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关于古代农民或底层人的电视剧

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我也经常纳闷为啥关于古代农民和底层人的电视剧就很少呢?
后来我历史书看多了以后就明白了,古代底层人的电视剧少是因为:不能拍、拍不了、拍了会严重影响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估计审核也通过不了……大家应该看到现在关于普通群众的电视剧很多,例如:家庭伦理剧、职场商战剧、父母亲情剧、爱情剧……可是关于古代的电视剧品种就比较单一了,要不就是爱情武侠神剧、要不就是后宫斗争剧、要不就是皇帝威武霸气剧等等。
可是反应清朝以前的农民、底层人的电视剧基本没有。
我来分析一下:为啥就不拍关于古代农民和底层人的电视剧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一、关于古代农民和底层人的记录很少大家如果经常看历史书就知道了,一般历史书的内容就那么几种:关于古代文化的书、关于古代皇帝的书、关于古代谋略和朝堂斗争的书、关于古代战争的书、关于古代治国的书,除此以外基本没啥书了。
没办法古代能够写书的人都是有知识的人、有能力的人、有权势的人,这些人实在是没有兴趣去写古代农民、古代底层人的生活的。
古代是个“官本位”的社会,人人都想当官、人人都对皇帝感兴趣,谁没事去写农民和底层的人呢?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古代对书和文字管理的极其严格的,你要是乱写社会不好、皇帝制下群众日子不好过,估计这脑袋也就离“搬家”不远了。
唐朝、宋朝还相对开明一点,有些文字还能反应一下底层人的生活,例如: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
可是到了明朝和清朝,社会极度高压,也只能写写小说来反应群众生活了。
第二,古代农民和底层人的电视剧,拍出来太“恐怖”了,严重影响自信心现在很多人觉得古代人日子过得还不错,有时候还把文明古国拿出来炫耀一番,可是如果让你回到古代过日子估计会“生不如死”的。
我们来看看古代农民和底层人的真实生活是啥样的吧:1、古代叫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太阳刚出来就要下地干活、太阳落山了就回家休息了。
这样算来估计每天要种地十几个小时。
大家别忘了古代人是没啥娱乐活动的,古代没有电、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啥也没有。
古代人还不能乱跑和“旅游”的,随便流动是重罪,所以每天除了下地干活就是回家睡觉了。
大家不要忘了古代农民是不会有水泥砖瓦房的,大部分只是茅草房而已,冬天冷、夏天热、下雨漏水、刮风漏风!2、古代人很长时间,底层群众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的,因为睡的比较早,一般晚饭是不用吃的。
3、古代大部分时期的税负非常重,日子是一地鸡毛,每天能混口饱饭就很好、很好了。
4、古代底层人是要服徭役的,如果碰到不靠谱的皇帝。
例如:秦始皇这样喜欢搞国家重点工程的,那么你就惨了。
你自己要带干粮、工具,每年农忙过了之后就去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这样的工地去免费帮皇帝干活了。
一年要干好几个月的重体力工作,能活着回来看一眼老婆孩子就算你运气好。
5、古代人也没有媒体、没有网络,你被有权有势的人欺负了之后只能忍气吞声了。
这样的情况下,你是农民、你是底层人估计只有被盘剥、被勒索的份了。
6、古代人医学条件差、婴儿夭折率非常高、又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平均寿命非常低,大概只有45岁不到的寿命。
7、古代战乱、灾荒非常多,古代农民经常出现饥荒、抓壮丁的情况。
例如:一个太平天国运动大概非正常死亡了一亿人左右……以上就是古代农民和底层群众的生活了,大家说这电视剧怎么拍,难道拍我们古代群众是如何悲惨、如何的不幸、如何的苦难吗?
