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何以被称为神品
理解这两句词的含义,要从全词着眼。
这首词是诗人“乌台诗案”后,苏轼以带罪之身滴住黄州,杜门谢绝交往。
此词咏孤鸿的惊慌、幽独、高洁,正是词人滴居中的孤寞、忧惧而又傲岸不屈心境的流露。
此词章法上别创一格,起调冷月残缺,梧桐疏落,滴漏断尽,用寒瑟疏冷的意象作层层皱染,为下二句幽人来往、鸿影缥缈营造一种幽寂的寒秋夜境,至换头而下则专咏孤鸿。
上、下片看似散脱,实则相贯连,幽人独自往来从孤鸿眼中见得,孤鸿不肯安栖又从幽人眼中见出,即鸿即人,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是互喻叠映关系,故上、下回还相生,意脉贯通。
前半泛写,后半专咏,盛宋词人多用此法,“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句或被认为有语病,因为鸿雁不栖于树木,只栖于江洲苇丛!这未免泥实于鸿雁的习性,不曾理解词人托意所在,不栖高枝而栖卑地,正见出品格、意趣的孤傲高洁。
而作者并非有意为寄托以增添词的厚重,而是心中郁结既久且深,触发于不能自己,流露于不自知罢了,读者大可不必泥实。
这就是本词的艺术特点:人而死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
此词臻此超旷孤逸的高境,乃作者胸襟、气质、才分和学识所致,非他人能仿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