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到底有没有篡夺皇位

雍正到底有没有篡夺皇位?
这个问题,目前只能寻找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而不能保证这就是真实的答案。
毕竟,历史的真相已经永沉史海,史学家和考古家迄今都没能找出篡位有否的铁证。
对封建帝国而言,皇位的继承乃是帝国的根本大事,康熙号称“千古一帝”、“世之明君”,自然认识到此事的重要性。
所以,嫡长子胤礽刚满周岁,康熙就参照汉族封建王朝的“嫡长制”,将之册立为皇太子。
不过,康熙儿子很多(共有三十五个),在位时间很长(六十年)。
则在漫长的岁月里,皇太子胤礽就遭到了其他意欲染指储君大位的皇子的围攻。
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他只好铤而走险,准备快刀斩乱麻,通过搞宫廷政变来抢班夺权,把生米做成熟饭,让其他皇子死心。
结果,惨遭废黜(两次),彻底与皇位无缘。
皇太子被废,储位虚悬,众皇子的明争暗斗更为残酷、激烈。
其中,锋芒已露的有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允禵五人。
其余皇子如皇九子胤禟、皇十三子胤祥、皇十五子胤禑、皇十七子胤礼等等则以前面五人为老大,各自站队,分开阵营厮杀。
皇长子胤禔看到唯一的嫡子已被废,认为储位必属长子,得意忘形,向康熙提出诛杀胤礽,以绝后患。
康熙气怒胤禔没有骨肉手足情,痛斥其“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是“乱臣贼子”。
皇三子胤祉于是在此关键时刻,对胤禔发起致命一击,揭发他曾用巫术镇魇皇太子胤礽。
胤禔因此被革去郡王,幽禁。
嫡长子胤礽、皇长子胤禔被除,皇三子胤祉以为论序当是自己得立,哪料势力最大、对储位欲望最强烈的皇八子胤禩急吼吼地冒出头,将他压了下去。
皇八子胤禩气势太盛,咄咄逼人,康熙不喜欢。
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康熙在京师畅春园搞了一次选举皇太子的“官意测验”,要满汉文武官员在诸皇子中举奏一人为皇太子。
皇八子党群庞大,很多官员都书“八阿哥”三字于纸。
康熙大出意料,大骂这些官员,说他们“殊属可恨”。
皇八子胤禩看见皇父出尔反尔,不遵照“官意测验”结果立储,还斥骂自己的死党,杀气大盛。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病重,皇八子胤禩挑衅似的给父亲进献了一只将毙之鹰,意存嘲弄。
康熙气得几乎说不出话,愤恨怒骂:“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为了化解来自皇八子胤禩的危险气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任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授命西征。
康熙这么做,是鉴于胤禵和皇八子胤禩走得太近,因此调虎离山,削弱皇八子胤禩的实力,减轻京师的威胁,暂时消饵“兴兵逼位”的危险。
嫡长子胤礽之外,对储位虎视眈眈的五人已排除其四(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允禵),就只剩下皇四子胤禛了。
康熙虽然没有公开指定皇四子胤禛为储,但从种种迹象看来,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就是康熙心中的最佳继位人选。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废黜皇太子胤礽,以皇长子胤禔为代表的好几个皇子都喜形于色,向康熙提议要斩除掉胤礽。
胤禛以骨肉手足之情出面为胤礽保奏。
康熙圣心大慰,连连称赞胤禛,说他“性量过人,深明大义”“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
康熙重立胤礽,对几个成年的儿子一一作了点评,对胤禛评价极高。
他说:“四阿哥(胤禛)是朕亲自抚育长大的,他在幼年时心性不定,但极能体察朕的意思,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至纯至孝。
”康熙忌恨诸皇子拉帮结党,先后清除了皇太子党、皇长子党,但面对势力庞大、朝内外盘根错节的皇八子党,只能哀嚎说:“此人党羽甚恶,阴险已极,即朕亦畏之。
”当他得知胤禛的皇四子党有朝臣中大学士马齐等,还有封疆大吏中的川陕总督年羹尧等,非但没有气怒,反而多了几分欣喜,在第二次废储之后,将“眷注”集中于胤禛,多次予胤禛以重任:一、康熙六十年(1721年)正月康熙“御极”六十周年的纪念日,安排胤禛率皇十二子胤祹等人前往奉天祭永陵、福陵、昭陵。
二、同年三月,安排胤禛率大学士等磨勘会试中式卷,进行检查。
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安排胤禛率诸大臣查勘仓库。
四、同年十一月初七,康熙患病,指定胤禛代行十五日冬至郊祀的祭天大礼。
……康熙没有等到十一月十五日冬至到来,崩于十三日晚。
当日清晨,康熙自知大限已到,急召皇三子胤祉、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共七个皇子和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继位人选和继位事宜。
宣布完继位大事,康熙又命人到天坛斋所召回皇四子胤禛,改派镇国公吴尔占祭天。
胤禛从天坛赶到畅春园,短短一天里,被康熙帝召见了三次。
这个时候,皇长子胤禔被监守,次子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五子胤祺因为冬至将临而被派往孝陵行祭礼,十四子胤禵正在西部领兵作战,而几位年幼的皇子十五子胤禑、十七胤礼、二十子胤祎跪在康熙帝寝宫外,没有聆听皇父谕旨。
当天晚上八点左右,康熙撒手尘寰。
即从康熙传位的过程来看,胤禛应该是属于正常继位。
但是,世人却对其继位产生种种猜疑。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
主要是胤禛自己有许多表现让人浮想联翩。
一、胤禛继承大统,改年号雍正,坐拥四海。
但他的母亲乌雅氏却很不屑,异常冷淡地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
新皇帝准备举行登极大典,先给皇太后行礼,乌雅氏不肯配合,说:“向我行礼?
