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难道就没有看出来朝廷让他打方腊是驱虎吞狼吗
征讨方腊,是宋江自己主动请缨。
起初不是朝廷的意思。
这在水浒原著中说的很清楚。
梁山剿灭王庆(百回版是征辽国),回到京城后,本该受重用。
却因蔡京等人作梗,不仅没有封赏,甚至连城都不让梁山众人进。
众好汉闻之,颇为愤慨。
李俊、三阮等水军头领找到吴用,说我们立了大功,朝廷却无半点封赏。
如今奸臣当道,想必高俅、童贯之流将来会对我们下手。
既然如此,不如现在反了拉倒。
把东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
且说水军头领特地来请军师吴用商议事务。
吴用去到船中,见了李俊、张横、张顺、阮家三昆仲,俱对军师说道:“朝廷失信,奸臣弄权,闭塞贤路。
俺哥哥破了大辽,止得个皇城使做,又未曾升赏我等众人。
如今倒出榜文来,禁约我等不许入城。
我想那伙奸臣,渐渐的待要拆散我们弟兄,各调开去。
今请军师自做个主张;
和哥哥商量,断然不肯。
就这里杀将起来,把东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
”劳师远征,没得到应有的封赏,宋江本来就很懊恼。
此时众人又嚷嚷要造反,宋江眼瞅镇不住局面,只得放狠话:你们要是觉得委屈,想回梁山,就先把我杀了吧,然后你们爱干嘛干嘛。
如不然,你们反了,我也没脸活了。
我必然自刎而死,一任你们自为。
你们众人,若嫌拘束,但有异心,先当斩我首级,然后你们自去行事;
不然,吾亦无颜居世,必当自刎而死,一任你们自为!”众人听了宋江之言,俱各垂泪,设誓而散。
就在宋江以死相逼,勉强镇住众好汉时,在外活动的燕青和李逵回来了,告诉了宋江一则情报:江南草寇方腊反了,占八州二十五县,从睦州起,直至润州,自号为一国,朝廷已差下张招讨,刘都督去围剿。
宋江闻之大喜,心想如果不尽快给梁山将士找点事做,迟早要生变。
于是,他就去找宿太尉,毛遂自荐,表示自己愿率梁山众将征讨方腊。
宋江禀道:“近因省院出榜,但凡出征官军,非奉呼唤,不敢擅自入城。
今日小将私步至此,上告恩相。
听的江南方腊造反,占据州郡,擅改年号,侵至润州,早晚渡江,来打扬州。
宋江等人马久闲,在此屯扎不宜。
某等情愿部领兵马,前去征。
尽忠报国,望恩相于天子前提奏则个!”听说宋江愿意征方腊,宿太尉当然是大喜过望了。
故而,他便马上禀报了宋徽宗。
宋徽宗听了也很高兴。
立即允诺。
于是,宋江就被任命为平南都总管兼征讨方腊正先锋。
率领梁山众将南下了。
所以,“宋江难道就没有看出来朝廷让他打方腊是驱虎吞狼吗?
”的提问,压根就不成立。
在宋江眼里,征方腊是“美差”, 从来就不是什么“驱虎吞狼”。
至于说宋江为什么如此“脑残”。
水浒原著中通过对宋江的描写,也是早有暗示的。
想当初徐宁上山时,宋江就说:见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
万望徐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
后来呼延灼上山,宋江又说:将军不弃山寨微贱,宋情愿让位与将军;
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
卢俊义上山时,宋江同样表态:员外有如此才德,正当为山寨之主。
他时归顺朝廷,建功立业,官爵升迁,能使弟兄们尽生光彩。
从宋江劝说呼延灼、卢俊义等人上山时说的这些话,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两点。
一方面,宋江对诏安是真有执念,对自己名声很看重。
在他看来,宁可自己不活了,对不起兄弟,也不愿意自己的名声毁了。
(从宋江毒死李逵就可以看出)另一方面,梁山上很多头领,之所以愿意留在梁山,就是因为宋江当初承诺过,一定会带他们归顺朝廷,恢复他们良民身份。
征王庆(大辽)后,草根出身的几个头领扬言要造反,重回梁山。
这个举动,不仅宋江不能接受,卢俊义、关胜、呼延灼等一心想重回体制内的大佬,也不能接受。
如果这个问题处理的不好,梁山随时会因此而散摊子。
甚至是,火拼内斗!而散了摊子的梁山,哪有战斗力可言?
