的说法。
看到头戴黄金面具、胸着黄金盔甲的男尸,海因里希·施里曼霸气给希腊国王发信:我正在看着阿伽门农(希腊的众王之王)。
参考:
有句话叫: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多时候确是如此,因为人们更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事情,所以很多历史真相反而变得扑朔迷离。
历史由于时间推移,真相被洇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是由于不断的史料出土往往使得我们一贯认为的真相变得经不住推敲。
一根据科学思维,任何事情都需要讲证据。
但是历史由于时间的久远,往往缺乏证据,比如说商朝的存在。
虽然史料和古籍上记载的商朝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并没有实际的证据证明,这就使得很多人否定商朝的存在。
一直到清朝末期,有一个叫王懿荣的人偶然去中药铺去买中药,他发现一个叫龙骨的药材。
他觉得很奇怪,于是翻开中医典籍,发现并没有这个药材,于是他研究了这个叫龙骨的东西。
他惊奇的发现,每一个龙骨上居然都刻有类似文字的东西。
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推导,他确认龙骨上刻的图形就是文字。
这就是甲骨文第一次出现的世人的面前。
因为殷商时代的人们,会把占卜的文案刻在乌龟壳或动物的骨头上。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在文化价值的同时,其实还有史料的价值。
由于甲骨文的出现,导致到后来殷墟的发现。
使得殷商的存在具有了第一手的证据,使得很多人认为殷商的存在只是传说的言论被推翻。
二我们再讲一个案例。
根据史籍的记载,纵横家,苏秦和张仪是同时代的,他们一同推进合众连横的策略,并且他们都是鬼谷子的徒弟。
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似乎并不是问题。
但是1973年,马王堆考古发现《战国纵横家书》,这是一部类似《战国策》的书籍,但是二者却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比如根据战国纵横家书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根本不是同一时代,苏秦要比张仪晚玩20年。
也就是说,我们很多人认为苏秦是大师兄,但实际上根据目前的新的出土资料证明,张仪才是大师兄。
这就使得人们对于纵横家苏秦和张仪的一贯认知被推翻。
三我们再举个例子,我们现代人都知道,孙武和孙膑是两个人。
但其实在古代,千百年以来,很多人认为孙武就是孙膑。
虽然太史公的《史记》里面记载,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但是由于《孙膑兵法》的失传,使的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人质疑。
比如有人认为孙武就是孙膑,又有人认为孙子兵法是孙膑写的,甚至是曹操写的。
但是由于1972年银雀台的考古,同时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不仅使得孙膑兵法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同时也有力地证明,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是完全不同的两部书,同时也证明了太史公的《史记》是正确的。
这也就推翻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孙武和孙膑是一个人的推测。
实际上很多历史,很多人物,由于史料的缺乏,往往使得真相变得模糊,但是由于不断的考古发现会推翻人们很多习以为常的认知。
就好比有人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参考:
这里来说说均田制。
这是一种存在于北魏到唐朝的土地分配制度;
概括起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夫一妻田百亩——再穷的人,也要有田种。
100亩地中,口分田80亩;
这些田,死后不能传给子女,要交还给政府,政府再分配给需要的人。
余下20亩,一开始叫桑田,到了唐朝叫永业田,其实还是桑田,可以传给子女。
为什么桑田可以呢?
