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球选手占据全锦赛乒乓球男单四强半劈江山削球的春天来了吗
文/独具一格在丁松获得1995年世乒赛男单季军之后,中国的削球手没有在单打上有太多亮眼的表现,即使拿过世界冠军,也多为团体项目,女队的王辉、范瑛、武杨都作为团体成员拿过世界冠军,大多数没有在关键场次上过场。
而刚刚在全锦赛夺冠的侯英超,在世界大赛上单打最好成绩也不过16强。
中国乒乓球国家队是经常组织队内大循环的,要在队内打出有说服力的成绩来,才能代表国家队出战国际赛事,特别是刘国梁上任以来推行得直通赛制,大赛前用最直接的方式选拔参加世锦赛的球员。
这种赛事下,往往吃亏的就是特殊打法的运动员,特别是削球手。
队内的比赛,谁几斤几两互相太熟悉,比赛比拼的是内功,而不是花里胡哨,这是削球和怪拍的一些惯用的出球线路和变化,已经被队友掌握,任凭你怎么变,都逃不出两面横板的狂攻乱炸。
所以靠变化取胜几乎死路一条,考实力又没有绝对能力,要想参加世锦赛只能靠教练分配名额,至于奥运会,中国选手自始至终未派过削球手。
新世纪以来,能在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削球手包括韩国的朱世赫拿过2003年世锦赛男单亚军,金景娥拿过2004年奥运会女单季军,再就是2016年奥运会女单季军朝鲜的金松伊。
他们不见得要比中国选手的整体实力强,但是获得参加比赛的机会非常多,同时反映出了削球获得成绩有多难,天天出来打国际赛事的,最终却没有一个在大赛单打夺冠的。
削球本来就是一种被动防守的打法,通过旋转变化和反攻制造得分良机,很多选手就突破不了削球这一关,给削球选手爆冷制造了机遇。
日本名将福原爱几乎没有在国际赛场战胜过同时代的金景娥,而且2016年奥运会好不容易打进女单四强,铜牌争夺战还是没有过金松伊削球这一关。
所以说,削球只适合爆冷,终究不能成为主流。
在弧圈球拉攻越来越强势的情况下,削球越来越没有市场,世界大赛单打前八名中削球手都绝迹了。
目前中国队只保留了马特、刘斐少数几人在国家队陪练,他们更多的是模仿朝鲜日本选手的打法,至于侯英超想陪练也有心无力了。
参考:
2019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前四名有两位削球手,可谓近几十年来都很少见的情况。
削球手在全国锦标赛上获得冠军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刚好国内顶尖削球手都有获得过锦标赛男子冠军的历史。
1963年张燮林,1995年丁松,2000年和2019年的侯英超。
当然时间年代的不同技战术主流风格会不同。
但还是能体现削球在任何时代都有作为冠军黑马的实力。
虽然,在现代当代削球并不是主流打法,但在近代史前期一段时间削球是乒乓球的普遍打法。
今年2019年,削球复古打法如今有点回暖的迹象,但并不能打破主流打法的格局。
不过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近十多年,国乒队从高层开始,过于注重西方模式的体能训练,又出了很多例如像“女子技术男性化”等的方针。
姑且在此不谈对与错,但问题迟早会显现出来的。
我今天不讨论理论,也不辩论论证。
我用近段时间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说明。
第一,就是年轻运动员缺乏全方面的训练,调节能力差。
内战输给退役六年的削球老将,外战不敌外国协会选手。
第二,主力队员频繁应战,参赛和训练累积的伤病严重困扰着国乒核心主力队员。
在比赛增多的情况下,没有真正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一味增加高强度训练必然会出现伤病。
同时,对乒乓球技战术细节的研究以及研究时间显得不太足够。
年轻队员猛打猛冲不讲技战术细节已经屡见不鲜,导致败果连连。
技巧和智慧缺乏严重,并且没有把自身功夫实力和技巧智慧协调统一起来形成属于自身特有的技战术风格体系。
所以,很多球员难以突破瓶颈,并且更进一步会导致很多年轻球员丧失信心,就像最近的某核心主力。
大概如此。
参考:
削球手,物以稀为贵。
削球只是乒乓球打法的一种,会的人少了,许多人没碰到过,不适应其打法,输球是正常的。
但削球手也有局限性,守多攻少,只等着别人进攻失误得分,有被动性,不是主流。
正规队员稍加训练就能对付。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够了。
参考:
,我是有道体育1973,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削球选手侯英超和马特出尽风头,相继闯进4强,这在国乒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现象,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39岁的“乒坛老兵”侯英超还在决赛中战胜王楚钦夺冠,因此有人认为削球打法的春天来了。