估计有人拍,大家也不爱看,因为大家对古代都是非常自信、非常自豪的。
话说回来,这样的电视剧拍出来,这简直就是打脸了。
说句实在话,还可能严重影响古代盛世在大家心目中的光辉形象的。
同样也不利于平时对古代自豪、对古代文化、对古代吹牛的主旋律哦!最后我想说,那些天天吹牛的人、说古代中国多么富强的人,真应该把他们送回古代去过过苦难的日子。
可以毫不掩饰的说,现在这生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最好的日子了。
千万别乱折腾,且行且珍惜吧!
参考:
那是因为当今的资产阶级不愿去拍,也不会去拍!它们眼中容不下穷苦人,无论古代的穷人还是今天的穷人。
在它们充满铜臭的心中,穷苦阶级就不应当出现在它们的影视剧中。
假若一定要出现的话,那么,也是被严重丑化,污化后的形象。
比如《大宅门》里的那位郑老屁。
连名字都是被丑化过的!这是它们的阶级本性所致。

参考:
别说古代,就是近代,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是如人间地狱,目不忍视。

参考:
大家一天忙下来已经很累了,尤其是心累。
古代底层人的生活,想必不是那么幸福的。
干嘛再跟自己过不去?
看看《一九四二》《我不是药神》,就已经够影响情绪了。

参考:
古代底层人的生活我们没法穿越过去亲眼看看,但现代底层人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快递小哥被宝马别翻在地,顾不上看一眼肇事车的牌号,赶紧查看货物有没有受损。
老公连着几个月晚上都出去,老婆怀疑有鬼,跟踪几次后才知道,老公每天瞒着她在加班,因为,宝宝快落地了。
年轻人不顾体面的坐在大街上号啕大哭,也没什么大事:因为老板把他辞退了。
瘦骨嶙峋的老人,居然能背得起三倍于他的猪肉,每天往返50多次,但依然不愿让老板和家人看到他的疲惫。
儿子(或女儿)终于找着工作了,妈妈悄悄对爸爸说:他爸,听我的,明天说啥也去检查一下身体了。
杂货店老板一边从洪水中捞着自己的小商品,一边抹一把脸上的水和泪。
老公卑微的对老婆说:“要不,,,你去你闺蜜那儿再借点钱……”。
底层社会的构成实际上就是《茶馆》里王利发的精明,常四爷的仗义,松二爷的懦弱,大傻杨的善良,秦二爷的觉悟,二德子的豪橫,刘麻子和唐铁嘴的无赖,吴恩子和宋祥子的无耻……。
这些都是平民社会的真实再现,相信古代的社会生态也应该差不多——因为沧海桑田之后,人性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最近有一位高校领导,选取了一个险峻的高度,以某种正确的立场重新解读了诗人杜甫的《石壕吏》。
一时间,网络上唇枪舌剑烽烟四起,思想与观点激烈碰撞,立场与价值观争执不下……。
中国历史通常都以恢宏叙事记载与传承,2700多年的变迁与流转,无不围绕上层建筑与重大事件,但对底层社会的描写却少之又少。
《石壕吏》应该算是比较接近底层社会形态的描写,尽管故事的规模并不大,强行炮制出40集的大型作品显然有难度,但完全可以加工成一部小成本电影(就像伊朗人拍的《小鞋子》或意大利人拍的《西西里岛的美丽女人》)。
问题是,如今的影视作品还具有引领主流思想的使命,甚至需要左右和扭转观众的部分价值观。
而这样的视觉训练,已经让观众的审查尺度更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尤其是悲剧基调的电影),都无法剥离于当时的大时代背景。
我们假设《石壕吏》(或卖炭翁)被搬上荧幕,创作者应该如何来表现核心内容?
如果刻意渲染老翁一家的悲惨遭遇,那么酷吏之“酷”将更加被突出。
“吏”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官民矛盾如此尖锐,如何解释大唐盛世的太平,开化与通达呢?
这位导演您想映射什么?
