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姓买不起食盐那他们烧菜用什么代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845条回答。
古代只是食盐很贵,老百姓还没有到吃不上盐的地步。
中国古代的朝廷有四大税收,农业税、人头税、贸易税和盐税。
农业税就是交租,人头税不能收太高,不然老百姓受不了,很多朝代压根没有人头税。
贸易税(包括对外关税)主要针对商人,同老百姓没关系。
那么,盐税就是国家重要的收入。
这是因为任何老百姓都要吃盐,不吃盐人的身体受不了,会出现四肢无力、虚脱甚至死亡。
而食盐本身其实成本有限,被国家垄断以后其实成为一种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乾隆十八年,满清盐税就高达700多万两。
这个数字很高了,要知道当时关税才500万两。
农业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也不过3000万两。
到清朝灭亡之前,随着人口提高到4亿,加上需要偿还列强巨额赔款,盐税已经高达4900万两。
盐税很高,也就意味着食盐不会便宜。
满清时代政府往往不经营食盐生意,而是交给盐商负责。
所以,越接近沿海的食盐产地,盐就越便宜。
一般来说,沿海的食盐1斤在10个铜钱左右,有时候高,有时候低,便宜的时候也就几个铜钱而已。
这是沿海的价格,如果是内地就要加上运输费用,价格会高得多。
很多人认为,1斤十几个铜钱似乎没什么了不起。
你要知道,一个人想要保持身体基本健康,一年要吃5斤盐。
那么,即便是沿海低廉的价格,一个人每年要花费50个铜钱,一家五口人来算,就是250个铜钱。
康熙年间米价最低的时候,2文钱可以买到一升米,也就是1.25斤的米,1文钱可以买酱醋油酒各一碗。
平时10文钱,也可以买到一升米。
大家可以算算,250个铜钱可以买多少米。
即便如此,再穷也是可以吃盐的,买不起很多盐,可以少吃一些,毕竟盐的价格没有高到夸张的地步。
另外,还有私盐贩子。
上面说了其实食盐制作成本不高,只是比较繁琐,所以才可以进行垄断。
而有组织的老百姓,也可以私下制作私盐出售,以谋取暴利。
在清代,私盐贩子属于重罪,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件,可以流放甚至杀头,但利润天大,还是有很多人去做。
这种私盐虽也是贵,但比官盐还是便宜多了,有时候一斤仅仅买四五文甚至二三文铜钱。
所以,吃不起官盐,也有私盐可以吃。
其实真正吃盐困难的,主要是一些偏僻的地区,比如山区,交通不利,运输不变。
但食盐毕竟不是米面,一麻袋子也吃不了多久。
上面也说了,人一年吃5斤盐就足够了,一匹马驮的盐就可以供很多人吃了。
参考:
好的,主妇来答!买不起盐怎么办?
小时听爷爷讲,他小时候(民国时期),离我们家不到百米就有一户淋小盐的人家,每逢炒菜时发现没了盐,他就拿着水瓢,到人家盐池里舀一瓢盐水,撒腿就往家跑。
等到了家,一瓢盐水最多剩半瓢。
可就这半瓢盐水,也够一家子人吃上好几天的啦!我问爷爷道:“盐又不顶饿,吃多了还渴得慌,不吃不行吗?
”爷爷说:“不吃盐可了不得,过不了几年,你就成白毛女啦。
”白毛女这个人我知道,就是那个不想嫁给恶人才逃到山里的喜儿,小时候看这个电影时,还吓得晚上睡不着觉呢!原来,喜儿是因为不吃盐才成为白毛女的。
看来,盐对于人类来说,真的很重要呢!现代史学界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是“盐之争夺”导致炎黄之战,后来又合并。
经过专家考证,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
战争起因和争夺的目标,就是现在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盐湖”。
当时,谁占据了盐池,便表示他有了担任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
而黄帝对炎帝和蚩尤发动战争,其目的是要控制住食盐。
这样说来,中华民族的起源,还跟盐扯上了关系。
我上小学时,记得村里还有一户淋小盐的人家。
那时候,一到开春时节,遍地白茫茫一片,老人说那叫盐碱,用它就可以熬盐吃。
这户淋盐的人家,每天都是天不亮就扛着扫帚下地,专找发白的荒地扫,然后把碱土挑回家中。
到家装进缸里,过苇子漏,再淋成卤水,最后把卤水放大锅里细熬成盐。
据说,我们这里把咸土熬成的盐最初称为枭盐,后来为了跟海盐区分,便成了小盐。
大盐、小盐非常容易区分:海水晒成的盐粒大,称为大盐;
烧煮卤水制成的盐粒细小,称为小盐。
据文献记载,在最初的茹毛饮血时代,人类是不吃盐的。
为啥这样说呢?
