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临死前为什么要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窦娥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主人公,《感天动地窦娥冤》被誉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原文中窦娥所发毒誓是这样的:(正旦云)竇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竇娥,便死而无怨。
(监斩官云)你有甚麼事?
你说。
(正旦云)要一领净席,等我竇娥站立;
又要丈二白练,掛在旗枪上:若是我竇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监斩官云)这个就依你,打甚麼不紧。
(刽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练掛旗上科)(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竇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长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
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竇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竇娥尸首。
(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
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
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著我尸骸现;
要什麼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里再跪科,云)大人,我竇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著这楚州亢旱三年!(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窦娥所发毒誓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就是:第一血溅白练;
第二六月飞雪;
第三大旱三年。
三个毒誓都是窦娥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向上天请愿。
窦娥从小就十分可怜,母亲早亡,父亲因为家里都穷,又要上京考科举,不得不用女儿换盘缠,把女儿卖给了蔡婆婆当童养媳。
窦娥也没有反抗,而是顺应了父亲的做法,到了蔡家当了个好媳妇好妻子。
可是天公不作美,窦娥刚到蔡家两年。
丈夫就不幸去世。
窦娥恪守妇道,与婆婆两人相依为命。
无奈被同乡恶棍张驴儿父子双双看中。
蔡婆婆无奈只能答应,不忍被他们一直屈服。
但是窦娥是个有节气的女子,不肯屈服。
张驴儿为了得到窦娥,开始设计毒害蔡婆婆来要挟窦娥。
不料,阴差阳错地害死了自己的父亲。
张驴儿便诬陷窦娥,窦娥有冤不能伸张,没人可以帮助自己。
最后只能发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的呐喊。
而窦娥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冤屈,只能求助于虚无的苍天,她发了三个毒誓。
而这些毒誓在窦娥被斩杀以后也一一应验。
可以说这是元代普通的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反应。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朝代,而且元朝统治者不同于清朝,元朝反对融入汉文化,他们将自己的那一套带到了汉人居住地。
为了实现自己的圈地养羊养牛,元代统治者通过暴力来征服汉人。
汉人开始大规模的反抗,统治者只能下令不能随便圈地。
虽然有法律的约定,但是很多统治者依旧勾结地方豪强迫害汉人。
元代出现了很多冤案,很多处在社会低端的劳动人民成为了他们的牺牲品。
关汉卿所写的这个故事来自于民间传说“东海孝妇”,第一和第二个毒誓都十分正常,常见于古代的冤屈故事中。
被斩头以后得鲜血没有流到地上,而是飞上了素练。
六月本该晴空万里,太阳当空的时节,却出现了下雪的非自然现象。
这在古代没有科学研究的情况下,通常也会被赋予一种所谓“冤”的标签。
而这最后一种,为什么窦娥会用迫害其他无关的百姓呢?
毕竟大旱三年,可能会导致颗粒无收,最后让老百姓不能生存,失去家园,流离失所。
其实在古代很多鬼神之说大都如此,比如水鬼不就一样嘛。
无故落水而死变成水鬼,不能投胎。
而投胎的唯一办法就是拉过往的行人做一个替死鬼,这样才能重新投胎。
可以看出古代神鬼之说都是会拉无辜的人当自己的垫背。
我认为这一方面是窦娥在惩戒世人,窦娥无故被人冤枉,世人那么冷漠,无人帮助自己,只得寻求上天的帮助。
她必须惩罚这些冷漠的人,让他们明白,自己当初不帮助好人的后果。
这也是在提醒他们,不能助纣为虐。
另一方面,其实窦娥也是在惩罚官府,一旦大旱,百姓流离失所。
最先被问责的便是当官的,冤枉他人的官员,怎么可能会有治理旱灾的能力呢?
