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陶渊明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世间万物变化无常,人生如寄,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应尽情地活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当生命结束时,就让它结束,不必留恋,不必计较个人得失成败。
这是陶渊明的生命价值观,他对人生的一种彻底觉悟。
他跳出了三戒外,不在五行中,实现了真正地解脱,他找到了灵魂寄托之所。
他对生命终始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看法,是对世人最大的启迪和贡献。
陶渊明(365—427),出生于东晋后期,陶渊明曾祖父是东晋开国将领陶侃,外祖父是东晋名士孟嘉,这二位对他影响很大。
外祖父孟嘉温文儒雅,名冠州里,喜欢喝酒,但喝多不乱。
看来陶渊明嗜酒也是受外公的影响。
八岁丧父,家庭逐渐贫困。
陶渊明喜欢读书著文,他精通儒,释,道及玄学。
由于家庭窘迫,他二十九岁出来作官。
但是官场的污浊晦气与他那高洁品德格格不入,在他四十一岁时,依然决然辞职。
“安得折腰事权贵,使我得开心颜。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开启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田园生活。
生命有尊严:不可折腰逢迎陶渊明从小闲静寡言,不慕权利,喜欢读书。
安贫乐道,“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晚年生活更凄惨,“僵卧饥馁有几日”。
饿得快成僵尸了,好几天起不来床了。
江州刺史檀道济来探望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陶渊明说:“我那是什么贤人,我还达不到啊!”檀道济临走时送了些粮食和肉。
孔子说过,君子保持节操而固守穷困,小人穷困时,就会肆无忌惮。
陶渊明在他穷困潦倒时,依然持守节操。
生命是自由的:不可羁绊尘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陶渊明开躬耕生活。
他真正的回归自我,放飞自我。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桃花源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纷纷扰扰,有的只是怡然自得,自在宁静。
他在桃花源里陶冶情操,让心灵回归源里。
桃花源不仅是身息之所,也是心灵深处的一方净土。
他看透人情世故,生死离别。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俯瞰自然界的轮转,生生不息,人生亦如此。
他敢于正视死亡,在死亡面前是那样的笃定肃穆淡然。
生命诚可贵:不可虚度光阴“人生无根蒂,漂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英雄,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他慨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命运叵测。
勉励人们抓紧时机,珍惜寸阴,奋发有为!小结陶渊明是隐逸诗人的鼻祖,他开创了田园诗体先例。
从唐代开始受追捧,他的诗被当作“为诗之根本准则”。
陶渊明对生命的终极思考,是对死的旷达,对生的热爱。
他寄身田园,生命融合自然,从心灵深处开垦出一方净土,聊以慰藉迷失的灵魂,他找到了真实的自我。
他为我们每个人都开启了心灵深处的桃花源。