这是因为禽类和兽类的血和肉里面,含有足够人体所需要的盐分,所以人类在采取肉食为主、蔬果和谷食为辅的生活方式时,不需要吃盐,就可以维持人体机能。
到了距今4300年左右的伏羲时代,人口重心迁移到了豫东鲁西一带,没有那么多肉类果腹了,人类开始以粮食为主食。
这样一来,盐就删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从此,古人将“盐”放在了“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七事件之中,到了封建帝王时代,一直被官方垄断。
同时,食盐贸易以及盐税,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一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持。
那么,老百姓买不起盐吃,该怎么办呢?
早在洪荒时代的人们,就有了寻找食盐的办法:跟着动物去找。
许多动物有种天然的本能,远远超过了“老马识途”的本领。
它们出于本能,会对含有盐的岩石、泥土舐(音:试)舔。
于是,中国古代就流传有“白鹿饮泉”、 “羝(音:低)羊舐土”等成语典故。
当然,这毕竟是远水不解近渴。
日常生活中,主要还得花钱来买盐吃。
盐商自秦汉到满清,都是一个肥得冒油的行业。
这样一来,人们往往想当然地以为,盐肯定贵得离谱,普通百姓很难买得起。
其实不然!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懂得让民休养生息的道理,都不可能为了盐税而把价格提到普遍都买不起盐的地步。
自汉朝起,官府就设立盐运衙门,盐场制成的食盐由盐铁转运使运往各地由授权经销商销售,全国统一配送、统一售价,严禁加价、囤积。
而且每个县都设数家盐商,让他们互相竞争,就是为了防止食盐垄断。
所以,官盐都是平价盐,利润其实很低很低。
举个例子:在唐朝,一石食盐仅售二十文钱,跟二三斤米的价格相近。
要知道,一斤米不够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口粮,可一斤盐却能让人吃两个月。
这个价格如果还买不起,那就证明这户人家连米也吃不起,买盐不买盐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吧?
所以,古代盐的价格是绝对是亲民的。
当然,如果嫌大盐忒贵,可以买小盐,就是我刚刚提到的那种用盐土熬成的盐。
不过,这种盐的成份绝不光是氯化钠,还有很多有害元素,吃多了对身体没有好处。
或者是,象我爷爷讲的那样,看谁家淋盐、或是谁家有盐,到人家那里说句好话,也能将就一顿饭——当然是笑谈。
后记史上靠盐发家的人有很多,比如山东的管仲,还有我们老家山东菏泽的黄巢。
黄巢上溯三代都是私盐贩子,家境殷实,所以可
朱元璋起义时,他庞大军队的经费大家知道从哪里来的吗?
绝不是野史上所称的什么沈万三,而是江南的盐商。
有趣的是,他的对手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也都是私盐贩子出身。
这样一来,在推翻蒙元的时候,差不多是一伙私盐贩子在争夺江山——是不是挺有意思?
感谢您的阅读,文中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参考:
v在古代,盐铁都是战略物资。
自汉代开始就实行食盐专卖制度。
也就是国家垄断盐的产供销。
从盐场生产,到水路,陆路运输。
再到盐的分配销售。
都由国家经营,或监理经营。
为什么实行专营呢?
是因为税收,盐是家家户户,人人都离不开的调味品,不吃盐人的健康就会出问题,控制了盐的税收,国家可以得到大笔财政收入。
用以维持庞大的国家财政支出。
什么时候百姓买不起盐呢?
