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奇微不被调离朝鲜战场,战争的局势会有多大变化
特别反感过分神话李奇微的言论,基本就是哈美一族内心不可明状的念头,影响战争走势的是综合国力,而非个别将领的能力。
更何况,李奇微是从朝鲜去了日本,仍然以“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的身份和职务,继续指挥前线战事,那么如问题所述,又有什么区别?
(范佛里特)实际上,美国陆军中央选派副参谋长李奇微中将赴朝,本就有未来取代麦克阿瑟的打算,首先是因为麦克阿瑟一直不把杜鲁门总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放在眼里,其次是李奇微按资历已经够条件晋升为四星上将了,最后才是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意外身亡,而在此之前,只不过是李奇微不太好意思来。
换句话说,李奇微接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只是个过渡,在战场上认真了解下情况并且积累下声望,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接替老麦坐镇东京。
这是杜鲁门和美军高层的一箭双雕,一方面起用“战术机敏”的李奇微扭转第八集团军惊慌失措的局面,另一方面为拿下麦克阿瑟预做准备,而不是奢望能以李奇微以一己之力,就把战场形势彻底逆转。
(李奇微)我们不妨捋一下李奇微在远东的行程和重大事件时间表:1950年12月26日,到达东京晋见老麦。
1950年12月27日,到达汉城接管指挥权。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发起第三次战役。
1951年1月3日,李奇微逃离汉城。
1951年4月11日,麦克阿瑟被解职。
也就是说,李奇微在朝鲜战场上作为联军地面部队总司令,仅仅在职四个半月的时间,期间经历了我军发起的第三次战役和第四次战役。
其主要战功是恢复了第八集团军行将崩溃的士气,使其免于继续后撤逃过三七线,并进行了有限的反击。
而在志愿军损失最大的第五次战役期间,李奇微已经坐在东京的办公室里面喝咖啡了。
李奇微以三星中将的军衔全部接替了五星上将的职务后,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换成了范佛里特中将,也就是著名的“范佛里特弹药量”发明人,他的任期一直持续到战争行将结束的1953年2月11日。
在范佛里特任内,出现了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伤亡75000人和180师遭到严重损失的情况,可这已经跟李奇微没什么直接关系了。
第五次战役的时间是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而经历过五次大规模运动战的战役以后,朝鲜战争已经进入了残酷的阵地战和消耗战,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双方形成僵持状态。
此时志愿军已经得到了第3兵团和第19兵团的增援,地面部队兵力占据优势,并且创造了坑道防御工事的新战法,炮兵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沃克)而美军保有空中优势和地面火力优势,但地面兵力却居于劣势,也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作战,这是由当时双方的综合国力和军队情况决定的,无论李奇微在不在战场、在不在东京,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力量对比。
因此,在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速胜的情况下,只能是通过政治方式解决,朝鲜停战谈判于是重启,5月间,李奇微晋升为四星上将。
谈判你就好好谈,然而美国人自恃所谓的“海空优势”,又不肯接受中朝方面提出的条件,于是从1951年7月份起,双方进入了“谈谈停停,打打停停”的状态,这其中最不甘心的,正是范佛里特的直接上级李奇微。
结果怎么样呢?
美韩军在多处的进攻都撞得头破血流,李奇微虽然没有在战场第一线,但是他的遥控和指挥也没什么卵用,家庭条件在那摆着。
李奇微真正缺席的是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在此之前,美韩军已经对志愿军的地下长城一筹莫展,并且在我军“零敲牛皮糖”和“冷枪冷炮运动”下损失惨重。
在这样的战争形式下,什么名将也没啥好办法,李奇微也一样,所以盲目夸大李奇微的军事能力,是错误的军事历史观,要么就是别有用心了。
1952年初,北约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参选总统,按例辞去军职,作为美国陆军“建制派”的骨干人物,李奇微于当年4月接替艾森豪威尔的职务,从东京飞往欧洲,也就彻底离开了远东和朝鲜战场。
不过呢,能够连续接替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两名五星上将的职务,确实说明李奇微很受美军高层的重视,这里面未必都是军事才能,其实也包括为人处事。
一年多以后,经过艰苦的谈判和复杂的程序,停战协定于1953年7月正式签署。
(这大脸都认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