所以窦娥也是在为自己报仇,为了向官员报仇
参考:
窦娥临死前发下了三桩毒誓,除了是想说自己蒙受了千古奇冤之外,还有对这个无情的社会充满了怨恨。
从说的誓言上来看,也能感受到她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那种无力感。
此外三桩毒誓,冥冥之中有种层层递进的关系,窦娥没有办法再为自己伸冤了,于是只能祈求上天能显灵。
毕竟无论是皇帝高官还是平民百姓,都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
既然活在世上冤屈难以昭雪,那就乞求上天垂怜,能认清时间恶与善,为自己讨个公道。
三桩毒誓,一环扣一环血溅白练,说的是窦娥蒙冤,刽子手刀起头落,窦娥脖颈处的鲜血激射,飞涌在半空,溅在刑场的白色绢条上,竟一滴也不落到污秽肮脏的人间土地,一身热血将只洒在这白练之上,这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成真,那么人们心里可能就会犯嘀咕,这窦娥或许真的是被冤枉的;
为了“坐实”这个冤情,于是便给了一剂猛料,也就是六月飞雪。
说的是窦娥的冤情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从而将会在正值酷暑难当的农历六月,突降大雪来昭告世人,降罪人间;
通过前两个在人们认知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告诉所有人,窦娥是被冤枉的。
于是便顺理成章的有了大旱三年这个惩罚社会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层誓言更像是一种控诉,是对毫无人情味的社会一种报复,也是警告所有人一旦有蓄意人为产生的冤屈,自有天收。
或许很多人都听过窦娥冤,但是不知道她到底因何而冤,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先被父亲卖掉,最后又被屈打成招,话说有一个穷书生窦天章,流落到楚州。
在此期间,他向当地有个放高利贷的蔡婆婆借了二十两银子做盘缠,后面蔡婆前来要账,但已经变为四十两。
他为了抵债,无奈之下把女儿窦娥作为童养媳卖给了蔡婆婆。
可怜窦娥当年只有七岁,三岁时母亲就病逝,跟父亲相依为命,命运已经对她极度不公平,谁知道狠心的父亲居然还将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拿来抵债!然而由于窦娥从小就听从父亲教导三从四德,性格变得温婉贤淑。
作为童养媳,虽然蔡婆有点对她要求严苛,但日子也是一天天的过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窦娥的丈夫生病,撒手人寰。
留下这一苦命母女相依为命。
但尽管是这样,窦娥依然不离不弃,始终照顾婆婆,像亲生母亲一样对待她。
后来蔡婆婆外出收账差点丧命,得张驴儿父子两人相救,不曾想引狼入室。
原来张驴儿看上了貌美的窦娥,居然想强行逼婚。
可是窦娥本人刚烈的很,不愿意苟且偷生也要保住自己的名节。
张驴儿就想办法要毒死窦娥婆婆,可是弄巧成拙,把自己的老子给毒死了。
不仅如此,张驴儿还倒打一耙,一纸诉状将窦娥及婆婆告上公堂,让官府决断。
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原来这楚州知府是贪赃枉法之徒,背地里收受张驴儿的钱财,不问青红皂白就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
窦娥受尽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可是知府是真小人,居然当着窦娥的面要对蔡婆婆用刑。
善良的窦娥看到婆婆年老体弱,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供,承认是自己下毒。
最终贪官知府便将窦娥定了死罪,押到刑场去处决。
最初的窦娥,只是想守孝道、保名节。
但残酷的封建社会还是把她推向深渊。
官子两张口,草菅人命,最终窦娥只能无可奈何,赴死前说了三句毒誓,但不少人说,有冤情却殃及一州的无辜百姓,是不是太刻毒了些。
祸及一洲,只为沉冤昭雪上文提到,身为冤死之人,不仅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最重要的是,她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婆婆受刑而被迫认罪的。
也就是说,刑讯如果只用在自己身上那是万万不会招供,毫不夸张的说,即便是死,她都不可能认罪。
但是为了年迈的婆婆,百善孝为先,她甘愿牺牲自己。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她的孝顺,她作为封建社会,特别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女子,她绝不是一个心肠歹毒之人,不是故意要让大旱三年的。
其实她这么说,还是想要让更多人知道她的冤情,因为知道的人越多,事情就无法掩盖,捅得越大,最终就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能够还她一个清白。
窦娥冤,说的是社会的黑暗,人情的淡漠。
希望人世间,从此以后再无张驴儿和贪赃枉法的官员出来祸害人间,也希望每个人都对社会多点善意。
参考:
窦娥临死前所发的三桩毒誓,前两个是为证自己清白,最后一个大旱三年让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祸及百姓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结合一些古代的文学进行分析,就可以找到其中的答案了。
《窦娥冤》浅析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简单讲解一下关汉卿的这部名作——《窦娥冤》。
故事讲述的是山阳县有一位身世凄惨的小女孩名叫窦端云,三岁丧母,七岁那年因为父亲欠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最后连本带利要还四十两。
父亲窦天章无力偿还债务,只能把小端云送给蔡婆婆家做童养媳,不仅抵偿了四十两的债,还从蔡婆婆那里得到十两银子的资助,用于上京赶考的费用。
窦端云来到蔡婆婆家后改名为窦娥,长到十七岁时与蔡婆婆的儿子结婚,没想到丈夫结婚当年就死了。
从此后窦娥与蔡婆婆成了寡妇寡母,两人相依过日子,所幸蔡婆婆颇有家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
山阳县南门有一家药局,老板叫赛卢医,此人欠蔡婆婆十两银子,加上利息要还二十两。
这天是蔡婆婆上门要债,赛卢医不仅不还钱,还用绳子想把蔡婆婆勒死!恰好张驴儿父子经过,将蔡婆婆救下来,并从蔡婆婆口中得知她家中有一寡妇,于是对方起了歹心,要蔡婆婆和儿媳妇窦娥分别嫁给他们父子做老婆。
蔡婆婆开始不愿意,张驴儿父子表示要是不愿意,就用赛卢医的绳子把她勒死。
蔡婆婆没办法,只能暂时缓住对方,说要回家与儿媳妇商量,张驴儿父子一同前往,并在对方还没有答应的情况下,死皮赖脸地住在了蔡婆婆家。
窦娥听了婆婆的诉说,当即表示强烈反对,并劝说婆婆不要做这种糊涂事,自己一把年纪了,家里又不愁吃喝,婆媳双双改嫁岂不被人笑话?
