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姬之乱如何导致夷吾、重耳各自逃亡

骊姬,原是骊戎首领的女儿,在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时,被虏入晋国成为献公的妃子,并生下了公子奚齐。
奚齐为献公幼子。
骊姬想让奚齐当太子。
于是,先设计让晋献公误认为申生调戏自己,后又诬陷申生在进献的肉中下毒,申生终被晋献公迫令自缢而死。
除掉申生后,骊姬又诬陷公子重耳和夷吾参与太子申生下毒的阴谋。
于是,两公子被迫逃亡,公子重耳逃亡蒲城,公子夷吾逃亡屈城。
前651年献公去世,奚齐继位。
不久,晋国政局发生变乱,骊姬和奚齐被杀。
公子重耳在逃亡列国十九年后,回到晋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参考:
我们先来梳理下人物关系地点:晋国人物:晋献公(申生、重耳、夷吾的父亲)骊姬(献公老婆)太子申生(母亲早亡)公子重耳(母亲狐姬,早亡)公子夷吾(母亲是狐姬的妹妹,早亡)宫斗伊始突然有一天,献公感到后宫佳丽不够,于是决定去周围国家转一转,能否和美女来个邂逅。
无巧不成书,打败骊戎后,晋献公俘虏了两个美女——骊姬及骊姬的妹妹,宫斗也就自此开始。
影视剧中的骊姬被俘获之后,骊姬备受晋献公宠爱,献公十二年,骊姬终于给献公添了一个王子名叫奚齐。
晋献公爱屋及乌,对小儿子奚也是自爱有加。
于是就想废掉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然而又怕直接废掉太子引起朝野动乱,于是献公就想了个办法:把申生派去驻守曲沃,把重耳派去驻守蒲,把夷吾派去去驻守屈。
你会觉得,这也叫办法?
与废太子有毛关系。
其实在古代,王子一旦被赶出京城驻守外地或者封地,这就意味着他已经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性了或者说他老子已经开始讨厌他了。
献公走的这一招棋,真的很高明。
堂堂太子被外派出去,这是要搞事情的节奏啊,明眼的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但是那些力保太子的人又说不出什么,毕竟申生还是太子,没有被废,只是驻守外地罢了。
于是大家相安无事地又过了几年。
骊姬的智慧献公十九年,老头子估计是厌恶儿子到了极点,也可能是老昏了头就对骊姬说:“老夫要废掉申生,立咱们儿子奚齐为太子,元芳……不,骊姬你怎么看?
”按正常人的反应来说,听到这样的话肯定是喜极而泣,然后装模作样劝老头子要顾及父子情深,谁做太子都一样,都是我们的儿子。
最后半推半就的同意就得了。
可骊姬不是一般人,看她怎么回答。
“太子之立,诸侯皆已知之,而数将兵,百姓附之,柰何以贱妾之故废適立庶?
君必行之,妾自杀也。
”,摘自《史记》。
翻译成白话文,大概意思就是,申生被立为太子是诸侯尽知的事情,况且申生多次带兵不打仗,很有威望,深得民心,如果大王因为宠幸我的原因而废掉申生,立我的儿子奚齐为太子的话,臣妾做不到啊,臣妾还是自杀吧。
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会发现,骊姬对局势把我的很好,至少比献公这个老头清醒多了。
因为她清楚地认识到,太子申生暂时是不能被废的,最起码来说不能无缘无故被废,因为太子申生此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申生是嫡长子,公认的晋国太子,并且诸侯都知道。
地利:驻守曲沃,多次带兵,有自己的军队。
人和:深得军心民心,有百姓依附。
所以一旦此时申生无故被废,骊姬的儿子奚齐成了太子,她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而只要申生振臂一呼,那么她和她的儿子都要在历史上谢幕了。
于是,骊姬开始了等待。
而经过骊姬的一番分析,献公也顿时清醒,意识到此时废黜太子可能会带来朝野振动,搞不好会激发兵变,于是只得暂时打消这个念头。