如果将“吏”塑造成为了国家利益而执行公务的武装干部,不但没错,而且值得肯定。
而且即使三个儿子都已战死,老太太仍然愿意作出牺牲。
问题是这样一来,又与当下以人为本的民本位价值观背道而驰,也无法处理老翁“逾墙而走”的逃跑动机。
因此,这种题材无论怎么表现,上映后都必将引爆舆论的地震波。
即使唐朝算是比较开明的朝代,也只有杜甫和白居易这样的政府高官,才敢蜻蜓点水的写一点民间疾苦,我们其实也没怎么看到太多来自唐朝其他的“民间文学”——不过,虽是两篇短文,但也透析出了文人骨子里的良知。
但这种“伤痕文学”在历史的书架上,实在是少之又少。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文人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于服务高层。
中国历史基本上是后朝写前朝,当朝的历史描摹大都会呈现出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繁荣景象。
如果实在不太平,文人们也可用生花妙笔来“粉饰”。
后朝为了强化执政的合法性,往往会想办法遮蔽前朝的“荣光”,为其重新打造一部血泪斑斑的“罪恶史”——总之,诋毁也好,赞美也好,对象一定是统治阶级,以及天下兴亡的宏观论述。
至于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那是万万不能写的——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人关心底层世界。
即使没有记载,但我们仍然能够想象到,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能让底层民众获得的资源将非常有限,无论国家如何“强大”,他们永远都是被收割的蔬菜。
通过朝代更迭的一次次杀伐中,我们清晰的感觉到无数次屠城,拉夫,强征之下,普通民众如同蝼蚁般的卑微生活。
而被裹进动荡的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个家庭的遭遇应该都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故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亡,百姓苦。
兴,百姓还是苦。
现代中国人对先祖文化有着超乎想象的热情,尤其对楚汉雄风,唐宋繁荣这种能够彰显大国风范的历史,有着宗教般的崇拜与骄傲。
这也是影视创造永远围绕这几个朝代开疆拓土的大政治,万邦来朝的大背景来展开。
即使为了满足女性观众的需要而打造出的爱情戏,也离不开宫廷。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盛世”或“之治”,但对底层社会的描摹并不详细,往往用“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夜不闭户”和“丰衣足食”这种抽象的成语一笔带过。
如果是乱世,用词分别是“民不聊生”,“倒悬之苦”,“生灵涂炭”和“饿殍遍地”——然而我们没法考察这两种形态的真实程度。
但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却有人亲眼见证过。
在马迭尔尼眼中,盛产瓷器,丝绸和茶叶的大清,不仅国家强大富庶,民众自由幸福,而且没有教会的束缚和外邦的威胁,大清几乎就是欧洲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国。
但其回忆录中却是这样描述的:“大多破烂,肮脏,破旧的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搭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杆围起来,其中一半住着两三代人,一半喂养着牛,羊,猪,鸡和其他家禽”。
除此之外,清朝很多民众吃不饱饭,甚至连英国人丢掉的残羹剩饭都被蜂拥而上的民众抢光。
注意:他们并不是乞丐。
还有,英国人在大街上很少看到一个真正快乐的人,甚至很少看到胖子,大多数人都羸弱不堪,骨瘦如柴。
哪怕很小的官吏,都可以随意抽打普通百姓,但见到上级(或洋人)马上笑逐颜开,点头哈腰。
然而这样的题材如果以影视作品来展现,不知道会有多少脆弱的小心脏不堪重负。
因此,我们的影视艺术只能从神怪,武侠,传奇或不牵扯任何立场,不承担任何风险的风花雪月中找到看点,经过一番现代艺术手法的深加工,为观众送上一盘盘色香味俱佳,但毫无营养的“视觉盛宴”。
所幸我们这个时代有无数心智健全的作家,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真实,生动,细腻和直抵灵魂的良心之作。