想当初,梁山打曾头市、祝家庄,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下。
打青州、东平府,更是要靠对方主将投降赚开城门才打下来。
一旦梁山散摊子,且部分人又造反了。
可想而知,梁山众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造反者,大概率会被朝廷剿灭。
毕竟梁山诏安后,虚实已经被朝廷摸了个七七八八。
重上梁山,只能是死路一条。
未参与造反的人,肯定也不会受重用。
毕竟都是有黑历史的人。
估计这些人,不仅不会受重用。
而且还有可能被贴上“前草寇”的标签。
永世不能翻身。
而既然如此,那在宋江看来,倒不如主动请缨征方腊算了。
一方面,征方腊可以让大家有事做。
暂时缓解梁山内部的矛盾。
另一方面,方腊势力强大,若平了方腊,名声在外,说不定在舆论压力下,朝廷就有了赏赐呢?
宋江作为老大,他也可以给兄弟们一个交代了。
再一方面。
估摸着,宋江也有借征方腊削弱梁山的意图。
毕竟他在毛遂自荐前,已经隐约有控制不住局面的苗头了。
前面说了,宋江是个很在意名声的人,是个为了名声连自己的命都可以舍弃的人,更何况是兄弟们的命呢?
(这也是李俊后来决心离开梁山集团的原因之一)可能在别看看来,宋江简直匪夷所思。
但像宋江这样的人,确实是存在的。
比如历史上的张士诚,在很多方面就颇似宋江。
(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其实,《水浒传》之所以能被列为明朝四大奇书(四大名著是建国后的说法),不是因为它宣扬替天行道,描绘打家劫舍,忠君报国的内容。
而是大家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的人,能看到世间百态,能看到这本书对中国历史预言般的意义。
作者施耐庵,作为元末明初曾在张士诚帐下当过幕僚的人物。
他太清楚宋江这号人,以及农民起义的结局了。
无非就是四种:要么转换阶级,杀入京城,夺了鸟位,改朝换代。
比如刘邦、朱元璋。
要么玩不下去了,投靠其他更大的势力,比如隋末投靠李唐的瓦岗军。
要么缺乏进取心,投靠朝廷。
比如汉末,接受曹操诏安的青州黄巾军。
要么是被朝廷剿灭。
比如陈胜吴广。
不管是哪种结局,曾经占山为王者,都不可能当一辈子山贼。
像李俊、张横、三阮所想,洗劫东京,再回梁山当一辈子草寇,绝无可能。
因为就算大家伙愿意,也得认命。
小喽啰们二十岁,三十岁,可以跟着老大当山贼。
但五十岁,六十岁,还能还当山贼吗?
能一辈子打光棍,不娶老婆,不生孩子吗?
或是生孩子,然后祖祖辈辈继续当山贼吗?
