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千万到四个亿:清朝的人口为何会出现爆炸式增长

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究其原因,“静夜史”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做过相关分析,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国土扩展,战争减少清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这个盛世。
这个盛世从提出开始就一直争议不断,直到今天仍然很多人口诛笔伐。
但是这个盛世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口增长快,快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内地的战争频率大大降低!除早期三藩之乱对内地破坏较大外,此后到乾隆执政末期的白莲教起义,内地再未发生过大规模战事。
那么战火在哪里呢?
在蒙古高原、西北、青藏高原等地,经过战争,这些地区陆续成为清朝疆域。
紧接着,除东北外,清朝大规模向边疆地区移民,出现“湖广填四川”、内地迁新疆等浪潮,民间“走西口”、“走东口”等人口迁移大量出现。
此外,清朝继续“改土归流”,除迁界禁海,加上围海、围湖造田,耕地大幅增加。
2、民族分离,高压统治清朝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统治势力首次下延到乡村,保甲制被形容为 “耳目无不照,善恶无所匿”。
这使得民众丧失了揭竿而起的客观条件,因为谁家有个风吹草动立刻就能引来大批官兵。
民族政策上,清朝严格实行民族分离。
长城成为民族隔阂,汉人不能随意越过长城去种地,蒙古地区实行不能随意流动的盟旗制度。
清朝入主中原后,实行种族隔离措施,满汉分离,满蒙分离等。
此举不利于民族融合,但客观上消除了流行疾病传染的条件,为保留人口创造了条件。
3、技术进步,死亡下降明朝中期开始,大批西方传教士到来,为我国带来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医等西方科技,使医疗条件取得较大进步。
明朝隆庆年间,我国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清朝开始大规模推广,传染病死亡率大幅下降。
4、冰期完结,气温升高1580-1650年,是中国最严重的小冰期时期。
小冰期时期,气温下降导致雨带偏移,水旱灾害频发,瘟疫频发,社会动荡。
极端的低温导致两广地区都出现雪灾,粮食生产受到极大影响。
小冰期带来的严重后果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清朝入关后,气温开始缓慢回升,中原大地开始逐渐恢复生机,大量土地得以重新被开垦。
5、政策给力,人地脱钩古代的土地和人口挂钩,人头多就要多缴税的情况,所以地主积极虚报瞒报,农民则纷纷隐匿深山老林,于是人口大减,税收减少,严重伤害了统治者的钱和感情。
清朝领导开始,人头税并入土地税,虽然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但是这样做也取得了巨大成效。
1712年,康熙皇帝宣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1723年年,雍正开始推行“摊丁入亩”。
从此人口不再是征税的根据。
于是地主开始实事求是了,农民也纷纷回到了田间,生孩子也开始放得开了,人口也就迅速增加了。
6、农制革新、食物改良导致明朝人口大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产作物的引进,比如玉米、红薯、土豆。
以玉米为例,1531年玉米首次出现在广西,随后开始大面积推广,到明末已经推进到黄淮流域。
清朝继续发展,到1718年,玉米种植已经遍及20个省。
除玉米外,土豆、红薯、木薯等作物也纷纷进入中国,这类作物的共同点就是高产且适应性强,特别是贫瘠的山地,这使得可利用土地再次大量增加,食物产量大幅提升,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清朝时期,农作制度开始革新,两广两江地区开始推广双季稻,而两广及以南地区“一年三熟”制度基本成型。
农制的变化使得土地利用更加高效,保证了粮食增产。
7、黄河得治,水灾减少一直以来,黄河水患都是东部产粮区的重大威胁!1644年,黄河再次改道,下游南下夺淮河入海,导致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这些传统农业区深受其害。
同时漕运受阻,威胁国家命脉。
1677年,康熙帝起用靳辅治理黄河,收到成效。
同时康熙皇帝还经常到一线慰问治河群众,听取治河情况。
由于上下齐心,很快黄河水患减轻,同时淮河、海河流域等也得到治理,东部平原地区再度成为农耕乐土。
康乾时期,清朝对黄河治理也非常重视,水患终于得到控制。
8、历史倒退,因祸得福清朝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变慢,且清朝实施了很多措施,导致了历史的倒退。
思想上,清朝统治者歪曲儒家思想,推行愚民政策,人民素质大幅度下滑,种地成了生活的全部。
社会风俗上,自明朝开始,“宵禁制度”死灰复燃,清朝继续发扬。
宵禁制度压制了商业的繁荣,但漫漫长夜也为人口的创造提供了条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