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事情还要从宋朝第一大疑案“烛光斧影”说起:某天夜里太祖宣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喝酒,深夜有人模模糊糊看到烛光闪动、人影乱晃,好像宋太祖还拿着玉斧在雪地上乱砍。
第二天早太祖赵匡胤突然驾崩。
赵光义即位,成为宋太宗。
他继位后以太后的名义对外界解释道:太祖赵匡胤生前曾定下金匮之盟——为避免幼君继位不能压服朝臣,皇位传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以此类推直到赵匡胤兄弟辈全死绝后皇位再还给赵匡胤的儿子。
不久,三弟赵廷美蹊跷离世,燕王赵德昭“自杀”、秦王赵德芳也“病故”(这位秦王就是电视剧《包青天》里的八贤王原型)。
按照金匮之盟:皇位理应传给太祖次子,然而赵光义却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恒。
此后整个北宋时期皇位一直在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中传承。
靖康之职皇城开封沦陷,宋钦宗奴颜婢膝求和,亲自到金营,结果被扣押。
开封被攻破后,除了康王赵构,徽钦二宗以及宗室大臣等共十万人,被押解北上。
赵构在应天府(商丘)即位,是宋高宗!宋高宗赵构本来有一个亲生儿子赵旉,又名赵敷,母亲为潘贤妃。
1129年南宋发生“苗刘兵变,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禅让”皇位,隆祐太后为稳定局势,传旨让三岁皇太子赵旉即位,改年号为明受。
苗刘兵变被镇压后,支持宋高宗复位,赵旉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天。
赵旉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生了疟疾,在建康行宫治病期间,一个宫女因为疏忽走路绊到了地上的火炉,发出巨响,这个只有三岁的幼儿竟被活活吓死。
宋高宗知道后大哭三日才停止,追封为赵旉为“元懿太子”。
某天深夜高宗正与一位宫女作乐,突然宫外大呼“金兵渡江了”,高宗慌忙带领少数随从乘马出城,急驰至瓜洲渡江逃跑。
这次突如其来的惊吓,使得高宗患上了严重的阳萎,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赵构丧失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又丧失了生育能力,事实摆在眼前,他只能找赵氏子孙来继承皇位,这无非就是太宗和太祖这两脉人中寻找。
靖康之耻后金国大肆搜索赵皇室成员全抓到送到金国去。
太宗一脉的皇室成员所剩无几,反而是那些已经沦落为平民的太祖一脉的后人,没人注意才被保留了下来。
所以高宗被迫选择太祖一脉,不是他自己标榜的:“大宋江山本为太祖创立,太祖铁面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
如今太祖后人却混迹民间,朕预备还位于太祖后代。
”赵构从民间找到一胖一瘦两个放牛娃过继为皇子并进行比较:一是让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着,突然来了一只猫,瘦孩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
二是给二人都送了一批美女。
胖孩一见美女立马笑纳,再然后就翻云覆雨;
瘦孩见美女,却拿她们当皇帝的宫人以礼相待。
经过这番试探,赵构觉得瘦孩(赵昚)更适合继承皇位。
于是正式册封赵昚为太子,后来索性禅位宋孝宗赵昚。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太祖第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后裔,宋高宗养子。
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
事实证明传位给赵瑗是正确的是因为赵瑗对他,比他亲儿子(如果他有亲儿子的话)对他还好。
1、宋孝宗给他每月零花钱就达到四万贯,是当时一品大臣最高月俸的一百倍。
还不包括宋高宗所住的德寿宫的日常开销和运行。
逢年过节,高宗生日,孝宗还不断孝敬寿礼,银五万两、钱五万贯是最常规的进献。
2、宋孝宗凡事都会前往请示宋高宗。
。
宰相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感谢高宗,听他的“圣训”。
3、高宗去世以后,宋孝宗一反古代君主守孝,以日代月的旧规,坚持要守孝三年。
并因此在两年后,孝宗就把皇位让给自己儿子,说是想一心一意守孝。
小知识链接:1、南宋一朝,太祖后代出了8个皇帝,老二赵德芳的后代有宋孝宗、光宗、宁宗;
老四赵德昭的后代有宋理宗、度宗、恭帝、端宗、怀宗。
2、宋孝宗与宋太祖的关系是这样的:宋太祖生赵德芳,赵德芳生赵惟宪,赵惟宪生赵从郁,赵从郁生赵世将,赵世将生赵令侩,赵令侩生赵子侢,赵子侢生赵伯琮,赵伯琮被宋高宗选入宫中做养子,更名为赵昚,是为宋孝宗。
参考:
答:这里面包含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
第二个,为什么要提前二十多年?