不可能的,这是不可能的。
在任何时代,山贼只能是一个过渡职业。
不可能干一辈子。
作为山贼们的老大,就必须为自己和兄弟们考虑一个前程。
小弟们静下心来,也懂这个理。
所以,这也是宋江以死相逼后,大家会“俱各垂泪,设誓而散”的原因。
要说宋江有什么不对的。
就是他大大低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过于软弱,在斗争中一味退让妥协,任由蔡京等人摆布。
又太在乎自己名誉,把自己和兄弟们的命运,都交付在奸臣手里,任别人摆布。
施耐庵曾经的主公张士诚就是这号人。
做小人物时,张士诚仗义疏财,对手下乡亲有求必应,经常搞得自己揭不开锅了,还要接济别人。
也因为如此,他的名声很大,江湖人称“救急雨”。
但当了大王,做大事时的张士诚,却经常犯糊涂。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时,他不掺和。
为了让元朝封自己为王,他在这个关头居然派大将吕珍进攻当时已经坐困安丰,岌岌可危的韩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
结果,陈友谅兵败,朱元璋一统两湖,势力碾压张士诚。
而张士诚拿下安丰,打败刘福通,却没能得到元朝的封赏。
堪称是既丢了西瓜也没捡到芝麻。
最终,一代枭雄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就被朱元璋打趴了。
参考:
朝廷让梁山人马南征方腊是驱虎吞狼,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报效国家,封妻荫子,青史留名,是宋江一贯的主张。
上梁山前,宋江在孔家庄和武松分手时就申明过这个主张。
当时,武松经菜园子张青书信介绍,要去二龙山鲁智深杨志那里落草。
而宋江则要去清风寨花荣处暂避。
两人在三岔路口分别时,宋江叮嘱武松:兄弟,你入伙之后,少戒酒性。
如得朝廷招安,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
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宋江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让武松少喝酒,少惹事非。
一旦朝廷招安,便欣然接受,去边疆沙场上施展才华,博得个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也不枉来世上一回。
武松有什么才华,当然是武功超群,所以要一刀一枪去展现,才能博得功名利禄 。
由此可见,宋江在没上梁山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个思想准备,把它称为政治构想也未尝不可。
宋江上梁山接替晁盖大寨主之后,立刻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把这个政治纲领体现得更加充分具体了。
当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山寨的形势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庆功宴上,宋江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让铁叫子乐和当场唱出来:“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可见宋江接受招安的政治构想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
总结:综上所述,既然接受招安就是要报效国家青史留名。
那么,怎么才能报效国家博取功名呢,作为武将,当然是要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如果既不想沙场拼博,还想要博取功名,天底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因此,宋江南征方腊是他巴不得做的事。
不存在驱虎吞狼的情况。
参考:
这是个伪命题,之所以会提出这个问题大概是因为98版水浒传的影响,其实原著中不存在朝廷让宋江打方腊的事情,所以何谈驱虎吞狼?
首先,小说中征讨方腊是宋江、吴用毛遂自荐,梁山尽皆欢喜的事情。
燕青、李逵听了这话,慌忙还了茶钱,离了小巷,径奔出城,回到营中,来见军师 吴学究,报知此事。