但蔡婆婆却始终举棋不定,对张驴儿父子也没有明确表示拒绝,因此才为后来窦娥的冤案埋下祸根。
张驴儿见窦娥迟迟不答应,以为是蔡婆婆从中作梗,便从赛卢医那里买来毒药准备把蔡婆婆毒死。
一切准备就绪,张驴儿把毒药混入羊肚汤内,没想到蔡婆婆此时突然呕吐,羊肚汤就被张驴儿的父亲喝了,当即一命呜呼!张驴儿心有不甘,决定把父亲的死推到窦娥身上,于是上县衙告状。
窦娥在公堂上受尽酷刑始终不承认自己杀人,县官把矛头一转,准备对蔡婆婆用刑。
窦娥担心婆婆,于是把不该有的罪责都担了下来,签供画押被打入死囚牢。
行刑那天,窦娥要监斩官准备一张干净的席子,旁边竖起旗竿,竿上挂一条丈二长的白练,并发下三桩毒誓:若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头落,席上没有半点热血,全都飞到白练上;
若我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我的尸首;
若我窦娥委实冤枉,从今以后,这楚州亢旱三年!立誓后,三通鼓响,刽子手举起手中的鬼头大刀向窦娥砍去……当时正值六月酷暑,窦娥死后,她的三个誓言全部应验,血不沾席,飞起来沾满了二丈白练,雪花也跟着从天上飘落下来。
从那天起,楚州境内连续三年大旱,百姓颗粒无收。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赶考及第,官拜参知政事,他为自己的女儿平反了冤情,张驴儿被凌迟处死,剐了一百二十刀;
经手这个案子的县官桃杌虽然已升任州太守,也因刑名违错之罪被杖责一百,永不叙用;
赛卢医被发配到烟瘴之地,蔡婆婆则由窦天章代女儿收养。
《窦娥冤》这部作品是关汉卿参照东晋史学家干宝的《东海孝妇》所写,《东海孝妇》是婆婆自杀,小姑子诬告自己的大嫂周青,结果周青含冤而死,刑场上周青的血不往下流,而是顺着十丈长的竹竿往上流,颜色也不是红的,而是青黄色!不管是周青还是窦娥,她们斩首后血往上流,都想说明一个问题:自己被冤枉!血往高处流属于异常现象,现实生活中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文学作品是借这种现象表达受害者的冤情。
窦娥的血飞到白练上,这是她向上天控诉,用自己的热血写下二丈长的诉文。
六月飞雪也是如此,天生异象,这是上天对窦娥控诉的回应。
雪是洁白的,窦娥提出白雪掩盖自己的尸首,是要保全自己清白的身体和名声。
遗憾的是,原文中窦娥的尸首并没有被雪掩埋,而是在徒刑后就送回给蔡婆婆安葬了。
最后说楚州三年大旱,很多人无法理解窦娥的这个毒誓,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窦娥的诅咒,当地百姓也因此对窦娥产生怨恨。
我认为,这样的解读是错误的!我们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如果普通百姓作恶,恶果会出现在他自己或者他家人身上,如果当官的作恶,恶果则出现在他所管辖的地界。
《西游记》第八十七回,凤仙郡的郡侯因为在祭祀玉帝的时候,夫妻俩吵架了,他把祭祀的供桌推翻,桌上的供品掉在地上被狗吃了。
结果玉帝因此恼怒,不再给凤仙郡降雨,还安排了米山、面山和金锁,米山前有一只拳头大的鸡在啄米,面山前有一只小小的哈巴狗在吃面,金锁下有一盏灯在烧锁梃。
玉帝下旨,什么时候鸡吃完米,狗吃完面,灯火烧掉锁梃,他就给凤仙郡降雨。
玉帝的行为连孙都看不下去,因为那些米和面根本吃不完,锁梃永远不可能烧断。
这些惩罚皆因凤仙郡侯而起,然而遭罪的却是全郡百姓。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宋徽宗在一次焚表祭天的时候,把表上的“玉皇大帝”写错了,“玉”字的点给点到“大”字上面,变成“王皇犬帝”。
玉帝非常生气,表示“王皇可恕,犬帝难饶”!于是派出赤须火龙下界转世为金兀术,搅闹宋室江山。
如来佛祖见此情景,认为“君昏臣暗,百姓无罪”,于是也派出金翅大鹏明王转世为岳飞,拯救黎明苍生。
从这些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古代封建社会的人对官员政绩的认可,也包括了自然环境。
如果君王正,臣子明,就会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如果君昏臣暗,则四海不宁灾祸连连。
因此,窦娥冤死后楚州连旱三年,表面上看是祸及百姓,实际上是上天对昏庸县官的惩罚。
大旱三年的另一种说法:有人认为窦娥发毒誓让楚州三年大旱,是对当地百姓冷漠无情的报复。
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当时旁观的百姓根本没有能力救她,甚至连她的婆婆也无能为力,只能反复地说“痛杀我也”。
但是在窦娥昭雪之前,她确实没遇到什么好人,无情地父亲拿唯一的女儿抵债,糊涂的婆婆引狼入室,张驴儿父子凶狠毒辣,黑心的医生助纣为虐,县官更是那催命的阎王……站在窦娥的角度看,这世上还有好人吗?