几百年以后,当我们这个时代也成了“古代”,相信我们的后人不会找不到艺术创作的素材。

参考:
这个问题出的比较幼稚,答案是简单的,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书籍里基本没有古代农民和底层人们的生活情况,所以拍摄古代农民电影电视剧没有可以依据的历史记录。
就是拍摄出来也是市场很小,得不偿失。
首先说古代历史书籍都是统治阶级记录的,帝王将相是政治经济历史的主体,才子佳人是古代人们理想的爱情生活,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不能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要求来要求历史,因为古代中国没有工农兵这些职业。
古代中国首先有城市,就是有城墙,住有军队,有政权,有居民的地方。
这个地方有官宦人家,有军旅人员,有商业服务人员,有交通住宿服务人员等等职业。
古代的市,就是大集市,是产品交易的地方,没有军队驻扎,不是政权设置地区,有大量商店交通运输饭馆旅馆车店服务人员。
县乡镇就是由驿站发展而来,就是在交通要道枢纽地方驻扎军队,保证交通运输,也是大量旅馆饭店茶馆的聚集地。
庄园,就是古代朝廷对大臣,王族,将军和有功人员赏给财富和大量的土地,这些人及后代到赏给的土地上建立庄园,如同微小型城市,庄园有围墙有庄门,有团练武装,比如水浒里的祝家庄,曾头市,小旋风柴进的庄园,这里有庄园主和家人,家族人,还有一些雇工和保卫人员。
山寨,就是山贼强盗土匪占上为王的地方,打家劫舍,反抗统治阶级,比如水浒里的梁山伯,隋唐演义的瓦岗寨,金庸笔下的黑木崖等等,后来这些山寨发展为近代社会的山村。
所以古代书籍历史不可能专门描写少量的农民。

参考:
因为很多东西在现在的社会环境拍不出来,即便拍出来也是虚假的,而不是真实的。
最不能够让人们容忍和理解的,就是在古代农民和底层人士十分依赖地主。
但是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体系之下,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势不两立,必须要推翻它,消灭它。
你如果要是表达那种真实的历史情况,谁又能接受呢?
能通过审核吗?
在古代地主和农民都是一个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并不是说刻意的要抹去双方之间的对立,而是在真正的古代的地方统治和治理过程当中,都是地方官员与各地的地主和大家族联合治理的。
农民和地主都是同一个姓氏,说白了都是同一家人。
当然也会因为外部的流民招揽和安抚,而使一个村由一个主要家族还有其他个散居的农民和小家族存在。
但是大地主和小地主之间不同姓氏的地主之间都对地区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督促农业生产,分配土地,这些在历史很长一段时期以内都是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制度。
而且在古代没有讲求什么阶级性,古代的地主也都是一个大家族的族老族长。
普通的农民表面上能够听从官府的劝谏教导,但是如果实打实的在心里头能够接受什么命令或者是任务的话,还得是地主,也就是地方的族老出面。
普通的农民才会真正去执行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政策,而且当国家有什么农业改革或者是税制改革的时候,也是在地方上由地主主要负责。
所以地主对于曾经的那一个时代的地区治理是有大功的。
地主和农民也不是对立的关系,这样一种状态你怎么可能拍出来,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不符。
朱元璋那么狠地方政策也都是以地主为主要承办人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说古代用于记载农民和底层人的史料太少,我们拍摄不出来有价值的一些历史事件,我觉得这就很扯了。
实际上我们的资料多得是,尤其是明以后的史料更是浩如烟海,其中的很多地方志,家书以及家谱都是很好的素材。
他们的故事远比我们所说的24史这些政治精英这些历代政治精英所经历到的事件更丰富更多。
但还是那句话,由于立场的问题,还有真实性的问题,根本拍不出来。
就像近代的一些反对外国侵略者的一些战役。
我们都经常会说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抵抗西方侵略者的某某某运动。
实际上自发组织起来的那个组织领导人都是各地的地主。
只有他们才能够组织这些社会力量,尤其是普通农民与西方侵略者较量,而且这也是不被封建政府所允许的,这种现象一定要被制止。
