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中算命先生袁守诚泄露了天机为何却是泾河龙王被砍头
《西游记》中,关于袁守城与泾河龙王的算命事件,看似一件意外,实际上是更大的大神在背后早有安排,大神下了一局很大的棋,无论是袁守城还是泾河龙王,甚至是唐太宗、魏征等人都只是其中的棋子而已,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事件过程:作为算命大师的袁守城先是在长安西城开了一个算卦摊子,因为算卦算的特别准而生意兴隆。
有名渔夫就每天找袁守城算卦,袁守城告诉他每天在哪儿撒网,在哪儿抛钩就定能收益丰厚,渔夫按照他的指点果然一打一个准,次次都满载而归。
但渔夫也贪得无厌,打了一条又一条,打到的数量达到了令泾河龙王恐慌的地步。
为了解决这个危机,泾河龙王便化作了人形,找到渔夫问明了缘由。
其实对于泾河龙王来说,除掉这名渔夫并不难,但即便当场杀了这名渔夫也无济于事,因为知道打渔诀窍的袁守城还在,即便渔夫被他除掉了,明天袁守城还可以教另一名渔夫打渔,这样的话他的泾河就永无宁日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就要解决袁守城,于是泾河龙王便找到了袁守城。
一见到袁守城,泾河龙王便要袁守城给他算第二天的天气,从当时的情况来说,如果袁守城不接他的卦,泾河龙王就会说袁守城是骗人的,就可以发飙砸了袁守城摊子。
所以袁守城要保住自己的算命摊子,就只能接过泾河龙王的卦。
接过卦后,袁守城算了一下,认为第二天会下雨,还算出了下雨的时辰以及降雨的点数。
听了这话,泾河龙王便说,如果第二天袁守城算对了,他就送袁守城50两黄金,如果袁守城算的不对,他就发飙砸了袁守城的摊子,把袁守城赶出长安城。
这里泾河龙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袁守城在长安城消失。
回到龙宫的泾河龙王认为自己胜券在握,他让袁守城算天气其实也是给袁守城下了套的,因为龙王管的就是天气,袁守城跟他打这个赌,泾河龙王认为自己是稳赢的。
不想就在泾河龙王得意的时候,天庭下了圣旨,要他在第二天降雨,时辰、点数竟然与袁守城说的没有丝毫差别。
本来是为难袁守城的,不想却为难了自己,如果按照天庭的旨意降雨,他就输给了袁守城,泾河危机继续。
如果不按照天庭的旨意降雨,他就违背了天庭的旨意,会被天庭处以死刑。
面对这个两难选题,泾河龙王最终为了赢下与袁守城的赌局,故意拖延了降雨的时辰,少了点降雨的点数,本以为这点小伎俩不但能骗过玉帝,还能赢下与袁守城的赌局,不想却弄巧成拙,被天庭察觉,难逃一死。
无奈之下泾河龙王只得委曲求全,求袁守城给他指一条生路,袁守城便告诉泾河龙王,执行死刑的会是当朝大臣魏征,泾河龙王就只能找唐太宗李世民出面,毕竟李世民是皇帝,魏征是大臣,大臣总得给皇帝面子,或许能饶过泾河龙王一命。
于是泾河龙王便找到了李世民,李世民也答应帮泾河龙王一把,便在行刑的当日叫住魏征与自己下棋,李世民认为只要在行刑的时候叫住魏征,不让魏征行动,魏征就无法行刑,泾河龙王就能逃过一命。
却不想魏征在与李世民下棋的时候睡着了,在梦里魏征把泾河龙王给斩了。
冤死的泾河龙王到了阴间就告了李世民,李世民夜夜被鬼魅纠缠,很快就病入膏肓,到阴曹地府走了一遭。
幸好李世民在阴间得到了酆都判官崔钰的帮助,才历经各种艰险回到了阳间,不过在地府中,李世民也遇到了他早年在征战中杀死的众多冤魂,尤其是玄武门之变中杀死的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冤魂,更是令他胆寒。
按照地府的规矩,如果没有冤魂控告李世民,那么李世民就能安享33年的帝位,如果冤魂太多,那么李世民就会折寿。
▲李世民的阴间游也是在如来、观音的计算之内PS:在《西游记》中,李世民本来只有13年皇帝的命,崔钰在一十三年下面添了两画,变成了33年。
而按照历史来说,李世民实际上当了23年的皇帝。
回到阳间的李世民便想赶快超度那些冤魂,好让自己能坐满33年的帝位。
要超度亡魂,就要按照崔钰的嘱咐,举办水陆大会。
水陆大会毕竟是为了延长自己寿命的,所以唐太宗也不敢怠慢,就搞了个国家级的水陆大会,把全国所有知名的僧人都请到了现场,这其中自然就有当时已经极具盛名的唐僧了,唐僧因其出众的佛学才华,很快就得到了李世民的青睐,两人结为了异姓兄弟。
观音也化作僧人来到了水陆大会的现场,公开叫卖他那平淡无奇的袈裟和禅杖,价格还出奇的高,袈裟五千两,禅杖二千两,这个价格迅速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李世民便买下了袈裟和禅杖赠予了唐僧。
唐僧在穿上袈裟和禅杖后这两件宝物马上就大放异彩,观音也在这个时候显出了本尊,告诉唐太宗水陆大会所使用的经文都不是真经,只有真经才能真正超度那些阴间的亡魂,要想获得真经就要去西天取经,说完便走了,于是唐太宗就派唐僧去西天取经,《西游记》故事的主线也就此展开了。
▲整个事件,实际上如来是决策者,观音是执行者这便是袁守城与泾河龙王算卦事件的经过,整个事情其实都是如来和观音安排的,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佛教势力传播到中土大唐。
在《西游记》的世界中,佛教势力一直在西方,而中土大唐向来是玉帝为首的天庭的势力范围,要想将佛教势力发展到中土大唐,自然就需要费一番功夫了。
明着派人跑到大唐传教是不行的,这样就会与天庭直接发生冲突,要想传教到大唐,就要让大唐自己心甘情愿地接受佛教的传播,而佛教在大唐的最佳推广人自然就是大唐的皇帝李世民了。
▲李世民是佛教在大唐传播的最佳推广人而要让李世民心甘情愿地传播佛教,关键又在于袁守城。
我们再看看事情的经过,袁守城为什么要教渔夫打渔?