吴用见说,心中大喜,来对宋先锋说知江南方腊造反,朝廷已 遣张招讨领兵。
宋江听了道:“我等诸将军马,闲居在此,甚是不宜。
不若使人去 告知宿太尉,令其于天子前保奏,我等情愿起兵,前去征进。
”当时会集诸将商议, 尽皆欢喜。
其次,梁山泊从起家到招安,实力都是越打越强,灭祝家庄、曾头市,打青州、高唐州、大名府、东平府、东昌府,两赢童贯三败高太尉,实力一向都是在战斗中壮大,招安之后破辽国,灭田虎、王庆,梁山的实力也毫无损失。
而方腊实力比起田虎、王庆并无优势,下面对比一下:田虎:拥有五座军州,分别是威胜、汾阳、昭德、晋宁、盖州,五十六县之地。
兵力方面,镇守盖州的钮文忠拥有兵马四万,凤翔王远领兵二万来救援,合计六万;
昭德州主要军队集中在关隘的壶关,由山士奇镇守,有精兵三万,而昭德只有一万兵马,救援壶关的乔道清、孙安各领兵马二万,合计八万人;
晋宁州投降的军士就有二万余人,晋宁兵力应在三万左右,救援的兵马二万,合计五万人;
镇守汾阳的池方拥兵一万五千,救援汾阳的邬梨、马灵各领兵三万,合计七万五千人;
威胜是晋国国都,田虎亲自坐镇,拥有精兵二十余万,东有武乡,西有沁源二县,各有精兵五万,合计三十万。
晋国各路兵马合计起来,约有五十六万大军,且田虎还和金国有勾结,力穷势孤时想逃亡金国未能成功。
王庆:拥八座军州,分别是南丰、荆南、山南、云安、安德、东川、宛州、西京,有八十六县之地。
兵力方面,王庆在房州举事之时已有集聚了二万余人,后攻城略地,实力大增,建国称王后,又江洋大盗、山寨强人前来附和。
坐镇的宛州刘敏有三万八千人;
坐镇山南州的段二有兵马二万,山南隆中山北麓有兵马二万,所辖的巩州有兵马三万,合计七万;
坐镇荆南州的龚端、奚胜有兵马三万,所辖纪山有兵马三万,王庆又派了杜壆、谢宇各领二万兵马救援荆南,合计十万;
南丰是楚国国都,王庆亲自坐镇,决战之时,王庆调选水陆兵马五万,又调云安、东川、安德三路各兵马二万,合计十一万,宋江称“贼兵倾巢而来”,是王庆最后的家底。
楚国各路兵马合计起来,有三十二万之众。
方腊:拥有八座军州,分别是歙州、睦州、杭州、苏州、常州、湖州、宣州、润州,有二十五县之地。
兵力方面,坐镇润州的吕师囊拥兵五万人;
坐镇常州的钱振鹏和坐镇宣州的家余庆各拥兵二万。
坐镇苏州的方貌拥兵五万,加上之前派邢政、卫忠各带一万兵马救援吕师囊,合计七万;
坐镇杭州的方天定,据段恺介绍是拥兵七万余,但后文派三个元帅分兵出战,各引军三万,另一元帅守城,实际兵力至少九万人
由上面对比可知,方腊兵力不如田虎,地盘不如王庆,所以对于朝廷来说,开战之前,哪来的谜之信心觉得方腊能损耗梁山实力,对于梁山来说,一向战无不胜的梁山又如何会觉得自家近乎打遍天下无敌手,会在方腊这里翻了船呢?
因此不存在宋江没有看出来朝廷让他打方腊是驱虎吞狼,因为朝廷一开始派去灭方腊的是张叔夜和刘光世。
宿太尉越班奏曰:“想此草寇,既 成大患,陛下已遣张总兵、刘都督,再差征西得胜宋先锋,这两支军马为前部,可去剿除,必干大功。
”
参考:
能在厚黑学氛围极浓、派系山头林立的梁山“好汉”们当中,杀出重围,最终坐上头把交椅,宋江的智商咱们首先可以肯定——绝对没问题。
那么为何对于朝廷让其带队征方腊,这么明显的驱虎吞狼计谋,宋江会老老实实执行,一点没有别的想法呢?
当年易中天老师曾经在点评这一段情节的时候,说宋江傻,不会变通、养寇自重,其实,对于宋江来说他确实也没办法。
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令宋江面对朝廷递过来的这个“烫手山芋”,不敢不接,也不得不接。
第一、 投名状,道上的规矩,朝廷里也一样喜欢《水浒传》的小伙伴们,一定会对上梁山的一个特殊流程印象深刻,那就是你想要上山,就得拿投名状!林冲道:“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
”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
”当初林冲上山之时,不就是被逼着去山脚下蹲了好几天。
这条规矩后来看似没了,其实也不过是变通了下。
对于知根知底的像武松、鲁智深这些同行,那自然不用投名状;
对于梁山方面急需缺口、技术输入性人才神医安道全等人,审批流程也是从宽;
对于被梁山亲手打造、坑得无路可走的悲催伙计徐宁、卢俊义,那更是免检通过。
但对于那种主动归附、平日不熟、不知根底的人,其实梁山还是比较抗拒的比如鼓上蚤时迁、病关索杨雄之流。
梁山只是一个小社会,而朝廷则是一个大江湖。
从梁山里走出来的这帮人,在朝廷眼中,属于一群不安定的因素,这帮人到底可靠不?