正常年份,官府为了得到源源不断的税收,不会加税太髙,老百姓还能勉强买得起盐。
但是一遇战乱,灾荒和官场极度腐败,盐价就会大涨,老百姓就买不起盐。
资本也会趁机掀起抢盐风潮,私盐也会到处泛滥。
百姓也就更吃不到盐。
几乎每朝每代都会发生百姓吃不起盐的年份。
吃不起盐的百姓怎么办呢?
单论调味,加些辣椒,醋,甚至原汁原味也能充飢。
要命的是健康会受到严重影响。
最直接的是人缺盐了,会患上夜盲症,软骨症。
一到晚上,就变成了瞎子,白天干活也没有力气。
老百姓只能找盐的替代品,于是,就刮盐碱地,墙边等盐渍化的一层白霜似的东西。
经过熬制加工,形成微黄的晶体,老百姓称之为“小盐”。
味道苦苦的,很不好吃,但总比没有强一点。
参考:
古代百姓并没有“买不起食盐”,他们只是买不起“榷盐”,也就是加上了税金的盐,但私盐还是买得起的。
并且,百姓买到的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食盐”。
汉武帝时,官方开始实行“榷盐制”,也就是官方垄断食盐的产、销。
盐在古代,是作为珍贵的战略物资的。
官方这么做,主要是不希望把盐销售给外族,历史上很多次,外族得到了盐、铁,然后兵强马壮地来攻打中原。
那么首先,汉武帝以前,你不用担心,那个时候的盐并不是高价商品。
汉武帝以后,私盐事业蓬勃发展。
举个例子,三国时的关羽,他的出身就是私盐贩子。
关羽出生在山西运城,为什么叫“运城”?
“盐运之城”。
事实上,三国时的私盐势力之大,已经达到了朝廷都没有任何办法的程度。
有专卖,就必定有走私,千古一理。
朝廷垄断了盐业,私盐就必然发展。
古代穷苦百姓,吃的就是私盐。
只不过,这种盐属于“原盐”,有害杂质多,但是价格非常便宜,百姓们不愁吃不起。
原盐的来源有很多,海盐、岩盐、井盐、矿盐……这些盐,不都适合当作食用盐,但是百姓没办法,不吃不行,并且它们价格便宜。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百姓因食用私盐而死亡。
造成食用者死亡的原盐,绝大部分都是含有大量有害杂质的矿盐。
矿盐的价格却非常低,低到穷苦百姓也可以轻松接受。
最著名的就是《隋唐》里的程咬金贩私盐咆哮公堂的故事:“大老爷,我这是正经没上过税的私盐,你来点吧?
”在古代,百姓食盐的消费,有一半
而私盐价格很低,不存在老百姓“买不起”的问题。
只不过价格低廉的私盐多多少少都有危害健康的隐患,所以古代老百姓为了吃上一口有滋有味的食物,也真是够难的。
此外,其实很多官吏也会售卖食盐,但这不能完全算“走私”。
在古代,朝廷给官吏发放俸禄,经常以实物代替现钱,发放的实物包括粮食、布匹、胡椒、食盐等。
官吏们拿到俸禄以后,需要换成现钱,他们就卖。
只不过,他们既是官方人物,卖的又是自己的俸禄,官方对这种行为就睁一眼闭一眼。
于是,很多官吏就会把上好的俸盐卖给百姓,当然,官吏们在售卖的时候多半也会掺入些杂质以提高收入。
历史上,比如清乾隆时著名的“刘罗锅”刘墉,晚年时大搞应酬书作,多以书作换别人的粮食当然也包括食盐,然后拿到外头卖。
严格来说,刘墉都售卖私盐了,你说这私盐猖狂到了什么程度?