所以她在刑场发出毒誓,让楚州三年大旱,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反抗。
结语《窦娥冤》是非常有名的元代杂剧,细读后我们会发现,这部作品与很多古代小说故事稍有不同。
在很多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里面出现矛盾的主体往往发生在贫与富之间,以此反映社会上的阶级矛盾。
窦娥的案件中没有出现贿赂县官的情节,窦娥家有钱,反而被泼皮无赖告倒,而且是诬告,这样的情节更能反映出县官的昏庸。
大家对此怎么看?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参考:
若说西方有莎士比亚的悲剧,那中国有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评价:“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戏剧中最具震撼力的悲剧,悲剧中最大快人心,善恶终报的正剧。
被父所弃,寄人篱下为童养媳,夫亡成寡,与婆婆相依为命,被恶棍陷害,被判斩刑,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在一个弱女子身上,然弱女子敢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临死立下三桩誓愿。
1 血溅白练“要一领净席,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粘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唱词)取自苌弘化碧,望帝啼血典故:苌弘化碧:东周周敬王时,忠臣苌弘被杀,蜀人藏其血,三年,血化为碧玉。
《庄子 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泣血。
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
”一桩誓愿“让四下里都瞧见”,让周围人远远看见,明白其蒙冤受屈,无辜惨死。
2 六月飞雪“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唱词)取自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六月飞霜:战国时,邹衍忠于燕惠王,却被陷害入狱。
邹衍在狱中仰天大哭,时正炎夏,却忽然降霜。
二桩誓愿“遮掩尸首”,漫天飞雪,保清白之躯。
白色的绢与雪,浸染红色的鲜血,是纯洁与纯净,是刺眼而悲壮,是无声的愤怒与反抗。
3 亢旱三年“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唱词)取自东海孝妇的民间传说:孝妇早亡夫,又无子,赡养婆婆尽孝。
婆婆因不想拖累,上吊自缢。
而孝妇却由此入狱,屈打成招,被太守杀死。
孝妇被斩时,许下三宗愿,如系冤杀,血将倒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关汉卿借用了一下。
最后一桩惩治“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是窦娥最有力的反抗,沉冤昭雪,惩凶锄奸。
对恶棍污吏的惩罚,以大旱三年的方式,连累无辜百姓,是创作者的历史局限性。
从示冤到惩凶,是劳动人民有冤无处申,借助上天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的反映,浪漫主义的一种手法罢了。
虽当不得真,却是老百姓最质朴最善良的表达,最能打动人心的审美。
参考:
窦娥冤的故事初中就学过,可以说印象相当深刻了,其实在学的时候我就一直有一个困惑,这个困惑一直在看国内鬼神故事的时候就一直存在,借这个题目一起说一下。
首先说窦娥冤是个悲剧,她的三个毒誓也都一一兑现,就充满了鬼神的色彩。
不仅在窦娥冤里,在国内大部分鬼怪故事里,都有一个冤鬼索命的故事,让我十分困惑。
比如说有的人落水淹死了,就会不停的找河边的人索命。
有的人被恶人陷害,无奈自杀,就会不停的找无辜人士索命,反而对凶手置之不理。
这样的故事太多了,像以前大火的“张震讲鬼故事”里就充满了大量的这样的情节。
也就是说,在我们传统的故事体系里,一个人无辜枉死,变成厉鬼,他可能不会直接去找正主报仇,但是一定会牵扯无辜的人们进来发泄,这几乎是所有鬼故事的定律。
而窦娥冤,几乎就是这种故事的师祖。
这到底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模式?
窦娥的故事其实也很简单,她跟婆婆相依为命,没想到被无赖张驴儿看上了,窦娥当然不从。
于是张驴儿就想着把她婆婆毒死进而霸占窦娥,然而一不留神居然把他自己老爹害死了。
于是张驴儿恼羞成怒,诬告窦娥杀死他爹,窦娥当然不承认,但是张驴儿勾结当地官员,居然拿窦娥婆婆要挟她,窦娥无奈屈打成招,判了死刑,然后就发了这三个毒誓。
在我看来,血溅白练是为了表明心志,当场证明自己清白,这个没什么,很正常。
下面的毒誓应该是张驴儿和冤枉她的官员不得好死,冤有头债有主嘛,这才是谋害她的正主。
然而窦娥没有这么做,她是让当地所有老百姓都饱受惊吓和灾难,一个是六月飞雪,想想看,就算在今天,大热的六月三伏天,人们突然看到下大雪都要吓一跳,何况是古代那种百姓愚昧的年代,肯定要吓死,觉得自己真的得罪了老天。
这点精神上的折磨已经够大了,窦娥还不满足,还要楚州大旱三年,这个就太狠了,那时候本来人们就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好的年景也就勉强果腹,大旱三年绝对是要浮尸满地。
我觉得窦娥发出咒怨,让陷害她的张驴儿、赛卢医和官员身染恶疾不得好死,折磨个几年都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要发三个毒誓呢,为什么要牵涉到无辜的百姓呢。
这其实是窦娥的思想局限性作怪。
当然了,这也怪不得窦娥,而是作者关汉卿的意思。
而关汉卿的创作灵感则来源于“东海孝妇”的传说,可以说不仅故事情节,就是思想中心也是跟东海孝妇一致的,因为在那个故事里,也有大旱三年的说法,关汉卿在创作的时候,只能说艺术加工语言情节上更有感染力,思想内容并没有得到升华,这也就反应了我们那时候人的一般思想:万事看天,个人意志无足轻重。