大家又再次相安无事过起日子。
砍向申生的屠刀献公二十一年(此时重耳40岁),骊姬开始了她的表演。
一天,骊姬告诉申生说,你父王近段时间常常梦到你的母亲,很是思念,可怎奈国事缠身,无法前去祭拜,作为儿子你应该赶紧去拜祭你的母亲,然后把祭祀的肉带回来给你父王,以解你父王的相思之心,也表示下你的孝心。
作为孝子,并且眼前地位已不是很稳当的太子,申生自然不敢懈怠。
拜祭完母亲后赶紧把祭祀用肉拿回来送给献公,可恰巧献公外出打猎,于是申生想也不想就把肉放在了宫中。
而骊姬就借机让人在肉上涂抹毒药,等献公回宫要吃肉时,骊姬说了一句话:“这肉从宫外带回来的,还放了那么久,还是让其他人先尝尝,可别吃坏了大王你的肚子。
”献公这老头子一听,甚是有道理啊,就把肉喂给了狗和宦官。
没过多久,狗和宦官倒地而亡,献公一问之下,肉竟然是太子所送。
骊姬吓得抽泣着说:“太子如此残忍,竟然想要弑父,你当初要废掉他,我还替他求情,我真是瞎了眼。
这也都怪我们母子,是我们引起了太子的嫉妒之心,我们母子还是自杀算了,省的你不在了我们被申生迫害……”这一下,坐实了太子弑父之名,那么想要废太子,或是直接杀了太子都是师出有名的。
申生得到消息,吓的不轻,随即逃到了新城,献公一怒之下抓不到他,就杀掉了申生的老师。
谋士劝申生去向献公辩白这是骊姬的阴谋,你猜我们的太子爷怎么回。
“吾君老矣,非骊姬,寝不安,食不甘。
即辞之,君且怒之。
不可。
”摘自《史记》我们的太子爷死到临头了竟然还考虑着父亲离不开骊姬,否则寝食不安,因此自己宁愿背了弑父之名,也不辩白,以期骊姬能够日夜陪伴父亲。
谋士又劝其逃亡其他国家,以待东山再起,可申生知道自己的后路已被骊姬堵死,惨淡的说,带着弑父的恶名出逃,又有哪个国家能接纳我呢?
献公二十一年,申生自杀身亡。
发难重耳、夷吾最大的敌人一死,骊姬就把矛头指向重耳、夷吾。
献公见申生一死,心里的气也就消了一半,骊姬却趁机对献公说,大王啊,重耳、夷吾对太子真是兄弟情深啊。
献公警觉的问,这话怎么说。
骊姬说道,其实他们知道申生对你下毒的事情,估计为了兄弟之情才没有告发太子。
献公一听,立即炸了毛,顾及兄弟情,就没有父子情,就眼睁睁看我被毒死?
重耳、夷吾从眼线那里得到这个消息,吓的当即逃回驻地。
献公一见二人不辞而别,就认为二人是做贼心虚,于是发兵攻打二人驻地。
夷吾坚守住了城池,但重耳就倒霉了,没守住,只得逃亡翟国。
又过一年,献公再次讨伐夷吾。
夷吾这次也没有守住,只得逃亡梁国。
兄弟二人自此开始了逃亡路,直到献公去逝。
不过重耳的逃亡路要比夷吾更加久远,直至夷吾儿子登上王位,重耳才被秦国送回晋国,抢了侄子的王位。

参考:
骊姫是骊戎国君的女儿,晋献公打败骊戎时,骊戎国君把她和她妹妹少姬献给了晋献公,因貌美如花备受晋献公宠爱,不久被立为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晋献公因宠爱骊姬的缘故时常想废掉旧太子申生而立奚齐为太子。
骊姬这个女人虽然长得非常漂亮,但是蛇蝎心肠,为了让儿子奚齐当上太子,经常暗中派人诋毁太子申生。
有一次骊姫趁着晋献公外出打猎的机会,将太子申生叫他了面前,说申生母亲齐姜托梦给晋献公让申生速去祖地曲沃祭祀,并把用作祭祀的腊肉带回都城送给晋献公吃。
申生祭祀完把腊肉带回来后,骊姬暗中派人下毒,等到晋献公狩猎回来在骊姬的操纵下得知申生献给他的腊肉有毒时,非常生气,下令逮捕申生,申生得知后连忙逃回了他的驻地曲沃。
申生这个人非常孝顺,有人劝他去向晋献公辨解,申生不愿揭露骊姫的阴谋和陷害而让晋献公失去骊姬变得不高兴,所以他没有辨解,有人劝他逃跑时,申生也不愿背负杀父的罪名逃到别处,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重耳和夷吾是申生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两人都非常贤德并受广大臣民拥护,骊姫认为他们两人是奚齐成为太子的阻力,于是在晋献公面前诬陷他们也参与了毒肉事件,重耳和夷吾听到消息后,害怕被杀,连忙逃到别的国家去了。

