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前喝了18碗酒吃两斤熟牛肉古人的食量这么大吗
打虎前,武松吃了四斤熟牛肉。
不是两斤。
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
”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
随即再筛一碗酒。
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筛下一碗。
……武松道:“休得胡鸟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
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
”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
水浒原文写的很清楚。
店小二先切来了两斤熟牛肉,后来又切了两斤。
所以在景阳冈下的酒店里,武松总计是吃了四斤熟牛肉,加十八碗酒。
四斤熟牛肉+十八碗酒。
这个食量算不算大呢?
实话说,这个饭量不算小了,但也在人类正常范围内,并不夸张。
因为首先,武松吃的时间长。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离县城还远。
正是晌午时候,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家酒店,门前挑着一面旗,上头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
”他饿着肚子,晌午(中午)开吃。
吃到什么时候结束的呢?
吃到下午才结束。
付账走人后,出门才走了四五里路,太阳就快落山了。
走进店里去了。
武松提了哨棒,大踏步走上景阳冈来。
大约走了四五里路,来到冈下,看见一棵大树,树干上刮去了皮,一片白,上面写着两行字。
武松抬头看时,上面写道∶“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过冈,请勿独行。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
我怕什么!” 拖着哨棒走上冈来。
这时天快晚了,一轮红日慢慢地落下山去。
晌午,我们就当是中午12点。
太阳落山,我们就当是下午5点半。
出门还走了四五里。
这点路程,我们就当武松走了一个小时。
综合算下来,武松在酒店里吃肉喝酒,至少吃了有四个小时。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是今天的人,吃自助餐的标准姿势嘛。
扶墙进,扶墙出。
中间吃的时间还贼长。
如果说,一个人平时一顿的正常饭量是一碗饭加上一盘菜。
那换成不吃早饭,吃四小时自助餐,饭量起码可以翻两到三倍。
第二点。
武松吃的熟牛肉,看起来很多,挺吓人的。
但其实肉类食品不撑肚子。
慢慢吃,很多人都能吃得下四斤熟牛肉。
根据出土文物显示,北宋的一斤,约等于现在的640克。
因此武松的四斤牛肉,就是2560克。
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五斤。
熟牛肉的密度当然比水要高了。
跟水的密度比起来大概是1.25:1。
所以2560克的牛肉,换成体积,估计大概就是2000毫升左右。
具体来说,一斤差不多就是这么多。
让正常人吃下五盘,当然不容易。
但别忘了,武松没吃早饭,且一顿饭吃了四个小时。
均摊下来,这就不算啥了。
如果武松吃的不是熟牛肉,而是馒头。
吃四斤馒头,还喝酒,那就有难度了。
第三点。
宋朝的酒,不是蒸馏酒。
度数比现在的啤酒,也就高一点点而已。
因此,武松的十八碗酒,实际也就是十八碗啤酒而已。
并且最关键的是,根据出土文物来看。
北宋的酒碗不大。
差不多就是这么大。
碗口直径,一般也就是13厘米左右,七八厘米深。
这类碗,体积不算大。
盛满的量,比现在四两的塑料杯子不会多多少。
所谓十八大碗,搁今天估计也就是五到六瓶啤酒的量。
就算武松实际用的碗要大一点,也顶多就是十瓶啤酒。
实际五斤的肉,加上十瓶啤酒。
看起来很吓人。
但还是那句话。
慢慢吃,像武松那样,一边吃吃喝喝,一边和店小二扯淡,喝撑了去撒尿回来再吃喝,再找店老板扯淡,前后反复四个小时。
(单纯闷头吃喝,这点菜和酒吃不了一下午)心情好的情况下,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能造下这五斤肉和十瓶酒。
包括女生。
当然仅限胃口较好的女生。
参考:
首先北宋时期的白酒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酒,也就是说武松喝的白酒跟我们现代人喝的白酒不是一回事儿,最大的区别当然就是度数高低了。
武松喝的白酒度数很低,也就是跟啤酒度数差不多。
作为武松来说是身高八尺,膀大腰圆的大汉,身体素质好,又有武艺在身,喝十八碗酒无非就是相当于喝了十八瓶啤酒罢了。
别说是武松,现在很多普通年轻人一个人喝一下午或一晚上喝十八瓶啤酒好像也不在少数吧!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普及一下宋朝白酒和现代白酒的问题,我们现在人喝的白酒是蒸馏酒,是经过酿造、蒸馏、冷却后最终得到高度数的酒精溶液。
宋朝那时候还没出现蒸馏技术那时候的酒是酿造酒,也就是所谓的米酒。
米酒是通过把含有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度数最高也不会超过十八度,北宋那时候一般都是用大米作为原料进行酿造。
所以说千万别被武松十八碗酒的海量吓住,起码在酒量方面很多普通人都可以跟武松一比高下。
说完了喝,再说吃,我就想问问一个身高一米八五之上,一百公斤上下的大汉吃两斤牛肉很多吗?