不管怎么说,这种盐的价格比虽然一般的私盐要贵一些,却远便宜于正经的官盐,而且食用安全性更高,可谓“物美价廉”,也是很受百姓尤其是中产水平的百姓欢迎的。
参考:
还真听外祖母说过,外祖母的娘家在农村,听她说,过去,买不到盐,就吃“小盐”。
原来,一直以为是大小的小,后来,老人说起这种盐的来历,感觉应该是“硝盐”。
老人说,村西有一片盐碱地,不长庄稼,村里人就到地里扫取碱土,拿到家里,放到水盆中,搅成泥水。
静置一段时间,泥土沉淀后,去掉上面的泡沫,将水倒入锅中,烧火熬制,最后,得到的就是“硝盐”。
“硝盐”有咸味,但有点发苦。
没吃过,但能理解,其中不仅有食盐,还含有钾盐,所以,有苦味。
因为小时候,经常见有人扫碱土熬硝(做鞭炮),听他们说也是用水溶解后,再用锅熬。
所以,觉得外祖母说的应该是“硝盐”。
前几年,还到外祖母说的那片盐碱地去过,可喜的是,已经得到很好的治理,原来的不毛之地,也生长着郁郁葱葱的庄稼。
参考:
辣椒。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饮食规律:中国沿海省份基本上不会吃辣,而中国内陆省份,不如四川、陕西、湖南等地喜欢吃辣。
川菜、鲁菜、淮扬菜、粤菜,浙江菜、闽菜、湘菜、徽菜共同构成汉民族饮食的“八大菜系”。
这八大菜系中,只有川菜和湘菜以辣为主,其他六大菜系却各具特色,并不是以某一种味道占主要地位。
这是因为在古代,盐主要产于海边,而因为交通落后,运到内陆等地成本很高,盐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导致内陆如四川和陕西等地的老百姓吃不起盐,只能用辣椒来代替。
这种饮食习惯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至今提起川菜,人们第一反应就是“辣”!而在陕西,有一句话:陕西一大怪,辣子是道菜。
而沿海省份因为靠近海边,获得盐的途径很多,甚至私盐泛滥,所以沿海省份的人并不缺盐吃,也买得起。
反倒是内陆省份的人民买不起盐。
熟悉历史的朋友肯定会说:辣椒是明朝时期才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在明朝之前这两地人吃什么辣味的调味料?
答案是茱萸。
是的你没看错,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
食茱萸是茱萸的一种,是能发出香辛气味的重要调味品。
食茱萸古来与花椒、姜并列为“三香”。
以四川食物为例,古代四川人或者将食茱萸果实煎熬成膏状,作牛羊猪肉菜的配料,以除去腥膻味;
或者用整粒食茱萸果实作羹臛的调味料;
或者用作酒的味料。
到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
《本草纲目》中记载: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
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齐民要术》记载:“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候实开便收之。
挂著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辛也。
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鮓偏宜用。
”明末清初辣椒传入中国,川菜中的食茱萸就被辣椒取代了。
需要说明的是,辣椒先是从外国传入中国沿海省份,但沿海省份的人民仅仅把辣椒当成一种极为普通的调味料,并没有当成每餐像盐巴一样必不可少得调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沿海省份的人民获取盐的成本很低,盐的价格也很低,所以不需要用辣椒来调味,来代替盐巴。
虽然四川等地有井盐,但盐井的深度必须要达到十丈(三十多米深)
四川盐业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煎盐,分工很细,工序繁难,工程费用和设备投资颇多;
每开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甚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
凿井投资也很多,浅井以千两计,深井以万两计,甚至有费至三四万两而不见成功出盐的。
盐井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成本极大,耗费如此巨大的投入,即使四川等地有盐井,结果也导致盐价高居不下,当地老百姓也很难买得起盐。
参考:
古代的食盐确实很贵,但是只要不是乱世的话,普通百姓还是能吃的上食盐的,只是不能随意添加就是了,必须很节省才可以的,毕竟如果不吃盐的话人的身体受不了的。
尤其是古代盐的开采和制造都十分的落后,运输也是一大难题,尤其是盐税是国家重大税收的主要来源。
所以就造成官盐的价格居高不下。
尤其是盐铁作为战略物资,是不允许像外族销售的。
所以民间的官盐还是很贵的,老百姓一般很少购买。
有官盐就有私盐,由于贩卖私盐利润很大,所以就有官商勾结,私盐价格会很低,所以老百姓主要购买的还是私盐。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私盐都是和官盐质量一样,有的私盐还是对身体有损害,但是相比较其低廉的价格,其损害在老百姓眼里完全算不上什么。
所以很多时候老百姓用私盐代替食盐也就是官盐。
至于更穷的人家买不起盐的人家,生活在海边的就用海里的鱼类制成咸鱼代替,味道肯定不好吃,可是在古代,连活下去都成问题的时候,味道就不是什么事情了,至于内地的人有的用私盐做的酱菜代替。
参考:
盐从古到今都不是高价商品,它一直是政府在垄断管理和经营。
政府在取得超额利润的同时,也会平抑盐价,以让普通老百姓吃的起。
原因是:第一,食盐是超大宗商品,生产和运输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平价销售就已经可以取得超高利润了,没必要高价。
反而每个老百姓都吃得起,用的量越大,越能得到更高收益。
第二,统治者也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
因为食用盐是生活必需品,缺的严重,百姓活不下去,必然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所以为了一点经济利益而致整个国家统治根基而不顾绝对是最愚蠢的行为。
第三,统治阶级也反对高价。
因为农民吃不到盐就没力气,没力气就没办法好好干活,不好好干活,怎么能为地主挣钱,怎么能养活整个统治阶级和上层统治者?
