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银洒在地上被处理干净,通风三天后有慢性中毒的可能吗

每支水银体温计的含汞量约是克。
打碎后,外泄的汞如果全部蒸发,会使一间平方米大米高的房间内空气汞的浓度达到毫克立方米。
中国规定汞在室内空气中的最大允许浓度为毫克立方米。
一般认为,人在汞浓度为毫克立方米的环境中就会很快引起汞中毒。
根据这样的数据,水银体温计在一般的密闭室内打碎并充分蒸发,是有很大危险性的。
所以几乎所有有关的知识短文都十分强调立即清除和人员迅速撤离现场。
根据上面提供的数据,如果空气中蒸发的水银量小于毫克立方米,就没有中毒的危险。
所以,最大限度地清除散落的水银并妥善处理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
充分的通风,在几分钟内就可以为这个空间换气一次,即使以每次换掉%,每小时换气次计算,一小时后残余的汞蒸汽也只有原来的,不会有危险了。
清除出来的散落水银是不能随便抛弃的。
应该送到专门的收集点去。
上面的处置标准,是远超理论计算的最高必要值的,这是为万全计。
比如说换气速度,是按空房间计算的,而有摆设的房间要慢得多,一些犄角旮旯说不定只能靠扩散作用换气。
正因为各种资料都十分强调妥善清理破碎水银体温计的散落水银,所以我们就很少看见因这个原因中毒的病例报告了。
跟帖里有说是玩过散落水银的,“也没啥”,其实他忽略了两个条件:开放空间和皮肤上没破口。
不然的话根据上面的计算,似乎即使完全不收拾干净散落的水银,也足够达到安全标准了。
这就要考虑到另一点:如果散落的水银比较多,它可能以球状藏匿在缝隙里,那么它就可能逃脱处理时的通风,长时间地留在那里慢慢散发。
住在那房间里面的人就有慢性中毒的危险。
有一句话:一天一点点,没什么;长久的一点点,就有什么了。
也有人从另一角度提出问题:汞蒸气比重大,会沉降在地面。
是的。
但是它毕竟已经是气体,要遵循流体的运动规律——流动扩散我们可以观察到,异重液体或液体中的固态物,静置的时候会按比重分层,一旦流动就会变成混悬,重的那部分物质也会跑到中上层来的。
再说,一克水银的体积只是毫升,即使是摊开到一平方面积上也只是微米级别的一层,那有个风吹不动的道理?所以最大限度地收集散落的固态汞,只是很小比例的汞残留,加上充分的通风,是可以消除隐患的。
不恰当地强调汞蒸气的沉重下坠,通风也驱不散,那就陷入了另一个矛盾:它赖在地上赶都赶不动,就没办法让人吸入和中毒了。
追加一个资料,表明情况比上面所说的要复杂,但是充分益处散落水银后成分通气可保安全的结论仍然有效。
根据 发表在美国物理期刊上的名为《一滴汞的蒸发》( )实验论文,摄氏度室温下 克水银(一粒汞珠)经过两个半月,仅挥发掉一丢丢(见图,汞的重量从 克降至 克)。
需注意的是,汞的挥发速度呈现初期快后期慢的特点。
在两个半月实验的基础上, 又进行了理论分析。
假设这粒 克的汞珠在挥发过程中直径不变(保持 厘米),室温为 摄氏度,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至少需要年挥发完(见图公式)。
不过(接下来的内容很重要), 指出,在考虑实际情况后(比如在挥发后,汞珠的直径会变小,导致汞的挥发面积变小;再比如灰尘附着在汞珠的表面,进一步降低了汞的挥发速度), 克汞完全挥发完所需的时间远不止 年。
(编者注: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 克汞挥发完真的有可能需要 年。
)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推算,在 立方米的自然通风的房间内(大概米高平方米面积),在监测的两个半月中,空气中汞的平均浓度约为 微克立方米。
这一浓度仅为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标准值的。
即使在汞的挥发速度最大的前几天(第一周),空气中汞的平均浓度也仅为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标准值的。

标签