看看关汉卿所处的时代,是元朝,正是普通知识分子混的最惨的时期,关汉卿正是这些最惨人员里的一员,他还认识了不少底层杂剧演员,他自称是一个“响当当的铜豌豆”,足见江湖气息。
现实生活的不如意让他跟普通百姓一样,把更多的人生希望寄托于老天和清官,这也怪不得他,因为当时整个的元朝朝廷都太差了,很多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希望,只能等待老天的解救。
遇到了麻烦也是老天的不好,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所以动辄就牵涉到老天身上。
而这个老天,不仅仅是仰望星空那个老天,而是包括了周围整个的一切,包括那片土地那片山河还有那片土地上居住的人们。
于是要发恨就一起恨进去。
最后窦娥的毒咒一个个实现,她那小时候就离开的父亲居然也考取了功名,回到楚州再次调查了这个事情,这才把迫害她的罪魁祸首拿下。
这是另外一个典型套路,寄希望于清官,清官似乎是古代文学形象不可或缺的题材,似乎什么千愁万恨的事情,遇到清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个套路可以说屡试不爽。
窦娥冤唤作《感天动地窦娥冤》,它要的效果是感天动地,轰轰烈烈,效果也确实达到了,但是说句实在话,从我一开始学习的时候对这个故事就没有太大感动,也许这样的情节设置打动不了我吧。
尽管在思想性上窦娥冤不见得有多么高明,但是不得不说在艺术方面和文字感染力上,窦娥冤绝对一流。
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冤假错案,也对当时整个社会黑暗进行了一个缩写,杂剧里面不仅有大量通俗易懂而有感染力人物对白,还化用了很多典故,有很多诗句化的语言,读起来是酣畅淋漓,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参考:
窦娥临死的时候曾经发下了三个大誓,血溅白绫三尺高,六月飞雪三伏天,三年大旱不下雨,显我窦娥天大冤。
这是古代窦娥冤的主人公在临死的时候发的三个誓,来证明自己的冤情。
事情是这样的,窦娥是一个童养媳,丈夫早忘,和婆婆相依为命度日,村里有个恶霸张驴儿父子要霸占她婆媳,窦娥不从,张驴儿想用毒药药死婆婆,没想到把自己的爹毒死了。
于是就诬陷窦娥婆婆毒死的。
窦娥不忍心婆婆被毒打,就认下了是自己毒死了公公。
但是,窦娥知道自己的冤屈,苦于没有地方申冤,就发下了三个完全不可能的誓言其中一个是把白绫挂在三丈外,三尺高的地方,誓言说“刽子手用刀砍了窦娥的头以后,窦娥的血不流到地上”。
第二个誓言是“三伏天下大雪覆盖窦娥的尸体,不要让尸体暴露在空间”。
第三个誓言是“从杀了窦娥以后,那个地方三年不下雨”来证明她自己的冤屈。
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不是苍天有眼,来显示一下,谁能知道窦娥的冤情。
如果是平常就能出现的事情又怎么能显示冤情。
只有在完全不可能的情况出现,才能说明冤情。
总的来说,故事就是故事,如果这三个誓不能实现,怎么会说明主人公的天大冤情。
其实这是古代用来教育人不要做坏事的一个方法。
参考:
三桩毒誓,桩桩件件都是极不可能,乃至可以说反常理的。
大家再看关汉卿窦娥冤元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正是因为像窦娥所说,她的冤屈,只能由老天爷来替他昭雪了,是之谓沉冤昭雪。
关汉卿便通过种种迹象,如原文描述血一滴不漏全洒在了悬挂的白绫上,六月已是夏日炎炎竟然天降大雪,把她的尸身刚好整个掩埋掉。
这桩桩件件的不可能,都如窦娥所说那样应验了,言下之意关汉卿通过天降奇兆来告诉世人,老百姓,窦娥确实是冤屈的。
张驴儿知道、知府知道,但老百姓却不知道。
当然,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当是三年旱灾。
很多人说窦娥到底是不是双面人物,违背了她善良的定位,居然拉着老百姓一起受苦,饱受三年天灾?
这里关汉卿挖了一个坑,通过三年旱灾,让大家通过自己每日遭受的旱灾之苦越是苦便越能理解窦娥之冤,然后都会把仇恨归拢到张驴儿与知府身上。
久而久之,张驴儿与知府的命运便被注定。
告诉世人什么叫做人在做,天在看。
同时,三年后,刚好是他父亲当京官回来昭雪的时候,故事总要有个恰到好处的时候与人物收尾。
窦娥如此奇冤,非得有奇闻奇事,旷日持久到让当局注意以惩改才好,戏里戏外都一样,关汉卿的伏笔不可谓不良苦用心。
点击
窦娥在走投无路,眼看就要人头落地的时候,发下了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这三桩誓愿,她作过声明,她说:“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上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 可见,在她的初衷里,她只是觉得自己太冤了,冤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天下第一冤,碰上这伙贪官,要想伸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一定要有些“灵圣”,让世人传开,让世人见识还有真正的青天。
古时的天象,是可以作为政事的象征的,窦娥作为知识分子的女儿,原不应该有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可是在她的潜意识里,她不想相信,又想相信,所以才会骂“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但是,她又很矛盾地意识到,在自己的人生末路,只有灵圣,神灵这些东西,才能真正替她出头,所以,她许下种愿,让虚无的神灵出场。
我相信,她的初衷是这样。
可是,这前两桩好理解,大旱三年,却伤了无数百姓。
估且正如她所说临死前自己胡言乱语的,发了无头愿,可是也体现了她的自私。
她不是个完人,没必要把她捧成一个斗士,她就是个普通的妇女,在她的世界里,儒家那一套三贞九烈的东西,她是奉行的,她不但自己奉行,她还要婆婆也奉行,婆婆不听,要想过上幸福的有夫有子的生活,尽管这夫啊子啊,目的不纯,是为她的家产而去,但是蔡婆还是想这样。
但对于窦娥来说,这不行啊,死去的公公都不会愿意啊。
可是,站在旁人的立场看,站在市井小民的角度看,蔡婆的做法也没什么不好,大宗家产是谁的?