其实他知道渔夫肯定会贪得无厌,人性本来就如此,打了100斤鱼就会想要打200斤鱼,打了200斤鱼就会想要打300斤鱼,人性的贪婪如果没有制约,就会无限放大,所以渔夫打渔的行为就必然会引起泾河龙王的注意,那么泾河龙王就肯定会找袁守城的麻烦。
泾河龙王找到袁守城,正中了袁守城的下怀,他知道泾河龙王要赶走他,而赶走他最好的办法就是跟他打下雨的赌,在这个过程中袁守城确实也泄露了天机,道出了下雨的具体时辰和点数,不过他也料定泾河龙王肯定会在下雨的时候做手脚,因为这个赌局泾河龙王是输不起的,一旦输了袁守城就会继续教渔夫打渔,泾河龙王的水族就迟早会被打得一干二净,保护不了自己的族人,他这个龙王也就当不成了。
所以泾河龙王只能选择赢下赌局,为了赢下赌局泾河龙王就要犯天条,就会被天庭处斩。
而在泾河龙王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后,袁守城便“指了条生路”给泾河龙王,要他去找李世民,由此将李世民拉进了棋局,这些其实也在袁守城的计算之内,人到了临死的时候必然会抓救命稻草,袁守城要泾河龙王去找李世民,泾河龙王是没有选择的。
当然李世民会进入这盘棋,主要是因为他有黑历史,他在打下大唐江山的过程中曾杀人无数,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没放过,阴间自然是有很多找李世民索命的冤魂了。
那么怎么把李世民导进阴间又不惹人注意呢?那就要借助一个冤魂,这个冤魂就是泾河龙王的冤魂,把泾河龙王变成冤魂的便是袁守城了。
▲整个事件中,袁守城的作用是拉李世民下水所以在理解了如来和观音下的整盘大棋,理解了袁守城的作用后,我们其实会发现故事一开始,泾河龙王就已经注定难逃一死了。
袁守城确实在算卦的时候泄露了天机,但这其实是如来和观音一盘大棋中的一环,包括“泄露天机”也是一个必须的流程,不但袁守城泄露了下雨的天机,还泄露了龙王死刑执行人的天机,能知道这些天字号秘密的,会是一般的算命先生吗?
而且在《西游记》中,我们也知道一个规律,遇到妖怪如果没有后台,孙会一棒子打死,遇到有后台的,无论犯了多大的罪行最后都会被饶过一命,在这里袁守城的后台就不言自明了,是如来和观音,是整个佛教势力,袁守城自然就不会有事了。
而可怜的泾河龙王从一开始就被算计是要冤死的,自然就被魏征给斩杀了。
参考:
在西游记中,泾河龙王与算卦的袁守诚之间那个赌约算是非常出名了,一个相师能够把玉帝的旨意算的清清楚楚,最后一位司雨大龙神被砍了头,这结果可谓是惨上加惨,为什么泄露天机的袁守诚一点事都没有,反而是泾河龙王被砍头?
我们今天就来解读一下这里面的秘密。
常言道,天机不可泄漏。
但西游中有个特例,算命先生袁守诚不仅连玉帝的消息都敢传,还把处罚信息透露给当事人,严重违反了天庭保密原则,可最后他却平安无事,河龙王虽然违反了天条,但以前鲜有人因为行雨获罪,东海龙王数次降私雨为孙猴子办事尚且没有受到任何纪律处分,何况泾河龙王这次只是在执行上打了折扣。
袁守诚怎么知道泾河龙王就被判处死刑?
透过西游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天庭的内部纪律检查系统相当落后,不少公职人员在人间犯案很久了,天庭也并不知晓(比如奎木狼擅离职守十三年)。
泾河龙王刚刚违规降完雨就来找袁守诚晦气,这会子上峰肯定还不知道他搞了小动作,就算有人举报,等调查取证走完程序作出判决都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可是袁守诚此刻不但知道他被判处死刑,而且连行刑的武警是哪个都晓得了。
这个好比一个城管执法过程中打伤一个小摊贩,小贩当场就对他说:你因为故意伤害罪与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多少年,将被关在某某监狱x号房,看管狱警是某某某。
这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故事,都是巧合?
还是早有预谋?
背后是否有人主使呢?
表面上看是袁守诚精通卜卦,能算出玉帝旨意,而泾河龙王愚蠢至极,自寻死路。
然而实际上却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凡人怎么可能揣度到玉皇大帝的想法?