参考:
也就是个样子!因为俺也不知道他所有的积蓄是不是比他所有的文字更为干净,……俺也想扛起锄头去挖挖地种种花,去过过清淡无欲的生活,可是那\"底气\"不够啊!所以也就别拽啦!
参考: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将亡、故国南北分裂的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 做官的时候,不慕权贵,毅然决然丢下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解印辞官,从此归隐田园,成为中国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诗人从达官贵人的车马喧扰,官场黑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硬是把生活过成了另一个精彩的样子。
而他对后世的贡献,我觉得分为三点: 第一,他创立了田园诗派,第二,他的文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第三,他留下了很多流传千年且脍炙人口的诗词。
1. 创造了田园诗派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田园诗,并创立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
他更被后世誉为山水田园诗歌的宗师。
千百年来,历代许多大诗人如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等无不敬仰效模他,对后世影响深远。
2.文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陶渊明还是中古时代的一位思想家,他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他又生活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把田园生活和诗歌联系在一起,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
他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思想,都突出了他的品格和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
千百年来,陶渊明的文学思想,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乃至他的那份悠然,都对后世诗人与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崇拜和效仿的对象。
3.他留下了很多流传千年的诗句(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其五》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2)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杂诗十二首 其一》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移居》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 其一》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5)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其三》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杂诗》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陶渊明的诗词,足以流芳千年,是因为他的诗词中,可以读到人生哲学,可以感受到他的淡泊悠然,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他的诗词里还有自然之美,平淡之美,生活之美!所以我觉得读陶渊明的诗,不但可以感悟人生,还可以领悟尘世之美,让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参考:
陶渊明的贡献,有从两方面看:一 诗歌方面在陶渊明之前,东晋诗坛流行的是玄言诗。
玄言诗大概是个什么东西呢?
就是通篇讲“玄理”(老庄和佛教哲理),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玩意儿。
比如以下这首:仰观大造,俯览时物。
机过患生,吉凶相拂。
智以利昏,识由情屈。
野有寒枯,朝有炎郁。
失则震惊,得必充诎。
孙绰《答许询》之一南朝的文学批评家钟嵘对这一时期诗歌作品的评论是:“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
”意思是十分平淡,通篇讲道理,三国“建安七子”流传下来的风采至此已经完成没有了。
是谁在诗坛中扭转了这种寡淡无味、晦涩艰难的诗风呢?
那个人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表面上看也很恬淡,但并没有讲玄奥难明的哲理,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
例如下面这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陶渊明的田园诗成就最高,达到了开宗立派的级别。
故钟嵘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后世苏东坡对他评价更高:“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
……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扭转诗坛风气,开创田园诗派,这是陶渊明的第一大贡献。
二 思想方面陶渊明不但是个诗人,也是辞赋家,他的《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如后世欧阳修所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
”但是笔者想强调的不是陶渊明在辞赋发展上的贡献,而是他通过诗歌、辞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当中,刻画了一片世外桃源,源中生活着一群普通人,祖上为了逃避战乱而与世隔离。
历来儒家强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看透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其个人放弃对“达”的追求,而刻画桃花源,则是期望给所又的“穷”人找一条出路和一片乐园。
虽是空想,但也已经胜过“独善其身”的理念。
后世文人无论“达”与“穷”,都会在心中给自己留一片“桃花源”。
用文章辞赋,为中国文人构建了一片心灵净土,这是陶渊明的第二大贡献。

