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活着的时候和诸葛亮相比他俩在蜀汉的地位谁的高
现代人有一个误区,听了喷子专家的几句话,就认为诸葛亮啥也不是,就知道搞后勤。
其实你要是在部队待过,你就能知道管后勤的人地位有多高了。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后勤是战争胜负最重要的保证。
你可以战斗力不强,大不了打败仗。
可是你要是没饭吃,对不起,你连出去打仗的机会都没有,兵变近在眼前。
所以说,诸葛亮的地位,在刘备集团中,那是无人可及的。
用三国同时期的人来做比较,诸葛亮相对于刘备,便是荀彧相对于曹操,这两个人都是坐镇大本营的人。
至于法正,也就是个军事参谋,刚入职的时候凭借出卖前任公司的商业机密,得到领导重用,这是很正常。
可是你想要长期获得刘备的重用,我看没那么容易。
法正相对于刘备,说破天顶多也就是郭嘉相对于曹操的水平,何况他还未必达得到郭嘉的高度。
一、诸葛亮长于内政外交,法正长于军事。
诸葛亮算得上是刘备集团的嫡系力量,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啥也不是。
混了二十来年,依旧是孑然一身,这也没谁了。
可是诸葛亮出山以后,刘备渐渐拥有了荆州、益州之地,后来还夺取了汉中。
所以说刘备的江山,离不开诸葛亮的操盘。
我们仔细看《三国志》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曹操每次出去打仗时间都很短,没多久就要回大本营看看,为啥?
因为他不放心大本营里的人,家里有人闹事,这还了得?
荀彧算是比较厉害的了,来硬的荀彧都能搞得定,可是来软的,荀彧就没辙了。
为此荀彧总是写信给曹操:曹老板,某某某又在造谣生事啦!你快点打完仗回来收拾他吧!刘备也是这么个情况,过去没有诸葛亮,刘备出去打仗,后院就被人家给点了。
比如说刘备在徐州跟袁术打仗,结果吕布就把徐州给抢了。
有了诸葛亮以后,刘备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外面搞事情,为啥?
因为诸葛亮可以帮他解决内部的一切问题。
这就是诸葛亮的强大之处,刘备集团的所有内政,诸葛亮都能搞得定。
刘备只需要出去抢地盘抢人口就行了,诸葛亮负责收编和善后工作。
此外,刘备要是在外面打仗吃不消了,那么没关系,诸葛亮还擅长搞外交工作。
没事儿就跟孙权交流一下感情,巩固孙刘联盟,以至于刘备集团没那么快独自面对曹操的压力。
这种人是法正无法替代的,所以地位、级别肯定是要高于法正。
那么法正呢?
自然也不是一无是处,他的优点在军事上。
法正早就出卖了刘璋,把蜀中的一切都告诉了刘备,并且与张松密谋,打算卖主求荣,换取刘备的信任。
刘璋这个人是个庸主,不值得效忠,这个问题不大。
法正给刘备打工以后,给刘备规划了未来的工作方针:刘备要想坐稳益州,必须要拿下汉中。
拿下汉中以后,才可以蚕食雍州、凉州,继而夺取关中。
此后刘备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了夺取汉中之上,可见法正的战略眼光是相当高的。
在夺取汉中的过程中,法正又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使得夏侯渊分兵支援张郃,最终导致夏侯渊被黄忠斩杀。
由此可见,法正的战术运用也相当到位。
所以说,法正是个战略、战术运用都比较突出的军事人才,这样的人在军中的确没有人能够出其右,可是放眼整个刘备集团,地位自然还是不如诸葛亮。
二、没有法正,刘备还能混。
没有诸葛亮,蜀汉就得崩盘。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东晋名将刘裕负责北伐,一举拿下了长安,收复了关中,这是东晋集团首次拿下关中地区,本该弹冠相庆才对,最好是把都城迁徙到长安。
可是这个时候,刘裕却必须要回建康,为啥?