谁也不知道,怎么验证他们的忠心呢,组织上总得考验一番吧。
于是朝廷让他们去打辽军、征方腊,看似不怀好意,也是一个非常光明正大的计谋,不藏着、不掖着,你说你效忠我,口说无凭,拿出表现来。
这就和梁山当年的规矩一样,投名状,大家都是明白人,守规矩,因此,即便宋江这伙人看出这是计谋,但也只能接下这桩无奈的差事。
第二、离开水泊梁山大本营,身不由己宋江所征方腊,去的地方是杭州。
梁山好汉先前依仗的不就是八百里水泊梁山,宋江等人在梁山,能够抵抗得了朝廷大军围剿,依仗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毕竟强龙还难压地头蛇。
然而,被朝廷招安之后,梁山好汉们被调离大本营进入军寨,这个时候,想要反水不干,可就由不得自己了。
身处朝廷钳制管辖之地,每日吃着朝廷的粮食,朝廷派下的活儿,要是不干,领导分分钟给你断炊、围剿,梁山团队闪崩的可能性很大。
所谓身不由己,便是如此。
不过前两条其实可以看作是表因,最重要的还是宋江本身对于这个差事,很认同。
因为他“忠”,他这辈子,被这个忠字坑惨了,也算是最终死在这个忠上面了。
第三、忠君思想,不愿意造反打个比方,一个黑老大,虽然日子过得风光无限,但一直苦于没个正经工作,怎么也看不到任何前途,面对早晚翻船的结局,整日担惊受怕,久而久之便想洗白上岸。
好容易托门路找到个在编的正儿八经岗位,待遇虽然一般,但毕竟人前站得直身板。
进入体制之内,领导让你996、让你吃点儿苦、即便有时候给你穿小鞋,你会一怒之下辞职不干,继续像以前混吃等死吗?
不可能的,对不对。
在宋江看来,既然已经在编了,那自己就是朝廷的人,端朝廷的碗,吃朝廷的饭,那就要忧朝廷之所忧,急朝廷之所急,朝廷让自己干啥,自己就干啥。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宋江的职业操守不错、团队融入感极强的结果,而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封建社会当中,那个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观念,它像一个牢固的枷锁,将宋江钳得不敢放肆。
当年宋江杀阎婆惜,犯下命案,也没想着上梁山落草,为的就是想保住“清白之身”,后来被黄文炳这厮给逼得走投无路,硬生生给污蔑成了反贼,宋江气得亲自下手剥衣服准备杀人,在《水浒传》里,确实罕见。
从这里面就知道,当宋江的“忠”被摧毁之后,他有多么绝望、崩溃。
宋江把黄文炳剥了衣服,绑在柳树上,请众头领团团坐定。
宋江叫取一酒来与众人把盏。
而对于招安,宋江口口声声说为兄弟们的前途着想,其实恐怕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么拼,真正为的是:安抚自己那颗,始终想要回归体制,回到忠君思想桎楛下的心。
这样说来,也就不难理解宋江为何明知道朝廷坑他,他也不愿意反抗或者放水。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忠贞臣子,应当做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老大坑我,但我安心。
参考:
在120回本《水浒传》中,宋江等人接受朝廷招安后,真是物尽其用,为朝廷征讨辽国,又平定了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最后还发挥了剩余价值去征方腊。
宋江选择招安这条路,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除非靠梁山这群人能建立新王朝,否则总不能真去当一辈子叛匪吧,那样迟早还是会被朝廷镇压的。