先回答第一个。
原本,赵构是有生育能力的。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赵构的妃子潘氏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生下一子,取名赵旉。
赵构对这个儿子爱若珍宝,儿子尚在襁褓中,他已迫不及待地拜其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1130年),统制官苗傅和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软禁了赵构,扶持只有三岁的赵旉当皇帝,改元“明受”。
“明受皇帝”在位时间只有26天,就被宰相张浚和大将韩世忠、张俊等人废黜,赵构成功复辟。
赵构重登帝位,封“明受皇帝”为“魏国公”。
但这位“魏国公”命短,因宫女疏忽,受惊吓而死。
赵构悲痛欲绝,杀了宫女,追封亡子为“元懿太子”。
有趣的是,元朝末年,小明王韩林儿打出“山河奄有中华在,日月重开大宋天”的旗号,追谥这位“元懿太子”为“靖文元懿殇孝皇帝”,建庙,称宋简宗。
赵构漫长的一生中,所生育的儿子就唯有宋简宗一人而已。
究其原因,是建炎三年(1130年)二月三日,金将耶律马五率军夜袭扬州时,赵构正在行宫寻欢作乐,闻报金兵已至,“惧然警惕,遂病熏腐”,从此丧失了生育能力。
此后,赵构遍寻天下名医,却再也没能产下一儿半女。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金兀术废黜了伪齐刘豫,放出声音,说要立宋钦宗赵桓的儿子赵谌为皇帝,定都北宋旧都汴梁,另建“北宋”,和赵构的“南宋”叫板,一争天下正统。
赵构阳痿不育,无儿无女,他的南宋朝廷,给人的感觉,就一个没有将来的朝廷。
要粉碎敌人的阴谋,就必须定立皇位继承人,以安民心。
论理,赵构要定立皇位继承人,就应该在自己的亲子侄辈中找,即在宋徽宗一脉中去找。
但,宋徽宗这一脉,除了赵构本人,其他基本上都在靖康之难中被一网打尽了。
那就只能从其他支系中找了。
赵构前思后想,最后决定从太祖赵匡胤这一脉中挑选继承人。
当年赵光义既得到了哥哥赵匡胤的帝位,就没想过要将帝位还给赵匡胤的后人。
世间传言说,金主吴乞买是赵匡胤转世,专为平辽灭宋而来。
赵构觉得,只有把帝还给赵匡胤的后人,才能延续宋朝的国祚。
他说:“太祖以圣武平定了天下,偏偏子孙不能享有帝位,时过境迁,零落可怜,我现在就选取他的后人过继为我的子嗣,以告慰他在天之灵!”还有一种说法,即《异迹略》中记载,宋太祖托梦赵构,称“汝祖自摄谋,据我位久,至于天下寥落,是当还我位。
”除了迷信方面的因素,从实际效果来看,赵构传位给太祖后人,也收获了许多士大夫的点赞,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
赵构的禅位时间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此年他才五十六岁,正值盛年,而且身强体健,后来又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帝,八十一岁才心满意足而逝,的的确确是“提前”退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须知,赵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逃跑皇帝”,稍有风吹草动,就如惊弓之鸟,谋取逃跑计。
禅位期间,金人已经撕毁和约,频繁剽掠。
赵构禅位的主要原因是要拿继位的宋孝宗为挡箭牌,以便于自己轻身逃跑。
《朱子语类?高宗朝》记:隆兴元年(1163),即赵构禅位的第二年,南宋军队打了败仗,赵构两股振振,“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时刻准备着逃跑。
赵构禅位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因为自己之前奉行了投降路线,面对金人的侵扰,实在下不来台,有意让宋孝宗上台帮自己擦屁股,给岳飞昭雪。
以上所述,便是宋高宗赵构“提前二十多年把皇位传给赵匡胤一脉”的全部原因。
参考:
首先我们要大致了解宋代皇位的传承情况: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皇位没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由弟弟赵光义继位。
关于此事一直以来流传着”烛影斧声“的传说——赵匡胤临终前赵光义单独觐见,出来后不久就传出赵匡胤驾崩的消息,甚至有传说直接指斥赵光义杀兄夺位并绘声绘色描绘道当晚赵匡胤寝宫传来斧子劈东西的声音。
关于赵光义继位的真实情况如今已无从得知,但我们明确知道赵光义继位后以太后的名义对外界解释道:太祖赵匡胤生前曾定下金匮之盟——为避免幼君继位不能压服朝臣,皇位传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以此类推直到赵匡胤兄弟辈全死绝后皇位再还给赵匡胤的儿子。
可赵光义继位后三弟赵廷美却在38岁的壮年蹊跷离世,太祖赵匡胤的嫡长子赵德昭又莫名其妙自杀了,按照金匮之盟:三弟赵廷美和太祖嫡长子已死,皇位理应传给太祖次子,然而赵光义并没这么做,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恒。
如果关于赵光义杀兄夺位一事真假难辨的话,赵光义打压三弟和太祖长子,夺取本属太祖后代的皇位则是板上钉钉的不争事实。
此后整个北宋时期皇位一直在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中传承,太祖赵匡胤的后人一开始还算皇族,随着和当朝皇帝的血缘越来越疏远,渐渐变成像刘备那样名为皇族后裔其实却干着织席贩履的活。
如果没有靖康之变宋朝皇位应该会一直在太宗一系传承下去,可靖康之变改变了这一切:皇城开封沦陷,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太宗后人几乎被金军一网打尽,只有赵构成为漏网之鱼。
更糟糕的是赵构在逃亡途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和生育能力,所以他不是不想传位给自己的亲生孩子,而是他压根没有自己的孩子。
不仅没有亲生的孩子,连亲侄子乃至太宗一系所有赵氏宗亲要么死于战乱,要么被金人俘虏,总之在南宋疆土上就只剩赵构唯一一个太宗后人。
在这种情况下赵构已经根本无法立太宗后人为自己的太子了,如果他不想让赵氏江山改姓的话只能选择立太祖后人。
除了无人可立之外,还有一个野史传说的说法:出使金国的使节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活像宋太祖,金人之所以来发兵灭宋,传说是太祖要夺回本属于自个一支的皇位。
对于这点赵构是心中有愧的,由于他祖上的皇位有些来路不正,“烛光斧影”一事或许真假难辨,但太宗后人鸠占鹊巢霸占了本属太祖后人的皇位却是不争的事实。
或许正是基于祖上霸占了太祖一系的皇位,赵构才说:”大宋江山本为太祖创立,太祖铁面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
如今太祖后人却混迹民间,朕预备还位于太祖后代。
“后来赵构从民间找到一胖一瘦两个放牛娃(可见此时太祖后人已完全只是一介平民了)。
赵构开始中意胖小孩,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着,俄然来了一只猫,瘦孩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
这件事让赵构对胖孩子好感顿消,让两个小孩都留了下来,胖小孩名叫赵琢,而瘦小孩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
然而赵构仅仅只是让两个小孩都留下,并没明确立其中任何一位为太子。
这其实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赵构其实一直在治疗自己的不育之症,他想的是如果立了太子,万一将来自己有孩子了或者某位太宗后裔从北方逃回来了,自己是废太子呢?