参考: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理清题目中的各人物及其关系。
骊姬、夷吾、重耳都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知名历史人物。
他们三人的关系是以晋献公为基础产生的:骊姬是晋献公的妃子;
夷吾和重耳都是晋献公的儿子,夷吾是后来的晋惠公,重耳则是后来的晋文公。
据此从表面上看,骊姬和夷吾、重耳是母子关系,但他们仨并非母慈子孝的亲母子。
因为晋献公作为晋国国君并不是只有骊姬一个妃子,所以骊姬有亲儿子,但不是夷吾和重耳,这兄弟俩是晋献公从犬戎娶回来的另外两个妃子生下的。
缕清了三人之间的关系,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骊姬要乱政迫使夷吾、重耳逃出晋国了。
骊姬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自己的亲儿子顺利登上晋国国君的位子,而夷吾和重耳都是可能跟她儿子奚齐争夺王位的潜在敌人。
骊姬为达目的使用的手段可谓狡诈阴狠,笔者将其概述为三大步骤:审时度势,拉拢亲信骊姬作为深宫中的一名妃子,既不掌握政权也不把持军权,她要乱政还需依靠手握实权的人来助她一臂之力。
虽然把握晋国军政大权的六卿是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所设,但卿大夫把持朝政的苗头已经从晋献公时期就埋下了隐患。
话说晋献公为了防止晋国公室内的旁系宗族威胁到自己的王位,就做出屠戮公室贵族公子的疯狂行为。
经过这么一折腾,晋国公室元气大伤,已无力把持朝政。
所以晋献公不得不从异性卿大夫中选拔人才来为他所用,以致于卿大夫的权力逐渐发展壮大,最终酿成卿大夫三家分晋的结果,当然这是后话。
骊姬拉拢的两名亲信就是晋献公时期的大夫,他俩一个叫梁五,另一个叫东关嬖五,都是晋献公的宠臣。
由于两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五”子,二人留下了一个遗臭万年的组合名字叫“二五耦”,通俗来讲就是两个名叫五的狼狈为奸干坏事的意思。
调虎离山,排斥异己 骊姬喜得两位帮凶后,就开始教唆他们帮自己实施计划了。
具体措施是唆使他俩劝说晋献公把儿子们都支走(除了骊姬及她妹妹生的儿子):让太子去曲沃,让重耳去蒲地、让夷吾去屈地,其他公子常驻边境……都城绛中仅留下骊姬的儿子奚齐及她妹妹的儿子。
骊姬这么做的巧妙之处在于:一、借别人的口劝说有时比自己劝说更加事半功倍。
“后宫不得干政”的规则早在西周时就已蔚然成风,如果骊姬亲自劝说晋献公把其他公子都支走,非但是大逆不道之举,反而暴露了自己为儿子争夺王位的叵测居心。
身份凸显立场,梁五和东关嬖五都是朝中大臣,若支走太子的话由这两人说出口,则凸显现他们作为臣子权健君王为江山社稷谋划的职责本分所在,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为公而非为私。
二、劝说理由看起来合情合理,迎合了晋献公的顾虑。
两位宠臣对于劝谏晋献公支走公室众公子给出的理由是:“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
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
”当时晋国边境确实常有被戎狄侵扰的隐患,如果能派公室贵族驻守边境一来可以稳定民心;
二来可以抗击戎狄,甚至吞并他们以扩张晋国国土;
三来将公室公子们派驻出去亦可减少在朝堂内斗的纷扰。
晋献公接受了这样的劝说后,客观上就为骊姬母子独霸朝堂核心地位、好采取后续乱政措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构陷劲敌,削株掘根 虽然夷吾、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离开晋国,但一开始骊姬要打击的最主要劲敌并不是他俩,而是当时已被晋献公册立为太子的申生。