这不但威胁到天庭在三界的统治,也不符合神魔小说一贯的世界观。
实际上,是泾河龙王做了某些事情(由于原著没有交代,不好推测具体是什么事),得罪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动了杀心,但一直苦于没有正当的借口,直到龙王与袁守诚定下赌约。
对于降雨时辰和点数,泾河龙王是有独立的决定权的。
只要不是出于特殊原因,他的顶头上司玉皇大帝不会干涉。
要是每次降雨都是玉帝下旨的话,他是不可能那么信心满满地去跟袁守诚打赌的。
其实袁守诚也只是个普通的相士,他可能懂得一点天气变化的规律。
面对一个来砸场子的人,自然不能输了气势,所以也打肿脸充胖子,自信满满地接受了挑战,掐算出时辰和点数。
本来袁守诚是一定会输的,但他也不在乎,从古至今就没有哪个算命的是能在一个地方扎根工作一辈子的,摊子被砸了他依然可以换个地方混饭吃。
然而这件事却给了玉皇大帝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他特意下旨,时辰和点数完全依照袁守诚的说法,目的就是要激龙王犯错。
这场雨对于长安地区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不是玉帝别有用心,何必为这么点鸡毛蒜皮的事下圣旨呢?
玉帝就算准了泾河龙王争强好胜,必然会更改时辰和点数。
这里就又有一个问题了,既然违背了玉帝旨意是会犯下死罪的,那么龙王怎么敢这么做呢?
按常理说,没有人会为了赢一个赌约赔上自己的老命。
这就说明其实天庭的监察是很松散的,小小地改动一下,是不那么容易被发现的,即使发现了也不怎么会追究。
比如说崔判官擅自给李世民加了二十年阳寿就屁事没有。
就算他是算命功夫了得,为何又敢随便泄露天机?
因此,算命先生的话不仅我们不相信,泾河龙王也是不相信的。
但是,当他回到龙宫时,天空突然有玉旨到,内容居然和算命先生说的一模一样!但这时泾河龙王还不知道是个圈套,仍一意孤行,私自改了下雨时辰和雨量,最终导致触犯天条,被斩首示众。
相信泾河龙王至到死,都想不通这算命先生为何这么神,不仅算到下雨,而且他刚去掀人家摊子,人家就知道他肯定要在剐龙台上挨一刀。
他为何这样神?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是泾河龙王的上司想要他死,才配合着袁守诚演了这出戏,要不然以袁守诚的本事,能够算得出玉帝的想法?
参考:
泾河龙王的死是上天安排。
袁守诚给渔夫算命,渔夫按算命先生的指点捕鱼,网尽了泾河龙王的子孙。
泾河龙王怀恨袁守诚,以行雨的事情请袁守诚算命。
袁守诚算准了下雨的时候,并说出了雨量大小“城内洒灰尘、城外三寸三”。
泾河龙王接到天庭旨意,与袁守诚所讲一差半句。
泾河老龙王耍小心眼,来了一个“城外洒灰尘,城内三寸三\"。
城外农田需要雨水,无雨形成干旱,城内雨量大,形成涝灾。
龙王成了害人精,变成了囚犯。
龙王可以不改雨量改行雨时辰,蠃袁守诚。
偏偏改雨量,祸害人间,触犯天条,以致千刀万剐。
袁守诚是玉帝变化,下界体察民情,泾河老龙王索要人间礼物被玉帝抓了把柄。
袁守诚泄不泄漏天机都无罪,而泾河老龙王犯了死罪。
所以,受诛者,泾河老龙王。
参考:
外行人答一答,有错误欢迎指出,但是别撕别撕。
蟹蟹首先我们需要来理一下这件事情的发展。
整件事情的导火索是上图这位看起来和蔼可亲的渔夫老大爷。
这位老大爷得到术士袁守诚的指点,每天固定时间到泾河某处打鱼。
本来这件事情看起来十分合理,公平买卖,我赠你钱财,你指点我打鱼,太正常不过了。
坏就坏在这位老爷子贪得无厌,打过一条又一条,打鱼的数量竟然多到了令泾河守卫恐慌的地步,不得不将这件事情报告给主管泾河的龙王。
龙王大怒,当即要提宝剑前往京城诛杀袁守诚。
一直到这里,我个人认为,除了脾气火爆,泾河龙王这边是没有问题的。
他作为龙王,职责便是管理泾河水域,保护泾河的生灵。
而打鱼老爷子的行为却对泾河生灵产生了巨大的威胁,龙王作为泾河的管理者,他有义务也必须去处理这件事情。
龙王暴怒要去斩杀袁守诚。
这时整件事情的一个不起眼却控制整个事情导向的人物出现了。
他就是泾河龙王的大儿子,也是剧中霸占黑水河,强娶黑水河公主的河妖。
当然这时他还是泾河大太子。
这位大太子见自己父亲要去找袁守诚算账,就提议先去打探真相。
其实从这里的对话可以看出虽然泾河龙王脾气火爆,但是却是恪尽职守,会为了泾河子民去斩杀袁守诚,会为了避免惊吓到长安百姓不以真身出现。
从这方面来讲这位龙王还是很单纯的,只可惜,他有一个致命点——太过冲动,没有智慧。
那没有智慧的管理者是如何来管理整个泾河,并且将它治理的尚可的呢?