还是真还位给太祖一系呢?
其二赵构还想再进一步观察这两个小孩,确定到底谁最适合继承皇位。
于是他给自己这两个过继的皇子都送了一批美女。
赵琢从一个放牛娃突然被当朝皇帝认为义子,有点得意忘形,一见父皇送上美女立马笑纳,再然后就翻云覆雨;
赵昚见父皇给自己送美女,却拿她们当父皇的宫人以礼相待。
经过这番试探,赵构觉得赵昚相比赵琢更适合继承皇位。
又过了多年赵构的妃子始终没能为他生下一男半女,被金人俘虏的太宗后裔也大多死在北方,没人逃回,赵构自己也只能接受现实了,于是正式册封赵昚为太子,后来索性禅位于他。
参考: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算什么大问题。
之所以大家觉得是个大问题,是因为根据史料分析,宋太宗的皇位,很可能是通过阴谋害死其兄宋太祖而夺来的,这一点让后人很不服气。
所以当宋高宗把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裔宋孝宗的时候,大家都有一点儿天道轮回报应不爽的小激动。
那么宋高宗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太祖的后裔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高宗为什么不生育?
普遍的说法是,有一次高宗正在临幸嫔妃,突然报道说金兵杀奔而来,高宗受此一吓,从此就变得性无能了。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如果看看高宗最后不近女色,而且活到了80岁,这应该也有可能。
不过,宋朝皇帝的生殖能力普遍比较弱,也是不争的事实,也有可能高宗本来就不生育,那个所谓金兵的事情是黑他的。
高宗不生育,必然要另外找一个接班人。
当然了,高宗也想在太宗一脉中来寻找,毕竟这样血缘关系会更近一点。
但为什么最终找到了太祖的子孙呢?
有两个原因,一是宋皇室的人,生育能力普遍比较低,所以赵家子孙本来就不多。
二是在靖康之难中,皇室子弟基本上都被金国抓走了,而这些皇室子弟,差不多都是宋太宗一脉传下来的。
而宋太祖一脉传下来的,因为隔得太久远,很多已经沦为了平民。
因为是平民,所以金国在抓人的时候就忽略了这个。
正是以上的原因,所以宋高宗在宋太宗一脉中实在找不到人,因此不得不到宋太祖一脉去寻找。
史料上有记载说,当高宗决定收养皇子时,大臣们纷纷要求高宗在太祖一脉中去寻找,甚至说,当时的大臣李回进谏道:“太祖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太宗,是因为兄弟二人手足情深,陛下如今要立嗣,不妨效法太祖。
”这个话虽然记载在史料中,但我觉得是不确的。
高宗是一个心思缜密而阴险的人,从他利用秦桧杀死岳飞的做法就可以看出来,他怎么会允许别人提从太祖子孙中寻找皇子这样的话呢?
还有,高宗在选定继承人的时候,用了一个用十个处女来试探的办法。
经过试验,分给宋孝宗的那十个处女都很完好,而分给另外一个皇子的处女全部已经破处,所以高宗最后选择了宋孝宗。
高宗为什么要用这么一个奇葩的办法?
有人说是要检验一下继承人是否好色。
其实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因为高宗自己生理原因,不好色,所以他希望他的继承人也和他一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继承人才会对他很好,很孝道。
而宋孝宗在幕僚的帮助下,参悟透了高宗的这个心思。
从这个角度来说,高宗选择继承人,并不是要看这个人是太祖还是太宗的后代,而是这个人首先是不是对自己很孝道。
参考:
野小子?
楼主这个词用的不好!首先宋孝宗并不是野小子……人家是正经的皇室子弟……然后我们回到问题……为何宋高宗一向身体强健,禅让时不过才56岁?