我觉得不多啊!就是我自己饿极了的话也能吃得下。
我虽然没有一下子吃两斤熟牛肉的经历,但是我有一口气吃光一盘子猪头肉的经历。
我平生最爱的美食就是猪头肉,那天也是饿了,端起盘子里一大盘猪头肉就往嘴里塞,还没吃出啥味道来呢盘子已经光了,按照我当时的状态完全可以再吃点。
这可是我亲身经历的事实。
当然了古时候的人食量总得来说肯定比我们现代人要大,主要原因是古时候的人都是重体力劳动,体能热量消耗快,必须要吃得多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力气完成繁重的体力工作。
古时候没有飞机汽车轮船,出个远门全靠一双脚步行。
就拿武松来说他从沧州横海郡柴进庄上跟宋江分别后赶奔阳谷县看望大哥武大郎。
从沧州到阳谷少说也有六七百里地,武松可不是开着车去而是一步步走着去的。
长途跋涉,晓行夜宿饥餐渴饮,非止一日。
像武松这么大的块头饿了就需要补充足够的能量才行,他吃两斤熟牛肉我觉得太正常了。
不吃饱了哪有力气走路?
别说武松那么遥远的年代,就是我的父辈那个时代他们那一代的人也挺能吃,他们那时候七八十年代庄稼地里的活都是人工,干一天活晚上吃七八个窝头或者玉米饼子外加两碗杂粮面条那太正常了。
现在的人生活条件好了,但身体素质反而不如老一辈人了,一天天没那么多体力活了反而觉得更累了。
农耕时代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吃饱喝足,又没有电七八点就躺下了,干完该干的事儿一觉到天明,睡得又香又踏实!
参考:
武松长途跋涉,饥渴难耐,进店喝18碗酒吃二斤牛肉是完全真实的,否则怎能亦手空掌打死老虎!
参考:
我敢肯定的说一句:有!但并不是都这样。
古时候大饭量的人只是极少数,就像现在的篮球队员,两米多的个头有的是,但只是少数。
听老人讲,民国时期,我们村庄有一个大力士,给财主干活都不敢用,因为他的饭量太大。
有一家财主找到了他,刚刚干了一天,晚上散了工之后,回家看到碾盘摆满了刚蒸出的馒头,喝着桶里的水,坐在念般的一旁,等房东蒸出第二锅的时候,出来一看,碾盘上的馒头馒头被他吃了个精光,第二天,干脆指挥他再找个其他地方。
行者路上不知道饿了多长时间,吃两斤牛肉也算正常。
参考:
酒这个东西就不好判断了,毕竟现在一口气喝一箱啤酒的人大有人在!就算是白酒,前几年网上流传的一斤哥、二斤哥、三斤哥、五斤哥不也是层出不穷啊。
不管他们是不是真喝的酒吧,至少这么多水灌下去,也证明他们是海量啊。
武松喝的酒,相对于同时代的白酒,蒸馏技术还算先进呢,不然也不敢叫“三碗不过岗”,但度数估计顶多十几度,比啤酒高不了多少。
再说宋朝那时候的碗,我们把它往大了说,一只碗装半斤酒,应该很多了吧?