从对话中来看,应当是龙王的几个儿子,尤其是大儿子,充当了智囊团,暂时填补了龙王智商欠费的短板。
当然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经过打探,果真是因为袁守诚的黄岐之术,于是泾河龙王化身白衣秀士亲自去找袁守诚评理。
(这是秀士)(这是袁守诚)一番较量之后,龙王与袁守诚打赌第二日的降水时间、降雨多少,否则便要怎样怎样。
可以说此时的龙王与袁守诚都是极为自信的。
龙王自信眼前的凡人不过尔尔,算的了人命,算不了天机;
袁守诚自信自己的卜算上知天命,下知地理。
锋芒毕露,两虎相争,必然是两败俱伤。
只可惜他们此时谁都没想到这个道理。
龙王回宫后玉帝传来旨意,命龙王某时某地降水多少,竟然和袁守诚所料的分毫不差。
此时的龙王真的是崩溃了。
(懵逼又崩溃的泾河龙王)崩溃的龙王已经明确的知道自己的FLAG要狠抽自己的脸了,只是这时想到自己泾河子孙的将来难免悲伤绝望。
其实从这里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泾河龙王一直都以为过度打鱼的渔夫与袁守诚是一伙的,他甚至有可能认为是袁守诚授意渔夫要至泾河水族于死地的。
其实这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并且面临这么大的危机,泾河龙王作为臣子却完全没有想到要将这件事情上报天庭,请玉帝派人解决。
不知道这算是个bug还是另有含义。
见到自己父亲悲痛崩溃,身为智囊团主席的大太子开始发光发热了,只可惜这次他化身猪队友,贡献了一个看似聪明绝顶,实则愚蠢之极的主意。
聪明的太子队友建议父亲阳奉阴违,偷改玉帝旨意以赢得赌局,并且自以为是的认为玉帝不会知道。
本来儿子为父解忧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这次是头脑假聪明的儿子遇上智商真欠费的父亲。
前面咱们说过,泾河龙王脾气火爆却没什么智慧,泾河治理的尚可与自己的儿子智囊团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这次傻白甜老爹带着一脸“虽然没听懂,但是感觉儿子好厉害”的懵逼式表情天真可爱地给自己寄了张死亡通知单。
(一脸“虽然没听懂,但是感觉儿子好厉害”的泾河龙王)降雨后,傻白甜龙王开始来摘取自己的“胜利”果实了。
他满脸怒气地跑来踢馆,却不想被袁守诚一口道破身份以及他私自改动降雨时辰点数的事情,并且袁守诚直言他是逃不了剐龙台上的一刀了。
直到这时,傻白甜龙王才终于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也不管什么赌局了,一秒变怂货,跪地向袁守诚求救。
想赢也得先有命才行呀。
尽管袁守诚给泾河龙王指出了一条生路,让他去求皇帝唐太宗,求他为自己向臣子,也是人曹官魏征说情,但是却没想到魏征却在梦中斩杀了龙王。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呀。
陈述至此已经完全可以回答清楚问题了。
尽管是袁守诚泄露天机,但是泾河龙王却玩忽职守,利用自己降雨的便利任意妄为。
虽然剧中没有提及改动降雨的后果,但是降雨多少都是各路仙人仔细考察,根据此地的具体情况和人们的意愿来定的,咱们都说及时雨,可见一滴水的少,一秒钟的差都可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我们可以料想,泾河龙王这次真的是玩大了,大到这个坑要用自己的命来填了。
而袁守诚,他就像是一个传播谣言致使他人自杀的“无辜”路人一样,明文规条拿他没有办法,可是冥冥中却逃不了该有的责罚。
我想袁守诚应该也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最后他选择金盆洗手,再也不算卦了。
很有意思的是,打鱼的老渔翁,整件事情的直接导火索,直到最后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一念贪心,酒后的一句“真言”会害死了泾河的水神,害的精通黄岐数术的袁守诚此后再不占卜算卦。
他所担忧的只是自己此生再也打不来一条鱼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蝴蝶效应,想起当年的那部《搜索》,正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真是唏嘘不已呀!作者念念叨:列为看官满意就请点个赞,钱场咱先别捧了,实在想捧就
但是并没有受到上天的惩罚。
而前来算命的径河龙王却受到了上天的惩罚。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在西游记当中都知道。
算命先生袁守成的性格,济弱扶贫,心地善良。
为穷苦的老百姓算命,不要挂钱。
其中有一个专门捕鱼的,每天都要让袁守成为他算一卦。
心地善良的袁守城,也不要他的挂钱,只是让他每天送他一条鱼而已。
然后告诉他在什么地方能够大获丰收。
袁守城算的卦非常的灵。
捕鱼人也非常的守信用。
每天下午都准时给袁守城送来一位金色的鲤鱼,作为酬谢。
同时捕鱼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
袁守城为普通的老百姓算卦,专门解危济困。
也为自己积下了很大的功德。
这些上天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况且上天有好生之德。
肯定会支持袁守成这样多。
表扬袁守成还来不及,怎么会去惩罚他呢?