骊姬对付申生的手段先是欺骗、然后是诬陷。
骊姬抓住申生孝顺的心理,说她梦见了申生的生母齐姜,在梦中齐姜想要申生去曲沃祭祀,并要他将祭祀时供奉的胙肉带回来给晋献公吃。
当申生被骊姬骗去曲沃取回祭品后,骊姬趁晋献公外出打猎之际,偷偷在申生带回来的酒肉里下了毒。
在晋献公准备食用时,假装谨慎地先测试有没有毒。
祭品自然被检测出有毒,骊姬凭此“物证”诬陷太子申生是弑父未遂的逆子。
晋献公听信骊姬对太子的诬陷,暂时没找到已逃到新城的太子申生,就杀掉了太子的师傅。
申生念及晋献公年迈不愿让他失去宠妃,就没有揭发骊姬的谎言,而选择了不解释;
但自己背着弑父的罪名又担心其他诸侯国不愿接纳他,所以最终自杀。
虽然太子申生作为骊姬母子最大威胁倒下了,但骊姬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趁热打铁进一步诬陷夷吾、重耳都是申生的同党。
最有希望帮他们申辩的当事人申生已自杀,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畏罪自尽,看起来像是变相承认了弑父,夷吾、重耳百口莫辩就分别逃离了晋国。

作者:高远
参考:
一、设计逼死太子申生晋献公十二年,骊姬生公子奚齐,,因骊姬受宠,晋献公有废太子申生之意,于是“使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
《史记·晋世家》记载:“献公与骊姬子奚齐居绛。
晋国以此知太子不立也”。
晋献公曾私下对骊姬表示“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
骊姬听后窃喜,但仍假心假意示以“太子之立,诸侯皆已知之,而数将兵,百姓附之,柰何以贱妾之故废适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杀也”,即“太子申生早被确立为储君,况且已经照会诸侯列国。
而且您多次让他领兵出征。
如今百姓都很拥戴他,怎么能因我而废掉太子呢?
况且放弃嫡子去立庶子不合规矩。
如果您坚持要那样做,我承受不了这么大的罪名,只能去自杀了”。
骊姬是表面假装称赞太子,暗地里却散播谣言,叫人诽谤太子,妄图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
终于有一天,骊姬等待的机会来了。
晋献公二十一年,骊姬对太子申生表示,晋献公晚上梦见了太子申生的母亲齐姜,并希望太子申生能赶紧去曲沃祭祀,并表示“上其荐胙于献公”,即回来的时候把祭祀祭祀齐姜的胙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
太子祭祀完母亲回来献胙肉给晋献公,但是不巧的是当时晋献公正在外打猎,于是将胙肉放在了宫里。
太子申生一步步陷入骊姬的圈套。
骊姬暗中派人在胙肉中放了毒药。
过了两天,晋献公打猎回来,厨师将胙肉做了奉给晋献公吃。
当晋献公刚要吃胙肉时,骊姬却立即阻止晋献公,“胙所从来远,宜试之”即胙肉大老远从曲沃带回来的,况且已经放了两天,应该试试还能不能吃。
别吃坏了肚子。
晋献公一听,有道理,骊姬真体贴。
于是把胙肉给狗试吃,狗立即死了;
为了进一步证明,又拿给宫中的杂役品尝,吃了胙肉的杂役也死了。
事已至此,骊姬表演了,于是大哭大闹,硬生生把谋害国君的罪名安在了太子申生头上,并诬陷太子申生不容公子奚齐。
太子申生听说这个消息,赶紧逃奔到曲沃新城。
此时的晋献公已经被迷住了眼睛,加上骊姬这一番煽风点火,首先诛杀太子申生的老师杜原款。
太子申生不但愚忠,而且盲目遵守孝道,无论别人如何劝说,均无效,最终自杀。
二、为了扫除障碍,晋献公再次被利用了一把骊姬利用晋献公的宠爱,设计逼死了太子申生。
但是晋国的这场风波还远未结束。
在太子申生自杀的同时,晋献公的另两位公子重耳、夷吾也来国都朝见晋献公。
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
《史记·晋世家》记载“及得骊姬,乃远此三子”。
而此时,太子申生自杀,骊姬担心其他两位公子自己“谮杀太子”,于是产生了利用晋献公再除掉两位公子的想法。