这样一算,武松相当于喝了九斤酒,550ml一瓶的高度数啤酒,他喝了九瓶。
实际上这个量也没有达到武松的顶点,醉打蒋门神的时候,武松一共喝了34碗酒,比在景阳冈那里,多喝了将近一倍。
不过,按照《水浒传》中的说法,景阳冈的酒比快活林那边的酒度数稍微高一点,这样算的话,也能理解。
再说牛肉!武松实际上并非是吃了二斤牛肉,先头切的二斤熟牛肉他吃光了后,又让店小二上了二斤牛肉。
当然,第二次上的牛肉他有没有吃光,这个在《水浒传》原著中并没有写,就算他全吃完了吧,毕竟牛肉属于贵重食材了。
四斤牛肉也不算小数目了,武松为什么能吃得下?
现在理解这个问题,确实有点困难,毕竟拿我自己来讲,我现在一顿饭吃两个馒头就饱了,牛肉的话,可能也就半斤到一斤的样子。
但实际上,在半大小子的时候,我还是吃得蛮多的,印象中有一次早饭没吃,上午又在地里干活,中午饿的不行,一口气吃了6个馒头,外加两碗面条。
听我外公讲,他们那时候修河,就是各个村子里清淤河流,挖人工河,毕竟家里穷嘛,到这里干活,饭还是管够的。
他讲,有一个大汉,吃饭的时候,把挑泥的扁担洗干净放在地上,然后在扁担上摆馒头,从头摆到尾,一共摆了十九个,一个人全吃下去了。
我外婆讲,邻居那个老头,过年的时候,发的有面粉、菜、肉,让他包饺子吃。
本来给的是一个人能吃两天的量,结果他太馋了,大年三十晚上全给吃了。
所以,一口气吃四斤牛肉,虽说饭量已经不算小了,但也没大到撑破人类极限。
我们不要被《水浒传》电视剧的演员给忽悠了,武松实际上个头跟鲁智深一样,除了肚子没鲁智深大,其身材也是五大三粗的。
过景阳冈的时候,又正好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二十五岁,饥一餐饱一顿的连夜赶路到了阳谷县。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限地面。
此去离县治还远。
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早上没吃饭,说不定头天晚上也没怎么吃饱,所以才会又饥又渴,这是前提,光解渴的话,没个三五碗酒都解不了。
而且,武松这顿饭吃的时间相当之长,晌午的时候进店吃饭。
有些地方晌午表示中午,有些地方晌午表示早饭与午饭中间的时间,这里的话应该是中午的意思,中午12点左右。
武松吃饱了要走的时候,店小二拦着他:“这早晚正是未末申初时分,我见你走都不问人,枉送了自家性命。
不如就我此间歇了,等明日慢慢凑得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子。
”申时,是15:00-17:00这个时间,申初就是下午三点多,武松这顿饭吃了三四个小时。
吃完了酒,武松就撤了,走了几里路后就到了黄昏了:“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
”这时候应该是快要换掉申牌了,在过去每过一个时辰就要换一个牌子,所以申牌时分,就是要换掉申牌了,此时是17:00左右,太阳下山了。
这一段路一共是四五里,武松走了一个多小时:“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冈子下,见一大树……”由此可见,武松还是喝醉了的,走路的速度也是慢了……结论也就出来了:作为一名壮汉的武松,人高马大的,正值25岁血气方刚的年龄,还连日赶路,早饭也没吃。
好不容易逮到这么一家店,自然要大吃特吃一顿,而且晚饭他也得吃出来,毕竟一天就这么一顿饭。
总共用了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喝了七八斤类似于啤酒的东西,吃了差不多四斤牛肉,实际这个量并不算大。
中间尿急还能出门撒泡尿,边吃边跟小二聊天,一晃这么多肉就吃下去了。
实际上武松这种饭量跟鲁智深比起来,还是差得远哦,当初鲁智深喝酒,是接连喝了20多碗,后来不过瘾,又加了一桶,至于一桶多少碗,这没法算了,吃了半只狗肉,回头还踹走了一条狗腿,边走边吃。
李逵也挺能吃,一顿饭能干掉九碗面,外加三斤米,这还只是主食,不算肉菜和酒。
这样一来,武松的饭量和酒量,也就没什么稀奇了。
参考:
武松打虎前喝了18碗酒,吃了两斤熟牛肉,古人的食量这么大吗?