而且当时身体并没有不适,所以自称“老且病”显然是饰词。
再者,宋高宗禅位前,南宋军队刚刚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人,迫使金帝完颜亮为部将所杀,造成金国政局一度动荡不安;而南宋却边境寝宁,国内安稳,并不存在迫使宋高宗禅位的外界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宋高宗主动禅位,催人深思。
有人认为,宋高宗固然贪恋权势,却又苦于国事忧勤,所以愿意以太上皇帝的身份继续享受皇帝的尊荣,却又可以免于国事的困扰。
然而,事实上,宋高宗禅位后,一到关键时刻,大至对金和战,小至官吏任命,他都会出面干涉,多方牵制。
因此,宋高宗盛年禅位,确确实实是有着不可告人的深层次原因。
楼主问,为何宋高宗要传位于一个“野小子”?
其实这也是被逼的………… 宋高宗生平只有一子,名叫赵旉,但三岁时就因受惊吓而死。
此后数年,宋高宗一直未再生子,而朝野上下主张确立“根本”的呼声却越来越高。
南宋政权稳固以后,高宗赵构考虑到自己膝下无子,而其他的皇室宗亲(包括他的父亲徽宗和哥哥钦宗)又都在“靖康之难”中被金人全数俘虏,最后都死在了北国。
近支皇族之中,就只剩下他一人,连公主都没有留下,再也没有直系的皇家血脉可以继承大统。
。
。
。
。
(着实是个可怜的孤家寡人。
。
。
。
。
。
)在这种情况下,赵构只能过继太祖皇帝的后裔为子,也就是远支皇族,不过其中大多数人此时早已流落民间。
高宗于是派人四处寻觅,据说找到了好几千人,最后从中选拔出了两个孩子带入宫里,其中的一个名叫赵伯琮,也就是后来的宋孝宗。
不得已,绍兴二年,宋高宗以宋太祖的裔孙赵眘为养子,并当作内定的储君来培养。
这一养,也就养了30年…………绍兴三十二年,赵眘已经在皇宫生活了30年,明知皇位非他莫属,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未必不着急。
如果等到宋高宗临终时再传位,赵眘很可能年过半百甚至年过花甲,这样不仅不会对宋高宗有感激之情,反而会产生怨恨,宋高宗盛年禅位显然有施恩之意。
。
。
。
都说“碗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说的就是这个理……所以宋高宗作为一个皇帝又怎会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呢?
其次,宋高宗属于宋太宗一支,赵旉夭折后,按照血缘关系,他应该将皇位传给宋太宗的其他裔孙。
然而,宋高宗却选择了宋太祖的裔孙赵眘为接班人。
这种改弦更张,舍近求远,置宗室利益于不顾的行为,势必会招来种种非议,特别是会引起宋太宗一支的不满。
再者,以太祖子孙继位,打破传统惯例,也势必会遭到统治集团中许多因循守旧之人的反对,甚至产生变故。
所以,宋高宗只有生前禅位,再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压阵,才能确保传位计划的顺利执行,才能确保南宋政治稳定。
宋高宗传位赵眘,除了顺应多数士大夫的愿望,赢取归还太祖裔孙帝位的美名,还有难以启齿的目的。
“靖康之难”中,除宋高宗侥幸漏网外,徽、钦二帝的近支宗室全部被金人掳掠到北地,终生未能归国。
其实,早在绍兴十三年,金人就有“归钦宗及诸王、后妃意”,而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为了掩盖生母在金国嫁夫生子的宫廷丑闻,始终没有做出回应,致使诸王、后妃惨死异国他乡。
这种一味屈膝投降、极端自私自利的做法,必然会引起宋太宗其他裔孙的怨恨,其百年之后必然会遭受攻击和谴责。
宋高宗选择盛年禅位,然后作为太上皇帝在幕后继续维护对金妥协投降路线,不仅可以维护自己死后的声誉,还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孙登上皇位。
宋高宗盛年主动禅位,还有一个因素往往被人们忽视,即宋高宗一贯贪生怕死。
南宋建立后,面对金人多次寇掠,谈金色变的宋高宗从南京跑到杭州,从陆地跑到海上,特别是完颜亮南侵,差点又让他浮海远遁。
一次次的逃生经历,使宋高宗认识到,皇帝虽然显赫,但同时也是金人追击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难,以皇帝的身份逃窜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当了太上皇帝,度会大大降低,逃命就会容易得多,也安全得多。
不过虽然禅让,主要决定权还是掌控在宋高宗手内。
但是赵眘登基后马上为岳飞平反,以及肃清秦桧馀党,身为太上皇的高宗却没表达任何意见,既不支持,也不阻挠,而退位后的高宗与孝宗关系尚算良好。
可以说,宋高宗盛年及时传位于宋孝宗,实在是明智之举,让人不得不叹服,身为皇帝的他有着如此清醒的头脑,对自己的境地有着独特的理解…………并和合时宜的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参考:
宋高宗赵构本来有一个亲生儿子赵旉,又名赵敷,母亲为潘贤妃。
建炎元年(1127)六月,赵旉生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作为宋高宗唯一的儿子,襁褓中的他就被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
建炎三年(1129),南宋将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兵变(史称“苗刘兵变”或者“苗刘之变”、“明受之变”),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禅让”皇位,隆祐太后(即元祐皇后、宋哲宗孟皇后)为稳定局势,传旨让三岁(古人称虚岁)的皇太子赵旉即位,改年号为明受。
苗刘兵变后没有进一步的政治和军事措施,也没有什么号召力,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刘武装,支持宋高宗复位,苗刘两人没折腾多久就一败涂地,赵旉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天。
