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清一个烧炭工是怎么指挥打仗的

杨秀清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至贫者莫如东王,至苦者也莫如东王;
生长深山之中,五岁失怙,九岁失恃,零丁孤苦,困扼难堪。
”他不识字,这是显而易见的,当了东王之后,连文件都没法看,只能让人读给自己听。
他自己都说:“五岁丧父母,养于伯,失学不识丁,兄弟莫笑;
但缓读给我听,我自懂得”。
然而,杨秀清却有着非凡的天赋,在很多方面几乎是无师自通。
像“天父下凡”这种事,他就能想到,而且还能干出来。
当时冯云山被捕,洪秀全吓得脚底抹油跑回了广东。
拜上帝教群龙无首,眼看就要散伙了。
在这样的时刻,杨秀清挺身而出,也说明他非常有胆色,敢于担当。
这也就意味着,杨秀清这个人,既勇敢又聪慧,实在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人才。
杨秀清经常通过暗中侦察获得各种情报,然后再以所谓“天父下凡”的方式告知众人,结果他屡屡言中,这样一来,他在军中的威信就越来越高。
没有文化的蒙昧农民大多真的相信了杨秀清是半人半仙之体。
由于有了崇高的威信,杨秀清在军中发挥自己的指挥领导作用就顺畅多了。
杨秀清号令森严,执法如山,无人敢于违抗。
太平军早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拥戴。
这基本都是杨秀清的功劳。
李秀成对杨秀清非常佩服,他说杨秀清“军令严整,赏罪分明”,“民心佩服”。
清军方面的记载也说:太平天国“外似端绪纷乱,而(杨秀清)实总揽大纲,一无所紊,……有事传令,以次而下,奉行甚速,‘贼’之所依赖者,杨秀清一人而已”。
甚至曾国藩都对杨秀清感到惊奇,他说:“杨秀清不过乡间一偷儿,其羽党亦乌合哨聚。
而其官职营制人数之多少,旗帜之分寸,号令之森严,尚刊定章程,坚不可拔。
”杨秀清自然没有读过什么兵书战策,但是他善于从实践中总结,往往能够发明出许多富有创见性的新战法。
比如,太平军在与清军作战时,如果是处于防守一方,那么就总是采取“守险不守陴”的战术。
所谓“守险不守陴”就是不把兵力平均分配到整条防线上,而是集中力量防守几个要点。
从防守永安,到后来防守南京,太平军始终采用这种战术,结果清军真的就是寸步难行,面对着太平军的防御徒呼奈何。
杨秀清作为一个从未离开自家山村的普通农民,却具有宏大的战略眼光。
当太平军在广西转战之际,他提出了离开广西,进入湖南作战的构想。
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离开广西,但是杨秀清不为所动,坚决地执行跳出广西,实行外线作战的方略。
结果让清军的重重围剿顷刻间化于无形,太平军则是一路海阔天空。
杨秀清具有这样高超的作战思想,很大程度上,我们只能说这完全是他天赋超群的结果。
把杨秀清和许许多多刚刚起义不久就被灭掉的农民起义领袖相比,我们就会发现,杨秀清比他们高出了简直是好几个维度。
就算是李自成和杨秀清相比,他也要差出老大一截。
然而,杨秀清的结局又是让人非常遗憾的。
他的被杀其实最终还是他不读书的缘故。
但凡他要是懂一点历史,就应该知道谋朝篡位这种事是应该是十分谨慎的,必须周密布置,不能出一点差错。
可是杨秀清过于自信,过于随意地对待这件事,终于给自己酿成了杀身大祸,也造成了历史的遗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