这个问题,笔者是这么看的:1、水浒一类,本来就是文学作品,虚构的成分很大,不免有很多夸大的成分。
除了吃多少肉、喝多少酒,几十斤的大刀兵器,倒拔垂柳,一人打败几十上百人,都是些夸张的说法,实际上根本不可能这样。
2、就吃肉而言,那时候(宋朝),平民生活水平很低,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又没有多少副食品可吃,一顿饭量大一些很正常。
但是一顿吃四斤肉,确实有虚夸的成分,吃一两斤应当是可以的。
3、至于十八碗酒,实际那时候蒸馏酒技术尚未传入,民间普遍是和米酒,其度数估计就是和现在啤酒(四度左右)、黄酒(八到十度)差不多,取平均值也就六七度的样子,十八碗去掉一半的夸张还有九碗,酒量稍大些的,喝九碗米酒,其实就和现在和十来瓶啤酒的酒量差不多,是完全可能的。
4、据考证,宋朝一斤,相当于现在的一斤二两左右。
参考:
巧了,前几天刚去井阳岗旅游区去玩了一圈,并在武松喝酒的小店里专门参观了武松当时喝酒时用过的碗。
请看图:我分析了一下,一瓶啤酒可以倒满两碗,如果说是十八碗的话,也就是十瓶啤酒的量,再说那时候喝的都是米酒,超不过20度的,跟现在的啤酒差不多,充其量能顶现在的十二瓶啤酒,这个酒量,我相信对很多喝酒的人来说不是多大难题。
至于说二斤熟牛肉,也就哪么一大盘,又没有其它佐菜,用它来配十二瓶瓶啤酒,喝上两个小时的话,应该不难。
评书里说武松身高丈二,如果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武松身高应该在一米八五左右,这个身高体重喝十二瓶啤酒吃二斤牛肉放现在也应该不成问题。
唯一的问题就是对付老虎,现在的人是真的比不了武松,不但打不死老虎,还有可能被老虎吃掉。
参考:
武松的食量的确比较大,如果就只是两斤熟牛肉,干体力活的,一餐饭都能消灭完的,但武松在景阳冈上,吃完了两斤熟牛肉后,又让店家切了两斤上来,所以前后是四斤熟牛肉,外加十八碗酒,这就不是普通人能吃完的量了。
但对于武松来说,这也是正常的,我们按照《水浒传》中的描写来看武松的外貌,不难发现武松的体型放在今天也是个“巨人”了,身高八尺,体型魁梧。
宋朝一尺约等于今天的31厘米,武松的身高接近二米五了,他还能举起五百斤的重物,武松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彪形大汉。
姚明身高2.26米,体重140公斤,他身材是较为匀称的,武松绝对比他壮实,体重至少在160公斤
北宋末年,四斤熟牛肉约重2.5公斤,宋朝时期的酒碗直径15厘米,高5厘米左右,一碗酒也就120毫升左右,酒精度一般在10度左右,举个直白点的例子,武松吃了2.5公斤熟牛肉,喝了三瓶红酒,上了景阳冈,这样就好理解了。
武松赶了一早上的路,来到了酒店,这个时候正是晌午,中午12点左右,武松在这店家吃肉喝酒,一直到了申时初才离开,也就是下午15点,吃了3个多小时 ,也基本是符合逻辑,虽然有暴饮暴食的嫌疑,但也还算,正常。
在《汉书·匈奴传》中记载,边关干体力活的成年男子,平均每日要吃六升米,汉朝一升为200毫升,折换成重量六升米约重两公斤,这只是正常体型男子的食量,因为古代人的伙食油水不多,几乎都是素的,食量比现代人大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个问题放到才解放的那个年代来看,物资匮乏,普遍都比较贫穷,干体力活的也比今天多,成年男子工作一天,光吃饭两斤没吃饱也是很正常的事,这些年条件好了,是个人都把减肥挂嘴上,没法理解一顿饭吃个两三斤,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也算是件好事吧。