而接受了招安,至少可以混个一官半职,子孙后代也不会被牵连,而宋江等人也不是一定会被朝廷清算的。
然而宋江在招安后的作为,可以说是在自断生路,朝廷愿意招安宋江等人,除了意识到武装镇压具有一定难度外,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宋江等人存在利用价值,所以只要宋江一伙人在接受朝廷招安后,能始终保持一定的实力,北宋朝廷还有内忧外患,宋江等人就是安全的。
即便梁山这群人早就和高俅,童贯等人结怨了,但高俅这些人要给宋江等人小鞋穿,也会有所顾虑,毕竟无赖也是怕死的。
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后,北宋还有淮西王庆,河北田虎,江南方腊作乱,对外要面对辽国的威胁,朝廷必然会集中力量解决剩下的这些问题,这个时候梁山众人是安全。
而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并不全是为了长远考虑,他也想要通过招安实现功名,不过这条路可没有那么好走,而他的这群弟兄们也成了他的牺牲品。
如果说为梁山军征讨辽国,这算是顾全民族大义,那么后来宋江奏请征讨河北田虎,奏请征讨方腊,就有点自掘坟墓的意思了。
梁山一伙人为朝廷平叛,除了征讨淮西王庆是朝廷下旨外,征讨田虎和方腊都是宋江主动请缨的。
这也不难理解,宋江等人虽然接受朝廷招安,但因为高俅,童贯等人阻碍,朝廷一直没有封赏官职,所以宋江在招安后才急于表现自己,除了想要建功立业外,也有展现实力的意思,但他很快就发现,朝廷并不信任梁山众人。
所以梁山这群人征辽国,和后来四处平叛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为了建功封赏,体现价值,后者是为了取得统治者的信任。
宋江等人为朝廷平叛是驱虎吞狼,宋江,吴用不可能看不出来,但不管是讨伐辽国,还是平定田虎,王庆都异常顺利,梁山没有任何损失,让宋江以为讨伐方腊也会非常顺利。
如果按照这种预想,天下平定后,梁山众人怎么也应该赢得朝廷的信任了,论功行赏也是应该的,结果征讨完方腊后,梁山就只剩下27人了,宋江也没有自保的资本了,这个时候发生兔死狗烹的事情在正常不过了。
参考:
谁是虎?
谁是狼?
宋江方面主动请战去打方腊,也是被逼无奈,给自己找条投靠狠人的出路。
何况,轰轰烈烈死在战场上总比窝窝囊囊死在朝廷奸臣手里好吧?
不论《水浒在》怎样夸张描述,但实际上,所谓的“梁山好汉”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
朝廷方面不是没有可出征的大将,也不是迫不得已才招安梁山的。
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
换句话说,朝廷招安梁山,递过去的话是“别给脸不要脸”。
梁山敢不接受招安吗?
如果不接受招安,下一次来征剿梁山的,就不会再是蔡京、童贯这样的军事外行,而是真正的高手、历史上存在过的战神,比如宗泽、杨再兴之类。
若逼得这种大神出手,梁山草寇就只能落个鸡犬不留的下场。
所以,梁山不敢不接受招安。
但是,梁山人马接受了招安以后,在别人看来,也是一群草寇,而且还是废物。
在朝廷里的境况,就属于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那种。
以宋江为首的这些人,想在朝廷立足,就得老老实实被权臣并入派阀。
否则的话,早晚被人弄死。
毕竟所有人都不喜欢他们。
当时的朝廷派阀基本上就是两派,一派是以蔡京杨戬高俅童贯为首的奸党派系,另一派是以武将为主的忠臣派系。
奸党们主要搞政治斗争,忠臣们则看重军功。
宋江等人自然不能与奸党同流合污,自然要加入忠臣那一方。
可是他们凭什么?
就凭他们造过反吗?
凭他们自我感觉良好?
还是凭他们都曾背着案子?