是谁赚来的?
死人能给活人带来什么?
招个接脚夫未必就是坏事,可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窦娥不答应,于是就有了张驴儿下药,杀错人的事情发生。
有的时候,窦娥当然是善良的,她对婆婆的生活照顾有加,可是她是迂腐的,她的悲惨令人同情,她的悲惨无法宣泄,她想借天来惩处坏人,既然坏人暂时惩处不了,那就欺负欺负跟自己一样的不能反抗的人好了。
这种神逻辑,许多地方都有,看看鬼怪复仇,找的都是比它弱的,气运强的一个不敢动,是一样的道理。
窦娥的死,有冷漠看客即平民百姓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不是百姓。
她发下的大旱三年的誓愿,到底会死多少人,有多少无辜的人,是老的还是小的,会不会因此造成社会动荡,她管不着,反正别人不管她的死,她也不管别人的死活,只要证明她的清白就好了。
好在这只个故事,只是为了文学而创作,生活中发生的机率,基本没有,否则,牵连太多啊。
当然了,换做我们,生在她的时代,不见得会比她做得更好。
但是既然是议论古人,这么说,应该不算过分吧。
(文/宛如清扬)
参考:
《窦娥冤》的全称叫做《感天动地窦娥冤》,这是元代关汉卿的的一部代表作。
而窦娥的三桩毒誓也成为了剧中矛盾的顶点,实际上窦娥的三桩毒誓是在揭露社会各个方面的黑暗。
窦娥冤故事梗概(看过的朋友可以跳过) 窦娥幼年丧母,父亲只是一个穷书生,因为缺少进京赶考的盘缠,所以就把窦娥卖给了一户姓蔡的人家做童养媳,但是没过两年,窦娥的丈夫也死了,整个蔡家就只有她和婆婆相依为命。
当地有个流氓叫做张驴儿,他和他的父亲张老儿欺负窦娥婆媳无依无靠,于是逼迫蔡婆婆嫁给了张老儿。
之后,张驴儿还想霸占窦娥,但是遭到了窦娥的强烈反抗。
怀恨在心的张驴儿趁机在蔡婆婆的汤里面下了毒,想着毒死蔡婆婆,然后在逼迫窦娥嫁给自己。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正当蔡婆婆想要喝汤时,因为一时感到恶心呕吐,就让赶过来的张老儿给喝了。
于是张老儿就中毒死了。
看到这一幕的张驴儿恼羞成怒,诬告窦娥下肚谋杀了自己的父亲,并且花重金买通了楚州衙门的官员。
于是楚州衙门把窦娥抓来后,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刑逼供,但是窦娥始终都没有承认。
这时楚州衙门有把蔡婆婆抓来严刑拷打,孝顺的窦娥怕婆婆受不了酷刑,所以选择了承认罪行。
于是窦娥被定为了死罪。
当窦娥被行刑的时候,窦娥满腔冤屈无处诉说,于是向苍天发三誓;
自己死后要让这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的白练上。
二要天降大雪,遮盖我的尸体。
三要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 窦娥死后,窦娥的三誓也全部应验。
当窦娥父亲考取功名后,做了大官,回到了楚州之后,蔡查明了真相,然后把张驴儿处以死刑,贪官污吏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发三誓的原因 窦娥发三誓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冤屈无处申诉,而自己又受到了社会处处的逼迫,他埋怨天地不公,却又无能为力。
无奈之下,只能以发三誓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命运不公的反抗。
而三誓细致上分析还有其他原因血溅白练 当窦娥处于死刑无力挣扎只是,她仅有的东西就是这一腔热血。
在她看来,自己的血液是神圣的,不能被这肮脏的土地玷污。
所以他立下了血溅白练,直洒青天的誓言。
一来是告诉世人自己的冤屈,二来是希望上天能够看到自己的遭遇。
六月飞雪 雪代表了纯洁,窦娥许下六月飞雪的誓言是为了告知世人自己清清白白的来,也清清白白的走。
而且当时窦娥的亲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下落不明的父亲,还有一个是年迈的婆婆,两个人都没有办法为其收尸,所以在窦娥看来,三尺大雪正好可以掩埋自己的尸体。
大旱三年 这是彻彻底底对贪官污吏的报复,大旱三年,本地百姓必然颗粒无收,贪官污吏无法聚敛钱财。
而且古代出现这种情况朝廷也会非常重视,而这一次朝廷正好派遣了窦娥的父亲来这里考察情况。
当窦娥冤屈昭雪后,楚州也降下了甘霖。
窦娥的故事是一部悲剧,而她的悲剧不仅仅是含冤而死。
更多的是他埋怨天地不公,却在临死之前发下誓言;
血溅白练、大旱三年,期待老天爷能够为其申诉冤屈。
这也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每个人都处在不公之中,却又无力反抗,只能期待不公的老天爷稍稍做一些改变。
参考:
窦娥是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塑造的一个善良、朴实,但是一生又充满了命运悲剧的底层妇女。