泾河龙王没有遵从玉皇大帝的玉旨,私自改了几点雨数,目的就是想与袁守成的打赌当中获得胜利。
想让袁守城离开京城。
袁守城岂是一般的人,他一眼就看出泾河龙王的金身。
告诉他说他已经违反了玉皇大帝的旨意。
等待他的将是砍头。
泾河龙王这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高人。
连忙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寻求帮助。
袁守城告诉了他办法。
那就是让当朝的皇帝李世民来帮助他。
让李世民想方设法拖住他的大臣魏征。
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魏征在梦里竟然把泾河龙王斩首。
泾河龙王明知天规天律不可犯。
但是却仍然知法犯法。
所以说玉皇大帝非常震怒。
杀一儆百。
主要是给那些法律意识淡薄的神仙们看一看,违反玉帝的旨意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
参考:
贞观十三年有两条龙必须死,一个是泾河龙王,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
那么为什么最后泾河龙王死了,唐太宗为何活了,这中间正是由于袁守城参与了此事才使事情的本来面目偏离了轨道,也引出了唐僧取经的大事,事情到底怎么回事,听我慢慢分析。
《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
这一回讲唐太宗死后游地府,阎王对于泾河龙王的寿命做了解释,同时书中也点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寿命:十王闻言,伏礼道:“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
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
”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
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却将簿子呈上。
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漏洞,阎王既然知道泾河龙王在生死簿上的死期,为何不知道李世民的死亡日期,按照正常情况阎王应该是知道的,但是在阎王知道的情况下,崔判官改了生死簿,阎王却当是没看见,这就是个非正常现象了。
真相只有一个,有人篡改了生死簿,将泾河龙王的死期提前到了贞观十三年,这不是不可能,崔判官不是已经篡改生死簿将李世民的死期往后推了二十年吗,所以说一切皆有可能。
那么是谁授意做这些勾当的?
又是谁把本来不该死的泾河龙王送上断头台的,《西游记》这本书没有讲清楚,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如来降服孙之后,派观音菩萨来寻找一个取经人。
这个人不是胡乱找的,为什么?
因为如果是个普通人来取得真经,也必定要费很大的力气去传播经书的内容。
因此必须走捷径,捷径怎么走?
只有从皇帝头上想办法,为什么?
因为只有皇帝相信的事情,才能由上及下大力推广,这样的话佛教就传播的更为迅速和彻底。
于是观音便选择了李世民这个皇帝,而且选择的时机非常的好,贞观十三年,这一年正好是李世民依照生死簿必须死的年份。
如果让李世民正常死,肯定跟佛教就扯不上关系了,为了跟李世民拉上关系,观音菩萨选中了一个小仙,泾河龙王,为什么是泾河龙王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泾河龙王的身份:众水族笑曰:“大王是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有雨无雨,惟大王知之,他怎敢这等胡言?
那卖卦的定是输了,定是输了!”泾河龙王是八河都总管,这个官职是谁封的?
元始天尊。
为什么?
根据文始道门儿《唐僧取经念词宝卷》记载:玉帝仗斩妖剑降四恶龙,后玉帝尊居帝位,封这四条龙为东、南、西、北四海龙王之职,司职四时雨水,为玉帝挣名。
玉帝在人间之所以形象大好,享受人间供奉,与这四条龙勤于职守,奉旨降雨有关。
但是原始天尊敕封泾河龙王为八河总管,夺了西海龙王的降雨之职,而且降雨的区域是长安城。
于是长安城内人们皆庙内首供元始天尊,把玉帝排在了第二位。
于是玉帝便起了诛杀业龙之心。
他令阎王篡改生死簿,然后派人间偏神袁守城激怒泾河龙王,偏神魏征手斩泾河泾河龙王,自己算是撇了个干净。
什么叫偏神,偏神意思就是人身为凡人,夜间为鬼神。
袁守城在人间为算命先生,夜间为天魁星。
而魏征在人间为宰相,在夜间为剐龙台上一员大将。
泾河龙王为何被诛杀,还需要从《西游记》这本书里说,袁守城巧算天机,给渔人张稍出主意,让张稍每日必有鱼获,而张稍的回报则是一条金色鲤鱼。
金色鲤鱼是什么?
书上在讲唐僧父亲陈光蕊遇难时也运用过此暗喻:光蕊道:“皆因我与你昔年在万花店时,买放了那尾金色鲤鱼,谁知那鲤鱼就是此处龙王。
金色鲤鱼其实就是龙子龙孙,袁守城让渔人张稍每天捕获一条龙子龙孙,恐怕某一天不小心捕获到泾河龙王也不是不可能。
于是泾河龙王怒了,准备去砸袁守城的招牌。
后经过别人提醒改为和袁守城赌雨。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泾河龙王赌雨失败,玉皇大帝顺手就下了死令,要斩了这龙王,当然不是天庭的人动手,是让偏神魏征动手。
恰恰此时观音菩萨前来寻找取经人,于是和玉帝商量借泾河龙王的死来把取经的事情跟李世民扯上关系,于是观音让玉帝授意袁守城给泾河龙王指一条生路,让李世民拖住魏征不让斩自己,结果泾河老龙王夜里前去找李世民,李世民答应救他,但是最后魏征还是梦中把泾河龙王给斩了。
后来李世民因为泾河龙王索命而丧命,观音用借崔判官之手强行给李世民续命二十年,条件只有一个,在东土大唐传播佛法,即举办水陆大会。
而观音对于玉帝的回报则是带走孙这个玉帝最为担心和头痛的妖怪。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泾河龙王因为是元始天尊的嫡系,掌管西方尤其是长安区域的降雨之职责,这和玉帝敕封的西海龙王职责冲突,于是玉帝便设计借袁守城之手取得了斩泾河龙王的罪名。
尽管袁守城泄漏天机,但天机是玉帝所掌握,所以泾河龙王的死是个必然,而不是他和袁守城谁法力更高强这么简单。
本回答独发于,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喜欢请随手
可是观音菩萨到了大唐以后,很快就发现,事情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大唐国民根本就不认可佛法!至少有这么几点表现:1、不信佛的大唐:一是观音菩萨在卖袈裟的时候,曾经遇到几个水陆法会主持人落选的愚僧,倒有几贯村钞。
他们真的信佛吗?