虽然赵旉作为叛乱的结果被立为“皇帝”,但一来法理上出于孟太后懿旨,二来他本人还是不懂事的幼儿,再加毕竟是宋高宗亲生的娃不是,所以此事对年幼的他实际上没有什么影响,但这孩子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生了疟疾,在建康行宫治病期间,一个宫女因为疏忽走路绊到了地上的火炉,发出巨响,这个只有三岁的幼儿竟被活活吓死。
宋高宗知道后大哭三日才停止,追封为赵旉为“元懿太子”。
帝王三宫六院,照理说即使儿子夭折还可以再生,但是赵构却罹患了不育症。
不育症的原因有很多说法,一种是说他有一次正在行房遇到金人袭扰,仓皇之际因为惊吓而得病,这固然有可能,但更多的或许是常年惊恐、奔波所致,也有史书指出是赵构服用所谓壮阳药物所导致,这且不论,总之后来宋高宗赵构再没有子嗣。
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一脉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的决策。
上面提到哲宗孟皇后逃难到江西的时候,做了一个“异梦”,这个异梦中她梦见了宋太祖,孟皇后将密告高宗,因为这个梦的内容是高宗和伯母之间的秘密,并没有详细记录,所以不能骤然据此认定赵构的决策如野史所说是因为宋太宗夺位,宋太祖转世为报复其子孙所以内疚神明。
高宗曾经说过这样的意思:太祖皇帝以神武定天下,但他的子孙却没能承嗣继统,如今多事世乱,更是凋零离散。
我要效法仁宗皇帝,为天下着想,以慰太祖在天之灵。
在没有相反证据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把这当作他的正式态度。
当然,官样文章总是正面的,回应当时的舆情甚至民间传言的意思也不能一口咬死说没有,但关键是,这样做对安抚人心,进一步加强南宋的合法性有利,这才是赵构优先考虑的。
另一方面,当然赵构也有私心。
他在上面的说法中提到效法仁宗传位英宗,我们就来说说与之有关的“濮议”,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
即位后的第二年,诏议崇奉生父濮王典礼。
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及司马光、贾黯等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而中书韩琦、欧阳修等则主张称濮王为皇考。
英宗因立濮王园陵,贬吕诲、吕大防、范纯仁三人出外。
旧史称之为“濮议”。
(宋英宗赵曙,他追尊父亲,引发了外藩迎立的皇帝如何对待亲生父亲的问题,后来明朝的“大礼议”也是这一类型的问题)濮安懿王赵允让是宋太宗赵炅第四子商王赵元份的第三子,是宋仁宗的堂兄,所以他儿子也就是宋仁宗的堂侄继位后引发了上述一系列政治事件。
而如果选择宋太祖后裔入继大统,因为血缘和伦序关系疏远,这个继承人必须要以宋高宗养子的身份继位,宋高宗在宗法和政治上的地位不会有丝毫被撼动的可能。
(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宋太祖第四子秦康惠王赵德芳后裔,宋高宗养子。
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而这个原来普通的宗室成员一步登天得到大富贵,内心的感激报恩心理也是非常强烈的。
《宋史·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写道: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继大统,而能尽宫庭之孝,未有若帝。
其间父子怡愉,同享高寿,亦无有及之者。
这固然因为孝宗本人品德较好,和上述原因也是分不开的。
赵构在历史上获得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但将皇位传给太祖赵匡胤一脉以及具体选择了未来的宋孝宗这件事史家通常都给予了较高的赞誉,还举《宋史》为例:高宗以公天下之心,择太祖之后而立之,乃得孝宗之贤,聪明英毅,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可谓难矣哉。
公天下说得有点太拔高,但整个评价还是公允的。
参考:
其实,宋高宗赵构并不在乎把皇位是传给太宗一脉,还是传给太祖一脉。
关键是,继位的人不是皇族大宗即可。
很多人都知道,赵构之所以要选择继子继承皇位,是因为他的儿子赵旉夭折,而他自己又因为阳痿,生不出孩子了。
只能选择在宗室中挑选自己的继承人。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
很多人说赵构把皇位传给太祖后裔,是因为太宗一脉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一锅端了。
其实,这是不对的……关于宋太宗的后裔,多啰嗦几句。
宋太宗有九个儿子,其中八个都有后代。
从太宗到宋钦宗,中间隔了一百四十多年,也就是六代人。
试想一下,八个儿子再经过六代人的繁衍,太宗后裔的基数,起码在四位数以上。
而且北宋的帝系,中间还改过宗。
由于宋仁宗无后,继承皇位宋英宗不是他亲儿子,而是仁宗的四叔,宋太宗第四子赵元份的孙子。
(宋真宗这一脉,因为仁宗无后,绝嗣了)也就是说,靖康之变被劫虏的北宋皇室,其实主要都是宋英宗的后裔,或者说,都是赵元份的后裔。
英宗的生父赵允让,有二十多个儿子。
英宗只是其中一个,其它的兄弟还有一大堆儿子。
这些人不见得都在京城居住,靖康之变时,他们逃过了一劫。
比如说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赵宗晟的后裔靖康之变时就跑到了江南。
这些人里面,既有赵构的叔祖辈,也有他的同辈,封王和郡王爵的人就有十几个,其中以齐安郡王赵士?的势力最大。
宋高宗能继位,其实还是仰仗了他与孟太后(宋哲宗的皇后)的支持,有了法理依据才坐上了皇位。
试想,在江南的太宗一脉的宗室,都是有钱有势的爷,赵构怎么还怎么敢在他们之间选择继承人呢?