故事来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我们常在受到别人误解时说“我简直比窦娥还冤呐”,窦娥到底有多大的冤屈,才能成为古往今来受冤之人的代名词,才会在临死之前,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
这得从窦娥的身世说起。
血溅白练,人间不值得血溅白练,是窦娥为证自己是清白的,她发誓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全洒在白练上,不让一滴热血洒落在尘土上,她觉得这人世间,不配沾上她的血。
窦娥一生仅仅活了二十几个年头,花样的年华,就枉送了性命,怎么叫她不恨呐。
窦娥悲惨的命运,与张驴儿这个地痞流氓脱不了干系。
窦娥本是一个寡妇,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能与外界有接触,怎么会与张驴儿这样的流氓纠缠不轻呢。
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塞卢医所欠蔡婆婆的二十两银子。
这天,蔡婆婆去塞卢医那里收账,窦娥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婆婆回来,心急如焚,傍晚时分,婆婆终于回来了,还带给窦娥一个晴天霹雳。
原来,婆婆去要账却被塞卢医骗到郊外,差点被塞卢医勒死,被路过的张驴儿父子俩救下,本来想回家取些银子答谢了他们就是了。
没想到,在听到蔡婆婆丈夫早已身亡,家境还算富裕,儿子也过世了,家中只有婆媳两个相守过日子时,无耻的父子俩就起了歪心思,不止想图财还想图人,挟恩逼婚,要做窦娥婆媳俩的接脚夫。
奈何有救命之恩在,蔡婆婆只得应下,带着他们回了家。
一见窦娥,那张驴儿当场就被迷住了,说要做窦娥的接脚夫,窦娥哪里肯,对张驴儿就是一顿大骂,还说婆婆不该没有主见。
面对张驴儿父子的步步相逼,窦娥性子又烈,蔡婆婆只得将张驴儿父子安排住在外院。
期间,那张驴儿多次调戏窦娥,虽没有成功,但是有那好事的妇人,专打听别人隐晦之事,流言蜚语满天飞,矛头直指窦娥,说她不守妇道,舆论将窦娥压得喘不过气,却让那张驴儿更加放肆。
在蔡婆婆生病的时候调戏窦娥,被婆婆撞见,骂了他几句,就心生怨恨,认为蔡婆婆是他与窦娥之间的绊脚石,想除之而后快,就去买了一副毒药,准备将蔡婆婆毒死,没想到居然阴差阳错毒死自己的老父。
张驴儿本就无天理伦常可讲,见老父被毒死,既不伤心也不愧疚,一心还是想借此事威胁窦娥从了他。
窦娥性子烈,面对威胁毫不胆怯,就是要和他辩个青红皂白,也不愿委身于他,被张驴儿一纸诉状告上公堂。
自这件事后,张驴儿对窦娥婆媳俩恨之入骨,誓要将婆媳俩弄死,谋夺家产。
就贿赂当时的知府,对窦娥严刑拷打。
无论窦娥受了多少拷打,就是不认罪,这知府听说窦娥极为孝顺,便把蔡婆婆也抓起来严刑拷打。
婆母年纪大,经受不住拷打,眼看婆母苦痛难忍,窦娥只得认下这桩杀人冤案。
本以为君子坦荡荡,走进衙门与那张驴儿对簿公堂又怎么样,清者自清,没想到衙门居然是是非颠倒之地。
此进衙门,再也没有走出去。
心地善良的窦娥就算在斩首前都在担心婆母,担心婆母看到自己被斩首接受不住,再生出个好歹,恳求押解的官差绕路走。
临刑前,窦娥回忆从前种种,觉得上天真是不公,好人不长命。
这人世间不配沾上她的鲜血。
六月飞雪,祈求上天还自己清白三伏天,天降大雪,违反自然规律,实属不可能。
那监斩官说,现在是三伏天,就算你有冲天的怨气,也不可能招来一片雪花。
窦娥回道:大人,我确实冤枉,一腔怒火无处喷发,即便三伏天道,也要将那绵绵雪花,感召而来,盖住我的尸身,免它暴露于世间。
在那个时期,人们对鬼神非常敬畏,小到东西丢失,大到生离死别、天灾人祸,对这些无能为力的事,总是祈求上天怜悯。
窦娥也是如此,她对婆婆的孝,对丈夫的忠,本来应该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却平白的受冤枉,冤屈无处申,走投无路,只好寄希望于上天,在她身死后,还她清白。
一方面体现了她对世间的绝望,祈求上天还她清白,同时雪也是纯洁的象征,而她周围的一切都是污秽的,窦娥觉得用雪掩埋自己,也是一种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的愿望。
其实六月飞雪,违反自然规律,影射这个世界黑白颠倒。
大旱三年,是对当时底层黑暗的抗议都说越是身处不幸,就越是希望别人比自己更不幸,越是身处底层,就越喜欢欺负弱者。
这句话用来表达当时的社会状况,最适合不过了。
地方越是小,冤案就越多,窦娥希望自己的死,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在楚州那个小地方,知府是最大的,张驴儿只是一个地痞流氓,但是相对于窦娥婆媳俩,他又是强势的一方,虽然他是无德无才,无身份无地位,但他男人的身份就已经强于窦娥婆媳俩了。
在当时,男尊女卑思想非常严重,社会对女子非常的不友好,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女子的错,这也是造成窦娥悲催命运的原因之一。
底层的黑暗,想向高层申诉又是遥不可及,让老百姓的冤屈无处申。
窦娥发下这常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毒誓,有信心一定会成功吗?