因为桑树长得慢,一代人的时间里,还不能完全长好,如果政府要收回,就没人认真种桑树,养蚕宝宝了。
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政府要介入基层每家每户的土地分配。
上世纪20、30年代的时候,很多数学者不相信一个古代的政府,一个落后的封建王朝,竟然能把这样的事情做起来。
比如,日本学者铃木俊提出了这样的认识:唐朝的时候,这些田其实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
只是以口分田、永业田的名义登记,政府根本不可能给每家每户授田。
这种说法在当时很有代表性。
(见铃木俊《关于唐的均田法和唐令的关系》,徐少举、李文益《唐代“私田”研究综述》)要之,二十世纪30年代前后,不少学者都不相信唐朝真的会把土地分配给农户。
然而,随着对敦煌、吐鲁番户籍文书的深入研究,学者推翻了这一认识。
大家终于认识到,均田制是真的施行的一种制度,只是对于各种细节还有许多争论——比如实行的范围和程度,什么时候开始消亡啦。
就是说,政府真的在给普通农户授予土地:上图截取自池田温《唐代敦煌均田制考察之一——以天宝后期敦煌县田簿为中心》,是当时普通人户获得土地的记载——其中,田四十亩、二十亩、三十六亩不等,即敦煌县授予均田农民的土地。
池田温还整理了文书所见八世纪敦煌的土地授予情况: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敦煌、吐鲁番等地文书的出土,很多学者可能至今依然不相信,一个古代政府竟然真的可以在基层执行均田制,给普通农户分配土地。
参考:
我说一个比较偏门儿的啊。
之前普遍认为,蒙古族的前身——原蒙古人是居住在东北地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室韦人,在蒙古人进入蒙古草原之前,蒙古高原是突厥语族人群的天下,包括突厥人、回鹘人、黠戛斯人等等。
直到突厥帝国、回鹘帝国相继崩溃,蒙古草原形成权力真空,东北的室韦鞑靼人才进入草原,随着原蒙古人突厥化的过程,成了蒙古高原新的主人。
因此蒙古高原上先由突厥人,后有蒙古人,先有突厥语,后有蒙古语。
公元5-7世纪突厥人纵横蒙古草原的时候,原蒙古人还在东北地区默默生活。
这是一个历史学界的常识。
然而在2017年匈牙利召开的国际阿尔泰大会上,Alexander Vovin(没办法说他是哪国学者,Vovin教授生于俄罗斯,在美国长大,本来主要研究日本,现在在法国工作,中文和蒙文也都非常流利)发布了一块在蒙古国发现的婆罗米文石碑。
简单说来,这是一块7世纪的石碑,使用婆罗米文字,但写的是蒙古语。
这张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蒙古学信息服务平台在此之前,最早的蒙古文石碑是蒙古国北部库古苏儿省的成吉思汗碑,也叫移相哥碑,时间是13世纪早期。
这块碑比成吉思汗碑早了600年,也就是把蒙古文和蒙古语的历史向前推了600年。
这块石碑是在蒙古国布尔干省奎苏陶鲁盖(hüisü toloγai)发现的,这证明了在7世纪,蒙古高原中西部地带,也已经广泛生活着蒙古语族人群。
可以说这是近年来以及未来数年内蒙古学最重要的发现,这一发现会改写民族史、蒙古语文史和中国古代史。
也就是说,不少教科书和论文都要重写了。
来一张Vovin教授
参考:
本来按照《史记》的说法,苏秦张仪是师兄弟,在同时代分别合纵连横,同台较量。
然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说法,其实苏秦活跃的时代晚于张仪。
电视剧《大秦帝国》就采用了这种说法。
再讲一个证明了《史记》正确性的例子。
《孙膑兵法》,《史记》记载孙武与孙膑各作兵法,但是《孙子兵法》传世,《孙膑兵法》却无人见过,以至于人们认为《孙膑兵法》并不存在。
而1972年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孙膑兵法》重现世间,证明了《史记》的正确性。
参考:
必须是“司母戊大方鼎”啊。
从小就知道叫这个!然后,现在,人家叫“后母戊大方鼎”啦!还有,张献忠和洪天王。
估计某天要翻船。
张献忠的宝藏,在岷江江口考古出土啦。
那么多的文物,从王侯之家的金券元宝,到贫民百姓女子的最朴素的耳环戒指,都有都有。
好像不容易洗白?
最近居然说屈原也是子虚乌有?
不黑不吹,坐等更新历史常识。
参考:
提起楼兰,很多人可能会第一时间想起那句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是大唐诗人王昌龄所著,词句中所透露的霸气,恰合大唐盛世之威风。
然而,王昌龄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楼兰早已消失在故纸堆里,它最后一次出现,也比王昌龄“破楼兰”要早几百年。
“(匈奴)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楼兰这个神秘的过度,第一次出现在史籍里,是在西汉初年,距今约2200年。
在世人眼里,楼兰仅仅是个西域小国,他们的国王甚至还没有大汉的使者帝位高。
以至于国王很使者顶嘴时,使者可以直接斩了国王、另立新君。
(即,破楼兰典故)自楼兰消失以后,没有人知道它在哪,也没人知道这是个怎样的国度。
甚至很多人都怀疑,真的有这个国家吗?
