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为什么一定要收台湾,那时候有什么意义

康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入主中原的顺治帝去世后,康熙帝继位,他亲政后即智擒鳌拜,巩固了皇权统治,接着,康熙帝平定“三藩”,击败了吴三桂等藩王的割据势力,使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得到了空前稳固,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得到了大大加强。
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对于康熙来说,收复台湾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朝中也有不同意见,有的大臣认为台湾远隔台湾海峡,又是一个岛屿,而且,台湾郑军水师作战经验丰富,而清军主力八旗军不熟水性,要收复台湾难度很大,而且有不值得。
但是,康熙帝玄烨对收复台湾很热心,也很有信心和决心。
随后,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
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廷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
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任命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到当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已组成了出具规模的水师,收复台湾的条件逐渐成熟。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第一,郑氏集团一直是侵扰清朝的军事力量,但在“三藩之乱”后期,清廷也已为收复台湾采取了一些措施。
清朝入关之初,八旗军队因忙于打击农民起义军和清剿明朝的残余军事力量,而且,入关不久,对明朝降清的汉将还不敢放手重用,所以,还无暇顾及收复台湾之事。
而康熙继位之后,清朝内地的反抗力量逐渐被平息,清廷的政局逐渐趋于稳固。
但是,在当时,明朝的逃亡力量联络了在台湾的郑氏集团,想反清复明,因而,台湾军事力量也经常对清朝采取军事干扰,郑成功甚至还率兵想攻打南京。
可是,郑成功在收取台湾之后,于次年便病逝了,由他的儿子郑经继位。
郑经利用康熙初年“三藩之乱”的机会,曾率军渡海攻击福建、广东沿海等地。
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发起的叛乱,为了保住他在福建的统治,与郑经协作,提供战船给郑经,以换取郑经出兵支援福建。
在郑经强大水师的威慑下,泉州、漳州、潮州等陆续投靠郑经。
康熙十五年(1676年),广东尚之信遭受郑军的打击,战事失利,尚之信便加入了吴三桂的反清联盟,并且将惠州割让给郑经。
到了“三藩之乱”后期,清军逐渐占据优势,郑氏在闽粤沿海的势力逐渐被驱逐出去。
郑氏集团虽然在闽粤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但是,仍对清朝有严重干扰和一定的威胁。
其一,郑氏不断对东南沿海的侵袭影响到清朝东南赋税之地的稳定,而且对南方民心的稳定有很不利的影响,不利于与民心归顺清廷;
其二,台湾的郑氏集团的存在,被认为是明朝正统势力的留存,成为反清复明的最后基地,明朝残余势力便是以台湾为希望,继续进行反清活动;
其三,台湾继续孤悬于海峡对面,不利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统一。
所有这些状况,使康熙皇帝感到,收取台湾势在必行。
早在康熙初年,清廷就与台湾郑氏集团有了一定的交流。
在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病逝不久,清廷就派使者前往厦门,表示要招抚郑经。
但是,当时郑氏集团正发生内斗,郑经与其叔父郑世袭矛盾激烈,郑经担心清廷趁机出兵攻台,造成内外受困,因而,郑经采取了模棱两可的应对策略,他表面接受招抚,但实际上却不落实在行动上,虚以应付。
第二年,郑经击败了他的叔父,便向清廷提出“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剔发易衣冠” (魏源:《圣武记》卷8《康熙勘定台湾记》)。
而清廷要求的是郑经必须登岸、剃发、易服,因而双方形成对峙。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和清朝的战争失利,全面放弃厦门、金门,退往台湾。
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主张趁势进攻台湾,但遭到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加上一些大臣支持万正色的看法,而康熙帝当时仍在指挥清军对付西南的吴世璠,因而便赞同暂缓进攻台湾。
姚启圣与施琅(剧照)第二,郑经去世,清廷趁台湾政局不稳,抓住机会收复台湾。
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找到了一位非常合适率领清军水师的重要将领,这就是施琅。
施琅原是郑氏集团中的人,是深谙海上作战,非常厉害的水师将领。
施琅因与郑成功有矛盾,后来降清,曾率领清军经历过一些战事。
经朝廷重臣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的推荐,康熙帝授福建提督水师总兵官施琅为靖海将军,令其统帅水师,率水师征剿郑经。
施琅率曾水师先后三次渡海,想攻下台湾,可是,皆因中途出现台风,征战未能获得成功。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又派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先后两次渡海至台湾招抚郑经,但郑经仍顽固地坚持要依“朝鲜例”而不登岸、不剃发、不易装,因而,招抚仍没有能成功。
康熙七年(1668年)初,清廷令施琅到京师,仔细商议进兵征讨台湾的整体策略。
施琅到京师后,向康熙帝及朝中大臣详细报告了他关于武力统一台湾的整体设想。
但是,当时康熙帝刚逮捕鳌拜,“三藩”尚未平定,南方割据力量尚未完全清除,沿海人心不稳,所以,清廷还没有精力和兵力能武力统一台湾,因而,施琅的设想没能被康熙帝采纳,更没有可能付诸实施。
不过,康熙帝已经意识到武力统一台湾将是他不仅将实施的军事行动。
于是,康熙帝命施琅为内大臣,留在京师,以备收复台湾时能重用。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突然中风而死,郑氏集团又再次发生内斗,这一次,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为延平王。
可是,当时郑克塽根本掌控不了局面,郑氏集团的大权实际上被冯锡范、刘国轩所掌握,而郑氏集团中的官员出现了向心力动摇的状况。
在这非常时期,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感到郑氏集团前景堪忧,于是,他想当清廷的内应,准备与清朝水师暗中合作。