参考:
这个我也可以做到,古代那种黑瓷碗,个头并不大,倒酒也不可能是真正的满碗,古代的酒比啤酒度数略高,但是低于红酒,我最多喝过8瓶720ml的啤酒,倒在那种和黑瓷碗里肯定够十八碗。
二斤牛肉更不在话下。
我虽然算是能吃能喝的,现在体重也达到了240斤,但我在农村还算不上大饭量,比我能吃的并不少见。
1990年,我半工半读在唐山成人学校上学,在没课的时候去做苦力,在山场开石头。
有一位工友,姓贾,体格健壮,是出名的大胃王。
他曾经在某砖厂打工,一顿早餐,一斤油炸饼,外加550g一捆的挂面汤。
30年前,挂面一捆是一市斤,但实际分量是550克,所谓的一斤,是指一斤面粉,做出成品需要算进水分和包装。
购买需要粮票。
那样一捆挂面,可以做出一盆面条汤,现在可以够五个人吃。
他一个人吃了一斤油饼外加一捆挂面。
要知道,他可不同与现在的网络吃播,他们吃完要去催吐。
而我这位工友是吃完就去干活。
还有一位姓朱的朋友,体重260多斤,开红旗100型推土机的。
吃多少没看见过,但是22瓶620ml啤酒下肚,中途不用上厕所。
我对门一个堂弟,早餐店吃包子,一个人吃了八笼屉,一般人吃早餐,一笼屉就够了,能吃的也不过两屉。
他一个人至少能吃过四个正常饭量的人。
我外公1978年去世,他在年轻时在地主家打长工。
那时候过年,家家都蒸粘豆包,放在笸箩里冷冻,什么时候吃,蒸一下就可以了。
地主家蒸的更多,过年了,地主答应管够,能吃多多好吃多少。
我外公拿出一条干活用的长扁担,让地主把粘豆包一个挨一个,从扁担一头摆到另一头。
一条长扁担那么长一排粘豆包,我外公一顿全部吃完,于是我外公能吃的名声在本地传开,我记事的时候,外公已经老了,但是家里捏饺子,我去给外公送,一顿还能吃两饭盒,饭盒是那种铝制头号大饭盒,父亲出外勤从挖河工地上拿回来的,工地挖河民工一饭盒饭都够吃,八十岁高龄的外公一饭盒不够吃,要不满两盒。
铝饭盒四十年前,农村条件还很差,主要靠粗粮度日,人们肚子里没有油水,遇到好吃的,大部分人饭量都很大,二斤肉根本吃不饱。
现在人生活条件好,体内营养过剩,饿一两顿,因为储存的能量充足,一顿也吃不太多。
很多年轻人根本无法理解那时候的人为什么都那么大饭量。
曾经听爷爷说,有一个土匪,一顿吃下三斤猪肥膘,然后不带任何干粮,大冬天逃到山里,冬天的山里基本上没有任何食物,他又一直在逃亡,没有时间狩猎,只靠吃雪。
政府围剿十多天才抓到,抓捕时土匪仍然体力充足。
小说《水浒传》里的描写无疑是夸张了一些,正常饮食,很少能够每一餐都吃这么多,但是饿肚子或者打赌硬吃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古代的酒,酒精度大概在8-10°上下,一般的碗装不了一斤酒,喝十八碗也不是不可能。
参考:
两斤熟牛肉比较可信,十八碗酒吗,就不一定了,一个是碗有大小之分,还有就是酒能止渴吗,只会越喝越渴!
参考:
还好吧,上次去新疆在哈萨克牧民蒙古包里,一扇羊排,不到2公斤,我和一哥们两人就着喝了一斤白酒,吃了一盘皮辣红,也没觉得撑。
我们哥俩还是不从事体力劳动,也没有饥饿感的情况下吃了这么多。
像武二郎这种大块头,又是饥饿状态,吃那么多不奇怪。
至于18碗酒,那时候酿不出来高度酒,这酒类似于现在日本的清酒,大约十几度而已,18碗具体得看碗多大,这种大汉喝这么多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