就算选了,太宗一脉的继承人也不会记得赵构的好。
历史上已经有一次改宗(仁宗→英宗)的经历了,再来一次又何妨?
谁会认为这是赵构的恩德?
但是选太祖后裔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经过七代人的繁衍,太祖的后裔,很多人混的跟老百姓差不多。
PS:太祖后裔中,也有混的好的。
比如安定郡王一脉,地位也是相当崇高(北宋宗室,只有濮王、安定郡王允许世袭)。
当时的安定郡王是赵令畤,他是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的玄孙。
只不过,赵构也没有选择这一支。
理由跟不选太宗一脉的理由一样,也是势力太大,不好驾驭。
最后,赵构没有选实力庞大的太宗后裔,也没有选择势力同样很大,太祖后裔中的安定郡王一脉。
而是选择了太祖后裔中,两个没有爵位且只是小官的儿子。
宋孝宗生父赵子偁,官至宣教郎,只是从八品的文官,秦王赵德芳后裔;
他的竞争对手赵伯玖,生父赵子彦,官至秉义郎,区区从八品武官,甚至说不清是太祖哪一支的后裔;
这两个小孩子,不管哪一个当了皇帝,一定会对赵构感激涕零。
因为没有赵构提拔,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员也是财主。
而没有赵构的提拔,宋孝宗就只能在老家玩泥巴了。
最后总结一下,赵构选择继子的时候,既没有选亲属关系最近的太宗濮王系,也没有选择地位较高的太祖燕王系,而是选择了相对旁支的太祖秦王系中的一个小宗后裔的小孩,作为自己的养子。
可见,赵构真正的用意根本不是什么太祖托梦、什么良心发现,只是选择势力最小的同姓小宗,好便于操控。
————————分割线————————其实赵构选择宋孝宗,还有两个目的。
其一、由于靖康之变的原因,北宋的很多皇族逐渐掌握了兵权。
比如上面提到的太宗濮王系、太祖安定郡王系,家族庞大,在宗室事务与朝廷中担任了重要职位,甚至还有牧守州府、手握兵权的。
赵构既要依靠他们维持统治,也要防着他们造反。
赵构选择宋孝宗为继承人时,也只有25岁。
他对自己的生育能力还有幻想,觉得日子还长着呢?
生儿子问题不大。
如果找大宗,比如濮王和安定郡王的家族成员当继子,日后如果真的生出儿子了,唯恐请神容易送神难。
搞不好,兵变也有可能。
其二、赵构认为就算自己真的无法生育了,宋孝宗继位后也不会跟自己玩政治清算。
历史上,宋英宗继位时就搞闹过“濮议”的政治闹剧。
也就是亲爹和养父的关系,该怎么摆才合适?
后来明朝也闹出过这种闹剧,小宗出身的嘉靖继位,硬是把亲爹追封成皇帝了,而对明孝宗和明武宗的遗孀,却很是冷淡。
赵构认为宋孝宗的孝心是真诚的。
而且宋孝宗的亲爹,地位确实很低。
宋孝宗横不能把他亲爹,一个从八品的文官也追封成皇帝吧?
参考: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回顾下宋太祖死因。
宋太祖英雄一世,死因却是蹊跷,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皇宫之中,没想到第二天清晨,宋太祖便暴毙,死因成谜,享年只有50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其弟赵光义即位。
然而,宋太祖除了长子滕王赵德秀、三子舒王赵德林先于他死去之外,还有次子燕王赵德昭、四子秦王赵德芳在世。
宋太宗把他们视作眼中钉、肉中刺。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跟随宋太宗攻打幽州。
军中有一次夜里惊乱,不知道宋太宗身在何处,有人谋议立赵德昭为皇帝,宋太宗得知此事后很不高兴。
回到京师后,宋太宗因为北伐不利,很长时间没有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
赵德昭跟宋太宗论说此事,宋太宗大怒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
”赵德昭退朝后自刎而死。
宋太宗听见此事非常惊悔,跑去抱着赵德昭的尸体,哭喊:“痴儿何必这样呢?