显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了价格以后,直骂观音菩萨是疯子,是傻子,而且就算这宝贝能让人长生不老,成仙成佛也不值这么多钱!所以大唐的佛家弟子根本就不信佛,并且对成仙也不感兴趣!二是在刘伯钦那里,他竟然给唐僧这个大和尚吃肉,唐僧忙说自己是和尚不能破荤斋,刘伯钦生气了说“倘或饿死,却如之何?
”等最后他母亲搞来了素斋,唐僧还要念经才肯吃,气得刘伯钦直问“你是个念短头经的和尚?
”后来又说“你们出家人,偏有许多计较……”从刘伯钦的种种话语中,可以看出,猎户等平民百姓也不认可佛家。
第三点更搞笑!太史丞傅奕曾大胆的上疏皇帝“谤”佛: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
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至汉明帝始立胡神。
然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
言礼本应事亲事君,而佛背亲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若遵无父无君之教,正所谓非孝者无亲。
也就是说,大唐的高级管理人员,也认为佛法没有用,引佛法,就是夷犯中国,把中国原始的宗教毁了!把中国的传统毁了!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指望大唐主动派人去取经,这是不可能的了!观音菩萨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就有了题目中问的那样,街头出现了袁守诚,然后一步步把唐王引进了地府……2、唐太宗为何被请进地府?
观音菩萨一到了长安,还赶走了土地,占据了土地庙长住!紧接着就有一个叫袁守诚的算命先生开始帮渔民算命了,原著中也介绍了,只不过他比较缺德,告诉渔民怎么捉鱼,而且这种破坏泾河水利资源的行为越来越严重,于是某一天终于引起了泾河龙王的注意。
基本上读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这个倒霉的龙王,争强好胜,跟算命先生打赌,并且私自更改了下雨点数,还以为自己必胜,结果被袁守诚说你就要嗝屁了,胆敢违反玉帝旨意,你马上就要被魏征斩首了,最后建议他去求助唐王,虽然唐王也留魏征在宫殿没离开,但是魏征做了一个梦就把龙王给杀了,你说奇怪不奇怪?
这还没完,这个泾河龙王死了后,地府并没有收好他的魂魄,还被放出来纠缠唐王,吓得唐王派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两员虎将把门(这个地方跟我们的风俗习惯挂上啦,划重点啦,大家记住,我们传统的门神画画的就是秦叔宝和尉迟恭),只是龙王魂魄不捣乱了,唐僧的魂魄却出窍了,一命呜呼!等唐王到地府跟龙王对峙的时候,阎王又说泾河龙王已经投胎去了,紧接着崔判官又赶紧给唐王划了两笔加了二十年阳寿!这场闹剧最终收场。
堂堂的天庭任命官员,说杀就杀?
没有内情?
骗鬼呢?
可是你骗不住杨角风!3、这个被“斩杀”的龙王到底官职有多大?
这个泾河龙王不仅仅管辖泾河,还担任八河都总管,并且是司雨大龙神。
他娶了西海龙王的妹妹,自己还生了九个儿子,除了小儿子尚没成年以外,其余八个都身居要职,比如前四个就分别掌管仅次于四海的四渎:江河淮济;
其余的四个儿子则供职于佛、道、天庭的各处重点部门。
这里要提到泾河龙王的三儿子青背龙,他可是占据了长江啊,长江对国人来说有多重要,可想而知!在西游记中,曾经提到过泾河龙王管辖的八河:在第51回孙求助天庭对付青牛精,水德星君曾召集龙王、水神们开会,就表明了他的手下主管四海五湖、八河四渎、三江九派。
在第75回狮驼国时,孙也夸过自己的金箍棒说的是“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
再到长安城附近的八条河流,号称“八水绕长安”,也就是说,泾河龙王其实是保护长安风调雨顺的龙王啊,凡人们敬仰还来不及呢,怎么一个魏征还敢杀他?
在西游记的设定中,水伯是比龙王小的官职,还是在第51回,曾描写到黄河水伯掏出一个白玉盂儿,并说,我这一盂,乃是黄河之水。
半盂就是半河,一盂就是一河!也就是说,中国堂堂的第二大河流黄河,也才只设了河伯,连龙王级别都达不到!到51回的时候,之所以水德星君亲自指挥,还不是因为曾经的司雨大龙神泾河龙王被免职啦,所以泾河龙王这个官绝对不小!就这么一个掌握重权的大龙王,说斩就斩?
4、泾河龙王的生死簿有什么秘密?
在唐王下地府以后,崔判官曾经安慰他,说到泾河龙王本就该死:“在那龙未生之时,南斗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
”这非常奇怪,难道生死簿还会加载怎么死的?
生死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杨角风并没有见过,但是在西游记原著中曾有几个人去地府查过生死簿,第一个就是孙,他到了地府查看生死簿,也只记载着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
唐王去地府的时候,他的生死簿也只记载了贞观十三年亡。
到了后面寇员外一章的时候,地府的生死簿更是搞笑,原来记载的时间不对,寇员外不该死!如果生死簿真的能预知未来,那么泾河龙王还会这么傻去找唐王?