此时,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极好时机,主张向台湾进军。
可是,当时的水师提督万正色却反对立即出兵,觉得时机未到。
而姚启圣对施琅非常了解,知道施琅与郑氏集团有大仇,必能帮助他出兵击败郑军,于是,姚启圣便向康熙帝推荐施琅,请求让施琅到东南前线来率领水师。
当时,康熙帝对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出兵征讨台湾的态度很不满意,于是,康熙帝便接纳了姚启圣的建议,派施琅到福建,担任水师提督,并将万正色调任为陆师提督。
清统一台湾之战示意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农历六月十四日二十二日早七时,施琅率领清军水师,发动了对台澎的总攻击。
施琅将舰队分成左、中、右三路,左路军共50艘船,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此路军意在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处登陆;
中路军共有56艘船,分成8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进攻娘妈宫的主力;
右路军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等率队,从澎湖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会同中路军从侧面夹攻郑军。
此外,施琅还留下约80艘作为后备队,以备应急之用。
决战即将开始,可是,海面上突然刮起台风,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很大的西北风,这风向是施琅没有料到的。
风势对郑军有利,刘国轩令郑军趁有利的风势猛攻清军,清军处于十分被动状态。
清军船队将朱天贵被炮火打死,舰队阵营有些稳不住。
可是,到了中午,老天爷突然保佑清军了,因台风受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转而刮起南风,风向变得对清军非常有利。
施琅见有了风势,立即令清军全面反攻。
清舰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围攻郑军船队,郑军被突然改变的风向弄懵了,原本就已贴近清军船队,风向一转,成了近距离的打击目标。
激战了不久,郑军全面崩溃,郑军将领江胜战死、邱辉自焚,伤12000人,被俘5000余人;
被毁、被缴的战船达190余艘。
刘国轩眼见郑军船队大溃败,知道战局已定,再也无力抵抗了,他急忙率着残余部队从北面撤往台湾,澎湖各岛余下的郑军,皆向施琅投降。
此次决战,清军仅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
施琅大胜。
施琅在澎湖郑军归降后,禁止杀戮,发布《安抚输诚示》,安抚百姓,以稳定澎湖战后秩序;
其次,施琅特意派人医治受伤的战俘,并配发给他们衣服、粮食,而后,再将痊愈的士兵送回台湾;
再次,施琅指派原刘国轩的副将曾蜚赴台,劝说刘国轩归降,并拉拢郑军将领,劝其作为内应。
此举果然有效,台湾军队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暗中与施琅联络,并劝说其他将领归降施琅。
施琅收复台湾(绘画)其实,此时守在台湾的郑军人心全乱了,精锐部队在澎湖决战中全折了,战败消息在台湾越传越广,兵无斗志,民不安心。
关于下一步该怎么办,掌权的冯锡范和刘国轩出现了矛盾,冯锡范赞成有的将领提出的进攻菲律宾的建议,但遭到了冯国轩的极力反对,因为远征军只想抢劫,并想逃往海外,这是死路一条。
后来,在刘国轩的力劝下,延平王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发易服,全心归顺清王朝。
至此,郑氏王朝宣布正式灭亡。
第三,清军收复台湾后,施琅力主设府管理,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清廷统一台湾意义重大。
郑克塽降清之后,台湾已经被清军所控制,但是,朝中却出现了争议,关于台湾是否把台湾并入清朝的版图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朝中相当一部分大臣认为,台湾孤悬大海之上,朝廷若要安全防守台湾和把台湾治理好,要耗费许多银两,因而,倾向于主张将其弃守。
可是,以施琅为代表的一些大臣,特别是参与平台的大臣,都主张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
施琅认为,台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台湾资源丰富,是自然风光很优美的岛屿,势必当纳入大清版图。
其实,台湾原本就是中国的岛屿,只是当时清取代明,而郑氏集团一直向明朝称臣。
施琅收复台湾之后,清王朝将台湾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辖区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设总兵官一员,兵八千;
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台、膨隶属于福建省。
从此,台湾和大陆在清朝又统一起来,其行政建制与内地划一。
施琅因平台有大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两岸同根”清朝统一台湾意义重大:首先,清政府统一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虽然说清廷是从郑氏集团手里收取了台湾,但是,若是从抵御外敌的角度来看,其实,施琅等是继承了郑成功的事业,台湾归属于清政府,荷兰殖民者等不不再敢卷土重来,沿海诸省也没有外敌入侵的危患。
收复台湾,使台湾和东南沿海数省从此得到了将近二百年的安宁。
其次,清政府统一台湾,加紧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沿海数省和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发展。
清政府为了割断郑成功和沿海数省的联系,曾实行海禁,造成沿海地区土地荒芜,民众十分困难,甚至流离失所。
而统一台湾之后,解除海禁,招民垦荒,沿海一带的经济又开始繁荣起来。
此外,台湾民众不少家族的根就在东南沿海,比如,郑成功当时把福建沿海的一些民众带到了台湾,台湾的风俗,很多与福建沿海地区是一样的,说闽南话,保持着闽南风俗,生活习惯是一样的,而台湾统一使这些同根、同缘、同习俗的传统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
台湾不仅在政治管辖权上,在地理版图上是中国的台湾,而且,台湾在文化和习俗上也是中国的台湾。
现在,美国想通过在台海挑起军事事端,通过唆使、诱惑台湾的“台独”势力搞独立,这是痴心妄想,台湾属于中国,绝不允许独立,更不允许成了外部势力的附庸。
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不容任何势力侵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