参考:
他亲自示范叫我们回家种田种地,不然家里的田地 宅基地 就不知变谁的了
参考:
何人能有资格评价陶渊明呢?
唯有钟嵘!钟嵘在《诗品》中,将陶渊明定在中品,排名第37位,并名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奠定了陶诗美学与史学的定位。
在陶渊明经典化的历程上,钟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
在对陶渊明诗人的身份认定和诗史定位等方面,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南朝,与陶渊明有过文字交集的先后有颜延之、鲍照、沈约、钟嵘和萧统。
作为陶渊明归隐后的挚友之一,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并序》仅用“文取指达”来概括他的文学成就,其潜台词或许暗示着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无法与其道德人格比肩,崇尚词藻的文坛领袖不大看好崇尚自然、“高情淡采”的陶氏诗文。
鲍照的《效陶彭泽体》说明了陶渊明的诗人身份在一定范围内的被认同。
沈约成书于永明六年(488)的《宋书》把陶渊明录人《隐逸传》,说明陶渊明主要以隐士身份传世。
钟嵘写就于天监十三年(514)后的《诗品》首次将陶渊明定在中品,排名第37位,并名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钟嵘的最大贡献是首次给陶诗以美学与史学的定位。
在此基础上,萧统才得以整理编撰《陶渊明集》,撰写序言和传记,并在《文选》中收录其作,使之青史留名。
《诗品·宋征士陶潜》全文如下: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世叹其质直。
至如“懽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钟嵘首先指出陶渊明的诗歌来源于应璩和左思。
关于应璩,钟嵘着眼于他的“古雅”与“华靡”,与评陶有相似处。
“祖袭魏文。
善为古语,指事殷勤,雅意深笃,得诗人激刺之旨。
至于‘济济今日所’,华靡可讽味焉。
”而关于左思的评价,“其源出于公斡。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
谢康乐尝言:‘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
”’由此可知,二人的共性就是质朴。
另外,陶诗还兼具左思的“风力”即“风骨”——刚健有力的内容和讽喻深沉的内涵,与左思有相近的风格。
另外,陶诗还因文体简洁干净、语言过于质朴而缺少华丽的警策语。
陶渊明为文“殆无长语”,这里的“长”即“多余”。
相较于华丽的诗风,陶诗异常质朴。
按照时人争奇斗艳的审美标准,陶诗堪称寒碜而受排斥。
这里的“长”亦兼有突出、超拔、警策之意。
结合“岂直为田家语耶”来看,论辩的语境包含着反向质疑的思路。
另外,陶诗还有用意笃实、真诚古朴、文辞起兴和婉转惬当等长处。
每当读到他的作品就想起了他的人格品德,可谓睹物思人、阅文见德。
这也间接说明了陶诗是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样板,具有表里如一的质朴与纯真。
不虚美,不掩恶,地地道道,澄明透彻。
这种为诗与为人的合一、质朴与正直的交融理应受到世人的赞叹。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的评价很高且属实。
钟嵘的确把握到陶氏的精髓,那就是“文如其人”,道德文章高度吻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劳作中游心万物,气定神闲。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后的生活如同实录。
这里既无虚张声势的作秀,也无豪言壮语的滥情,纯是一派自然恬淡的生活场景和心灵闲适的本色呈现,可谓低调的奢华,平淡的丰腴。
这里的“叹”还有感叹、哀叹之意,结合后面的“田家语”的辩护,说明当时的评诗标准是轻视“古直”“田家”的。
“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眺今古独步。
”连曹植、刘祯都被笑话,更遑论其他!“田家语”即乡下人的话语。
在《诗品》中,大凡“质直”“古直”等皆是中性兼贬义的,如阮籍的“鄙近”,应璩“善为古语”,曹丕“率皆鄙直如偶语”,曹操“古直”,班固“老于掌故”,张永“颇有古意”等。
钟嵘最看重的还是陶诗的“清”。
在这里,钟嵘采用的是以退为进的策略。
“懂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质朴无华,明白如话,类似于“田家语”,但却不鄙俗。
原因就在于它的“清靡”而有“风华”。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对陶渊明的空前高评和独特发现。
此后,萧统才能整理写作《陶渊明一集》《序》,收录其诗文于《文选》以扩大他在文学史蓄昌上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钟嵘的独到“发现”,就不会有文学史上诗人陶渊明的流传。
首先,钟嵘的发现奠定了陶渊明的诗人地位。
三相较而言,钟嵘的最大贡献就是从诗学史的角度充分肯定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对前人的超越。
颜三延之识之较深但简而未明,鲍照视之为诗人但明而未详,沈约载入史册但以隐士视之。
他们或以亲历者、膜拜者和史学家等身份仅从某一方面将自己对陶渊明的印象以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视野狭隘而模糊。
而钟嵘则以文学史家的身份肩负起历史使命,据理力争,秉笔直书,敏锐地发现并总结了陶渊明的诗人身份,为陶渊明在诗学谱系上奠定了坚实的作家地位。
其次,钟嵘的发现奠定了陶渊明的文化归属。
陶渊明是隐逸诗人这一历史定位充分认同了陶渊明的文化身份,同时还暗含着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逸文化团体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开辟了隐逸文化和隐逸诗歌的研究先河。
此前的历史资料显示,隐逸文化仅仅局限在《隐逸传》中,而诗人的诗歌创作也仅存载于《文苑传》,隐士与诗人是两条道上行走的人,从未有过交集。
事实上,集两个身份于一体者确有人在。
从历史上予以总结概括者却是从钟嵘始。
钟嵘的总结使得世俗而神圣的事业与隐秘而神圣的职业从此携手同行于文学史中,为后世留下灿烂的文学天空,开辟了隐逸/僧侣诗人、隐逸/僧侣文学的研究先河。
最后,钟嵘的发现奠定了陶诗经典化研究的审美路径。
作为诗学著作,《诗品》为后世诗歌研究提供了许多研究范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其中对陶渊明的研究与发现也为后世研究陶渊明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一,注重陶诗的源流研究。
这是孟子开辟的“知人论世”研究范式的具体实施。
其二,注重陶诗的审美研究。
从语言建构、文体风格、意蕴开拓、意象经营和审美感兴等方面切入,探讨陶诗的美学意蕴。
其三,注重陶诗的阅读效果研究,涉及到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既是阅读期待,也是为文与为人、文章与道德相结合传统的升华与发展。
其四,注重陶诗的比较研究。
在比较视野下,通过摘引诗句的形式对陶诗进行语言学分析。
其五,注重陶诗的系统研究。
不足百字的陶评蕴含着巨大的信息,系统而深入,涉及到陶诗研究的各方面,体现出《诗品》“思深而意远”(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的总体特征。
综上,钟嵘对陶渊明的发现奠定了陶诗研究的基础,开辟了陶渊明经典化的道路,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今天的我们对于陶渊明的评价都是基于钟嵘的定义,可见一斑。