因为盲目地发动群众力量是很可怕的,所以官府历来都十分重视对于地主的控制。
宁可让农民吸大烟,闲在那里打牌赌博,也绝不让他们发生聚集。

参考:
现在也没有写实的农村剧啊!那些所谓农村剧,基本假得不能再假了。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虽然我没怎么干过农活,初中就到城里读书,但我大概知道农民的生活。
农民一天到晚就没闲着的时候,凌晨起床,天黑才上床,累个半死,几乎没娱乐,早睡早起不是因为作息规律,只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如此。
这还是新社会,现代化农业,种稻子有现成水渠,地力不足可以上化肥,有虫子上农药,翻地不是用牛就是拖拉机。
即便如此,农民种地也是异常辛苦的,比如铲杂草,烈日当空,一条垄沟好几百米,没干过活的一趟下来,身上晒暴一层皮,口干舌燥……所以我小时候读书时就特别好奇古代人是怎么种地的,首先古代的牛因养殖技术问题,成活率低,相对来说,数量很少,所以那会牛是不允许随便杀的,于是一到春天翻地就很困难,有时就是人来干,电视剧西游记里三打白骨精那段其实还是蛮写实的,人拉犁。
还有那会的冶铁不发达,基本上做不了特别结实的农具,比如锹,小时候读普及类读物讲古代诗人,写到杜甫用木锨挖野菜,我当时就很惊讶,为什么不用铁锹呢。
后来想想就明白了,一千多年前的冶铁工艺,不要说做薄薄的锹,就是做铁铲也不会太结实。
至于到了夏天,我估计农民连睡觉时间都不会有,那会没农药,杀虫都是徒手的。
可是即便到了秋天又怎么样,古代生产力极低,亩产百斤应该是很正常的,毕竟解放前,小麦亩产200斤很正常,即便是往大了说也不到400斤,饿不死人是奇迹。
现在河南那种地方亩产1200好像很正常。
那会亩产量如此低的情况下,地主把余粮一收,农民家里能剩啥?
子女多的,饿死都正常。
朱德元帅写自己经历,她妈妈生的孩子多,养不起就淹死。
古代的农村人很难称之为人,过得生活简直和动物没什么区别,劳累至死是常态,鲁迅写闰土,30岁的人和老头一样。
这种动物一样毫无尊严的生活有什么值得拍的?

参考:
为什么电影电视剧主角都是有钱人和帝王?
而没有农民或者社会底层当主角?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因为一百多年前同样有这样一个人提出了类似的问题,产生了几乎同样的困惑。
不同的是,那个人没有向别人提出这个问题,而是靠着自己的悟性找到了答案,而且,他那时只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孩童,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出生后,他的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湘乡外婆家度过的,因为有个舅舅是开馆教书的,所以有时候毛泽东也会到舅舅那里上上课,认点字,到了八岁的时候才被父母接回韶山送到各个私塾学校读书。
毛泽东在走出韶山之前,总共读了六年的私塾,毛泽东后来称之为“六年孔夫子”,在私塾里毛泽东学习的是儒家传统文化,也就是四书五经这些,对此,毛泽东非常反感那些枯燥难懂的经书,相反他喜欢读的是老师严厉禁止的“闲书”、“杂书”,包括《水浒》《西游记》《精忠岳传》《隋唐演艺》等等。
其中,毛泽东最喜欢读的书是《水浒》,这可能是毛泽东一生中最爱读的书之一了,哪怕是在长征时期,毛泽东的书箱中也放着一本《水浒》,老师不让读,他就用课本挡住偷着读,父亲不让读,他就用布把窗户遮住。
毛泽东读了这些故事,就和身边的伙伴,村里的老人互相讲述,甚至比那些老人懂得还多些,但是在读书过程中,小小年纪的毛泽东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读的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是特别的,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
哪怕是毛泽东最爱的《水浒》,那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也没有一个是农民出身的,宋江是郓城县刀笔吏押司,武松是阳武县都头,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鲁达是渭州小种经略相公经略府提辖,晁盖则是地主,最为底层的阮氏三兄弟是打鱼的渔民···真的没有一个是农民,作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纳闷了很久,而且当时闭塞的韶山冲也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毛泽东就开始分析小说的内容,他最终发现了答案,那就是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