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削球的打法技术特点,以及侯英超夺冠的背景,我认为这个结论完全站不住的。
削球技术的侧重点是防守,决定了削球手在比赛中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
削球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看出,就是利用球拍的表面摩擦力切削乒乓球,让乒乓球自身产生比较大的旋转,他与弧圈球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技术特别适合于防守,但是不能给对手带来太大的攻击,因此,采用这种技术的球员在比赛中,多是处于防守的状态,当对手开始拉球后,退守中远台防守。
但是削球手可以并且利用削球产生的旋转变换落点,让对手的进攻带来失误,并消耗对方的耐性和体力。
比较成熟的削球手多是采用削中带攻的打法,在对手进攻乏力的时候出其不意发起攻击,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国乒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位最成功的削球手,这个人就是丁松。
1995年的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丁松作为“秘密武器”被蔡振华派上场,由于不熟悉削球,卡尔松在与丁松的对决中吃尽苦头,最终败下阵来,中国男团3-2险胜瑞典夺冠,可以说那一届世乒赛至今仍被称为国乒的经典战役,当时正值瓦尔德内尔的巅峰期,决赛更是独取2分,因而丁松得到的那一分意义重大。
而且丁松在那一届世乒赛还取得了男单季军的成绩,因此被后人称为“世界第一削”,之后的削球手都把丁松当做偶像。
曾经获得2003世乒赛亚军的韩国选手朱世赫就表示“丁松是我的偶像,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乒乓球大趋势是两面弧圈快攻,削球技术只能作为辅助技术不会成为主流现在我们翻看历史,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削球手少之又少,男子有丁松(团体世界冠军、男单季军)、朱世赫(世乒赛男单亚军)、侯英超(两届全锦赛冠军),女子有金景娥(04年奥运会女单季军),金宋依(16年奥运会季军),在两面弧圈强盛的今天,削球已经被认为是落后的技术打法,而很多弧圈选手是把削球技术融入到自己的打法中来,当做一种调整攻和调整比赛节奏的手段。
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攻字当头,可见进攻是获胜的关键性指标,当一个削球手被对手反复研究后,很容易就被摸清套路,看看朱世赫、金景娥这些年走过的经历,虽然都是最优秀的削球手,削球技术炉火纯青,但是在面对国乒选手的时候,即使赢过一次,也很难在同一选手中再赢第二次。
现在在国乒内部,削球手的主要作用就是给国乒主力当陪练,为的是应对国外优秀的削球手做针对性的训练。
在与削球手的比拼中,为什么最初很多人会不适应?
削球号称“胶皮糖”,球的的旋转大。
对一些年轻选手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心态,再有就是使用蛮力比较多、变化比较少,不会动脑,一遇到怎么打都打不死的削球手的时候,让自己白白耗费了体力,逐渐失去耐性,从而导致失误增多输球。
有经验的优秀选手在对付削球手时多采用变化球的落点,同时还有长短结合变换节奏,积极调动削球手正反手防守,让削球手跑动增多,失误率增加。
正确看待侯英超的夺冠,正如侯英超自己所说,主力没参赛给了我机会对于老将侯英超夺冠,我们既要看到老将的坚持,也要看到这次全锦赛国乒为了奥运会休整了几个主力,加上几个参赛的小将王楚钦、梁靖崑、林高远等国乒队员由于连续征战公开赛显露出来的伤病和疲态,给了侯英超爆冷的机会,如果在正常的比赛状态下,侯英超等削球手夺冠的机会真的不多。
从侯英超夺冠也给了我们一些警示,国乒一线和二线年轻小将们,这些人被称为“国乒未来的希望之星”,国乒给与他们锻炼的机会不是不多,但是现在看来,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正常情况下,马龙等主力没参赛,正是他们出成绩证明自己的时候,但是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对比一下同年龄段的林昀儒和张本智和,后马龙许昕时代的国乒男队未来前景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