因为他的后勤大总管刘穆之病逝了!有刘穆之在,刘裕可以在外面随便打仗,后勤一点问题都没有。
可是刘穆之一死,刘裕就担心建康城里会有人起来反对自己。
甭说夺取天下了,刘裕在建康城内的家眷,可能都要遭到他人的屠戮。
因此刘裕最终选择折返建康,不久在建康登基称帝。
至于到手的长安,没多久就丢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刘备失去了诸葛亮,那刘备可就寸步难行了。
因为内政无人打理,忠心的人不具备诸葛亮的才能,具备诸葛亮才能的人,未必就对刘备忠心。
所以说诸葛亮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至于法正,在建安二十五年去世后,刘备集团依旧没有崩盘的危险。
这就是诸葛亮比法正重要的地方。
失去一个军事人才,最多是战略萎缩,大不了龟缩不前。
可失去一个内政外交人才,那么对不起,你这个国家机器,可就转不动了!大厦将倾近在眼前。
三、诸葛亮的地位,显然是要高于法正的。
刘备为啥喜欢重用法正?
除了法正高明的战略、战术水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法正孑然一身,没有朋党。
任何一个君主都喜欢孑然一身的臣子,因为这样的臣子才能一心一意地给自己干活。
法正是个锱铢必较的人,所以人缘不是很好,这也正好对上了刘备的胃口。
但是这也注定了法正的地位不可能超过诸葛亮,因为刘备集团是一个集团,就算你刘备是董事长,可也得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问题。
你个人喜好法正那是你的事情,可是集团要想正常运转并且让股东们有收益,就必须要保住总经理诸葛亮的地位。
诸葛亮就是刘备集团的总经理,而法正顶多是军事部门的参谋,连部门经理都不一定混得上。
当年有人投诉法正,可不是投诉到刘备那儿,而是投诉到了诸葛亮这儿。
这是为啥?
因为诸葛亮是有权力处置法正的。
你见过向村长投诉镇长的事情吗?
总结:法正去世太早,这是刘备和诸葛亮共同的悲剧。
说到底谁不希望集团越来越好呢?
好不容易挖来一个业务能力很强的骨干,结果法正出来露了个脸就嘎嘣一声去世了。
这事儿不光是刘备的损失,也是诸葛亮的损失。
诸葛亮和法正本身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才,诸葛亮需要把控全局,集团今后该往哪儿走,怎么走,这是诸葛亮要考虑的。
至于法正需要研究的,是该如何打好眼前的这一场仗。
法正的去世,导致蜀汉失去了一位军事上的业务骨干,刘备和诸葛亮都很伤心。
所以夷陵之战以后,诸葛亮不禁感叹:如果法孝直还在,一定可以劝说主公不伐吴,即使伐吴,有法孝直在,也能减少损失。
参考资料:《三国志》
参考:
诸葛亮的丞相不能算,因为那是法正等人死亡后的局面。
比什么呢?
要比刘备当汉中王之后的职务调整。
刘备219年7月自封汉中王,以许靖为王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呢?