晋献公已经糊涂至极,骊姬仅以“申生之药胙,二公子知之”,即达到目的。
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听说骊姬在制造关于自己的谣言,非常担心自己会像太子申生一样惨遭被逼自杀。
于是公子重耳立即回到蒲城,公子夷吾马上跑回屈城,并且下令戒严,以防国君派军队攻打。
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对两位公子不辞而别十分不满,认为他们真像骊姬说的那样意图不轨,于是,立即发兵讨伐公子重耳的蒲城。
无奈之下,公子重耳直奔跑翟国,即躲到姥姥家。
晋献公没抓到公子重耳,又派人讨伐公子夷吾的屈城。
结果屈城在全城共同努力下没有被晋献公攻下。
晋献公虽未能立即攻克屈城,但却在晋献公二十三年拿下屈城。
此时公子夷吾打算像重耳那样投奔姥姥家,即翟国。
但谋臣冀芮表示反对,原因为“重耳已在矣,今往,晋必移兵伐翟,翟畏晋,祸且及。
不如走梁,梁近於秦,秦强,吾君百岁后可以求入焉”即重耳已经在翟国。
如果两个公子同在翟国,晋国肯定会调集大军全力攻打翟国。
到那个时候,翟国害怕晋国大军,肯定会交出去。
不如投奔梁国,梁国有强大的邻国秦国,估计晋国不敢轻易用兵。
等到我们国君去世后,可以请求秦国帮助回国。
于是,公子夷吾投奔梁国。

在此情况下,骊姬是被动的。
但以后一系列事情发生完全脱离晋献公的预估。
再加上晋献公所托非人,导致晋国内乱,虽然日后重耳恢复晋国,并让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也埋下晋国分裂的隐患。
由此也证明了一件事,晋献公废长立幼是正确的。
晋献公姬姓晋氏,是春秋时期的晋国第19任君主,在位26年。
应该说,晋献公这个王当得不错,将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晋献公有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四个老婆生的,看来老婆多了也不是好事,太子申生是齐姜所生,次子重耳(晋文公)是狐季姬所生,三子夷吾(晋惠公)是小戎子所生,四子奚齐,是骊姬所生。
晋献公可以有许多姬妾,但夫人(大老婆)只能有一个,就是文姜,而文姜死后,任何一个姬妾无论德行多么高尚,都不能再立为夫人,因为只有夫人的儿子可以继位,所以即便夫人齐姜去世,她的儿子申生依旧为太子。
虽然“周礼”是这么规定的,但春秋时期真正这么做的却不多。
而晋献公就是破坏规矩的人,晋献公不顾群臣反对立骊姬为夫人(晋献公五年),这也就意味着晋献公有废太子申生的意图。
至于说骊姬之乱”之所以会爆发,很大程度上是从献公一手导演的悲剧。
晋献公为何要替换太子,除了男人本身喜新厌旧之外,还有一点就是晋献公觉得申生的个人能力不足以当公爵,还有一点就是说晋献公与申生在国家未来大政方针的政策上有着剧烈冲突。
因为晋国当时虽然强大,但国家实权有往士卿士倾斜的局面,而宗室影响力逐渐下滑的局面,晋献公有意提高宗室的权利,削弱士卿的权力,而这遭到申生的反对,因为士卿是申生地位的有力支持者,不仅如此,其他公子都有各自的士卿支持,这里的士卿就好比后世的世家,政治观点差异导致了父子不和。
这里的不和就是政治观点的不同,但申生对晋献公很孝顺、很忠厚。
还有就是在春秋时期的君主经常会把自己的公子交给信得过的大夫抚养,申生也是一样,又加上母亲早逝,让与他的父亲关系也就愈发冷淡。
因此在在这种情况下,晋献公已经有了废太子的意图,但这想法应该是遭遇骊姬的反对,骊姬的反对也很现实,第一申生已经成年,政治实力已经形成,贸然废掉太子势必引发内乱,再一点诸子势力已成,自己的儿子奚齐根本无力坐稳太子。
但晋献公执意如此,在此情况下,为了自己乃至儿子的王位只能趁晋献公在位之际做完政治操作。
晋献公为了朝局稳定,在献公十三年,在骊姬的提议下,重耳被派到蒲城。
夷吾派往屈城,太子在曲沃,而晋献公身边只有骊姬与其子在都城。
应该说,晋献公只有废太子之意,没有杀太子之意,所以一直拖到献公二十一年,晋献公逼太子申生自杀。