只不过那时的毛泽东还太小,不懂得阶级的概念,其实他发现的就是地主阶级统治农民阶级这一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上是地主统治农民,那么在政治、文化、法律等等上层建筑上,自然没有农民的地位,换言之,农民是没有话语权的,那些能写书的文化人是不会去
就在毛泽东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12岁的时候,长沙发生了饥民暴动。
原因是那年出现了灾荒,粮食产量锐减,因此粮价飞涨,有人甚至绝望地带着全家人投塘自尽,饥民涌到巡抚衙门请愿,结果巡抚傲慢地拒绝了,还开枪镇压,打死打伤几十个人。
饥民们忍无可忍,放火烧了巡抚衙门,捣毁了外国洋行、轮船公司、税关。
清政府派兵镇压,杀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几个卖兰花的湘乡小贩逃出长沙,把饥民暴动的消息传到了韶山。
毛泽东听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几十年后他还对埃德加·斯诺说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
之后,毛泽东走出了韶山,并且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最终带领广大的农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当人民取得话语权时,才出现了以底层人民、农民为主人公的电影电视剧出现,比如电影《武训传》《白毛女》《骆驼祥子》等等,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映底层人民的电影电视剧越来越少了,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的电影电视剧却越来越多了。

参考:
这不多简单的问题。
假如你去嫖娼,你会找一个跟你老婆外形差不多的吗?
来,让我听听你们的声音。
大概率是不会,至于为啥不会,我不解释。
不仅是古代,现在反应低层小人物的也不多。
国产剧已经成为分分钟上千万的无脑意淫剧。
霸道总裁月入千万,名校毕业,出国留学刚回来,百亿家产等着继承。
身边女人不知凡几,唯独喜欢那个不出众的。
我想问,凭什么!凭你骚?
绝大多数人没见过真正的富人,总以为富人就是开着玛莎拉蒂,吃着十万块的牛排,住着几个亿的庄园。
说白了,这就是凭空想象,凭空捏造。
跟事实到底有多少不相符合,我也不知道,我也没见过富人。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底层人物不就是这样,对底层人的描述不就是这样,仿佛加了一层灰色的滤镜。
然后底层人就变成了这个形象,贫穷,势利,刻薄,灰头土脸,衰老…等等。
描述小人物基本上就是悲惨的格调,愿意看的人多吗?
贫穷与不幸是小人物摆脱不掉的。
没有市场自然不会拍多少。
其次根据二八定律来讲,绝大多数人都是底层人,很容易接触到各种底层的生活,贫穷,势利,善良等等。
影视作品毕竟就是为了娱乐,谁愿意重温一下悲惨的生活。
反正我不愿意。
对于上流社会人们有着无尽的想象,富人的一举一动可能都有着深不可测的用意。
作为一个80%中的一员,去揣摩20%的人的生活,那不就是吹牛B。
看的人多,我…也喜欢看。
古今将相的事绝大多数都是吹牛逼,吹出来的。
小人物有爱情吗?
有。
小人物有生活吗?
有。
小人物有努力吗?
有。
上流社会就没有悲惨吗?
显然不是。
人们羡慕皇帝的生活,却不知道皇帝多想出宫耍耍。
作为皇帝。
强势的大臣怼你,你还不敢还嘴,要不然就是昏君。
自己喜欢的女人还不能天天去睡,每天还得抽空陪陪皇后,就是笼络皇后他爹不闹事。
自己喜欢的儿子还不能设为太子,老大愚笨,还得强捧。
每天鼓励,儿啊,加把劲。
人要得到什么,就要失去什么。
每一个人无不是努力的活着。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也在这片土地上繁衍。
谁急了都会用几句国骂,我C!好了,说完接着看剧。

参考:
古代农民和底层人就是工具,日常生活就是干活,缴税,服兵役徭役。
时代的进程都是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里高层的决定。
农民和底层人但凡能活也老老实实不闹事,活不下去了就造反呗。
要非说反应底层人的电视剧就只能拍造反的,平时的生活没啥可拍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