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为啥妈妈在与不在一些孩子大变样
我女儿就是典型的“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爷爷奶奶经常投诉,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又乖巧、又懂事,妈妈一回家,就开始撒泼打滚,爷爷奶奶说不得,碰不得,就得跟着妈妈。
其实呀,这是典型的儿童依恋的表现。
什么是依恋?
在心理学上,对依恋的定义是,儿童与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儿童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关系最早产生于母子之间早期的皮肤接触(接触时间以婴儿出生后的6-12小时最为适宜),母子之间的皮肤接触的舒适感,是婴儿建立个体安全感的前提。
所以,有很多医生都建议,宝宝出生以后,爸爸妈妈尽早地去抱抱他、摸摸他,因为拥抱和抚摸能让帮孩子尽快建立安全感,还有月子里尽可能地给孩子进行抚触,也能帮助他适应妈妈肚子以外的“陌生”世界。
依恋分几个阶段?
儿童依恋的对象一般都是母亲,依恋的状态也是会变化的,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一般是出生到四个月的时候,儿童对人不加区分地积极反映,喜欢所有的人。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一般在四个月到两岁期间,儿童出现有选择地对人反应,也就是俗称的“怕生”阶段。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一般在两岁到六岁,儿童对母亲产生特殊的情感依恋,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更加紧密,把母亲作为安全的基础。
“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大概就是处在这个阶段,需要向妈妈撒撒娇,补充一下安全能量。
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六岁以后,儿童能把母亲当做交往的伙伴,对母亲的依恋目标有所调整,能理解母亲需要离开自己的原因,并相信母亲爱自己。
这个时候,孩子就不那么粘人了。
所以,当孩子在妈妈面前变得脆弱的时候,就是希望妈妈多关注他,那妈妈们也不妨多抱抱、多亲亲,多表达对他的爱,毕竟孩子是亲生的,怎么爱都不为过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