随即在晋献公二十二年,遣宦官履鞮追杀重耳不果。
重耳翻墙逃走。
不得不说重耳命真大,在追逃的过程中被对方砍下了一个衣袖。
在《列女传》里骊姬评价是:“骊姬继母,惑乱晋献,谋谮太子,毒酒为权,果弑申生,公子出奔,身又伏辜,五世乱昏。
”显然是一个反面形象,但面对晋献公的决议,骊姬又能如何,晋献公虽然立奚齐为太子,而他一死局势就不是他能控制了,托孤重臣里克先后将晋献公两个幼子奚齐,悼子都给杀了。
而另一个托孤重臣的荀息因为没能完成托孤的任务,也自杀殉职。
里克杀晋献公两子一臣,拥立之前外逃的夷吾(晋惠公)当了新的晋国国君。
而骊姬结局不详,应该是死于乱军之中。
而重耳面对必死的局面只好流亡列国,流亡这一年重耳四十三岁,这一流亡就是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晋国也开始了十九年的内乱,待重耳继位为晋文公的时候已经是六十二岁了。
但晋文公依旧重用士卿大族,最后就是三家分晋。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参考:
骊姬之乱,导致夷吾和重耳各自逃亡。
在这之前,骊姬还设计逼死了太子申生,她所做的一切,无非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晋国的国君之位。
有的人会说,骊姬是蛇蝎美人,心肠歹毒;
也有的人会说,骊姬处在权力的漩涡,不让自己的孩子上位,最终倒霉的只会是自己,她是身不由己,求生存能有什么错呢?
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就事情本身来讲,骊姬是主谋还是棋子,还真应该打个问号了。
骊姬和公子奚齐为什么会有机会?
据《史记》记载,太子申生的母亲,是春秋时代霸主齐桓公的女儿,他的亲生妹妹,又是另一位霸主秦穆公的夫人。
这样的身世背景,再有嫡长子的光环加持,在当时来讲,那就是公认的下一任国君了。
太子申生的德行如何呢?
《史记》记载,“献公子八人,而太子申生、重耳、夷吾皆有贤行。
”太子申生有背景,有地位,有能力,在外有诸侯认可,在内有国人依附。
这么看来,骊姬和公子奚齐没有任何机会,但最终他们却扳倒了太子申生,这是为何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太子申生这个铁板钉钉的下一任国君,威胁到了现任国君晋献公的地位。
他越是优秀,晋献公就越是恐惧。
大臣们越是替他说好话,晋献公就越是厌恶他。
晋献公十七年,太子申生被派去攻打东山的赤狄,里克就向晋献公谏言,说道:“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也,故曰冢子。
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太子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不应该以身犯险,而应该守在国君身边。
即便是国君出访,太子也要留在都城监国。
晋献公听过以后,很生气地对里克说道:“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谁立。
”这句话已经暗含废黜太子申生的意思了。
两年以后,晋献公又挑明了对骊姬说:“吾欲废太子,以奚齐代之。
”骊姬正是得到了这样的明确指示,才开始暗中命人疯狂诬陷太子的。
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就知道骊姬之乱别有风味了: 1.晋献公早有废黜太子的动机,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理由;
2.两年来太子做得天衣无缝,并没有给晋献公任何发飙的机会;
3.晋献公实在等不及太子自己犯错,就私下里把想要废黜太子的意思,传达给了骊姬。
希望骊姬抓住机会,给太子设圈套,罗织太子的罪名。
骊姬和公子奚齐,本没有机会和太子申生争位,但是在晋献公的支持下,也就有了机会。
夷吾和重耳为什么会逃亡?