”其实心中恐怕放心了很多。
宋太祖最后健在的一个儿子赵德芳,也是在23岁的年龄突然病死,死因也是众说纷纭。
民间对这个小王爷充满了同情,在戏里称其为“八贤王”,拿着一把金锏,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谗臣。
或许是在这种民间心理的驱使下,一则“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神秘预言在有宋一代传播甚广。
宋太祖的后代在宋代相当长的时间,生活得非常小心翼翼,并没有享受到皇室应有的待遇和地位。
直到宋高宗南渡之后,据说宋高宗在避难过程中受到了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因此没有后代,或许是“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预言影响太大,所以宋高宗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并没有选择与自己血缘关系更近的太宗一系的子孙,而是选择了宋太祖一系的子孙,也就是后来的孝宗皇帝赵昚,他是赵德芳的六世孙。
参考:
这是宋高宗的无奈之举。
首先,“靖康之难”中,北宋皇室近支,尤其是“濮王后裔”,几乎尽数被俘。
这也是皇九子的康王得以继位的根本原因。
最初,在宋高宗赵构看来,这真的是天大的运气。
他也想永远把握住这个运气。
于是,后来,无论是谁,说要“迎还二圣”,宋高宗跟谁急。
即使是岳飞这样的功臣也不行。
赵构可不想把这得之不易的宝座拱手让人。
而且,宋高宗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赵旉。
估计是出于皇位的稳定性,能由自己这一系继承。
赵构早早地把儿子立为太子。
然而,后来因为执行“宋朝的祖宗家法”,对武将太苛刻过分,导致了“苗刘之变”。
高宗逃跑,赵旉在兵变中被拥立为帝。
很快,张浚平乱成功,高宗回朝。
然而,由于受到惊吓,太子赵旉却一命呜呼,年只3岁。
宋高宗和赵旉的生母伤心欲绝,然而人死不能复生。
当时的宋高宗才二十多岁,而且,宋高宗除了去世的太子,还有5个女儿。
按说,再有孩子是没啥问题的。
然而,宋高宗继位的最初几年,正值多事之秋。
据说,在一次金兵侵犯时,宋高宗正在进行房事。
因为早已得了“恐金症”,一听说金兵来犯,吓得落下了病。
虽然,赵构是宋朝三百年里在位时间排第二的皇帝,也是中国2000年皇权历史上少有的活过80岁的皇帝。
然而,经此一变,从此,宋高宗再也未得子嗣。
这也是为什么,宋高宗不得不选宗室成员继位。
至于,为什么选太祖一系,而非更近的太宗一系,或者是秦王赵光美的后裔。
跟当时的一个说法有关。
据说,从金国逃回来的人说,金国当时的皇帝、金太宗完颜晟,相貌很像宋太祖赵匡胤。
于是,流传一种说法,说是太祖要借金人之手,夺回他的天下。
“烛影斧声”的说法,在宋朝就已流传,说是宋太宗赵光义杀了自己的哥哥赵匡胤,从而抢得皇位。
而且,后来宋太祖的两个儿子,离奇的英年早逝;
以及按照“金匮之盟”可以继位的赵光美的无端被贬,继而死于贬所(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
从某种程度上,都为这些做了注解。
当然,这种说法,估计皇宫之内是禁止流传的,尤其是皇族内部。
然而,经历天下大变的过程中,想必宋高宗也略有耳闻。
加之金人的屡屡侵犯,不得不使宋高宗相信“历史传说”和“今时流言”。
总之,一系列综合因素,最终迫使宋高宗赵构选择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继承皇位。
于是,两宋出现了一个情况——北宋,除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其他皇帝都是宋太宗及其后人;
南宋,除了宋高宗赵构,其余皇帝,都是宋太祖的后裔。
参考:
赵构(公元1107年5月21日—1187.11.9),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眘,被尊为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谥号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
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赵匡胤,赵匡胤其实后,皇位落到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手中,之后宋朝的江山就在赵光义后代的手中,到宋高宗赵构时,皇位才回到了赵匡胤后人手中。
有人问,为什么宋高宗赵构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赵光义的后代而是给了赵匡胤的后人呢?赵构本来有一个儿子,叫赵旉(fu),而且还当过皇帝,即为宋简宗,只是因为在位的时间太短,年纪又小,又是个傀儡皇帝,所以一般不承认他是宋朝皇帝。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构一路南逃,苗傅与刘正彦举兵造反,逼迫赵构退位,迎三岁的赵旉为帝。
一个宫女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把炉子给踢倒了,发出很大的声音,在旁边玩的赵旉竟然被吓死了。
要说在皇家死一个儿子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关键在于赵构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而失去了生育能力,这是他唯一的儿子。
所以他便只能在赵宋皇室后裔中选择养子来继承大宋江山。
说到这里,要澄清一个误区。
很多人说赵构把皇位传给太祖后裔,是因为太宗一脉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国人一锅端了。
其实这并不是历史事实。
“靖康之变”中被俘虏的赵宋宗室大约有三千多人,其中绝大部分的确都是赵光义的后人,但是最起码赵光义的孙子赵允让(宋英宗赵曙的生父)一支就有很多幸免于难,他们在南宋仍然轮流袭封嗣濮王。
澄清了误会,那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赵构为何正值壮年时期就急于寻找储君人选,还是从赵匡胤一脉中去选择继承人:首先:赵构认为天命所为宋太宗赵光义及其后人没有按照之前的约定将皇位传还给赵匡胤家,后来发生“靖康之变”,赵光义家几乎遭遇灭门之灾。
饱经磨难的赵构已对天命有所领会,开封城破、宗室被掳,足知天命有在。
遭此大难,必是天谴。
还是将皇位还给人家吧,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
第二:大臣们倾向立太祖后裔为嗣在赵构多年无子的情况下,有大臣曾经劝他在太祖后裔中挑选皇位继承人,有大臣上书:大致意思是太祖皇帝的后裔虽然都已经没落,但是他们的品德依然很高尚。
当年太祖传位给太宗,是必尧舜禅让更高尚的,而现在,上天给了您一个获得高尚美誉的机会啊!第三:宋金剑拔弩张的形势再次发生。
《宋史》记载,在赵构退位的前一年,即公元1161年,国海陵王完颜亮打破了宋金之间难得的和平,御驾亲征,企图吞并刚刚稳定下来的南宋。
幸亏当时虞允文等人守住了防线,虽然在那场战争中完颜亮被杀,但是新即位的金世宗完颜雍没有停止已经开启的战争,这种阵势让赵构虎躯一震:赶紧退位保平安吧,要不然一辈子被金国人骑在头上,什么时候熬到头?