综上所述,食盐高价,高到普通人买不起的地步是不可能存在的。
除非发生战争,盐路不通的状况,或者如《神探狄仁杰》里演绎的故事,出现局部超大规模的官商营私舞弊事件。
才会导致高价食用盐,高到老百姓吃不起的地步。
参考:
远古的时候人们也不知道食用盐,就像许多的动物一样,吃野果野菜吃动物的肉为生,(肉是用火烧烤)因此他们的寿命都很短,不会那么健康。
说是中国原始早期的人寿命才十几岁,这应该也有食用盐不当的原因。
中国的食用盐据说是很早的,原始的神农氏时期就开始使用,人们已经知道盐已是人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品,具体是怎么用的我们也不得知道的很清楚,反正是知道盐对身体的重要以后,就想法和别的食物掺杂在一起摄入身体,自从有了铁器铁锅,知道炒菜,就自然更知道离不开它。
中国的青铜器制造使用的时间也很早,那是就应该知道炒菜就食用盐了,人们是有办法的,这一切或许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还要早许多。
反正大概是这样子的。
自从知道使用盐,这东西产量多,是人所离不了的食用品,人们很早就知道海水煮盐,不是缺货,虽然历来历代就是官营,但却不是很贵的东西,都应该用得起。
参考:
粗茶淡饭理解什么意思吗?
不放盐或者少放。
淡淡的有点咸味就可以了。
参考:
盐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需品。
中国制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几乎与史籍上的华夏文明史同步。
根据盐的来源,中国古代的盐可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岩盐等几大类,每一种盐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
中国陆地海岸线漫长,人们很早就开始生产海盐。
唐宋以前,海盐生产还比较原始。
早期直接刮取海边咸土,后来用草木灰等吸取海水,作为制盐原料。
制盐时,先用水冲淋上述原料,溶解盐分形成卤水。
然后将卤水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蒸发水分,取得盐粒。
这种方法称为淋卤煎盐。
值得一提的是,煎盐前,卤水需晾晒以提高盐分浓度。
人们通常往卤水中投入莲子,根据莲子的形态和沉浮位置确定卤水浓度,其原理与今天的密度计完全相同。
宋元以后,在很多沿海地区,煎盐逐渐被晒盐取代,节省了很多燃料费用。
有些地方,还利用地势,在海边修筑一系列盐池,将海水导引其中,从而将淋卤的过程也省去了。
湖盐多来自盐湖地区,除青藏高原外,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盐湖当属今山西运城的盐池。
湖盐的生产工艺与海盐基本相同,大多采用晒制的方法。
岩盐又称为盐矿,实际上是地下深处的固体含盐岩层。
古代岩盐的开采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开凿巷道,将含盐岩石采出。
然后将岩石粉碎和溶解后提取盐分。
二是开凿深井至含盐岩层,注水溶解盐分,形成卤水,然后汲取卤水。
这种方式与井盐的生产工艺相同。
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
井盐的生产工艺经历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早在战国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详)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
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
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
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
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
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
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卓筒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深井钻凿工艺的成熟。
此后,盐井深度不断增加。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盐区钻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shēn)海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