参考:
我从两方面来阐述一下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贡献):一、人格综观陶渊明的一生,因为处在晋、宋易代之交,他是非常悲观的人;
由于深得田园之趣,也是非常乐观的人。
他是非常谦和的人;
由于寄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是非常骄傲的人。
他是非常寂寞的人;
由于与大自然为友,也是非常不寂寞的人。
陶公的性情,在于“真”;
陶公的节操,在于“贞”;
陶公的襟怀,在于“达”;
陶公的生活,在于“勤”。
他从最辛苦的生活中,体验出至乐;
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显露出清高;
从最切实的生活中,表现出超脱。
二、诗品陶诗对当时和后世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所以了解陶诗的特点是不然的。
钟嵘对陶诗的品评最为经典,虽仅七十三个字,然既周祥又深入: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世叹其质直。
至如“懽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受陶诗影响的诗人很多,尤其是唐代,如田园派的王维,得陶公之“静”;
储光羲,得陶公之“朴”;
韦应物,得陶公之“澹”,等等。
在当今物欲横流、急功近利、势利浮躁的社会氛围里,在百忙之中、劳累之际读一读陶诗,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吧?

参考:
,个人认为,陶渊明的贡献主要在活法上给世人三点启示:一是活得自然,把庄子自然齐物的观念,做了一次现实的诠释。
二是活得独立,在尔虞我诈中活出人格独立。
三是活得有趣,艰难困苦俱可入诗,酸甜苦辣皆可下酒。

参考:
陶渊明做的贡献可以从三个方面阐述:一是文学方面的贡献。
他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二是在为官为方面,不为五斗米折腰,在乱糟糟的局面下选择归隐。
陶渊明当时做县令,对下不会搜刮,对上不会奉迎,也不贪污。
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人。
面对这种腐败的政治局面,陶渊明无力控制,但不同流合污,而是选择隐居,也算是一种明显的抵抗态度。
这受到当时一些有良心的官员和老百姓称道。
后不少官员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学习陶渊明隐居起来。
三是为人类社会规划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陶渊明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记》。
写的那个世外桃源,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会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绘的那种人人劳动,个个过着富裕、安定生活的图景,正是后世人们一直追求的的一种美好社会制度。
应该说,陶渊明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人类发展作了一个最美好的规划。
《桃花源记》之所以世世代代受人喜欢,正是基于这一点。

参考:
一般的人,要是当了县长,或者只是当了个镇长什么的,都会喜滋滋的,不仅不会嫌弃折腰,反而要主动巴结上级,不时给上级送点儿礼,讲几句吹捧的话什么的,以博得上级的一个青眼,一句表扬的话为荣。
我们的陶渊明先生可好,县令当得好好的,突然就不願为五斗米折腰,甩掉乌纱帽,回家种地去了,从此一种到底。
时不时地在家乡的五棵柳树下锻炼锻炼身体,吟诵吟诵诗篇,于是便有了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
如果只是写诗,陶渊明也许不会有后世那样大的名气。
他之所以能与李白杜甫苏轼等大诗人齐名,最主要的是他一不留神,写出了那一篇《桃花源记》的奇文。
自秦朝末年至东晋,断断续续的战争,不止一次地造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生活在底层的芸芸百姓,受尽了战争的磨难,他们多么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多么渴望一块宁静的地方啊!可是在那个年月里,这只是一种甜蜜的奢望。
忽然,奇迹出现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仟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停数日,(渔人)辞去,……遂迷不复得路。
……后遂无问津者。
"这是真的吗?
还是梦幻?
在那战乱纷仍民不聊生的世界里,真的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充满理想色彩的神话般的福地吗?
肯定地,当时是没有也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的。
这个世界是陶渊明先生想象出来的。
他以他的天才为苦难中的人们勾勒出了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在沉沉黑夜中为人们点亮了一燈理想的明灯。
这燈灯是距今一千五百年时点亮的!在其后的一千多年里,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寻找过桃花源,歌咏过桃花源!今天的中国,已经到处都是桃花源了!《桃花源记》今犹在,怎不令人忆渊明?

参考:
田园诗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