在大臣的推荐下和层层选拔选拔之下,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shèn)被立为太子。
公元1162年,赵构主动退位,将皇位禅让于赵昚,史称宋孝宗,宋孝宗被普遍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皇帝,他在位27年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
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重视农业生产,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
后世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熙十四年十月初八日(1187年11月9日),宋高宗去世,享寿81岁。
有人曾说,当年赵光义弑兄篡位,到了赵构这一代,上天认为该把江山还给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了,于是就赵构生不出儿子。
从此之后,南宋的皇帝一直是赵匡胤的后代,或许冥冥中自有注定。
参考:
1129年,宋军大败渡江的金军,收拢的金军虽然北退了,但宋高宗这次可被金军的穷追不舍吓得惶恐不安,战斗结束,他仍心有余悸,在反复确定金军不再南下后,才于1132年回到临安,也就是杭州。
宋高宗赵构这次可真是吓破了胆,留下不育之症,潘贤妃早年给他生过一子名叫赵旉,但由于战乱,辗转各地、颠沛流离,几年前就死了,皇储空缺,宋高宗还无所谓,认为自己能生,但底下的大臣们深感不安,特别是动荡的局势下,只有定国势才能稳人心,于是纷纷上书挑选候补继承人。
宋朝皇帝世系图。
本来宋高宗沉浸在独子夭折、无生育、还师北上的痛苦与矛盾中,朝臣又让他择继承人,开始是很抵触的,还把几个上奏的大臣给查办了,后来宰相范宗尹好心相劝,孟太后也吹耳边风,说民间有怀念太祖皇帝的风向,当年太祖皇帝英明神武,一统天下,但子孙却没承嗣继统,后来的仁宗皇帝也把侄子养在宫中,有此先例,不如择太祖皇帝的子嗣,选年龄小的养在宫中,暂备储位,以安天下心。
孟太后,本是宋哲宗的皇后,因为被废为道士,躲过了靖康之难,她两次于大宋国难时垂帘听政。
当年赵匡胤是有后人的,但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宋高宗赵构也就是赵光义这一支的,而金军南下,靖康之难,死的死,掳的掳,赵光义这一支基本生死凋零,于是国家动乱之际又开始怀念当年的太祖赵匡胤了。
其实对于宋高宗赵构来说,是选择太祖这支还是自己这支的后人当继承人,从情感上讲没有实质的区别,反正都不是自己的孩子,跟自己的血缘关系都很远,所以宋高宗的“立嗣”问题,其实是“择贤”问题。
赵构有一儿子叫赵旉,南宋初曾经爆发苗刘兵变,赵构退位,赵旉还一度当过小皇帝,后来3岁死了。
刚好人心所向的是太祖的后裔,那他刚好可以顺应人心,既能祭慰太祖之灵,又能天下归附,于是在民间寻找太祖这一支的后裔,赵构是太宗的六世孙,按长幼顺序,就应该找太祖七世孙,也就是“伯”字辈的后裔,1132年宫廷宗族事务官员开始寻访,这些“伯”字辈后代共有1645人,按赵构的意思,选10岁以下的龄童,各方面条件较好的,排定了10人,先带了2个给赵构看,一个胖的一个瘦的,胖的叫伯浩,瘦的叫伯琮,本来赵构看中了胖的,身体结实,好养活。
当年赵构派人选太祖七代后裔时,宋孝宗的父亲仅为嘉兴县丞,图为宋孝宗赵昚画像。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赵构的想法,一只猫从宫殿里穿过,胖的叫伯浩的顽劣心起,跑过去就是一飞脚把猫给踢直了,而瘦的叫伯琮站的笔直,目不斜视,赵构觉得这胖的孩子如此轻狂,不堪大任,反而瘦的规矩,于是留下了瘦的伯琮,交给张贤妃抚养,为了以备万一,几年后又选了一位太祖七世孙,名叫伯玖的养在宫中,两人在宫中养了近30年,经过层层考验,赵构最终选择伯琮为皇太子,改名为赵眘,是为宋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