她也没有握,只是寄希望于神明,能够为她洗漱冤屈。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窦娥的三桩毒誓一一应验,人们都知道了,她是冤枉的,那楚州为什么还要大旱三年呢。
大旱三年,是最毒、最狠的抗议。
一般天灾都会引起朝廷的重视。
古时人们最难应对的就是天灾,一 方面当局对天灾往往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发生天灾时,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当官的也无法从百姓那剥削到钱财。
即使事情不寻常,人已死了,过后没有人再记得她,她发第三个毒誓的时候,用了《东海孝妇》的故事,就是希望人们在知道她的冤情之后,可以为她洗漱冤情,祭拜于她,为她正名声。
东海孝妇,周青,因婆婆上吊自杀,而被其女高上公堂,当时的官员也是贪官污吏,收受钱财,以谋杀婆婆的罪名,将周青斩首,孤立无援的周青,在临时前发下三桩毒誓,死后血水倒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应验。
直到新的太守到来,为周青平了这冤案,并在坟头祭拜,大旱才结束。
窦娥也是如此,她将东海孝妇作为榜样,发下相似的三桩毒誓。
她死后,虽然婆母还在四处为她平冤,但当时的贪官,在判了窦娥案之后,居然升官了,张驴儿也将蔡婆婆家产夺走,成了富甲一方的人,窦娥的冤情就一再的被隐瞒。
直到窦娥父亲的归来,给窦娥平了冤,效仿东海孝妇时的做法,祭奠了窦娥,三年大旱才结束。
窦娥的三桩誓愿,层层递进,由小极大,一来是为自己证清白,二来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是窦娥对当底层官僚制度腐败的强烈抗议和对当时社会黑暗的强烈反抗。
参考:
窦娥是元杂剧《窦娥冤》的主人公,故事描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典型的严格遵守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形象。
残酷的社会现实逼迫着她不得不起来反抗,先是恶棍张驴儿的逼婚,后又遭张驴儿陷害并指控窦娥下毒杀死了张驴儿的父亲。
张驴儿买通楚州知府桃杌对窦娥百般拷打逼迫她认罪,窦娥宁死不认。
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于是就抓住窦娥的这个弱点,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
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窦娥被押到刑场去处死,此时此刻这个被逼迫到极点的传统的逆来顺受的妇女,终于爆发了,在刑场悲愤地咒骂:“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并且发下三桩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这三桩毒誓又有什么含义呢?
血溅白练“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窦娥冤》 如果说白练绕窦娥一圈的话还有可能实现,但就这种情况已经是一个奇迹,而现在仅仅是在一侧挂上一条白练,这么做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事。
窦娥之所以用这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来表达自己的冤屈,完全不会存在让其他人误认为存在侥幸的可能,也不可能是奇迹,血怎么可能会朝一个方向飞去!完全就是灵圣之事。
用原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赌咒自己是冤枉的,如果真的发生那就说明自己的冤屈是真实的,连上天都看不下去了,显灵以示窦娥的冤屈是不容置疑的。
六月飞雪“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窦娥冤》借用典故邹衍蒙冤的典故。
《淮南子》说:\"邹衍事燕惠王,尽忠。
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
\"借用邹衍当年被冤枉时,五月上天为之下霜,而如今窦娥被行刑时在六月,用六月飞雪这一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来和古人邹衍蒙冤五月下霜的事情做一类比,如果发生,那就说明自己和蒙冤的邹衍一样也是被陷害的。
雪是白色的,是纯洁象征,窦娥发誓六月飞雪,用纯洁的雪来掩盖自己的尸首,也感动上天,上天对她的一种明示。
大旱三年“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 ——《窦娥冤》前面两条尚可以接受,皆是用不可能发生的事来表明自己的冤屈,而这第三条就有了许多非议了。
你是被冤枉的,后人处理掉陷害你的人便可,那为什么要让偌大的楚州大旱三年呢?
楚州的广大老百姓又有什么错呢?
为什么要因为你这个跟他们没有关系的人来承受那么大的灾难呢?
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作者对这一故事的升华。
作者借用这一誓言把整个故事的意义提高了,窦娥的故事仅仅是普遍社会中的一个代表,她不是个个案,在当时的社会这种黑暗的事情比比皆是,作者借此表达对整个社会的到处都存在的这种黑暗的强烈不满,目前这种黑暗时时都在发生,都在折磨着下层的穷苦的百姓,可怜的被统治阶级。
如今窦娥的一人之死导致了整个楚州百姓都没有活路,其实旨在表达希望广大的受苦受难被统治阶级不要在逆来顺受,他人的冤屈不再是个人问题,明天就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要勇敢的起来与黑恶势力抗争,不要再沉默了。
本文作者:棍哥团队孙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