然而,不止东方的史籍里记载有它,西方的典籍里也有记载。
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地理志》里,也对这个小国一笔带过,它的希腊名字叫:Khauranai公元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新疆,按照古籍中的记载,寻找传说中的楼兰。
这一年,他发现了楼兰遗址;
第二年再来时,发现了卢法文书,并证实了这片遗址的确就是楼兰古国。
历史与考古相互印证,使得楼兰古国只是传说的固有印象被推翻,传说成了信史。
正当人们为楼兰古国的存在惊奇不已的时候,楼兰再次有了新的发现。
1979年12月,新疆考古研究院院长王炳华率领一支考古队看到楼兰遗址,欲对其进行考古发掘。
闲暇时,王炳华带着队员沿孔雀河顺流而上,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孔雀河真的是一条神奇的河流,它不仅滋润了罗布泊几千年,还孕养了无数文明。
没过多久,王院长就在孔雀河畔找到了一处地势稍高的小沙丘,仔细看时,沙丘之上还很多露出来的木桩!换言之,这堆沙丘下,一定有东西!于是,王炳华决定对这堆沙子进行发掘,并从最近的部队调来几十名士兵,专门协助发掘。
考古队加上士兵总共几十号人,光是挖沙子就挖了半个月。
在这半个月里,每一铲子下来,沙子里埋藏的东西,都让所有人惊叹不已!放沙子被处理干净时,所有的木桩显露在人们面前:6座摆成光芒四射的太阳形的墓以其恢宏的气势让在场所有的人目瞪口呆。
喜悦被按捺下来之后,考古队根据木桩的摆放位置,给它起了个贴切的名字:太阳墓地。
这是一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墓葬形制:墓穴由7圈排列有序的木桩环绕,7圈之外是一条条呈放射状的列木,每条放射列木有10米之长,每座墓用690棵树建造而成。
通过考古发掘,考古学家发现:太阳墓地的墓主人,全都是金发碧眼白皮肤,俨然一副欧洲人的模样!除了非常原始的人类生活用品,众人印象里所熟知的西汉的那个楼兰古国,在太阳墓地里没有一丝存在的证据。
没有文字、没有青铜器、没有陶器、没有丝绸。
楼兰文明该有的,统统没有发现。
经过炭十四鉴定,一个更让人吃惊的消息展示在人前:太阳墓地存在时间,至少已经有3800年了!比人们印象里的2200年还要早1600年!3800年前的中原大陆,可能夏禹还在领着一群人在治水呢!罗布泊,已经被一群白种人占领。
(孔雀河还发现一处小河墓地,也是3800年前的遗址)由此,世人关于楼兰的印象,再次被推翻!这片黄沙之下,到底还藏着多少惊喜?
参考: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活动时期比他早几十年的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根据记录,毕昇采用的是胶泥活字,他曾经试验过木活字,但是因为木料纹理疏密不匀等技术原因造成印刷效果不尽人意,最终没有采用,以往根据文献记载,人们通常认为试验研究并实现木活字印刷术的是元代的王祯。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在宁夏贺兰县出土了12世纪下半叶的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和《大方文佛华严经》,经过对这些文本的考察,人们发现其中有字体歪斜,有个别的字排反排倒了,也有墨色或深或浅浓淡不均,这是因为排字工人不小心手误;
此外,还有“选字出力者”的题款,种种迹象都印证了是活字印刷,经过专家的鉴定,又能够确证这是木活字印刷。
12世纪下半叶是西夏后期,相当于南宋时期,上述西夏文佛经,说明了至少在南宋时期,木活字印刷术已经有了相对广泛的使用。
这个考古发现改变了以往认为木活字印刷术产生于元代的观点,换句话也可以说是一个原先的历史常识因为新的出土文物而被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