他不信命?
再提个假设,孙一路上西行遇到妖怪,不用跟他打,直接到地府查看他怎么死的就知道怎么对付了,岂不快哉?
所以,真正的事实是生死簿根本不会记载你怎么死的!也就是说,泾河龙王的生死簿被人做了手脚!而泾河龙王是明知道不可违,还是去纠缠唐王,难道唐王的生死簿记载被龙王索命索死的?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5、泾河龙王其实并没有死这都是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共同设计的,我很久之前的一期就已经讲过了,玉帝和如来共同达成了取经的协议,双方都指令观音菩萨作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所以菩萨是有绝对的权力调动天庭和灵山的资源的!我们再来看几个疑点:就泾河龙王犯的那点事,根本就不叫什么,取经路上四海龙王没少给孙干私活,没见有什么问题。
泾河龙王敢这么下雨,证明就不是第一次这样干,而且正常的上诉途径是找玉帝开恩,四海龙王曾经就到玉帝那告孙的状,而不是找什么唐王!最不济也可以找自己的大舅哥西海龙王想想办法啊,再不行也能找自己的上司水德星君救命!而去找一个本就知道天命的袁守诚?
而且西游记中的天庭也是正规天庭,任何人犯错是要三堂会审的,当初孙、奎木狼、猪八戒、沙和尚也是审过以后,才决定怎么处理的!哪有像泾河龙王一样审都没审直接咔嚓的?
最后唐王李世民去地府对峙了,结果阎王把泾河龙王给转生了。
哪里有龙王告了状被受理成功,把被告唐王“请”了来还没有三堂会审就让原告“轮回”的?
就是泾河龙王愿意,那他的家属愿意吗?
四海龙王也不是白吃干饭的,上诉成功还没审就执行死刑了,不会上告玉帝诉冤?
难道四海龙王就这么无情无义不肯救自己的妹夫吗?
我们再看泾河龙王最后的归宿:“那没头的龙,悲悲啼啼,径往西北而去。
”至于他去了哪里,我也可以告诉大家,他去了碧波潭,还记得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说的话吗?
万圣老龙王是几年前带家人来到的碧波潭,这时间、方向、人物等等都对上了!也就是说,泾河龙王也是跟观音菩萨串通好了的了,不然的话,他犯了欺君之罪,他的几个儿子为什么一点事都没有?
(除了老九)至于后来换了万圣老龙王身份的泾河龙王为什么要偷佛宝,其实也跟这件事有关,鉴于写的太多了,也不是本篇要回答的问题,所以就写到这吧,感兴趣的可以查看我的文章!我叫杨角风,换一种视角看西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敬请
话说,长安城里有个渔夫叫张稍,因与算命先生袁守诚相识,袁就教他每天去哪捞鱼多,一说一个准。
这引来了泾河龙王,要和算命的打赌,让他算何时下雨,下多少点数,居然都被一个凡人算准了,玉帝也要求下这么多,这个事情就有点奇怪了。
一个凡人能算出玉帝的心思,那还得了。
唯一的解释是什么,是这个算命的袁守诚就是玉帝变化的,也许哪天在天上觉得无聊,就下凡来假装算命先生,刚好看到渔夫打鱼辛苦。
心生慈悲,教他怎么抓鱼,因为也只有这样才解释的通。
西游记中,下雨这种事玉帝基本不管的,你爱下多少什么时候下都行,人家才不管,猴子请了龙王下雨好多次,也都没什么问题,除非像凤仙郡这种玉帝特地不让下的。
你说一个凡人说,下多少雨,然后玉帝马上就通知龙王下多少了。
退一万步说,点数下多或者少了,也不会被玉帝知道,而且这场雨其实也没什么实际上的意义。
会
泾河龙王去找袁守诚,他一眼就认出他是龙王了,不对吧,你一个凡人,怎么能认出神仙,那肯定不是凡人了,猴子因为火眼金睛,才能认出妖怪神仙,你一个人家算命的,有这本事,很明显,他不是凡人,是神仙,算命刚说完下多少雨,玉帝就马上下旨要求下多少雨,这也太巧了吧,只有一种可能,他就是玉帝本人。
还有,他又是怎么知道玉帝派魏征来杀龙王,还是说这个算命的可以去凌霄宝殿上朝?