军师将军。
署左将军府事,现在晋升署汉中王府事。
东汉行政事务均归尚书台,主官尚书令直接对君主负责,总览事权,所以法正虽品阶不足,但权力及与刘备的亲近度远比诸葛亮的汉中王府事要高。
然而,这仅仅只是表象。
事实上,自夺取益州,刘备集团已经呈现出外来户团结,合作压制益州本地世家的大格局,这也是贯穿整个刘备蜀汉集团的政治体制。
无论刘备,诸葛亮,还是刘禅当政,都从未改变。
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所领导的荆襄士集团是刘备政权的绝对骨干,他们必然在普遍年迈的原从势力凋零后,事实上成为刘备政权的核心。
在这两三年,刘备、关羽张飞、糜竺糜芳、简雍孙乾的原从基本丧失,赵云刘琰可忽略,荆襄集团成为蜀汉政权的主干。
法正活着的时候,虽有亲近刘备的机会与行政权力,势力却属于很单薄的关陇系,政治基础薄弱。
这才有刘备控制益州,法正任蜀郡太守后大肆打击报复以前得罪自己的人,却毫无顾忌的由来——关陇系本是小派系,对益州本地世家的仇恨非常大。
法正死后,关陇系另外一个头目孟达因唆使刘封、坐视关羽死亡,恐惧刘备追究责任而投降曹魏。
关陇系迅速消亡。
不论怎么说,诸葛亮的地位都是高于法正的,这在《汉中王劝进表》中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这个劝进表也是有规矩的,按照汉朝正官、左将军属官、功勋将领这三个不同属性来排列,不是说关羽低于诸葛亮(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诸葛亮的军师将军显然在扬武将军之上。
参考:
诸葛亮和法正的成就,真正地要说起来,法正的成就比诸葛亮大了不少。
法正虽然活得比较短,但是,他对刘备的贡献比蜀汉里面的任何一个人要大。
诸葛亮虽然跟着刘备的时间很长,真正地追究起来,诸葛亮恐怕是没有多大贡献的。
但是,诸葛亮的名气比法正不知道要高多少倍。
简单地说,刘备得成都和汉中,是法正的功劳。
而刘备一共有多少地盘?诸葛亮可以说是随大流,跟着潮流走。
有一些因人成事的味道。
刘备得诸葛亮后,诸葛亮没有能力说服刘备拿下荆州。
刘备走后,诸葛亮协助关羽守荆州。
在诸葛亮与关羽交割荆州的时候,诸葛亮拉不下脸来交代关羽执行对外方针。
荆州的丢失,诸葛亮有一半的错。
成都是法正,张松,孟达做内应,出卖刘璋,让刘备拿到手的。
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下了成都。
法正的功劳比诸葛亮大。
刘备封大臣时,法正的地位比诸葛亮高。
刘备得成都后,曹操收降了张鲁后,失去收西川的机会。
时间一久,汉中方面的机会就被法正逮到了。
法正力劝刘备收汉中。
刘备才倾西川之力,把汉中拿下来了。
刘备进位汉中王。
封五虎上将之时,依旧把法正置于诸葛亮之上。
荆州被关羽搞丢后,刘备就只有成都,汉中这些地盘了。
而这恰恰是法正建言搞到手的。
诸葛亮的贡献在于法正死后,刘备死后,蜀汉落入疲惫不堪的地步。
诸葛亮稳定了危机四伏的蜀汉政权。
诸葛亮平定南中,稳定了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诸葛亮变法,变守为攻,使蜀汉以最弱的国力,延续下去。
战功是不明显,但是,保存国家的发展,诸葛亮是功不可没的。
曹操得知刘备得了汉中,断言说。
刘备一定不会这样干,一定是刘备身边有能人。
曹操的手下才说,是法正干的。
曹操说,我就晓得刘备没有这样的胆量和计划。
曹操对于诸葛亮,差不多都是无伤大雅地说,又中诸葛亮之计了。
不过是一战一仗而已。
这样看来,法正在蜀国的地位,要比诸葛亮高。
只是法正活的时间太短,还没有把影响力展现出来。
所以被人遗忘,而诸葛亮被两篇文章造出来的声势,把名声提高到了几乎神话都地步,后人就觉得诸葛亮了不得。
在蜀汉的地位,除了刘备,就是他了。
参考:
法正杀人报复时举报信是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不是纪委干部,别人向他告发法正而不是向刘备告发,只能说明在当时人的眼中诸葛亮是法正的上级。
参考:
不是很清楚,但史书上有句话,夷陵之战的时候诸葛说只有法正能劝的动刘备,诸葛也不行。
一个打仗,一个后勤,类似周瑜和张昭,地位上大概率还是活着的法正高,轻喷
参考:
肯定是诸葛亮的地位高,首先诸葛亮跟随刘备较早,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亮也帮刘备制定了隆中对战略,游说东吴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军,正如诸葛亮出师表所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法正则是刘备进攻西川时遇到的,虽然帮刘备取得了西川以及在汉中之战中击败了曹操,但他和诸葛亮不可同日而语,从对刘备感情和功绩上都不如诸葛亮,地位不可能高于诸葛亮,即使职位上高或者评级,实权上也不如诸葛亮,法正更多的价值是益州派的代表,对刘备稳定益州派有重大作用。
参考:
刘备进汉中王,封诸葛为丞相,法正为尚书令。
在东汉末,尚书令是内廷职务,属少府,但直接对皇帝负责,是天子近臣,其实就丞相之副,对丞相权力进行牵制制约。
参考:
以诸葛亮喂肱骨,法正为谋主。
就类似于对外看上去法正地位高的多但是诸葛亮是自己人,相当于亲信
参考:
当然是诸葛亮的地位高,不论是先祖刘备,或是后主刘禅大事小事必向诸葛亮请教。
参考:
在三国当中,我们经常谈到“谋士”这个词。
那么,什么是谋士呢?