忠臣们看重军功,并且不肯养混吃等死的废物。
宋江之流光靠嘴说自己怎么样,那不行,得有点实际的行动,要证明自己的心意和能力。
换句话说,这也属于一种“投名状”。
于是,宋江请缨去征方腊,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心意和他们的确不怎么样的能力。
最终,他们的自残行为获得了忠臣派阀的认可。
所以卢俊义死后,宋江愿意喝毒酒,并顺手收了李逵的人头。
因为他知道,他死掉以后,不仅解去奸臣们的一个心病,其他活着的人也可以在忠臣派阀的庇护下好好活着,勉强算是后顾无忧了。
参考:
以宋江的精明,他当然是知道的,但现实的种种却让他不得不这么做。
这里要说明一下,征方腊的计划,其实是宋江自己提出来的。
原文写到:“近因省院出榜,但凡出征官军,非奉呼唤,不敢擅自入城。
今日小将私步至此,上告恩相。
听的江南方腊造反,占据州郡,擅改年号,侵至润州,早晚渡江,来打扬州。
宋江等人马久闲,在此屯扎不宜。
某等情愿部领兵马,前去征剿。
尽忠报国,望恩相于天子前提奏则个!”——《第一百一十回 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东京城献俘》我们就来说说其中的原因吧。
1、 宋江的人设“人设”这个词儿是近些年娱乐圈的说法,说白了就是人物的设定。
宋江的设定是什么?
其实就是所谓的“反贪官不反皇帝”。
这从宋江的经历就能看出来。
宋江杀了阎婆惜之后,即使能肯坐大牢,也没有上梁山的想法。
后来被晁盖众人所救,才被迫上了梁山。
自他上山后,“招安”的计划就已经在心中生根发芽了。
而晁盖死后,宋江成了梁山的话事人,自然要彻底实施,加上“招安”在梁山的主流民意中确实非常有市场。
这也让梁山最终招安成功。
可招安并不是最终目的,宋江的理想是建功立业。
于是就有了征辽、征田虎、征王庆,在此之后的征方腊自然不在话下。
2、 已经骑虎难下按理说,梁山军征辽大获全胜,并剿灭了田虎和王庆,梁山本应获得大的封赏,但由于小人作梗,这时的梁山军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奖励,这让宋江十分为难。
宋江能心灰意冷的重回梁山吗?
已然不能,这不仅有悖于自己建功立业的梦想,也让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所以,此时的宋江已经别无选择,即使自己不想去征方腊,最后也得被迫去。
还不如自己主动提出。
当时的大宋除了在江浙一带闹得风生水起的方腊政权,貌似已经没有别的危机了。
如果这次出征成功,朝廷已经没有任何的理由不封赏梁山了。
所以,出征方腊是宋江最后的选择。
3、 诱人的封赏宋江对于自己的前途是十分乐观的。
可能大家并没有注意一些细节,就在之前朝廷最后一次征梁山时,派出了十路兵马,他们是:河南河北节度使王焕,上党太原节度使徐京,京北弘农节度使王文德,颍州汝南节度使梅展,中山安平节度使张开,江夏零陵节度使杨温,云中雁门节度使韩存保,陇西汉阳节度使李从吉,琅牙彭城节度使项元镇,清河天水节度使荆忠。
——《十节度议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败高太尉》之后,高俅这样评价他们:“前者有十节度使,多曾与国家建功,或征鬼方,或伐西夏,并金辽等处,武艺精熟,请降钧帖,差拨为将。
” ——《十节度议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败高太尉》后来原著又描述道:原来这十路军马,都是曾经训练精兵,更兼这十节度使,旧日都是绿林丛中出身,后来受了招安,直做到许大官职,都是精锐勇猛之人,非是一时建了些少功名。
——《十节度议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败高太尉》前来征讨梁山的武将们都有两个特点:一是都是绿林出身,二是都立过大功。
这就是宋江为何对自己的前途非常乐观的原因。
已然绿林出身的宋江就差建立功业了。
虽然节度使在宋代没有什么实权了,但仍是极为重要的官职,这让刀笔小吏出身的宋江怎能不心动?