在骊姬的谋划下,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分别被派往曲沃,蒲城和屈地,镇守边疆。
而公子奚齐却留在晋献公的身边,当成继承人来培养。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向世人昭示,晋国要换太子了。
晋国的政局到了这个阶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国家即将发生动乱。
一个国家发生动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早在周桓公时期,辛伯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适,大都耦国,乱之本也。
”这句话是说,姬妾的地位等同于王后,宠臣的地位等同于正卿,庶子的地位等同于嫡子,大城的规模等同于国都,这些都是一个国家发生动乱的本源。
这些动乱的本源,其实早就被晋国的一位高人给看明白了,他就是晋国的第一谋士---士蒍。
最初,士蒍先是劝太子申生逃亡,再不要回到晋国。
但是太子申生一根筋,认为作为儿子,就应该听从父亲的指令,逃跑是不忠不孝的行为,这个方案宣告失败。
士蒍又被派去为夷吾和重耳筑城,在筑城的过程中,士蒍故意偷工减料,敷衍公事。
这种行为被公子夷吾发现,他还特意到晋献公面前,告了士蒍的黑状。
晋献公专门派人去责备士蒍,士蒍却给出了非常合理的解释:“筑城是为对外战争准备的,没有战争而筑城,只会造成百姓的恐慌。
国君命令我筑城,我又不得不去做,如果筑造得太过坚固,而又没有对外战争,那么这座城还有可能被乱臣贼子占据,到那时候就麻烦了,因此我才偷工减料啊。
”士蒍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大国耦城”的存在。
太子地位不保,重耳和夷吾又都贤能且得人心,给他们筑造坚固的城池,就增加了晋国动乱的风险。
事实证明,一切尽在士蒍的掌握之中。
太子申生被害以后,重耳和夷吾也受到牵连。
晋献公派兵攻打蒲城和屈地,两位公子正是看到坚守无望,才不约而同地选择逃亡的。
回过头来再看,骊姬之乱中,骊姬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她真的那么重要么?
这明明是一个国君作大死,能臣力挽狂澜的故事啊。

参考:
简单的介绍一下骊姬之乱和重耳、夷吾逃亡这个事情。
骊姬是春秋时期晋国晋献公的小老婆,晋献公的这个老婆其实是从骊戎国抢过来的给自己的大儿子申生当老婆的,当时抢了两姐妹,结果抢回来后被晋献公给霸占了。
我们称为大骊姬和小骊姬,这个骊姬之乱就是指的大骊姬。
重耳和夷吾是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当然这也是小老婆生的,这两个小老婆是晋献公从北翟抢过来的,大姐叫狐姐,小妹叫狐妹。
大骊姬想要勾搭申生没有成功,于是非常的恨申生。
大骊姬给晋献公生了个儿子叫奚齐,然后大骊姬就想要将申生杀死,一方面解自己心头只恨,一方面想要自己的儿子奚齐当太子,将来继承晋国的国主之位。
当然即使是除掉了申生,也轮不到奚齐当太子,因为还有重耳和夷吾在奚齐的上面,于是骊姬就要考虑将三个人一同除去。
首先骊姬就找了几个同伙,然后设计让晋献公将申生、重耳、夷吾派的边境的三个城池去守边关,离开国都,还派申生去四处征战打仗。
当然还有其他的小动作,总之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能够上位。
然后骊姬派人假装是晋献公的要求去祭祀自己的母亲,按照当时的礼仪,祭祀要用肉,而且肉要拿回来给自己的父亲吃。
申生祭祀完后将肉拿回来被骊姬偷偷的下了毒,然后当晋献公要吃的时候,骊姬假装阻拦并找狗试吃,发现有毒,于是诬陷申生要毒死自己的父亲。
并且还说重耳和夷吾是帮凶,于是这三个人都逃走了。
后来骊姬又用计要三个人自杀,申生比较死心眼就自杀了,重耳和夷吾没有自杀,在别人的帮助下逃的更远了。
最后骊姬如愿以偿了,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儿子奚齐当了国君,但是没有多久就被大臣给杀死了…… 骊姬之乱和重耳、夷吾出逃就是这么回事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