所以铁定是玉帝本人了。
当龙王向他求救时,他就做个顺水人情,想办法帮西天传教。
算命先生让龙王去找唐太宗,让他拖出魏征,魏征是人神官,既是唐太宗的部下,也是有资格上凌霄殿上朝的。
最后梦中杀龙。
后来唐太宗责备他。
魏征说,如果他不杀龙,玉帝就杀他,也进一步说明了算命先生是玉帝本人。
龙王被杀,龙魂来找唐太宗索命,明明答应帮他,结果还是被杀,唐太宗到了地府,判官崔玉给他看了生死簿,是阳寿尽了,最后又帮唐太宗加了二十年的寿命,又送唐太宗还阳。
回去路上,遇鬼索要钱财,唐太宗没带钱,判官建议:让他先从人间一位姓朱的人家先借钱,然后回阳间还给他,原来这姓朱的人家是做草鞋的一对夫妻,世人称草鞋公草鞋婆,他们没有儿女,平时赚钱就买纸钱烧,在地府有了不少积蓄,后来李世民借了钱,最后回到人间,给了草鞋公草鞋婆很多钱。
这草鞋公草鞋婆得到不少钱,但无儿无女,拿那么多钱也没用,就在当地修了一座桥,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因为他们姓朱,就把他的家乡叫朱公,修完桥还剩四锭银子,又用这银子在隔壁村落建了个小校,村子取名四锭村。
唐太宗回来后,办了个水陆大会,然后观音菩萨就来叫唐僧买袈裟,后唐僧就去西天取经。
所以这泾河龙王可能是做错了什么别的事情,玉帝又不好动手杀他,毕竟龙族和天庭关系本来就敏感。
所以让魏征动手。
而这袁守城或者就是玉帝本人。
唯一的解释是泾河龙王肯定为非作歹,做了什么坏事,龙族又有意维护,因为三界之主不会无缘无故的杀人,而且因为下雨下错的被杀的更是没有过,所以说也不能怪袁守城或者玉帝,一切都是天数,天命难违。
参考:
然而泾河龙王并不是一个体系内的,能谋得小小龙王一职,巡巡河,施施雨,也算是给西海龙王面子(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泾河龙王是西海龙王妹夫),终究是个小人物,要不然早就把龙肝奉上天庭了。
况而泾河龙王被人砍在生死部中已有记载,阎王要他三更死,谁敢留龙到五更。
所以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其实也不算是天机,只是趟上这枪口了。
只是这个袁守诚更不简单,在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对他的描述是,其生得相貌稀奇,仪容秀丽,能知前后,善断阴阳。
细思极恐,此人竟然能连玉帝的圣旨也能提前知晓,而且分毫不差。
更是连执行斩龙王的人是谁都一清二楚。
这是样一个人的存在,必定是与天庭有莫大的关系,不是前生就是后世有关,又或者后台硬得很,以至于天庭都不敢动他。
又或者是安排这么一出,压根就是天庭安排,为唐太宗继多20年寿,以完满取经大业。
一句话说完剧情需要。
参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这都是规定的一个套路,目的是完成西天取经的大事。
如果没有渔夫和樵夫斗嘴,泾河龙王就不知道袁守诚的存在。
如果没有渔夫自称袁守诚给他算命,每次都能打到很多鱼虾,龙王就不会暴露去砸场子。
如果没有龙王砸场子,同袁守诚约定渡明天的降雨,就不会有龙王擅自修改玉皇大帝降雨的命令。
如果没有龙王改降雨命令,魏征就不会奉命去斩杀龙王。
如果没有魏征斩杀龙王,就没有龙王去向李世民求情。
没有龙王向李世民求情,就没有李世民糊里糊涂的爽约,导致龙王死后大闹皇宫,使得李世民猝死。
没有李世民猝死,他就不会去游阎罗殿。
李世民不去游阎罗殿,就不会被阎王建议搞水陆大会超度亡魂。
如果没有水陆大会,唐僧就不会出头,成为李世民最器重的僧人;
如果唐僧没有出头,观音菩萨指出取经之路后,李世民就不会选择唐僧;
如果不选择唐僧去取经,西游记也就没有了。
所以,这是一环套一环。
唯一的区别是,龙王是傻子,他并不知道这是一连串的坑,自己只是个牺牲者。
而袁守诚就聪明得多,他其实早就知道一切,知道龙王只是倒霉蛋。
但是,袁守诚只是演好了自己的角色,并没有丝毫越轨。
也就是说,袁守诚告诉龙王的所谓天机,只是老天让他泄露的。
真正龙王会因此被杀,以及后面一连串的事,袁守诚只字没提。
其实 ,他最初就认出了龙王边做白衣秀士,袁守诚为什么不说呢?
还要装模作样的和他赌一赌?
因为他知道剧本是这么写的,上面还有导演,他只是个演员而已。
所以,袁守诚这家伙也不简单,如果混体制内也是一把好手,至少能做个中层干部。
参考:
袁守城市泄露天机,但没有违法天庭旨意这是一个典故,袁守诚摆摊算命,算卦非常准,一个渔夫便去找他,问他在哪里能钓着鱼,袁便告诉他,在哪里能钓到,但有一条件,必须每天送他一条鱼,而且不能告诉任何人泄露天机。
就这样一月余,被泾河龙王查觉,化成一凡人去找渔夫问他为什么钓鱼这么行,也合该出事,渔夫得意忘形地告诉了龙王经过。
龙五经直就去找袁算命,袁一看说,你不用算了,请回吧,龙王不依又说,你既然算这么准,那你算算什么时间能下雨,袁将铜钱一抛接在手里一看,便说到,明日午时三刻降雨,城内三寸三城外三尺三,龙王一听,心想,每次降雨,都是玉帝提前降旨,自己都没有得到旨意,何况一个算命之人,于是说,如果明天不降雨,我便要你项上人头,袁说好吧龙王便回到龙宫,刚坐下,玉帝传来旨意,和袁说的分毫不差,吓出了一身冷汗,为了打赌赢,龙王第二天便延迟到未时下雨,城内三尺三,城外三寸三。
雨降后龙王便去找袁,要袁项上人头,袁说,你已触犯天条,篡改圣旨,使城内百姓遭殃被淹死不少人,城外庄稼没有浇灌,该当何罪,还不回家等罚,龙王一听,大惊失色,马上下跪求袁指点出路保命。
袁守诚便告诉他,如要保命去找唐王李世民如何如何做看能不能躲开此劫。
结果还是被魏征梦里将龙王首级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