没那必要,也跟我毫无关系。
况且先帝刚刚驾崩,我不穿丧服而穿朝服来接受新皇帝行礼,实在心中不安。
”新皇帝给皇太后上徽号,乌雅氏也不受,冷冷地说:“安葬先帝的大事正在举行,我心情沉痛,没时间考虑别的东西。
”随后又拒绝搬入由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或宁寿宫,一直住在当妃子时所住的东六宫之一的永和宫,直到病死。
乌雅氏不受礼、不接尊号、不移宫等行为,让人猜疑雍正得位不正,甚至有“轼杀君父”之嫌疑;
乌雅氏病死,人们更认为雍正还有“逼死母后”之嫌。
二、雍正帝继承皇位之日,就关闭京城九门六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
待坐稳了龙椅,就逐次对诸兄弟下手。
封废太子胤礽为理郡王,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之移居幽禁(一年之后,胤礽神秘死去)。
对于皇三子胤祉,雍正以“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随后又幽禁于景山永安亭。
先前争储风头最盛的皇八子胤禩最惨,雍正削其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将其折磨至死。
皇九子胤禟是皇八子胤禩的死党,雍正革去其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其名为“塞思黑”,同样将之折磨死。
皇十四子胤禵,与雍正一母同胞,雍正总算网开一面,仅将之禁锢于景山寿皇殿(乾隆继位后,才得开释)。
三、对待兄弟是这样的心狠手辣,对待拥戴他登上帝位的心腹大臣如隆科多、年羹尧等人,也有卸磨杀驴、杀人灭口之嫌。
雍正在处死隆科多之前,先将之圈禁在康熙驾崩的畅春园附近。
隆科多悲怆无限,说:“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
”而圈禁了一年多,隆科多就莫名其妙地挂了。
四、雍正即位不足一年,就急匆匆地开创了清朝秘密建储的制度——亲自书写储君皇太子名字后装于匣内,安放于乾清宫顺治皇帝所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接着,别书密旨一道,藏于内府。
这在世人看来,分明就是预防自己“轼杀君父”的悲剧重演。
五、在曾静案中,雍正颁行《大义觉迷录》,为“夺嫡”之说辩解,口口声声称自己有皇考遗诏,但始终没有示人,让人疑窦丛生。
《大义觉迷录》也因此没有达到申“大义”而“觉迷”的目的,以至乾隆即位后,迅速把《大义觉迷录》列为禁书,不许流传。
六、康熙生前在畅春园居住,雍正继位后,一直到死,都不踏入畅春园半步;
康熙生前喜到木兰围场秋狝,雍正在位十三年,没行过一次秋狝;
康熙与父亲顺治帝葬在清东陵(后来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也都葬在清东陵)。
雍正上台后,没有把自己的陵址定在皇父康熙身边,而是在距皇父景陵600多里远的易县泰宁山下另开辟了一个新的皇家陵园—西陵。
这些反常表现,这在世人看来,不是心中有鬼又是什么?
!……雍正登帝位后,反常、且令人生疑的行为还有很多。
尽管,每一项反常、且令人生疑的行为,他、或爱护他的人,都有一套事出偶然而貌似合理的解释,但若把所有反常、且令人生疑的行为堆砌在一起,则所有的偶然将不复存在,貌似合理的解释也变成异常苍白。
这,就是雍正篡位与否的争论至今仍喧腾不息的原因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