谋士又谋的是什么呢?
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在三国当中的谋士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谋的是政治,一种谋的是军事布局。
当然,很多人对于蜀汉谋士可能有一种误解,就是诸葛亮是蜀汉军师、第一谋士。
但是真实的情况之下,蜀汉第一谋士并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
可以说,法正死后,此人是蜀汉第一谋士,他死后蜀汉开始走向衰败为什么说法正是蜀汉第一谋士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法正在蜀汉当中真实的地位,在蜀汉前中期,法正可以说一直是刘备身边的贴身参谋,这个时候诸葛亮只是在蜀汉集团当中管后勤的一个人。
所以很多历史学家评价说,在蜀汉当中诸葛亮的真实地位其实是不高的。
虽然法正后期只做到了尚书令,但是刘备却十分重视法正这个人。
就连法正死后,刘备在荆州遇难,刘备喊得都不是诸葛亮的名字。
而是说道:“要是法正在我的身边就好了。
”所以。
从这几点可以看出刘备是十分重视法正这个人的。
其次,法正当时是受到各大诸侯争抢的一个人。
当时曹操曾经许下重诺给法正,但是法正依然没有走向曹营,这一点让曹操感到十分遗憾。
曹操当时对法正的评价就是堪比郭嘉,而郭嘉在曹操阵营当中是什么地位?
第一谋士和鬼才。
可见当时曹操对法正这个人的评价是有多高。
在三国志当中有这么一段描写,曹操说道:“天下所有的奸雄全部都进入了我的帐内,现在唯独就差法正一个。
”但是为什么在三国演义当中没有将法正给突出描写呢?
一个是因为法正的出身不高,本身法正是刘璋的部下。
这一点跟诸葛家族的诸葛亮是没法比的。
在一点就是法正其实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
很多人都说法正这个人不忠,是个小人。
但是从法正投靠刘备之后,小编倒没看出法正有这个特点。
当然刘备也不在乎法正这几点小缺陷,在刘备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立即就将法正任命为蜀汉的中枢首脑,可以说对法正是十分信任的。
当然,法正作为一个鬼才,在蜀汉的发展当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说法正要是能多活几年,可能蜀汉的力量就会变得庞大许多。
你要知道,诸葛亮擅长于政治和后勤,而法正擅长军事。
在法正死后可以明显看出,蜀汉的军事布局和战争胜率变得薄弱了许多。
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基本上都告以失败。
所以法正在推动蜀汉的军事布局上可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法正这个人有优点,当然也有缺点。
优点就是这个人的谋略确实太厉害了。
可以说是军事布局的天才。
但是在政治上法正却未免显得格局太小了一些。
所以这也导致了法正没能做大官。
当然,如果法正能多活几年,蜀汉必然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国家。
参考:
法正活着时刘备还没有称帝,在刘备的官员系统里,法正是尚书令,诸葛亮是军师将军。
在礼制上,法正的地位要比诸葛亮高。
在实际工作上这两个官职的地位尚书令主要是起草制定发布刘备政府的政务政策及人事调动,军师将军主要是制定谋划刘备军队的调配及战略白皮书和军事方针。
如果法正能够活到刘备称帝后那么他的位置对标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