可惜宋江最终的下场是他自己也没想到的,而征方腊的巨大损失更是他没有想到的。
当然,宋江主动出征,也是《水浒传》作者的意图。
4、 作者的意图我们目前看到的《水浒传》是一百二十回本的,其实还有一个版本是七十回本的,最终回目是《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也就是写到梁山聚义就结束了。
要知道,当时已经是明朝初年,造反出身的朱元璋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书出版的。
所以后世猜测,后面的内容其实是施耐庵的学生罗贯中修改的。
故后人曰:《水浒》是施耐庵本、罗贯中编次。
而该书的最终名字其实是《忠义水浒传》,加了“忠义”二字,目的不言自明。
也就是说一百二十回版本的其实是HX之后的产物。
所以,宋江执意去征方腊就可以理解了。
当然作者对于宋江征方腊还是有自己的评价的,正所谓:宋江重赏升官日, 方腊当刑受剐时。
善恶到头终有报, 只争来早与来迟。
可惜带着残兵归来的宋江,最后也被一杯毒酒送走,而且他不仅不做任何反抗,反而最先想到的是要在临死前赶着毒死掉自己的兄弟!免得坏了自己的“一世清名忠义”!这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参考:
作者就这么安排的,宋江左右不了。
如果不服从安排,那还有好汉一说。
参考:
哪怕是政治白痴也看的出来是驱虎吞狼,但人的野心也是从此而来。
1、高风险必然有高回报2、梁山属于白得的,没有珍惜感3、所谓兄弟多是草寇飞贼,义气只是口头禅罢了4、传统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
参考:
宋江是个平凡的伟人。
为了安天下。
上对得起朝庭,下对得起百姓,换个人必然裂土分封。
与朝庭分庭坑礼。
兵连祸结。
参考:
宋江等诸将兵马征辽班师回京。
当日天子亲赐御宴已罢,钦赏宋江锦袍一领,金甲一副,名马一匹;
卢俊义等赏赐,尽于内府关支。
宋江与众将谢恩已罢,一行众将,出得城来安歇,听侯朝廷委用。
自此之后,无事也不入城。
话说江南方腊作耗,占据八州二十五县,改年建号,如此作反,自霸称尊,目今早晚兵犯扬州。
天子乃曰:已命张招讨、刘光世征进。
宋江??了道:我等军马诸将,闲居在此,甚是不宜。
不若使人去告知宿太尉,于天子前保奏,我等情愿起兵,前去征进。
当时会集诸将商议,尽皆欢喜。
天子闻奏大喜。
省院领了圣旨,要调宋江这一干人马为前部先锋。
天子降敕:封宋江为平南都总管,征讨方腊正先锋;
封卢俊义为兵马副总管,平南副先锋。
各赐金带一条,锦袍一领,金甲一副,名马一骑,彩缎二十五表里。
其余正偏将佐,各赐缎匹银两,待有功次,照名升赏,加官晋爵。
三军头目,给赐银两,都就于内府关支,定限日下随张招讨、刘都督出师起行。
宋江、卢俊义两个在马上欢喜,并马而行。
正是:隐迹行营思不胜,虎噬狼吞事又兴。
可怜一场梦,令人泪两行。
三国时,曹操携天子以令诸侯。
既定大事,乃设宴后堂,聚众谋士共议。
曹操曰:刘备屯兵徐州,自领州事;
近吕布以兵败投之,备使居于小沛。
若二人同心引兵来犯,乃心腹之患也。
荀彧曰: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
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
事不成,则布必杀备矣。
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
操从其言,并附密书一封。
刘备并回书与曹操,只言容缓图之。
操曰:此计不成,奈何?
荀彧曰:又有一计,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表,要略南郡。
术闻之,必怒而攻备。
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
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
此'驱虎吞狼'之计也。
操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